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2011届湖南省益阳市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2011届湖南省益阳市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2010-09-19 10页 doc 68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270070

暂无简介

举报
2011届湖南省益阳市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状元源 http://zyy100.com 湖南省益阳市一中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时量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饮(yìn)马 嗾(zú)使 鲠(gěng)议 狂瞽(gǔ) B.忤(chǔ)逆 芜(wú)词 勖(xù)勉 纂(zuǎn)组 C.刀俎(zǔ) 属(zhǔ)文 恁(rèn)地 粳(jīng)米 D.潦(lǎo)水 淬(cuì)火 忿懥(zhì) 絜(xié)矩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2011届湖南省益阳市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状元源 http://zyy100.com 湖南省益阳市一中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时量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饮(yìn)马 嗾(zú)使 鲠(gěng)议 狂瞽(gǔ) B.忤(chǔ)逆 芜(wú)词 勖(xù)勉 纂(zuǎn)组 C.刀俎(zǔ) 属(zhǔ)文 恁(rèn)地 粳(jīng)米 D.潦(lǎo)水 淬(cuì)火 忿懥(zhì) 絜(xié)矩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曲肱而枕   希翼      昏塞不通     敝之而无撼 B.无稽之说    冶炼     见素抱朴     小人长戚戚 C.罄其狂瞽    怖摄     举其愆过     荆棘芜秽 D.糜不有初    箪食      君子慎独      格物致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因为缺乏位置感,他们根本就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在他们看来,平民意识犹如一块一文不名的破布。 B.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黄发垂髫的孩童,都被这盛大的场面深深的吸引住了。 C.老师,您的好意,我只能敬谢不敏,因为我有自知之明,我做一名普通学生尚可,班长一职实难胜任。 D.近几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枯水现象,面对这种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环保问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这种钙奶,运用高科技手段,解决了维生素A易氧化、不稳定的问题,确保维生素被更好地吸收,发挥保护视力之充分功效。 B.这批进口的种子保管没问题,我们的工作绝对是一流的。 C.一些地方产生“电荒”是有原因的。除了冬季取暖用电量上升、江河缺水等原因之外,“电荒”的产生还与地方煤炭、电力行业长期存在的体制弊端有直接关系。 D.据了解,我市移动电话部门针对春节期间手机短信密集发送,对今年发送量进行了预测,并事先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5.填入下列横线处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这就是汉字,我的祖屋,我的家!我迷恋它雕梁画栋的亭阁楼台,我更迷恋它朝晖夕阴中隶楷行草的万千气象: ①赏心悦目的,是耀眼的光箭穿过宽阔而幽深的甬道,照亮祖屋的身躯,优雅而颀长 ②心驰神曳的,是光线将祖屋分明的棱角隐去,只留轻盈身姿,飘飘欲飞 ③令人陶醉的,是道道金辉,铺撒祖屋的胸襟,舒展高贵,气度雍容 ④最最摄魂夺魄的,当是斑驳的树影中,祖屋如龙蛇行走,曼妙莫测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 D.①④②③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共22分,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游 天 都 徐霞客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陡者级之 级:凿石级 B.悬者植梯接之 植:树(梯子) C.从流石蛇行而上 蛇:像蛇一样 D.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 壁:石壁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扶杖望朱砂庵而登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C.