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2010中医执业医师(理论综合)辅导要点

2010中医执业医师(理论综合)辅导要点

2010-10-06 49页 doc 276KB 18阅读

用户头像

is_854025

暂无简介

举报
2010中医执业医师(理论综合)辅导要点[执业笔试资源]2010中医执业医师(理论综合)辅导要点.doc [执业笔试资源] 2009-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理论综合)辅导——要点冲刺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综合)辅导-01-概要 中医执业医师(含助理)资格考试的理论综合部分,包括了十四门功课,是一种大拼盘式的考试方法。 这十四门功课是: 01、中医基础理论 02、中医诊断学 03、中药学 04、方剂学 05、针灸学 06、中医内科学 07、中医外科学 08、中医妇科学 09、中医儿科学 10、西医诊断学 11、西医传染病学 12、西医内科学 13、医学论理学 14、卫生法规...
2010中医执业医师(理论综合)辅导要点
[执业笔试资源]2010中医执业医师(理论综合)辅导要点.doc [执业笔试资源] 2009-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理论综合)辅导——要点冲刺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综合)辅导-01-概要 中医执业医师(含助理)资格考试的理论综合部分,包括了十四门功课,是一种大拼盘式的考试方法。 这十四门功课是: 01、中医基础理论 02、中医诊断学 03、中药学 04、方剂学 05、针灸学 06、中医内科学 07、中医外科学 08、中医妇科学 09、中医儿科学 10、西医诊断学 11、西医传染病学 12、西医内科学 13、医学论理学 14、卫生法规 今年的理论综合考试有几点要特别注意: 卫生部在《大纲》的修改中,体现了‘突出中医’、‘突出临床’、‘突出基础知识’的,删减了部分西医考试科目,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但某些考题的内容可能会涉及一些相关名词。但总体来说对考生是有利的,特别是对西医课程学的昏头昏脑的学生。 另一个需要特别重视的问题是中医经典著作(四大经典)内容纳入了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范围之中,要求考生熟悉经典著作中的重要理论与典故,这是体现中医抵制西化的重要步骤。 至于添加的传染病学、医学伦理学等科目,其考试难度不会太高。 中医类别医学综合笔试全部采用客观选择题型,包括A1型题、A2型题、B1型题。 A1型题——是单句型最佳选择题。 A2型题——是病例摘要型最佳选择题。 B1型题——是配伍题。 示例: A型题:每道试题由一个题干与A、B、C、D、E 五个备选答案组成,题干在前,备选答案在后。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答案,其余四项为干扰答案。 答题时,须按题干要求,从五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项作为正确答案。 A型题采用为A1型题、A2型题2种题型。 例1.治疗下痢,属“通因通用”法的方剂是 答案:(D) A.葛根黄芩黄连汤 B.大承气汤 C.白头翁汤 D.芍药汤 E.黄连解毒汤 例2.患者下痢不止,色暗不鲜,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日久不愈。腹痛喜温,小便短赤,舌苔淡白,脉沉迟。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 答案:C A.白头翁汤 B.木香槟榔丸 C.桃花汤 D.四神丸 E.真人养脏汤 B型题:又称配伍题,目前采用B1型题。 示例: B1型题每道试题由A、B、C、D、E 五个备选答案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题干组成,五个备选答案在前,题干在后。答题时,要求为每个题干选择一项作为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选用一次或一次以上;也可以一次也不选用。为了试卷的化及分数计算的统一性,命题时要求B1型题一律用两个题干。 例: A.午后发热 B.傍晚发热 C.潮热骨蒸 D.身热夜甚 E.夜热早凉 1.清骨散证的热型是——答案:(C) 2.清营汤证的热型是——答案:(D) 理论综合考试(以下简称‘综合’)的答题方式为‘机读卡’,使用2B硬度的铅笔,其他填写内容使用黑色签字笔。考试时不提供草稿纸张,可以用试卷当草稿纸(但需要征求监考人员意见)。 哪些事情要特别关心:铅笔、橡皮的事情不要小看,机读卡错读的事情很多,通常不会给你复核分数,你认为差几分没过是自己用功不到位,但很可能是机读卡的问题。 哪些事情不用担心:卷面上出现错字、甚至是题目的关键字;卷面上出现错题(经常的事情),五个备选答案中没一个是贴谱的……,这些事情不用担心,随便画个黑点就行了。命题组发现问题后,对这种错题统统给一分,但如果你没画黑点,属于弃权,这一分就没了。 综合考试的题目数量为: 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执业医师资格——600道题目——600分。 考试时间为每半日150分钟/150道题目。分两天完成。 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300道题目——300分。 考试时间为每半日150分钟/150道题目。一天内完成。 通常情况下,第一个半天的卷面难度稍微低一些,主要是中医基础和西医的部分课程内容,其后的卷面难度就会给点颜色看看了。 ******************************************************************* 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分数。 综合考试部分与技能考试的评判原理截然不同。综合考试中没有人为因素、抽签手气等问题,但同时也不再是60分万岁的标准。大家的题目是相同的,按照每年的特殊情况订立分数通过线,与高考有些相似。 关于分数线的确定始终是个谜。 首先是当年的考试题目难度,这是决定当年分数线的主要因素。 其次是当年考生的结构,研究生都是背书能手,前年积压的落榜生也不会含糊,这样的总分数含金量就会降低——分数普遍升高。 总考生人数与卫生部计划补充的社会总需求量有一定影响。 考试参照组的平均成绩占据一定影响力。 对于前一年的所谓经验总结,会导致矫枉过正。 哪位领导‘当庄’也会占据一定倾向。(好在现在的中医局大部分是中医人在管理。) 总之,要尽全力争夺分数,毕竟每年都有许多只差一分而OVER的考生。 下面,我们来一下每年的分数线规律: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分数线 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执业医师: 1999年——344分——(执考初期,考试难度很低的年份。)    2000年——316分——(增加题目难度后分数普遍降低。)   