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自从有了哲学家

自从有了哲学家

2010-10-06 50页 doc 122KB 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116455

暂无简介

举报
自从有了哲学家释迦牟尼王子诞生于一个高贵的家庭中,他骑马出巡,目睹了世上的苦难,疾病、贫困和死亡,幡然决定出家修行,以求彻悟,于是成了乞丐和隐士。他效仿其他苦行僧为了求得凡世的解脱屏弃呼吸,暴晒于烈日之下,最后通过辟谷几乎丧失性命。 新浪文化读书 > 综合 > 自从有了哲学家 > 前言 前言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5月25日00:00 新浪读书 其实,4000年前的生活并不赖。人们可以惬意地活着,不受干扰地干自己每天的事,比如找吃的,找性伙伴和找一个遮身之地。其他的一切都是那么简单。没有人去操心艺术或者...
自从有了哲学家
释迦牟尼王子诞生于一个高贵的家庭中,他骑马出巡,目睹了世上的苦难,疾病、贫困和死亡,幡然决定出家修行,以求彻悟,于是成了乞丐和隐士。他效仿其他苦行僧为了求得凡世的解脱屏弃呼吸,暴晒于烈日之下,最后通过辟谷几乎丧失性命。 新浪文化读书 > 综合 > 自从有了哲学家 > 前言 前言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5月25日00:00 新浪读书 其实,4000年前的生活并不赖。人们可以惬意地活着,不受干扰地干自己每天的事,比如找吃的,找性伙伴和找一个遮身之地。其他的一切都是那么简单。没有人去操心艺术或者新的窗帘,更不要说是道德和法律了。谁强大,谁就有理。弱者虽然是倒霉的,但却人人都能弄清楚和看明白。如果弱者能够得到强者的恩惠,那他也可以生活得很好。妇女们这时已经发明了啤酒和美味佳肴,因为这样就可以使男人变懒,不再打自己的女人,也不会去同别的女人交媾。只要有点相应的技巧,即使身体上的弱者,也可以过相当舒适的生活。 那几乎是一种天堂般的生活。虽然也会有某些艰辛和困难,但却没有被什么人的流言蜚语杀死的风险。可是到了后来,这种惬意一下子就终结了。坐在篝火旁高歌、跳舞、美食和打嗝的浪漫时光变成了历史。因为,这时突然来了一群惟恐天下不乱的人,如泰勒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老子。他们不甘心日常生活的平淡无味,他们要思考其他的问题。他们的座右铭是:生命不仅为生活而存在,生命必须被解释得清清楚楚。而且,这并不是一时的酒后醉话,而是完整庞大的体系。人类来自哪里,又走向何方?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终极价值?一切事物的本质又是什么?这些都是人类应该思考的东西。美好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一个伟大的理论时代业已到来,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这都是为了什么? 大约是在耶稣诞生前6到5个世纪,许多大的思想体系和对世界的诠释就露出了端倪-- 而且是在世界范围内。远东的孔夫子、释迦牟尼和老子,我们西方的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为什么恰恰是这个时期出现了诠释世界的潮流,我们只能猜测。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肯定是生活状况的变化。那时出现了一批不必为自己的生存而劳动的人,因为有足够的奴隶替他们照料日常琐事。换句话说:奴隶为他们的奴隶主创造了自由时间和安详的生活(或者是无聊的生活),使他们有时间充分而认真地从事他们的精神活动,如哲学、天文和数学。 另外,人们也开始努力,特别是在古希腊,让更多的市民参与政治决策-- 其中也包括让人们讲话。不论谁有大胆的或者异端的想法,都可以在公众中表达出来并进行辩论,不至于因此而被关进牢房。日益扩大的言论自由,肯定是公元前5世纪哲学异常活跃的关键。   每一个理论背后都有一段不平凡的生活 当然,环境宽松和言论自由,只是诠释世界潮流出现的必要条件,也就是建立宏大思想构筑的基础。但这些构筑都是由具体的人建立起来的。尼采曾说过,不论一个人的思想如何顶天立地,“他所表达的最终只不过是他自己的经历。”只要了解一个诠释世界者的生平,就会明白他的很多思想体系。偏偏是笛卡尔怀疑一切,只把自己的思想当作验证,绝不是偶然的-- 他生命的大部分时间毕竟是卧在床上,施展他作为日夜梦幻者的才能。马克思成为资本的最犀利的批判者,同样不是偶然的。他一生都生活在无资本的状态之下。有时,在伟大的思想体系的背后,隐藏着一些平淡的人生和悲剧。生平和作品,始终是紧密相关的。这也是本书给伟大的理论制造者的生平以较大平台的原因。   性欲是无时和无处不在的 只要仔细观察一下伟大思想家的一生,我们就可以确定,它大多是围绕性欲和女人运行的。有时是某个固定的女性在某一段生活中起着固定的作用,或者没有女性起作用,使得相关的思想家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我们只需要想一想叔本华就够了。他在哲学中要求从“媾和的欲念”中解脱出来,因为他正是在这种欲念压抑下最痛苦的人,从未得到过真正的满足。或者德萨德,由于他的性变态曾多年被监禁在黑暗的牢房里,他利用那里的隔绝环境,写下了他关于性虐的观念和世界观。性欲是无时和无处不在的-- 在本能的脑区之上,也就是大脑皮层的灰色细胞当中。伟大的诠释世界者,虽然常常摆出一副在他们身上并不是如此的样子,但在仔细观察中却显示出来,恰恰在他们身上,性欲起着中心的作用,甚至是他们创造力的源泉。所以,本书送给每一个大思想家一大段有关“女人”的篇幅。   男人和权势 为什么为我们贡献伟大理论和思想体系的,几乎都是男人呢?我们在本书中介绍了39位男人,却只有一位女性,就是玛利亚?蒙台梭利。这种现象确实令人奇怪。但这并不是我们有意选择的结果,而是同这些诠释世界者的控制欲望和“权力欲望”有关。谁要是想为我们的地球铭刻上一个思想体系,他就是想用智力控制这个地球,而这种欲望十分明显是男人的专利。女人不需要这些,她们没有这些也可以生活得很好。即使是蒙台梭利,也并不属于这样一些充满统治欲的头脑的行列,如黑格尔、爱因斯坦和牛顿,但我们还是让她上了这条船,因为她对人和儿童的描绘,在当前的教育理论中是真正热门话题。而且,由于她和她那个时代的法西斯眉来眼去,因而也在伟大的诠释世界者当中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品格例证。即为了自己事业的成功不惜与魔鬼结盟。