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外时间表

2010-10-03 44页 doc 761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340420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外时间表盘古氏 第一编 早期人类文明 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节 神话与考古中的中华文明起源 中国是一个历史很悠长的国度,古人讲中国人的起源,有上溯到盘古氏的,有追溯到伏羲氏的,有说神农氏的,也有说炎、黄的。 商人以禹为最古老的人。可以确信为商代神话遗留的《诗经 长发》: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帝立子生商。 春秋时《论语》始见尧、舜,而语焉不详 战国早期墨子、孟子分道禹、舜 战国晚期黄帝之说起,又提及伏羲等人,但语焉不详 伏羲一名出现于战国,在西汉时编入古史谱系,东汉初成为最早的人 闻一多《神话与诗 神话编 伏羲考》:(华东师范大...
中外时间表
盘古氏 第一编 早期人类文明 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节 神话与考古中的中华文明起源 中国是一个历史很悠长的国度,古人讲中国人的起源,有上溯到盘古氏的,有追溯到伏羲氏的,有说神农氏的,也有说炎、黄的。 商人以禹为最古老的人。可以确信为商代神话遗留的《诗经 长发》: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帝立子生商。 春秋时《论语》始见尧、舜,而语焉不详 战国早期墨子、孟子分道禹、舜 战国晚期黄帝之说起,又提及伏羲等人,但语焉不详 伏羲一名出现于战国,在西汉时编入古史谱系,东汉初成为最早的人 闻一多《神话与诗 神话编 伏羲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 “伏羲”、“女娲”果然就是葫芦。P65 二人本皆是葫芦的化身,所不同者,仅性别而已。称其阴性的为“女娲”。P67 ……总观之上揭所有的人首蛇身神的图像与文字记载,考其年代,大致上起战国末叶,下至魏晋之间。这是一个极有趣的现象,因为那也正是古帝王伏羲、女娲传说在史乘中最活跃的时期。P15……在纬书中,我们便开始看见他们被列为三皇中之首二皇。大概从西汉末到东汉末是伏羲、女娲在史乘上最煊赫的时期。 田兆元《重新认识传说时代的古史系统》(慎思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中以为伏羲、女娲是蛙鸟联盟 三国以盘古氏为创世第一人 茅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上海古籍2005.7第1版)第四章 宇宙观: ……始创天地的盘古的神话,本发生于南方,经过了中部文人的采用修改而成为中华民族的神话;现存可信的材料为徐整《三五历记》的记载: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太平御览》七八所引) 又同是徐整著的《五运历年记》说: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震。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珠石,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马氏《绎史》所引) 有巢氏 神农氏 出现于战国晚期 黄帝氏 出现于战国晚期 姜寨 其中又以炎、黄的地位特别尊崇,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然而,这些说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都站不住脚,只能算作是一种传说。 而要了解真正的中国人起源的历史,就要依靠考古。 史蒂夫.奥尔森 《人类基因的历史地图》(霍达文译 三联书店2006年4月第1版) 1987年……人类基因差异的研究显示,所有世人都是约15万年前生活在东非的一名妇女的苗裔。P5 我们的线粒体来自母亲,精子细胞只有一项使命,就是把染色体p16送到卵子之内,其他的就不管了……所以只有卵子细胞对下一代的线粒体有贡献。P17 由于线粒体是靠母亲传下来的,……这结论不但真,而且还必须是真的。P17 男性把他们的Y染色体大致完整没有更动地传给儿子,犹如妇女把线粒体DNA传给下一代一样。假如一个男人没有儿子,他死时他的Y染色体就从此消失。……世上现存的30亿Y染色体也可以追溯到一名曾在过去生存的男性。P18 这些遗传学家发现,夏娃生存的年代为距今20万年前左右。近年他们利用了较新的数据线粒体DNA,发现这溯祖过程可以追溯到15万年前左右。针对Y染色体进行的类似计算机所发现的溯祖过程也始于大致同样时间。P19 不论问题如何复杂,我们现在的遗传学证据指向一项简单的结论,就是我们的DNA显示,世上现存的人的祖先不外是一群约在10到20万年前生存,但人数不多的非洲人。P20 多年来,中国的古人类学家对人类起源这个问题执着于一项严格的多地区起源说,乃至于所谓中国中心说。他们相信,现代的中国人源于在东亚生活的较早期人类。根据这种观点,现代中国人是从“北京人”演化而成的。……几乎所有的中国古人类学家都不相信现代中国人是过去10万年间离开非洲的人的后裔。P121 ……中国人的祖先是亚洲直立人的说法。这说法也不是完全说不通的。在现代人从非洲东行之际,他们有很多机会和原先已经住在亚洲的人类交媾,假如情形真的如此,那么现代东亚和东南亚的独特外貌也许是有现代人和远古人类基因混合引起的。P121 金力和他的学生到中国各地收集了1万多名男性的细胞。P121 在1万多个Y染色体里,竟无一个是异常的。金力说:“我们看了,并没有(这样的Y染色体)。现代人的起源是在非洲。”p122 根据考古发现的结果,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这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起源于中国的粮食作物有:粟、黍、水稻、稷与大豆。 而南稻北粟的并立格局尤为中国古代农业起源的特色。 农业生产为稳定的居住提供了保障,中国先民在农业生产中形成了农耕聚落。这些农耕聚落常具有聚族而居、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特点。