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从先验自我到生活世界

从先验自我到生活世界

2010-09-25 8页 pdf 156KB 53阅读

用户头像

is_875083

暂无简介

举报
从先验自我到生活世界   2005 年 11 月        学  术  交  流        Nov . , 2005 总第 140 期  第 11 期      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 . 140  No. 11 [收稿日期 ]2005 - 07 - 20 [作者简介 ]王昊宁 (1978 - ) ,男 ,黑龙江鸡西人 ,吉林大学 2005 级博士研究生 ,从事西方哲学研究。 从先验自我到生活世界 王昊宁 (吉林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21) [摘  要 ]一直以来 ,先验自我被看成...
从先验自我到生活世界
  2005 年 11 月        学  术  交  流        Nov . , 2005 总第 140 期  第 11 期      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 . 140  No. 11 [收稿日期 ]2005 - 07 - 20 [作者简介 ]王昊宁 (1978 - ) ,男 ,黑龙江鸡西人 ,吉林大学 2005 级博士研究生 ,从事西方哲学研究。 从先验自我到生活世界 王昊宁 (吉林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21) [摘  要 ]一直以来 ,先验自我被看成是孤立的主体 ;相应地 ,悬搁、还原被看成是现象学 认识论的主要手段与途径。其实 ,先验自我因其构造性具有普遍性而本身就是主体间性的 , 因而悬搁与还原更是形而上学的奠基。先验自我的本质在于逻辑性 ,先验自我自身的逻辑性 决定了它被把握为什么 :逻辑。它首先是一种功能 ,就其能进行构造而言 ,现为主体性 ;就 其构造性具有普遍性而言 ,表现为交互主体性。先验自我把自身把握为功能性、主体性、交互 主体性 ,而这一切都源于先验自我将自身根本地把握为逻辑性 ,并从中阐明了我们日常的交 互主体性的世界实际上就是先验自我的显发 ,先验自我与生活世界实际上是一以贯之的一 体。但二者是有区别的 :前者是一个混沌未分的世界 ,它没有成见 ,没有一定 ,因而包含了所 有的可能性 ;后者则是我们个人在自身的经历中形成的属于个人的特殊的世界 ,它包含了我 们个人的成见 ,总是从一定的角度出发去看事情 ,而对事情的其他可能性却视而不见 ,因而也 就没有如实地把握事情本身。为了把握事情本身 ,我们就要从个人的特殊的有成见的生活世 界返回到先验自我 ,那样一个没有成见的世界。而这就需要悬搁与还原 ———它使我们摆脱个 人的特殊的生活世界 ,即摆脱特殊的视角 ,从而如其所是的观照事情 ,并在这种观照之中保持 我们自身人之为人的本质。从而表明悬搁与还原在形而上学层面上的奠基作用。 [关键词 ]胡塞尔 ;现象学悬搁 ;先验自我 ;生活世界 [中图分类号 ]B712. 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8284 (2005) 11 - 0001 - 08   一、先验自我作为功能 先验自我是现象学还原的结果 ,是搁置了日常的自然主义的态度才出现的 , 那么我 们把先验自我把握为什么呢 ? 一种观点认为它是进行现象学先验还原的主体。这个观点 极易招来如下批评 :既然在自然主义的态度下 ,先验自我蔽而不见 ,人们甚至不知道自己 是处在自然主义的态度之下 ,而只有通过还原才能“发现”先验自我。然而要还原就要先 有一个先验自我作为主体才行。有待揭示的东西却作为前提了。这难道不是互相矛盾 吗 ? 这种批评其实是错误的。其错误的原因在于将先验自我看成了一种实体性的东西 , 一种被构成的东西。其实先验自我只是一种功能 ,先验还原 ,就是它反观自身的一个手 段。这个手段 ,只是用来显现其自身 ,而非构成其自身。换句话说 ,先验还原只是用来显 ·1·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现先验自我的 ,而不是用来构建先验自我的。先验自我在先验还原前即已存在。它作为 一种功能 ,即“作为思的‘执行者’或‘承担者’”[1 ] ,是伴随在一切思当中的 ,而不管先验还 原进行与否。在先验还原当中发现的先验自我 ,实际上就是这种早已预先存在的功能。 