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国社会思想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中国社会思想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0-09-25 4页 doc 27KB 343阅读

用户头像

is_859130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社会思想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中国社会思想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06—07下A) 中国社会思想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06—07下A) 一、填空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 1、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 2、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 3、统一化 4、亲亲、尊尊 5、敬天;明德;保民 6、立德;立功;立言 7、劳动;社会生活的基础 8、理 9、命;赏罚 10、顾炎武 二、名词解释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宗法制 天子以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传,其他诸子则转为诸侯;诸侯也是嫡长子继承 制,其别子另封;别子也是嫡长子继承制。以此类推。这种...
中国社会思想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中国社会思想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06—07下A) 中国社会思想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06—07下A) 一、填空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 1、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 2、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 3、统一化 4、亲亲、尊尊 5、敬天;明德;保民 6、立德;立功;立言 7、劳动;社会生活的基础 8、理 9、命;赏罚 10、顾炎武 二、名词解释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宗法制 天子以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传,其他诸子则转为诸侯;诸侯也是嫡长子继承 制,其别子另封;别子也是嫡长子继承制。以此类推。这种社会组织系统称为宗法制。宗法是西周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特点。(5分) 2、“明分使群” 这是荀子提出的命题。在荀子看来,要建立作为社会意义的“群”,首先必须对人群进行必要的社会角色定位与职业分工,使每个人在社会中有其固定的位置,这也就是“分”。“分”是“群”的前提与基础。(5分) 3、“生人之意” 这是柳宗元提出的概念。意指御寒、饥渴、性、自卫等人类的社会生活需求。(3分)柳宗元把“生人之意”看作是人类社会不断变迁、进化的依据。人们的衣、食、住、行、性等社会文化,都是满足“生人之意”的结果,是因为其“利于人、备于事”才被人们发明和接受的。(2分) 4、“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 朱熹继承发展了张载、二程的人性假说,其最基本的特点是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1分)。天命之性是“理”之在人者,是人化了的“理”,是至善的;“气禀之性”是气之在人者,有善有恶。天理赋予的人性皆善,且无论圣凡,皆同;气禀则(因天地之气、父母之气不同而)不同。(4分) 三、简答题(共4小题,每题8分,共32分) 1、在孔子的社会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何关系? 在孔子看来,“礼”是行为规范,是外在的;“仁”则是道德要求,是内在的。(2分)但二者又有密切关系:严格地遵守“礼”,也就是仁。遵守礼的行为,体现在心理上,即其内心体验,就是仁;仁的道德体现在行为上,就是 “复礼”、守礼。(3分)“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没有内心的仁,礼将失去意义;但仅有内心的仁,没有恰当的表达方式,则仁也不能落实。仁与礼,一内一外,相辅相成。(3分) 2、简述孟子性善论的内容。 性善论的主要内容有: (1)人性中皆有“善端”。孟子认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都是人心所固有的。(3分) (2)强调人所独具的向善的可能性。认为人心向善是人区别于动物而独具的高贵的一面,所以人应该努力向善,不可自暴自弃。(3分) (3)按照孟子的观点,个体的人之间确有善恶之分,但若从人文历史演进的大趋势来看,自然是趋向善的。(2分) 3、韩非是如何看待人性和人际关系的本质的? 韩非像他的老师荀子一样相信人性是恶的。但是他又与荀子不同、荀子强调人为,以之为变恶为善的手段,韩非则对此不感兴趣。在韩非和其他法家人物看来,正因为人性是人性的原样,法家的治道才有效。法家提出的治国之道,是建立在假设人性是人性的原样,即天然的恶,这个前提上;而不是建立在假设人会变成人应该成为的样子,即人为的善,这个前提上。(3分) 由于利欲之心是出乎人们的本性,所以韩非认为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本质是自利自为。人人都在为自己打算,以“计算之心”,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对待人和事的。韩非看来,普天之下,都是为自己的利欲而奔波的人,人与人的关系都是以人们的“自利自为”作为基础的。可以说,两千年前的韩非,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个社会交换论者。(5分) 4、韩愈排斥佛、道的理由和目的是什么? 韩愈排佛的原因之一,是他看到了佛、道特别是佛教势力发展到了影响唐代社会经济的程度。既影响了政府的税收,也给人民造成负担,从而引起社会动荡。