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全球变化-3

2010-09-23 47页 ppt 19MB 41阅读

用户头像

is_490511

暂无简介

举报
全球变化-3null第三部分 古海平面及古海岸线的复原第三部分 古海平面及古海岸线的复原1.海面变化的原因以及古海平面的复原方法1.海面变化的原因以及古海平面的复原方法[目的]把握海面变化的多种原因,掌握古海面高度的复原方法 关键词:冰川性海面变化、相对海面变化、古海平面、溺谷埋没谷、岩石海岸、海相层1).海面变化的原因1).海面变化的原因海面高度的变化海面本身的变化地壳变动 相对海面变化-地区性短期的海面变化——潮汐作用全球规模的气候变化 -全球性海面变化表 -中长期海面变化的主要原因2)根据地形恢复古海平面2)根据地形恢复古海平面(1...
全球变化-3
null第三部分 古海平面及古海岸线的复原第三部分 古海平面及古海岸线的复原1.海面变化的原因以及古海平面的复原方法1.海面变化的原因以及古海平面的复原方法[目的]把握海面变化的多种原因,掌握古海面高度的复原方法 关键词:冰川性海面变化、相对海面变化、古海平面、溺谷埋没谷、岩石海岸、海相层1).海面变化的原因1).海面变化的原因海面高度的变化海面本身的变化地壳变动 相对海面变化-地区性短期的海面变化——潮汐作用全球规模的气候变化 -全球性海面变化 -中长期海面变化的主要原因2)根据地形恢复古海平面2)根据地形恢复古海平面(1)低海面证据 比现海面低的时期产生的古海平面相关的地形——沉没谷(现在存在于海底的保留着谷地形)埋藏谷(谷地形被沉积物埋藏)-为过去陆上河流侵蚀而成古入海口当时海面低于现在100米从埋藏谷底沉积物的年代推测2万年前, 最后冰期的最寒冷期null(2)高海面证据 存在与陆地的比现海面高的时期产生的代表海平面的地形。 海水侵蚀产生在岩石海岸的各种地形。3)根据沉积物恢复古海平面3)根据沉积物恢复古海平面前面的只能作为地形的证据,很难用来复原连续的海面变化。因此,用连续沉积的地层恢复古海平面,从贝类有孔虫、沉积物的观察和化石。 从海相层复元古海平面,对海相层恢复当时的水深,古海平面通过贝类化石做年代测定。2.相对海面变化曲线2.相对海面变化曲线[目的]了解相对变化曲线具有地域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冰川的均衡作用、水的均衡作用(hydro-isostasy)1)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的地域差1)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的地域差世界各地相对海面变化曲线的类型世界各地相对海面变化曲线的类型2. 均衡作用—解释相对海面变化曲线的地域差的一种理论2. 均衡作用—解释相对海面变化曲线的地域差的一种理论该理论产生的契机是北欧和北美确认的地壳运动,两地都具有显著的隆起倾向。有靠中心隆起倾向越大。等隆起量线成同心圆排列。 两地区的共同之处是在最后冰期时被斯堪的纳维亚冰盖和劳伦太冰盖覆盖。随着气温上升冰盖消失。因冰川的均衡作用,产生穹状隆起。 被冰川覆盖时,由于荷重产生地壳沉降,越是冰盖厚的中心沉降量越大,而当冰盖缩小时,地壳就开始恢复原来的状态而转向隆起。其隆起程度与冰盖的荷重相对应。像这样与冰川有关的均衡叫冰川性均衡作用。null斯堪的纳维亚波的尼亚nullA型相对变化曲线对应斯堪的纳维亚和劳伦太冰盖分布的区域。A区:地壳的隆起(相对海平面下降)>冰川性海面变化(海面本身的上升)——全新世海面相对下降。 B区(中欧、北美大陆中部)位于冰盖扩大地区的周边,与A区相反,冰盖扩大期间处于隆起倾向,伴随冰盖的缩小地壳下降。所以,冰后期,冰河性海面上升加上地壳下降,——相对海面上升 null在均衡作用里,也有对应冰川量变化,产生海水量的变化的水的均衡作用(hydro-isostasy)的想法。因此和冰川无直接关系的C区,在全新世海水量的增加,加重海底的荷重,沿岸地区就产生隆起(相对的海面降低) 但是,除此之外,根据地区不同地震产生的地壳变动也导致局部的相对海面变化的不同。 