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妇科疾病诊疗参考

妇科疾病诊疗参考

2010-09-18 50页 doc 216KB 90阅读

用户头像

is_146892

暂无简介

举报
妇科疾病诊疗参考妇科 妇科 TOC \o "1-3" \h \z 第1章子痫 2 第2章崩漏 4 第3章恶阻 7 第4章滑胎 9 第5章痛经 10 第6章癥瘕 13 第7章闭经 15 第8章阴挺 18 第9章阴痒 20 第10章不孕 22 第11章带下病 25 第12章产后发热 28 第13章产后腹痛 30 第14章妊娠眩晕 31 第15章妊娠肿胀 33 第16章异位妊娠 35 第17章月经先期 38 第18章月经后期 39 第19章月经过多 41 第20章月经过少 43 第21章经期延长 46 第22章经行吐衄 47 第23章经行头痛 49...
妇科疾病诊疗参考
妇科 妇科 TOC \o "1-3" \h \z 第1章子痫 2 第2章崩漏 4 第3章恶阻 7 第4章滑胎 9 第5章痛经 10 第6章癥瘕 13 第7章闭经 15 第8章阴挺 18 第9章阴痒 20 第10章不孕 22 第11章带下病 25 第12章产后发热 28 第13章产后腹痛 30 第14章妊娠眩晕 31 第15章妊娠肿胀 33 第16章异位妊娠 35 第17章月经先期 38 第18章月经后期 39 第19章月经过多 41 第20章月经过少 43 第21章经期延长 46 第22章经行吐衄 47 第23章经行头痛 49 第24章经行泄泻 51 第25章胎萎不长 53 第26章产后恶露不绝 54 第27章妊娠小便淋痛 56 第28章更年期综合征 57 第29章经前乳房胀痛 59 第30章胎漏 胎动不安 61 第31章月经先后无定期 63 第32章产后缺乳(附:回乳) 64 第1章子痫 先兆子痫 子痫( 妇科) 怀子而病痫,名子痫。子痫发作多在孕晚期或正值产时或产后。孕 妇突然眩晕倒仆、抽搐或昏迷者,称子痫,又称妊娠痫证。子痫是由先 兆子痫发展而来。先兆子痫往往出现子肿、子晕的病证,并见前驱症状, 如头晕、视物不清、上腹不适、胸闷呕恶、面浮肢肿等。检查可有高血 压、蛋白尿、水肿三大症状(或居其二),称“先兆子痫”。中医称妊娠 痫证,实际上包括了先兆子痫及痫。先兆子痫与子痫是一个疾病发展的 不同阶段。 本病是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 课题。 诊断要点 1、先兆子痫是在子晕、子肿的基础上出现自觉症状,如头晕头痛、 视物不清、烦躁不安,胸闷不适等。检查可见血压升高、水肿、蛋白尿 三大症状或居其二。 2、在先兆子痫的基础上出现突然抽搐或昏迷者,即可诊断为子痫, 是最危重的阶段。 3、应与癫痫及厥证相鉴别。 辨证分析 孕妇肝肾或脾肾素虚,因孕重虚,阴血益亏,肝失濡养,则肝阳上 亢,亢极风动;或水不济火,心肝火盛。风助火威,风火相煽,发为子 痫。或聚湿成痰,痰火交炽,蒙蔽清窍,也有火灼成瘀,瘀阻血行,脏 腑失养发为子痫者。此病以脏腑虚损、损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 为标。 子痫重在预防,在子肿、子晕、先兆子痫阶段应积极治疗,防止发 展。一旦发生子痫,危及母体及胎儿性命,必须中西医结合抢救。 辨证论治 服虚肝旺型 [证见] 妊娠中晚期,头晕目眩,头痛头胀,耳鸣腰酸,口干咽躁, 烦躁不安,手指发麻,尿少便秘。舌红,有裂纹,脉弦滑数。 [治法] 滋阴养血,平肝潜阳。 [方药] 主方:杞菊地黄丸(董西园《医级》)合二至丸(汪昂《医方集解》) 加味 处方:枸杞子15克,杭菊20克,山萸肉15克,牡丹皮15克,淮山药 30克,白芍20克,赤芍15克,生地黄20克,女贞子20克,旱莲草20克, 石决明30克,钩藤15在。水煎服。 脾虚肝旺型 [证见] 妊娠中晚期,面目肢体浮肿,头晕目眩或头麻头重,胸闷 泛恶,纳谷不香,神疲乏力,大便不实。舌淡泮,脉缓滑或弦滑。 [治法] 健脾行水,平肝潜阳。 [方药] 主方:白术散(蔡玉美《指迷方》)加味 处方:白术30克,云苓30克,大腹皮20克,陈皮6克,生姜皮15克, 石决明30克,白芍20克,钩藤15克,丹参15克,益母草15克。水煎服。 说明:上述两个证型为先兆子痫阶段。 肝风内动型 [证见] 孕晚期或正值产时或产后1~2日,头晕头痛,视物不清,烦 躁不安,颜面潮红,突发全身抽搐,牙关紧闭,甚则昏不知人。舌红或 绛,苔薄黄,脉弦滑数。 [治法] 平肝熄风止痉。 [方药] 主方:羚羊钩藤汤(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加减 处方:羚羊角粉3克,钩藤30克(后下15分钟),桑叶15克,杭菊花 15克,川贝母6克,竹茹20克,生地黄20克,白芍20克,茯神20克,甘 草6克,全蝎10克,赤芍15克,丹参15克。水煎服。 对昏迷不醒者,可鼻饲给药。或救醒后再服。 痰火上扰型 [证见] 妊娠晚期或产时或新产后,头晕头痛,胸闷泛恶,忽然倒 仆,全身帛搐,口噤,昏不知人,气粗痰鸣。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 清热豁痰,开窍止痉。 [方药] 主方:万氏牛黄清心丸(万全《痘疹世医心法》)加减 处方:天然牛黄0.3克(冲服),川黄连9克,黄芩15克,山栀子15克, 郁金15克,礞石15克,天竹黄9克,全蝎9克,石草蒲12克。水煎服。 说明:上述各证型,如出现面色黯滞,舌黯有瘀斑,则为挟瘀之征, 可在原方中选加当归、川芎、丹参、桃仁、红花、益母草、赤芍等活血 化瘀之品,以改善微循环。如反复帛搐,昏迷不醒者,需中西医结合抢 救,并注意血液、生化、心、肝、肾功能的检测,防止酸中毒及脏腑功 能衰竭。子痫常于帛搐后自然作产,且产程快,必须尽快做好分娩处理。 若病情稳定,仍未作产,必要时可终止妊娠,产后仍需预防产后子痫的 发生。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抽搐者,针刺曲池、合谷、人中、承山、太冲。昏迷者,针刺人中、 百会、涌泉、风池。 2、预防与调护 本病以预防为主。定期做好产前检查,及时治疗子肿、子晕及出现 先兆子痫的各种症候,防止进一步发展为子痫。一旦发生子痫,危及母 体及胎儿,应做好有关护理。 ------------------------------------------------------------- 本资料由夏无名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更多资料联系联系1355515475@qq.com 第2章崩漏 崩漏 ( 妇科 ) 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后者称漏下。 崩与漏虽不同,但二者常交替出现,互相转化,故概称崩漏。 西医所称的功能不良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可分无排卵与有排卵 两型。