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淮军)

2010-09-15 7页 doc 38KB 57阅读

用户头像

is_775468

暂无简介

举报
淮军)附录一 淮军和淮系主要人物传略   李鸿章 (1823-1901)淮军及淮系集团领袖。晚清军政重臣,洋务派首领。字少荃,安徽合肥人。李鸿章21岁中举,次年授编修,“从曾国藩游,讲求经世之学”。1847年,李鸿章以进士入翰林,时与郭嵩焘、沈葆桢、李宗羲被称为“丁未四君子”。   1853年,李鸿章随工部侍郎吕贤基回安徽原籍办团练,先后在安徽巡抚李嘉端帐下、福济军营中率乡勇与太平军作战。1858年冬,李鸿章离开福济军营,至江西建昌,加入了曾国藩的幕府,随从曾国藩在江西、湖北、安徽一带镇压太平军。次年11月,李鸿章被授予福建延建邵道...
淮军)
附录一 淮军和淮系主要人物传略   李鸿章 (1823-1901)淮军及淮系集团领袖。晚清军政重臣,洋务派首领。字少荃,安徽合肥人。李鸿章21岁中举,次年授编修,“从曾国藩游,讲求经世之学”。1847年,李鸿章以进士入翰林,时与郭嵩焘、沈葆桢、李宗羲被称为“丁未四君子”。   1853年,李鸿章随工部侍郎吕贤基回安徽原籍办团练,先后在安徽巡抚李嘉端帐下、福济军营中率乡勇与太平军作战。1858年冬,李鸿章离开福济军营,至江西建昌,加入了曾国藩的幕府,随从曾国藩在江西、湖北、安徽一带镇压太平军。次年11月,李鸿章被授予福建延建邵道,仍留在曾国藩的幕府中襄办军务。   1861年秋,曾国藩在淮北招募乡勇,派张树声、潘鼎新、吴长庆和刘铭传等统领,立“树”、“鼎”、“庆”、“铭”等营,为此后淮军成军打下了基础。1862年1月,曾国藩保荐李鸿章充任江苏巡抚,同时命李鸿章回安徽率练淮勇。同年4月那拉氏命李鸿章署理江苏巡抚,9月授江苏巡抚之职。   李鸿章在江苏战场上,勾结外国侵略者,疯狂屠杀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进行大规模的烧、杀、淫、掠。1864年天京陷落,李鸿章以“平吴大业”进一步得到清廷的赏识,被“封一等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翎”。   1865年5月,剿捻钦差大臣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被捻军击毙,清廷授曾国藩为钦差大臣,督办直隶、山东、河南军务,以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1867年冬,清廷调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而   以李鸿章署理钦差大臣,代替曾国藩“剿捻”。次年初,李鸿章授湖广总督。东捻军被镇压下去后,清廷赏加李鸿章一等骑都尉世职。1868年2月,西捻军进入直隶,威逼京城,清廷下令李鸿章、左宗棠等合力围剿。镇压西捻军后,李鸿章被召回京,复任原职,并“加太子太保衔,以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八月入觐,赐紫禁城内骑马”。1870年7月,李鸿章统带40营淮军镇压陕甘回民起义。不久,李鸿章又由湖广总督一跃而为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集外交、军事、内政等大权于一身。1873年5月,清廷授予李鸿章“大学士,仍留总督任。六月,授武英殿大学士。