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负阅读让大脑变浆糊

2010-09-20 5页 doc 30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582387

暂无简介

举报
负阅读让大脑变浆糊这是一个知识化的社会,阅读毫无疑问已经成为全民性的运动,就算乡间的老农也能通过互联网优化种植技术,何况信息通路更为广泛的城里人。这也是一个意识混乱的社会,传统的主流价值观被革了命以后,经济目标又阶段性地挤占了意识形态的地位,导致系统思考成为全民性的缺失。 问题的关键在于,作为社会急剧转型期的个体,我们如何在至少保证有些物质余粮的基础上,活出个清醒的模样。未曾出世已入世,这是一个时代的群体共性。但凡共性总有其粘性与推力,我们可视之为外界环境当中不可改变的部分,但如果我们自身也成为该部分的一员,想要清醒,恐怕难于登天。 然而,我们...
负阅读让大脑变浆糊
这是一个知识化的社会,阅读毫无疑问已经成为全民性的运动,就算乡间的老农也能通过互联网优化种植技术,何况信息通路更为广泛的城里人。这也是一个意识混乱的社会,传统的主流价值观被革了命以后,经济目标又阶段性地挤占了意识形态的地位,导致系统思考成为全民性的缺失。 问题的关键在于,作为社会急剧转型期的个体,我们如何在至少保证有些物质余粮的基础上,活出个清醒的模样。未曾出世已入世,这是一个时代的群体共性。但凡共性总有其粘性与推力,我们可视之为外界环境当中不可改变的部分,但如果我们自身也成为该部分的一员,想要清醒,恐怕难于登天。 然而,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撇清与外界的瓜葛,每一个体就好比大脑的其中一个神经元,在刺激与条件反射的过程中建立联系以及相互影响。个体与外界相互影响的角力,只能是无限接近于相等关系,绝大多数情况下,就如上述所说,我们都是在相应时代的群体共性的粘附与推动之下前行,此时,某些越位的思考并不一定会带来更美好的结果,要么让人与时代格格不入,要么致使大脑如浆糊般混沌。 每一个体与外界展开的互动形式整体而言有两大类型,一是从载体角度来看,与五官相关,比如看听读写说,这是一种显性沟通;二是从氛围角度来看,我们身处各种层次或类型的子环境当中,家庭的、工作的、区域的、以至民族的、国家的。 关于阅读的话题,在当前背景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现实环境无法帮助我们梳理思维或改造价值观的时候,人们不得不更多地求助于古往今来的内容,这些内容绝大部分是通过前人或当下之人的归结整理之后呈现,也无疑能够加速我们的认知与改造,以至类似于惠普尔之类的名人曾经如是说,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但是,请相信一个观点,并不是所有的阅读都是美好的,“阅读”与“知识”这类名动词其实不存在褒义或贬义的感情X色彩,只是经过历史伟人或当下名人不断地对阅读行为的示好,这类行为就被不加地认为是有益的行为。 正因为阅读行为受着阅读主体与阅读对象的影响,该行为的中性性质会因主客体的不同而呈现益害,因此,我们大可将阅读行为分成“正阅读”与“负阅读”,这也是本文要展开探讨的两个板块。另外,需要注明的是,这里主要涉及的是系统吸收型的阅读需求,信息型尤其是新闻式的阅读不在范围之内。 关于阅读的完整链条 上面已经提到阅读有主体与对象之分,实际上阅读行为有一个完整链条,这个链条贯穿了阅读对象到阅读主体的传递,并且传递也应该是一个完整链条,即:智识(客体)——知识——书籍(载体)——阅读(主体)——知识——智识。 需要对上述链条进行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智识与知识的关系 智识是指外界的知识信息已经成为主体大脑逻辑结构或认知体系的有机部分,知识是指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或知晓。借用计算机概念来理解的话,智识是指令程序,用于调配与判断;知识是存储对象,它起到的两个作用分别是——提供依据或参照,成为提炼智识的原料。 可见,智识是知识的更高级别,同时,两者互为条件,无以海量的知识为依托,智识不可能凭空嫁接;而无智识以深化认知,则知识将流于形式。 智识具有先天性智识与后天性智识两部分组成(这里所指的先天,严格而言非真正先天,而是在人的无自觉意识状态下生成),比如受人格先天塑造影响的洞察世界的能力,后天性智识则是在有自觉意识(尤其是成年)的情况下,对自我的改造能力,例如人格的优化(只是有方向性的优化,不可能颠覆),思维提升(如系统性、思辨性、批判力)。