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2011高考语文一轮迎考突破:03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2010-10-03 50页 ppt 694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669825

暂无简介

举报
2011高考语文一轮迎考突破:03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nullnullnull1.词语的使用,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2010年《考试大纲》(课标版)明确规定: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E级(表达应用)。 ①“使用”是指考查考生使用词语的能力在于理解和辨析,同时也表明词语的具体解释、词性、结构等知识不是考查的范围,只是必须掌握的基础。具体考查包括两个层面:正确理解,正确使用。即正确理解词语(包括熟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并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等。其中不仅包含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包含使用是否更好的问题。null②本考点涉及实词、虚词和熟语三个方...
2011高考语文一轮迎考突破:03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nullnullnull1.词语的使用,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2010年《考试大纲》(课标版)明确: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E级(表达应用)。 ①“使用”是指考查考生使用词语的能力在于理解和辨析,同时也表明词语的具体解释、词性、结构等知识不是考查的范围,只是必须掌握的基础。具体考查包括两个层面:正确理解,正确使用。即正确理解词语(包括熟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并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等。其中不仅包含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包含使用是否更好的问题。null②本考点涉及实词、虚词和熟语三个方面,本部分重点解析实词和虚词。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虚词主要指副词、介词、连词。null2.命题规律总结 ①高考对实词考查的重点是近义词的选用和辨析,如2009年山东卷、北京卷。命题点通常落在词义的轻重、大小、褒贬等方面,反映在词语使用的对象、范围以及上下文的对应、搭配等方面。无论实词或虚词,都给定语境,考查在理解基础上的运用。 ②试题的设问形式固定不变。 如: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或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如2009年江西卷、湖北卷。null③试题的考查侧重于对语言环境的分析和对词义的辨析,二者要兼顾。 ④试题的考查不仅有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更好的问题。 ⑤试题考查的词语往往是常见于报刊中使用率较高又容易被误用的词语。null3.命题趋势分析 ①2006年全国卷、2008年宁夏·海南卷考查虚词运用出现了新题型,要求考生直接在文段中填写虚词,难度大,2009年辽宁卷继续使用了这种考查形式。今后考查形式会更新颖,2010年考生应注意这一点。 ②虚词尽管意义较虚,使用、辨析有一定难度,但在语言表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虚词使用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语言表达的质量和效果,因此,虚词仍将是高考的考查重点。null③随着高考试卷结构和题量的调整,实词与虚词甚至与熟语的运用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将是大势所趋。 ④考查的重点仍将是结合语境把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从而正确使用词语。 ⑤另外,广大考生需要关注的是对新词语的考查。2005年人教社已经将“新词语”列入了“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之《语言文字应用》(选修)中。“日新月异”的新词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规范使用新词语是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高考设题考查新词语也是对广大中学生规范使用新词语的检验。null1.(2009年山东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谈起抗震救灾,温总理________很深。他动情地说:“这次抗震救灾,更加深了我对人民的爱。” ②在破解资源开发型城市转型难题的过程中,该市________原有资源,以钒钛资源开发为重点,努力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null③作者科尔曼年轻气盛,观点鲜明,但常常论据不足或论证不周,________显得犀利有余,老练不够。 A.感受 依托 未免    B.感触 依附 未免 C.感触 依托 不免 D.感受 依附 不免 null【解析】 感受: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体会。感触:跟外界事物接触而引起思想情绪,感触侧重思想情绪。依附:附着,依赖依靠。依托:依靠。依托侧重有所凭借,借托。未免:同一些词语搭配,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或对前面所说的情况不以为然,含有委婉批评的意味;不免:副词。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能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 【答案】 Cnull2.(2009年天津卷)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对严复提出的“信、雅、达”的翻译标准,有学者________为:“信”是忠于原作,“达”是忠于读者,“雅”是对于文学语言的忠诚。 ②走在大街上,天色微暗,行人稀少,几片雪花________飘落,更平添了几分寒意。 ③“天生我材必有用”, 这不是诗人__________,而是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下,仍希望终有一日能大展宏图。nullA.解释 偶然 妄自尊大    B.解读 偶然 夜郎自大 C.解释 偶尔 妄自尊大 D.解读 偶尔 夜郎自大null【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义词和同义词的辨析能力。我们可以从词的感情色彩、词性、词的使用对象、词的语气轻重、词语适用范围的大小、词语的使用场合等多种角度去加以区别。如果能够多读多思, 形成语感, 那么辨析起来就容易多了。“解释”与“解读”一组词语的区别就在于两个不同的词素:“释”在对概念等做出诠释,而“读”多是对文字作主观认知上的处理;“偶然”和“偶尔”都含有“有时候、不经常”的意思,但“偶尔”常修饰动词,语境中修饰“飘落”,“偶然”null 常修饰名词;“妄自尊大”和“夜郎自大”都是“狂妄的自高自大”的意思,但是“夜郎自大”常以名词的性质出现,一般不作谓语,而“妄自尊大”作形容词,在语境中作谓语。 【答案】 C null3.(2009年江西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每年三月,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聚集北京,共商________。 ②连学好母语都需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________学习外语呢?null③这种偷梁换柱的行为对国人的诚信造成了负面影响,国人也因此觉得________受损。 A.国是 况且 荣誉   B.国事 何况 名誉 C.国是 何况 名誉 D.国事 况且 荣誉 null【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汉语词语(实词和虚词)的选用。对于词语的选用,考生主要是通过平时的积累,运用扩词法、造句法、语感法、近义词区别法等进行选择。其中,同音近义词难度稍大,主要从适用对象、范围,词法功能、附加色彩(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词义轻重等方面加以辨析。对于本题运用搭配法和括词造句法选用词语,比较好。如:共商国是/国事访问;况且……还/“何况”可用于反问,“况且”不能;荣誉称号/名誉侵权。 【答案】 Cnull4.(2009年北京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________环境恶化的正确选择。 ②随着人们自律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有些需要用铁栏杆来维持________的地方,现在只要拉绳或画线就行了。null③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张大千,人物、花鸟、鱼虫、走兽无一不精,尤其________画山水。 A.遏制 次序 善于   B.遏制 秩序 擅长 C.遏止 秩序 擅长 D.遏止 次序 善于null【解析】 本题考查词语(实词)的选用。近义实词可以从适用对象或范围、感情色彩、词义轻重、搭配习惯诸方面辨析。考生不必逐空选择,只需要选出自己最拿手的两空即可。选择时,组词造句法最为适用,也最为实用。如:维持秩序/按次序入场。遏制:重点是“制”,控制住/遏止:重点是“止”,使停止。显然,目前对于环境恶化只能控制还不能使其停止,排除C、D。善于:范围广/擅长:主要用于专业特长,如擅长绘画。画山水,应该选用“擅长”。 【答案】 B null一、实词 正确使用实词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实词。近几年高考侧重于考查近义词的辨析和使用能力。近义词主要有两类:一是同音近义词,如:“学力”和“学历”,“必须”和“必需”;二是异音近义词,如:“迟缓”和“犹豫”,“称道”和“称奇”。无论哪种类型,准确把握词语含义,辨析、判断用法迥异或微殊的词语都是高考不变的考查方向。null近义实词的辨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意义方面辨析 (1)辨明范围 有很多近义词适用范围的大小是不同的,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有的概括的是事物的总的方面,有的概括的是其中的某一部分。只有准确把握词语的适用范围,才能正确地辨别。 如:“事件”和“事情”都表示人类生活中的活动和社会现象。但“事件”限于指历史上或社会上的不平常的大事情,适用范围小;“事情”可指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和所遇到的一切社会现象,适用的范围广。null又如:“边疆”和“边境”,前者指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较大;而后者指靠近边界的地方,所指范围较小。如果不注意它们的使用范围和搭配习惯,就会用错。null(2)把握轻重 词义的轻重不同,它的用法也就不一样。一组词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适用于重要的、较大的事物,有的适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表示程度深、性质重,有的表示程度浅、性质轻。 如:“诬蔑”和“诬陷”这两个词都有“硬说别人做了坏事”之意,但“诬蔑”指捏造事实,破坏别人名誉,词义较轻,“诬陷”指妄加罪名,进行人身陷害,词义较重。如岳飞被秦桧________(诬蔑,诬陷),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此句语境要用词义较重的“诬陷”。null再如:妨碍、妨害。“妨碍”指对人或事造成一定的障碍,词义较轻。如:这么晚了还放录音机,会妨碍别人休息的。“妨害”指使人或事物受到损害,词义较重。如:在瓜果蔬菜上喷洒农药,会直接妨害人们的健康。null(3)弄清侧重 名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的事物现象的特点方面。如:“场面”与“局面”都指“在一定环境中呈现出来的情况”;但“场面”重在指“一定场合下的情况”,而“局面”重在指“一个时期内事情发展变化所呈现出的形势”。 再如:“景点”与“景色”,“景点”侧重指景物的地点,“景色”侧重指景象、情景。null动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动作的方式、方法或动作的结果方面。如:“沉思”“深思”“寻思”这一组词,都有“注意力集中,仔细思考”的意思;但“沉思”重在思考的“全神贯注”,“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寻思”重在思考的“反复”。 再如:“扩大”与“扩充”都有“向外发展”的意思。但“扩大”重在“由小到大”,“扩充”重在“增长充实”。