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见效快效果好的管理

2010-09-23 15页 doc 58KB 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195043

暂无简介

举报
见效快效果好的管理网站设计/推广、网店设计/推广、封面/名片设计、Logo/Banner设计、软文/论文写作、商标/人名设计、短信/邮件发送、论坛/软件注册、广告语设计……… 网站设计/推广、网店设计/推广、封面/名片设计、Logo/Banner设计、软文/论文写作、商标/人名设计、短信/邮件发送、论坛/软件注册、广告语设计……… 你会做这些?你要找人做这些?还不来看看? 闲暇时间,别再浪费时间,开始赚零花钱啦! 通道一 ☞点击进入 通道二 ☞点击进入 通道三 ☞点击进入 按下ctrl键并把鼠标移动到手势文字上面,出现手形鼠标后单击打开对应网站...
见效快效果好的管理
网站设计/推广、网店设计/推广、封面/名片设计、Logo/Banner设计、软文/写作、商标/人名设计、短信/邮件发送、论坛/软件注册、广告语设计……… 网站设计/推广、网店设计/推广、封面/名片设计、Logo/Banner设计、软文/论文写作、商标/人名设计、短信/邮件发送、论坛/软件注册、广告语设计……… 你会做这些?你要找人做这些?还不来看看? 闲暇时间,别再浪费时间,开始赚零花钱啦! 通道一 ☞点击进入 通道二 ☞点击进入 通道三 ☞点击进入 按下ctrl键并把鼠标移动到手势文字上面,出现手形鼠标后单击打开对应网站。 本资源取自互联网,仅供测试下载使用,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谢谢! 追求效果第一的管理 作者:。。。 相关内容 追求效果第一的管理 前言 “有耕耘才有收获”,这是真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谬误! 在现实中,不少中国企业是两分耕耘、三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甚至耕耘越多,收获反而越少。为什么会这样?是“管理”在调节耕耘与收获的比例! 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耕耘”程度,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但现实中无数活生生的案例告诉我们,恰恰是那些过分的耕耘,阻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人格扭曲、个性乖张、兴趣狭窄、能力弱小等很多问题,往往不是父母们不“耕耘”或少“耕耘”所导致的,而是“勤奋耕耘”直接对应的必然结果。 中国的企业家常把企业比作自己的孩子,在这个“孩子”身上,不断重复着“三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故事:精力过度透支、资源过度开采、市场过度开发、产能过度扩张……结果呢?企业这个“孩子”长得并不健康。国家出台一部新《劳动合同法》,本是十分正常的事情,这么一点点小风,广东就有8000多家企业死亡;银行紧缩银根,本是金融界常见的举措,这么一点点霜冻,全国就有上万家企业卧床不起;大洋彼岸卷过来的一场金融风暴,无数企业随之灰飞烟灭…… 于是,我从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问题出发,发表了一系列批判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当、生搬硬套、盲目操作的文章。随着探讨的深入,主要的问题渐渐浮现出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本身具有缺陷,如果不从理论上突破,很多人力资源理论的管理活动都会在缺陷中遭受损失。 在大量管理现实问题的研究中,我提出了人能资源管理理论,依据这个理论去反思原来的问题,顿觉豁然开朗:原来,我们的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一直在管理的好多假象中折腾! 当我们通过人能揭示出管理的真相以后,再去反观管理活动的诸多“耕耘”,发现很多该耕耘的没有耕耘,而不该耕耘的或该少耕耘的,则过度再过度。管理没有抓住核心,事倍功半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愿本书的理论和实例带您抓住管理的核心,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变成管理的现实! ■管理究竟该管什么? ■管事?管人?管人心?还是其他? ■如何区分管理的高低优劣?HUMANENERGYMANAGEMENT 第一章 管理的真相 我在管什么(1) 在人类世界里,人人都会扮演“管理者”的角色,所有管理者都为“管理”而忙碌,管人、管事、管物……那么,请静静地问自己:我在管什么? 如果你的答案是“管人”,那么,你为什么要去管人?你管好“人”了吗?怎样才称得上“管好”?应如何评价你的管人是优还是劣呢? 如果你的答案是“管事”,那么,你为什么要去管事?你管好“事”了吗?