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进入到新石器时代中期,我国农业先民的人口、聚落结构已有眉目,可大致推断出其时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中以……和距今7000—6000年的陕西临潼姜寨一期村落遗址(有100座左右房址)最为典型。P21 小房子……大抵也只能容纳三四口左右小家庭居住。……屋内既有成套的农业生产工具(包括狩猎、捕鱼工具),又有火塘、炊具、饮器等生活用具,特别是普遍分布于小房子附近一至二个不等的窖穴,表明他们平时独立消费,也有自己的“小仓库”。P22 中型房屋……更像是5个大家族族长家庭的居所(比小房子最小的也大2到5倍)。其屋前的窖穴各有三四个,为小家庭窖穴数的2到4倍。这与其说是大家族的公有财产,不如说是族长家庭的,更合理些。分布在5座大房子前后左右的窖穴,其中最多的有6个,才是属于大家族的公共财产。P22 大房子是5个大家族群体的象征……有大型连通灶和灶台,有可容20—30人住的土床,但未发现或罕见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这是家族未婚男子的住所p23 为5个大群落所围绕的1400多平方米的广场,是这一氏族群体的共同体象征,显示这种共同体内敛向心格局。……姜寨壕沟内侧有用篱笆或栅栏做成的寨门、瞭望的哨所,更证明了围沟是聚落群体对外部世界的一种表示。P23 姜寨有相当数量的窖穴密集在一起,分布在聚落的四隅周边,已发掘多的一处集中17座,少的也有6座;p23……更像是属于聚落共同体所有。P24 这是一个我们迄今能认识到的早期农村社会,由小家庭-家族-氏族三级组成的大村落……姜寨人口最多约有350—450人,不超过500人。P24 这种聚落将是以后一切复杂的社会组织的出发点。随着共同体的扩展,聚落的地位在不知不觉中也会被改变命运。然而以后的历史还将证明,这种村落的格局和它的一些基本性质(如亲情,即或后来不同姓,同村邻居的“近情”,恰如俗话说“富亲戚不如穷乡邻”,也有一份亲情),都会保持得很久远。P27 距今5000—4000年前,中国各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后期,普遍出现文明起源的征象,原始农耕聚落中平等的关系已然破坏,出现了经济与政治的社会等级,部族间的冲突已经激化,更出现了凌驾于一般聚落或部落之上的政治实体。此时的中国距离进入文明已经只有一步之遥。 中国文明的起源多元,此时的部族迁徙、分合、冲突屡屡发生,尤以中原地区为著,这一地区终于成为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1940年,吕思勉先生在《吕著中国通史》(上册)中,更明确地主张“封建时代”之前,应立一“部族时代”或“先封建时代”,以统括上古时代“部族林立之世”。次年,他的第一部断代史《先秦史》问世,再度申论前说,将前后发展脉络作了交代,“封建以前,实当更立一部族之世,然后于义为允也(“部落曰部,氏族曰族”,见《辽史 营卫志》)……盖古之民,或氏族而居,或部族而处,彼此之间,皆不能无关系。有关系,则必就其有才德者而听命焉。又或一部族人口独多,财力独裕,兵力独强,他部族或当空无之时,资其救恤;或有大役之际,听其指挥;又或成为其所慑;于是诸部族相率听命于一部族。而此一部族p19者,遂得遣其同姓、外戚、功臣、故旧居于诸部族之上而监督之,亦或替其旧酋而为之代。又或开拓新地,使其同姓、外戚、功臣、故旧分处之,此等新建之部族,与其所自出之部族,其关系自仍不绝。如此,即自部族之世,渐入于封建之世矣。先封建之世,情形大略如此”。p20 诚之先生的这段归纳,完全是从旧籍梳理而得的,但在今天仍经得起检验。P20 考古的发现使得旧有的传说获得新的解释。神话传说是先民对文明诞生以前时代的集体记忆,反映了先民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几个阶段的历程,也反映了多元起源的中华文明交融形成的过程,也是先民对史前时代的英雄人物的纪念。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中国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一般认为存在于公元前2550年前后。 这一时代的信仰系统,待查。 第二节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国家”的存在与否是衡量一个地区是否已经演进至文明时代的重要尺度。 夏朝是见于中国文献记载的第一个王朝,古代文献以夏朝作为从“天下为公”的禅让制演变为“天下为家”的世袭制的开始。文献中记载:夏朝设官分职,拥有军队、监狱、镇压反抗者的刑法。这些描述反映出夏朝已具备了国家的特征。 但是文献记载一则在时代上距离夏朝过远,二则神话的气味太浓。因而夏朝是否能够作为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开始还需要考古发现的证实。 张光直《中国创世神话之分析与古史研究》(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 下编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4年第1版) 神话是不是历史?这是每一个研究神话的人首先碰到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看:(1)神话资料可否作民族史与文化史的研究?(2)神话中纪录的事件与文化背景有无历史p43上的真实性?……神话被否定以后,神话事物有几分可信,便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有的学者,如当代神话学大师Raglan,主张历史的骨干是年代学,因而无年代学骨架的原始民族就不可能有历史。在他看来,“神话一般而言无历史上的真实性”,而源于对当代的宗教仪式之解释与。另外的学者则仍然坚持,神话纵有不尽不实之处,仍可能起源于历史事件之转化。神话学者之间的意见悬殊,实由于一向对于神话事件之有无历史真实性的判断缺乏一定的客观标准。P44 神话中所记录的人物事件是不是历史上的人物事件?从神话的背景上可以推测出来多少古代的文化社会?这都是问题。照L. Raglan的看法,神话完全是当代社会仪式生活的产物,一般言之与历史无关。一般学者多以为这种说法趋于极端;神话固然是当代生活的反映,但因其起源于古代,所以也应残余一些古代之“当代”的影子,只是经过时间的变化。P50 Eliade说: 集体的记忆能保持对一件历史事件之回忆到何种程度?……对一个历史事件或是一个真实的人物的记忆,在民众的记忆中最多能维持两三百年,这是因为群众的记忆力难以保持个别的事件与现实的人物。群众记忆力之发生作用的构造不同:范畴而非事件,典型人物(Archetypes)而非历史人物。