十三年(同治十三年,即一八七四年一引者)调文华殿大学士”。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李鸿章为这场运动的核心人物。1862年,李鸿章率淮军进驻上海后,在“效洋人步伐,操练洋枪队,平中国之‘贼’的同时,招募英法等国兵匠,设立“制炮局”、“机器局”等三所小型洋炮局,1865年,接办和扩建了天津机器制造局等,从事军工生产。为了解决军事工业所需要的原料和巨额经费,李鸿章还创办了一些新式民用工业,并参与开采矿产与修筑铁路等活动。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培植洋务人才,开办了学馆、学堂和医院,派人出国学习各种现代科学技术。   为了保持北洋地区的淮系地位,巩固淮系的势力,李鸿章从19世纪70年代初开始积极筹建淮系北洋海军。1888年淮系北洋海军成军,共有大小军舰25艘,是中国第一支正规化的近代海军。为培养海军人才,1871年,李鸿章参与派遣幼童赴美留学活动,先后共派出4批120人。1876年,派出淮军官弁7人赴德学习,1877年初,参与选派福建船政学堂学生赴英、法学习。1880年设淮系天津水师学堂。1890年,在刘公岛设威海水师学堂,并在天津大沽设水雷学堂,在旅顺设鱼雷驾驶、管轮、水雷三所学堂;在威海设水雷、枪炮学堂等。这些学堂培养了一批军事人才。   李鸿章所经营的洋务事业,无论是军火工业、海军建设,还是民用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教育,对于中国近代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客观上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外交上,李鸿章提出了“外须和戎”的主张,他一味反对“轻言战争”,坚持“一意主和”;在军事上采取消极的不抵抗主义,在外交上大搞求降活动。甲午战争中,淮军损失惨重,淮系北洋海军损失殆尽,李鸿章被解职。李鸿章晚年采取了“联络西洋,牵制东洋”的外交策略。1896年5月,李鸿章与沙俄大臣罗拔诺夫、威特等签订了《中俄密约》。199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那拉氏谕诏李鸿章进京,向列强乞求和议。1901年9月,李鸿章代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1901年11月7日病死,谥文忠。遗著被辑为《李文忠公全书》。   李鹤章(1825-1880) 淮军将领,李鸿章弟。字季荃,诸生。李鹤章初随父兄一道创办团练,因屡出战有“功”,以州同用。1861年从湘军镇压太平军。在安庆菱湖破太平军营垒,受到清廷嘉奖,“擢知县,赐花翎”。1862年,李鹤章随淮军赴上海,分领一路淮军与太平军作战。1863年指挥本路淮军先后攻破常熟、江阴。攻克江阴后,被提为知府。在攻打苏州战役中,李鹤章率水陆军力战,清廷“以道员记名简放”,并诏嘉曰:“能与兄同心惟力,为国宣勤。此次未行破格之奖,为鸿章功不自私,俾得报劳将士,鼓舞众心。指日常州、金陵次第奏捷,克成全功,更当与郭松林、刘铭传等同膺懋赏。”   1864年春,淮军伙同“常胜军”攻下常州,清廷赐李鹤章黄马褂,授甘肃甘凉道。是年底,李鹤章率部赴湖北镇压捻军。次年,甘肃回民起义声势浩大,清廷命令李鹤章回任甘凉道,李鹤章因伤口发作,不能赴任,曾国藩为其奏请开缺,仍留军营襄办营务处。不久,李鹤章以病假还乡,清廷加封二品衔。1881年,死于乡里。