怎样才称得上“管好”?应如何评价你的管事是优还是劣呢? 如果你的答案是“管物”,那么,你为什么要去管物?你管好“物”了吗?怎样才称得上“管好”?应如何评价你的管物是优还是劣呢? 这些问题,你也许不止一次地思考过,一定有自己的答案,如果你已经找到正解或趋近于正解,那要恭喜你,因为客观事实是:很多管理者还没有找到正解,还不明白管理的真相!如此盯人 某小学进行篮球比赛,一班的5号队员投篮很准,二班的教练立即换人,把身材最高的2号队员换上去,教练嘱咐2号:“死死盯住5号,他在哪里你就要在哪里干扰他。”过了一会儿,二班的教练发现场上少了一名队员,一看,2号正在被换下场的对方5号面前死死盯着。案例分析:2号错了吗?2号是一个“管人”的,连人家换下场后还管着,这不是管得“很好”吗?小学生的错误一目了然,但是,看看我们周围的成年人,管理中类似的问题不是时刻都在发生吗?“管理最好”的子公司 某民营集团公司#年终总结#大会上,老板逐一对下属公司进行年度工作评价,当谈到C公司时说:“这个公司的管理工作是全集团做得最好的,所有公司都要学习他们的军事化管理。虽然管理很好,但业绩却很不理想,一直亏损,明年一定要扭亏为盈……”案例分析:“一直亏损”的公司,却“管理最好”,难道不自相矛盾吗?调查发现,这个公司负责人近似军阀风格的管理方式,把人管得“服服帖帖、规规矩矩”,初看起来,人被管“好”了,但创造力、凝聚力被管没了,亏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这样的案例你的身边不是经常出现吗? 管人如此,管事不也是这样吗?5S的尴尬 广东某化工集团公司推行5S管理,行政副总经理成了最大障碍:他桌面文件乱堆乱放,但他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找出需要的文件,开会时候临时需要一个文件,他可以准确地告诉秘书在桌面的什么位置、在哪一叠文件的第几页。按照5S整理得井井有条后,他反而很难找到需要的文件了。其他几位高层管理者也遇到类似问题,之后,几个高层一起反对,5S工作不了了之。 第一章 管理的真相 我在管什么(2) 后来换了一家顾问公司推行5S,不是强行搬来外来5S,而是根据他们的习惯,在考虑优化习惯的基础上制定5S标准,很顺利地推行了,且收到很好的效果。案例分析:5S的目的是提高效率、减少浪费(包括质量浪费),如果推行的结果却是降低效率从而增加浪费,推行的必要性是什么?按照通行标准,前一家推行5S的顾问公司看似把事管“好”了,后一家顾问公司看似没把事管得那么“好”,但“管事”的目的性结果呢?后一家顾问公司远胜于前者。 再来看看“管物”。零库存的泥潭 浙江某纺织企业,2007年接受了某成本“砍家”的高论,拿着多把“砍刀”狠砍成本,库存首当其冲。眼看着原价格节节高涨,行业内别的企业都大量库存原材料,其却依然坚持零库存。半年之后,发现在行业内根本就失去了价格竞争力,形势所迫,不得不放弃零库存。由于原来库存为0,所以就大肆进货增加库存,不料又遇到全球金融危机原材料价格直线下降,于是,企业陷入了亏损的泥潭……案例分析:零库存,多么具有诱惑力的“管物”境界啊!但管理结果却并不是管理者想要的,为什么?成本无罪,成本不是坏东西,无效成本和低效成本才是坏东西,不加区分地乱砍,必然要付出代价的。类似的案例在你身边会经常发生,因为现在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并没有真正揭示管理的真相! 综观世界的管理界,最接近于管理真相的是“管理就是管人,管人就是管人心——帕金森()”。一方面,人类社会的管理是为人类服务的,人是所有资源的主宰,只有通过人,自然资源才可以变成人类所需要的其他东西;另一方面,人是受自己的大脑(人心)支配的,只有管人心才能真正管人。 但是,管人心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管人心的优劣程度呢?“周老虎”究竟是如何出笼的? 2007年,陕西某县颁发了“谁拍到本县山中的老虎就奖励两万元”的文件。一位名叫周正龙的山民为了获得奖励,将老虎年画折叠后置于山中,拍摄出所谓的真老虎,创造了臭名远扬的“周老虎”,事情败露后山民因此而获刑。案例分析:从表面上看,“周老虎”的出笼过程已经被当地公安机关查得一清二楚。但从深层次看,其出笼过程却乏人问津。试想想,两万元就可以出笼“纸老虎”,如果是两千万元、两亿元呢?那就不是纸老虎而会出现真老虎,定会有人买老虎、偷老虎来放虎归山。在我们不耻于周正龙的时候,你是否想到:身边的周老虎、李老虎、王老虎其实是不计其数的,区别在于所造假的事件是不是老虎而已。 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很简单:人心驱动。但是,人心都被管到“没有老虎造纸老虎”的地步,为什么还没管好呢?个中实质是:管人心并不是最终目的。 当我们痛恨造假者、指责造假者的时候,其实更应痛恨和指责的,是我们的管理。管人、管事、管物是管理的假象,连管人心也是管理的假象,那么,什么才是管理的真相呢?人能:人的智能、体能、技能的有机结合体。 人能(HumanEnergy)释放产生“人力”(HumanForce),人力做出人功(HumanWork),按做功目的分为有用人功和无用人功,有用人功创造出预想的成果。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管理,就是对人能、人能释放为人力、人力做功、有用人功转化为成果的系统控制。