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第十六单元 痞满

第十六单元 痞满

2010-10-05 3页 doc 89KB 195阅读

用户头像

is_854025

暂无简介

举报
第十六单元 痞满第十六单元 痞满 细目一:概述   一、痞满的概念及源流   1.痞满的概念   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即胃脘部。本节主要讨论以胃脘部出现上述症状的痞满,又可称胃痞。   2.痞满的源流   痞满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否”、“否塞”和“否膈”等,对病因病机初步认识为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张仲景提出病名概念,《伤寒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又创诸泻心汤,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效法。《诸病源候论》:“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
第十六单元 痞满
第十六单元 痞满 细目一:概述   一、痞满的概念及源流   1.痞满的概念   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即胃脘部。本节主要讨论以胃脘部出现上述症状的痞满,又可称胃痞。   2.痞满的源流   痞满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否”、“否塞”和“否膈”等,对病因病机初步认识为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张仲景提出病名概念,《伤寒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又创诸泻心汤,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效法。《诸病源候论》:“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丹溪心法》将其与胀满作鉴别:“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明清时期,张介宾所著《景岳全书》分虚实论治。      二、痞满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胃痞的临床表现与西医学的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相似。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痞满的常见病因   内因:内伤饮食,暴饮暴食,恣食生冷,过食肥甘,嗜酒无度;情志失调,抑郁恼怒,肝气郁滞;或忧思伤脾。外因:感受外邪,邪盛入里,或误下伤正。      二、痞满的病机及转化   痞满的基本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端,实即实邪内阻(食积、痰湿、外邪、气滞等),虚则如脾胃虚弱(气虚或阴虚),虚实夹杂则两者兼而有之。病理演变:初病多实,久病致虚,虚实兼杂。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痞满的诊断要点   1.临床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   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   3.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发。      二、痞满与胃痛、鼓胀、胸痹、结胸的鉴别   1.胃痞与胃痛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压之可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   2.鼓胀与胃痞均为自觉腹部胀满的病证,但鼓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症;胃痞则以自觉满闷不舒,外无胀形为特征;鼓胀发于大腹,胃痞则在胃脘;鼓胀按之腹皮绷急,胃痞却按之柔软。   3.胸痹是胸中痞塞不通,而致胸膺内外疼痛之证,以胸闷、胸痛、短气为主症,偶兼脘腹不舒。胃痞则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多兼饮食纳运无力之症,偶有胸膈不适,并无胸痛等表现。   4.结胸与胃痞病位皆在腹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拒按为特征;胃痞则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痞满的辨证要点   应首辨虚实,外邪所犯、暴饮暴食,食滞内停,痰湿中生、湿热内蕴、情志失调等所成之痞为实;脾胃气虚,无力运化,或胃阴不足,失于濡养所致之痞属虚。      二、痞满的治疗原则   治疗总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基本法则。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者补消并用。扶正重在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或养阴益胃。祛邪则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理气解郁、清热祛湿等法。      三、饮食内停、痰饮内阻、湿热阻胃、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胃阴不足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饮食内停证   主症: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   2.痰湿中阻证   主症: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代表方:二陈平胃汤加减。   常用药:制半夏、苍术、藿香、陈皮、厚朴、茯苓、甘草。   3.湿热阻胃证   主症: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代表方: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   常用药:大黄、黄连、黄芩、厚朴、石菖蒲、半夏、芦根、栀子、豆豉。   4.肝胄不和证   主症:脘腹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善长太息,呕恶嗳气,或吐苦水,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代表方: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   常用药: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枳实、白术、荷叶。   5.脾胃虚弱证   主症: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升麻、柴胡、当归、陈皮。   6.胃阴不足证   主症:脘腹痞闷,嘈杂,饥不欲食,恶心嗳气,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调中消痞。   代表方:益胃汤加减。   常用药:生地、麦冬、沙参、玉竹、冰糖、香橼。      四、常见证候治疗加减变化   饮食内停证,若食积较重者,加鸡内金、谷芽、麦芽消食;脘腹胀满者,加枳实、厚朴、槟榔理气除满;食积化热,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通腑消胀,或用枳实导滞丸推荡积滞,清利湿热;兼脾虚便溏者,加白术、扁豆健脾助运,化湿和中,或用枳实消痞丸消除痞满,健脾和胃。   痰湿中阻证,若痰湿盛而胀满甚者,加枳实、紫苏梗、桔梗,或合用半夏厚朴汤以加强化痰理气之功;气逆不降,嗳气不止者,加旋覆花、代赭石、枳实、沉香;痰湿郁久化热,口苦、舌苔黄者,改用黄连温胆汤;兼脾胃虚弱者,加用党参、白术、砂仁健脾和中。   湿热阻胃证,若恶心呕吐明显者,加竹茹、生姜、旋覆花止呕;纳呆不食者,加鸡内金、谷芽、麦芽开胃导滞;嘈杂不舒者,可合用左金丸;便溏者,去大黄,加扁豆、陈皮化湿和胃。   肝胃不和证,若气郁明显,胀满较甚者,酌加柴胡、郁金、厚朴,或用五磨饮子加减,理气导滞消胀;郁而化火,口苦而干者,可加黄连、黄芩泻火解郁;呕恶明显者,加制半夏、生姜和胃止呕;嗳气甚者,加竹茹、沉香和胃降气。   脾胃虚弱证,若胀闷较重者,可加枳壳、木香、厚朴理气运脾;四肢不温,阳虚明显者,加制附子、干姜温胃助阳,或合理中丸温胃健脾;纳呆厌食者,加砂仁、神曲理气开胃;舌苔厚腻,湿浊内蕴者,加制半夏、茯苓,或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健脾祛湿,理气除胀。   胃阴不足证,若津伤较重者,加石斛、花粉生津;腹胀较著者,加枳壳、厚朴花理气消胀;食滞者加谷芽、麦芽消食导滞;便秘者,加火麻仁、玄参润肠通便。      细目五:预防   痞满的预防   患者应节制饮食,勿暴饮暴食,同时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辛辣醇酒以及寒凉之品。注意精神调摄,保持乐观开朗,心情舒畅。慎起居,适寒温,防六淫,注意腹部保暖。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
本文档为【第十六单元 痞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