2001年——348分   2002年——348分   2003年——338分     2004年——378分——(非典后,带动中医学习热潮。)    2005年——378分   2006年——345分   2007年——360分 2008年——362分 2009年——366分 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执业助理医师:   1999年——162分——(执考初期,含金量很低的年份。)   2000年——156分   2001年——168分   2002年——176分   2003年——176分  2004年——200分——(非典后,带动中医学习热潮。)   2005年——212分   2006年——203分   2007年——186分 2008年——194分 2009年——189分 从上面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一个明显规律,除了特殊的年份以外,其分数通过线基本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执业在总分数的60%左右,助理在总分数的65%以下。 [ 个人观点:今年是国家特别强调要大力发展中医的第一年,作为中医队伍建设的关键门槛——执考,不会设立过高。另外,今年也是重新修改《大纲》的第一次使用,其分数的含金量不会贬值。故今年的分数线不会明显提高。] ********************************************************************* 最后,提一个小建议:有些考生在完成了实践技能考试之后,自己心里‘含糊’,弄不清楚过没过,希望等到成绩下来了,再开始复习理论综合的内容,这样后面的时间就很紧张了。——多看书并不吃亏!即便实践技能没通过,反正明年还是要参加考试的……。但如果因为复习时间被用于‘等待’了,最后挂在综合上,那就真的要找个没人的地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综合)辅导——02——学习《大纲》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是考试的命题依据。《大纲》的编写格式分为单元、细目、要点,力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反映了中医执业医师资格和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临床基本要求。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范围为: 中医基础科目类别: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经典著作内容) 中医诊断学 中药学 方剂学。 中医临床医学科目类别:中医内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儿科学 针灸学 西医临床医学科目类别:西医诊断学基础 传染病学 内科学 其他相关科目类别: 医学伦理学 卫生法规 其中,中医经典著作部分的考试内容,含在中医基础理论部分中,由此可见其考试难度不会太高,重点是一些名词、典故、经典理论的概念。 至于《大纲》中已经删除的解剖、生理、病理课程,就不用认真准备了,考试中不会单独出现这类考题,但某些考题的叙述中可能会涉及这些课程中的概念类名词。 应该注意的是,由于《大纲》的调整,这些课程在全部考试题目中所占据的比例会有所变化,哪些占据比例大的课程容易捡分数,这就是复习重点!这是考生取得理想分数的技巧之一。 另外,我们可以考虑这样一种复习方式:这些课程不是孤立无关的,其基础类别的四项课程是临床课程的结构框架,复习中四项基础课程要牢固,临场时如果临床题目含糊了,就可以利用基础知识来推敲,这是考试技巧之二。 再则,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那些科目比较熟练,那些是弱项。要懂得‘珍惜’,那些容易得分的内容一定不要忽略。也要学会‘放弃’,不是所有人的脑子都一样,能背诵的考生要挣针灸、方剂、中药的分,不善于背诵的考生就应该把重点放在中医基础概念、诊断、临床课程上。这是考试技巧之三。 最后,要学会客观评价自己的状态,随时纠正复习方向。《大纲》中的范围有那些是自己的硬通货,那些是软类,不能想当然。最好用模拟考试的方式,客观评价一下自己在各个科目上的状态。这是考试技巧之四。 网络统计数据: 第一单元:中医基础60分左右;中药50;方剂40 第二单元:中诊70;西医诊断30;西医内科15;传染病15;医学伦理10;卫生法规10. 第三单元:中医内科80;针灸70 第四单元:中医妇科60;中医外科50;中医儿科40 我们来考虑一个问题,假如一位考生,把卫生法规弄的到背如流,但针灸却搞的一塌糊涂,其考试分数的结果会如何呢?我们以执业医师的考试分数来分析,总分600分,卫生法规占据的全部分值为10分,而针灸的分值是70分,那么按照概率的分析,这位大虾所能够占的最大便宜是10分,而可能倒霉的分数是60分。 这样的买卖你愿意去做么? 那么,那些是要拼搏一下的课程就不言而喻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西医诊断学;我们权且这些课程不能完全掌握好,平均成绩也就是70%分,但由于这些课程占据了全部题量的75%,那么这些分值的总数就是600*75% = 450分,你可能得到的分数就是 315分,显然还不够用。但是,在剩余的150分中,只需要再夺取50多分就OK了,换句话说,那些科目需要你掌握的程度是30%,不用玩儿命复习,就是用概率的游戏方法,也能把它瞢出来。(当然,如果时间充足,还是多挣些分数塌实。但如果非要弄出500多分,而伤津耗气也未必值得。毕竟这种考试与临床的实际工作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考完资格还是要多读些经典的好。)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综合)辅导-03-中医基础 理论综合考试的辅导意义并不比实践技能重要,因为大家都是学生出身,自己看书就可以了,无论大纲怎么修改,中医的内容还是那些,况且这种综合考试的方式很类似于毕业综合考试,只是多几门而已。实践技能的辅导中许多东西都是掰开揉碎的罗嗦,原因是许多考生根本没干过临床,也只好摆个‘架势’先上阵,通过了考试再好好练‘把势’吧。 近几天很多考生来邮件,还是希望我接着罗嗦,那我就把某些重点帮大家捋一遍,所谓重点,我的理解其实就是在以前的考试中经常出现的内容,还有就是学中医必须要掌握的内容。不过,还是那句老话:科举就是科举,如何扣住《大纲》才是‘硬道理’。考完执业医师要重新读书,再好好学习中医,若是以为这些考试的东西能应付患者,那恐怕迟早要被患者投诉的。 *********************************************************************** 另外,关于执业助理级别的考试内容,原则上要比执业的简单一些,有几位在博客留言,希望再单独弄一套助理级别的辅导,如此大的工作量,就是再给我两个月,我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完成的。