这就是管理的真相! 从这个角度来诠释上面的案例,我们会看出: 1.案例“如此盯人”:2号在场外死盯5号,2号释放了人力,也做了功,但做的是无用功(对于比赛而言)。 2.案例“‘管理最好’的子公司”:说明管理没有抓住管理的真相,管理的好坏是以人能、人力、人功、有用人功转化为人功成果的质量来评估的。服服帖帖、规规矩矩并不等于人能充分释放做功并转化为人功成果,相反,看起来没有那么服服帖帖、规规矩矩,只要人能提升、充分释放并做出有用人功进而转化为高质量的人功成果,这样的管理才是好的管理。 3.案例“5S的尴尬”:5S的本质是好东西,当它阻碍了人能释放、阻碍了有用人功的时候,就不是好东西。 4.案例“零库存的泥潭”:“零库存”是好理念,但当它影响了人功成果价值的时候,好理念也成了坏理念。 5.案例“‘周老虎’究竟是如何出笼的?”:调动人心是管理的好方法,但当调动人心往事与愿违的方向做功时,好方法就成了坏方法。 因此,管理的真相不是单一地管人,也不是管人心,更不是管物、管事,而是管人能是否产生了有用功。如图所示: 图1-1管理的真相示意图 第一章 管理的真相 如何区分管理的高低优劣 按照接近管理真相的程度,管理者的高低也区别开来: 1.“事在人为”,管理的目的决定管理的最终结果是“事”,但不管人、不管人心、不管人能的“就事论事”的管理,注定是管不好事的。所以,整天纠缠于烦琐事务而不懂得利用人能资源的经理,只能是三流经理。 2.懂得管人的重要性,通过管人去管好事务,这样的经理已经走出烦琐事务而抓住了管理的重点,所以是二流经理。 3.在抓住管人这个重点之后,懂得了人是由人心控制的,只有管好人心才能真正把人管好,这样的经理抓住了管理的关键,所以称得上一流经理。 4.人心是世界上最难管理的东西,即使抓住了这个管理的关键,也难以真正意义上地“管好”它。而锁定人能去管人心,就会发现很多“人心”的东西并不一定要管理。就我们以往的管理既管了一些本来没有必要管理的人心内容,又有很多直接影响人能、人力、人功的人心因素没有管到。锁定人能进行管理的经理,对人心(人)管理既有了实实在在的出发点,又找到了各种管理要素凝结的核心,这样的经理是超一流的。三流经理管事,二流经理管人,一流经理管人心,超一流经理管人能! 第二章 天生一人,必有其能 为什么把人能作为资源如此好人(1) 某地有个虐待父母的青年人,邻居指责其“不是人”、“禽兽不如”。为了逃避劳动,本来体壮如牛的他却声称浑身是病。村委会会同公安派出所把他弄去体检,经过全面检查,医生告诉他:“你是好人,不是病人。”这青年人头脑还很好使,赖着医生把刚才说的写下来,出于促使其劳动的良好意愿,医生写下了“李××是好人,不是病人。”青年人拿着这张医生证明,把“不是病人”几个字涂掉后,对父母讲:“你们别折腾了,看看,折腾的结果是进一步证明我是好人。”村委会把他安排到附近一个砖厂工作,没几天就因过分懒惰被开除了,他居然拿着医生证明质问负责人:“你们为什么要开除好人?”案例分析:①明明是“人”,邻居为什么要说成:“不是人”、“禽兽不如”? 因为邻居的评价是依照人的“社会属性”来评价的。 ②明明是虐待父母的“犯罪嫌疑人”,医生为什么说他是“好人”? 医生是依据人的生物属性来评价的。 ③砖厂为什么开除他? 因为砖厂是依据人的资源属性来评价的。即使他有优质的体能,涂改医生证明也说明他有正常的智能,因为“态度”低劣,导致了其人能质量的低劣。 一、什么是“人” 人,是社会性高等动物。 “人”,具有多种多样的属性,从不同的属性出发,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从生物属性来进行定义,人就是高等动物;从化学属性来进行定义,人就是以碳、钙、铁、氧、氢等主要元素及一些微量元素组成的有机整体;从物理属性来进行定义,人就是一个独立的自动控制机器…… 所有属性的有机统一,就构成了人的社会属性。 人类社会的“人”,必须、也只能依据社会属性来定义,否则就会产生错误,定义出来的“人”就一定会“人”将“不人”。图2-1人与人能资源 二、人,不是资源 人类早就认识到自身的“资源”属性,奴隶社会已经把人当成资源进行买卖了。*在《资本论》第一卷里这样表述:“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牲畜是会发声音的工具,无生命的劳动工具是无声的工具,它们之间的区别只在于此。”“会说话的工具”不就是资源了吗? 第二章 天生一人,必有其能 为什么把人能作为资源如此好人(2) 但是,“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类社会把人当成资源既是对社会的反动,也是对人性的抹杀。 在人类社会,只要按照社会属性分析他是“人”,你把他当成人他是人,你把他当成资源他依然是人。当我们以人的分属性(比如资源属性)取代人的社会属性的时候,“人”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质变。如果这个世界的主宰不是人而是牲畜,那么,在这种社会里把人类当成资源就顺理成章,就像人类对待牲畜资源一样。“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来源于美国,它是“经济原教旨主义”的必然产物。在经济原教旨主义者的眼中,人在经济面前仅仅是资源而已。