……假使有些史诗保存可称为“历史的真理”的话,这真理永不会与确定的人物和事件有关,而只是制度、习俗、和风景。P50 中国创世神话……所能复原的“古代”文化社会现象,恐怕是微乎其微……也许已免不了捕风捉影之嫌。P55 爱德华.B.泰勒《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连数声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第十五章 历史和神话 看来,记忆好像真的能够十分长久而忠实地保留历史知识。传教士惠特米报道说,在罗图马岛上有一颗极古老的树,据传说,树下埋着一位著名领袖的石座。不久,这棵树被暴风拔出,树根下果真有提到的领袖石座,它避开人眼想必已埋藏了若干世纪。 埃利斯群岛上的土著们声称,他们的祖先是在许多代之前从遥远的萨摩亚群岛的一个溪谷里来的,他们保留了一根古老的被虫腐蚀了的木棒,这根木棒的各部分由于用木块绑着才免于散掉。在他们的集会上,发言人手中握着它,作为有权发言的标志。这根木棒不久前曾拿到萨摩亚群岛去,才知道它是由那里生长的树木制成的。同时,在所谈到的那个溪谷里的居民们中间,保留着这样的传说:在从前某个时候,从溪谷里出来一大群居民,他们到海上去冒险,大都没有回来。P350 有可能证实夏朝存在的遗址集中在中原地区,其中以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在时间、地域与内容上和文献记载中的夏朝最为契合。 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在经济生活上以农业为主,使用石、骨制工具,社会出现等级分化,有礼制与宗教组织的迹象。 根据文献记载推算,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在公元前1600年被商推翻。结合考古发现的结果来看,夏、商、周曾经是同时并存的三个部族集团。 第三节 商朝与青铜文化 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文献记载了商首领汤灭夏的事迹与商王世系,20世纪初,由于发现并成功解读甲骨文、发掘河南安阳殷墟,文献的记载不但得到证实,而且被大大丰富了。 从殷墟等商朝遗址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以礼器为主,其中酒器特多。从这些青铜器的形制与雕饰上,可以发现当时人赋予其支持政治权力与沟通天地的功能,反映出商朝社会极盛的饮酒风气、强烈分化的政治等级、以及商人对祖先的狂热信仰。 商朝的甲骨文也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现代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可以上溯至这一历史时期。 目前所发现的甲骨文所记载的大多为占卜所用之卜辞。 根据卜辞,农业为商朝主要经济部门,很受统治者的重视。商朝时以谷物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并为酿酒之用。生产工具以石器、木器为主。 商朝的统治区域分为“内服”与“外服”,“内服”在甲骨卜辞中被称为“大邑商”或“天邑商”,“外服”则被称为“四土”或“四方”。“四方”对“天邑商”的向背可以为商朝兴衰的晴雨表。 从文献、卜辞以及出土文物来看,商朝衰亡的原因一为贵族酗酒造成的政治腐败,一为方国的众叛亲离。 第四节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纣王的军队,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西周仍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时代,以“井田”为主要土地制度,生产中已应用轮种的耕作方式。 周初经过文王与周公旦两代的经营,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社会、政治规范。 一为封建:以对新征服地区实行有效统治为目的,使臣服的殷人后裔、原殷邦方国首领和同姓、功臣成为这一新体制下的诸侯。其中尤以同姓为地方政治中心,以期“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由此实现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使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再为礼乐:礼是维系宗法关系与政治等级的社会规范,乐是视觉与听觉结合、演员与观众共同参与的仪式,规范必须通过仪式来体现,仪式则必须依照规范来进行,二者结合形成礼乐文化,形成社会的认同与团结。 三为“德治”:“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统治者 “敬天保民”,就具有成为“天子”的合法性。 (中国迄今为止,社会上下仍以是否治国有方作为是否认可政府的唯一尺度,和西方在权利法、宪法中找依据的思路大相径庭。) 第二章 其他主要文明区域 第五节 古代北非、西亚地区 古埃及、古两河文明产生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 费尔南 布罗代尔《文明史纲》(肖昶译 2003年12月第1版) 古埃及文明产生于尼罗河流域,以尼罗河畔的一些氏族公社为基础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小国家,直至公元前3100年左右才在战争中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古两河文明产生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苏美尔人最早在这个区域建立城市国家,从公元前3100年左右开始,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以及迦勒底人继踵而起,在这个地区建立过有时并立、有时统一,形式相似而规模不一的王国,在多民族的融合与冲突中,形成富有特色的两河文明。与古代埃及一样,早期国家之间的战争常常以争夺土地、人力、水源和水利设施的控制权为目的。 爱德华.B.泰勒《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连数声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第十五章 历史和神话 汉穆拉比……这位巴比伦王在他的题铭之一中说:“贝尔的善意使苏美尔和阿卡德的各族人民,从属于我的权力之下,我为他们从头开掘了以我的名字命名的运河——人民的喜悦,供给人民以丰富之水的急流;我从头修复了它的两岸;建筑了新的防护墙;给苏美尔和阿卡德各族人民供应了不竭之水。”