(那些‘专业’搞辅导的都是每门功课几个人弄,还专门有助教打字) 在此,只以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作为蓝本,将重点内容予以整理,助理考生请参阅助理级别的大纲进行对照,筛出不要求的相关内容。至于某些题型的区别,我会尽量予以解释和区分。 —————————————————————————————————— 《中医基础理论》 一、基础概念: 中医的两大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 综合考试中对于这两个特点是一定会考的,但不会这样傻忽忽的提问。 如:整体观念的内容要包括三个细节:人体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的统一性。常见的题型如: 例题:中医的整体观念包括: A、人的气血运行规律,B、心神是主导,C、人对自然界的保护,D、五脏是人体的中心,E、社会发展是健康的主要保证。 分析: 这种题目的目的,是考验考生是否掌握和理解了整体观念,如何分析这类题目要采用排他法。正确答案是D,‘五脏是人体的中心’这个含义,包含在人体的整体观念当中。而C不是人与自然界相互关联与统一性的准确描述。E则过分强调了社会因素。 (对于助理的题型,其干扰答案要简单一些,更容易排除。) 对于辨证论治的内容,要掌握的内容包括:理解‘病’‘症’‘证’的区别,理解‘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关系,理解‘证型’与‘治则’的关系。 例题:对于牛皮癣治疗中选择清热解毒治则是属于: A、特效治则,B、病情发展中的特殊性,C、病情稳定阶段的治则,D、异病同治,E、同病异治。 分析:正确答案是B,属于证与治的紧密关系。D、E不属于原命题含义。 了解了考试常见题型,就可以在复习中抓住重点,贯通知识。 —————————————————————————————————— 二、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的关键是‘精’与‘气’这两个字,精是精微的含义,包含于气,既气中的精微、精华之意。而气就是指物质,是物质的最小、最精细的形式。 重点:精气的有形与无形——聚则有形,散则无形。 精气的运动是永恒的,形与态是暂时的——气机学说。 天地的精气运动化生为人——精气的生命运动形式。 精气的阴阳学说——精气的运动形式趋向。 例题:精气学说的主要特点是指 A、气的升降运动。B、阴阳互根。C、宏观的人体生命学说。D、肾的功能。E、精神活动。 分析:正确答案为C,属于精气的运动方式之一。A为狭义概念,其他则背离命题。 —————————————————————————————————— 三、阴阳学说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了解阴阳的感念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在中医理论中的具体应用。阴阳学说是对精气运动方式的总结和概括,阴阳规律是揭示万物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 重点: 阴阳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绝对性表现在无阴不阳,无阳不阴。相对性表现在其无限可分与趋向关系。 阴阳的固有特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与互藏;消长与转化;自和与平衡。 人体结构的阴阳特征? 生命活动的阴阳特征? 生理与病理现象的阴阳属性? 阴阳与药性的关系? 理解“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 四、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以气的五种运动方式的特殊规律来阐释事物运动的内在规律。 重点: 要背诵五行的对应关系。 五行:五季:五方:五化:五气:五色:五味:五嗅:五华:五音:五脉: 木——春——东——生——风——青——酸——臊——爪——角——弦—— 火——夏——南——长——暑——赤——苦——焦——面——徵——洪—— 土——暑——中——化——湿——黄——甘——香——唇——宫——缓—— 金——秋——西——收——燥——白——辛——腥——毛——商——浮—— 水——冬——北——藏——寒——黑——咸——腐——发——羽——沉—— 五脏:五腑:五窍:五体:五志:五声:五动:五液:五轮: 肝——胆——目——筋——怒——呼——握——泪——风轮 心——小肠—舌——脉——喜——笑——忧——汗——血轮 脾——胃——口——肉——思——歌——哕——涎——肉轮 肺——大肠—鼻——皮——悲——哭——咳——涕——气轮 肾——膀胱—耳——骨——恐——呻——栗——唾——水轮 说明,这个表的内容超出了《大纲》中医基础部分,但考虑在其他地方可能会有所涉及,故增加了五嗅:五华;五声:五动;五轮部分。 要掌握和熟练运用五行中的四种规律:生、克、乘(相克过度)、侮(反克)。 掌握每一行的特性及其释义。如水曰润下,主闭藏。 掌握《内经》中“所不胜”——‘克我’,“所胜”——‘我克’的释义。 五行制化——“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相互制约与资生而维持平衡。 五行胜复——“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五行的自行调节机理。 五行母子关系中的相及:母——子:‘母病传子’。 子——母:1、‘子病犯母’(子亢引起母亢);2、‘子盗母气’(子虚引起母虚)。[某些教材释为子盛引起母虚,实为谬论。] 掌握五行学说在中医临床的应用方法:脏腑间的生理变化规律;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系统关系;五脏各自的生理特点与自然的关系。 了解五行学说在病理‘相生传变’与‘相克传变’过程的含义。 了解本脏的‘象’,即各脏的主色、主季、主气、主脉。理解顺传——相生规律;逆传——克、侮(预后不良)。 掌握‘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意义,以及运用五行学说进行阐释。 了解常用名词的意义:木克脾土;泻南补北;培土生金;滋水涵木;益火补土;金水相生;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 —————————————————————————————————— 五、五脏学说 五脏,又称为‘五神脏’。——化生、收藏精气,藏神。 重点: 熟练掌握五脏各自的所主;阴阳属性;生理特点。 了解‘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的生理意义。 了解“奉心化赤”——是指心有生血的功能。 了解‘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的意义——参与调节人体血脉的三个脏器。 了解五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肺——宗气贯心脉而司呼吸。 心与脾——血的生成与运行的协调作用。 心与肝——对神明(情志)的共同作用;行血与藏血的协调作用。 心与肾——了解名词‘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君相相安’的释义。 