曾国荃上疏清廷:“李鸿章平江苏,鹤章与程学启各分统一路。请将战绩宣付史馆,于立功地建专祠。”清廷允之。李鹤章之子李经羲,官至云贵总督。   李昭庆(1834-1873) 淮军将领。李鸿章幼弟。字幼荃,亦字幼泉,安徽合肥人。捐资员外郎。初投奔曾国藩湘军,率湘军5营驻防无为、庐江。1862年,从其兄李鸿章的淮军到上海并改隶淮军,在苏松地区与太平军作战。参与解常熟之围,并在攻克嘉兴、常州之役中立有“战功”。1865年,曾国藩督师剿捻,李昭庆总理营务,其间奉曾国藩之命招募新兵,并统领忠朴营4营以及泉字营和武毅军。李鸿章担任剿捻钦差大臣后,李昭庆率部在湖北、安徽、山东、河南与捻军周旋,并被提升为记名盐运使。捻军被镇即,李昭庆部留防江淮。1873年病故于天津。清廷赠太常寺卿。   程学启(1830-1864) 淮军将领。字方忠。安徽桐城人,原是太平天国将领,作战勇猛,得到太平军著名将领陈玉成的赏识,曾派他协助太平军将领叶芸来镇守安庆。1863年,程学启率300人投降曾国藩,成了太平天国的叛徒。最初程学启在湘军中仅率一营兵力,充当打头阵的任务。在攻打安庆战役中,程学启派兵断绝太平军粮道,因而得了头功,受到清廷嘉奖,“擢游击,赐花翎”。程学启随曾国荃攻克无为、铜陵等城,因“战功”提升为参将。   1862年,李鸿章率淮军赴上海,曾国藩将程学启拔归李鸿章麾下,立“开字营”,即成为淮军的劲旅。同年5月,随同李鸿章增援松江,屯军四径,被太平军所围;9月,在四江口与太平军交锋,胸部被炮弹片所伤。虹桥、泗径、四江口解围后,程学启“以总兵记名加提督衔,授江西南赣镇总兵”,所部淮军增至3000人左右。   1863年3月,太仓太平军伪降,李鹤章与程学启率师进城被击,淮军伤亡数百人。同年4月,程学启率部在昆山一带,屠杀太平军将士3万余人。“昆山之捷,鸿章益奇程学启将才”。6月,李鸿章调集程学启、刘铭传、李鹤章等部淮军以及戈登的常胜军,进攻嘉兴、吴江,进逼苏州。9月,各路淮军齐集苏州周围。10月中旬,李鸿章由上海至程学启军营,亲自督军进攻苏州。10月24日,太平军叛将郜云官等杀害慕王谭绍光,率众投降李鸿章。是时程学启佯许郜云官等人官职,答应给20营兵力,以划半城为界。暗地里却决意杀掉部云官等8王。他对李鸿章说:“今贼众尚不下二十万,多吾军数倍,徒以战败畏死乞降,心故未服。分城而处,变在肘腋,何以善其后?”得到李鸿章同意后,程学启将部云官等8王斩首,并杀死太平军将士2000余人。   1864年2月18日,程学启率部攻打嘉兴,太平军猛烈还击,程学启左脑部中弹,回苏州后毙命。“李鸿章疏陈其两年之间,复江、浙名城十数,克苏州为东南第一战功。优诏赐恤,称其谋勇兼优,赠太子太保,特遣员赐祭一坛,安庆、苏州、嘉兴建专祠,谥忠烈,予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又加恩予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并为三等男爵。”   刘铭传(1836-1896) 淮军将领。字省三,安徽合肥刘老圩(今属肥西)人。自幼喜好兵书,少时即雄心勃勃,曾发誓曰:“生不爵,死不谥,非夫也!”   1854年,太平军进攻合肥,合肥一带豪绅地主各自筑堡兴办乡团,对抗太平军。刘铭传倾其家产,全力以赴办乡团。乡团之间经常发生磨擦,刘铭传父亲因被他堡豪绅所辱,刘铭传“追数里杀之,自是为诸团所推重”。后从清军在六安、寿县等地镇压太平军,官至千总。   1862年,李鸿章创练淮军,刘铭传率乡勇加入,立“铭字营”(后称铭军)。不久,随淮军开赴上海,在江苏战场上,充当镇压太平军的主力。同年夏,刘铭传率部攻克江阴,屠杀太平军将士近两万人,被提升为提督。