独莲花与抗耳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则雾出于左 得复见将军于此 8.对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 ) A.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B.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来去无定。 C.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D.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9.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以空间的变化为线索,以游览的路线为顺序,运用逐层衬托的写法,着重描写黄山天都峰的奇观。 B.作者“决意游天都”,遇险阻“终亦不顾”,登顶得见:隐约可见的莲花诸峰,富于变化的云海浓雾,别具姿态的奇松怪柏……写出黄山特有的奇观。 C.文章记叙翔实。文中旅游的日期、里程、方向、沿途经过的地点,一一点明,不厌其详。石罅、文殊院、莲花峰、天都峰,游踪所及,写来都详细生动。 D.游记文中有我,语中含情,寓情于景,藏议于景。作者勇于登山,奋发向上的精神及对大自然的热爱都蕴含于字里行间。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3分) (2)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3分) (3)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4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答题(7分)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要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的景物(2分)。这样的画面呈现出怎样的气氛?(1分)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2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12.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________。 (2)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形影相吊。 (3)春水碧于天,______。垆边人似月,_______。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第13-15题 中国的梦想是什么——假如有中国梦的话。事实上中国是多梦的,但什么是“中国梦”,却是个困难而尴尬的问题。在这里我们愿意讨论一个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梦想,这就是百年来的“现代化”梦想。现代化梦想本身并不奇特,但落实在中国身上却成为一个沉重的梦。这个梦想本身就具有自相矛盾的性质,一方面,现代化梦想不是一个中国梦,而是一个西方概念,在文化和精神上说,现代化就是去中国化,现代化梦想就是对中国传统的否定,按照东方学的逻辑,中国的现代化梦想就是要把中国变成西方;另一方面,现代化梦想又是百年来几乎全部中国人的共同梦想,按照中国的“民心所向”原则,中国人人喜欢的就是中国的梦想,而且,中国所以选择现代化梦想又是因为只有一个现代化的中国才能够反抗和摆脱西方的霸权支配,就是说,只有把中国变成西方才能够抵抗西方而重新成为中国。 中国的现代化梦想甚至还有更复杂的性质,中国在构思“中国式的西方”时往往希望能够综合西方各种现代化模式的优点,而且还特别希望能够综合中西文化的优点,在这两种超级综合的原则指导下,中国的现代化梦想就总是重新创作了的“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在把中国变成西方的同时就是把“西方”改造得似是而非,貌合神离。以中国方式重新创作过的中国现代化梦想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不能理解“中国的现代化”在中国的实践中是一个灵活多变的概念,就不能理解中国。 中国现代化梦想的第一理由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因此中国现代化梦想的第一要求就是要变成在物质上强大的中国,这一基本的要求一直到今天仍然是首要的要求。当然,“强大”不仅要求物质强大而且还要求精神强大,但在“精神强大”方面却有不同意见,许多中国人相信中国传统精神即使不是最好的也是足够好的,于是把现代化梦想局限于物质现代化;但有至少同样多的人认为需要精神的现代化,否则物质的现代化也不可能成功发展,至少不可能被正确地使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物质现代化在改变社会的时候并不仅仅是改变了物质水平,而是同时改变了精神风格,因为物质从来都不单纯是物质,而同时也是一种精神风格,一种迷恋物质生活的精神,于是,由物质直接扶植的现代化精神就比传统精神更有力量,这一点决定了中国传统精神的不利地位,以至于中国传统在谋生存的时候也要去迎合西方的观念。 