肺与脾——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的协调作用。 (肺)清气 + (脾)水谷精微 = (肺)宗气 + (肾)元气 = 人体所需之气。 肺与肝——肝升肺降,相互制约,调畅全身气机。 肺与肾——水之上、下源;疏布与排泄的关系;呼吸与收纳的关系。 了解‘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肾的协调呼吸关系。 肝与脾——调畅气机,促进化生。对血的协调作用。 肝与肾——了解名词‘肝肾同源’‘精血同源’。 脾与肾——后天与先天的关系。 了解五行规律中五脏与官窍、五体、五华、五志、五液、五季的对应关系。 —————————————————————————————————— 六、六腑学说 六腑的作用是受盛传化水谷,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重点: 熟练掌握六腑各自的所主;阴阳属性;生理特点。 了解‘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的生理意义。 了解“飞门”(唇)、“户门”(齿)、“吸门”(会厌)、“贲门”(胃上口)、“幽门”(胃下口 )、“阑门”(大小肠交界处)、“魄门”(肛门),——七冲门(见 《难经、四十四难》)。 了解‘津’与‘液’的关系,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了解“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含义。 掌握六腑与五脏之间的生理关系、表里关系。 —————————————————————————————————— 七、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应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重点: 了解脑的生理功能、所主。(脑与心、肝、肾的关系最为密切。) 提出“脑为元神之腑”的是明•李时珍。 了解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女子胞与肝、心、脾、肾的关系最为密切。) 了解女性月经与肾、肝、冲脉、任脉的关系。 了解天癸的含义。(天癸由肾中的精、气、阴、阳生成,促进女性发育。) ——————————————————————————————待续……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综合)辅导-04-中医基础-B 八、精、气、血、津液、神 精:人体生命的本原,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包括禀赋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和后天摄纳的水谷之精。 重点: 1、精藏于脏腑之中,属于有形之气。属阴。 2、广义的精:包括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 3、精的作用:濡养脏腑、调节人体机能,繁衍生命,化血,化神,化气。 气:人体之气是狭义的气。指人体内的精微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机能的基本物质。 重点: 1、气的基本属性属阳,故其本性是运动。 2、人体的气由精与清气化合而成,化合过程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 3、肾为生气之‘根’;脾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4、气的运动形式是:升、降、出、入。 5、名词:气化——气的运动以及所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 6、气机与气化的关系是:气机是基本属性,是气所特有的以运动而存在的表现形式。由于气的运动,既气机而导致的变化则是气化。气化是运动的结果,气机是固有的形式。 7、气的功能:推动、调空、温煦、滋润、防御、故摄、传递。 (新编版教材中添加了‘滋润’或称为‘凉润’作用,有待商榷。) 8、元气(原气);又称先天之气,肾元。作用: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濡养和调节脏腑、经络、形体、官窍机能。 9、宗气:(别名:大气)聚集于心肺(胸中),是后天之气。 宗气的作用是:温养心脉,温养肺络。 10、名词:‘气海’‘膻中’——聚集宗气的处所,指胸中。 11、营气:循行于脉内,富含营养,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阴。 营气的作用是濡养,与津液共同化生血液,关注全身。 12、卫气:循行于脉外,‘剽悍滑利’之气,属阳。 卫气的作用是‘保卫’‘温煦’‘司开阖’。 13、熟悉“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指卫气功效。 血:血液是运行于脉内的富有营养物质的红色液体,由营气和津液共同构成。 重点: 1、构成血液的基本物质是先天精气和水谷精微。生成血液的过程称为‘化赤’,主要依赖于心、肺、脾。(另一答案曰:与五脏关系密切。) 2、脉道,亦称为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名词‘血府’指脉道。 3、血液的循行与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统血)、肝(藏血)、经脉(运行的通道)有密切关系。 4、血的功能主要是濡养全身。 津液:又称为‘水液’,灌注于人体全身。 重点: 1、津液在经脉内外皆存在,是人体主要的阴液成分。 2、人体的分泌液属于津液范畴。 3、津液同来源于水谷,生成于脾胃。 4、区分津与液的特性: 津:清稀,流动性好,布散于皮肤、肌肉、官窍之中。 液:粘稠,流动性差,灌注于骨骼、脏腑、脑髓之中。 5、津液的布散与心、肺、脾、肾、三焦、经络关系密切。 6、津液的功能:滋润肌体、化生血液、参与代谢。 神:广义的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表现。狭义的神指精神、意志、思维意识 的总和。 重点: 1、神的产生是所有人体基本物质的化生加上人体对外界的反应的组合。 2、熟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又称‘五神脏’。 人体基本物质之间的关系: 1、气对于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2、血对于气的关系:血能载气。 3、了解‘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辨证关系。 4、气对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液),气能行津(液),气能摄津(液)。 5、津液对于气的关系:津能生气,津能载气。 6、了解‘精血同源’与‘肝肾同源’的相互意义。 7、人体‘三宝’——精、气、神。 8、三宝的关系:气能生精;气能摄精。精能化气。精气化神。神能驭精。 