所以 ,这种把先验自我当成先验还原主体的观点实际是把先验自我把握为一种实体了。 本文认为先验自我是一种功能的集合。意识有着多种多样的特性 ,这是因为意识有 着各种各样的功能。例如 :统一的功能决定着意识的统一性。这些功能就是先验的自我 , 它决定着意识的各种性质。因此先验自我乃是意识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这个前提和基础 指的是 :它 (先验自我)作为被给予的、现成的东西 ,构成了意识的机制。意识是按照这个 被给予的机制活动的 ,所以 ,只有它 ———先验自我 ———是在构成之前的 ,是非构成性的 ,现 成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先验自我作为各种功能的集合是与意识伴随在一起的 ,它不是 意识之外的 ,而就是在意识之中的。这种“在之中”,并不是现实地“在之中”,而是观念地 “在之中”。换句话讲 ,先验自我并不是意识的实际组成部分 ,而只是意识的必要的前提与 基础。以上我们侧重在意识方面对先验自我做出描述 ,也即在功能方面做出描述 ,以下我 们将侧重在主体性方面做出描述。   二、先验自我作为主体 先验自我是功能 ,但也是主体。我们不妨称之为功能性的主体。之所以是主体 ,乃是 因为它是一切构造及其相关者得以进行的前提 ,而它本身并不是被构造出来的。因此 ,它 不是意识的客体。因为客体都是意识构造出来的。所以 ,它乃是意识之主体。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主体”是从“功能”这一观点引出的结果 ,是奠基于“功能”的。 (所以 ,我们先对先验自我进行功能性描述 ,再进行主体性描述) 因此 ,主体性是以功能性 为基础的。这意味着 ,主体性不是原始的 ,而只是次生的。换言之 ,先验自我源始地只是 作为一种功能。主体性、主客关系乃是奠基此上的次生性的东西。 作为主体 ,先验自我的特点就在于“超越”。这“超越”包含两方面 :一方面指它“超出 自身”,在自身之外设定对象 ;另一方面则指它变换对象。无论是“设定”,还是“变换”,所 需要的都是意向性功能。因为意向性就是要超出自身有所指向。 在“设定”过程中 ,意向行为通过意向而指向一个意向对象。这种“朝向的方式 (相信地、不相信地、喜欢地、不喜欢地、憎恨地、功利地 ⋯⋯)即为设定的方式”[2 ] 。对象就 是这么设定的。 而在“变换”过程中 ,正是由于意向性使意识不断地超出自身 ,而使意识具有了连续 性。在连续的意识之流中 ,每一当下的意识都是一方面刚刚从前一阶段流过来 ,另一方面 又马上向下一阶段流过去。意识之流作为连续的过程不仅是当下的 ,而且亦是过去的与 将来的。每一当下意识都带着它的、与当下相续的过去和将来。 胡塞尔把与当下的意识相连续的过去与将来 ,把与现实的意识相连续的潜在的或可 能的意识称为“地平线”。意识的“地平线”是相对于当下的意识而言的 ,是超当下的、无限 的、开放的以及可能的意识。它随着意识的流动而改变。 胡塞尔认为我们的意识行为都是发生于“地平线”之内的 ,换句话说 ,都是以其为背景 的。任何一个“我思”作为一个指向性的行为实际上都已经预设了某对象在某种程度上已 经处在“背景”这样一个“前予的领域”当中了。在我们并未将注意的目光指向这个对象之 ·2·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前 ,这个对象便已处于“背景”,而当我们以注意的目光指向它 ,它便成了“前景”。而原来 的“前景”中的东西则沉入“背景”中去了。 这种“中心”与“边际”、“明显”与“潜在”的转化不能在对象转化的意义上得到理解。 它 (这种转化) 本质上是主动的 ,是属于主体的 ,因而必须在主体这一角度上来加以理 解 ———是“自我”转向已予的某物 ,是“自我”注意、朝向、关涉已予的某物。 这种转化凸显出来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主体 ,更准确地说 ,是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完善 自身的无限开放的主体 ,即先验自我。因为在一个“我思”当中 ,自我已经被确定了下来 , 并作为一种信念沉积了下来。例如 :我在看 ,那么“我”便是一个“在看书”的“我”。虽然 行为转瞬消失 ,但从这时起 ,“我”是并且持久地是一个如此般做出活动的我、做出判定的 我。这样的一个“自我”固然是在意识中作为全体而显发功用的先验自我自身显发的结 果 ,但却不是先验自我本身。先验自我 ,由于意向性 ,要不断地超出自身。