要是谁想在本书中找到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那他就只能到其他地方去寻找了。 新浪文化读书 > 综合 > 自从有了哲学家 > 泰勒斯:妙语和直角 泰勒斯:妙语和直角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5月25日00:00 新浪读书   生平 泰勒斯生于米利都一个商人的家庭。年轻时四处游历,特别是到中东地区,掌握了天文、哲学和数学方面的知识。他回家后,母亲打算让他掌管家业,但泰勒斯拒绝了母亲的要求,决定终生当一名哲学家。但他仍然保持了经商的意识。当他有一天发现,当年的橄榄可望大丰收,于是就买下了周边的所有榨油机,以便到时高价出租获取暴利。这个明智的举动,为他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泰勒斯死在观看一场体育比赛时,体育有时也是很危险的,特别是对哲学家。   朋友 泰勒斯深受他的希腊同胞的爱戴,但由于研究像哲学那样的无用东西,也经常遭到嘲笑。有一天,他掉进了一口井里,一个使女嘲笑说:“泰勒斯想知道天上有什么,但脚下有什么,他却不知道。”   敌人 作为西方世界第一位“专职”哲学家,泰勒斯没有敌人。直到几个世纪以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仍然对他崇敬有加—— 尽管他们都以喜欢压制同行而闻名天下。   女人 泰勒斯对女人没有什么兴趣。他的母亲催促他结婚时,他总是说:“没有时间做这种事。”后来他已接近老年,母亲重提此事,他却回答说:“现在做这种事的时间已经过去了。”这就是真正哲学家的样子。黑格尔如果回答这个问题,可能会写出一本书来。   思想体系 泰勒斯没有体系。据说他曾说过,万物的本原是水,不过这很可能是强加给他的。因为,实际上他最大的亮点,是即兴回答问题时的妙语连珠,而不是繁杂的理论。他不是一个伟大的世界诠释者,但却是把认识世界视为己任的第一人。他想观察和理解世界,纯属对事物的兴趣,而没有诸如权势或利欲的意图。正因为这样,我们必须由他开始来讲述对世界进行诠释和给予处方的历史。   泰勒斯的特色 有人问泰勒斯,什么最困难,他回答说:“认识自己。”什么最容易呢?“给别人一个聪明的建议。”最后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过最有道德的生活,他回答说:“永远不去做我们谴责别人做的事情。”这就是泰勒斯的典型对话艺术,他并不把自己的思想压缩在一本书中或用什么类似的方式去表达。这就是他的幽默和机敏,就是他精确回答问题的能力。这位哲学家是一位贴近实际的生活顾问,他想的很多,所以也会掉进井里,但却可以对我们的问题给予简短、明确,特别是实用的答案。这就是使泰勒斯成为历史人物的品格。   给我们今天带来了什么? 这位来自米利都的思想家,对我们来说,主要是提供了一句话(在半圆中的任何一个三角形,它的顶点均为直角)而出名的:某些历史学家把他说成是哲学的鼻祖,但这是不恰当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或许是最后一个:事实是,这位来自米利都的思想家,作为贴近实际的生活智者实际是告别了哲学。在他之后,出现了大系统学家。出现了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样的“教授”,给我们留下了学术巨卷,使我们—— 保持对他们的敬意—— 不禁要提出一个问题:“上天保佑,谁又能把它们都读完呢?”而泰勒斯却相反,他是一个善于给予简短和机智答案的大师。而这正是我们应该在这个高谈阔论的时代里向他学习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里,还是有不少问题,可以用简短的方式说明的。 。毕达哥拉斯:和谐就是一切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5月25日00:00 新浪读书   生平 很难说毕达哥拉斯的一生实际是如何度过的。因为关于他虽然有无数的传说,但却很少有确切的根据。我们所知道的只有:他出生于萨摩斯岛上一个金匠的家庭。后来,他在埃及的教士那里学习数学,在加勒底人那里学习天文,在腓尼基人那里学习几何。波斯的宗教创始人扎拉图斯特拉曾给他讲过,一切均来自善恶之间的斗争。毕达哥拉斯显然想积极进入这场斗争中去体验生活,于是返回萨摩斯担任独裁者波吕克拉特斯的老师。后者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海盗和奴隶贩子。然后他又去了意大利的克罗顿城,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联盟—— 最终以独立的哲学家和数学家的身份进入了公众的视线。由于他的联盟还干预了政治,所以,遇到不少麻烦。最后,毕达哥拉斯被逐,逃进了一座庙宇,据说也死在那里。   朋友 毕达哥拉斯是一个伦理学家,这样的人虽然会有很多崇拜者,但在一般情况下却没有朋友。没有人真正亲近他,而作为联盟的创始人也很少能够获得其他哲学家的宽容。例如亚里士多德也只是顺便提到他,而且不屑地谈到“所谓的毕达哥拉斯分子”。   敌人 毕达哥拉斯把人分为两个阶级:有权获取“知识”的数学家和只允许聆听的闻声者(Akusmetiker),后者只是在被允许去的情况下才可以聆听。这样一种精英思想,必然会引发妒忌和反感,特别是那些被排除在外的人。促使他的联盟被驱逐的,正是帮派中的一个弟子。   女人 有关毕达哥拉斯与女人的实际关系,我们知道的很少。在独裁者波吕克拉特斯统治的时代,内宫的某些嫔妃很可能和他有过接触。但在一般情况下,毕达哥拉斯一向主张节欲,但不仇视女人。他的联盟甚至接受女弟子。毕达哥拉斯联盟的女弟子,在哲学和文学上得到和在社会及家庭事务中同样的教育,这样的女性是古希腊理想的妇女典型。像克劳迪亚?席费尔那样的女人在他那里是没有机会的。   思想体系 我们知道毕达哥拉斯,主要是通过他的a2 + b2 = c2定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数学。但他并不把数学当成目的本身或者有限的专业知识。他更把它纳入他的哲学的中心地位。他坚信:每一个生灵后面必有一个固定的数,和一切自然现象一样为一个更高级的逻辑所控制。一把轮擦提琴琴弦长度和音乐中基本和弦间的固定比例(八度为1:2,五度为2:3,四度为3:4)的发现,极其深刻地影响了毕达哥拉斯,使他认为上帝是伟大的工程师,自然界是被数学的和谐法则所控制:“什么最聪慧?数字。什么最美?和谐。” 对毕达哥拉斯来说,数字和和谐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把它们用于治疗目的。于是,篆刻在银盘上的魔法正方形,据说就可以预防黑死病、霍乱和性病了。   