九、经络 经络:是全身运行气血的通道。 重点: 1、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 2、熟悉经络系统(组成,归属关系,名称)。 3、经络的主要作用: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 4、了解十二经脉循行的起始位置、分布规律,并熟记名称。 5、十二经脉循行:手三阴胸到手;手三阳手到头;足三阳头到足;足三阴足到腹。 6、熟悉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7、熟悉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以及交接位置。 奇经八脉:别于十二正经的八条经脉。 重点: 1、名称: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2、奇经特点:走向、分布、交接无规律。与脏腑无络属关系。之间没有表里关系。 3、奇经作用: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络。辅助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盈亏。对于肝、肾、脑、髓、女子胞的生理调节具有特殊作用。 4、名词:‘诸阳之汇’——头部汇集了所有阳经。 5、名词:‘阳脉之海’——督脉。 6、名词:‘阴脉之海’——任脉。 7、名词:‘血海’‘十二经之海’——冲脉。 8、了解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定义、特点、功能。 9、经络学说的应用:阐释病理;帮助诊断;指导治疗。 10、与女子月经有密切关系的是‘冲脉’。 11、“任主胞胎”是指任脉与妊娠有密切关系。 12、“司眼睑开合”‘又主下肢’的经脉是‘跷脉’。 十、病因学说 六淫:失度或超常的六气称为六淫。六淫学说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之气侵袭人体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重点: 1、注意六气与六淫的关系。即失度——太过、不及,急骤;超常——‘非其时而有其气’。 2、六淫致病的特点:外感性(肌表;口鼻),季节性(五行规律),地域性(地域环境因素),相兼性(六淫之一或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传变性(入里传变)。 3、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数变。——‘百病之长’。 4、寒邪——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易袭阳气,收引阻塞。——‘凝滞血脉’。 5、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伤津耗气,暑多挟湿。——‘扰动神明’。 6、湿邪——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易袭阴位,粘滞趋下。——‘阻碍气机’。 7、燥邪——燥为阳邪,其性干涩,易伤肺络,耗伤津液。——‘损伤络脉’。 8、火邪——火为阳邪,其性炎上,耗伤阴液,生风动血。——‘上扰神明’。 疠气: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因。 重点: 1、疫疠的特征: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2、影响疫疠发生的因素:气候条件;环境条件;预防措施;社会状态。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重点: 1、“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七情致病以内伤为特点。 2、熟悉‘五志’与‘五行’的归属关系。 3、七情与气机的关系:‘喜则气缓’;‘怒则气上’;‘忧则气耗’;‘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4、七情导致疾病的特点:直接伤及脏腑;多发为情志疾病。 饮食: 重点: 1、饮食失节包括:不洁、不节、偏嗜。 2、饮食失节常导致的疾病:脾胃病症(升降失常)——聚湿;生痰;化热。 劳逸失度: 重点: 1、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则伤气;劳神过度则伤心血;房劳过度则伤肾。 2、过逸损伤气机,脾胃升降失常。 痰饮:津液的异常凝聚成为痰饮。 重点: 1、痰饮的区别:清稀者为饮;粘稠者为痰。(广义的痰) 2、痰分有形与无形:有形者为咳出之痰、瘰疬、痰核等。无形之痰以其表现形式为痰,多停滞于脏腑经络之中。 3、饮邪的分类:‘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4、痰饮属于病理性病因。其前期可与外感、饮食内伤、七情内伤有关。 5、痰饮多责之于肺、脾、肾、三焦。 6、痰饮所伤:阻滞气机;影响气血运行;妨碍津液布散;蒙蔽心神清窍;变化复杂。 7、‘百病多由痰作祟’指痰饮病症具有传变和发病的复杂性。 瘀血:血脉不通则称为瘀血。 重点: 1、瘀血包括:血脉壅塞不通;血溢脉外;血行不畅; 2、瘀血属于病理性病因。 3、瘀血成因:气滞而瘀;因虚而瘀;因寒而瘀;津亏而瘀;血燥(热)而瘀。 4、瘀血的病机:气滞;脉道不通。 5、瘀血的表现:色暗、紫、黑。形有瘀点瘀斑。舌下经脉(左金津;右玉液)曲张结节。脉象细、涩、沉、弦、结、代。肌肤甲错。 6、瘀血的疼痛表现:刺痛为主,固定不移,拒按夜甚。 结石:沙石样病理产物。 重点: 1、结石的成因:饮食;情志;药物;体质;久病。 2、结石多发部位:肝、肾、胆、胃。 3、结石特点:病程迁延;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十一、发病 基本原理: 重点: 1、了解正气与邪气的基本属性。 2、“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指人体自身具有抵抗疾病的免疫能力。 3、“邪之所辏,其气必虚”——指人体自身免疫低下,不能抵御疾病。 4、决定疾病证候与性质的主要因素——正气的强弱。 5、‘内生五邪’——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内源性发病因素。 6、邪气的客观作用:致病原因;病性属性。 7、发病的主要因素:环境;体质;精神。 8、名词:‘卒发’‘顿发’——感受邪气后立即发病。 9、名词:‘徐发’‘缓发’——感受邪气后缓慢发病。 10、名词:‘伏发’‘伏气’——感受邪气后潜伏一段时间后发病,又称为‘伏而后发’,如‘伏气温病’。 11、名词:‘合病’——源于《伤寒论》,指三阳经两经或以上同病。 ‘并病’指一经病证未解,他经又病,连贯而发。 12、名词:‘重感致复’‘食复’‘劳复’‘药复’‘情志致复’——疾病复发。 13、引起疾病复发的基础条件:正气未复,邪气未尽。 十二、病机 邪正盛衰: 重点: 1、“邪气盛则实”——指病证属于实证。邪气为‘实’。 2、“精气夺则虚”——指正气不足,病证属于虚证,正气为‘虚’。 3、名词:‘实证’:邪气盛而正气不虚,正邪相争,反应强烈。 