null形容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状态和性质的方面。 如:“陡峭”与“峻峭”,前者重在“陡直”,后者重在“高峻”;“冷僻”和“冷落”,前者重在“偏僻,不熟悉”,后者重在“不热闹,不热情”。 (4)弄清具体与概括的不同 如:“船”和“船只”都指水上的主要运输工具。但“船”是具体的,“船只”是概括的。如他在湖面上划船。/来往船只很多。null2.从用法方面辨析 (1)分清对象 有些近义词有特定的使用对象,有的对人,有的对事,有的对物。分清所指对象,可以直接区分词语的细微差异。 如:经反复研究,校方决定________(启用 起用)本校精通业务的退休教师。 “启用”指开始使用机关印信等,对象是物;“起用”指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免职的官员,也指提拔使用新人,对象是人。句中对象是“退休教师”,所以应选“起用”。null(2)找准搭配 一个词语所依据的语法关系,往往有比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做题时,要根据语境正确选择。 如:________(侵占 侵犯)别国领土就是________(侵占 侵犯)他国主权。 “侵占”多与“土地、财产、领土、公款”相搭配,而“侵犯”多与“主权、利益、领空、人权”相搭配。根据搭配关系,第一空应填“侵占”,第二空应填“侵犯”。null(3)明确词性和语法功能 根据词性可以判断某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确定词的语法功能,从而准确辨析词义。 如: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________(品位 品味)的作品来的。 “品位”指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平,是名词;“品味”指仔细体会、玩味,是动词。因此这里应选“品位”。 null(4)注意词语的特定“方向性” 有些词语有特定的“方向性”,如果在选择时忽视这方面就会出现错误。 如:请判断下句中加横线的词是否正确: 这家酒店刚开业,服务质量肯定不错。我们今天就光顾它。 “光顾”,敬辞,称客人来到。商家多用来欢迎顾客,而不是顾客到商家去,故本题错误。 null类似的词还有:“惠存”(敬辞,请别人保存,而不是“我”或“我们”保存),“斧正”(请别人改文章,而不是“我”改。如“可能是一时疏忽,你的文章中有几处不通的语句,我斗胆加以斧正”中的“斧正”就用错了),“垂询”(别人对自己的询问,而不是自己去问别人。如“你寄来的使用说明书,我有几个地方不明白,特写信垂询”中的“垂询”用错了),“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的敬辞,如“我的一首小诗在《诗刊》上发表了,现抄寄给你,请雅正”中的“雅正”就用对了),“惠临”(请对方到自己这里,如:目前惠临,失迎为歉),“惠顾”(请别人光临,多用于null商店对顾客。如:家具展销,敬请惠顾),“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光临”(称宾客来到,如“敬请光临”)等等。可见,这些词语所表示的行动都不是“我”或“我们”发出的,而是“对方”发出的。 null(2)区分语体色彩 有一些词语具有语体风格的差异,有的是口语,有的是书面语;有的是政论用语,有的是描写性用语。如果不注意词语的语体色彩,用得不合适,就会使人感到很不协调。 如:思考了一夜,爷儿俩决定明早________(动身 启程)进城买粮种。 “启程”书面语体色彩浓,“动身”口头语体色彩浓,结合语言环境当选口头语“动身”。null二、虚词 正确使用虚词,一要弄清虚词的语法功能和搭配习惯,掌握某些易误虚词的常见用法;二要注意辨析易混虚词的细微差别;三要正确使用关联词语,注意关联词语搭配使用的特点。对虚词的辨析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词性,辨析异同 虚词的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和功能就不同,我们只有把握了词性,才能做到准确使用。 如:台湾岛内的分裂分子挑衅“一个中国的原则”由来已久。在吕秀莲之前,最臭名昭著的,莫过于刚才被民众轰下台的李登辉。null“刚才”是时间名词,它不能充当“轰”的状语,应该换用时间副词“刚刚”。 近几年考查近义虚词运用的试题屡见不鲜,要准确地运用虚词,就必须辨析出它们的异同点,然后依据具体的语境作出取舍。 如:其实,就是在封建时代,有识之士 (关于 对于)官民关系也曾作过显示着进步意义的阐述,有的还付诸了行动。null“关于”“对于”都引进涉及的事物,但“关于”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对于”用于指出对象。句中“对于……作过……阐述”,旨在指出对象,故应选用“对于”。 null2.摆正位置,对应搭配 虚词的摆放位置必须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表意特点来确定,而不能错位。 如:他因为名字中有个“海”字,年纪又比大伙长两三岁,所以,大家都叫他海哥。 复句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如果一致,关联词语应该放在主语后;反之,则放在主语前。句中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他”,后面分句的主语是“大家”,二者不一致,所以,“因为”应调到主语“他”前面。null有些虚词需要与实词或者其他虚词搭配使用,在搭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搭配的对应。 如:一个人的性格不是生来具有的,而是由于他的家庭和社会条件决定的。 句中介词“由于”不能与动词“决定”搭配,应该把“由于”改为“由”。null3.辨明关系,有机衔接 为了表明或强化词语之间、短语之间、句子之间的关系,常常需要使用虚词,在使用之前,我们首先必须辨明关系,否则,就会发生关系混淆、关系颠倒或强加关系等错误。 如:水库建成后,即使遇上十天半月不下雨和多年不遇的大旱,庄稼也能保收。null句中“十天半月不下雨”“多年不遇的大旱”两种情况不可能在同一地方同时出现,所以不能使用表并列关系的“和”,只能用表选择关系的“或”,该句犯了“关系混淆”的错误。 虚词作为语意连接的纽带,必须准确地显现出句意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做到有机衔接,而不能与语意逻辑相悖。 如:因为作者没有很好地把握主题,单凭主观想像加入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和人物,反而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null句中“没有很好地把握……,单凭……”导致的必然结果是“大大削弱……”,前后语意之间的逻辑联系应该是“顺接”,用了“反而”就变成了“反接”,应删去。 null4.避免重复,谨防脱漏 虚词的使用应切合语境的需求,如果滥用,往往会造成语意的累赘、重复,甚至破坏句子的结构。 