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8例分析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8例分析

2010-09-24 2页 pdf 120KB 41阅读

用户头像

is_669178

暂无简介

举报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8例分析 3 讨论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的钩端螺旋体 (L ep to sp ia 简称钩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 属 自然疫源性疾病。猪和鼠是两大主要传染源。其临床特点为起 病急, 早期有高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结膜充血, 腓肠肌压 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等钩体毒血症状; 中期可伴有肺出血、肺弥 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靶器官损害表现, 晚期多数病例恢 复。钩体病无论在急性期或恢复后期, 均可引起神经系统多种 多样的损害和病变, 有的甚至无明显的急性钩体感染的症状, 而以神经系统后发病为惟一的临床表现 ...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8例分析
3 讨论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的钩端螺旋体 (L ep to sp ia 简称钩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 属 自然疫源性疾病。猪和鼠是两大主要传染源。其临床特点为起 病急, 早期有高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结膜充血, 腓肠肌压 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等钩体毒血症状; 中期可伴有肺出血、肺弥 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靶器官损害表现, 晚期多数病例恢 复。钩体病无论在急性期或恢复后期, 均可引起神经系统多种 多样的损害和病变, 有的甚至无明显的急性钩体感染的症状, 而以神经系统后发病为惟一的临床表现 [1 ]。 人与外界环境中污染的水源接触, 是本病的主要感染方 式。通过破损的皮肤与黏膜是钩体最易入侵的途径。由于钩体 在外界存活需适当的温度和湿度, 因而钩体的感染常在特定的 环境下发生, 发病情况常取决于人与感染源及疫水等接触程 度。有研究显示, 水温对钩体的存活时间有明显影响, 4 ℃的存 活时间最长, 35 ℃最短, 其原因可能是高温促进了其他微生物 的生长[2 ]。此病多发于青壮年 20~ 40 岁且占病例总数 40% 左 右。从事开荒生产、野营训练、施工, 如与污染环境接触常易发 生集体感染, 钩体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使胎儿受感染并可导 致流产。经传染源调查发现, 此次部队的群发性钩体病, 是因战 士们未穿戴任何防护衣物在废弃多年的泥塘中作业, 全队有少 数战士出现寒战、发热伴头痛、头晕、乏力等症状, 服用抗流感 药物后未见好转, 之后又有不少战士相继出现类似症状, 引起 部队领导高度重视, 将其中 9 例症状较重的患者送至我院治疗。 部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 因 此预防传染性疾病尤为重要。针对部队训练和生产的特点, 要 加强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 由上级医院派出专业的 医务人员到各部队卫生队进行宣传教育。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 面: (1) 消灭和控制传染源, 管理好污水的处理, 定期检测所饮 用水的各项指标是否合格, 并定时、及时清理营区周边的环境; (2) 切断传播途径, 消除传染因素。改造疫源地、杀灭水和土中 钩体、搞好环境卫生、尽量避免接触被污染的水源等; (3) 接种 钩端螺旋体抗体疫苗, 加强自身免疫力; (4) 做好个人防护, 若 从事耕地、田间劳作等相关工作的, 必须做好自我防护工作, 如 穿上雨靴等。同时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使每个人都知道钩体病 的危害及其感染途径, 都具有预防钩体体病的知识, 减少传染 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 1 ] 苏全喜, 申本昌. 散发性成人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 33 例分析[J ]. 临床荟萃, 2006, 21 (16) : 117221173. [ 2 ] 唐雨德, 陈永红. 钩端螺旋体在不同水体中的存活及其消毒[J ]. 解 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05, 23 (1) : 8210. 