4、名词:‘虚症’:正气不足,无以抵御外邪,正气不能抗邪。 5、虚实夹杂:虚中夹实——正气虚为主。实中夹虚——邪气盛为主。 6、真假虚实: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邪气相对于正气更强。) 7、 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邪气盛,正气被遏。) 8、疾病转归的五种趋势:正胜邪退;邪胜正衰;正邪相持;正虚邪恋;邪去正虚。 阴阳失调:人体阴阳失去平衡而超出生理范围。 ~~~~~~~~~~~~阴、阳太过(太盛)~~~~~~~~~~~~(病理状态) ————————————————————阴阳之上限 ************阴、阳平衡区域***********(人体正常生理范围) ————————————————————阴阳之下限 ~~~~~~~~~~~~阴、阳不足(虚亏)~~~~~~~~~~~~(病理状态) 重点: 1、四种状态:阴阳偏盛;阴阳偏衰。 2、阴阳互损:指阴阳的某一方偏离,而导致对方的损伤——阴阳互根。 3、阴损及阳:阴损于前,为主,继而导致阳的损伤。 (分为以虚致虚,以实致实,以虚致实;以实致虚。) 4、阳损及阴:阳损于前,为主,继而导致阴的损伤。 5、阴阳格拒:阴或阳的盛极,导致对方不能入潜。 6、名词:‘阴盛格阳’——阴极盛而导致阳不能入潜,浮越于外——真寒假热。 7、名词:‘阳盛格阴’——阳极盛而导致阴不能入潜,浮越于外——真热假寒。 8、名词:‘亡阳’——阳气外泄而脱失。属于脱证。 9、名词:‘亡阴’——阴气外泄而脱失。属于脱证。 精、气、血失常: 重点: 1、了解名词:‘精虚’‘精瘀’。 2、了解‘气虚’‘气滞’‘气闭’‘气脱’的表现。 3、名词:‘气逆’——气机升降失常、太过、不及。多见于肺、胃、肝。 4、‘气陷’——升之不足,降之太过。 5、名词:‘上气不足’——指脾的‘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的能力不足。精气不能上行头面。 6、名词:‘中气下陷’——指脾气不足,升清无力,气机趋向于下。 7、血虚:包括血液总量的不足,以及成分的不足。 8、了解‘血虚’‘血瘀’‘血热’‘出血’的成因与临床表现。 9、气滞血瘀——气为血帅,气机不畅则血行不利而瘀。(了解临床表现) 10、气虚血瘀——气为血帅,气虚不能推动血行而瘀。(了解临床表现) 11、气不摄血——以脾虚为根源,气虚失去固摄能力。(了解临床表现) 12、气随血脱——血为气母,血可载气。血失则无以承载。(了解临床表现) 13、了解‘气血两虚’的两组临床表现。 津液失常 重点: 1、了解‘津液不足’与‘津液输布异常’的区别。 2、名词:‘水停气阻’——津液代谢失常,水湿痰饮停滞而引起气机的阻滞。 3、“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指‘气随津脱’的病理过程。 4、了解‘津枯血燥’与‘津亏血瘀’的病理区别。 5、‘血瘀水停’——血脉瘀阻而导致津液输布障碍。 6、 ‘内生五邪’的病机: 重点: 1、‘内风’又称为‘风气内动’ ——多指‘肝风内动’、‘动风’ ——“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指‘动风’。 ——[基本病机]: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 2、‘内寒’又称为‘寒从内生’ ——多指‘虚寒内生’,虚指阳气不足。 ——[基本病机]:阳虚为本。分为:阳虚阴盛;阳虚气弱。 3、‘内湿’又称为‘湿浊内生’ ——多责之于脾气不足,津液输布无权。 ——[基本病机]:脾气不足;饮食不节。 4、‘内燥’又称为‘津伤化燥’ ——多见于肺、胃、大肠。 ——[基本病机]:久病伤阴;汗吐伤阴;亡血失精;热盛伤阴。 ——“肺热叶焦”指肺络‘津伤化燥’的病理过程。 5、‘内火’又称为‘火热内生’‘内热’ ——素体阳盛,邪气从阳化热。 ——[基本病机]:阳盛化火(壮火);邪郁化火(郁热);五志化火;阴虚火旺(虚火)。 6、“气有余便是火”——指‘阳盛化火’的病理过程。 疾病传变: 重点: 1、名词:‘表里传变’——指‘由表入里’或‘由里出表’的两种状态。 2、外感病症的传变方式包括:六经传变;三焦传变;卫气营血传变。 3、内伤病症的传变方式包括:脏腑传变;形脏传变。 4、‘寒热转化’包括‘由寒化热’和‘由热转寒’。 5、‘虚实转化’包括‘由实转虚’和‘因虚致实’。 6、决定疾病传变的主要因素:体质;病邪性质;地域环境因素;季节气候因素;个人生活因素。 十三、疾病防治: 重点: 1、中医对于疾病防治的基本原则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2、中医的基本治疗原则:正治与反治;标本治则;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津液(精);三因制宜。 3、正治——又称为‘逆治’(指逆向病证本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塞者通之。 4、反治——又称为‘从治’(指顺从病证假象)——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5、标——邪气;疾病表现;症状;新病与继发病。 本——正气;根本病机;病因;旧病与原发病。 6、标本治则的基本原则:标本兼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7、多用于虚证的治疗原则是‘扶正’法;多用于实证的治疗原则是‘祛邪’法。 8、扶正祛邪治则的基本原则:单纯扶正;单纯祛邪;扶正祛邪兼顾;先扶正后祛邪;先祛邪后扶正。 9、调整阴阳的基本方法:损其所盛;补其所衰;阴阳双补;回阳救阴。 10、名词:‘治热以寒’是正治‘热者寒之’法则,属于‘损其所盛’原则。 11、“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补其所衰’的治疗方法。 12、名词“阴阳相济”是指‘阴中求阳’与‘阳中求阴’的治疗方法。 13、“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是利用‘阴阳互根’原理来调整阴阳的治疗法则。 14、名词:‘三因制宜’是指‘因时’‘因地’‘因人’的治疗原则。 15、“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指三因制宜中‘因时’治则。 16、“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是三因制宜中‘因地’治则。(非‘同病异治’原则) ——————————————(本部分完)——————————————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综合)辅导-05-中医诊断学-A 一、中医诊断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二、问诊: 关于寒热的重点: 1、风寒表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恶寒重、发热轻。 2、风热表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发热重、恶寒轻。 