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句中“受……欢迎”是一个完整的表意结构,再用“所”就显得累赘。 虚词的脱漏会直接导致成分的残缺,甚至影响到语意的表达。null如:科学工作者需要有开阔的心胸,就是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应坦诚相待,精诚合作。 句中“自己”前脱漏一介词“与”,造成语意不连贯。null 1.(2010年广州模拟)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敢于________的学习品质,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质,才能学得深透,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②大量的观察结果表明,那些执著一念的人,他们的感情往往特别________在象征他们痴情的某一件东西的上面。nullA.质疑 贯注 施行   B.质疑 关注 实行 C.置疑 关注 施行 D.置疑 贯注 实行 【解析】 ①“质疑”,提出疑问;“置疑”,怀疑,用于否定式,如“不容置疑”。②“贯注”,(精神、精力)集中;“关注”,关心重视。③“施行”,法令、规章等公布后从某时起发生效力而执行;“实行”,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 【答案】 Anull2.(2010年广东惠州模拟)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①近几年来,他们________了不少资料,向美国读者介绍中华移民遭受歧视和虐待的详情。 ②这类事件,十年前________有,现在可没听说过。 ③一本只有几十页的小书,居然附有两页纸的________表,这实在让人深思。 A.收集 允许 勘误 B.搜集 容许 勘误 C.收集 容许 刊误 D.搜集 允许 刊误null【解析】 收集:使聚集在一起;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允许:许可,答应;容许:①同“允许”;②或许,也许;此处是第②义。勘误:作者或编者更正书刊中文字上的错误;刊误:泛指削除、修改错误。 【答案】 B null3.(2010年广东湛江二模)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合适的一组是 (  ) ①3月25日,欧盟贸易总干事奥沙利文在接受中国记者的采访时表示,中国应该能够帮助世界________金融危机,这是全球共同的利益。 ②20多岁时,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开始________并研究中国古钱币,历经40多年,终于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古钱币收藏大家。 ③________奥运会开幕式,全世界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nullA.渡过 收集 通过 B.度过 收集 经过 C.度过 搜集 经过 D.渡过 搜集 通过 【解析】 ①“度过”通常用于时间方面;“渡过”常用于江河湖海或通过困难、难关、危机等。②“收集”侧重于“收”,即收拢,对象是现成的事物;“搜集”侧重于“搜”,即搜寻,对象是需到处寻找的事物。③通过: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或结果;经过:引进某个阶段或过程,说明由于这个过程的完成而出现的情况。 【答案】 Dnull4.(2010年天津和平区第二次质量调查)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没有一个人可以在有的事情上都强过另一个人,不管他是男还是女。打破男尊女卑的迷信,其实就是对自身的解放。 B.一个不善于经商的人经不住金钱的诱惑,以为只要弄潮就能大把捞钱,乃至抛弃自己追求的事业而去下海。nullC.在斗牛场上,只有斗牛士可以执牛耳,其他人员一律没有资格靠近斗牛。 D.东晋时,中原沦陷。北方很多名士纷纷南渡,如过江之鲫来到江南。 【解析】  A项,“迷信”应为“观念”。B项,“乃至”应为“以至”。C项,“执牛耳”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答案】 Dnull5.(2010年浙江温州第二次适应性测试)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得当的是 (  ) A.蔡铭超昨天露面的时间不到5分钟,对法国佳士得兽首拍卖一事作了简短的发言,之后,未给现场记者任何提问机会,匆匆离开现场。 B.政协委员们达成了一点共识,那就是中国要想在当前严重的金融危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千方百计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力争出现8%的GDP增长。nullC.汪涵是近年来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主持人,常常妙语连珠,巧言令色,亲和力很强,拥有广泛的支持者,凡他主持的节目都有很高的收视率。 D.团结就是力量,只要汶川人民能发扬墙倒众人推的协作精神,他们就一定能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废墟上重建美好家园。 【解析】 B项“实现”更准确。C项“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D项“墙倒众人推”比喻在一个人受挫折的时候,大家乘机打击他。 【答案】 Anull6.(2009年北京东城区一模)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曾几何时,在国际文物拍卖市场上,华人富商以志在必得的气势,屡屡拍下具有标志意义的文物,无偿送给国家,这种爱国热情,真挚______坦诚,自然不容任何质疑,______,无形当中,这种做法______助长了国际文物炒家利用中国人的爱国心理对中国财富进行的“二次掠夺”。以蔡铭超拍下圆明园兽首____“不付款”为标志,华人回购流失文物的“不差钱”心理将会彻底被终结。nullA.而 却 也 但 B.而 但 也 却 C.也 却 而 但 D.却 而 但 也 【解析】 “真挚”“坦诚”是并列关系,可用“而”连接;“但”和“却”都表转折,“但”的语气更重些,“却”相对较轻。 【答案】 Bnull7.(2009年浙江五校第二次联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巴基斯坦代表在提案发言中指出,诋毁宗教的行为煽动仇恨,从而影响个人的基本自由和权利,因此有必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B.在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讨论会上,同学们广开言路,各抒己见,既表现出较强的思维能力,又显现出丰厚的文化底蕴。 