其中无排卵功血,其临床现与崩漏相同者,归本病论治。 诊断要点 1、崩漏的临床主证是阴道出血。其特点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 严重紊乱,以此为诊断依据。表现为月经不按周期而妄行,出血量多, 势急症重如山之崩,或淋漓累月如屋之漏;或崩中漏下交替,也可崩闭 交替,伴见经色、经质的异常。 2、妇科检查,排除因子宫肌瘤,妊娠期出血、产褥期出血以及炎 症所引起的如崩似漏的妇科血证。必要时借助B超或尿妊娠试验,以明 确诊断。 3、实验室检查血分析,以了解贫血程度和排除可能存在的血液病。 必要时,还可进一步做骨髓穿刺检查。 4、可借助功血的诊断。如子宫内膜活体检查多数为增生过长, 基础体温呈单相型,内分泌测定为无排卵改变等,可以更明确诊断为崩 漏。 辨证分析 崩漏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虚(肾虚、脾虚)热、瘀邪损伤冲任,不能 制约经血,以致经血非时妄行。由于崩漏失血耗气,病程日久,导致气 血、阴阳俱虚。又崩漏日久,离经之血为瘀血。故本病的发生常互为因 果,气血同病,多脏受累,虚实错杂。 崩漏的主证是出血,故辨证时当根据出血的量、色、质变化,参合 舌脉及证候,辨其虚、实、寒、热。一般而言,崩漏虚证多而实证少, 热证多而寒证少。然而,即使是火,亦是虚火,非实火可比。崩与漏亦 不相同,久崩多虚,久漏多瘀。此外崩漏患者不同的年龄阶段,亦是辨 证的重要参考。如青春期崩漏,多肾虚或血热;育龄期崩漏,多肝郁或 血热,更年期崩漏,则多肝肾亏损或脾气虚弱。生育期及更年期崩漏, 又多挟血瘀。 崩漏的治疗,须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掌 握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塞流,即是止血。暴崩之际,急当止血防脱, 一般多采用补气摄血或回阳救逆。也有滋阴固气止血法,常用独参汤、 参附汤或生脉散,以塞流止崩;严重者须输血急救。澄源,用于出血缓 减后,即正本清源,辩证论治,是治崩漏的重要阶段。复旧,用于止血 后调经治本,恢复月经周期,调经促排卵或善后调理。 此外,不同年龄阶段的崩漏,治则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青春期 崩漏止血后调周期,重在治肾;生育期止血调周期、促排卵,重在治肝 肾;更年期止血善后,重在脾肾。对于更年期崩漏,尤须重视诊刮宫内 膜病理检查,排除宫内膜癌。 辨证论治 肾虚型 [证见] 经乱无期,阴道出血淋漓不净或量多如崩,或崩与漏交 替出现。经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尿多,心烦多梦, 面部黯斑,眼眶黯;或先天发育不良。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 滋肾益阴,止血调经。 [方药] 1、主方:左归丸(张介宾《景岳全书》)合生脉散(李杲《内外 伤辨惑论》)加减 处方:熟地黄20克,山药30克,枸杞子15克,山萸肉15克,菟丝子 20克,鹿胶、龟胶各15克(烊化),党参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9克, 女贞子30克,旱莲草30克。水煎服。 如阴虚火旺,去枸杞子、党参,加太子参30克、白芍20克。兼有小 腹痛,经血有块者,去二胶,加失笑散。 2、中成药 六味地黄丸,每次6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滋阴固气汤(《罗元恺论医集·崩漏》) 处方:菟丝子,山萸肉,党参,北黄芪,白术,炙甘草,阿胶,鹿 角霜,何首乌,白芍,川续断。水煎服,每日1剂。 (2)固肾摄血汤(陈慧珍《广西中医药》1989.3) 处方:地黄、枸杞子、山药各12克,蒲黄炭、山萸肉各10克,菟丝 子20克,川续断、党参、北黄芪各15克,海螵蛸18克。水煎服,每日1 剂。 脾虚型 [证见] 经血非时妄行,崩中与漏下交替反复,经色淡而质稀, 可有血块。面色晄白,气短神疲,甚则两目昏花,面浮肢肿,四肢不温, 食欲不振。舌淡胖,苔白,脉细弱。 [治法] 补气摄血,养血调经。 [方药] 1、主方:固本止崩汤(傅山《傅青主女科》加减) 处方:党参35克,炒白术20克,北黄芪30克,熟地黄20克,炮姜10 克,当归12克,炙甘草9克,鹿衔草15克,马鞭草15克,何首乌20克, 桑寄生20克,川续断15克,水煎服,每日1~2剂。 2、中成药 (1)归脾丸,每次6克,每日3次。 (2)补中益气丸,每次6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益气固冲止崩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 处方:黄芪30克,白术、醋柴胡、陈皮炭、仙鹤草、甘草各10克, 党参、芥穗炭、当归、炒川续断各15克,升麻4克。水煎服。 (2)独参汤:红参10~15克,炖服,每日1次。 血热型 [证见] 经血非时妄行,时崩时漏,淋漓不止,经色鲜红或深红, 质稠或夹小血块。面赤唇红,口干渴,头晕耳鸣,或五心烦热,夜睡不 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热,止血调经。 [方药] 1、主方,保阴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生、熟地黄各15克,白芍20克,山药30克,川续断15克,黄 芩15克,黄柏10克,甘草9克,女贞子30克,旱莲草30克,地榆30克, 麦冬15克,水煎服。 血热致崩漏虚热多,实热较少。加属实热,可去川续断、熟地黄。 女贞子,加焦山栀15克、生藕节30克、贯众20克,以清热凉血止血。热 邪伤阴耗气,失血亦伤阴伤气,故宜适量配以养阴益气之生脉散,以清 热凉血,益气养阴。青春期崩漏患者,常见血热致崩,虚热、实热均有。 临床还有郁热或湿热之邪,导致血海不宁,崩漏不止者,当随证加减。 血瘀型 [证见] 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或淋漓不净;或停闭日久, 又突然暴下不止,继而淋漓不断;经色紫黑有块。伴见下腹痛胀不适, 或痛则下血有块,块出痛减。舌质紫黯,苔白,脉弦涩。 [治法] 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方药] 1、主方:失笑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四乌贼骨 一芦茹丸(《黄帝内经》)加味 处方:五灵脂10克,蒲黄10克,乌贼骨20克,茜草根15克,三七末 3克(冲服),鹿衔草15克,马鞭草15克,益母草30克,党参30克,香 附子10克。水煎服。 血瘀致崩漏者,临床并非少见。必须通因通用化瘀止血。