p361 古代埃及使用的象形文字与古代两河地区使用的楔形文字都是人类已知的最古老文字之一。 这两种古文字是我们了解这两个古代文明的钥匙。我们现在已经知道: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宗教各种权力于一身。法老以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其意志被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控制所有军队,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对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古代两河流域的君主同样采取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公元前18世纪,阿摩利人建立的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汉穆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使这一地区进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他颁布了《汉穆拉比法典》。这是已知最早的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在当时全面维护了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奴隶制度,保护了自由民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犯罪行为,对现代人来说,它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和中国的商朝一样,信仰在古代埃及与两河地区人民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古埃及,法老以金字塔作为自己的陵墓,象征自己的专制权力,向世人展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体现了古代埃及人的来世信仰。 在古代巴比伦,则有体现唯有神才能获得“不朽”的史诗《吉尔伽美什》。 对这几本书相关本课的部分做一点评价: 《神秘的苏美尔人》:这本书算是最权威的了,写得非常的……专业,我以前一个热爱考古学的学生放在我这里的,结果一直也没有拿回去。作者应该已经是力求通俗了。从各个方面论述了两个世纪以来有关苏美尔人(主要是乌尔第三王朝)的文明景观(我不说是成就,因为作者写这本书的笔调显然十分冷静),如果想要描述一个相对完整的古代两河生活场景,就只有靠这本书了。作者的笔法是十分谨慎的,可以说无一语无出处,但是有些缺少激情。有关巴别塔的部分,这本书里的提法是最保守的:只有一个现存的11米高的第一级,2.9米的第二级……之上还有几级还是有神庙无法断定……(p.89)我以这本书作为一个底本,以防其他对古代两河充满热爱与称颂的历史学家带着我们走得太远。 《世界史纲》:按照顺序简单地介绍几个民族和他们的王朝,叙述得很简单、很清晰,但是也没什么可资利用的。我需要有趣的材料,而这本书里除了对辛那赫里布遭遇的瘟疫有一点提及之外,就没什么可再利用的东西了。但是有一段对于文明的叙述写得意味深长:“4000年来,文明,这个新事物,在两河一带土壤上扎下了根,像树木成长那样成长起来,时而丧失一根树枝,时而遭到风雨的摧残,但是总在生长和恢复它的生长。它变换了统治的民族,它变换了语言,但是它本质上维持着同一的发展。”(这一段语句翻译得有点罗嗦,但是倒确实符合谢冰心的一贯文风。)(p.100) 《全球通史》:这本大概是每个人都会看的书,不知道为什么十年来会在大陆红得发紫,也许是因为作者是个左翼?对两河文明谈及甚少,引用了两段著名的有关苏美尔人在洪水的威胁下的心态有关的史料,但是不知道来源: I:滔滔肆虐的洪水啊,无人能和它对抗, 它使苍天动摇,让大地颤抖…… 庄家成熟了,肆虐的洪水却来将它淹没 II:只有人,寿命不久长, 无论做什么,都如轻风一场。(p.61) 《地中海考古》:布罗代尔先生,史学大帝,我读了他五年了,但是还是觉得他的思想飘忽高者,捉摸不透。这本书里讲到的两河的内容倒是不少,不过没有太多可以运用到中学教学里的。有一段评论很有意思,我特地摘出来,虽然和上课无关,但是确实很给人以启发:“木材迫使人们不得不打破经济孤立。然后以此为突破口。许多其他贸易业发展起来了。让我们想想中国华北地区吧:在那片黄土覆盖的不毛之地上,人们被迫前往南方甚至最南端去寻找木材。有时,相同的原因导致相同的结果。”(p.51)布罗代尔在历史叙述上的特点是擅长用很短的史料勾勒出一个很生动的历史场景:“一位汉谟拉比时代的省长催促下属加紧造船:‘将篾匠……和(其他)普通工匠所需的粮食和椰枣通通交给他(制造商)’;‘将制造驳船所需的木板和梁柱交给’拉尔萨同一工地的另一制造商。……船主自己不开船,而是把船租给船夫。这在当时是司空见惯的。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船夫粗心大意把船弄坏了,他必须给以相应的赔偿。假如他坐视船及货物沉没,他将被判处向船主偿还一切。除非他确实无法阻止失事船只沉没,在这种情况下,他只需归还给船主‘一半的钱’。在这里,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关系,难道不就是类似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吗?”(p.65) 《文明的征程》:1935年的著作,文笔很大气,从尼安德特人写到西罗马帝国灭亡,酣畅淋漓。可惜的是白人至上的观念太重,整本书充斥着明显的暗示:世界的文明是白种人创造的,西北半球是一切文明的源头。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本书的价值。两河文明作者着墨很重,有些可以参考的材料。(我从这本书上知道:公元前3000年两河已经出现了二牛三人的犁耕技术) I:牧羊人伊塔纳寻找生命之源 II:渔夫阿达帕错过了长生不老 III:吉尔伽美什与长生不老(p.114--115) IV:秘书从腰带上的皮袋中掏出一支芦苇尖笔,飞快地在一小块粘土板上用楔形线条作记录,记录完毕,他又在湿软的泥土板上撒一层干土粉,以免写好的信与泥土信皮粘连。在松软的泥信皮上写上地址,再将信送出去让人放进炉中烘烤。那时,他们已能熟练的包裹信件了。(p.117) V:在尼尼微(亚述)大军铁蹄蹂躏下,西亚人民过着悲惨的生活。