3、伤风表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发热轻而恶风。 4、里实寒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但寒不热。 5、里虚寒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畏寒不热。 6、里实热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壮热。 7、阳明实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日晡潮热。(申时PM:3-5时) 8、阴虚发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骨蒸潮热。(午后或入夜) 9、微热(低热)的主要分类——气虚;阴虚;血虚。 10、郁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具有情志因素。 11、疟疾发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寒热往来。 12、少阳病发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寒热往来——病机为‘半表半里’。 关于汗的重点: 1、自汗——气虚;阳虚——自汗时出,活动尤甚。 2、盗汗——阴虚;血虚——入睡汗出,醒则汗止。 3、绝汗——亡阴;亡阳——病情危重,大汗不止。 4、战汗——正邪相争——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病情的转折点。 5、头汗的基本病机分类——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蕴结;虚阳上越。 6、手足出汗——阴经郁热熏蒸;阳明热盛;脾虚湿盛。 7、半身出汗的特点——汗出自健侧。 关于疼痛的重点: 1、区别疼痛的性质:胀、刺、冷、热(灼)、重、酸、绞、空、隐、窜。 2、阳明头疼——前额连眉棱骨。 3、太阳头疼——后头连项。 4、少阳头疼——两侧头疼。 5、厥阴头疼——颠顶头痛。 6、胁痛——责于肝胆。 7、胸痛与真心痛的区别——疼痛剧烈,‘手足青至节’(寒邪)。 8、区分胃脘、腹疼痛——前者为心下;后者为脐周。 头晕的重点:区分肝阳、湿热、气虚、阳虚、痰热、肾虚、瘀血。 心悸的类型:心胆气虚;心阳不振;心气不足;心血不足;心脉闭阻。 耳鸣的类型:耳鸣如蝉——多虚证。耳鸣如潮——多本虚标实。 目眩,既‘眩晕’——视物旋转。 目昏,既‘目暗’——视物昏暗不清。 了解失眠与嗜睡的临床定义。 关于饮食与口味的重点: 1、了解口渴欲饮、口渴不欲饮、口渴但漱不饮、口渴多饮的临床特点。 2、消渴病的主要特征——三多一少。 3、了解食欲减退、厌食、饥不欲食的临床症状区别。 4、消谷善饥——消渴病特征之一。 5、口味的分类:淡、甜、酸、苦、涩、咸。 6、口中粘腻不爽——以湿邪为主的临床表现。(湿热;寒湿;痰热。) 关于二便的内容: 1、完谷不化——指大便中含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残渣。 2、便血与脓血便的区别——后者脓中带血。 3、里急后重——便前腹痛,便意急迫,肛门重坠,便后不爽。 4、便溏不爽——大便如酱,便后自觉未排尽。 5、小便频数——小便次数增加,但总尿量不一定增加,甚或减少。 6、膀胱湿热——临床常见小便频数,伴随尿急、痛,色赤。 7、癃闭——‘癃’为小便点滴而出,‘闭’为小便艰涩不出。 8、余溺不尽——小便后自觉未排尽,但不能排出。 9、失禁——小便不自觉排出。 10、遗尿——小便急切,不能约束。 关于经带的内容重点: 1、了解月经的正常周期,行经期的规律特点。 2、区别月经先期、后期、先后不定期的时间特点,临床症状特征。 3、了解月经过多、过少的主要临床病机。 4、崩漏——量大为崩,量少为漏,非经期而至。 5、闭经——冲任不通;血海空虚,导致月经不行。 6、白带与黄带——白带多为湿;黄带多为湿热。 三、望诊: 关于望‘神’的重点:了解‘得神’、‘失神’、‘假神’、‘神乱’的临床症状区别。 面色的望诊重点 : 1、常色的特征:明润;含蓄。 2、客色——指常色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微小变化。仍属于正常范畴。 3、熟悉‘五色’所对应的五脏所主关系,按照五行规律对应其所犯病邪。 4、“望色十法”的对应关系: 浮——沉——轻——浊——微——甚——散——抟——泽——妖 表——里——阳——阴——虚——实——新——久——轻——重 望形态部分的重点: 1、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见于小儿惊风;破伤风;癫痫;马钱子中毒。 2、中风与癫痫的区别——后者醒后如常。 望头面五官的重点: 1、小儿囟门闭和期为6个月左右。 2、了解‘囟填’‘囟陷’‘解颅’的临床症状特点。 3、解颅是小儿佝偻病的主要特征。 4、小儿“五软”——头软;项软;口软;手足软;肌肉软。 5、小儿“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 6、面肿:多责之于肺、脾、心、肾。 7、熟悉“五轮”学说: 风轮——肝——黑睛。 血轮——心——两眦。 肉轮——脾——眼睑。 气轮——肺——白睛。 水轮——肾——瞳人。 8、瞳孔缩小:乌头碱、有机磷类中毒。 9、瞳孔散大:五风内障;青盲;杏仁中毒,或病症危重。 10、‘胞垂’:又称‘胞睑下垂’、‘睑废’,西医称‘眼睑脱垂’。责于脾肾,属痿证范畴。 11、口噤——口闭不开。口撮——口唇紧闭。 12、区别‘咽喉红肿’‘咽喉溃烂’‘咽喉伪膜’的临床特征。 望躯体的主要内容: 1、瘿瘤:颈部喉结处肿块。(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肿大)——痰气互结。 2、瘰疬:颈部侧面结节如串珠。(淋巴结节)——痰火互结。 3、颈脉怒张:责于心血瘀阻;肺气壅滞;心肾阳衰。 4、区别四肢‘抽搐’、‘拘挛’、‘颤动’、‘蠕动’的病证区别。 望皮肤的主要内容: 1、斑疹——斑:色斑,不突出皮肤。疹:突出于皮肤的斑。 2、区别‘白(培)’‘水痘’‘湿疹’的症状与病症的异同。 3、痈——阳证,红肿。疽——阴证,漫肿。 4、疔——如‘钉’,根深如钉。多发颜面、手足。 望小儿指纹的主要内容: 1、熟悉小儿指纹的‘风’‘气’‘命’三关的部位、定义,和诊察手法。 2、熟悉“三关测轻重”;“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的含义。 四、望诊舌象: 重点: 1、舌质——辨五脏,主血分。舌苔——辨六腑,主气分。 2、舌尖——上焦。(心、肺) 3、舌中部——中焦。(脾、胃) 4、舌根——下焦。(肾) 5、舌两侧——肝胆。 6、正常舌质舌苔的标准——‘淡红舌,薄白苔’。 7、了解正常舌象的胃气旺盛;气血充盛;脏腑正常的表现方式。 8、掌握‘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的特征、主病。 9、了解‘老舌’与‘嫩舌’的主病。 10、了解‘胖舌’与‘瘦舌’的病机区别。 11、掌握‘点刺舌’与‘裂纹舌’的病机异同。 12、了解‘齿痕’的产生机理——水湿。 13、了解‘痿软舌’与‘强硬舌’的临床特征、病机区别。 14、了解‘颤动舌’(肝)与‘吐弄舌’(心脾)的所主脏腑。 