nullC.当市场需求突然大幅下降时,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会骤然割裂并相互防范,贸易保护壁垒森严,导致经济产生“去全球化”现象。 D.他平时所学的电脑维修技术终于派上了用场,只见他二一添作五,一会儿工夫就把故障排除了。 【解析】 壁垒森严:比喻防守很严密或界限划得很分明。A项,“从而”应为“进而”。B项,广开言路: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用在此处不当,应改为“畅所欲言”。D项,二一添作五:双方平分,各得一半。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应改为“三下五除二”。 【答案】 Cnull8.(2009年广东佛山第二次质检)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2009年,山寨产品大举登堂入室,成为中国一道靓丽的风景。追本溯源,“山寨”一词发迹于广州方言,来源于一些仿冒手机等电子产品,因为它们功能实用、廉价而且大受低端消费者推崇。 A.登堂入室 B.追本溯源 C.发迹 D.而且null【解析】  “追本溯源”追究根本,探索源头,比喻追寻根源。这里使用恰当。A项,“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C项,“发迹”指人脱离困顿状况而得志、兴起。D项,“而且”表递进,不符合句意,此处应为“而”。 【答案】 Bnull9.(2009年浙江绍兴县质检)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工业时代里,技术的________成就了人类进步中最波澜壮阔的画卷。 ②对于人与人之间本质上无法深入的________,一个人总能够在某个时候领悟到。 ③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________也就有了它们的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的心理状态。 A.演化 沟通 进而 B.演进 勾通 从而 C.演进 沟通 进而 D.演化 勾通 从而null【解析】  ①演进,指的是“演变、进化”的意思,在变化过程中有进步;演变:多指自然界的变化。从语言的搭配来看,宜选用“演进”。②沟通,能够通连;勾通:暗中串通,勾结。从褒贬色彩与语境来看,宜选用“沟通”。③从而:用来引出目的或结果,着重表示相因相成的关系;进而:表示在前一行动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行动,着重于递进关系。从句意的逻辑关系看,宜选“进而”。 【答案】 Cnull10.(2009年广东佛山质检)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中,就________物价上涨等一系列问题,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 ②中石油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建立储备库将有效地调配油源,调节市场的供需关系,________国家和企业的原油储备安全。null③全国第一个当选为外来工全国人大代表的胡小燕________于佛山市三水区新明珠建陶工业有限公司。 A.控制 保障 任职 B.抑制 保证 就职 C.控制 保证 就职 D.抑制 保障 任职 null【解析】 ①控制:掌握住,不使之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抑制:压下去。物价上涨有的是正常的,有的是非正常的,政府不会一刀切地“压下去”(抑制)。②保障: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使不受侵犯和破坏。保证:担保;担保做到。③就职:正式到任(多指较高的职位)。任职:担任职务。 【答案】 Anull 1.弄清语境。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一个具体的语境中,每个词就有了固定的意义,要善于根据上下文来断定词语的意义。 2.辨别词义。主要看近义词语的不同语素,通过组词、找反义词、形声字依形旁辨义等多种方式来了解词义的细微差别,然后结合句意,进行选择。null3.筛选排除。比较难以确定对错的选项,除从词义上加以辨析外,还可用定范围、析词性、明色彩、辨轻重、试搭配等方法进行鉴别。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以至选出正确项。 4.迁移应用。有些近义词没有相同或相异的语素,而词语本身的意义、功用又辨析不清,那就把所辨析的词语放入日常习惯用语中,通过另造句子的方法来进行比照辨别,区分出异同,选出正确项。null5.词义代入。每个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都有确切的含义,考生可以将其具体词义代入句中,根据词义进行判断。同时兼顾其搭配关系、适用范围、感情色彩、语体风格等是否适当,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nullnull一、常用实词辨析 1.安顿·安置 都是动词,表示通过适当处置,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顿”则强调安排妥当,有了着落。“安置”强调人或事物有个适宜的处所。 2.拜见·拜会 都是动词,表示拜访会见。“拜见”有尊敬、庄重的色彩,一般用于访问长辈、有威望者或上级;“拜会”有讲礼仪的、客气的色彩,一般用于外交场合和礼节性的社交场合。null3.帮忙·帮助 “帮忙”的意思是帮助别人做事,泛指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帮助”的意思是替人出力、出主意或给以物质上、精神上的支援。帮助可带宾语,而帮忙则不可。 4.包涵·包含 “包涵”的意思是原谅、担待;“包含”的意思是里边含有。 5.保存·保留 都是动词,表示使事物继续存在而不致损失或变化。“保存”强调使事物继续存在;“保留”强调把事物留下,使长期不变。null6.保障·保证 “保障”的意思是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使不受侵犯和破坏;“保证”有“确保既定的要求和标准,不打折扣”之意。 7.暴发·爆发 都是动词,都有“突然、迅猛地发生”的含义。“暴发”使用范围较窄,常用于洪水,有时指以不正当的手段突然发财得势,与“户”字连用,或突然兴起。“爆发”本义是弹药爆炸,比喻像弹药爆炸一样突然、迅猛地发生。“爆发”使用范围较广,可用于弹药、火山、火势、打雷等自然现象,也可用于战争、斗争、革命、起义、运动等,以及用于形容众人的声音(欢呼声、喊杀声、掌声等)。null8.卑鄙·卑劣 都是形容词,都可表示(言语、行为)恶劣不道德。相比而言,“卑鄙”强调丑恶、不道德、心地肮脏;“卑劣”强调低下恶劣,书面语色彩较重。 9.本事·本领 都是名词,都可指施展的能力。