一座座城镇被摧毁(这其中也包括名城巴比伦),废墟中那一排排高大的木桩上钉着起义领袖们的尸体,他们被亚述刽子手活活剥了皮。亚述兵极为凶残,嗜杀如命,亚述部队所经之处,生灵涂炭,血流成河。他们还把被杀者的尸体堆放在一起,以庆贺煊示皇帝的辉煌胜利和权威……在滚滚烽烟中,附属国的财富:一群群牛羊、驴马以及一队队驮着金银珠宝的骆驼被赶往尼尼微。被征服者们的家底被劫掠一空。在俘虏队伍中,那些倒霉的王国首领走在最前面,他们的脖子上挂着自己的子孙的头颅……(p.136) 也有些观点对于国内来说可能会有点奇怪: VI:汉谟拉比法典坚持维护寡妇、孤儿和穷人的正当权益。(p.118)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这个没说的,权威性应该足够。就是不知道作为翻译者的“日知”到底是什么人。可贵的是,资料中不仅有汉谟拉比法典的全文,而且还有较早或较晚时期的苏美尔与亚述法典,很能够反映出这个地区在法律与国家形态上的一脉相承。而且所选的法律条文也确实很典型:国家对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要涉足,用时髦的经济学语言来说,就是“全能政府”,充分体现中央集权制国家的特点。 《西拉姆讲述考古的故事》:内容一半在上册,一半在下册,翻起来有点麻烦。作者以非常生动的笔调把有关两河考古的故事讲述得妙趣横生,可用的材料多极了,使我有很大的选择的余地。缺点是——讲述得太生动了,以至于有些史实的叙述有点可疑。但是我有底本,不怕。 记载是否可靠?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真的可以造出这样的庞然大物吗?(以下转述自《西拉姆讲述考古的故事》) 寻找历史的人: 保罗 埃米尔 博塔。法国人。他对有着奇怪的像水鸟爪痕一样印记的砖块格外的感兴趣,在土耳其担任外交官的时候几乎挨家挨户地打听“你家有旧陶罐吗?”“旧砖头有没有?”1842年,他决定开始自己的发掘事业,当时考古还是一件盲目的事情,他随便找个了地方(其实是离他家最近的一个小土坡)就开始挖,挖了一年——一无所获。结果一个阿拉伯人觉得他很有趣,就给他另外指了一个地方让他挖,这一次他只挖了一个星期就发现了一座巨大的城池。 乔治 弗莱德里希 戈罗特芬德 德国中学教师,有一次喝了酒以后在酒馆里自吹是举世无双的天才,有人拿有楔形图样的摹本给他,打赌他无法看懂。几个星期之后,他把楔形文字破译出来了。 从此以后,两河流域研究的天才和幸运儿接踵而至,1872年,32岁的乔治 史密斯(他本来是个制版工人)对几块泥板上的楔形文字着了迷,泥板上写着一个叫做吉尔伽美什的半神半人的奇妙冒险故事,他太急于知道故事后面的情节发展,于是弄了一笔赞助跑到伊拉克去找剩下的故事段落——一年以内,他找到了384块泥板,拿到的时候完全不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在他逐块破译的时候发现居然《吉尔伽美什》剩下的泥板全都在里面了。于是世界上有了最早的由署名作者撰写的史诗《吉尔伽美什》。 1899年,一个叫做科尔德维的找到了空中花园的遗迹,这处遗迹我们现在去伊拉克的话还看得到。他也找到了巴别塔,一个11米高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可能原来还有几级。 带有阿卡德王朝建立者萨尔贡的女儿恩黑度阿娜铭文的浮雕盘(中间着长裙者,任女祭司,按照当时传统,国王将自己的长女立为女祭司)。她写有诗歌作品,并且署名,因此她就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具名的诗歌作者或者说历史上第一位诗人(心得:做了好事一定要留名),不仅诗歌,她还有其它大量作品成为传世的伟大文献,并且政绩卓越……她是公主、女祭司和女诗人——对当时的政治和后世的文学都印象深远。 http://images.google.cn/imgres?imgurl=http://tkfiles.storage.msn.com/x1px-k-QG1J16cdyhgmJZJRHoAI5raRcz4utsII2eyhcQfOXWF2cegawvPku0LXBuYDWPgYojBKPMcubiusISSGyLN6XaI9qow3GvOcgQ8r3UpwCA91S_CemA&imgrefurl=http://maochenyue.spaces.live.com/&h=350&w=352&sz=91&hl=zh-CN&start=4&um=1&tbnid=O7NsB62YOI_BoM:&tbnh=119&tbnw=120&prev=/images%3Fq%3D%25E9%2598%25BF%25E5%258D%25A1%25E5%25BE%25B7%26svnum%3D10%26um%3D1%26complete%3D1%26hl%3Dzh-CN%26newwindow%3D1 萨尔贡的发迹史是一个近乎神话的辛酸故事。他出身于两河流域南部偏北的基什城邦,可能是一个私生子,被狠心的母亲丢弃在幼发拉底河边。这个弃婴后来被一个好心的园丁收养,长大后继承了养父的职业。他以其出色的技艺,被征用为宫廷园丁,并兼做国王的厨师。两河流域南部诸城邦的争霸战争把这个臣仆推上了历史的最高峰。 http://images.google.cn/imgres?imgurl=http://cimg2.163.com/tech/2006/8/16/20060816162717d534b.jpg&imgrefurl=http://tech.163.com/06/0816/16/2OLLMR6P0009205I.html&h=487&w=350&sz=30&hl=zh-CN&start=3&um=1&tbnid=M8IbDrGjDamXxM:&tbnh=129&tbnw=93&prev=/images%3Fq%3D%25E9%2598%25BF%25E5%258D%25A1%25E5%25BE%25B7%26svnum%3D10%26um%3D1%26complete%3D1%26hl%3Dzh-CN%26newwindow%3D1 Victory Stele of Naram-Sin King of Akkad Over the Lullubi, Akkadian Period, circa 2230 