而随着不断地 超出自身另有新的“指向”、“注意”,一个个新的“自我”也就不断地确定和沉淀下来。这是 一个永无止歇的过程 ,所以自我也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自我。这种不断转换对象、不断另有 新的所指 ,使得自我不限囿于一时一地一行为当中 ,而不断地开放更新 ,即不断地超越出 自身 ,而另有自身。 同时 ,如前所述 ,转换对象表现出自我的超越性。但这种超越性乃是自身超越 ,表现 为自身的不断更新与完善 ,而不是像在设定对象中那样 ,在自身之外去设定一个与自己相 异的因而对自己来说是超越的对象。总之 ,设定也好 ,转换也罢 ,都不是对象能实现得了 的。它需要一种主体性 ,一个主体。因而“主体”在这里凸显了出来。它意味着功能性的 先验自我在发挥功能时总是作为一个主体的。   三、先验自我将自身把握为逻辑 先验自我是一个功能的集合。因此当它通过原意识以及在原意识基础上得以可能的 反思去把握自身时 ,这个“自身”必然是作为多个功能的交互作用的产物显现出来。或者 说 ,在多种功能的交织中显现出来 ,具体说就是感知、想象力、统觉。 感知分为外感与内感。内感与外感不同之处乃在于它不是一种“侧显”的方式。因此 它所把握的存在也不是一种设定的存在而是确定的、必然的存在。 在外感当中 ,我们把握一个桌子时 ,我们只看到它的前面、侧面 ,没有看到后面。但我 们仍然把当下的“这个”把握为一个整体 ———桌子。因为桌子的后面虽然未被我们看见 , 但可以被我们假定。也正因为如此 ,这个桌子的存在也就成了“假定的”,它可以调整 ,可 以更换等等。但对于内感来说 ,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外感的方式是空间。在空间中 ,对象 总是侧面地被给予 ,因此对象总是假定的。而内感的方式却是时间。在时间中 ,对象总是 全面地被给予 ,因此内感所感知的对象不是假定的、可更换的而是必然的、不可改变的。 就此而言 ,内感的对象就是本质。 先验自我是在自身当中显现出来 ,而先验自我并非是空间的一个实在组成部分 ,并非 其中的一员 ,也就并非外感的对象。所以这一过程 (在自身当中显现) 属于内感。内感的 对象是本质。因此先验自我显现出来 ,就是本质。 一般所说的本质包括实体性的“种”或“属”以及陈述它的关系范畴。它不是在感性 (外部感知能力)中被给予的而是依靠意识主体的创造活动创造出来的。因此本质作为对 象 ,与外部感知对象的首要区别就在于 :感知对象实存于主体的接受性中 ,而本质对象则 ·3·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实存于主体的创造性中 ;感知对象是主体接受来的 ,本质对象则是主体创造出来的 ;感知 对象具有超越性 ,本质对象具有内在性。 既然本质是主体创造出来 ,那么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 ? 实际上它是主体以想象力为 核心机能创造出来。想象力是一种创造力 ,可以将当下未显现的事物诉诸直观。同时它 又是抽象化的能力 ,它不像感知那样仅停留在特殊的、个体的事实对象上 ,而是可以对同 一事实的可能的变样进行自由的无限多样的想象 ,从而穷尽其可能性。这样一个在自由 想象活动中显现了所有可能的变体的事实对象 ,就不再是特殊的个体对象 ,而是被普遍化 或者说泛化了的、涵盖不同变体的本质同一性。在“本质直观”中 ,我们总是从一个感知所 显现的特殊事实开始 ,然后通过自由想象力产生它的不同变体。我们在对其不同变体的 想象之中 ,把握着不同变体的同一性。而这在变中的不变就是“本质”。但是这个变中的 不变 ,这个本质同一性并不是一个如个体事实对象一样的单独对象 ,而仅仅是在自由想象 力变更中出现的、在不同变体相互区别中的同一性 ,因而是在差别中的同一性。实际上在 想象力中显现的总是差别 ,出现的总是不同变体 ,但我们正是在这差别中把握到了同一 性。而这把握源于人的意识的统一性功能 ,即统觉。因此 ,本质只能存在于这种同一和差 别的张力之中 ,从功能上讲 ,存在于感知、想象力、统觉三者的张力关系之中。 由于本质乃是种属以及其联系 ,因此它本身的普遍性以及其关联的必然性 ,就表现为 一种逻辑性。或者说 ,构成了一个“逻辑”的世界。 所以 ,如果我们上面说 ,先验自我显现出来 ,就是作为本质 ;那么在这里 ,就可以说 ,先 验自我显现出来 ,就是作为一个逻辑的世界。 逻辑世界是在内感当中显现出来的 ,因此它实际上是以时间为其实存在形式的。因 为内感的方式就是时间。 我们上面说过 ,先验自我本身作为一个“场”,其基本形式就是“时间场”。所以 ,在这 里 ,我们可以看见 ,逻辑世界与自我在“时间”中照面了。