“本事”侧重于做事情的能力,除用于人之外可用于物;“本领”强调所掌握的技能,和“本事”一样,可用于人和物。 10.庇护·袒护 都是动词,都有“偏向、掩护”的意思。“庇护”着重指包庇,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掩护,语义较重;“袒护”着重指偏袒、偏向,是出于私心或无原则地保护、支持一方,语义较轻。null11.必需·必须 “必需”表示一定要有,必不可少的意思,说明事物的特别需要;“必须”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性,说明一定要这样做。“必需”是动词,在句中可作定语和谓语;“必须”在句子中作谓语,是用在“为……所……”的格式里,在更多的情况下用作定语。“必需”和“必须”的意思都比“需要”和“须要”更肯定,语气也更强。“必须”还有加强、命令语气的作用。另外,“必需”有构词能力,如“必需品”等;“必须”则不能。null12.边界·边境 “边界”是指地区和地区之间的界线,且多指国界,有时也指省界、县界;范围小,较具体。“边境”是靠近边界的地方,作用范围较广,可用于国家、省、县或一定政治势力所控制的地区等的边界附近地带。 null13.变幻·变换 “变幻”意思是变化不定,“变换”意思是改变、更换。都是动词,都有含有变化的意思,区别在于“幻”和“换”。“变幻”所指的事物,多是动荡不定、变化无常,使人不可捉摸和难以预料,如风云变幻、变幻莫测。“变换”一词所指的事物较实在具体,如变换位置、变换角色。“变换”一词也用于贬义,如“变换手法”。“变幻”一般不带“宾语”,“变换”却常带宾语。 null14.辨认·识别 都是动词,表示加以分辨以认定或找出某一事物对象。“辨认”强调根据事物的特点而加以分辨。从而认出某一事物对象,一般用于分辨一些同类的对象,认出其中某一个体的情形;“识别”强调在认识上加以区别,从而确定出所要找的对象,多用于区别好坏、高低、真假、优劣等。 15.标记·标志 都可作名词,指标明某种事物现象的记号。“标记”强调可用来记认所标明的事物现象,一般用于由具体事物所充作的记号来起标示作用这样的情形。“标志”强调标明了事物现象的特征,可用于由具体事物或抽象事物来充作记号起标示作用这样两种情形。null16.表现·表示 都可作动词,指用言语、行为、形象或一定的形式,显示某种作风、状况、思想、感情、态度、等。“表现”强调显现出来,“表示”则强调让人家知道某种思想、意思、感情、态度等。 17.薄弱·单薄 都是形容词,表示不雄厚、不坚强,容易破坏。“薄弱”强调力弱,不坚强,容易破坏,用于力量、意志、能力、事情的环节等抽象事物,不用于具体事物。“单薄”强调不厚实,显得无力,用于力量、论据和某些具体事物。null18.不耻·不齿 “不耻”是不以为耻;即并不感到可耻的意思,如“不耻下问”“不耻最后”等,多是褒义词;“不齿”是不愿、不值得一提,表示鄙视的意思,如“人所不齿”“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等,多是贬义词。 19.采取·采用 “采取”的意思是选择施行某种方针、政策、措施、手段、形式、态度等;“采用”的意思是认为合适而使用。 20.苍茫·苍莽 都是形容词,表示空阔辽远,无边无际。“苍茫”强调边际遥远朦胧,看不清楚,常用于大地、暮色。“苍莽”强调阔大,适用于草原或茂密的林地。null21.曾经·已经 “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已经”强调动作的完成或还在延续。 22.察访·查访 都是动词,表示通过察看、访问进行调查。“察访”强调作观察或考察,多用于对政情或民情的调查或对特定事件的了解。查访强调调查打听(案情等)。null23.沉溺·沉浸 “沉溺”表示深深陷入某种生活行为、习惯或意识的不良境地,为贬义词;“沉浸”比喻处在某种境界之中,为中性词。“沉溺”有以沉没水中作比喻的形象色彩,使用范围较广,既用于行为、习惯,又常用于悲哀、幻想等感情意识活动。“沉浸”强调自身完全进入一定境界之中,有“全副精神投入其中”的意味和以浸入水中作比喻的形象色彩,多用于社会活动、潮流和思想活动。 null24.成就·成绩 都可作名词。“成就”是指事业上的成绩;“成绩”是指工作或学习的收获。语义轻重不言而喻。 25.充足·充沛 都是形容词,表示事物有足够多的或厚足的分量。“充足”强调对于需要来说是足够的,多用于比较具体的事物的理由、论据一类抽象的事物。“充沛”强调非常丰足,含褒义,多用于水量和精力,有时也可用于精神意识。null26.重复·反复 都是动词。指同一行为、状况或事情不止一次地出现。“重复”强调以原有的样子重新出现。“反复”强调反转过去再起或再进行。null27.出生·出身 “生”有生育、生产的意思。“出生”是并列结构,出即生,生即出。“出生”是动词,常用词中有“出生地”“出生日”“出生证”等。“身”的本义是身躯,又指全身,引申为生命。“出身”即身体产出或生命诞生,是动宾结构。日常生活中,“出身”有其独特的含义。在极左路线肆虐时,“出身”指的是一个人的家庭出身,即是打上阶级烙印的;另外,“出身”还可以表示人的地位身分职业、职务的来历,如“行伍出身”“科班出身”等。这些词语中的“出身”都不能换成“出生”。 null28.处事·处世 “处事”意为处理事务,“处世”指在社会上活动跟人往来。 29.创新·更新 “创新”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更新”指革除旧的,变为新的。前者强调新由创造而来,后者强调新由变更而来。 30.词汇·词语 “词汇”是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的总称,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也指一个或一部作品所用的词,如“鲁迅的词汇”。“词语”指词和短语。“词汇”是集合概念,为不可数名词;“词语”则是可数名词。null31.窜改·篡改 “窜改”意思是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篡改”意思是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窜改”指文字上改;“篡改”则不限于文字,且手段卑劣,也指曲解原意。 32.大肆·大事 “大肆”是无所顾忌之意,多指做坏事,是贬义词。“大事”有大力从事之意,为中性词。 33.单纯·纯粹 “单纯”是简单、不复杂的意思;“纯粹”是不掺杂别的成分的意思。null34.耽误·耽搁 都是动词,表示拖延、延迟,宾语可以是时间,这两个词常通用。“耽误”只指误事,没有停留的意思,宾语可接“时间”“事情”“前途”“工作”“生产”“功课”“学习”等。“耽搁”(也写作“担搁”)指拖延,也指停留,其宾语有限,多是表示时间的名词或数量词,有时是表示事情的名词。 35.诞辰·诞生 “诞辰”的意思是生日(多用于所尊敬的人),是名词。“诞生”的意思是(人)出生,是动词。null36.敌视·仇视 都是动词,表示以敌人相看待。“敌视”强调对象与自己一方有不可调和的敌我关系,多用于人、国家、政党、阶级、事业等。“仇视”强调对于对象抱仇恨的态度,具有憎恶的感情色彩,多用于思想体系、国家、制度等,也可用于人。 37.地位·位置 都是名词,指个人或国家集团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部位。