自从“HumanResource”翻译成“人力资源”引进中国以来,由于一些人并没有真正弄清楚人与人的资源属性的关系,不管是学术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陷入首鼠两端的误区。■强调“人”的时候就否定人的资源属性,强调资源属性的时候又把“人”当成了资源。 让人困惑的描述 有专家这样描述:人力资源是一种社会性资源。人是社会存在与自然存在的统一,人力资源既是人类社会的主体,又是人类社会的结果。(《管理理论与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赵丽芬主编)案例分析:人类社会的主体只能是“人”,“资源”怎么会成为社会的主体?人类社会的活动结果只能是为了“人”,“资源”怎么会成为“人类社会的结果”?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是因为混淆了“人”与“人的资源属性”。不难看出,在作者的认识中,人就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就是人。 三、人力,不是资源 中文中的“人力”有两种含义,一是“人”,即劳动力;二是“人的力”,即HumanForce。 按第一种含义,走入把“人”当成资源的误区。按第二种含义,“人的力”并不具备“资源”应有的特性,它是人能这种资源释放做功的中间环节。 比如:人们把“电力”当成资源,但“电力”的含义是“电”,并不是“电的力”。电是资源,“电的力”是电这种能量资源释放的产物,不是资源。因此,人们买卖电是以电能为计算依据而非“电的力”。不同单位、不同用途,等量的电能并不能获得等量的“电的力”。 四、人能的本质是资源 人之所以活着,全靠不断开发、利用自身的人能——智能、技能、体能。当个体体能为零的时候,个体就成了尸体;当智能为零或趋近于零的时候,人就成了“植物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人生,就是“以能为己”的一个过程!用自身的智能、技能、体能,为各种需要服务——精神和物质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在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过程中,人能自始至终是“资源”。有付出才有回报、有耕耘才有收获,不付出自己的人能资源,就不可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即便是“望梅止渴”,也需要付出智能去想象、付出体能去调动唾液,即使是用社会所不容的坑蒙拐骗、杀人越货等恶毒手段来满足需要,也同样要付出智能、技能、体能。 五、只有把人能作为资源,才能真正“以人为本”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人资源”或“人力资源”的理论和实践,都与“以人为本”格格不入。一旦把人或人力当成“资源”,以人为本——要么是一句空话,要么就自相矛盾。员工的质疑 某生产线员工因为路上堵车而迟到,工厂因此而扣了他的工资。员工不服,找主管理论:“公司大张旗鼓地讲以人为本,迟到不是我造成的,扣工资能体现你们说的以人为本吗?你们根本就是说一套做一套。”主管很气愤:“你迟到十多分钟,生产线就延迟了十多分钟开工,扣你那点工资能弥补吗?我没把全部损失算在你头上,就已经很以人为本了,你居然还有。”案例分析:员工迟到,其人能并没有被利用,当然不应该获得相应的报酬,因为迟到影响组织做功,自然该追究责任,这本身就属于“以人为本”的内涵。 当我们把人能从人身上抽象出来以后,在遵循人能资源自身规律的前提下,“以人为本”既便于理解,也便于操作,可有效避免认知上的混乱和误解。可以这样讲:只有把人能作为资源并遵循人能资源自身规律,“以人为本”才能从理论和实践中找到正解!那么,人能与人能资源的定义是什么? 第二章 天生一人,必有其能 人能与人能资源 人能,就是人的能量(HumanEnergy)。主要有三种:体能(PhysicalEnergy)、智能(Brainpower)、技能(Skill)。 从本质上看,技能并不是一种独立的人能,它是体能和智能互相结合的产物。因为这种结合具有长期稳定性、具有独立的特征和特性,人们才把它视为一种独立的人能。 人能资源就是人的能量资源(HumanEnergyResource),这个概念是从使用人能的角度提出的。 从使用这个角度来看人能,三种人能虽各有其独立的特征和特性,却以有机整体的形态依附于人身。 没有体能就没有智能和技能。现代科学研究发现,维持大脑一天的运转,大概需要一根香蕉的能量,但那一根香蕉本身是无法支持大脑运转的,它需要转化为人的体能之后才能驱动大脑的运转。 没有智能就没有技能,具备的体能也不能开发利用。试想:一个智能为零的植物人,技能从何而来?如何开发利用其体能? 没有技能,体能和智能难以发挥作用。说话、走路、有意识的行为等人类基本的生存活动都是技能,缺乏了这些,再好的体能和智能也无法开发利用。 进一步研究发现,开发利用人能资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态度。因为人能是依附在一个个独立的人身上的,个体的态度直接决定着开发利用的难易程度。