毕达哥拉斯的特色 毕达哥拉斯之所以是古代最知名的思想家之一,不仅是因为他提出著名的勾股定理,还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制造传奇的专家。他的联盟具有秘密组织的性质,只有很少的人可以加入,他的弟子只有在学习五年之后,才能第一次和他们的老师见面。而且,在他们的谈话中,永远不许提到“毕达哥拉斯”的名字,而只能说“Autos epha”(他亲自说过)— 就像在基督教的经文中出现上帝时,只能使用大写的“他”一样。而且,毕达哥拉斯十分在意他哲学体系的绝对正确,不允许被质疑。当他的一个弟子想承认无理数存在时,由于这同毕达哥拉斯的数字和谐论相违,所以大师用诅咒惩罚了他。而且这个诅咒竟然得以应验:那个叛逆弟子在一次航海中沉船身亡。毕达哥拉斯是否在背后做了手脚,我们不得而知。   给我们今天带来了什么? 没有毕达哥拉斯的公式,就没有数学。然而,他的凡物皆数的理论,却使我们今天无所适从。在飞机场,仍然需要出示预防注射白皮书,而不接受篆刻魔法正方形的银盘。和谐和美与数学有关,今天仍然获得认可。如果我们去看一幅油画,画家如果在其中忽略了几何平衡,我们就会感到很别扭。如果在吉他上乱弹,声音不纯,错位的弦无法发出正确的音调,就会使我们的耳朵发痛。科学家们发现,最有魅力的面孔,是特别对称的线条,也就是“正确的数”的比例。这就是毕达哥拉斯的和谐理论给我们的启示。下一次参观博物馆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是很值得的。 释迦牟尼:千万不要太执着!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5月25日00:00 新浪读书   生平 释迦牟尼王子诞生于一个高贵的家庭中,他骑马出巡,目睹了世上的苦难,疾病、贫困和死亡,幡然决定出家修行,以求彻悟,于是成了乞丐和隐士。他效仿其他苦行僧为了求得凡世的解脱屏弃呼吸,暴晒于烈日之下,最后通过辟谷几乎丧失性命。但真正的彻悟却是在找到了“中道”之后才得以实现:他不再把自己的身体看作是敌人—— 而是吃饱放松坐在菩提树下。这时他才发现,人的生老病死均是因为有了求生的欲望而产生,因此,要想从中得以解脱,只能通过无欲无求,最终在涅槃中升华。经过几番反复和疑惑,他终成正果,成了佛陀(觉者),组建了“僧迦”(僧团),传播自己的学说。释迦牟尼终年80岁,是在他一次改变素食习惯,吃了一顿猪肉后不久圆寂的。   朋友 佛陀是处理人事关系的大师,他善于在“僧迦”中保持平和,不施加任何压力。对他最重要的是,他的弟子们均在公开中行动,因为:“大雨会使包裹起来的东西变腐,但显露在外面的东西却不会。”   敌人 同其他宗教创建者一样,佛陀在他的发展进程中也一再遇上敌手。但他从来不会对他们表示愤怒和仇视,因为他知道,正是这些情感造就了无谓的求生欲望,最后只能制造痛苦。而且,敌手所以成为敌手,说到底也不是他们的责任:“因为一切状态均受其他状态的制约,然后再去制约另外的状态,自我制约是不存在的。只要认识到这一点,我就不会去仇恨任何事情,因为那只不过是我的意念而已。”这听起来很合乎逻辑。但这种态度是否也能在一个敌对的世界立足,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女人 释迦牟尼在16岁时娶了他的表妹为妻,同时还接受他父亲送给他的许多漂亮的女人。当他成为“觉者”之后,这些消遣当然就全部放弃。在“僧迦”中,开始时是把女人排除在外的。后来经过多方敦劝,佛陀才做了妥协,接受了女性僧人。   思想体系 有人问他,如何才能通过放弃欲望而得到解脱,佛陀回答说:“对任何事情都不要太执着。”这是佛学的一个核心理念。因为在仔细观察事物时,就会不断发现,它们既无价值又无存在,所以也无法使人满足。因而对其执着,对其追求或者对其—— 作为消极欲望的表现—— 仇恨,都是没有意义的。更不要说,这些情感还会使我们成为事和人的奴隶了。因此,佛陀给我们被欲望和仇恨俘虏的灵魂所开的方剂,就是泰然处之。但“泰然”并不意味着“无所谓”,而是同等对待的意思。据此,一切事和人并不是没有价值,而是有价值,只不过和世界上一切事物一样并无高低之分。然而,佛陀并不像有人批评的那样是一个虚无主义者。   佛陀的特色 佛学界介乎于宗教和哲学之间,有其特殊的魅力。它和其他世界性宗教不同,没有强加给我们惩罚和宽恕的神灵,因而我们也不必为这些神灵去进行战争。它和哲学也不同,没有用繁琐的体系折磨我们,没有用演说的逻辑力量说服我们,而是说很少的话,相信我们自己的判断。后来出现的禅宗,甚至完全放弃了语言,以克服对概念的执着。对于我们今天整日受到各种花言巧语折磨的人来说,这是一剂真正的良药。   给我们今天带来了什么? 佛教已经没有了原始的政治发源地,而是散布于世界各个角落。近些年来,在我们的周围也有不少人成了它的信徒,不仅是那些寻求神秘学的破衣烂衫派,而且在“强力派经理人”当中也大有人在。他们偏爱可以使人精神放松的坐禅,也笃信佛学的不执着理念。对一个行动的成功和失败考虑得越少,其成功的希望反而越大;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事情做下去。或者换一种说法:谁能够保持平静和轻松,他就能够收获丰厚的利益。我们只是不知道,佛陀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 老子: 学会无知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5月25日00:00 新浪读书   生平 老子的个人情况只是来自模糊的传说。他和同时代的同胞孔夫子不同,既没有学派也没有弟子,甚至连他的名字都是编造的,他只是《道德经》的代名词。据说老子把他的5000言的《道德经》交给了一个边防军人(关吏),是在他离开周国首都,走向隐居的途中。“他的追求是隐蔽自己,过无名氏的生活。”中国的历史学家是这样说的。没有人知道,老子走后去了何处和死在哪里。   朋友 与儒学不同,老子的学说在中国的信徒不多,而且大多数都是些宁肯去研究如何沏泡绿茶,也不愿意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的隐士。最近一段时间,道教却在西方受到不少人的青睐,特别是那些追求神秘学的人群—— 当然常常导致对原来学说的歪曲。   敌人 老子是形而上学者,研究的对象不是来自我们的世界,只能有很少的人可以进入自省的境界。这有一个长处,就是和“凡夫俗子”很少发生冲突。所以老子和他的体系很少有真正的敌人。   女人 女人作为具体的生物,在道学中没有作用。但“永恒的女性”(可能是指道德经中的“玄牝”—— 译者)却被高度尊重,被称为“天地之门和根”(“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 译者):“不断突出自己,却坚持不倒,始终不懈努力。”