如血瘀偏 寒者,可选用王清任少腹逐瘀汤,以温经化瘀止血,收效甚佳。长期崩 漏不止者,因久崩久漏,离经之血为瘀,必须配以化瘀止血之品。 2、中成药 益母草流浸膏,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三七末3~5克,开水冲服,每日2~3次。 (2)化瘀理冲汤(张达旭《中医妇科验方选》) 处方:蒲黄炭15克,川军炭6克,花蕊石10克,三七10克,茜草根 10克,血余炭6克,每日1剂,水煎服。 若属寒凝血瘀者,去川军炭,加炮姜、艾炭、肉桂。若兼气滞者, 加白芍、橘核。若腹内有包块,或疼痛较剧者,可加三棱、莪术。 其他疗法 1、针灸治疗 (1)断红穴:二、三掌骨之间,指端下1寸处。先针后灸,留针20 分钟。具有减少血流的作用。 (2)取神阙、隐白穴,艾灸20分钟,血量可减少。 (3)艾灸隐白、大敦(双侧)20分钟。 2、饮食疗法 (1)血热者:取鲜藕适量榨汁饮。 (2)肾虚者:猪腰2个,杜仲30克,核桃肉30克,同煮,饮汤吃肉。 3、预防调护 (1)对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有出血倾向的病者,应及早治疗, 防止病情发展为崩漏。 (2)崩漏患者,应节制房事。 (3)饮食清淡为宜,避食辛热助阳或过于寒凉之品。 (4)暴怒伤肝,,悲哀太过,五志过极化火,均足以导致崩漏, 故宜调和情志,乐观随和。 ------------------------------------------------------------ 本资料由夏无名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更多资料联系联系1355515475@qq.com 第3章恶阻 恶阻 (妇科) 妊娠后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者,称为恶阻。恶 阻多发生在妊娠6~12周,孕3个月后我能逐渐消失。如果在孕早期仅有 恶心欲吐、择食、头晕、倦怠,是早孕反应,不属病态。恶阻与西医所 称的“妊娠剧吐”相似,可互相参照。 诊断要点 1、孕后出现事业心呕吐,难以进食,甚或恶闻食气,不食亦吐者, 可为本病的诊断依据。 2、孕后剧吐,同时又有不规则阴道出敌国者,必须做尿HCG定量测 定及B超检查,排除葡萄胎。 3、恶阻必须与胃炎、胃出血、阑尾炎等病引起的呕吐作鉴别。 辨证分析 本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恶阻,以呕 吐为主证,常可从呕吐物的性状及患者的口感辨虚实:口淡,呕吐清涎 或痰涎者,多为脾胃虚弱;口苦,呕吐酸水或苦水者,多为肝胃不和; 若口干烦渴,干呕或呕吐血性物,多为气阴两伤之证。治疗恶阻以调气 和中,降逆上呕为主。此外,还需重视调饮食、和情态和讲究服药方法。 辨证论治 脾胃虚弱型 [证见] 妊娠早期,恶心呕吐不食,恶闻食气,食入即吐。口淡, 呕吐清涎或食糜。头晕纳呆,神疲倦怠,嗜卧嗜睡。舌淡苔白,脉缓滑 或细滑无力。 [治法]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 1、主方:香砂六群子汤(《名医方论》)加减 处方:党参20克,白术15克,云苓20克,法半夏10克,砂仁6克(后 下),木香10克(后下),生姜3片,大枣6个,柿蒂15克,橘红6克。水煎 服。 如兼脾胃虚寒,证见呕吐清水,畏寒者,加干姜人参半夏丸(《金 匮要略》)。若脾胃虚弱,湿聚成痰,证见口粘胸闷,呕吐痰涎者,改 用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加白术、枇杷叶、砂仁、陈皮、苏 梗、川厚朴等。 2、中成药 (1) 香砂养胃丸,口服,每次1瓶,每日3次。 (2) 香砂六君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水泛丸每次6~9克,每日 2~3次。 肝胃不和型 [证见] 妊娠早期,恶心呕吐,恶闻食气,甚则食入即吐;呕吐酸 水或苦水。头晕而胀,胸胁胀痛,心烦躁急,嘈杂不安,口苦咽干,溺 黄便结而臭。唇干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治法] 调肝养胃,降逆止呕。 [方药] 1、主方:苏叶黄连汤(王孟英《温热经纬》)合橘皮竹茹汤(严用和 《济生方》) 处方:苏叶15克,川黄连6克,白茯苓20克,橘皮6克,竹茹15克, 法半夏10克,麦冬15克,枇杷叶15克,太子参30克,代赭石15克,白芍 15克。水煎服。 如胃热明显者,加黄芩、天花粉、芦根,以清热生津和胃。若肝热 较甚者,加夏枯草、龙胆草,以清泻肝火。 对于肝胃不和之恶阻,罗元恺教授多用桂枝汤(《伤寒论》)合小半 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认为桂枝汤既能调和营卫,又能调理肝脾。 说明:上述二型均可进一步发展为气阴两伤之重证恶阻。证见精神 萎靡,形体消瘦,双目无神,眼眶下陷,皮肤干燥,尿少便结,甚或发 热,脉细数无力,舌红少苔而干。治宜以益气养阴,和胃止呕;方选生 脉散合增液汤,加石斛、玉竹、芦根、代赭石等。也可用西洋能5克, 泡开水,分次呷服,或含服西洋参片,以益气养阴止呕。 发展为气阴两亏为无阴时,则呕吐更剧,形成上呕下秘的“上下关 格”阶段;大便秘结,腑气不通,加重呕吐;胃阴伤又不能下达大肠, 导致便秘日甚。此时务必养胃阴、通燥结,故选用增液汤合生脉散加石 斛、玉竹、芦根等益阴养胃之品,再加代赭石镇逆通降,使胃阴得复, 大便通畅而剧吐渐平。必要时,可配合补液等纠正酸碱平衡失调,以及 处理由于剧吐所致的心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1) 水针穴位注射:用维生素B1 100mg分注双侧内关穴,每日1次, 一般用2~3日。 (2) 负压吸中脘穴:用负压吸引器吸住患者中脘穴后,再进食或服 药。食后停留15~30分钟才放去负压。 2、饮食疗法 恶阻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剧吐时可进吃白粥水,以养胃气。 (1) 咸鸭肾1只,陈皮少许,煲稀粥。 (2) 肝热气逆剧吐者,可服鲜西瓜汁。 (3) 胃虚者,可用伏龙肝(灶心土)40~60克,加水煎汤,当茶饮。 ------------------------------------------------------------ 本资料由夏无名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更多资料联系联系1355515475@qq.com 第4章滑胎 滑胎(妇科) 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三次以上者,称为滑胎,又称数堕胎。西医称 之为习惯性流产。有的报导已把边疆自然流产二次者,也列入本病范围。 诊断要点 1、根据病史,凡是堕胎、小产连续发生三次以上,便可诊断本病。 