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做如下比喻: 人能资源是一种溶液,它的溶剂是人的态度,溶质是人能,而人能是体能、智能、技能的化合物(不是混合物),人的躯壳是这种溶液的容器,人的灵魂是容器和溶液的总控制器,容器、溶液、灵魂的有机整体就是“人”。 图示如下: 图2-2人的属性示意图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四点结论: 一、评价人能的优劣是评价“化合物”的整体质、量和结构,而不是评价某种元素的质、量和结构。化合物中的元素质、量固然重要,但某一元素的优质并不代表化合物整体的优质。单就“结构而言”,同样的碳元素可以构成金刚石也可以构成石墨,人能的结构也是这个道理。假如爱因斯坦现在还活着,超常的智能仍然依附在他身上,但体能趋近于0,无体能支撑说话,无体能支撑手、脚做出动作,那么,其人能(化合物)的质量怎么可能高呢? 二、这是一种特殊的“溶液”,从形成、提炼、储存到开发利用,始终是溶液状态,人们难以把溶剂和溶质分开。一方面,人获取智能、培养技能、锻炼体能受到个体态度的制约,个体态度拒绝的,就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个体态度钟爱的,就会孜孜以求。另一方面,智能、技能、体能的质量和结构变化会促使态度的改变。 在开发利用人能资源的时候,人是否把智能、技能、体能释放出来,释放多少、释放到什么程度,都始终由个体态度控制。 三、再好的溶质如果没有与其匹配的溶剂,溶液的质量也难以优良;同样,再好的溶剂,如果没有与其匹配的溶质,溶液的质量也照样难以优良。有人出工不出力,有人高能低力,有人出力不出“功”,这些现象都是溶剂(态度)质量低劣所导致的;有人好心办坏事,有人好高骛远,有人力不从心,这些都是溶质(人能化合物)质量低劣所导致的。四、现实中评价人能资源(溶液)的优劣,是从使用中与工作的匹配来衡量的。与人能(化合物)匹配度高又与工作内容匹配度高的态度,就是好态度,就是高质量的溶剂;与态度(溶剂)匹配度高又与工作内容匹配度高的人能(化合物),就是好的人能,就是高质量的溶质。人能与态度的溶液与工作内容匹配度高,这样的人能资源就是高质量的人能资源,拥有这样高匹配度人能资源的人,就是人才。放对位置,人人都是人才。放错位置,人才也是蠢材、能人也是庸人。 第二章 天生一人,必有其能 人能的来源 一、体能的来源体能来源于三个方面:遗传基因、营养摄取和后天锻炼。 二、智能的来源 智能来源于三个方面:智商、学习、经验。 智能——智商: 学习的正解应该是“处处留心皆学问”、“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准确地讲:人的一切获取信息、交换信息的活动,都是学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肤之所感……都是学习。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十之*没有大学学历,但他们“学习”所收获的东西,岂是大学几年可比的?在世界政治家群体里,“治国安民”的智能大都是在实践中获得的,从学校、书本里走出的政治家少之又少。 在此方面,我们的误区很多也很严重,最典型的就是:学习等于读书,学习等于学校教育,学习就是听课…… 学习影响到获取及储存智能的结构和含量。 智能——经验: 什么是经验?《现代汉语大词典》给经验的定义是:作名词的时候是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作动词的时候是指“经历、体验”。我们这里的“经验”是指“经历和体验”,“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我们归为“学习”的范畴,“由实践得来的技能”我们纳入“技能”。 经历:经过的历史过程。它有时长(时间长度)、环境、内容三个要素,“经历”的三要素:时长、环境、内容。比如“外资企业三年财务主管经历”,外资企业是环境、三年是时长、财务主管是内容。 体验:通过亲身感受来认识事物,重在“认识事物”。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同样的体验可以带来不同的认识结果。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亲身经历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认识。所以,经历相同的人绝不意味着有相同的体验,相同的体验也会导致不同的经验。看看现实,几乎所有的“招聘条件”都在错把经历当经验。“同等职位五年以上工作经验”、“两年以上外资企业工作经验”……里面的“经验”并非经验,指的不过是经历而已。而应聘成功后,工作需要的并不是经历而是经验,这时候才发现“招错了人”,检讨起来,描述招聘条件时已经潜伏着发生错误的可能。 从本质上讲,经验也是学习的过程。但从对人能的影响来看,它与“学习”有着重大区别。学习就像是光合作用,产生“能”并储存“能”,而经验则像地质运动,既可以把含能的植物变成石油,也可能变成煤,还可能变成化石或消逝于无形。 三、技能的来源 《庖丁解牛》中记载的那位庖丁的解牛技能,是智能加上体能就可以解释的吗?神奇叫绝的微雕技能、一针中的的中医针灸技能、不留痕迹的字画修补技能……哪一样是智能与体能混合就可以解释的?