(“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者)老子在这里已经预言了在两百年后出现的太极哲学。太极中的阴阳对立,作为雌柔的阴永存和不勤之用的原则,主要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有效的无为。雌柔在哲学中作为一种被动—— 一种对比一再出现。对老子来说由无为所带来的有效行动,对人类向完善发展具有至关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可以称他为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权主义者。   思想体系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把它看成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它无法用语言表明,因为它不是来源于其他事物,也无法和其他事物进行比较。老子解释说:“永恒的道是无名的,我不知其名,故称其为道。”(可能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译者)道的不可理解,就是“对不认知的认知”,是我们在认知领域的最高境界。这个原理,我们在后来的苏格拉底身上也曾以类似的形式遇到。它当然只能给我们留下一种淡而无味的印象。因为,既然我们知道,对道无从了解,而且永远无法理解—— 那么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老子的回答是:我们必须去感悟道。方法就是,我们要从使我们离开道的一切中解放出来。这当然并不意味着,我们像苦行僧那样背离这个世界。我们更应该站在这个世界当中发挥作用,但要像我们并不在这个世界那样。我们应该说话、行动、赚钱以及做爱,但却不想占有这些东西和人,同时也不被它们所占有。也就是说,对世界不是思考而是感悟,不是用一切手段去控制,而是温柔地让它们摆动到我们的心里。这一切都显得不那么阳刚,而是阴柔。但老子却觉得这没有问题:“因为水是柔弱的,但其作用却远远超过强硬。”(可能是“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 译者)   老子的特色 老子先是告诉我们,存在一个渊源,那就是道。然后又告诉我们,我们无法理解甚至无法谈论这个道。这样一来,他当然就堵住了批评者的口,因为任何批评只能通过语言来实现。今天我们当然可以说,我们尽力去感受道,但最终却什么都没有感受到。老子会怎么回答呢?他会告诉我们:道不能在尽力中得到,只能在不尽力中得到。你们要学会无为,这样就可以得到它。我们应在谦恭中低下头,努力用脑筋去想,如何才能学会无为。这就是老子。这里没有“原来如此”的醒悟,而只有精神上的硬核桃。西方知识界对它的冲锋,就像是乒乓球碰到了中国世界冠军的球拍上。可这也正是其中的奥妙之处。   给我们今天带来了什么? 老子给我们展示了理性的界限,他的理论陶醉了我们,告诉我们,事物的本质主要不是通过理性的认知,而是通过感悟和正确的生活态度得到的。很可惜,他的理论越来越被那些神秘学者所利用。因为他们把自己当成了道学大师,可以感悟和掌握真谛,只是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智力和判断力。而老子却决不否定思想的这两根支柱,他甚至还极力主张要不断锻炼这方面的能力。因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孔子:假如我是中国的国王……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5月25日00:00 新浪读书   生平 孔子出身于贵族家庭,他的名字意味着“孔氏家族的大师”。他在年轻时期就建立了自己的学派,由于卓有成效,所以被多次授予正式的官位。但他均予以拒绝:“没有官位不足虑,足虑的是没有这样的能力。”(可能是“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译者)所以,孔子直到50岁,才接受了第一个官职,成了他家乡鲁国(今天的中国山东省)的司法部长。开始时政绩昭然,后来不得不辞去这个职务,因为宫廷不愿意接受这位部长的严格的准则。然后,他消失了13年,去周游列国。最后又被他的家乡所接受,当然是荣誉性的。他死于72岁,最终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道德体系没有对政治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朋友 孔子是严谨的伦理学家,因而他的朋友也很少。公元前3世纪时,他的作品甚至被焚,因为被认为是对国家权势的威胁。后来人们发现,他根本就不是一个革命者,反而有利于稳定统治阶级的等级。对他的爱戴与日俱增,最后甚至成了圣人,他的后代均被授予了勋位--结果,成千上万的人都自称是他的后代。   敌人 凡是热爱生活的人,在孔子那里是找不到所需要的东西的。教条的思想家也同样拿他没有办法。因此,1911年的中国革命,开始了孔子的“失冠”。我们如果仔细观察,则可以在穆斯林学说中找到孔学的痕迹。   女人 孔子似乎有一个妻子,但详情我们不知道。这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在他的哲学里写着,“男子”承担责任,而女子只是其阴性的类似:“女人是通过教诲而和男人类似。”根据孔子的观点,妻子没有自决的权利,而只有“三从的义务”:在家从父,婚后从夫,夫死从子-- 而在家之外,她是什么都不许做的。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显然不是妇女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思想体系 专制的君主、贪污的官吏以及建筑在传承基础上的僵化的等级制度-- 这就是孔子生活的时代,也是他想加以改变的东西。但他并不想彻底改变,“因为我喜欢古老,并忠于古老”(可能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译者)。因此,孔子的意图并不是要取消等级制度,而是把它置于一个新的基础之上。也就是建筑在伦理之上:一个人的德行越是完善,他在社会中的权力也就应该越大。这听起来不错,但这位先哲当然不会放弃根据自己的概念为德行下定义的权利。其中的女人最多只能以其从事家务扮演一个内室鹦鹉的角色。除了仁爱之外,他还要求强者要自律、严肃和在人民面前表现道德的尊严。这也是孔子自己所具有的人格特征,所以对当时的人来说,他展示的就是“一种绝对的完善”。