1864年春,因战功,清廷赐黄马褂。其间,刘铭传所部铭军装备了新式枪炮,兼采用西式战法,成为淮军劲旅。   1865年,曾国藩督师剿捻,刘铭传率部北上山东等地并归曾国藩指挥,后任直隶提督。在剿捻作战中,他鉴于清军尾追捻军屡遭失败的教训,提出长墙圈制、扼要设防、分道兜剿之策,并为曾国藩采纳。李鸿章担任剿捻大臣后,刘铭传部成为剿捻主力,在安徽、湖北一带东奔西突,疲于奔命。1867年初,在尹隆河战役中,刘铭传部大败而逃,被捻军击毙600余人,4个营官当场毙命。同年6月,刘铭传率部追击东捻军进入山东半岛,扼守胶莱河防长墙,后率兵追击突围的东捻军。东捻军被镇压后,刘铭传推为首功,清廷授予三等轻车都尉世职。   1868年秋,率部与诸路清军配合,围歼西捻军于山东黄河、运河和徒骇河间的狭窄地带。西捻军被淮军镇压后,淮军将领纷纷受清廷封官晋爵,刘铭传由三等轻车都尉晋一等男爵。1872年返乡养病,旋因故革职闲居。   1880年,俄国违约不归还伊犁,中俄矛盾激化,清廷急备边防。刘铭传应召入京,疏阵兵事,略谓:“练兵造器,因宜次第举行,其机括则在铁路。铁路之利,不可殚述,于用兵尤为急不可缓。中国幅员辽阔,防不胜防,铁路一开,南北东西呼吸相通,无征调仓惶之虑,无转输艰阻之虞,从此裁兵节饷,并成劲旅,一兵可得十兵之用。权操自上,不为疆臣所牵制,立自强之基础,杜外人之觊觎,胥在于此。”可惜刘铭传的建议未被采纳。   1884年受命以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7月抵台后,即以基隆、沪尾(今淡水)为重点设防备战,购买新式枪炮,改善和新建炮台,设置水雷,训练精壮,推行团练。8月,法舰炮击基隆并派兵强行登陆。刘铭传待法兵上岸脱离舰炮支援后,督所部以优势兵力三面夹击,将其击溃。10月,法军分攻基隆、沪尾。他放弃基隆海口阵地,以主力往援沪尾,采取待敌上岸、近战歼敌的战法,将法军击退。中法停战后,他致力台湾、澎湖地区的海防建设,整顿台湾军制,兴办军械制造,建立新式炮台。1885年10月,台湾建省,为首任巡抚。任内兴办铁路、煤铁矿及新式学堂,对开发台湾、巩固台岛防卫多有贡献。   从1885年至1891年,刘铭传在近6年的台湾省巡抚任内,一方面积极筹办海防,积极从事操练兵勇、理蕃、清赋军事,一方面“努力把近世工艺的恩泽,移植于这一中国东方的孤岛之上”,修造铁路,兴办航运,开采煤矿,架设陆海电线,创设邮政。这些措施都是积极的,使当时台湾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1890年,清廷授刘铭传兵部尚书衔。次年,刘铭传辞职归乡。1891年刘铭传因病离任。   1895年,清廷因与日本交战,再度诏刘铭传进京议事,刘因病未出。1896年卒于乡里。清廷“赠太子太保,赐恤,建专祠,谥壮肃”。有《刘壮肃公奏议》传世。   张树声(1823-1884) 淮军将领。字振轩,安徽合肥人。廪生出身,1853年张树声父子兄弟奉县檄,兴办乡团,故有“淮军之兴,自张氏开始”之说。率乡勇在含山、六安、英山、霍山、潜山、无为等地与太平军作战。随着合肥一带地主豪绅蜂起兴办团练,地主豪绅之间,“以武节相侈,快恩仇,务兼并,互为长雄”。张树声在兴办团练时则周旋其间,以儒家礼义促进豪绅彼此之间的联合。张树声的所为得到了曾国藩的赏识,先令张率乡勇据守芜湖,不久调任无为,升为知府。1862年,张树声随淮军赴上海,成为李鸿章的军营幕僚。1865年至1868年,张树声先后跟随曾国藩、李鸿章剿捻。   张树声以书生从军,兴趣并不在治军上,而是热衷于仕途。由于得到李鸿章的赏识,因此平步青云,扶摇直上。