现在,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声此起彼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内容里,大多数都属于技能的范畴,一些高超的“民间技能”已经失传或即将失传,现存的很多都到了需要政府出面拯救的境地。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把技能当成“技能”的结果,以为只要有智能和体能就可以了。 技能来源于三个因素,智能、体能、“化合反应”。需要明白如下三点: 1.不是所有的智能都会进入技能; 2.不是所有的体能都对技能产生作用; 3.化合反应需要反应物,这里是指智能、体能;需要反应环境,这里指作业环境,包括工作内容、性质、组织文化等。有压力,是指工作任务和自我需要;有催化剂,是广义上的激励,包括获取更多报酬、享受工作乐趣、获得组织奖赏、实现自我价值等。在这样一个“化学反应”里,一些智能和一些体能凝结成为技能。人的工作内容常常可以细分为诸多项目,因此人可以生成多种类别的技能。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对“三能”的来源勾勒一个简单的模型:图2-3三能来源示意图 第二章 天生一人,必有其能 人能的结构(1) 一、人能的整体结构:人能立方一个正常的人,都是同时具备体能、智能、技能的,任何一能为0的人都是不存在的。脑死亡的人被称为“植物人”,其智能趋近于0或等于0,在以“脑死亡”为判断标准的国家里,已经把这类人视为死人。生活中那些能够治疗或最后康复的“植物人”,其实并非真正的植物人,他们的智能依然存在,只是智能活动被充分抑制的假象。三能同时为0的人只能是“死人”。 所以,每个个体的人能结构都是一个“人能立方”: 即使是最简单的、机械式的体力劳动,只要是由人来完成,一定伴随着智能和技能的释放。电影《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扮演的那个在流水线上拧螺钉的工人,表面上看根本不需要智能和技能,现在很多企业图2-4“人能立方”示意图 都有机械手代替了,也间接证明了这一点。但由“卓别林”这个人来干,他的智能、技能都在发生作用,不然,哪里会有那么多令人捧腹的笑料?机械手干的时候会有什么值得笑的呢? 即使是坐着一动不动潜心思考的智能劳动,也一定需要体能与技能的配合。技能劳动更不用说了,因为技能离开了体能与智能根本就不存在了。 因此,每个个体的人能结构的区别,不过是体能、智能、技能三者质、量差异变化的结果。由于这种差异,每个个体的“人能立方”的形状和体积都不一样。比如: 不管这些“立方”的形状、体积如何,相互之间的匹配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智能很高的人,如果口不能言、手不能动,智能怎么做功?图2-5人能立方个体差异示意图近些年来,中国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备受社会争议,“高分低能”的背后,起主导作用的能的含量不足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的结构不合理而造成的。比如,有智能但缺乏与之匹配的技能,这就出现了物理专业本科生害怕接电灯线、不会接电灯线的笑话。 民间有句歇后语:“茶壶里煮汤圆——倒(道)不出来”,指的是头脑里有东西,但不能展示出来。对此,华为总裁任正非一语中的:“茶壶里煮汤圆,倒不出来的就不是汤圆。”冷静分析,“倒不出来”的那些人,汤圆(往往指智能)是实在有的,缺乏的就是匹配的技能或体能。即使是倒出来的汤圆,在壶里是一样的,倒出来后就千差万别,有的也变形得不配称为汤圆了。为什么?“三能”匹配出了问题。 第二章 天生一人,必有其能 人能的结构(2) 二、人能的存在状态:人能溶液——态度 研究发现,不管是人能的存在,还是人能的释放,都不是纯净的状态,它溶解于“态度”之中。 最好开发和利用的是“饱和溶液”,但由于人这种动物的特殊性,溶液增长快,溶质却增长慢,人们得到的大多是“不饱和溶液”。这种“不饱和状态”有一个变化多端的临界浓度,我们假定为X,见下图: 那么,浓度低于X,这样的人就会好高骛远、自我感觉良好,“常常好心办坏事”的人都是这类人物,偏离X的距离越大,越难开发利用;浓度高于X至饱和状态之间,这样的人能有利于开发利用;当溶质多于溶剂的溶解能力,就会出现“沉淀”现象,沉淀的能在现有条图2-6人能溶液溶解度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件下是难以被开发利用的,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就是这类人的表现。一旦发现沉淀现象,组织要通过“加温、加压”等外在因素来提高“溶解度”(如图2-6)。 影响X的变化因素有很多,主要因素是工作内容、工作任务、作业环境、人际关系等。图2-7体能突出的人 体能丰富、技能一般、智能较少,但由于种种原因,其个体态度就是一门心思想“当官”。结果怎么样?体能发挥受到抑制、技能也难以施展,不当官会郁闷,当了官则“能不从心”(如图2-7)。 再比如这个技能突出的人(如图2-8): 技能超群、体能较高、智能一般,如果他的态度是想做“管理者”,“管理智能溶液”浓度不够,结果又会怎么样呢?