在这种照面当中 ,自我直接地把 握自己作为一个逻辑的世界。 所以 ,在这里我们可以回到前面的提出的问 :我们如何把握这样一个自我 (先验自 我)以及又把它把握为什么 ?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 :我们是在它本身当中 ,在多种功能的交织中 (感知、想 象、统觉)把握到它的 ,并把它把握为一个逻辑的世界。 逻辑 ,作为联结成序的普遍规律 ,实质上就是一种最为广普的关系。因此 ,先验自我 在自身当中把自身把握一个逻辑的世界 ,这实质上就意味着先验自我把自身把握“关系”。 结合上面所说的“先验自我是功能性的、主体性的”,那么现在 ,它又是“交互主体性的”。 因为只有交互才能构成关系。可见 ,先验自我本身即是交互主体性的。 至此 ,我们可以说 ,先验自我的特性包括 :功能性、主体性以及交互主体性。因此当我 们下面进入到交互主体性领域进行考察时 ,同样还是对先验自我自身的考察。   四、先验自我与生活世界 先验自我作为功能 ,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因此它从来不是脱离意识的 ,而就是要在 意识之中显发的。在每个意识活动当中 ,先验自我不但要意向地构成一个“对象”,还要构 成一个“自我”。这个自我 ,是被先验自我构造出来的 ,与对象相对的。这样一个自我叫做 单子。单子是一个同一极。但却绝非一个“空洞”的同一极。“而是由于发生现象学的某 ·4·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种合规律性 ,伴随着每个从自我发出的具有某种新的对象意义的行为 ,所获得的一种新的 持久的属性。”[3 ] 换言之 ,单子作为一个“同一极”,把思维活动的各种特殊的多样性全部地并以特有的 方式囊括起来 ,也就是作为同一个自我的多样性。可见 ,这个作为同一极的单子 ,同时还 是“习性之基底”。就像胡塞尔说的那样 ,“当自我从自己能动的发生中把自己构造为那些 持续着的自我特性的同一基底时 ,它也就进一步把自己构造成了一种‘固定的和持续的’ 人格。”[3 ] ( P92) 单子是如何成为习性的基底的呢 ? 例如 ,当我在一个判断行为中 ,对一个东西做出判 定时 ,这个行为本身是转瞬即逝的。但从这时起 ,我即是并且持久地是一个如此这般地做 出判定的“我”,这成了我的“习性”,而保留了下来。那么这习性是怎么保留下来的呢 ? 是 靠时间。我们知道 ,任何一个意识都不过是先验自我的显发 ,而我们前面论述过先验自我 本身是一个“场”,或者说 ,具有“场”的特性。这个“场”的基本形式便是“时间场”,其核心 乃是“当下”。所以每一个意识从形式上讲都具有这种“场”的特性 :首先是作为一个核心 , 即“当下”;然后随着“时间场”本身的流动 ,从“当下”流注到“过去”。由于场本身是个统一 (流动的统一) ,所以流注到“过去”的意识也并没有和“当下”以及“将来”的意识相脱离 ,而 是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可见 ,先验自我“时间场”的特征保证了意识在发生之后不会消逝 , 而是在时间之“过去”这一位格当中持留下来。正因如此 ,才有“习性”的形成 ,也正因如 此 ,单子才能作为一个“习性”的奠底。 与单子相比 ,很显然 ,先验自我是主动的、构造的、功能性的、全时性的 ,涵盖了整个时 间流 ———过去、现在、将来。而单子则是被动的、被构造的、历时性的 ,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先验自我在意识中显发 ,构成“单子”。这里所说的“意识”是普遍性的 ,是任何一个意 识。可以是“你”的 ,可以是“我”的 ,也可以是“他”的。这种普遍性源于先验自我是在先验 还原后出现的一个结果 ,是在把经验世界 (包括投身于其中的他人与自我) 悬搁起来以后 得出的一个结果。因此 ,这意味着 ,先验自我的得出不依赖于经验 ,不是从任何一个经验 中的自我或者他人当中“抽出”的 ,因此也就必然不限囿于任何一个经验当中的主体。它 的显发是普遍的。在这里 ,我们就要遇上一个在胡塞尔现象学中颇遭非议的问题 ———唯 我论。先验自我在这里似乎给现象学带来了困难。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 对胡塞尔进行“唯我论”的批评主要来自两方面 : 第一 ,认为先验还原之后只剩下先验自我一个孤立的主体 ,其他主体都被“括掉”了。 那么 ,就得从自我当中构造出其他主体来。然而自我又如何能从自身当中构造出一个和 它同等地位的主体呢 ? 