1865年署江苏徐海道,不久授直隶按察使,1870年调补山西布政使,1872年提升为漕运总督,署江苏巡抚,1874年实授江苏巡抚,1877年授贵州巡抚。其间,广东总兵李扬才谋反,占踞灵山,清廷“旨调树声抚广西治之。事宁,擢总督”。1882年,李鸿章丧母归葬,清廷调张树声代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884年回任两广总督,中法战争因“广西关外军败折”,自请解总督职专治军,清廷同意所请。不久,因军事上连连失利,被清廷革职留任。同年9月病死于军中,年61岁。清廷谥靖达,旨谕予直隶、江苏及本籍建祠。   张树珊(1825-1866)淮军将领。张树声弟。字海柯,少年读书,后弃文习骑射。1853年,太平军进入安徽,张树珊跟随父兄兴办团练。次年,刑部郎中李文安回籍办团,驻守临淮招募乡勇,张树珊率乡勇归附李文安。从1855年至1862年,张树珊率乡勇随官军,在安徽战场上同太平军作战,先后攻克巢县、来安、无为等地,因“战功”先提升为千总,后升任都司,赐花翎。   1862年,张树珊随淮军赴上海,所部乡勇立“树字营”。因攻打太平军有功,逐渐提为参将、副将以总兵记名,攻下无锡后,以提督记名,1864年4月,淮军攻下常州后,清廷给予张树珊一品封典,授广西右江镇总兵。   1865年,曾国藩督师剿捻,以张树珊所部为亲军,移驻周家口。1866年10月,清廷以李鸿章署理钦差大臣关防,全力镇压捻军。同年11月底,张树珊被东捻军击毙,所部几乎全军覆灭。曾国藩、李鸿章疏奏张树珊战绩,清廷赐谥勇烈,加太子少保衔。   张树屏(?-1891) 淮军将领,张树声弟。从父兄治团练,官至千总。1862年随兄张树珊转战江苏战场,与太平军激战于松江、苏州、常州等地。并屡建战功,积勋至副将。1866年12月,张树珊毙命,所部残缺不全,李鸿章下令进行整顿,将淮军6营交刘铭传,将淮军3营饬张树屏统带,驻周家口。剿捻战争结束后,张树屏以提督记名,调山西驻防。1873年,兼统水陆驻防河津,分防归化、包头。1876年率部入甘肃,镇压曹洪照领导的起义。1878年,授太原镇总兵;1880年,移防包头;1883年,调任大同镇总兵。1887年,因病告假还乡;1891年,死于乡里。李鸿章“状其绩以上,予优恤,太原建祠”。   周盛波(?-1888) 淮军将领。字海舲,安徽合肥人。1853年,太平军占领安庆,周氏兄弟兴办团练,抵抗太平军。同年九月,太平军攻克合肥,周盛波兄周盛华被太平军击毙。周盛波接统其军。其间,受清廷赏识,擢守备。   1864年,李鸿章创练淮军,周盛波所部乡勇被选募成军,立为“盛”字营,并开赴上海。在江苏战场上,周盛波先后参加攻打太仓、昆山、江阴、常州等战斗,因战功被提为记名提督。剿捻开始后,先随曾国藩驻防徐州,在江苏、安徽、山东一带与捻军交战,后移师周家口,筑堤驻守。1867年剿捻战场转到湖北。是年春,淮军在尹隆河战役中大败而逃。此后,周盛波奉命率部在安徽太湖拦截捻军,遭到失败。不久,周盛波所部盛军同东捻军周旋于豫鄂地区。1868年,周盛波驻守直隶省毛家庄,偷袭西捻驻营,屠杀捻军数千人;接着又在杨丁庄偷袭西捻驻营,杀害张宗禹之侄张三彪。因剿捻有“功”,授甘肃凉州镇总兵。   剿捻结束后,周盛波以母老陈请回乡终养。不久,因在河南唐县剿捻时,屠杀百姓过多,“为巡抚李鹤年所劾,褫职,交李鸿章按治”。1870年,李鸿章疏陈周盛波有功,复原官。   1884年,李鸿章命周盛波在安徽淮北选募乡勇10营,开赴天津驻防。1888年周盛波死于军中。后“诏优恤,建专祠,谥刚敏”。   周盛传(1831-1884) 淮军将领,周盛波弟。