图2-8技能突出的人 现实中有一些管理者,自以为什么都行,明明是从事以管理智能浓度见长的工作,偏偏要对技能工作指手画脚;明明自己以行政管理智能浓度而处于管理岗位,偏偏要对自己智能浓度不够的财务管理说三道四……这些,都是没有理解“人能态度溶液”浓度的表现。 三、人能结构的变化:万维魔方 体能、智能、技能,都可以细分出若干种细小的分支类别。任何人从事任何工作,都不是使用所有的体能、智能、技能,而是根据工作内容,使用一个“人能组合”:细分后的某些类体能、某些类智能、某些类技能的临时组合。 当转动“魔方”,在某特定方位获得了人能魔方最精彩的图像,这个方位,就是人的“核心能力方位”。“无能”的教授 假如让某大学物理学教授去农村劳动,老农一定会说:“连使牛耕田都不会,居然当了大学教授,简直不像话。”案例分析:从表面看,我们完全可以指责老农的无知,但从深层次看,老农并没错,因为教授展现的是其“人能魔方”最灰暗的一面,他既没有使牛耕田的智能,也没有相关技能,体能也不一定匹配,从“三能”结构的这个特定角度去看,教授确实是“不像话”的。转动一下魔方,从他物理学的智能、讲授的技能、演示的体能以及“三能”的匹配方位,我们就看到了他精彩的一面。武汉市有一个“弱智儿童”名叫舟舟,偶然发现了“音乐指挥”的特定角度的精彩,便成为了大名鼎鼎的“弱智指挥家”。转动魔方,从听觉角度去看盲人,其精彩程度往往胜过正常人。“天生一人,必有其能”,任何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精彩面,区别只在是否找到那个特定的方位而已。 第二章 天生一人,必有其能 人能资源特性(1) 一、自己管理自己——我控定律“人能资源”只服从一个人的控制,这个人就是拥有人能的个体自己——我。外界所有对人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最终都是通过个体自己控制而实现的。 在有氧环境里,划着火柴就可以点燃汽油,热能就能释放。人不一样,他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他自己不愿意“燃烧”的时候,你划一万根火柴也不能让它释放能量。 自然资源听候人类的调遣,人能资源则不同,它只听从其拥有者的调遣。释放时机、释放多少、释放什么、释放时长等都是个体“我”说了算。管理活动中,看起来好像管理者可以开发利用,其实都是个体的“我”根据选择后,主观“愿意”的结果。英雄与叛徒 影响中国几代人的长篇小说《红岩》,里面有个江姐,有个甫志高,起初两人都是革命者。在被捕以后,江姐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而大义凛然,忍受着辣椒水、老虎凳种种非人的折磨而始终保守组织秘密,最后被敌人残酷杀害。甫志高被捕之初也并未立即叛变,但经受不住威胁与利诱,最后沦为敌人的帮凶。案例分析:敌人希望从被捕者的口中获得更多信息,实际就是需要被捕者释放人能为其做有用功。江姐主观不愿意,即使最后杀害她,敌人也没有获得她的人能、人力、人功。甫志高不是天生的叛徒,在没有被抓之前,其人能也为自己的组织释放并做功,被捕之后,面对两项选择:要么不释放人能为敌人做功而受酷刑,要么释放人能为敌人做功而有金钱并免受痛苦,他选择了后者。 二、越消耗越增长——耗增定律在不伤害人的积能、储能的生理机能的前提下,人能总是在消耗中获得增长的,不消耗不增长,越消耗越增长。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源都会越用越少,人能资源则是例外。 如果单看“体能”,比如那些可以用耳朵拉车的人,耳朵的体能超乎寻常,随着表演拉车的次数增加,耳朵的体能不是相应减少,反而是相应地增加了。只要不把耳朵拉坏,其耳朵体能是不会越用越少的。 智能和技能更加突出,越是勤于思考的人,就越善于思考;越是懒于思考的人,就越是不善思考;从事技术工种时间越长的人,技术工作的质量越高,反之亦然。飞行员培训费 第二章 天生一人,必有其能 人能资源特性(2) 2008年4月15日,媒体报道了某航空公司与原属下机长Z某的劳资纠纷,摘录如下: 二审飞行时间是焦点 由于双方对于一审判定的该公司对Z某的133555505元外派培训费没有异议,二审争议的焦点,便集中在1995年至1999年间,Z某从副驾驶升到机长过程中,产生的所谓“带飞”费用上来。 庭审中,该公司认为,根据民航总局的62号文件中关于民用航空器飞行员训练管理的规定,Z某由副驾驶员到机长这个过程中总共飞行的152938个小时,应该算为该航空公司对Z某的培训时间,即“带飞”。因此,他们向法庭申请按每小时3450元培训成本计算,Z某应向该航空公司赔偿除违约金130余万元外的培训费550万元。 而Z某则认为,副驾驶是机组飞行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个过程中的152938个小时是他的正常上班时间,不能算为培训时间。关于培训产生的费用已经包含在违约金之内。Z某本人在法庭上称:根据规定,培训只能在模拟器或者空载的航班中进行。而他在这152938个小时中,驾驶的是载客或者载有货物的航班。“带飞”这种说法并不成立,因为自2002年起,民航总局的121号文件对于此问题有了新的说明。案例分析:根据“人能资源耗增定律”,这个争议就是“不成问题的问题”:Z某在“副驾驶员”岗位工作的时候,其飞行智能、技能自然会增长,如果算为培训,那么在他正式担任机长的过程中,飞行智能、技能也在增长,是不是也该算作“培训”?