http://images.google.cn/imgres?imgurl=http://imagecache2.allposters.com/images/pic/BRGPOD/165842~Victory-Stele-of-Naram-Sin-King-of-Akkad-Over-the-Lullubi-Akkadian-Period-circa-2230-Posters.jpg&imgrefurl=http://www.allposters.com/-sp/Victory-Stele-of-Naram-Sin-King-of-Akkad-Over-the-Lullubi-Akkadian-Period-circa-2230-Posters_i1734054_.htm&h=450&w=337&sz=48&hl=zh-CN&start=2&um=1&tbnid=_jCbetqtiZQ1cM:&tbnh=127&tbnw=95&prev=/images%3Fq%3Dakkad%26imgsz%3Dsmall%257Cmedium%257Clarge%257Cxlarge%26svnum%3D10%26um%3D1%26complete%3D1%26hl%3Dzh-CN%26newwindow%3D1 http://images.google.cn/imgres?imgurl=http://www.hp.uab.edu/image_archive/ue/relief02.jpg&imgrefurl=http://www.hp.uab.edu/image_archive/ue/ueg.html&h=323&w=225&sz=59&hl=zh-CN&start=22&um=1&tbnid=yvmyCSfyYSc9JM:&tbnh=137&tbnw=95&prev=/images%3Fq%3Dakkad%26start%3D20%26imgsz%3Dsmall%257Cmedium%257Clarge%257Cxlarge%26ndsp%3D20%26svnum%3D10%26um%3D1%26complete%3D1%26hl%3Dzh-CN%26newwindow%3D1%26sa%3DN 1.​ Life-size bronze or copper head of an Akkadian king, perhaps Sargon of Akkad (2370-2316), found as loot at Ishtar Temple in Nineveh. 30 cm. (Baghdad: Iraq Museum). Sargon I (Sharrukin), king of Semitic Agade, created a fully developed absolute monarchy with hegemony over surrounding peoples. 2.​ Copper casting from near Dohuk of a seated man. Scarcity of tin in the era makes bronze scarce, but there is high quality castings in copper. 3.​ Impression from the cylinder seal of Secretary Kalki. The king's brother is followed by two officials and led by two figures, including a soldier, which suggests a foreign expedition c. 2300 B.C. British Museum, UK. 5. Inscriptions on stone bowl: a) part of Naram-Sin of Akkad's (2254-2218 B.C.) booty from Magan (prob. Oman) b) dedicated to Moon god Sin at Ur by daughter of later king Shulgi. Found at Ur. British Museum, UK. The Akkadian kings followed trade roots to loot from the Persian Gulf to the Mediterranian. 4.​ Fragment of an Akkadian relief showing prisoners of war. No provenance. Iraq Museum, Baghdad. 6. Baked clay head of a god from Telloh, c. 2000 B.C. Wears the triple crown of divinity. 10 cm. tall. Le Louvre, Paris. http://images.google.cn/images?q=Amorite&imgsz=small%7Cmedium%7Clarge%7Cxlarge&svnum=10&um=1&complete=1&hl=zh-CN&newwindow=1&start=20&sa=N&ndsp=20 "Sea Gate" of the Amorites, ca. 2000 BCE http://images.google.cn/images?q=Amorite&imgsz=small%7Cmedium%7Clarge%7Cxlarge&svnum=10&um=1&complete=1&hl=zh-CN&newwindow=1&start=20&sa=N&ndsp=20 Hammurabi, limestone relief; in the British Museum http://images.google.cn/images?q=Amorite&imgsz=small%7Cmedium%7Clarge%7Cxlarge&svnum=10&um=1&complete=1&hl=zh-CN&newwindow=1&start=20&sa=N&ndsp=20 吉尔伽美什的一些考据 http://hades.blog.edu.cn/user2/30174/archives/2006/1445884.shtml □冥王 发表于 2006-8-10 0:43:00 热心考据的同时看看动漫有时候还是能学到不少的... 说法一: 《吉尔伽美什》是古巴比伦文学的最高成就,也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文学中的第一部史诗。全诗长3000余行,刻在十二块泥板上。《吉尔伽美什》虽然是世界上最早最古 的英雄叙事诗,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一定是最美的诗;毋宁说,在现代诗歌欣赏者的眼里,它还显得十分浅陋。然而从世界名诗的角度来看,它却处于当仁不让的地位:不了 解它,就称不上对世界名诗有真正的了解,正如要了解中国诗歌就须了解《诗经》一样。 附文字节选: 第一块泥板 此人见过万物,足迹遍及天[边]①; 他通晓〔一切],尝尽[苦辣甜酸]; 他和[  ]一同[  ]; 他将睿智[  ]将一切[  ]。 他已然[获得]藏珍,看穿[隐]密, 洪水未至,他先带来了讯息。 他跋涉千里,[归来时已是力尽]筋疲, 他把一切艰辛全都[刻]上了碑石。 