字薪如,随父兄创办团练,1862年随淮军赴江苏战场,在其兄周盛波军营中充亲兵营哨官。淮军攻克常州后,诏以总兵遇缺先行题奏,1864年,镇压常州太平军,加提督衔,以抚标亲兵三营改为“传”字营。自此,周盛传独领淮军一军,移防溧阳。   剿捻时期,周盛传所部充当主力,转战安徽、湖北、山东、直隶等省。因屠杀捻军有功,受到清廷嘉奖,封官晋级,先以提督记名,后授广西右江镇总兵。1868年代兄周盛波统帅所部并随李鸿章入湖北;剿捻结束后,清廷赐黄马褂。1870年,随李鸿章赴陕西镇压回民起义;是年秋,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调周盛传率所部屯卫畿辅。1871年,周盛传所部移驻青县、马厂,兼办屯田。1873年,周盛传统率盛、仁等营驻大沽海口,修筑炮台。   1882年,任湖南提督。1884年,母死,回乡治丧,不久病死乡里。清廷诏优恤,谥武壮,建专祠。著有《操枪章程》、《磨盾纪实》。   潘鼎新(?-1888) 淮军将领,字琴轩,安徽庐江人。“道光二十九年举人,议叙知县”。1857年,投效安徽军营。1861年,其父领乡团随官兵镇压太平军,在三河镇被太平军击毙。潘鼎新发誓为父复仇,请求分领兵力攻打三河镇,战斗结束后,将其父尸骸背回乡里。曾国藩听到此事,大为惊叹。   1862年初,李鸿章创练淮军,潘鼎新所部乡勇立为“鼎”字营,并赴江苏战场镇压太平军。1863年,清廷授予潘鼎新按察使衔,1864年加布政使衔,赐黄马褂,令所部驻屯松江。   1865年,僧格林沁被捻军击毙,清廷一片惊慌,立即诏劲旅入京畿驻防。李鸿章派潘鼎新率炮队11营赴天津。不久,令潘鼎新部移驻济宁,任潘鼎新为山东按察使。1867年晋升为山东布政使。1868年,潘鼎新又奉命移师北上。西捻军被镇压下去后,清廷授予潘鼎新云骑尉世职,晋一等轻车都尉。1874年,潘鼎新任云南布政使,1876年升为巡抚。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潘鼎新这时任广西巡抚,对法国侵略者采取妥协态度。次年正月,镇南关失守,潘鼎新被夺职,中法战争结束后,潘鼎新被解任回籍,1888年死于乡里。李鸿章为潘鼎新“疏陈前功,乞恩复原官”。   吴长庆(1832-1884) 淮军将领,字筱轩,安徽庐江人。父廷香,为地方团练头目,1854年被太平军镇压,清廷赐予他云骑世职。吴长庆袭世职,继其父领乡团。1855年,吴长庆受安徽巡抚福济之命,率庐江团练与太平军作战。先后攻占庐江、舒城,被提升为守备。1861年参加三河战役。1862年初,吴长庆领500乡勇加入淮军,成立“庆”字营。3月,随李鸿章赴上海镇压太平军。先后攻占奉贤、南汇、川沙,升任游击。次年,吴长庆奉命回籍招募兵勇。是时,李秀成率太平军围攻庐江,曾国藩令之率新募兵勇暂时留庐江驻守。不久新募5营兵勇开赴江苏战场,后提升为副将。1864年,吴长庆在嘉兴遭到太平军伏击,左臂中枪;攻下嘉兴后,清廷予吴长庆以总兵记名,分领一支淮军增援浙江、福建。1866年,“追叙以提督总兵尽先题奏”。   1868年,吴长庆率部在河南、山东、直隶等省,与西埝军作战。西捻军被镇压下去后,吴长庆因“征剿”有“功”,清廷赐黄马褂,所部奉命调防江北,驻军徐州。1870年,移驻扬州,不久调防江浦、江阴。1874年,吴长庆部又增募4营,在江阴、江宁修筑炮台。1875年,授直隶正定镇总兵,仍留防江南。1880年,提升为浙江提督,不久调任广东水师提督,未上任,清廷命帮办山东军务,所部屯登州。   1882年,朝鲜发生内乱,朝鲜国王与王妃皆匿走,日本入侵朝鲜。是时,清廷命吴长庆所部淮军分乘日新、泰安、镇东、拱北4艘兵舰横海赴朝,很快平息了内乱。