13.下列对文中关于“中国的现代化梦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现代化梦想不是一个中国梦,而是一个西方概念。 B.中国的现代化梦想就是要把中国变成西方。 C.中国现代化梦想的意义在于反抗和摆脱西方的霸权支配。 D.现代化梦想是百年来全部中国人的共同梦想。 14.下列叙述,完全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中国的现代化不利于中国传统精神的生存发展。 B.中国传统精神虽好但不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实现。 C.中国的现代化梦想就是要求物质现代化。 D.没有精神的现代化,就没有物质的现代化。 15.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中国现代化梦想的特点。(6分) 答: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走进大自然 ①二十岁的时候,对四季的变化、时光的流逝毫不在乎。也许那时觉得年轻,年轻就是一种骄傲一种享受,那种自以为是使我们轻慢万物,凡经历过的美景都如过眼云烟,随风飘散。在体验自然和生命的深广神秘时,我们只看到它们欢愉、简单、天真的一面,却没有体验到它们的澄静、丰美、深刻。 ②去年,带孩子去外婆家。正是烟花三月,田野里满是绿油油的麦苗,黄澄澄的油菜花。汽车在缤纷的色彩里奔行。近山青,远山黛,翠竹里面有人家,远处的桃花、李花像一朵朵红霞白云,也许还有一些蝴蝶蜜蜂在花间忙碌,一层淡淡的炊烟弥漫在田间。孩子惊喜地叫道:“妈妈,太美啦!那是哪个国家?”车里的人都忍俊不禁。那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小镇。窗外的牛儿在山坡上悠闲地吃草,小牛依偎着大牛。孩子问:“妈妈,那大牛是小牛的爸爸还是妈妈?”我说那是牛妈妈。“小牛爸爸到哪去了?”“牛爸爸下地干活去了。”“我知道了,爸爸都是很辛苦的。” ③孩子的话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她满怀喜悦和爱怜地注视着眼前的一切,让我感动让我自惭。我们每天好像生活在一条狭窄的小河里,你拥我挤,匆匆忙忙,没有心情去看去听去感受。没有注意草木的发芽、落叶的飘零、井上的绿苔、收割的庄稼。偶尔兴之所至,去一些所谓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旅游,所到之处,无不人满为患,熙熙攘攘,摩肩接踵;自然风景天天被破坏,人工的痕迹越来越重,就像一个风韵不再的女人脸上搽了过多的化妆品,不但不添其美,反倒更丑。 ④其实,真正的景,是那些人迹稀少的小径,是素朴的野菊花,是连绵的岗峦,是树上的鸟鸣、草丛的虫吟,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这种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才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古人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话绝了,只有在真正静谧的大自然,才能忘掉世俗的烦恼,开启心灵的窗户,倾听内心深处流淌的音乐,感受那春夏秋冬的嬗变。 ⑤在我们这个喧闹的小城里,很少娱乐活动。每到周末,晴朗的日子总会带着孩子去野外,漫步,嬉水,登山,去走纵横交错的田埂,去看峭壁上的青松,采狗尾巴草,吹蒲公英,捉蜻蜓,追蝴蝶,和那些农家孩子一起捡松果,耙落草,有时也会去察看牛角到底是长在牛耳朵前还是长在牛耳朵后。也许在这种不经意的游玩中孩子会得到更多的童趣,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和创造力就会在拥抱大自然的时候形成。 ⑥而立之年的我,才知道细腻地观察大自然的种种变化,欣赏大自然的一幅幅奇妙美丽的画面,对万物产生至情至深的依恋和眷爱。有了这份爱,我想,才会真正用心去看,去听,去想,去生活。 16.文章第②段写孩子面对大自然的喜悦和爱怜,有什么用意?(5分) 17.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4分) 偶尔兴之所至,去一些所谓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旅游。 18.文章第④段引用了许多描写自然美景的古诗文,请简要分析作者引用这些古诗文的用意。(5分) 19.文章标题“走进大自然”概括了全文的思想内容。请结合全文,逐一概括这一标题蕴含的思想内涵。(8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混 浊 杨东明 一条混浊的大河。 灰色的堤坝在两山之间冷漠地矗立而起,截断了它那大漠狂沙般的黄色的热情。上游的水依旧是黄色的,平静得像一张摊开的饼。下游的水自然也是黄色的,坝底的泄流孔和山边的隧道排沙泄流洞犹如巨兽的鼻孔,喷出漫天的黄雾。 一只小小的划艇载着一胖一瘦两个人,沿着堤坝在上游的河道里漂。瘦子坐在船头,胖子坐在船尾。因而那船便微微翘起,颤动着,像是坠着鱼钩的鱼漂。 水底莫非有一只吞了钩的大鱼?那船好似被拖曳着,顺着堤坝向岸边的山崖滑去,船底那怪异大鱼是要进洞了吧?——排沙泄流洞就在那山崖下,一边发出怒不可遏的狂吼,一边搅起黄沙般的漩流。 坝上和崖上的人见了,禁不住声声发喊:“快回!”船上的人不呆,胖子和瘦子一起拼命打圆了浆,小船像只被粘住的苍蝇似的鼓着翅膀挣着腿。