“地位”强调在社会关系中影响的大小、权利的大小和威信的高低,可同学术、政治、经济等词搭配组合。“位置”强调在社会关系中的某个特定所在点。null38.度过·渡过 都是动词,表示经历过、通过一段时间。“度过”通常用于时间方面,如青年时代、季节、节日、光阴、岁月等。“渡过”则常用于江河湖海,有时也用于通过困难、难关、危机等时期、时刻。 39.端详·打量 都是动词,表示对人的外貌、衣着注意地看。“端详”的意思是仔细地看,强调细细地看外貌并进行评价,是书面语。“打量”不但强调于对人的外貌、衣着加以估量、判断,还强调进行这种观察和估量的行动过程,有用目光扫视全身的意味,有口语色彩。null40.断送·葬送 都是动词,表示消失,毁掉,不能再存在、发展,但搭配对象不同。“断送”强调在发展成长中被毁灭;可和“前途”“生命”一类词语搭配。“葬送”强调在完成后丢失,毁掉,意思比“断送”重,常和“青春”“幸福”“事业”“家业”“成就”“成果”一类词语搭配。null41.遏制·遏止 都是动词。表示用强力阻挡住。“遏制”着重于制,即压制住、控制住,不使发作或不使随意活动,对象常是自己的某种情绪(喜怒哀乐等),有时是敌人或某种力量。“遏止”着重于止,即使停止,不再进行,对象常是来势凶猛而突然的重大事件,如战争、进攻、暴动、潮流等。 42.发明·发现 “发明”是指创造新的事物和方法,是从无到有;“发现”是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而那事物或规律则是固有的。null43.发泄·宣泄 “宣泄”与“发泄”是同义词,其区别是:从差异语素看,“宣”与“发”都有排遣意,而“发”则带有强烈的主观意愿,“发泄”略偏贬义;从施加对象看,“宣泄”一般仅指动作发出者本身,而“发泄”一般涉及其他的对象;从词语的用途及语法功能看,“发泄”可带宾语,或指内容,或指对象,而“宣泄”通常不带宾语。 44.法制·法治 指有关的法律制度,用“法制”;表示要根据法制来治理国家,用“法治”。null45.反应·反映 “反应”是指事情所引起的意愿、态度或行动;而“反映”则是指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 46.范围·范畴 “范围”的意思是周围界限;“范畴”的意思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的本质的概括的反映,在某种意义上可理解为概念。“范围”较为具体。“范畴”较为抽象。 47.妨碍·妨害 “妨碍”的意思是使事物不能顺利进行,不能和宾语搭配。“妨害”是有害于的意思,能引出宾语并与之搭配。null48.仿造·仿制 都是动词,表示仿照已有式样制造。“仿造”含有仍须花工夫去制造的意味,多用于大型器物和建筑;“仿制”则含有认真按已有式样制作的意味,多用于细小一些的物品和美术品之类。 49.分辨·分辩 “分辨”的意思是辨别,“分辩”的意思是辩白、解释,都有把事情和道理弄清楚的意思。“分辨”侧重于视觉,是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分辩”着重于听觉,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null50.纷纭·纷纷 都是形容词,表示许许多多地一一出现和存在,多而杂乱。“纷纭”强调又多又乱,含有事物众多或单位互不一致的意思,多用于言论、谈论、事情、头绪,常同“众说”“杂沓”搭配。“纷纷”强调在事物许多分子(或单位)各自的运动中形成杂乱,含有散乱、动荡、不断有新分子出现的意味,多用于言论或落下的东西。 51.扶植·扶持 都是动词,都有扶助之意,两者区别在于:“扶植”的“植”有培植意,“扶持”的“持”有护持意。null52.改善·改良 都是动词,指改变原有的情况,使变得理想一些。“改善”着重指改得更完善、更好一些,对象常是较抽象的事物,如生活、关系、条件、待遇、方法等。“改良”着重指去掉事物的个别缺点,使它更适合要求,对象常是较具体的内容,如土壤、作物、产品、品种等,有时也指社会等。 53.概括·抽象 “概括”的意思是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总结。“抽象”的意思是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取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概括”属于量变,“抽象”属于质变。null54.感受·感觉 “感受”的意思是受到影响、接受;“感觉”的意思是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在人脑中引起的反应。“感受”着重指接触外界事物使精神、情绪受到影响,“感觉”着重指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 55.供应·供给 都是动词,都有把必需的东西提供给所需要的个人、集体或国家使用之意。“供应”强调适应对方的需要,多用于水、电、日常用品、食物、材料等,有时可用于人力,但不能用于钱财。“供给”强调给予对方,多用于物质、钱财、资料等。null56.功夫·工夫 都是名词,二者有时混用,其实有所不同:“功夫”指致力的程度或由致力而达到的造诣、本领,“工夫”指占用的时间或空闲时间;“功夫”还可单用一个“功”字来作为致力的程度讲,“工夫”则没有类似的用法;“功夫”可以说“真功夫”“硬功夫”“死功夫”,“工夫”只能说有或无。 57.勾通·沟通 是动词。“勾通”意为暗中串通、勾结,为贬义词;“沟通”意为使双方能通连,为中性词,对象可以是思想、文化,也可以是地区等。null58.贯串·贯穿 都是动词,都可以带宾语,表示穿过一种东西或一系列事物,从一端直通到另一端。“贯串”偏重于贯通,强调一样东西贯通事物的各部分或贯通一系列事物,对象较抽象。“贯穿”强调穿过,连通,对象较具体。 59.过度·过渡 “过度”的意思是“超过适当的限度”,用作动词,又兼有形容词的意味。“过渡”是动词,原指通过江河,由这一岸到那一岸,后引申为事物由这一阶段或一种状态转入另一个阶段或另一种状态,即本用来指空间,后引申用来指时间。现在“过渡”常与“时期”“地带”“内阁”等词语搭配。null60.含义·含意 都是名词,都有包含的意思。“含义”侧重于意义是什么,有须主观加以捉摸、理解的意味。“含意”侧重于代表一定事物对象的意思内容,具有所指的意义客观而确定地存在的意味。 61.核计·合计 “核计”的意思是核算,如核计成本。“合计”的意思是“商量”。 62.合拢·合龙 都是动词,都有合到一起的意思。“合拢”意思是合到一起、闭合,使用范围较广,可以和“双手”“书本”“眼皮”等词搭配。“合龙”是专门术语,意思是修筑堤坝或桥梁等从两端施工,最后在中间接合,使用范围较窄。null63.合适·适合 “合适”的意思是符合实际情况或客观要求,是形容词;“适合”的意思是符合(实际中客观要求),是动词。“适合”能带宾语,“合适”则不能带。 64.和谐·协调 都是形容词,指配合得适当。“和谐”强调不矛盾,彼此融合,互无不利影响,一般用于声音、情感、气氛、色调等。“协调”强调互相在步调、倾向或规模等方面取得一致,彼此相称,一般用于不同部门或不同工作者之间的工作关系、不同事物在发展中的相互关系等。null65.化妆·化装 区别有三点:①“化妆”是把容貌打扮得更美一些;“化装”是改变原来的样子,使人难以辨认。