这当然可以诠释为思想、言论和行为的统一,我们也可以认为,孔子把自己的人格特征,作为被他承认的等级制度的标准,以便能够在其中飞黄腾达。证据就是,他确实有雄心把政治操纵在自己手中。但他从未成功过,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孔子的特色 孔子以其道德标准-- 在他生前和死后-- 一再使对立阵营极端化。一派希望他永远消失在地球上,另一派则把他尊为圣人。两派由于分歧过大,乃至发生流血冲突。正因为如此,他的学说才得以鲜活地保持到今天。这同时也表明,是非问题是可以争到永远的,只要还有人为它而打破脑袋。   给我们今天带来了什么? 这位中国思想大师经常被引用。听众只要听到他的格言,就会肃然起敬,不断点头称是。但却只有很少人知道,孔子的理想是建立一个等级分明的封建制度,在其中,个人被矮化为东西,女人被关在家里。因此,他的格言像“醉酒的责任不在于酒,而在于饮者”,可能会对在酒馆里的热烈狂饮有所贡献,但如果他的体系真的变成了政治现实,酒馆里就不会再有女人,或许根本就没有了酒馆。因此,我们确实无法去爱这位孔夫子了。 赫拉克利特:一切皆流,吾在其中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5月25日00:00 新浪读书   生平 赫拉克利特生于爱奥尼亚海边的希腊小城爱菲斯。他是一个彻底的藐视人者:“人都是坏的。”赫拉克利特引以自豪的是,从未作过导师,也从未有过弟子。他惟一的一本书《论自然》,是用咒语的形式写成的,普通人无法看懂--连苏格拉底都承认,没有读懂其全部。因此,赫拉克利特在历史上被称为“晦涩哲人”。享年60岁,患水肿病去世。他把自己埋在牛粪中,企图通过牛粪的热度驱散水肿,但却无力回天。据说他最终没有从牛粪中出来,而被周围流浪的野狗吃掉。   朋友 作为藐视人者,他没有朋友。他在晚年又隐居起来,只靠野菜和水维持生命,不和任何人往来。   敌人 赫拉克利特尽管出身高贵,有机会做高官,但他却从未接受过职位。他是一个异类,当时的希腊人把他看成是一只珍稀动物:带着尊敬和惊奇的混合感情。   女人 赫拉克利特身边没有女人,平日也完全避免和女人接触,在他的作品中也只是提到,女人始终处于和男人的斗争之中。这是很多斗争中的一个。世界就是在这样一些斗争中产生的。   思想体系 赫拉克利特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一切皆流(Panta rhei)。他宣布:“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在第二次,已经有新的水流了进来,而且我们也不再是第一次的我们。存在的东西,是不会留下的。一切皆变,其中也包括人。如果赫拉克利特对事物的描写就此结束,那他就不是一位真正的哲人。因此,他估计在一切事物的背后还有一个本原,那就是火。火的燃烧和熄灭,产生了矛盾的世界。赫拉克利特所理解的火,是一种“本原”的象征。他的原理是:从这原始能源而产生的多样化的世界,就是矛盾和斗争。在思想和思想、人和人、健康和疾病、男人和女人、父亲和儿子之间的斗争中,形成了整体的世界。也就是说,战争是“万物之父”,每一个事物都需要其对立面的存在:只有在生病时才能感到健康,善只有在对立中感到恶,我们的生只有在对立中感到我们的死。所以,赫拉克利特认为,寻求永恒的和平,是没有意义的。否则就将意味着一切创造性努力的终结,现存世界的终结。赫拉克利特以这样一种理念,对许诺永远和平伊甸园的宗教以鲜明的拒绝,并把它说成是违反自然的谬论,只能意味着生存的衰落。后来,赫拉克利特被尼采重提,并称为“上帝之死”的先知,是毫不奇怪的。   赫拉克利特的特色 赫拉克利特曾说过:“我研究了我自己。”这就是说,他的认知并不是一个自然科学家的的事业(尽管他的书称为《论自然》),而是一个把目光对准自己内心的人的事业。由于他成功地排除了其他人的外部干扰,把自己封闭起来,他才有可能潜入到灵魂的深处。那里的个性的区别已不存在,人与人越来越相似。那是一种人的本性真正存在的地方。因而,我们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可以感觉到-- 尽管他很阴暗和晦涩-- 一种深刻的灵魂亲近感。他的“一切皆流”,我们只能赞同,并不是因为它引导我们去进行什么思考,而是因为这句话对我们是如此的亲切。而赫拉克利特提出这个观点2000年之后仍然给我们影响的,正是这种亲切感。   给我们今天带来了什么? 这位“伊奥尼亚的晦涩哲人”虽然是一个坚定的藐视人者,但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像他那样解释我们一再感觉得到,但却很少了解的东西。那就是,一切都是会流逝的,而且我们无法思考没有对立面的事物。通过赫拉克利特我们才清楚,我们为什么不喜欢我们孩子的电子爵士音乐-- 因为它第一次进入音乐之流时还叫Janis Joplin,而到了第二次却变成了 Britney Spears。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感到最健康的时候,恰恰是我们患重病康复以后,这是因为所经历的世界矛盾进入了我们的意识。赫拉克利特确实还在使我们继续认识我们的日常世界-- 而这一点却只有很少的哲学家和世界诠释者能够做到。 苏格拉底:雅典的讨人嫌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5月25日00:00 新浪读书   生平 苏格拉底并没有留下书面的东西。关于他的生平,我们只能根据其他人的传说描写。但这是很困难的。因为最重要的苏格拉底传记作者是色诺芬和柏拉图。前者说苏格拉底正直善辩,但也说他虚伪和媚上。而柏拉图则完全相反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看一看他的《对话》,我们就不得不问,柏拉图笔下的英雄是否真的展示了苏格拉底的思想,还是野心勃勃的作者自己思想的写照。 可以肯定的是:苏格拉底出身于一个雅典的石匠家庭,本人也学会了这门手艺。而且,这也很符合他的外形(拳击手的鼻子、粗壮的体形、肥胖的脖子、铲子般的大手)。但他却宁愿到大街上去流浪,与他的同胞交谈,通过哲学讨论,了解他们的一些困惑。他是一个讨人嫌的怪才,遭到当政者的痛恨,但却受到知识青年的崇拜。也可以说是古典形式的鲁迪?杜奇克(上个世纪60年代德国学生运动的领袖-- 译者)。不同的是,苏格拉底是一个爱国者,在各次战争中都表现勇敢。然而,最终他还是被雅典的法官因所谓的“不敬神罪”判处了极刑,用毒药毒死。   朋友 苏格拉底十分讨人嫌,所以他的朋友也很少,但却都来自良好的有教养的家庭。其中的几个人,如少年亚西比德,甚至和他有同性恋关系。总之,他的一些有影响的朋友,在一段时间里帮助他抵制了当局的迫害。