这里包含着一个矛盾 :要想使他人与自我同等地位就不能从自我 当中构造出一个作为自我附属品、复制品的他人 ;而要想从自我当中构造出一个他人来 , 就必须以丧失与自我同等的地位为代价。 第二 ,即便有其他主体的存在 ,但在还原之后显露的先验自我 ,别的主体是否一样拥 有 ? 如果不拥有 ,自然无法理解。而如果拥有的话 ,那么我们理解的就应该是同一个东 西 ,这个东西就应该是公共的。那么如何检验这一点呢 ? 似乎应该建立一个外在的参照 系 ,看我们拥有的、理解的是否相同。然而先验自我虽然不脱离于经验而独在但却不是经 验性的 ———它是使一切经验得以构成的基础 ,因而它本身作为这样一个先决条件式的东 西 ,必不是在经验当中构成的。这也就是说 ,它没有任何的经验性 ,或者说 ,它在经验 ·5·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当中 ,没有任何的对应所指。这意味着我们无法建立起一个外在的参照 ,一个经验中的标 准 ,而由其来检验我们理解的是否相同。 其实这两种批评都源于误解。 认为先验自我是一个孤立的主体 ,必须从它当中推出他人来 ,这样一种看法实际上是 在先验自我的理解上有所误解。 先验自我是在先验还原之后出现的。先验还原“括”掉了整个经验世界 ,不但包括经 验的他人 ,还包括经验的自我。也就是说 ,自我和他人都“没有”了 ,只有一个纯粹的先验 自我。这个先验自我作为功能 ,在意识当中普遍显发时 ,构成一个个单子。这些单子可以 是单子自我 ,也可以是单子他人。 自我和他人从先验自我当中重新得到诞生。 因此 ,不论自我也好 ,他人也好 ,都是从先验自我当中构造出来的。因而不存在着从 “自我”推出“他人”那样一种情况。那么当然也就不存在由这种情况带来的二难困境 :要 想使他人与自我同等地位就不能从自我当中构造出一个作为自我附属品、复制品的他人 ; 而要想从自我当中推出他人来 ,就必须以丧失与自我同等的地位为代价。 既然单子自我与他人都是先验自我构造的 ,那么它们便具有逻辑同构性 ,这构成了交 互相主体性的最初可能。但还不是充分条件。只有单子是开放性的 ,交互主体性才真正 能够得以可能。因为只有单子互相开放、互相朝向 ,才能使主体交互相向 ,你中有我 ,我中 有你 ,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那么单子如何才能是开放的呢 ? 根源还在于先验自我。先验自我的意向性功能使得单子总是要“超出自身 ,有所指 向”,因而是开放的。在这种开放中 ,单子自我与他人 ,互相朝向 ,互相建构 ———我在把握 着他人 ,他人也在把握着我 ,这种“构造”、这种“把握”,表面上是我构造他人或者他人构造 我 ,实际上都是先验自我在进行构造 ———先验自我在单子自我中显发去构造一个他人 ;反 过来 ,在单子他人当中显发去构造一个作为他人的我。也就是说 ,不管是我构造他人 ,还 是他人构造我 ,只要是“构造”,便是先验自我这个功能集合之本身在进行构造。我也好 , 他人也好 ,在这里只不过是标签而已 ———标明这构造是在哪里显发的 :是在他人还是在自 我 ? 以及向哪里指向 ,是向他人还是向作为他人之他人的自我 ? 所以不管怎样的构造 ,都是先验自我的构造 ,是同一个东西的显发 ,同一个规则的执 行。这意味着先验的自我显露为一种交互的构造 ,结合上面对先验自我的分析 ,我们可以 知道 ,这种交互的构造是由先验自我本身的“功能性”以及“交互主体性”决定的。因此交 互主体性这个世界是我跟他人都在其中的世界 (因为我跟他人都是先验自我构造出来的 , 并在其支配下处于交互构造当中) ,是先验自我自身特性的显发。它是为我跟他人而存在 着的世界 ,它的意义对我跟他人来说都是有效的。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 ,生活世界实际上是先验自我自身本性显发的结果。因此 ,先验自 我与生活世界是一体贯之的。并不存在“何者为终极意义之源”这样一种疑惑与困难 (有 人认为 ,胡塞尔后期转向了生活世界 ,是对先验自我的一种抛弃 ,从而把生活世界看成了 终极意义之源。这种看法是没有理解先验自我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而造成的。)这样我 们就从最初的悬搁———还原、对自我的明见 (功能性、主体性、交互主体性) ,一步步过渡到 了生活世界。 ·6·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五、日常世界与源初世界 在这里 ,我们暂且回顾一下 ,我们悬搁 ———还原 ,对自我明见性的直观 ———直观到它 的功能特性、主体特性以及交互主体的特性 ,以及直观到它构成的交互主体性世界。