如已发生二次自然流产者,也应按本病检查病因,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 早防治滑胎。 2、分清流产发生的孕周。如属连续中晚期妊娠流产,即小产连续 发生,常为宫颈机能不全,必须产科配合处理,本节不作重点讨论;如 属连续早期妊娠流产,即堕胎连续发生者,则按西医的有关检查,尽量 从四大类(遗传、内分泌、生殖器官及免疫)寻找流产的病因。据报道, 滑胎有50%或更多是找不出病因的,这就需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诊 断和处理,发挥中医之长处。 辨证分析 滑胎发生的病因病机基本与胎漏、胎动不安相同。但由于屡孕屡堕, 重伤肾脾冲任,故肾脾两虚,冲任损伤,导致胎元不固尤为重要。此外, 也有气血两虚、阴虚血热以及肾虚血瘀者。 本病辩证仍以辨脏腑、气血虚实为主。务必结合流产原因的检查结 果灵活处理。治疗滑胎强调预防为主,未孕先调,孕后早治。 辨证论治 滑胎者,要注意下次孕前的检查和调治,以及孕后早治两个阶段。 孕前检查调治:一般末次流产至下次怀孕的时间以一年为宜。此时, 对夫妇双方进行流产原因的检查,同时预培其损,主要是针对流产的原 因及流产后的并发症治疗,大多以补肾健脾,益气养血,调补冲任为主。 治疗时可服滋肾育胎丸一段时间,并指导最佳时机受孕。如流产后出现 月经过少、不孕,则按该病治疗。 孕后早治:不论孕后有无出现先兆流产症状,都应积极予以安胎处 理。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1) 老母鸡巴戟汤:老母鸡1只,宰洗干净后去皮,加入巴戟天肉 20~30克于鸡肚内,加水适量,隔水炖1.5小时,去浮油,调味饮汤。从 受孕后每周服2~3次,连服2~3周。 (2) 艾叶鸡蛋:祈艾15克煎水,再与煮熟去壳鸡蛋1只共煮,饮汤 吃鸡蛋。从受孕后,每日1次,服至超过以往流产孕月。 (3) 老母鸡墨鱼糯米粥:老母鸡1只,墨鱼1条,糯米适量。先将鸡、 鱼炖烂,再与糯米煮粥,调味服用。孕后每周1~2次,连服一段时间。 2、预防调护 (1) 孕后首忌交合,保胎以绝欲为第一要策。 (2) 孕后卧床休息,超过以往流产孕月;无先兆流产症状者,可适 当户同活动。至中期妊娠,可按各人的情况,增加户外活动或上班工作, 对母体及胎儿的健康均有益。 (3) 进行围产期保健,对染色体异常者要进行优生学的产前诊断如 发现胎儿畸形,宜及早引产。 ------------------------------------------------------------- 本资料由夏无名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更多资料联系联系1355515475@qq.com 第5章痛经 痛经(妇科) 女子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的小腹疼痛,并因痛而影响 生活及工作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西医把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 与继发性痛经,中医痛经一证,包括了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两类。 诊断要点 1、本病是以患者每于行经期间或行经前后发生明显的下腹疼痛为 主要诊断论据,即“因经而痛”。临床上大多是根据病人的主诉结合表 现,把痛经的程度分为重、中、轻三度。 (1)重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难妨,坐卧不安,严重影响工 作学习和日常生活,必须卧床休息,伴有腰痛、面色苍白、冷汗淋漓、 四肢厥冷、呕吐腹泻或肛门坠胀,采用止痛措施后无明显缓解。 (2)中度:经期或经期前后小腹疼痛难妨,伴有腰部疼痛、恶心 呕吐、四肢不温,采用止痛措施后疼痛暂缓。 (3)轻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明显,伴有腰痛,尚能坚持工 作,有时需服止痛药。 2、妇科检查可以诊断原发性与继发性痛经。盆腔无明显器质性病 变,或可见宫颈管狭窄,子宫发育欠佳或过度倾屈等,为原发性痛,又 称功能性痛经;多见于初潮后不久的青年或未婚未育者。盆腔有器质性 改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生殖器肿瘤等所致的痛经,为继发 性痛经。 3、本病应与阴道出血同时伴有下腹疼痛的病证,如异位妊娠、流 产等相鉴别。此外,其他病证所出现的腹痛,也可发生在经期或于经期 加重,临证时当详问病史及仔细检查,以资鉴别。 辨证分析 痛经是“因经而痛”,故痛经的发生,是致痛病因与月经期或其前 后,机体内气血剧烈变化这一特殊的内环境相结合,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临床常见的病因病机有:气滞血瘀,寒 凝胞中,湿热下注,气血虚弱和肝肾不足等。 痛经辨证首辨虚实,以实证为多见。可根据痛经发生的时间、痛的 性质、部位以及痛的程度,结合月经的期、量、色、质及兼证舌脉,辨 其寒、热、虚、实。一般在经前、经时小腹剧痛,经色紫黯有块者属实, 经后小腹绵绵作痛,经色淡者属虚;绞痛、冷痛者属寒;灼痛者属热。 痛经的治疗原则,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根据不同的证型,灵活运 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清热除湿、调补气血,滋肾养肝等 法,并要掌握“因经而痛”这一时间特点,以经前一周至来经一二天为 最佳治疗时间,同时还要按照“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顾, 坚持治疗数月,可望治愈。 辨证论治 气滞血瘀型 [证见」经来小腹胀痛。或阵发性绞痛难忍,坐卧不安,恶心呕吐, 肢冷汗出,甚或昏厥。或经前胸胁、乳房胀痛,烦躁易怒。经行不畅, 经色紫黯有块,块出痛减,或有膜样物排出后疼痛缓解。舌质紫黯或舌 尖边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或弦滑。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 1、主方:隔下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当归15克,川芎10克,赤、白芍各15克,桃仁15克,川红花 6克,枳壳15克,延胡索15克,五灵脂9克,蒲黄9克,牡丹皮15克,香 附子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如属肝郁血瘀,经前乳房胀痛,烦躁易怒明显者,可选用逍遥散合 失笑散加三七末、延胡索、益母草等,以疏肝理气、化瘀止痛。