收稿日期: 2008209218; 修回日期: 2009201217  责任编辑:郭怀勇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8 例分析 张晓霞, 刘丽梅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呼吸内科 150010   【摘要】 目的: 探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 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参考日本厚生省1998 年第 二次修订的临床诊断, 对8 例D PB 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 例患者中, 病理组织学确诊5 例, 临床诊 断 3 例。最初被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例 (6ö8) , 被误诊为支气管扩张症的病例占 (5ö8) ; 使用大环类脂类抗生素治疗 效果显著。结论: D PB 在中国并非少见, 误诊率极高。大环类酯类抗生素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迫切需要我们提高对该病 的认识及诊治水平。及时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主题词】 细支气管炎ö诊断; 细支气管炎ö治疗; 人类 【中图分类号】 R 562. 210. 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26647 (2009) 0922234202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D PB)是近10 a 余来被国际公认的一 种弥漫存在于两肺呼吸性细支气管慢性炎症性疾病。全球报道 发病例数以日本最多[1 ]。我国大陆文献报道总共不超过100 例。 本文将我科 2002207201ö2008210231 诊治的 8 例D PB 患者进行 了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 以进一步提高诊治水平, 现报道如 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5 例, 女3 例, 男女比例为1. 7∶1。年龄 24~ 70 岁, 发病年龄 (52±12. 3)岁。确诊时病程 6 个月~ 20 a。 所有病例均有咳嗽、咳痰、气促。6 例有干口罗音, 湿口罗音8 例, 杵状 指者为2 例。有副鼻窦炎者7 例, 4 例有吸烟史。其中5 例合并肺 气肿, 继发支扩者 5 例, 2 例合并肺心病。 1. 2 方法 1. 2. 1 影像学检查 本组均进行了胸片及胸部HRCT、鼻窦 CT 检查。X 线胸片: 两肺弥漫性小颗粒结节影占 (6ö8) , 结节影 以两中下肺为显著占 (8ö8) , 双肺粟粒状病灶 2 例, 双肺呈弥漫 性网状、条索状、支气管和细支气管扩张3 例。胸部HRCT: 双肺 野弥漫性小叶中心性结节占 (6ö8) , 其中结节影两中下肺为显 著 8 例, 伴有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扩张占 (5ö8) , 伴双轨征 4 例, 伴网状、条索状阴影2 例, 双肺弥漫分布粟粒状阴影2 例。100% 鼻窦CT 有炎性改变。 1. 2. 2 其他检查  (5ö8)冷凝集试验大于1: 64。本组进行了痰 培养, 发现铜绿假单胞菌3 例, 肺炎克雷伯杆菌1 例, 4 例为正常 4322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 年3 月第9 卷第9 期 Ch in J M isdiagn,M ar 2009 V o l 9 N o. 9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菌群。肺功能: (6ö8)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6ö8) FEV 1öFV C < 70% , (6ö8) PaO 2 < 80 mm H g; (2ö8) 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 碍, (6ö8) PaCO 2> 45 mm H g。 1. 2. 3 确诊与误诊 5 例病理组织学确诊, 其中经支气管肺活 检2 例、经皮肺穿刺3 例。3 例临床确诊。7 例患者曾被误诊, 其 中慢性支气管炎6 例, 粟粒型肺结核2 例, 支气管扩张5 例, 慢性 喘息性支气管炎 1 例。 1. 2. 4 治疗 所有病例一经诊断, 即予以大环类酯类抗生素: 起初用阿奇霉素0. 5 göd, 7 d 以后改为琥乙红霉素0. 25 g, 3 次ö d 口服, 长期维持, 最长维持15 个月。总疗程6~ 12 个月, 或直至 病灶完全吸收。其他治疗包括抗生素、氧疗和对症、支持疗法 等。3 例治疗2 周后, 2 例1 个月后, 1 例3 个月后, 2 例0. 5 a 后症 状明显改善、痰量减少, 肺部HRCT 提示明显好转。1 例 3 个月 后肺HRCT 病灶消失。 2 结果 随访时间3 个月~ 2 a。本组中1 例完全治愈, 其余例7 不同 程度的好转。 3 讨论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于 1969 年首先由日本学者山中、本 间、谷木等提出。