那么 悬搁 ———还原难道只是为了对验前的这一系列过程进行回顾吗 ? 悬搁 ———还原难道只是 先验哲学的纯粹意识批判 ? 明见难道只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反省 ? 不 ,因为悬搁本身是一 种“意愿”行为 ,它表明了我们在进行着某种选择 :这种选择是符合我们意愿的。这也就是 说 ,悬搁实际上是一种选择 ,这种选择出于我们意愿 ,符合我们意愿。因此 ,由悬搁到对自 我的明见 ,这一全程也是出于我们意愿的 ,符合我们意愿的。而在对自我的明见中把自我 把握为一个逻辑的世界 ,同样也是符合我们意愿的。如果说逻辑是一种普遍性与必然性 的话 ,那么这普遍性与必然性乃是符合于我们的意愿的。或者更准确地说 ,我们出于自己 的意愿进行选择 ,而结果 ,就是普遍性与必然性。对比我们悬搁起来的世界 ,很显然的是 , 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两者以悬搁为界。而且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知道 ,我们悬搁起来的 那个世界 ,即交互主体性世界 ,是从先验的自我 (即逻辑的世界) 当中构造出来的。所以 , 悬搁意味着 ,我们摆脱了 (至少是暂时摆脱了)一个世界 ,进入到了另一个新的世界。前者 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我们不妨称之为“日常世界”;后者则是我们通过现象学 还原达到的一个世界 ,如上所述 ,它是前一个世界的构造者 ,因此是源初的 ,我们不妨称之 为“源初世界”。 悬搁 ,就是由日常世界进入到源初世界。 悬搁本身乃是一种选择。有所选择 ,势必有所放弃。选择意愿的 ,放弃非意愿的。这 样 ,从日常世界进入到源初世界 ,就是从非意愿过渡到意愿。或者更准确地说 ,是从原来 意愿过渡到新的意愿。原来的意愿 ,指向“对我有用”的东西。而新的意愿恰恰相反 ,它是 源初的 ,因而是整体的 ,因而是没有任何具体指向的。但也正因为是源初的、整体的 ,因而 也就包含任何一个指向。我们通过现象学还原所达到的源初世界就是这样。源初的世 界 ,源初的意愿。因此 ,我们说 ,悬搁是从日常世界进入到源初世界 ,从原来的意愿进入到 新的意愿 ,实际上就是回到“源初”。因此 ,悬搁更重要的是一种形而上学方面的奠基 ,它 把我们的源初世界的整体性、无限性、主动性从日常世界的片面性、有限性、僵化性之中解 放出来。这种解放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按照先验自我本身的特性 ———功能性及交互主体 性 ,我们每个人都是单子 ,且这些单子总是要“超越”自身的 ,这决定了我们是“可能性的存 在”———因为我们不断地被超越。 日常世界由意愿积淀而成的 ,这构成了我们看待事物的出发点。这本身就把“看”局 限在了一个“点”上。反过来 ,这种“看”的结果显然是符合这一“点”的 ,因此又回到了这一 “点”上。如此就形成了恶性的封闭循环 ,我们永远无法超出自身 ,那么我们也就不是“可 能性的存在”了。所以日常世界的威胁在于 ,它使我们丧失自性。所以我们要恢复自性 , 保持自性 ,就要从日常世界中解放出来 ,而解放的途径就是“悬搁”。通过悬搁 ,回到源初。 源初作为一个整体 ,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我们因此而拥有了最大的可能性 ,因而也就最 大限度地满足了我们是“可能性的存在”这一本质要求。 恢复自性 ,保持自性为“可能性的存在”是我们人之为人所必然的 ,现象学的悬搁、还 原由于通往我们的自性因而成为必要的。 所以 ,通过悬搁、还原 ,一方面 ,我们在先验哲学的层面上厘清了一切可以怀疑的 ,把 ·7·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明见的、不可怀疑的作为一切知识的构成开端 ,从而在认识论方面提供了建构性的尝试。 另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 ,它使我们摆脱了日常世界片面性、有限性、僵化性对我们人之为人 的本性的威胁 ,从而提供了一种通达形上、回到源初、恢复自性的可能 ,所以更是一种形而 上学的尝试。 [参  考  文  献 ] [1 ]  张庆熊.自我、主体际性与文化交流[ M ]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5. [2 ]  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 M ] . 