如显膜 样痛经,则宜在主方中加逐瘀化膜之品,如三棱、莪术、土鳖虫、山楂、 鸡内金、肉桂。如属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痛经,宜加强软坚散结化瘀消 癥,主方中可选加水蛭、三棱、莪术、土鳖虫、九香虫、三七末、血竭、 鸡内金、蜈蚣;并坚持平时和经期同时治疗。 2、中成药 (1)田七痛经胶囊(罗元恺验方),经前一周始服至来经一二天。 每次3~5粒,每日3次。如痛经严重者,可酌情加大药量或于月经中期 后即开始服药。本品对气滞血瘀及寒凝痛经有较好疗效。(张玉珍等《 新中医》1985.1) (2)伤科七厘散(《良方集腋》),每次服:瓶,每日服3次。来 经时服1~3天。 3、单方验方 (1)云南白药,按说明服。 (2)三七末,每3~5克,每日1~2次,于经前或经时开水冲服。 寒凝胞中型 [证见]经行小腹冷痛或绞痛。得热则痛减。月经推后,经量少, 经色黯,有小血块。面青唇白,形寒肢冷,便溏。舌质青紫,苔白,脉 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 1、主方:少腹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小茴香10克,延胡索15克,五灵脂9克,蒲黄9克,当归15克, 川芎10克,干姜5克,肉桂5克(焗服),赤芍15克,没药12克,益母草 30克,艾叶15克。水煎服,或留渣再煎,每日1剂。 如体质属阳虚内寒者,则可选用温经汤(《金匮要略》加熟附子、 艾叶、小茴香。以温经暖宫止痛。 湿热下注型 [证见]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拒按,伴腰骶胀痛。多为平时下腹 胀痛不适,经期加剧,或有低热起伏或小腹灼热感,白带较多,色黄质 稠,有臭气。舌质红、苔黄或腻,脉弦数。 [治法] 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药方] 1、主方:清热调血汤(龚信《古今医鉴》)加减 处方:当归15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生地黄10克,川黄连9克, 香附子12克,桃仁15克,川红花9克,莪术12克,延胡索6克,牡丹皮15 克,七叶莲15克,丹参2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如妇查有盆腔炎者,经净后按盆腔炎治疗。 气血虚弱型 [证见]经时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按。或 月经推后,经量少,经色淡,质稀。面色晄白无华,神疲乏力。舌质淡, 苔薄白,脉弦细弱。 [治法] 补气养血,调经止痛。 [方药] 1、主方:当归芍药散(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当归15克,白芍20克,川芎10克,云苓20克,白术15克,泽 泻5克,益母草30克,香附子12克,延胡索h克。北黄芪15克,党参20克。 水煎服。 2、中成药 乌鸡白凤丸,每次1丸,每日2~3次,开水送服。 肝肾不足型 [证见] 经水将净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腰膝酸软。月经后推, 经色淡黯量少,质稀薄,或头晕耳鸣,或潮热,眼眶黯。舌质红少苔, 脉细弱。 [治法] 滋肾养肝止痛。 [方药] 1、主方:调肝汤(傅山《傅育主女科》)加减 处方:当归15克,白芍15克,山萸肉15克,巴戟天15克,阿胶15克 (烊化),淮山药20克,甘草6克,台乌15克,益母草30克,香附子12 克,石楠藤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乌鸡白凤丸,每次:丸,每日2~3丸,开水送服。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1)取足三里、三阴交穴,用针刺,泻法,留针30分钟,对实证 痛经止痛效果显著。下次月经来潮前一二日或来潮时,每日针灸1次, 一般2~3次可愈。也可用三阴交配关元或中极,按同法治疗。或起针后, 再用温和灸10~20分钟。 (2)取八髎穴,用艾卷悬灸30分钟,每日2次,对虚证痛经或虚中 夹实痛经有温通止痛之效。 2、饮食疗法 (1)益母草30~60克,鸡蛋2只,红糖适量,加水同煮,去药渣, 吃蛋饮汤。月经前几天或正值经期,每日1次。对实证痛经有一定疗效。 (2)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分量因人而异。对虚证 或寒凝胞中痛经可作辅助治疗。 (3)红蓝花酒方(《金匮要略》):红花100克,60度白酒400克, 浸泡1周。月经前,每日服2次,每次10毫升,连服数天。对血瘀痛经有 效。 3、预防调护 痛经与精神因素关系很大。故必须调节情志配合治疗。同时经期注 意适寒温,节生冷。不少痛经治愈后,由于七情内伤,可再复发。 ------------------------------------------------------------ 本资料由夏无名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更多资料联系联系1355515475@qq.com 第6章癥瘕 癥瘕 妇科 妇女胞中结块,伴有或痛或胀或满或出血者,称为癥瘕。癥者,坚 硬不移,痛有定处;瘕者,推之可移,痛无定处。大抵癥属血病,瘕属 气病。但气血密切相关,癥瘕亦难分割,故统称为癥瘕。 西医所称的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属于癥瘕。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 所致的肿块、陈旧性宫外孕包块以及炎症性包块,均属中医癥瘕范围。 肿瘤有良性与恶性之别,以子宫及卵巢的肿瘤为多见。本节讨论良性癥 瘕。 诊断要点 1、妇科检查发现盆腔有包块,或在子宫,或在附件,也可在宫旁 组织间。或伴有痛、胀、满的自觉症状,或兼见月经异常或经期外的不 正常出血。 2、必要时借助B超检查或CT扫描,或核磁共振,以了解肿块的部位、 大小及性质。 辨证分析 癥瘕的形成,多与正气虚弱、血气失调有关。常见的有气滞血瘀, 痰瘀互结而成。 癥瘕的辨证,重在辨善恶、辨血气、辨新久。大凡恶性肿瘤或良性 肿瘤恶变时,肿块生长迅速,病程短,妇科检查肿块固定,实质性或半 实质性,硬或结节状不平,常有腹水,且多为血性,可查到癌细胞;良 性肿瘤生长慢,病程长。妇科检查,见肿块活动,呈囊性或囊实性,表 面光滑者,一般情况好。良性肿瘤癥瘕,病在气者以胀满为主,癥块不 坚,推之可移;病在血者以胀痛为主,癥块坚硬,固定不移。本病的治 疗,病在气者,以理气行滞为主,佐以活血化瘀;病在血者,以活血破 瘀散结为主,佐以理气。