他修筑起拥有环城②的乌鲁克的城墙, 圣埃安那③神苑的宝库也无非这样: 瞧那外壁吧,[铜]一般光亮; 瞧那内壁吧,任啥也比它不上。 跨进那门槛瞧瞧吧,是那么古色古香; 到那伊什妲尔④居住的埃安那瞧瞧, 它无与伦比,任凭后代的哪家帝王! 登上乌鲁克城墙,步行向前, 察一察那基石,验一验那些砖, 那砖岂不是烈火所炼! 那基石岂不是七[贤]⑤所奠! (以下约缺30行) 自从吉尔伽美什被创造出来(?) 大力神[塑成了]他的形态, 天神舍马什⑥授予他[俊美的面庞], 阿达特⑦赐给他堂堂丰采, 诸大神使吉尔伽美什姿容[秀逸], 他有九[指尺]的宽胸,十一步尺的〔身材] 第二块泥板 他三分之二是神,[三分之一是人], 他的身形 (3—7行残缺) [  ]如同野牛一般,高高的[ ], 他手执武器的气概无人可比, 他的<鼓>,能使伙伴奋臂而起。 乌鲁克的贵族在[他们的屋]里怨忿不已: “吉尔伽美什不给父亲们保留儿子, [日日夜夜],他的残暴从不敛息。 [吉尔伽美什]是拥有环城的乌鲁克的保[护人]吗? 这是[我们的]保护人吗?[(虽然)强悍、聪颖、秀逸]! [吉尔伽美什不给母亲们保留闺女], [即便是武]士的女儿,[贵族的爱妻]!” [诸神听到]他们申诉的委屈, 天上的诸神,乌鲁克的城主,[ “这头强悍的野牛,不正是[阿鲁鲁]⑧创造的? [他手执武器的气概]无人可比, 他的<鼓>,能使伙伴奋臂而起。 吉尔伽美什不给父亲们保留儿子, 日日夜夜,[他的残暴从不敛息]。 大意: 他就是[拥有环城]的乌鲁克的保护人吗? 这是他们的保护人? (虽然)强悍、聪颖、秀逸(?) 吉尔伽美什不[给母亲们]保留闺女 哪管是武士的女儿,贵族的爱妻!” [阿努]听到了他们的申诉 立刻把大神阿鲁鲁宣召:“阿鲁鲁啊,这[人]本是你听创造, 现在你再仿造一个,敌得过[吉尔伽美什]的英豪, 让他们去争斗,使乌鲁克安定,不受骚扰!” 阿鲁鲁闻听,心中暗自将阿努的神态摹描 [阿]鲁鲁洗了手,取了泥,投掷在地 她[用土]把雄伟的恩奇都创造 他从尼努尔塔⑨那里汲取了气力 他混身是毛,头发象妇女,跟尼沙巴⑩一样<卷曲得如同浪涛> 他不认人,没有家,一身苏母堪⑴似的衣着 他跟羚羊一同吃草 他和野兽挨肩擦背,同聚在饮水池塘 他和牲畜共处,见了水就眉开眼笑 一位猎人,常在这一带埋设套索 在饮水池塘跟他遇到 [一]天,两天,三天都是在池塘(跟他遇到) 猎人望望他,他脸色僵冷 他⑵回窝也和野兽结伴同道 猎人(吓得)颤抖,不敢稍作声息 他满脸愁云,心中[烦恼] 恐怖[钻进了]他的心底 仿佛[仆仆风尘的远客]满脸[疲劳] 第三块泥板 猎人开口[对其父]言道: “父亲啊,[打深山]采了个男妖。 [普天之下数他]强悍, 力气[可与阿努的精灵较量低高]。 他[总是]在山里游逛, 他(总是)和野兽一同吃草, 他[总是]在池塘[浸泡]双脚。 我[害怕],不敢向他跟前靠, [我(?)]挖好的陷阱被他[填平], 我[设下的]套索被他(扯掉)。 他使兽类、野物[都从我手中逃脱], 我野外的营生遭到[他的干扰]。” [其父开口]向猎[人]授计: “(我的儿呀),乌鲁克[住着]个吉尔伽美什, 他的强大[天下无敌], 他有(阿努的精灵)那般的力气。 [去吧],你动身[往乌鲁克]去! [到那里讲讲]那人的(威力)。 [去跟他讨一名神妓⑶]领到此地, [用更强的]魅力[将他降制]。 趁〔他给野兽]在池塘(饮水], 让[神妓脱光]衣服,[展示出]女人的魅力。 他[见了]女人,便会[跟]她亲昵, 山野里(成性的)兽类就会将他离弃。” [聆听了]父亲的主意, 猎人便动身去找[吉尔伽美什]。 他启程,到了乌鲁克: “[  ]吉尔伽美什! 大意: 有个人妖[来自山里]。 普天之下(数)他强悍, [他力气之大]可与阿努的精灵相比。 他(总是)在山里游逛, 他总是和野兽一同[吃草], 他总是在池塘[浸泡]双脚, 我害怕,不敢向他跟前靠。 [我(?)]挖好的陷阱被他填平, [我设下的]套索被他扯掉, 他使兽类和[野物]都从我手中逃脱, 我野外的营生遭到他的干扰。” 吉尔伽美什对猎人说: “去吧,我的猎人,把神妓领去! 趁[他]在池塘给野兽饮水, 让神妓脱光衣服,展[示出]女人的魅力。 见了女人他就会跟她亲昵, 山野里成性的兽类就会将他离弃。” 猎人领了神妓, 他们起身,照直走去。 三天头上他们来到预定的地点, 猎人和神妓便各自在暗处隐蔽。 一天,两天,他们坐在池塘的一隅, 喝水的野兽都到池塘来聚集。 第四块泥板 野兽走近了,见了水就欢喜在心。 只见恩奇都——那山里来的野人, 和羚羊同把草吃, 和野兽同把水饮, 他也和动物一样,见水就亲。 神妓瞧见了(这个)莽汉, 就是(那个)来自遐荒的野人。 “是他!神妓啊,快袒露你那胸襟! (以下9—20行由中译者删去) 六天七夜他与神妓共处, 她那丰肌润肤使他心满意足, 他抬头望了望野地的动物。 羚羊看见他转身就跑, 那些动物也都纷纷躲开了恩奇都。恩奇都很惊讶, 他觉得肢体僵板, 眼看着野兽走尽,他却双腿失灵,迈不开步。 恩奇都变弱了,不再那么敏捷, 但是[如今]他却有了智[慧],开阔了思路。 他返回来[  ]坐[在]神妓的脚边, 望着神妓的脸, 并且聆听着她的语言。 神妓对恩奇都说: “恩奇都啊,你是个[聪]明人,如同天神一般, 何必跟野兽在荒野游玩。 走吧,我领你到那拥有环城的乌鲁克去, 去到阿努和伊什妲尔居住的神殿; 去到那吉尔伽美什仗恃他的膂力, 像野牛一般统治人们的地点。” 如此这般一说,她的话有了效果, 他满心欢喜,正希望有人做伴。 恩奇都便对神妓说; “走吧,神妓!听你的便, 去到阿努和伊什妲尔居住的神殿, 去到吉尔伽美什仗恃努力, 像头野牛统治人们的地点。 我要向他挑战,并且(对他)高声地喊。 第五块泥板 “‘唯有我最强大’,我[要]在乌鲁克如此叫喊: ‘[我]连命运也能改变! 生在原野的[人无比强]健。’” “[那么走吧!为了使他]和你[见面], (我把吉尔伽美什的住处向你指点。) [走吧,]恩奇都!到那拥有环城的乌鲁克(去), 到那穿着祭服的人们中间, (那里每)天,都举行祭典, 那里[  ]小伙子们[ 还有神[妓  ]姿态的( 为魅力所诱(引)而神怡心欢, 他们把大[车往大路]上[赶]。 热爱生活的恩奇都啊, 让你瞧瞧吉尔伽美什那个快活的好汉! 你瞧瞧他,瞧他那仪表, 大丈夫气概,精力饱满, 他浑身都是诱人的[魅]力, 他比你力气更强健, 白天夜晚他都不休不眠。 恩奇都啊,要丢掉你的傲慢, 舍马什给予吉尔伽美什的厚爱, 阿努、恩利尔,还有埃阿把他的智慧增添。 说不定你从山野到此以前, 吉尔伽美什早就在乌鲁克把你梦见。” ①这部史诗的开头用的是“Sa naqba imuru”,因而曾 被命名为《见过万物的人》。最初四行因缺损较多,各家 解释也不同。海德尔(A. Heidel) 将最初两行译作“见过 一切的人,跟他学吧!啊,我的国土哟!知道万国的人, 让我赞颂你吧!”本书依据斯派萨(E.A.Speiser)的英译, 肖特(A. Schott)的德译,昆特诺(G.Contenau)的法译等。  ②“拥有环城”是加在乌鲁克之前的修饰语。  ③乌鲁克的一部分,是献给阿努和伊什妲尔二神的。