3.沿岸地域的海域变迁(古地理变迁)3.沿岸地域的海域变迁(古地理变迁)[目的]了解和掌握与海面变化相对应的海岸线位置如何变化?地域的地形特性对海岸线变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关键词:海退、绳文海进、古地理1.伴随海面变化的海岸线的移动1.伴随海面变化的海岸线的移动海进、海退 冰后期对应的海面上升叫全新世海进或冰后期海进。 由于海面变化产生的海岸线移动距离,因地形的坡度的而不同。 海岸线的位置还受河流输沙量和地壳变动的影响。 nullnull文章编号 1001-7410(2007)05-797-09 辽东半岛大孤山一带沟谷埋藏泥炭的硅藻组合以及古环境和全新世最高海平面* 方 晶①② 胡 克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北京 100083;②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天津 300378) 摘要 在辽东半岛东部的大孤山一带,面向海岸平原的沟谷埋藏泥炭十分发育。通过对11个沟谷进行钻孔调查,确认了在被切割的丘陵台地的沟谷中,埋藏泥炭广泛地发育在海拔2~10余米的不同高度;并对钻孔样品做硅藻分析,明确了基底海拔高度在4~2m的泥炭层之下的沉积物为海生种硅藻占优势的海相层,因而取得了海水广泛侵入大洋河平原并直达沟谷深处的微体古生物方面的证据。进一步对3个代表性的小沟谷平原从沟头到沟口连续钻孔取样以及地质剖面分析,研究沟谷埋藏泥炭在横向上的分布特征表明:沟谷埋藏泥炭是全新世高海面期以后,随着海水的退却而形成的沼泽和湖沼等环境下的溺谷型泥炭;位于沟谷中沟头位置的海拔4m左右的泥炭底部的标高,大致代表了该区全新世最高海面期海水(平均高潮线)曾达到的位置和高度,其泥炭在沟头开始形成的时期大致代表该区全新世最高海平面期;研究区约6000~5500年前达到全新世最高海面,当时海面高度比现在约高出1.7m。 主词 大孤山沟谷埋藏泥炭 硅藻分析 贝壳堆积物 全新世最高海平面 中图分类号 P534.623, S141 文献标识码 A null1引言 关于辽东半岛全新世最高海平面的时期和高度,不少研究者把在辽东半岛东部大孤山附近堆积于基岩残丘的“贝壳堤”,作为全新世最高海平面的重要证据,并结合辽东半岛东部沿岸发育的与该“贝壳堤”大致相同标高的海蚀阶地和泥炭,对辽东半岛全新世最高海平面进行了复原,认为在全新世最高海面期海水曾达到“贝壳堤”存在的海拔7~10m的高度[1,2]。还有研究认为这个高度是全新世高海面和辽东半岛构造上升的共同作用结果,并据“大孤山贝壳堤”的高度推测了辽东半岛的上升速率[3,4] 。然而,以往关于辽东半岛全新世古海面的研究,多是以整个辽东半岛或辽宁海岸为对象,研究地点分散,钻孔数量少,对古海面高度的讨论多未去除潮差的影响,这样就导致了对辽东半岛全新世古海面研究结论的不够精确。特别是对“大孤山贝壳堤”的成因一直存有争议(如有的研究者根据其贝壳保存完整,未见浪潮磨损的痕迹,认为所谓的“大孤山贝壳堤”并非波浪作用堆积而成,而应是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食后丢弃的垃圾而产生的贝冢堆积[5]),因此选择“大孤山贝壳堤”之外的其他指标,更确切地恢复大孤山一带的全新世最高海平面,对于研究“大孤山贝壳堤”的成因、海岸阶地的形成时代以及全新世以来该区的构造运动特征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null由于海岸带泥炭的形成与海面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海面上升速度减缓的全新世初期以及海面稳定或下降的全新世中晚期易形成显著的泥炭层[6],因此覆盖在海相沉积层之上的泥炭可作为恢复古海面高度的敏感指标。在辽东半岛东部大孤山一带被切割的丘陵台地的沟谷中,有埋藏泥炭存在的报道[7,8]。