因此,智识是价值观、人格、思维的综合。 知识传递只是中间环节 大部分人的阅读,只完成了这个链条的中间环节,即“知识——书籍(载体)——阅读(主体)——知识”。 之所以只完成或能够完成这个中间环节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个中间环节是显性的、表象化的;二是由阅读目的决定,个体的目的是内在追求与外在环境综合的结果,当内在追求无法提取并释放主导作用时,外在环境将取而代之,此时,阅读目的将被环境间接绑架。例如,获取知识只为对自己进行包装,或者只是希望更具有说服力,这些都只是掌握了知识应发挥作用的很小一部分而已。当前的中国MBA课程屡被批判,原因也在于此。 链条两端决定质量 阅读的最根本目的应该是实现体系的吸收,而光是对知识的强记博闻,远远无法达到,因为它们只是某些表面的理论或现象。而是否能体系吸收的考量,得看所吸收的内容能否作为思辨环节的组成部分,或者不可复写地刻进人格认知的部分当中。 两端的体系认知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对于主体(即阅读者)自身而言,如果没有对自身的智识体系(而非只是知识体系)有清晰认知,则无法实现将阅读的内容进行准确归位,不归位则无以成智识。而对于阅读针对的对象,我们也往往容易散漫对待,说是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际上连巨人完整的模样都没有识别。 把上述的链条完整性阐述清楚,其实已经发现了当前中国人在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作为个体,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切口。总结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一:重视形而下,好于对现象的表面认知;成因分析——1、“博学”有利于包装,这属于功利化的目的,而且“博学”更容易用显学来对待,是学问方面优质的功利载体。2、形而上的内容没有市场空间,它更多只存在于高处不胜寒的层面,比如企业家层面,而对于普罗大众而言,形而上并不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况且外部环境有两个因素主导,让形而上的内容更不具发挥空间,一是关系导向型的经济,二是人口红利让中国企业实质竞争力只是处在中低水平(貌似扯远,实际上这仍是间接因素) 问题二:轻视系统性,片面或断章取义现象泛滥;许多人都感叹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咋这么大,实际上正是因为当前的中国人思维没有形而上的纲领,而越是形而上的东西,越是趋于是与非的清晰,趋同的可能性也越大,欠缺这个,咱们国人的沟通成本非常大,以至于当前的代际代沟变成了鸿沟。大家都在谈80后如何管理,这其实不只是管理的问题,而且,改变是双向的,价值观才是真正桥梁。 问题三:民族积累貌似汗牛充栋实则碎片化;研究中国国学最好的居然不是本国,管理理论也是只输入不输出。这是大话题了,宏观微观的因素都有,在此不具体分析,还是以个体为重点。 阅读的根本作用只是提供素材 阅读的根本作用只是提供素材,真正的环节还是在大脑里完成,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完整链条的末端。因此,最关键的还是阅读主体自身。在这方面,除了个别天生记忆力超强的人(就算是记忆也可以通过科学的进行提升),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阅读天分本没有巨大的先天差别。但经历了环境的改造,成年以后的我们,作为阅读者的状态就各有层次了,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验证式阅读;这一层次的阅读者,已经构建起较严谨的思维系统。真正的、严谨的思维系统是有生命的,它具有自我推导与完善的能力,也具有深化已建构系统使之更为严密的能力。具备这样的思维系统的人,即便在牢狱之中,也有可能完成宏篇巨著。而阅读于其而言,更多是一种对待证推导的验证,以及对生活中未能触及的体验进行补充。 第二个层次:构建式阅读;这一层次的阅读者,具有一定的思维系统但是不完全,因此系统生命力有所欠缺,推导能力也弱一些。