但当他在法庭上严肃地建议,不要把他处死,而是把他接纳进入精英大厅时,他的朋友也无法再保护他了,因为谁要是在法官面前说这样的话,就不可能指望获得减刑。   敌人 苏格拉底的最大敌人-- 尽管听起来很荒唐-- 就是民主派。因为一个言论自由的社会成员很难接受苏格拉底的看法,他认为民主派的言论实际上都是无用的,仔细观察不外乎都是偏见和模棱两可的东西。   女人 在哲学家的妻子当中,恐怕没有人比苏格拉底的夫人更为有名了,她就是赞替帕。很难说,她是不是使她的夫君不得安宁的母山羊-- 尼采反正是这样说的:“实际上,赞替帕把他们的家弄得不像家而像个地狱,使他越来越深入到这个特殊的职业里不能自拔。”于是,苏格拉底变成了一个流浪者不敢回家,而在大街上与人胡说八道。但另一方面,苏格拉底却从未说过一句妻子的坏话。当她把一桶水浇到了他的脑袋上,他只是说:“我知道,赞替帕发过雷霆之后,早晚是要下一场大雨的。”只有一次他不得不对女人发表了概括性的观点。当一个朋友问,他应该结婚,还是不应该结婚时,他回答说:“不论怎么做,你都会后悔的。”   思想体系 苏格拉底把自己定位为助产婆-- 一种帮助别人生产思想的助产婆。为此,他在大街上总是向行人提出听起来无用的问题,例如“你知道什么是德行吗?”如果那个人轻率地说知道,那他就会把那个人卷入一场哲学大辩论当中,直到原来的自信荡然无存。到了最后,就只剩下了一句真话,那就是:“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但苏格拉底却不把这句话当作一种投降,而是当作一种挑战,继续追问下去,不断寻求其中的真理。 苏格拉底的最厉害的武器,就是摧毁对方虚伪自信和讽刺对方进行概念争斗的能力。有人批评他只相信魔鬼而不相信神灵时,他回答说:“谁是魔鬼?那都是神灵的误入歧途的儿子们!如果你敢断言,说我不相信神灵。而只相信神灵的儿子们,那就好像你在说,我只相信马驹而不相信马一样。”局外人当然会为之一笑,但他的谈话对象却不会像苏格拉底所期望得那样,开始怀疑自己,而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感觉受到了愚弄。正是这种感觉,才使雅典人判处了他死刑。   苏格拉底的特色 苏格拉底生活在贫困和简朴之中,却死得正直,至死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当有人想帮助他从死牢里逃跑的时候,他却坚持要去赴刑:“我走向死,而你们走向生。到底谁的命运更好,只有神灵知道。”人们就是根据这样一些,把他塑造成为英雄和烈士,但在人们的心中,他却是个普通的人。 另外,苏格拉底显示自己的方式,并不是鲜明的立场,而是他提出的问题。而问题是无法进行批判的,因为人人都可以提问题。正因为如此,所以苏格拉底没有被后世的哲学界分割得乱七八糟。   给我们今天带来了什么? 苏格拉底向我们展示了,我们的自信是多么虚弱,我们的思想和言论,其实都是一股热气。这一点对我们今天比任何时候都重要。但是,如果我们今天也到大街上去与人对话,却不再能够取得成就。至于说,苏格拉底今天会不会接受薇罗娜?费尔德布施(德国电视主持人-- 译者)的邀请,坐到脱口秀的沙发上,我们只能表示怀疑-- 那他还不如回到赞替帕身边。新浪文化读书 > 综合 > 自从有了哲学家 > 德谟克利特:当原子还是好东西的时候 德谟克利特:当原子还是好东西的时候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5月25日00:00 新浪读书   生平 和很多其他的哲学家不同,德谟克利特不是一个永恒的抱怨者和悲观主义者,而是一个真正的乐天派。他的爽朗的笑声在希腊是老少皆知的,但在知识界却一再树敌:“德谟克利特出生于盛产白痴的阿布德拉。”他在人民中很受爱戴。人们不仅欣赏他的幽默感,而且赞叹他的“预言”能力。他有一次问候希波克拉底的女友用“问候你,姑娘!”到了第二天,再见到她时却问候说“问候你,夫人!”— 确实,这个姑娘在这期间失去了贞洁。对那个时代的没有欢乐的人,德谟克利特抱以同情,他认为这些人的生活“并不是真正的生活,而是漫长的死亡”。据说,他死时享年109岁,所根据的材料是可信的。   朋友 德谟克利特从未真正工作过,因为他先是继承了丰厚的遗产,后是受到兄弟们的照顾。这样一种懒散的生活方式,很难使他得到朋友。然而:希腊人感到,这位乐天和讥讽成性的民主派,距离他们更为亲近,而不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些刻板的道德圣人。所以他才获得了很大的声誉。   敌人 希腊的古典派知识分子藐视德谟克利特,因为他过于欢乐-- 而且还不断讥讽当时的正统思想和学说。柏拉图就是他的一个主要敌人,甚至试图焚毁德谟克利特的作品。所幸的是他没有得逞。   女人 德谟克利特既不是一个节欲者,也不是一个放荡的公子哥。他就是一个寻求感官欢乐的人。这在当时的哲学界是不常见的。晚年,他用强光照瞎了自己的眼睛。理由是他虽然能够看到无数美女,却因年迈而无法去爱她们。   思想体系 德谟克利特和他的老师留基伯是原子学的发明人。根据这个学说,世界是由无数细小而不可分割的颗粒组成。这些所谓的原子自从恒远的时代就运动在浩荡的空间,并一再结合在一起,组成各种物质和生物。但这同时也就决定了它们的灭亡,因为原子不仅不断结合,而且还相互排斥。换句话说:每一种事物,也包括人和他的灵魂,都是原子结合的产物。但这又决定了它们的最后灭亡,因为这些原子不知什么时候又会分化。我们只是不知道,由谁来决定,这一切都在什么时候和如何发生。德谟克利特认为,这决不是造物之神,否则人们就必须要问,是谁造就了他。偶然性也不能考虑,因为德谟克利特认为,这只是“一种企图掩盖我们认知的臆造”。原子颗粒的运动遵循一种内在的秩序,正因为他是内在的,也是永恒的,所以大多情况下不被观察者所看见。   德谟克利特的特色 德谟克利特的特色就在于,他为最古老的人类问题做出了有根据的物质的答案。世界为什么如此多样化?因为它由无数按照不同秩序结合起来的原子组成。为什么一切都注定要灭亡?因为原子不仅相互结合,而且相互排斥。那为什么最终不是所有的一切全部灭亡呢?因为消失的不是原子本身,而是它们的组合。我们的世界以后还会有另外一个世界,然后再由另外一个所取代,以此类推。从原则上讲,现在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也有可能重新复活。这对不相信上帝和灵魂不朽的唯物主义者显然是个安慰。   给我们今天带来了什么? 德谟克利特的学说仍在起作用,没有他就没有现代自然科学。他仍在日常生活中为我们提供帮助。谁要是想给他的好奇的孩子解释,世界上的事物为什么是这样,它们是如何产生和消亡的,用德谟克利特有关原子的结合和排斥的学说更能说服孩子,而不是用宗教的有关躯体将逝去,灵魂将永存以及上帝是万能的教义。因为原子是可以解释的,例如拿一只苹果不断切下去。