病在痰瘀互结者,又当化痰消瘀。新病体质较 强者,宜攻宜破;久病本质较弱者,宜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或先补 后攻,随证施治。 辨证论治 气滞血瘀型 [证见] 胞中结块,积块不坚,推之可动,或积块坚硬,固定不移。 下腹胀痛或胀满,或月经不调,或腰酸痛;面色晦暗,肌肤乏润,舌类 边瘀斑,苔薄白,脉弦或涩。 [治法] 行气活血,消癥散结。 [方药] 1、主方:香棱丸(严用和《济生方》)合桂枝茯苓丸(张仲景《金匮 要略》)加减 处方:木香10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枳壳15克,川楝子12克, 青皮9克,桂枝9克,牡丹皮15克,赤芍15克,桃仁15克,云苓20克,土 鳖虫12克。水煎服。 如属子宫肌瘤,加荔枝核、海藻、浙贝母、珍珠母,并按平时、经 时肌瘤对月经的影响情况,随证加减。如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结节或子宫 腺肌病,则宜加强化瘀软坚止痛之功,去青皮、川楝子、云苓,选加水 蛭、鸡内金、三七末、当归、九香虫、延胡索。如为慢性盆腔炎之包块, 可加败酱草、毛冬青、蒲公英、连翘、七叶莲之类。如为输卵管积水包 块,宜佐以利水疏肝通络,加猪苓、透骨消、路路通、泽泻、炮山甲之 类。 2、单方验方 (1) 橘荔散结丸(罗元恺验方,见《新中医》1990.8) 处方:橘核,荔枝核,川续断,小茴香,乌药,川楝子,海藻,岗 稔根,莪术,制首乌,党参,生牡蛎,风栗壳,益母草。水煎服。 (2) 肌瘤内消丸(王耀程《中医药学报》1990.2) 处方:山慈菇,夏枯草,射干,海藻,首乌,远志,上药各等分。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服1丸,每日3次,3个月一疗程, 一般服1~3个疗程。 (3) 宫癥汤(吴定信《中医杂志》1981.1) 处方:当归、炮山甲、桃仁、莪术、香附、续断、夏枯草、怀牛膝 各12克,王不留行、三棱各9克,昆布15克,薏苡仁30克,水煎服。 痰瘀互结型 [证见] 下腹包块时或作痛,按之质不硬或略硬不坚。带下量多, 色白质稠;月经常后期,或停闭不来,形体多肥胖,胸脘痞满、痰多、 舌淡黯,苔薄白,脉细滑。 [治法] 化痰消瘀,软坚散结。 [方药] 主方:三棱煎(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加减 处方:三棱12克,莪术12克,青皮9克,法半夏12克,麦芽30克, 浙贝母15克,桃仁15克,丹参20克,海藻15克,赤芍15克,山慈菇15克, 皂角刺12克。水煎服。 如体质肥胖气虚者,加北黄芪、党参以健脾益气。如月经后期、闭 经,应配合调经之品。 ------------------------------------------------------------- 本资料由夏无名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更多资料联系联系1355515475@qq.com 第7章闭经 闭经( 妇科) 疾病概述 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尚未初潮,或已行经而又非生理性停经达三 个月以上者,称为闭经。少女初潮1~2年,妊娠期、哺乳期以及绝经前, 均可有暂时性的停经,属生理现象。 西医把闭经分为原发性闭经及继发性闭经。原发性闭经中因先天生 殖器官发育异常或后天器质性损伤而无月经者,非药物治疗所能奏效, 不属本病讨论范围。 诊断要点 1、停经三个月以上,或年逾18周岁月经尚未初潮,可作为本病的 诊断依据。 2、诊断时应排除生理性的停经,尤其是与早孕作鉴别。进行妇科 检查或辅以尿妊娠试验,便可明确诊断。 3、确诊闭经后,应详细了解病史,并作有关检查,尽量找出闭经 的原因及病位。由于各自的医疗设备条件不同,有些检查可能是无法做 到的。但除妇科检查外,还可先检查双乳头有无溢乳。如有自动溢乳或 挤压后溢乳,则可诊断为闭经一溢乳综合征,为辨证提供了可靠的临床 资料,并可简化检查手段。 辨证分析 闭经是月经病中最复杂的疑难病症。其病因病机可分虚实两端。虚 者多因先天肾气不足,或后天损伤肾气,冲任气血而致精血不足,血海 空虚,无余可下;实者常由气滞血瘀,痰湿阻滞而致邪气阻隔,脉道不 通,经血不得下行。 闭经辨证首分虚实。一般而论,原发性闭经,正常女子年逾十八尚 无月经初潮,或已有月经或生育或人流过多,出现月经后期、稀发、过 少,进而逐渐停闭不来者,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证;如以往月经正常而 突然停经者,常为实证闭经。 闭经的治疗原则,虚者补而通之。因肾阴是月经的主要化源,血是 用经的物质基础,故滋肾、益阴、养血乃调治闭经之要着。由于月经有 周期月节律,每月节律中又有肾阴阳、气血的消长规律,故现代对虚证 闭经的治疗有“中药周期疗法”或“三补一攻法”等。 实证闭经则泻而通之;至于虚实兼夹者,又需根据病情和月经期的 不同时间,灵活运用攻补兼施。此外,还有因他病而致经闭者,又当先 治他病,病愈则经可调矣。 肝肾不足型 [证见] 年逾18岁尚未初潮,可见发育不良,禀赋不足,体质虚 弱,或身材矮小,或检查为卵巢功能不全,子宫发育不良,甚或幼稚型 子宫,也可有染色体异常;继发闭经多因房劳多产,反复流产,损伤冲 伤气血,或久病伤肾、由月经后期、月经稀发、过少发为闭经。或年仅 “五七”之年,性欲淡漠,月经停闭,阴中干涩等早衰表现,伴见头晕 耳鸣,腰酸膝软,夜尿多;或五心烦热,交睫盗汗,身体羸瘦,眼眶黯, 面部黯斑,唇淡黯。舌淡红或红,苔少,脉细涩或细弦,尺脉弱。 [治法] 补肾养肝调经。 [方药] 1、主方:归肾丸(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当归15克,熟地黄20克,菟丝子20克,山萸肉15克,山药30 克,枸杞子15克,云苓20克,川杜仲15克,肉苁蓉15克,何首乌20克, 丹参15克,香附子12克。水煎服。 若兼见肾阳不足者,选加淫羊霍、破故纸、鹿角霜之类,以温肾壮 阳,阴阳双补。如属先天禀赋不足,子宫发育不良者,选加紫河车、川 续断、巴戟天、紫石英、茺蔚子,以补肾填精,充养奇经,升发于宫。 如属卵巢早衰,重在调整肾阴阳,可在归肾丸中加入淫羊霍、巴戟天、 仙茅、龟板、党参(或红参)之类,以恢复肾一天癸一冲任一子宫轴的 平衡协调关系,促使月经复潮。 本证型常可用“中药周期疗法”或“三补一攻法”,以归肾丸为基 础方,在“经后期、经间经、经前经”随证加减,经前及经期用桃仁四 物汤加丹参、牛膝、益母草,以活血通经。 2、中成药 滋肾育胎丸,每次6克,每日3次。如觉口干苦,可配六味地黄丸同 服。 气血虚弱型 [证见] 月经后期量少渐至经闭,或大病失血,继而闭经。面色 晄白无华,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神疲肢倦,或食欲不振。