然而,那船依然向那深幽幽的洞口滑去…… 岸上的人都看见了,胖子忽然跃起身,坚决地从船上跳进水里;岸上的人也都看见了,瘦子忽然弯下腰,坚决地向船里一缩…… 小船被吸进了洞中。 胖子拼命游了一段,终于沉了底。 小船却奇迹般地穿越了几百米隧道,从下游的洞口弹射而出,将瘦子平安地载回。 有人感叹胖子…… 有人赞叹瘦子…… 人们询问瘦子,那时他们想了什么,说了些什么。他却沉默着,只望着大河。 河水是混浊的,似乎永远也不会澄清。 20.思考:这是一篇蕴含着深沉哲理的作品。面对那条“混浊”的生活大河,我们到底做胖子还是做瘦子那样的人?为什么?请简要作答。(100字左右) 答: 七、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写一篇文章。 尼采曾说,处世之道应该是: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这是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你又有怎样的认识或体验呢?要求:1.在阅读上面材料基础上确定文章的立意,题目自拟。2.文体为记叙文或议。3.不得少于800字。4.不得宿构或抄袭。 益阳市一中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参考 1.D 嗾(sǒu ) 忤(wǔ ) 恁( nèn ) 2.B(A中应为“希冀”“无憾” C中应为“怖慑” D中应为“靡不有初”) 3.C(A项“一文不名”:一个钱也没有。名,占有。B项“黄发垂髫”:黄发,指老年人;垂髫,指儿童。C项“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自谦之词,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不能够接手。D项“江河日下”: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 4.C(A句语序不当,应把定语“充分”提到“发挥”前作状语;B句“表意不明”,是由“保管”这一词语的含义不同而使停顿不同造成的,若把“保管”理解“担保”、“保证”,可读为“这批进口的种子/保管没问题”;若把“保管”理解为“保藏和管理”,则可读为“这批进口的种子保管/没问题。D句成分残缺,应在“密集发送”后加宾语“的情况”) 5.A(根据文中“隶楷行草”的顺序和这四种字体的不同特点来排序) 6.D(壁:像墙壁一样) 7.C(A、表修饰,连词;B、附着在其他词后,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东西;C、介词,同、 跟/连词;D、介词,在) 8.B 9.C(文段并没有写到作者游莲花峰) 10.(1)因此想到黄山算得是我生平所看到的奇景,而有这样的奇景,前次游山却未来探访,这次游山真是既痛快而又惭愧呀!(得分点:览,兹,快) (2)如果不是重来,怎么知道它如此奇丽呢?(得分点:再,焉,倒装句式) (3)下望群峰,有时露出来象碧绿的山尖,有时被雾淹没了象一片银海;再远眺山下,日光晶莹闪亮,别有一番天地啊。(得分点:盼,峤,没,区宇) 参考译文: 九月初四这天。(动身行走)十五里到汤口。(又走)五里到汤寺,在汤池洗了澡。拄着拐杖望着朱砂庵攀登。(走了)十里,上到黄泥冈。(这时)先前云雾笼罩着的那些山峰,渐渐地露出来了,也渐渐地落到我的手杖底下。转身进入石门峰,经过天都峰的山腰下来,就(望见)天都、莲花两峰顶,都高高地耸出半天之外。路旁有一条岔路向东直上,是前次(游山时)没有到过的,于是向前直往上走,差不多到了天都峰侧面了。再往北上,走在狭谷中的小道上。石峰一片片地夹立高耸;路就在石峰间宛转延伸,石头堵塞的地方就把它凿开,陡峭的地方把它凿成石级,中断的地方就架上木头,使它畅通,高悬的地方就树起梯子连接。向下看,(只见)陡峻的山谷气象阴森,枫树、松树杂然相间,五色缤纷,灿烂得像图画,像锦绣。因此想到黄山算得是我生平所看到的奇景,而有这样的奇景,前次游山却未来探访,这次游山真是既痛快而又惭愧呀! 这时仆人们都因路险阻隔,落在后面,我也停下来不向上攀登;可是一路上奇丽的景色,不觉又吸引着我一人走上去了。已经登上山头,见一个小寺庙,檐角翘起,像小鸟张开翅膀似的立在那儿,这就是文殊院,也是我从前想登而没有登的地方。(它)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背后倚的是玉屏风,两峰秀丽的景色,(好像)都可以伸手揽取。四周环顾,奇峰错落地排列,众多的山谷纵横交错,实在是黄山风景最美的地方!如果不是重来,怎么知道它如此奇丽呢?遇见云游的和尚澄源来了,(我们)游兴很浓。时间已过正午,仆人们也刚刚赶到。(我们)站在寺庙前面,(望着)两峰指指点点。庵中和尚说:“天都峰虽近,可是无路可通,莲花峰可登,路却又太远。(看来)只好就近处望望天都峰,明天再登莲花峰顶吧”。我不同意,决意游天都峰。 (便)带着澄源和仆人仍从峡谷小路下来。到天都峰侧,从那被山溪冲下来的乱石上象蛇一样弯弯曲曲地爬上去。攀杂草,牵荆棘,石块丛起的地方就越过石块,石崖侧削的地方就攀缘石壁。每到手脚没有着落的地方,澄源总是先攀上去,再俯身接应(我)。常常想到上山既然这样困难,下山更不知怎么办了?最后还是不管那些。经过多次艰险,终于到达峰顶。只是它上面还有一座石峰,象一堵墙壁耸起好象有几十丈高,澄源在它的旁边寻找,发现有石级,就拉着我登上去。(到那一看)万千峰峦,无不躬身下伏,只有莲花峰能和它抗衡罢了。这时浓雾忽起忽散,每来一阵,就对面不见人。远望莲花诸峰,多半隐在雾中。独自登上天都峰,我走到前面,雾就飘到我后面去了;我走到右边,雾就从左边出来了。那些松树还有盘曲挺拨纵横交错的;柏树虽然大枝干粗如手臂,(可是)都平贴在石上,好象苔藓似的。