可是,如果您想给一个六岁的孩子讲解灵魂的不灭和不可见试一试 …… 希波克拉底:一切都是平衡的问题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5月25日00:00 新浪读书   生平 希波克拉底生于希腊的科斯岛上一个古老的医生家族。除此之外,我们对他生平的了解很少。最重要的是:他主要是作为医生在周游世界时收集了医疗知识。后来,他在科斯岛建立了以他命名的医科学校。有一点是他肯定没有做过:就是写下所谓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这份誓言的作者实际是一小批医生,虽然在时间上和希波克拉底同时出现,但却是遵循毕达哥拉斯的学说行事的。尽管如此,希波克拉底和他的学生们留下了70篇著作,即使没有《誓言》仍具有历史意义。   朋友 在古代思想家中,几乎没有人像希波克拉底那样享有如此完美的声誉。但我们必须有保留地承认,我们对他的生平了解甚少,甚至无法确认,哪些希波克拉底的著作确实出自他的手笔。   敌人 医生在希波克拉底时代还没有今天这样的地位。他们被看成是走街串巷的手艺人,必须以特殊的手段获得人民的信任。如果一个病人经过治疗仍然死亡,那他们就得承担责任,不得不被赶走。所以,希波克拉底在治疗之前必须仔细检查每一个病人,看是否还有意义去进行治疗。一切在他看来无法医治的病例,他一概拒绝接受,同时也劝告其他医生这样做。这第一眼看来似乎很残酷,但从当时医生的立场看,却是绝对必要的。另外:放弃对一个患不治之症的病人的治疗,并不比-- 像今天这样-- 使用一切技术手段维持他的生命更残酷。   女人 在希波克拉底的生平和作品中,女人没有起过什么特殊的作用。一个例外是:他认为歇斯底里症是胎盘移动的结果,因此是妇科疾病。后来,柏拉图以极端的方式再次提到这个论断,把子宫称为“急切要求孩子的动物”,在得不到的情况下,就会引发严重的心理和躯体的疾病。换句话说:女人的生活意义就在于生孩子,如果不成,则会发疯。难道这只是古代的大男子主义的弱智表现?其实,直到今天也还有人这样想。   思想体系 希波克拉底不仅为医生们提供了行为准则,而且也对患者提供了行为准则。这也表明,他的视角已远远超出了一个单纯医生的范围。他确信,我们的健康好坏是有条件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生活态度。这就意味着:平衡越多,生病的机会越少。也就是说,健康是取决于生活各个方面的平衡,如睡眠和清醒,工作和休息,吃和喝,爱情生活和节欲,精神压力和休闲。希波克拉底反对片面的极端行为-- 不论是纵欲还是节欲。对他来说,不论是节欲的道学先生,还是无度的纵欲狂,同样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希波克拉底对人的观念,只是关注他们的健康,而放弃道德标准和偏见。希波克拉底之后的哲学家很少能够像他那样坦率和没有偏见。   希波克拉底的特色 血压测量仪、心电图机、超声波仪器和透视机?所有这些希波克拉底都没有见过,他也不知道细菌和病毒。但他仍然是个非常卓越的医生,如果不是,那他在当时也很难逃脱被烧死或遭受其他酷刑的命运。他的成功处方是:他不像他的前辈那样把疾病和健康看成是上帝的恩赐,也不把它仅仅看成是外部因素(病原体、毒药等)造成的结果,就像他之后的医学所做的那样。他把整个人和他的生活方式放在一起考虑-- 他尝试不仅去理解疾病本身,更主要的是理解生病的人。今天我们可以称其为整体医学-- 对希波克拉底来说,在关注健康方面,并不存在另一种可行的选择。   给我们今天带来了什么? 他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希波克拉底誓言,但却留下了下面这些话:“胖人比瘦人早死”,“爱人的地方,也会爱艺术”。他向我们展示,健康和疾病主要取决于生活的平衡。现代的身心医学和紧张研究学,在最近几年证实了这个理论。其实,现在已经到了我们应该让这些观念进入日常生活中的时候了。 柏拉图:一个洞穴里隐藏着多少真理?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5月25日00:00 新浪读书   生平 柏拉图的一生,首先是充满了失望。这个出身贵族的年轻人有着很大的抱负,他想进入高层政治领域施展宏图,但当时的雅典民主只是它本身的漫画,到处是贪污和腐化。然后,又出现了一件令人感到恐怖的事情,柏拉图的朋友苏格拉底被判处了死刑。我们这位年轻的贵族于是就去了西西里,找到了独裁者狄翁尼西乌斯,在那里停留了一年,试图改变此人的政风,但却无济于事。那个独裁者甚至把柏拉图送上了一艘航船,准备把他卖到奴隶市场:“原来一个哲学家就卖这个价钱,可惜他自己还不知道。”柏拉图被一个朋友赎下来,在距离雅典两公里的地方,建立了一所著名的学校——“学园”。他死时81岁,在一个婚礼宴会上。他的一生中,从没有人见他笑过。   朋友 柏拉图是个严格的伦理学家,所以他只有信徒,很少有朋友。他的“柏拉图式爱情”不仅不追求性的结合,甚至不追求灵魂的结合,而是追求美的本身,追求美的理念。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正常的人是很难和他建立亲密关系的。   敌人 柏拉图有一堆敌人,其中很多敌人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他一共三次前往西西里,想影响那里的政治,而每次他都应该感到幸运,能够活着回来。此外,他还用自己的强力演说不停地鞭笞持不同者,特别是德谟克利特。他甚至试图焚毁德谟克利特的作品。   女人 这位“柏拉图式爱情”的创始人,是一个藐视女人的保守派,他认定这个柔弱的性别充满阴险和奸猾。因而她们应该“生活在隐蔽处和黑暗当中”,而且最好呆在那里不要出来。那么婚姻呢?柏拉图认为在婚姻中并没有爱情,更没有柏拉图式爱情。婚姻的最高目的就是生育和培养有知识的后代,因此,国家有责任把合适的伙伴结合在一起。柏拉图一生保持单身。   思想体系 柏拉图不重视文字。他的学说的本质,他也认为是不可传授的,“对此,我没有写出文字,也永远不会写出来,因为它不像其他理论是可以学会的,是可以用文字表达的。”尽管如此,他还是为我们留下了大量著作,均是在各种不同场合辩论的结果。柏拉图的核心思想,无疑是他的理念论,就像他在著名的《洞穴比较》中所表达的那样。根据这个理论,可见的世界只不过是一个被阳光抛到洞穴墙壁上的影像,而我们这些洞穴的居民却把它当作是真实的世界,因为我们没有见到过其他的东西。柏拉图认为:真实的世界是在洞穴之外,在有太阳的地方。那就是位于一座金字塔上的各种理念,金字塔顶端的理念具有最高的存在要求,而最底层的则是存在要求最小的理念。顶端的理念:善的理念。再下面是一些道德价值如正义和德性,再下面是数学,最下面则是在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理念,如狗的本身,太阳的本身等等。