舌淡,苔白, 脉沉细弱。 [治法] 补气养血调经。 [方药] 1、主方:人参养荣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党参20克,北黄芪15克,白术15克,云苓20克,当归15克, 白芍15克,熟地黄20克,远志6克,五味子9克,何首乌20克,鸡血藤30 克,香附子12克。水煎服。 如为产后大出血所致的血枯经闭,西医称之为席汉氏综合征。除闭 经外,还出现生殖器萎缩,毛发脱落,肌体消瘦或虚弱,面色苍黄,劳 力衰退或丧失等一派虚痨证。对此,治宜大补肾脾及气血,可用二仙温 补汤(罗元恺验方)。 处方:仙灵脾15克,仙茅12克,熟附子9克,炙甘草12克,党参30 克,熟地黄20克,当归30克,川芎12克。水煎服。并视病情,可同时炖 服吉林参6~10克,每日1次,连服1个月;既要注意增加营养,尤其是 肉类食品,又要防止食滞。 2、中成药 (1)八珍益母丸,每次1丸,每日3次。 (2)补血调经丸(片),每次1丸,每日3次;或每次3片,每日3 次。 3、单方验方:归芪调经汤(贺雅平《中医杂志》1984.12) 处方:当归30克,炙黄芪30克,生姜3片,大枣10枚,仙灵脾15克, 菟丝子30克。水煎后制成糖浆500毫升。每次服35毫升,每日2次;或水 煎服,每日1剂,连服3个月为一疗程。 说明:上述两型是临床最常见的虚证。因“经水出诸肾”,肾藏精, 精化血,血为月经的主要成分,血又能生精,精血同源而互生,同为月 经之源,故在临证时滋肾补肾与养血常配合使用,以充养天癸,益冲任, 使血海由满而溢泻月经。 气滞血瘀型 [证见] 月经数月不行,或生活环境改变或七情内伤,精神抑郁, 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少、小腹胀痛。舌边紫黯或有瘀点,脉弦细涩。 [治法] 理气活血,化瘀通经。 [方药] 1、主方:血府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桃仁15克,川红花9克,当归20克,川芎10克,赤、白芍各 15克,生地黄15克,柴胡10克,牛膝20克,鸡血藤30克,香附子10克, 益母草30克。水煎服。 如偏于血瘀,证见下腹疼痛,拒按,或胀痛不适,平时经来血块多, 或属宫腔术后周期性腹痛闭经和宫腔粘连者,可加入三棱、莪术、鸡内 金、水蛭之类,以化瘀通经。若偏于肝郁气滞,证见手、胀痛或痒痛, 烦躁易怒,善叹息等,则可改用逍遥散或丹桅逍遥散加丹参、桃仁、牛 膝、香附子之类,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经。如属溢乳--闭经综合征,则 以肝郁气滞型较多见,可于逍遥散中重加麦芽50~100克、山楂20克、 鸡内金12克、露蜂房15克、青皮10克(或郁金15克),调治数月,意在 先回乳再通经。 2、中成药 逍遥丸,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6克,每日3次。 痰湿阻滞型 [证见] 月经停闭,形体肥胖,胸闷呕恶,痰多,或院腹胀。神 疲倦怠,劳则气短,或面浮足肿,带下量多,质清稀,腰酸乏力。舌淡 胖,苔白腻,脉沉细滑。 [治法] 豁痰湿,补肾脾,益气血。 [方药] 主方:启宫丸(经验方)合归芪调经汤(贺雅平《中医杂志》1984 .12)加减 处方:法半夏12克,香附子15克,苍术15克,陈皮6克,神曲15克, 云苓30克,川芎10克,当归30克,黄芪30克,淫羊藿15克,菟丝子30克。 水煎服。 痰湿阻滞,实则脾肾虚为本,水湿内停,聚湿成痰为标;痰阻经隧 冲任、胞脉闭而经不行。故本型宜标本同治。启宫丸重在豁痰除湿治其 标;归芪调经汤,则脾肾气血同治。二方合用,药精量重而力专,再加 佛手散当归、川芎养血活血通经,故能豁痰除湿,补脾肾,益气血以通 经。 说明: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者,以痰湿型或肾虚兼痰湿型较多, 亦可参照本型治疗。 其他疗法 1、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取关元、肾俞、三阴交、血海为主穴。肝肾不足 配肝俞;气血虚弱配足三里、天枢;气滞血瘀配期门;痰湿阻滞配丰隆。 手法为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日为一疗程。 (2)耳针疗法:取内分泌、卵巢、子宫,脑点、肝、肾穴,每次 4~5个穴,两耳交替,每日1次,用毫针中等刺激,留针20分针。也可 埋针或丸压法。 2、饮食疗法 (1)胎盘瘦肉汤:胎盘(洗净)半个,猪瘦肉适量,加红枣10枚、 生姜3片,煲汤,每周服食2~3次。对虚证闭经,尤其发育不良者,可 作辅助治疗。 (2)蚕砂30~50克,微炒,煎水,加适量黄酒调服,1日1剂,连 服3~5日。对实证闭经有效。 3、预防与调护 (1)做好生育,尽量减少宫腔手术,能有效预防闭经。 (2)闭经与七情内伤关系密切,宜调节情志。 (3)正确处理产程,防止产时、产后大出血。一旦发生大出血应 及时输血抢救,防止出现席汉氏综合征。 ------------------------------------------------------------- 本资料由夏无名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更多资料联系联系1355515475@qq.com 第8章阴挺 阴挺 妇科 妇女阴中有物下坠,或挺出阴道口外者,称为阴挺,又称阴挺下脱、 阴菌或阴痂。因本病多发生于产后,故又有“产肠不收”之称。阴挺包 括了西医所称的子宫脱垂及阴道前后壁膨出。本节主要讨论子宫脱垂。 诊断要点 1、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子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 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外,作为诊断标准。 2、根据脱垂的程度,子宫脱垂分三度: Ⅰ(:子宫颈下移至处女膜阴道口内,但不越出阴道口。 Ⅱ(A:子宫颈脱出阴道口外,宫体仍在阴道内。 Ⅱ(B:子宫颈及部分宫体,大部分阴道前壁脱出阴道口外。 Ⅲ(:整个宫体脱出阴道口外,全部阴道壁外翻。 一般认为Ⅰ(及Ⅱ(A可服中药治疗,Ⅱ(B及Ⅲ(常须手术治疗。 辨证分析 阴挺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是多产、产伤等,导致中气下陷或肾虚不 固,使胞络损伤,不能提摄子宫。治法根据“虚者补之,陷者举之,脱 者固之”的原则,以益气升提,补肾固脱为主。 辨证论治 气虚型 [证见] 子宫下移或脱出阴道口外,自觉小腹下坠,有物从阴中脱 出,劳则加剧。四肢无力,少气懒言,面色少华,尿频,带下量多,质 稀色白。舌淡苔薄,脉虚细。 [治法] 补气升提。 [方药] 1、主方:补中益气汤(李杲《脾胃论》)加味 处方:北黄芪50克,白术15克,陈皮6克,升麻15克,柴胡6克,党 参30克,炙甘草9克,当归15克,川续断15克,金樱子30克(或用金樱子 根),枳壳15克,水煎服。 2、中成药 补中益气丸,每次6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 升陷汤(龚其恕《浙江中医杂志》1985.4) 处方:柴胡15克,升麻15克,黄芪60克,桔梗10克,知母15克,党 参60克(重者用红参15克,另炖后兑入)。水煎早晚2次分服,每日1剂。 (2) 老南瓜蒂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老南瓜蒂6个。将瓜蒂对剖开,煎取浓汁顿服。每日1次,5 日为一疗程。 (3) 托垂方(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升麻4克(研末),鸡蛋1只。在鸡蛋顶端钻一个黄豆粒大小的 圆也,把药末放入鸡蛋内,搅匀;取白纸一小块,蘸水将蛋孔盖严。然 后将蛋放蒸茏内蒸熟,去壳内服。每天1次,10天为一疗程;间隔2天, 再服第二疗程。 肾虚型 [证见] 阴中有物脱出。腰酸膝软,小腹下坠,小便频数,夜间尤 甚,头晕耳鸣。舌淡红,脉沉弱。 [治法] 补肾固脱,佐以益气。 [方药] 主方:大补元煎(朱丹溪《丹溪心法》)加减 处方:党参30克,山萸肉15克,杜仲15克,枸杞子15克,熟地黄20 克,当归15克,炙甘草9克,淮山药30克,北黄芪30克,白术15克,金 樱子30克,菟丝子20克。水煎服。 说明:上述二型均可因子宫常脱出阴道口外,摩擦损伤,局部出现 红肿溃烂,黄水淋漓,带下色黄量多,或如脓有臭气,此时必须先清利 湿热,内服龙胆泻肝汤加减。也可用此汤外洗,再喷撒喉风散合珍珠层 粉,以清热解毒生肌。局部症状改善后,按各型施治,或行手术治疗。 其他疗法 1、针灸治疗 (1) 气虚者,取督脉、足太阴、阳明经穴为主。针刺补法并灸。取 穴:百会、气海、维道、足三里、三阴交。 (2) 肾虚者,宜调补肾气,固摄胞宫,取任脉,足少阴肾经穴为主。 取穴:关元、子宫、照海。 2、饮食疗法 (1) 北芪升麻乌鸡汤:乌鸡1只,宰好去肠杂洗净,再将北黄芪30 克、升麻15克纳入鸡腹中,然后加水500毫升及调料适量,隔水炖烂。 食肉饮汤,隔日一料,连服多日。肾虚明显者,也可加巴戟天肉30克。 (2) 猪肠巴戟汤:猪大肠300克,巴戟天30克,升麻9克。将大肠治 净,升麻、巴戟天一起纳入大肠内,放砂锅内加水适量炖至烂熟,调味 后分次吃肠喝汤。每周2~3次,连服3周。 (3) 乳鸽北芪杞子汤:将乳鸽治净切块,加入北芪、枸杞子各30克, 放炖盅内加水适量,隔水炖熟,去药潭饮汤吃鸽肉。隔天1次,连服10 ~15次。 3、预防与调护 (1) 实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可大降低阴挺的发病率。 (2) 实行新法接生,及时修补裂伤的会阴。 (3) 产后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保持大便通畅,积极治疗慢性 咳嗽。 ------------------------------------------------------------- 本资料由夏无名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更多资料联系联系1355515475@qq.com 第9章阴痒 阴痒 妇科 阴部瘙痒不堪,甚则痒痛难忍,或伴有带下增多等证,称为阴痒, 也称阴门瘙痒。阴是指阴部,包括外阴、阴道、肛周及股阴,以外阴为 多。痒是一个自觉症状,常伴带下异常。故阴痒一证与带下病常同时兼 见,故应互参。阴痒是一个症状,很多全身性、局部性的疾病均可发生 阴痒。西医的“外阴瘙痒”可与阴痒互参施治。 诊断要点 1、以自觉阴痒为诊断依据。 2、妇科检查及白带涂片检查,以了解阴痒的病因。若外阴奇痒, 尤以夜间为甚,白带黄绿色,稀薄呈现泡沫状,阴道口粘膜潮红充血, 后穹窿及阴道壁有小出血点者,白带涂片可找到阴道滴虫,诊断为滴虫 性阴道炎;外阴奇痒,白带多,呈现豆腐渣状,大小阴唇红肿,表面有 白膜,不易擦去,镜检可见霉菌,诊断为念珠性阴道炎;阴痒并见大小 阴唇、阴蒂色素变白,可诊断为外阴营养不良;如阴毛部位及其附近瘙 痒,阴部外表干燥不润者,多为肝肾不足,生风化燥所致。若肥胖阴痒 难愈者,要注意排除糖尿病。阴痒的兼症不同,病因各异,务必详察, 细加鉴别,方可无误。 辨证分析 阴痒发生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感染湿、热、毒、虫邪,以及肝、肾、 脾功能失调,侵扰阴部,或阴部肌肤失养所致。 阴痒的辨证,风胜作痒,走窜如虫爬;风热多红肿;风寒多变厚; 生风化燥常干涩;湿胜作痒,浸淫流液,带下量多而阴痒。另外,热胜 作痒,灼热或溃烂疼痛;虫淫作痒,奇痒如虫爬,带下色深质稠有臭。 阴痒的治疗,着重去湿清热杀虫以及调理肝、肾、脾功能,本着“治外 必本诸内”的原则,采用内服与外治,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进行施治。 辨证论治 肝经湿热型 [证见] 阴痒,甚则痒痛,灼热难忍,坐卧不安;带下量多,色黄 如脓,或黄白、黄赤相兼,或呈现腐渣样,多有臭气。心烦少寐,口苦 大干,胸闷不适,纳欠佳。舌红或边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方药] 主方:萆薢30克,生苡仁30克,黄柏10克,赤茯苓30克,牡丹皮15 克,泽泻15克,通草6克,滑石20克,苍术12克,苦参15克,绵茵陈20 克。水煎服。 如肝经湿热,热重于湿,心烦易怒,胸胁胀痛,口苦而干,便结溺 黄,舌红苔黄,脉数者,可改用龙胆泻肝汤。 本型应以外治法为主,详见“带下病”外治法。最好是内服、外洗、 阴道纳药系列治疗。 肝肾阴虚型 [证见] 阴部干涩、灼热瘙痒,或带下量不多,色赤白相兼。头晕 目眩,五心烦热,时有烘热汗出,口干不欲饮,腰酸耳鸣。舌红少苔, 脉细数无力。 [治法] 滋肾降火,调补肝肾。 [方药] 主方:知柏地黄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知母15克,黄柏10克,云苓30克,淮山药30克,牡丹皮15克, 泽泻15克,山萸肉15克,生地黄15克,白芍15克,何首乌20克,乌梢蛇 15克,火麻仁30克。水煎服。 其他疗法 外治法 1、阴痒证,尤实证阴痒,应以外治法为主,以阴道冲冼、熏洗、 纳药系列治疗,详见“带下病”外治法。 2、虚证阴痒,以内治为主。如属老年性阴道炎,可配合外治法。 3、如属外阴营养不良(外阴白色病损)所致阴痒者,须按该病治疗, 外治用中药熏洗盆浴,药以温肾散寒、活血祛风为多。 处方:淫羊藿30克,补骨脂30克,蛇床子30克,赤芍30克,大黄3
/
本文档为【妇科疾病诊疗参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