但迄今为止,对大孤山一带的沟谷泥炭和泥炭之下的沉积物(将两者称为大孤山组[7]),除对黄土坎一个地点的泥炭做过14C测年外[7],还未有详细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全新世海侵是否达到沟谷,即沟谷中是否有海侵沉积层存在,还缺乏明确的微体古生物方面的证据。为此,本文通过对有埋藏泥炭存在的沟谷沉积物硅藻分析,确认出沟谷中存在海侵层,分析了沟谷埋藏泥炭的形成环境及其与古海平面的关系,进一步探讨了大孤山一带全新世最高海面期古环境和最高海面的高度,为大孤山一带全新世以来的地貌形成发育以及海面变化和构造运动的特征提供更为可信的证据。2 调查地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 调查地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null3 代表性钻孔的硅藻分析结果3 代表性钻孔的硅藻分析结果null4 讨论 5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 经钻孔调查表明,大孤山一带沟谷的埋藏泥炭普遍发育在从海拔2m到10余米的不同高度。其中海拔约4m以下的泥炭为沼泽泥炭和湖泊型泥炭两种类型,属于海水从沟谷中退出后形成的溺谷型泥炭,而海拔高度超过4m的泥炭或黑色粘土为沟谷洼地积水堆积的陆相泥炭,其形成与海水无直接关系。 (2) 硅藻分析的结果了大洋河周边的沟谷中有形成于内湾溺谷环境下的较厚海相粘土沉积层存在。表明随着海面上升,海水侵入整个大洋河平原并一直进入到被切割的丘陵台地而形成的沟谷中。研究区约6000~5500calBP达到全新世海侵最高峰,海水(平均高潮线)最高达到或接近海拔4m的高度,大孤山一带全新世最高海平面期的海平面平均高度比现在的平均海面约高出1.7m左右。 (3) 本研究得到的在全新世最高海面期,海水的平均高潮线达到的最大高度为海拔4m左右的结论,其值远低于海拔7~10m高度的“大孤山贝壳堤”的高度,过去的研究中常用来做为恢复全新世最高海平面证据的“大孤山贝壳堤”并非天然贝壳堤。本研究支持对大孤山西侧的残丘上发育的“贝壳堤”持否定意见的观点。同时也表明研究区附近的10余米高的海成阶地并非全新世高海面期形成。 (4) 大孤山一带至少在全新世最高海面期以后不具有隆起的特征,应为下降或稳定区域。null致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HOLOCENE PALEOENVIRONMENTS OF THE PEAT IMBEDED IN THE DITCH AND THE HIGHEST SEA-LEVEL BASED ON THE DIATOM ASSEMBLAGES IN DAGU MOUNTAIN,LIAO DONG PENINSULA Fang Jing①② Hu Ke① (①School of marine 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②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Abstract 硅藻的定义硅藻的定义 珪藻属不等毛植物门硅藻纲的单细胞性藻类。其细胞具有硅酸质被壳。据壳的形态,分为放射型的中心硅藻和有一个对称轴的左右对称的羽状硅藻.被殻 被殻 珪藻的殻像饭盒一样,大的外殻扣在较小的内殻组成。盖和底面为殻面(valve face)、横看为帯面(girdle face)。很多珪藻由于这2个面直交,在光学顕微鏡下,往往只能看到其中一面。一般、珪藻顕微鏡照片为殻面形状。殻面富有変化,但帯面几乎只能看到長方形。 被殻上有叫做胞紋(areola)的微細孔穴,排列成条線(stria)。可根据这些数量和配置进行分类。化石 化石 被壳因其材质易保存,在沉积物中作为微体化石大量出土。硅藻的被壳占一半以上的沉积物叫做硅藻土。最古老的硅藻化石发现在德国北部1亿8500年前的地层中。但白垩纪以前的硅藻化石常被黄铁矿和蛋白石等置换,往往不易鉴别。分布 分布 从淡水到海水广泛分布。