李幼蒸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2. 560. [3 ]  胡塞尔.笛卡尔式的沉思[ M ] . 张廷国译 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2. 90. From Transzendentale Egologie to Lebenswelt WAN G Hao2ning ( J i l in Uni versit y , Changchun J i l in 130021 , China) Abstract :Transcendental ego has long been t reated as an isolated subject , while epoche and reduction been taken as the major way of p henomenological epistemology. As a mat2 ter of fact , t ranscendental ego for it s nat ure inter2subjectivity makes epoche and reduc2 tion become t he basis of metap hysics. The logicality as t he essence of t ranscendental ego decides logic is t he top priority. That is inter2subjectivity in st ruct ure , and Intersubjek2 tivitaet in common sense. Transcendental ego po sitions it self as f unctionality , subjectiv2 ity and inter2subjectivity , illust rating the fact ———t he display of t ranscendental ego wit h which we live in a life world ———t ranscendental ego and life world are on eart h t he same t hing. However , t 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 t he former exist s in a chaos t hat involves any po ssibility ; t he lat ter comes f rom a particular world t hat belongs to a person , where one can hold t heir point s of view and t reat other possibilities as their will , even fail to grasp t he real essence of t hings. The paper suggest s we should ret urn t ranscendental ego f rom life world so as to grasp t he essence. However , epoche and reduction remains a way for us to shake off personal life world , i . e. a particular view , to refocus t he t hings t hemselves , t hereby keeping our nature as a man. By t his way , the paper testi2 fies t he basis in metap hysics is epoche and reduction. Key words : Husserl ; p henomenological epoche ; t ranscendental ego ; life world 〔责任编辑 :张正明〕 ·8·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本文档为【从先验自我到生活世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