②“化妆”一般作不及物动词用;“化装”在表示其引申义“伪装”时,可以作及物动词用,说成“化装成……”。③“化妆”有构词能力,如化妆品;“化装”没有构词能力。 66.荒谬·荒诞 都是形容词,表示不合情理。“荒谬”强调错误,用于言辞所表示的思想认识,含贬义,可与“绝伦”搭配为固定语。“荒诞”强调很不真实,很不近情理,多用于贬义,有时也可以无褒贬,意思比“荒谬”重,有较浓厚的书面语色彩。 null67.肌体·机体 “肌体”指身体,也可用来比喻组织机构。“机体”是具有生命的个体的统称,包括植物和动物,也叫“有机体”。null二、常用虚词辨析 1.从而·进而·因而 从而:重在表目的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而:重在表递进关系。因而:重在表因果关系,而且结果往往是人们不希望见到的。例: ①乡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从而推动了生产的迅速发展。②必须首先解决物质生活问题,然后才能进而解决文化生活问题。③小明近来迟到现象十分严重,因而受到老师的批评。null2.对·对于·关于 对:很多场合与“对于”用法相同,比“对于”动作性强;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对于:用法同“对”,表示对象,凡用“对于”的地方均可用“对”。关于:主要表关涉的范围。“关于……”作状语,只用在主语前。例: ①她对孩子很严厉。②对于大家提出来的合理化建议,领导是很重视的。③关于织女星,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null3.以至·乃至·以致 以至:①连接两个或几个有时间先后、数量多少、程度高低、范围大小等有递进关系的事项,一般用在最后一项前,有“直到”“一直到”之意。②用在后一分句的情况是由前一分句的情况程度加深而形成的。乃至:文言虚词,用法同“以至”①。以致:表示由于前述原因造成的结果,大多是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的结果。例: ①来听课的有校内的学生,有助教、讲师以至教授。②他把课文念得非常熟,以至有些地方都能背出来。③这些产品的造型与结构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不变样,太陈旧了!④他没有充分考虑,以致作出了错误的选择。null4.况且·何况 况且:表示后面进一步申述或追加理由,表递进关系;用于陈述句中。何况:通过比较来表递进关系,用于后一分句句首,前边可加“更”“又”;前一分句常用“尚且”“都”呼应;多带有反诘语气,也可用于陈述句中。例: ①他的基础比较好,况且对这门课又十分热爱,一定能学得好。②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克服,更何况这么一点小事。null5.而且·反而 而且:表同方向的递进。反而:表示反方向的递进,前边常有“不但不”“不仅没有”等呼应。例: ①冬小麦不怕冷,而且能在低温下萌芽、生长。②今天这风不但没停,反而更大了。 6.尽管·不管 尽管:表让步,引出的分句的内容是事实,常与“这么”呼应。不管:表条件,引出的分句的内容是假设的;常与“怎么、多么、哪种、什么”等呼应。例: ①尽管路途这么远,我仍坚持要去。②不管路途多么远,他还是坚持要去。null7.虽然·尽管·即使 虽然、尽管:都只表示让步,不表示假设,引出的情况是事实,后与“可是、但是”等词呼应。“虽然”让步的程度比“尽管”轻,一般情况下两者可通用。即使:既表示让步,也表示假设。例: ①虽然你亲自去了,也没能解决什么问题。②尽管已经很晚了,可是他还不肯离开。③即使你再跑一趟,也仍然解决不了什么问题。null8.不然·否则 不然:①含有“如果不这样”的意思;②表示选择,含有“如果不这样,那就……”之意。否则:同“不然”①。例: ①不要在汽车上看书,不然会影响视力。②这个会你去参加吧,不然老赵参加也行。③种小麦一定要适时,否则就会影响产量。null9.除非·除了 除非:①连词,表示唯一的条件,相当于“只有”,常跟“才、否则、不然”等合用;②介词,表示不计算在内,相当于“除了”。除了:介词,①表示所说的不计算在内;②跟“还、也、只”连用,表示在什么之外,还有别的;③跟“就是”连用,表示不这样就那样。例: 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②除非修个水库,才能更好地解决灌溉问题。③那条山路,除了他,谁也不熟悉。④他除了教课,还负责学校里工会的工作。⑤刚生下来的孩子,除了吃就是睡。null10.逐步·逐渐 逐步:指一步一步地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人的有意识而又有步骤的变化。逐渐:没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事物缓慢的、自然而然的变化。例: ①我们一定能逐步改造沙漠,使之变成耕地和牧场。②盆里的水逐渐浸渍字迹,字慢慢地模糊起来。null11.根据·依据 根据:偏于强调结论或言论有根本来源。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依据:偏于强调结论或言行的依据。多半用于书面语,更多用于法令文件、科技语体。例: ①他又一次想,自己的疑心有没有根据。②依据专家的鉴定,这是汉代的遗物。 null12.忽然·突然·猛然 忽然:副词,程度较轻,作状语,常用在谓语之前。突然:①副词,程度较重,强调“突如其来”,作状语,常用在主语或谓语前;②形容词,作谓语、定语、补语。猛然:副词,程度更重,强调“气势猛、强有力”。例: ①风忽然大起来。②这事太突然了。③他猛然抬起头来。null13.互相·相互 互相:副词,一般只作状语。相互:①副词,作状语,可与“互相”互换。②形容词,表示彼此同样对待的关系,作个别名词的定语。例: ①大家互相鼓舞着,艰难地向前走。②相互关系、相互作用。 14.几乎·简直 几乎:表示相差很微小,十分接近。简直:语气比“几乎”强,带有夸张,强调相差极微小或几乎相同,非常接近。例: ①两条腿一软,几乎摔倒。②简直是受骗了。null15.连续·陆续 连续:一个接一个,时间或空间上比较紧密、均衡。陆续:表示先先后后,时断时续。例: ①这个车间连续创造了三次新纪录。②来宾陆续到了。 16.屡次·一再 屡次:一次又一次,强调动作或活动次数多。一再:一次又一次,语气比“屡次”重,强调动作或活动的重复、反复,不一定有明确的次数。例: ①他们屡次创造新纪录。②一再声明、一再表示。null17.偶尔·偶然 偶尔:间或,有时候,跟“经常”相对。偶然: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跟“必然”相对。例: ①他经常写小说,偶尔也写诗。②在公园里偶然遇见了一个老同学。null18.尤其·特别 尤其:副词,表示更进一步,语气较重。特别:副词,用途较广,①尤其,但语气较弱;②与众不同,不普通;③格外;④特地。例: ①不到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②他喜欢郊游,特别是骑自行车郊游。③特别的式样。④
/
本文档为【2011高考语文一轮迎考突破:03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