广而言之,所有工作也都同时具有“培训”的含义,是不是都该作为“培训”而收取培训费呢?从“岗位名称”来看,在名副其实的情况下,“见习机长”、“实习机长”岗位更多是有意增加人能的培训功能,而“副职”应该是工作职能,是工作岗位,人能增加是自然规律,算做培训是不合理的。 三、时效定律个体人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既不能过期开采,也不能提前开采;既不能零存整取,也不能提前透支。对于人能,只有现实已经具有了,才可以开发利用,不可能做到“先用后还”的透支。现在人们常用“透支”来说明劳累过度,指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能的透支,而是指利用人能的时候伤害了人体的生理机能。这类似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再怎么“过度”也不能超过资源本身的储量,指的是开采自然资源的时候伤害了其他因素,比如环境、生态、地质结构等。 第二章 天生一人,必有其能 人能资源特性(3) 四、不守恒定律人的智能既会凭空产生,也能凭空消失,可以传导,但不会转移。人能,是不遵守“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 典型的案例是:人的生物体死亡以后,体能会以各种形式转化为其他的能,但智能、技能怎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怎样转化为另外一种形式?不就是“凭空消失”了吗? 比如,知识是人能的重要因素,一个老师可以使成千上万的学生增加智能和技能,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时候,学生的智能、技能增加了,但老师并没有因此而“转移”或“失去”自身的人能。学生们因此而获得的人能不就是“凭空”多出来的吗? 面对智能机器人越来越先进的事实,一些人产生了恐惧,甚至坚信总有一天机器人会统治人类,这是不懂“人能不守恒定律”的具体表现,机器人的体能、技能都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人类,但智能永远不行,因为:智能机器人的智能是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的,其智能来源于人类的“转移”,且人类的智能不会因为“转移”而消失,同时还会按“不守恒定律”不断增加,因此机器人的智能永远低于人类。总而言之,人能是不守恒的。正是这一点,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类成为了世界的主宰。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人的智能遵守“守恒定律”的时候,就是人类社会停止前进的时候。 五、平衡定律不管是获取人能的原料,还是提炼人能的过程,以及人能释放的行为,每个个体的人能总是保持着内部的平衡。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了大脑“兴奋和抑制”的内部机理,有兴奋就一定有抑制,一些器官组织的高度兴奋,一定意味着另外一些器官组织的高度抑制。 此定律决定了,人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通才”、“全才”,也不可能产生一无是处的“庸才”、“蠢材”。之所以产生这些词语,是人类从实用主义出发得出的片面性结论。换个使用环境、换个工作任务,“庸才”又可能变成“通才”,“通才”又可能成为“庸才”。因此,这些评价并非个体人能的真实反应,而是从实际使用角度给予的特定评价。 即使那些在现实中很多场合都体现出“低能”的人,其个体的人能依然是遵循平衡定律的,只是他拥有的人能在现实中很多场合都没有找到表现的机会而已。特殊的比赛 有人做了一个“静蹲奔跑比赛”:大家都蹲下,一小时后同时站起来奔跑50米,看谁最先到达终点。结果获得胜利的是一个先天的“痴呆”者。一些人没蹲到半小时就趴下了,一些人到跑的时候已经站不起来了,一些人站起来就头昏眼花了。先天痴呆者却一如平常。案例分析:假如有那么一个工作,需要的智能很少,而主要使用“蹲”的人能,那么,“痴呆者”不就是难得的人才了吗?在这份工作面前,其他的高智能、高技能“人才”还算人才吗? 心理学研究心理疲劳时得出结论:智商越低的人,从事简单重复性劳动时,其心理疲劳程度越轻;智商越高的人心理疲劳程度越高。对于简单重复的劳动,低智商比高智商更容易作出业绩。 在人能使用的环节上,有一个值得充分重视的“麻将现象”:上家视为废牌的,也许正是下家急需的好牌,对家因为废牌太多而大伤脑筋的时候,本人正因没有他那些“废牌”而大伤脑筋。人人都是“能人”,就看如何利用。 卖图稿、写文章、下软件还能赚钱?今天不是愚人节! 有创意?有新意?有能力?别浪费自己的天赋力! 通道一 ☞点击进入 通道二 ☞点击进入 通道三 ☞点击进入 按下ctrl键并把鼠标移动到手势文字上面,出现手形鼠标后单击打开对应网站。
/
本文档为【见效快效果好的管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