但是,他们能够做到对已知内容的、一定程度上的分析与构建,这会带来一个关键作用是,他们知道需要补充什么,如果做得足够优秀,他们大可站在巨人肩膀上。 第三个层次:感官式阅读;这一层次的阅读可再细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感性式阅读,任由兴趣主导,若兴趣相对集中且与正统阅读方向较为接近,比如天生爱好哲学,则易于形成线性阅读,但不一定能构建系统;二是记忆式阅读,此时,阅读的是现象,而无本质,它是提升阅读质量的一方面因素,但不是充要条件。 对照这三个层次,我们可以大致归位。我并不希望对这三个层次进行褒贬的判断,虽然上述行文当中已有倾向,但实际上这仍旧是我们阅读的目的决定的,阅读的乐趣,对不同的人而言具有不同的定义。很多人喜欢阅读带来的感性体验,这实际上也是不断加深对自我改造的途径之一。因此,阅读目的会影响每个人的阅读风格,倘若不深入追究的话,理解至此即可。 “负阅读”无异于向大脑灌浆糊 以上面两个章节的分析为基础,下面回到开篇所提到的“正阅读”和“负阅读”主题。先对这两个派生的概念进行定义,“正阅读”指阅读的对象能够触发大脑感性或理性思考,从而实现思维体系改造(理性属性)或者人格体系优化(感性属性)的目的,因此会有以感悟为主导的感性吸收、以及以逻辑为主导的系统吸收两种形式。 “负阅读”是与“正阅读”相对的概念。无论对于感性吸收者还是理性吸收者而言,除了对阅读对象的吸收阶段划分和对象甄选识别以外,触发机制都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是决定阅读效果的关键。对感性吸收者来说,心性的同理心、认知的客观性、对现象本质的思辨力,这些都是发挥感性认知的能力前提。 而对理性吸收者来说,思维的系统性、定义的界定能力、逻辑推导能力、系统构建能力则是更重要的前提。但它们二者并不完全割裂,有着一定的交集面。一个人能够达到某个思维的高点,一定是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综合作用的结果。系统能力、思辨能力、界定能力是共通的能力,只是用于思考的语汇体系不同罢了。 而“负阅读”毫无疑问将是埋伏得很深的生命杀手,它的伪装性很好,以至于能够让某些人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达到自欺欺人而不自知的境地。那么,负阅读都有哪些类别? 一、纯粹感官取向的阅读,娱乐化的阅读是此类的典型,当然,本文所面向的读者群不太可能系统地开展娱乐化阅读,但同时也不得不需要提防碎片化的娱乐化阅读进一步侵占我们的阅读时间。 二、纯粹功利化的阅读,关于这方面并没有完全清晰的边界可以遵循,只能说即便是为个体利益也需考虑通过整体兑现,全局观作为必要条件势必要求每一个体的认知或思维体系是以符合其身份或目标而构建起来作为核心、并以系统脉络将周边学科网罗并实现一体化的结果。比如,我们不能单纯只是为了提升管理能力而死磕管理书籍,它是一门综合人文学科,而功利化地追求短期会让我们流于管理形式,也因此阻隔我们深入的路径。 三、纯粹碎片式的阅读,其实这一方式属于中性,个体的思考也符合螺旋式上升的模型,而碎片式的阅读有助于在每一个上升周期找到突破。但如果把它作为阅读的主流方式,那将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至少可以表明对纳入的内容没有实质的驾驭能力,并且随着内容的积累,大脑实际上呈现的浆糊的形态,当然这只是比喻。 享乐、功利、碎片,这些都是负阅读的体现。 再次回顾本文的几个观点如下,阅读与思考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儿,它们之间不能直接划等号;我们需要拥有的是智识而非知识,知识分子这个词汇已经过气了;求证式的阅读是最完美的阅读形式,能以这种方式进行阅读,表明你的思维具有前瞻的判断能力,而这种能力要么来源于感性的直觉,要么来源于系统的思辨;因此,阅读实际上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即便我们读史,历史人物也应该是血肉齐备、如同面谈,就像笛卡尔说过,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 总之,我们不能选择生长的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大脑。
/
本文档为【负阅读让大脑变浆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