山高风大,雾气来去不定。下望群峰,有时露出来象碧绿的山尖,有时被雾淹没了象一片银海;再远眺山下,日光晶莹闪亮,别有一番天地啊。天色渐晚,于是就把双脚伸向前边,手向后按着地面,坐着往下滑;到极危险的地方,澄源肩手并用,把我接下去。过了险处,下到山坳,已经夜色笼罩了。又从峡谷中经过栈道上山,(回到)文殊院留宿。 11.(1)画面可描述为: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评分细则】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这六种景物。描述出五至六种景物的,给2分。答出画面呈现出怎样的气氛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2)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12.略 13.D(文中第一段说“现代化梦想又是百年来几乎全部中国人的共同梦想”,D项的表述忽略了“几乎”一词,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14.A(BD两项不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属于无中生有,C项表述绝对化,从第三段可以看出,作者在文中指出中国的现代化梦想不仅是物质现代化,而且还包括精神现代化。) 15.沉重、自相矛盾、复杂、灵活多变。 16.通过与孩子的对比,(1分)说明自己渐渐失去了对大自然的深刻感受,体验不到大自然的澄静、丰美和深刻。(2分)为引出本文中心“走进大自然”作了铺垫。(2分) 17.“所谓”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自己到过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的一种否定态度。(2分)因为这些地方一是去的人多,二是人为的痕迹较重,多了一分修饰,少了一分纯真。(2分) 18.引用古诗文意在说明真正的自然是未经人类改造、保持自然本色、有着静谧氛围的自然。(3分)这样的自然才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才能让人忘掉世俗的烦恼,开启心灵的窗户,倾听内心深处流淌的音乐,感受那春夏秋冬的嬗变。(2分) 19.(1)在体验自然和生命的深广神秘时,我们不能只看到它们欢愉、简单、天真的一面,还要体验到它们的澄静、丰美、深刻。(2)要亲近那种未经雕饰的自然,感受它们的静谧秀美。(3)要对大自然怀着至情至深的依恋和眷爱,细腻地观察大自然的种种变化,欣赏大自然的一幅幅奇妙美丽的画面。(4)要引领孩子亲近自然,让他们在拥抱大自然的时候形成艺术感受力和创造力。(每点2分,答对四点可给满分) 20.【参考答案】 1.应当做胖子这样的人。因为他在面对不可预知的排沙泄流洞时,他敢于跳入水中求生。在生活中,当我们面对混浊的生活大河时,我们当然不能怯懦地缩在船上,把性命交给不可预知的命运,我们应当主动地投入生活的洪流中去寻找出路,即使不能成功,我们和命运抗争过,我们就是勇敢的。 2.做瘦子这样的人。因为他敢于留在船上,穿越那地狱般的隧道。在生活中,命运就像不可预知的排沙泄流洞,面对它的恐怖,穿越它的危险,也是需要勇气的。不敢面对生命中的一切风险,只求逃避,也是一种怯懦。 3.做瘦子这样的人。在混浊的滔滔河水中,跳入水中求生是不可能的,瘦子果断地弯下腰,往船里一缩,顺流而下,这是一种智慧。生活中命运不可预知,人生路上险象环生,面对险境,作无谓的抗争,只能使自己伤痕累累甚至丧失生命,顺应时势者才能真正获得解脱。 21.审题指导:这一材料作文题在叙述尼采从半高处去感受世界的美好后,用 “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你又有怎样的认识或体验呢?”这一问句提示我们感受世界的美好不仅在半高处,也可在山的不同角度去感受。所以,我们可以循着命题者的提示从不同角度思考,写出自己的认识和体验。   可以立意为:从半高处看,这个世界真美好。半高处有余地,留有美好的想象和向往,而不是一览无余。 在文学、艺术上,半高处则表现为含蓄。文学艺术留白,可激发欣赏者的审美活动。如果把“半高处”比喻人生的旅途中,那么,我们会明白“美在途中”。因为生命中绝大部份的风景总是在途中,生命主要是为了经历。   也可立意为:从山顶看,美尽收眼底。依据一些诗句可以思考某些理由,从山顶看,是为了“欲穷千里目”,目光远大、心胸开阔,就会感受世界的美好;从山顶看,可“一览众山小”,就会感受、认识到自己的美好,增强自信心;从山顶看,则“不畏浮云遮望眼”,头脑清醒,不受蒙蔽,才会感受生活真实的美。还可立意为:从山脚、山腰、山顶多角度、多层次观察,会感受世界更美好。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善于变换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便异彩纷呈。   其实,从山脚看,也可感受世界的美好。观察事物往往取决于人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则目中无人,有了有色眼镜,何谈世界的美好。那么,从山脚看,则象征谦卑的态度,如此才能像庄子笔下“知丑”的河伯那样感受大海的美。而且,从山脚看,则象征谦卑的态度,如此才能像庄子笔下“知丑”的河伯那样感受大海的美。而且,从山脚看,才能从事物的根基上感受实实在在的美好。
/
本文档为【2011届湖南省益阳市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