病理学特点为弥漫性的主要累及全层呼吸性 细支气管组织的炎症; 由于肉芽组织瘢痕灶的形成, 致呼吸性 细支气管管腔狭窄、闭塞, 闭塞的呼吸性细支气管及其末梢肺 泡隔和肺泡壁中有成堆的吞噬脂肪的泡沫细胞, 进而引起从闭 塞部位至中央的支气管扩张。通常隐袭起病, 常见的三大症状 为慢性咳嗽、咳痰、活动后气短。早期即反复发生下呼吸感染, 痰量异常增多, 以流感嗜血杆菌的检出率为高, 晚期易合并铜 绿假单胞菌感染及呼吸衰竭, 多数预后不良。95. 6% 的患者有 慢性鼻窦炎依据, 鼻窦炎或鼻息肉病史可早于呼吸道症状若干 年。病因至今尚不清楚, 相关因素包括感染、与遗传因素有关的 免疫异常、刺激性有害气体吸入和大气污染等。日本的发病率 与肺气肿相当[2 ]。我国自 1996 年首次报道后, 随着对该病认识 的深入, 全国各地报道病例逐渐增多。部分报道认为D PB 在中 国人中并非少见, 尤其在CO PD 和支气管扩张的患者中可能隐 藏着部分D PB 患者[3 ]。本病应与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 气肿、支气管扩张症、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BO )、肺间质纤维化、 支气管哮喘、囊性纤维化、特发性纤毛不动综合征、肺结核、结 节病等相鉴别。红霉素治疗效果显著, 绝大多数患者在治疗2~ 3 个月可见到明显效果。红霉素的作用并非是抗菌, 而是对抗炎 症、抑制气道分泌黏液、免疫调节、抑制过敏等, 是对病情的根 本控制[4 ]。在我国目前临床医生对本病认识仍不够充分, 漏诊、 误诊病例较多。今后需提高医生对D PB 的认识, 使更多患者得 以早期诊断与正确治疗。此外, 应尽快进行我国D PB 的流行病 学调查, 积累和出我国D PB 患者的临床资料。 【参考文献】 [ 1 ] 李惠萍, 何国钧.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研究进展[J ]. 国外医学呼吸 系统分册, 2004, 24 (2) : 1002102. [ 2 ] Sugiyam a Y. D iffuse panbronch io lit is [J ]. C lin Chest M ed, 1993, 14: 7652772. [ 3 ] 李惠萍, 黄建安.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24 例临床分析[J ]. 苏州大 学学报 (医学版) , 2007, 27 (3) : 4492452. [ 4 ] Keicho N , Kudoh S. D iffuse panbronch io lit is ro le of m acro lides in the rapy[J ]. Am J Resp ir M ed, 2002, 1: 1192131. 收稿日期: 2008211215; 修回日期: 2008212226  责任编辑:朱建洲 手术治疗难治性根尖周炎8 例分析 郭大红 作者单位: 河南省南阳市口腔医院口腔内科 473013   【摘要】 目的: 观察手术治疗难治性根尖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慢性根尖周炎患者, 常规根管治疗不能彻底 治愈的, 局麻下翻瓣、去骨、清理病变肉芽组织, 行根尖搔刮、根尖切除、根尖倒预备和倒充术。术后 3 个月、6 个月、12 个 月复诊, 行临床检查和X 线片观察根尖周骨质恢复情况。结果: 患牙临床症状消失, X 线片显示根尖周新骨形成, 病变区 缩小。结论: 根尖手术对难治性根尖周炎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主题词】 根尖周炎ö外科学; 人类 【中图分类号】 R 781. 341. 0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26647 (2009) 0922235202   在临床上根尖周病是发病率高、病程长, 对口腔健康危害 较大的牙病之一。治疗根尖周病最常用的方法是根管治疗。大 量临床实践证明, 绝大多数的根尖周病经过根管治疗是可以完 全治愈的。但是有少数的根尖周病患牙单靠根管治疗很难达到 彻底的治疗效果, 对于这些患牙必须配合根尖外科手术才能彻 底清除病灶。根尖外科手术包括根尖刮治术、根尖切除术、根尖 倒充填术。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选择 2006ö2007 年在我院牙体牙髓病科就诊 的慢性根尖周炎患者 8 例, 均符合手术治疗适应证 [1 ] , 其中男 2 例, 女 6 例, 年龄 23~ 42 岁, 上前牙 7 例, 下前牙 1 例。 1. 2 治疗方法 术前常规完成根管治疗, 根管充填可适当超 填, 此步也可留在手术中进行。患者取仰卧位, 常规口内、口周 消毒铺巾, 盐酸甲哌卡因ö肾上腺素针局部麻醉。根据病变部位 5322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 年3 月第9 卷第9 期 Ch in J M isdiagn,M ar 2009 V o l 9 N o. 9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本文档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8例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