柏拉图明确地知道,谁应该从事什么样的理念:像他那样的哲学家当然是站在金字塔的顶端上工作,而自然科学家只能去研究最基本的东西。他就是这样向生物学和物理学方面的思想家展示了天空到底是在哪里。   柏拉图的特色 柏拉图的基本观点是:现实的世界是一个影像世界,是真正理念世界的临摹,而理念是等级分明的,从最高层的善的理念到最下层的欲望世界的理念。柏拉图不允许世界是现在这个样子,而是赋予它结构和等级,不管它是否愿意。这样的理论受到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青睐,因为他们在这个世界里无法定位,因而--极想去代表真正的精英-- 留下自己的印记。这是柏拉图的一步高明的棋招。因为,不得志的知识分子永远存在,因此他的理论也就是永恒的。   给我们今天带来了什么? 美学精英、哲学教授、德语教员、文学大师以及其他一些所谓的文化载体,始终为柏拉图的作品所陶醉,认为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果。难道我们在读《斐多篇》的第一行就开始打哈欠,宁愿去看电视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节目,就应该感到自卑吗?不,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柏拉图是一个不懂得生活的理论家,写的东西也是给他的同类的。正常的人在他们的洞穴世界里即使没有柏拉图也会生活得很幸福:宁肯作一个影像男人去和一个影像女人跳舞,也不愿意跑到洞穴外面在炽热的阳光下思考而烧坏自己的大脑。 亚里士多德:实现自我就是一切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5月25日00:00 新浪读书   生平 亚里士多德出生于马其顿一个御医家庭。17岁时去柏拉图的学园就学,一直呆了20年--先是当学生,然后当教师。柏拉图死后,他去了小亚细亚,在一个独裁者那里担任“家庭和宫廷顾问”,并娶国王的养女皮蒂娅为妻。后来又返回马其顿,担任王子亚历山大的教师。王子出征回来后,成了亚历山大大帝,亚里士多德又回到雅典,在那里建立了一所学校:“吕克昂”。它的名声很快就超过了柏拉图的学园。然而,当亚历山大在远东去世,亚里士多德却被怀疑是马其顿的叛徒。但由于证据不足,最后--和当年的苏格拉底一样--被判为亵渎神灵。与苏格拉底不同,亚里士多德选择了逃逸。因为他并不赞同传统的哲学家诸如殉道和苦行的道德观念,反而十分重视舒服的生活方式和美味的菜肴:“幸福的一部分也包括充分享受世界的美物。”他不是一个僵化的脑筋,而是一个现实的世界公民。亚里士多德死于胃疾,享年63岁。   朋友 亚里士多德虽然是一个感情脆弱的人,最早讲授世界历史的教授之一,但他也知道收买人心。他的学校受青睐的程度,没有几年就超过了柏拉图的学园。他所以离开了雅典,并不是因为他得罪了那里的居民,而是人们在亚历山大死后突然想起,亚里士多德原来是他们痛恨的马其顿人。   敌人 尽管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极端崇拜者,但他仍然是尖锐批判柏拉图的一员。他的老师的形而上的推论,只能对他有较少的影响。他的批评到了后来甚至发展到对年老的柏拉图严厉谴责的程度:“亚里士多德向我发起了进攻,就像是一匹小马驹攻击它的母亲。”亚里士多德自己在晚年,作为卓有成效的学校创建者,反而成了严重诬陷的对象,但他却坦然以待:“如果我不在了,人们可以随意向我施加鞭笞。”   女人 亚里士多德不主张做哲学隐士。他两次结婚:第一次是和皮蒂娅,皮蒂娅死后,又娶了年轻的女管家赫尔皮丽丝。第二次结婚有些出人意料,因为他曾经在著作中劝告别人不要和年轻的女子结婚,因为“她们在交媾时过于放肆”。除此之外,他把男女关系看作是自然规律:“这种生灵的结合,是必要的,否则两者都无法存在。”   思想体系 亚里士多德除了哲学著作外,还写了很多自然科学作品,其中的观点今天看当然已经过时。例如说山鸡是通过人和老鼠的呼吸,通过舔舐沙土而受孕。具有长期价值的无疑是亚里士多德的圆满实现哲学。根据这个理论,一切存在之物均追求其本原可能的发展,世界同样在追求实现自我和完善。对人来讲:他同样应该实现自我,也就是成为他本质早已注定的状态。问题只是,这一本质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那就是逻格斯,即理性和认知。对亚里士多德来说,人存在的意义不是控制世界,而是认识世界。这也应该决定他的每日行为。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行为只有不受盲目的激情左右,而受可见的逻格斯引导时,才是在道德上纯洁的。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人不会自我毁灭。   亚里士多德的特色 最大的特色,就是亚里士多德很有说服力。也就是说,有关实现自我的论述,在今天这个“自我体验旅游”盛行和“我是一座燃烧的丛林”研讨会泛滥的时代里,甚至比古希腊更具有现实意义。亚里士多德在论述中,人从根本上是善良的,否则就没有任何意义,让其继续发展。这样的观点人们当然很愿意听。否则谁又自愿掏腰包,支付3000欧元去前往托斯卡纳参加“自我体验旅游”,如果他知道自己在这次旅行中将被看成是怪物或者一个无聊的泛泛之辈呢?   给我们今天带来了什么? 这位古希腊的思想家,对西方人的思想具有巨大的影响,整个中世纪都置于他的阴影之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亚里士多德把追求完美最终看成和追求神圣是一致的。如果我们把后半句划掉,那它对我们今天仍然有用。因为,要想生活幸福和充实,那就必须把我们所具有的可能性调动出来,并努力去加以转化。能不能取得成功,并不太重要。即使是对实现完美进行了认真的尝试,就已经在完美中前进了一步。如果在您的头脑里又出现了“反正我是做不到的”时候,请您不妨想一想这句话。 伊壁鸠鲁:怡然自得的人生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5月25日00:00 新浪读书   生平 伊壁鸠鲁的童年是在希腊的萨摩斯岛上度过的,后来当兵去了雅典,估计他在这里第一次和像亚里士多德那样的哲学大师们有了接触。另一方面,他也始终很重视思想上的独立性,也曾骂过一些哲学家是“没有教养的家伙”和“精神婊子”。伊壁鸠鲁更愿意接近普通人民,与很多妓女和奴隶交往甚多,并因此在统治阶级中树敌不少。再加上他把快感和有限的满足置于他的思想的核心,也被认为是“政治不纯”分子。其实,伊壁鸠鲁并不
/
本文档为【自从有了哲学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