15、了解舌下络脉(左金津,右玉液)的主要临床症状特点。 16、熟悉常见舌苔中‘厚苔’‘薄苔’的所主病证。 17、熟悉常见舌苔中‘润’‘燥’‘腐’‘腻’苔的所主病证。 18、剥苔——又称为‘地图苔’——胃气虚衰。 19、了解‘真苔’与‘假苔’的临床意义。 20、熟悉常见舌苔颜色中‘白’‘黄’‘灰黑’苔色的所主病证。 21、掌握舌质与舌苔的单独分辨与综合分析能力。 22、舌诊的意义包括:判断正邪;辨别病性;推断病位;分析病势;判断预后。 五、闻诊: 重点: 1、了解‘太息’‘谵语’‘郑声’的含义、临床表现。 2、了解失音与音哑病症中‘金实不鸣’(实证)与‘金破不鸣’(虚证)各自的所指病症。 3、区别哮与喘的临床症状特征,掌握辨别两者的异同点。(哮必兼喘,喘未必哮。) 4、熟悉‘短气’与‘少气’的区别以及临床所主病证。 5、了解呕吐物的临床意义,了解‘呕’与‘吐’的区别。 6、了解‘呃逆’与‘嗳气’的区别。(打嗝;返酸) 7、熟悉‘病室气味’与病症的辨别:臭气——瘟疫。腐臭——疮疡。氨气——肾衰。烂苹果——消渴。大蒜——有机磷中毒。 六、脉诊: 重点: 1、了解‘高骨定关’的含义,掌握寸口脉的布指方法。 2、了解‘举’(浮取)‘按’(沉取)‘寻’(中取)的含义。 3、古籍中形容脉象正常的描述——‘有胃’‘有神’‘有根’。掌握这三个名词的含义与描述方式。 4、《脉经》——24种脉象。《濒湖脉学》《三指禅》介绍了27种脉象。 5、现代临床应用的脉象为28部。——源于《诊家正眼》。 6、了解28部脉象的六种分类归属关系。[以十五规划版教材为准] 7、掌握六大脉象类别的脉象特点。 8、了解28部脉各自的特征,所主病证。[以十五规划版教材为准] 9、了解小儿平脉‘软’而‘数’的特点。 10、了解诊小儿脉的‘一指定三关’的诊脉方法。 七、按诊: 重点: 1、了解按诊所包括的‘触’‘摸’‘按’‘叩’手法。 2、了解按‘虚里’(心尖搏动点)的方法。 3、了解按‘虚里’的搏动‘微弱’与‘洪大’的主病。 4、了解按脘腹的基本内容。 5、了解按肌肤的基本内容:诊断寒热;润燥滑涩。 6、按肌肤时久按始热——属于郁热而身热不扬,主湿热蕴内结。 ——————————————————待续——————————————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综合)辅导-06-中医诊断学-B 八、八纲辨证部分重点: 1、八纲以阴、阳为总纲,辨疾病证属;表、里辨病邪深浅;寒、热辨病邪性质;虚、实辨正邪关系。 2、掌握阴阳辨证的方法,熟练运用阴阳性质对病历症状进行分析。 3、关于表里辨证的要点: 发热恶寒——表证。——见浮脉。 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里证。 寒热往来——半表半里证。 4、辨寒热中的要领——“寒证喜温;热证喜凉”、 “寒证舌淡;热证舌红”、 “寒证苔白;热证苔黄”、 “寒证脉紧;热证脉数”。 5、辨虚实中的要领:‘邪气盛而正气不虚——实证。’ ‘正气不足——虚证。’(某些教材中指出‘正气亏虚,邪气不著’为虚证是错误的感念。) 6、相兼证——不出现辨证的对立关系。常见证型:表实寒证,表实热证,里实寒证,里实热证,里虚寒证,里虚热证。 7、错杂证——出现对立的辨证关系。常见证型为‘表里同病’:表里实寒证,表里实热证。 8、‘寒包火’——指表实寒里实热证,简称:表寒里热。 9、关于证候真假的要点主要是‘寒热真假’。 10、名词:‘热深厥亦深’和‘阳盛格阴’——真热假寒证。 11、名词:‘阴盛格阳证’和‘戴阳证’——真寒假热证。 九、病性辨证部分重点: 1、六淫辨证指:风、寒、暑、湿、燥、火失度而成邪气,既六淫邪气辨证。 2、熟练掌握六淫邪气的致病特点进行病历分析。 3、阳虚证的特点——畏寒(非恶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可兼迟、缓、细等) 4、阴虚证的特点——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5、亡阳证的特点——冷汗;肢凉;面白;脉微。 6、亡阴证的特点——热汗(粘腻如油);肢温;面红;脉细数。 7、气虚证的特点——短气;自汗;舌淡;脉虚。 8、气陷证的特点——头晕;脱垂;舌淡;脉弱。 9、气不固的特点——疲乏;失遗;舌淡;脉虚。 10、气脱证的特点——呼吸微弱;汗出不止;面色苍白;张口闭目;舌淡苔白;脉微欲绝。 11、血虚证的特点——面色淡白或萎黄;口唇眼睑爪甲色浅;心悸多梦;舌淡;脉细。 12、血脱证的特点——面色苍白;头晕心悸;四肢厥冷;舌白;脉微弱或芤。 13、气滞证的特点——胸胁胀痛;随情绪变化;脉弦。 14、气逆证的特点——咳喘(肺气上逆)、吐(胃气上逆)、头疼眩晕(肝气上逆),脉弦。 15、气闭证的特点——昏厥;内脏绞痛;癃闭;脉沉弦有力。 16、血瘀证的特点——刺痛;皮肤异常症状;舌紫或斑点;舌下络脉曲张;脉细涩(或结、代) 17、血热证的特点——身热夜甚;烦躁不宁;神昏;斑疹;舌绛;脉数疾。 18、血寒证的特点——畏寒;冷痛得温可减;口唇青紫;舌紫;脉沉迟(或兼弦、涩) 19、痰证的特点——痰多;头晕;甚或发为癫、狂、痫、痴。苔腻;脉滑或弦。 20、饮证的特点——脘腹痞满(饮停胃肠);胸闷心悸(饮停心包);两胁胀痛(饮停胸胁);咳吐痰涎(饮邪客肺);苔白、滑、厚、腻;脉滑或弦。 21、水停证的特点——身重;水肿;腹水;小便不利;舌淡胀;苔白滑;脉濡缓。 22、津液亏虚证的特点——干燥;皮肤粗糙;口渴欲饮;小便短少;舌红;脉细数。 23、熟悉了解情志证的分类和特点,运用其主要特征对病历进行分析。 十、脏腑辨证要点: 1、心病辨证的主要特征在于‘神’的异常,既强调‘心主神明’。 2、心阴虚证的表现: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兼其他阴虚特征。(舌红少苔脉细数) 3、心血虚证的表现:除‘心阴虚证’的特征外,加上‘头晕;健忘’(神明失养)——兼其他血虚症状。(舌淡脉细数) 4、心气虚证的表现:胸闷气短;心悸神疲;——兼气虚症状(自汗)。(舌淡脉虚) 5、心阳虚证的表现:除了‘心气虚证’的特征外,加上‘畏寒肢冷’——兼阳虚症状。(舌淡苔白脉弱,甚或结代) 6、心阳虚脱证的表现:在‘心阳虚证’基础上的极端发展。症状加上‘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胸闷疼痛’。(舌青紫;脉微) 7、心脉痹阻证的特点:由‘心悸’发展为‘怔忡’;以心痛为特征。 8、瘀阻心脉证:刺痛;舌紫暗,或瘀斑,脉涩、细、结、代。 9、痰阻心脉证:闷痛;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 10、寒凝心脉证:冷痛;(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 11、气滞心脉证:胀痛;(情志影响)舌淡红,脉弦。 12、心火亢盛证的特点:发热吐衄;心烦不宁;口舌生疮;小便灼痛。舌红或绛,苔黄,脉数大。 13、痰蒙心神证的特点:神志异常;昏扑不省;甚或发为癫、狂、痫、痴。苔腻;脉滑或弦。(是痰证的重症表现。) 14、痰火扰神证的特点:在‘痰蒙心神证’基础症状加上‘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15、瘀组脑络证的特点:头晕头痛
/
本文档为【2010中医执业医师(理论综合)辅导要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