此 二神在苏美尔是安和伊南那,相当于主神及其女儿。  ④美与战争的女神,也是自然界生殖力的女神。关于她 的神话传说颇多。  ⑤有“七贤”给上古美索布达米亚的七个城市带来文明 的传说。  ⑥太阳神。  ⑦掌管天气的神,或称哈达德。  ⑧掌管创造的女神。  ⑨起初称为尼恩吉鲁斯神,是战士、战争的神。  ⑩五谷之神。  ⑴家畜之神。  ⑵指恩奇都。  ⑶原文意为“圣化的娼妇”(harimtu samhat),是古巴 比伦神庙中从事卖淫的女巫,其收入归神庙所有。  《吉尔伽美什》是古代巴比伦文学的代表作,是已知的世界文学中最早的史诗。这部史诗的基本内容早在苏美时期就已初具雏型了。它同早期苏美尔关于吉尔伽美什的英雄传说《吉尔伽美什和阿伽》等有直接的联系。吉尔伽美什的名字被保存在苏美尔最古老的国王名录里,可见史诗是有一定现实基础的。   《吉尔伽美什》大体上是古代两河流域神话传说精华的汇集。从它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来看,显然不是出于一人之手,而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口头文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定型的。史诗共三千余行,用楔形文字分别记述在十二块泥板上;一些研究者认为第十二块泥板是后人加上去的。   《吉尔伽美什》大约最后完成于原始公社制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的初期。由于形成时间的漫长以及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社会历史阶段不同,再加上统治阶级和僧侣的窜改,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结构显得比较复杂,甚至有些地方是矛盾的。   关于史诗的情节,现代研究者一般把它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史诗的主人公吉尔伽美什在乌卢克城的残酷统治以及吉尔伽美什与恩奇都的友谊。吉尔伽美什开始出现时是乌卢克城的统治者。他凭借权势抢男霸女,强迫城中居民为他构筑城垣,修建神庙,害得民不聊生,因而激起了贵族的居民们的愤怒。诗中写道:   乌鲁克的贵族在〔他们的屋〕(带〔 〕号者为泥板的缺损部分,其中的字句是史诗的译读者根据前后文情况加以推测补充上去的。以下同。)里怨愤不已:   “吉尔伽美什不给父亲们保留儿子,   〔日日夜夜〕,他残暴从不敛息。   …………   〔吉尔伽美什不给母亲们保留闺女〕,   〔哪管是武〕士的女儿〔贵族的爱妻〕!”   人们祈求天上诸神拯救自己。天上诸神便令大神阿卢卢给创造一个半人半兽的勇士恩奇都与吉尔伽美什相对抗。恩奇都原为草莽野人,在神妓的诱导下来到乌卢克城。双方经过激烈的搏斗不分胜负,于是相互爱慕,结为好友。这一部分对主人公吉尔伽美什的批判成分大于赞美成分。   第二部分叙述吉尔伽美什与恩奇都结成友谊之后,一同出走为人民造福,成为被群众爱戴的英雄。他们先后战胜了沙漠中的狮子,杀死了杉树林中为害人民的怪人芬巴巴,又共同杀死了残害乌卢克城居民的“天牛”等等。其中同芬巴巴斗争的场面以及杀死“天牛”的场面的描写,比较精彩动人。这一部分实际上是史诗的核心部分,它的整个情调是高昂激越的。可是从这以后调子就转为低沉了。   第三部分描写吉尔伽美什为探索“死和生命”问题而进行的长途远游。恩奇都因得罪天神阿努,受到死的惩罚。好友恩奇都的突然病逝,引起了吉尔伽美什极大的悲痛。他回忆起与恩奇都一起远征的岁月,不禁感慨万分,悲痛欲绝:   他在〔朋友〕跟前不停地徘徊,   一边〔把毛发〕拔弃散掉,   一边扯去,摔碎〔身上〕佩戴的各种珍宝。   吉尔伽美什感受到死亡的可怕,特别是神主宰人的命运的威胁,于是怀着探索人生奥秘的愿望到远方去寻求长生不老之术,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这一部分既表现了他的探索和反抗精神,也反映出很大的悲观情调。   第四部分(第十二块泥板)记述吉尔伽美什同恩奇都幽灵的谈话,吉尔伽美什回到乌卢克城后十分怀念亡友,祈求神的帮助,同恩奇都的幽录见了面。他请好友把“大地的法则”告诉他,然而恩奇都的回答却带着十分浓重的感伤情绪,诗中写道:   〔我的身体……〕,你心里高兴时曾经抚摸过的,   早已被害虫吃光,〔活象〕一身陈旧的外衣。   〔我的身体……〕,你心里高兴时曾经抚摸过的,   〔……〕早已为灰尘所充斥。   这种悲观的、屈从于命运的情调同前边高昂的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是很不谐调的。难怪一些学者怀疑第十二块泥板为后人所加的了。   史诗内容的复杂和情节的前后矛盾不是偶然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说明它流传的久远,另方面也说明它在流传过程中受到了统治阶级和宗教祭司的窜改和加工,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原来的风貌。   《吉尔伽美什》比较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从原始公社制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历史面貌,表现了古代两河流域居民的生活和斗争,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首先最突出的是,史诗热情地颂扬了古代英雄、英雄行为以及英雄间的友谊,并提出了为民建立功勋的重要思想。史诗颂扬的中心人物是吉尔伽美什,然而对这个形象的描绘是不统一的。开始时把他写成残酷的统治者,后又变为为民除害的英雄。这前后变化虽然缺乏内在的联系,却曲折地反映了从原始公社制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氏族上层人物之间进步思想与落后、反动思想的激烈斗争。显然,在总的倾向上,史诗对作为残酷统治者的吉尔伽美什持批判态度,而对作为英雄的吉尔伽美什则是赞赏和歌颂的。   在民间流传的原始情节中,吉尔伽美什被描写为“三分之二是神,三分之一是人”的古代英雄。史诗的第一部分就承继了口头文学这一传统,以十分赞美的口吻表现了他的非凡气度和勇武精神:   自从吉尔伽美什被创造出来(?)   大力神〔塑成了〕他的形态,   天神舍马什授予他〔俊美的面庞〕,   阿达德赐给他堂堂丰采,   诸大神使吉尔伽美什姿容〔秀逸〕,   他有九〔指尺〕的宽胸,十一步尺的〔身材〕
/
本文档为【中外时间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