在海洋生态系中作为一次生产者有着重要的生态地位,常能带来大的赤潮的发生。在陆上水中也是重要的生产者,常作为鱼类的饵料。在淡水中常见的褐色的‘苔藓’其实不是苔藓类,而主要是硅藻群体。 珪藻广泛分布在从PH值为2的強酸性的温泉到pH11的强碱性湖泊里。另外,在高盐度的内陸湖等極限環境下也有存在。在两极流冰也可能有低温性珪藻发育。 分類 分類 包括原生種・化石種約2万種。但是这些大部分是据壳的形态为基础分类的、不是根据有性生殖生物学上的种。nullnullnullnull湖泊中生活的珪藻 (画面は1.6mmX1.1mm的范围扩大的) 由糸状,帯状和锯齿状群体构成(分别是Melosira, Fragilaria, Diatoma)搅在一起生活样品处理方法样品处理方法 将各钻孔样品以20cm或适当的间隔分取小样,加入适量30%浓度的双氧水使有机质分解后做成硅藻薄片。在400倍的显微镜(对于体形小的进一步用1 000倍的显微镜)下进行薄片做鉴定。每个薄片大约统计200个硅藻,统计出各种硅藻的百分含量,做出硅藻图谱。 硅藻分析硅藻分析 珪藻分析是以推定沉积物的沉积环境为目的来进行的。  珪藻是从但是到海水的几乎所有的水环境中生存,作为水环境的一次生产者占有重要地位。硅藻的不同种属适应于不同的水域可作为环境的指标(小杉,1988;安藤1990)。因个体微小(0.01~0.5mm程度),由珪酸体组成的壳能很好的保存在地层中而被用来推定沉积环境。 null 環境指標種群は、汽水海水域については小杉(1988)、淡水域については安藤(1990)により設定されています。以下にその区分を示します。 外洋指標種群(A) 塩分が35‰以上の外洋水中を浮遊生活する種群。 内湾指標種群(B) 塩分が26~35‰の内湾水中を浮遊生活する種群。 海水藻場指標種群(C1) 塩分が12~35‰の水域の海藻や海草(アマモなど)に付着生活する種群。 海水砂質干潟指標種群(D1) 塩分が26~35‰の水域の砂底に付着生活する種群。 海水泥質干潟指標種群(E1) 塩分が12~30‰の水域の泥底に付着生活する種群。 汽水藻場指標種群(C2) 塩分が4~12‰の水域の海藻や海草に付着生活する種群。 汽水砂質干潟指標種群(D2) 塩分が5~26‰の水域の砂底に付着生活する種群。 汽水泥質干潟指標種群(E2) 塩分が2~12‰の水域(塩性湿地など)の泥底に付着生活する種群。 上流性河川指標種群(J) 河川上流の峡谷部に集中して出現する種群。 中下流性河川指標種群(K) 中下流域、すなわち河川沿いの河成段丘、扇状地および自然堤防、後背湿地といった地形が見られる部分に集中して出現する種群。 最下流性河川指標種群(L) 最下流域の三角州の部分に集中して出現する種群。 湖沼浮遊性指標種群(M) 水深が1.5m以上で、水生植物が水底には生息していない湖沼に生息する種群。 湖沼沼沢湿地指標種群(N) 湖沼における浮遊生種としても、沼沢湿地における付着生種としても優勢な出現が見られ、湖沼・沼沢湿地の環境を指標する可能性が大きい種群。 沼沢湿地付着生指標種群(O) 水深1m内外で、湿地および植物が一面に繁茂している沼沢、ならびに湿地において付着状態で優勢な出現が見られる種群。 高層湿原指標種群(P) ミズゴケを主とした植物群落および泥炭地の発達が見られる場所に出現する種群。 陸域指標種群(Q) 前述の水域に対して、ジメジメとした陸域を生息域として生活している種群(陸生珪藻)。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第四部分 年代测定方法第四部分 年代测定方法1.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测定法1.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测定法[目的]了解放射性碳同位素年代测定的原理 关键词:放射性同位素、14C 、半衰期、B射线法、历年校正 2.年轮年代法2.年轮年代法null
/
本文档为【全球变化-3】,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