清廷诏奖吴长庆,赐予三等轻车都尉世职,留镇汉城两年。   吴长庆在朝鲜两年,“修治道途,救灾恤民,示以恩信,国人感之”。1884年病故。清廷诏优恤,建专祠,谥武壮。朝鲜为了悼念吴长庆,立庙于其京城纪念。   唐殿魁(?-1867) 淮军将领,字荩臣,安徽合肥人。1853年在乡与刘铭传兴办团练。1860年,奉安徽巡抚翁同书之命,率乡团在合肥、寿县、六安一带,与太平军作战,并升任千总。1862年,唐殿魁率乡勇从淮军赴上海,属刘铭传指挥。先后参与攻克南汇、川沙、奉贤、金山卫、枯林等战斗,擢都司。次年,攻下江阴后提为参将,加副将衔,占领无锡后以总兵记名。1864年,攻打常州时刘铭传受重伤,令唐殿魁偕同副将黄桂兰督兵,在奔牛镇被太平军围困20余日。因攻打常州有功,以提督记名,所部增募3000人。1865年,随从刘铭传部镇压捻军。1860年,授浙江衢州镇总兵。1867年,调任广西右江镇总兵。   1867年元宵节,东捻军运用流动战术,与刘铭传军在德安府一带周旋,并于尹隆河附近设伏,唐殿魁建议不出战,刘铭传不同意,结果淮军大败而逃,唐殿魁所部受挫,自己受重伤。此时鲍超率湘军猛攻东捻军之背,东捻军由大胜变成大败,唐殿魁带伤率部追击东捻军,被东捻军击毙。清廷对唐殿魁优恤,赠太子少保,予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谥忠壮,建专祠。   唐定奎(?-1887) 淮军将领,唐殿魁弟,字俊侯。淮军镇压太平军时期,唐定奎随其兄转战江苏战场,接着效力在刘铭传军营与捻军作战。其兄毙命后,“代领兄旧部,转战河南、山东”,疯狂屠杀东捻军。平捻后以提督记名。1870年,随刘铭传部赴陕西镇压回民起义,接统铭武军。次年回防江苏徐州。   1870年,日本侵略军3000人进攻台湾。福州船政大臣沈葆祯奏调北洋洋枪队赴援,李鸿章派淮军记名提督唐定奎带淮军铭字、武毅马步13营精兵,从扬州分批出发赴台湾。同年7月,唐定奎亲督淮军4营抵凤山。1875年,台湾高山族十二“番社”反清,唐定奎奉令率部进剿“番社”。同年4月清廷在台湾设招抚局。6月,唐定奎统带淮军各营回扬州,分地驻防。清廷授唐定奎为直隶正定镇总兵,不久提升为福建陆路提督。沈葆祯调任两江总督后,奏调唐定奎所部驻防江阴。1887年病死,清廷予以优恤,谥果介。   聂士成(?-1900) 淮军将领,字功亭,安徽合肥人,武童出生。咸丰年间,聂士成投奔副都御使袁甲三军营,在安徽淮北一带镇压捻军。1862年初,改隶淮军,为刘铭传手下副将,先后在江苏、浙江、福建、安徽等地与太平军、捻军作战。镇压东捻军之后,聂士被提升为总兵;镇压西捻军后,晋升为提督。   1884年,法国侵略军侵占基隆,聂士成奉命率部赴台湾抗击法军。回师后,统庆军驻旅顺。1891年6月,李鸿章对北洋海军进行了一次大检阅,对自己在军事建设方面的成就感到非常满意,因此,对部下大加封官晋爵,聂士成“晋头品秩,调统芦台淮、练诸军”。1892年,授山西太原镇总兵,仍留直隶统率所部淮军。1893年,因见日本、沙俄窥伺东北,主动请求踏勘东三省边陲地形,测绘山川险要,历时半载,行程2.3万余里,辑成《东游纪程》一书,成为当时很有价值的军事地理文献。   1894年春,朝鲜南部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清廷应朝鲜请求,于6月初,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军2400
/
本文档为【淮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