(3分) 韩愈排斥佛、道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关注佛教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尤其是对儒家思想文化和社会地位的冲击和破坏,以及由此造成的人们行为方式的变化,目的是为了给儒家社会思想争地位。所以韩愈反对佛老,但重点是反佛。对道教则不像对佛教那样激烈。他认为孔孟之道是中国正统思想文化,佛教是外来的“夷人之教”,破坏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等级和伦理纲常,必然造成“人道乱”。(5分) 四、文献解读题(共2小题,第1题7分,第2题8分,共15分) 1、下面是南宋思想家叶适所著《习学记言序目》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这段话简述应如何理解叶适的“道义”观。 仁人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此语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后世儒者,行仲舒之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然举者不能胜,行者不能至,而反以为垢于天下矣!。 从上述引文可以看到,叶适认为,“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意思是古代仁人把利益让给别人,自己不居功,因而使“道义光明”。而朱熹等人却不解其真正含义,而脱离“功利”,偏执“道义”,而使“道义”成为空洞的虚名。(3分) 可见,在叶适看来,功利是道义的基础。为天下兴利建功,而又不自利居功,这就体现了道义。反之,没有为天下兴利建功,而宣称道义,就是徒有虚名,不能实现真正的道义。比如空谈性命之学,而富国强兵收复失地的道学家的“道义”,就是如此。(4分) 2、下文出自顾炎武《日知录·正始》。这段话表达了什么思想?这一思想有何历史意义?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从上述引文可以看到,顾炎武明确地地将“国”和“天下”作了区分,所谓“国”,就是一个以家族为核心的政权,所谓“天下”,则是指整个社会、文化秩序。天下的范围显然大于国家,天下是属于全体民族或社会成员,国家则属于当权的君臣。天下是国家的基础,懂得保天下,才懂得保国。(5分) 顾炎武关于天下和国家思想,对传统“家天下”、“私天下”的社会权力合法性展开的质疑,表现出在十七世纪启蒙者眼里,维护易姓改号的那种存亡变革不再是最高正义。公天下的思想接近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但其天下观具有强烈的华夷之辨色彩。(3分) 五、论述题(两题中任选一题,13分) 1、试述朱熹对传统社会等级和伦理纲常合理性的论证,并作简要。 朱熹用“理一分殊”的理论和方法论证了社会等级差别和儒家伦理纲常的合理性。 (1)“理一分殊”说 朱熹认为,“理”是宇宙的普遍道理。“理”和万物的关系就是“理一分殊”,“理”是同一的,但体现(“分”)则千差万别。而且,“分”不是均等、平等的,而是有高下品别之不同。愈见得高下品别不同,就愈见得“天理”安置得妥当。(3分) (2)对传统社会等级和伦理纲常合理性的论证 朱熹认为,自然是一种品级的存在。而自然和社会是由同一的“理”来主宰支配的,“人道”和“天道”是对称的。按照这种天人合一的逻辑,社会就与自然同理,即也是理一分殊的品级的存在,朱熹认为这种“等级差别”是“得其所当然”。只要每个人各安其分,得其所当然,即各得其“理”。 理的体现就在于人人能各守其分,守分的就是伦理纲常。“理一分殊”的原理如果能够实现,就达到一种“和”的状态。因为“理”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封建纲常也是永恒不变的。封建纲常不但是永恒不变的,而且是早已被“理”所规定的伦理原则,谁也不能逃避,这个“和”的状态是朱熹的社会理想。(5分) (3)评价 朱熹为社会等级和伦理纲常找到了一个普遍的依据,即“理一分殊”。这就大大强化了社会等级和伦理纲常的合理性。“理一分殊”论转变为封建社会生活秩序的伦理规范与行为规范了。他的结论是,只有“各得其宜”,才能达到社会关系真正的和谐与安定,人们只要恪守“三纲五常”的道德及行为规范,社会就会安定与和谐。这显然是为封建社会的既得利益阶级制造理论依据,是保守的社会理论。朱熹以“理一分殊”为依据的社会伦理说教对维护封建统治起到了很大作用。(3分) 逻辑清晰、文字流畅(2分)。 2、试述黄宗羲的社会批判和社会治理思想及其意义。 (1)社会批判思想 黄宗羲对当时社会进行了很尖锐的批判。 ①批判君主,宣布君主为“屠毒”者、“敲剥”者,天下之大害者。他更有一个否定的假言“向使无君”,在封建时代是难能可贵的。②批判官吏制度,指责封建臣仆是参加“敲剥”的奔走服役者,官僚制度是镇压人民的一套工具,它的任务是统治人民。③批判法律制度,指出,社会无公法,“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论封建公私之不分,权利义务之不平,现存的法律,那所谓非法之法,即权利义务没有法权平等的分界。(3分) (2)社会治理思想 ①君主和官吏应是社会的公仆——“天下为主君为客”黄宗羲认为,要想治理社会,就必须摆正君与臣的社会角色,即君主当为人民的公仆,是一心为民兴利而不享其利的,臣僚当是为服务于人民而帮助君主治理社会的,群臣的工作应该是为天下为万民,而不是为君主为一姓的。只有君主与臣僚们同心协力,为天下万民而治理社会,才能有所成就,帮能实现理想的社会生活秩序,最终实现黄宗羲的理想社会构想。②法治重于人治——“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所谓“法”,泛指社会控制的所有方法、及规范制度。他重视法治,并认为,社会的法令规范,应该是为社会兴利除害使万民受益而设定的,而不是为君主的利益而设定的。他否定“一家之法”,而主张“天下之法”。③学校议朝政黄宗羲主张学校应发挥议政的作用,对君主进行舆论监督。(5分) (3)意义 黄宗羲的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以及提出的社会治理思想,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的意义,因而具有时代的超前性,成为中国启蒙思想的先驱;他提出的君主和官吏应是社会公仆、重法治以及学校议政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近代民主主义思想的特色;他强调了社会控制的措施与规范的重要性,否认了人治的可靠性,这无疑是中国社会控制思想的一大进步。黄宗羲的社会思想对近代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分) 逻辑清晰、文字流畅(2分)。
/
本文档为【中国社会思想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