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眼视光学 斜弱视 任

眼视光学 斜弱视 任

2010-10-06 50页 ppt 10MB 87阅读

用户头像

is_223654

暂无简介

举报
眼视光学 斜弱视 任null眼 视 光 学 (optometry)眼 视 光 学 (optometry)任亚琳眼视光学眼视光学眼球光学 正视、屈光不正与老视 屈光检查方法 屈光不正矫治眼视光学眼视光学眼球光学 正视、屈光不正与老视 屈光检查方法 屈光不正矫治眼的屈光眼的屈光眼 视觉生物器官:光为适宜刺激 光学器官:复合光学系统 眼球光学系统 角膜 房水 晶状体 玻璃体眼的屈光眼的屈光屈光: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不同折射率的介质时,光线在界面发生偏折现象 屈光力:光线在界面偏折的程度 两介质的折射率 界面的曲...
眼视光学 斜弱视 任
null眼 视 光 学 (optometry)眼 视 光 学 (optometry)任亚琳眼视光学眼视光学眼球光学 正视、屈光不正与老视 屈光检查方法 屈光不正矫治眼视光学眼视光学眼球光学 正视、屈光不正与老视 屈光检查方法 屈光不正矫治眼的屈光眼的屈光眼 视觉生物器官:光为适宜刺激 光学器官:复合光学系统 眼球光学系统 角膜 房水 晶状体 玻璃体眼的屈光眼的屈光屈光: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不同折射率的介质时,光线在界面发生偏折现象 屈光力:光线在界面偏折的程度 两介质的折射率 界面的曲率半径 单位:屈光度(D)=1/fnull角膜屈光力:40-50D 空气房水折射率差别大 角膜表面弯曲度 晶状体:17D调 节调 节调节结构调节结构眼的调节眼的调节调节 和年龄的关系 调节力(D)=1/距离(m) 调节幅度(Amp):眼所能产生的最大调节力 调节范围:远点——近点 远点: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所能看清的最远一点 近点:眼在最大调节时能看清的最近一点 三联动现象三联动现象调节 集合 瞳孔间距(cm)/视标距离(m) 单位:棱镜度 瞳孔缩小眼视光学眼视光学眼球光学 正视、屈光不正与老视 屈光检查方法 屈光不正矫治眼屈光状态眼屈光状态正视 屈光不正/非正视 近视 远视 散光近视近视定义 影响人类最常见的眼部疾患 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发病率近视的流行病学调查近视的流行病学调查美国 25% 中国 55% 日本 40% 新加坡 70%近视进展理论近视进展理论视网膜通过视网膜离焦像的反应主动调控巩膜生长 模糊的视网膜像刺激眼球变长影响近视进展的可能因素影响近视进展的可能因素遗传:Framingham Offspring Eye Study 教育: Speriody Study 环境: Isradle Studynull按屈光成分: 屈光性近视:屈光力过强,眼轴正常 轴性近视:屈光力正常,眼轴过长 混合性近视 按近视程度: 轻度近视:-3.00D 中度近视:-3.00D~-6.00D 高度近视: >-6.00Dnull临床表现 视远模糊、波动 近视力正常 眯眼 看近少用调节,集合功能下降,易出现外隐斜 高度近视 玻璃体液化、浑浊、后脱离 眼底改变 null高度近视常见眼底改变 近视弧 豹纹状眼底 Fuchs斑 容易发生视网膜裂孔、脱离 眼球延长,导致后巩膜葡萄肿 病理性近视nullnull 矫治原则 凹透镜 矫治形式 框架眼镜 角膜接触镜 屈光手术远 视远 视按屈光成分: 屈光性远视:屈光力过弱,眼轴正常 轴性远视:屈光力正常,眼轴过短 按远视程度: 低度远视:+3.00D,可基本代偿 中度远视:+3.00D~+5.00D,视力受影响 高度远视:+5.00D,视力影响明显,难以代偿 隐性远视vs显性远视调节对远视的影响调节对远视的影响null临床表现: 与年龄密切相关 <6岁,低、中度无症状,高度可出现调节性内斜视 6-20岁,因近视觉需求增加,开始出现症状 20-40岁,调节幅度减少导致隐性远视减少,显性远视增加 >40岁,调节幅度进一步下降,远、近均需矫正null临床表现 屈光性弱视:高度远视,6岁前未适当矫正 内斜视/内隐斜 小眼球、浅前房 假性视乳头炎null矫治原则 凸透镜增加光线聚散度 矫治形式 框架眼镜 角膜接触镜 屈光手术(尚不成熟)远视矫正原则远视矫正原则散光散光类型 规则散光 顺规散光 逆规散光 斜向散光 不规则散光nullnullnullnull类型: 单纯近视散光 单纯远视散光 复合近视散光 复合远视散光 混合散光散光对视力的影响散光对视力的影响视力减退 视疲劳 轴向:斜轴>逆规>顺规散光的矫正散光的矫正矫治原则: 柱镜 宁小勿大,如不能适应,逐步增加屈光参差屈光参差定义:双眼屈光度数不等,相差超过2.50D以上者出现融像困难 容易引起弱视 矫正:考虑视网膜像放大率老视老视定义 老视VS远视老视的临床表现老视的临床表现体征: 近视力下降 调节幅度下降, 通常 <5.00D 症状: 视近模糊 眼睛容易疲劳,尤其是近距离工作之后 阅读距离较习惯为远老视的检查与矫正老视的检查与矫正检查 远屈光检查(双眼平衡) 近附加检查 了解视觉需求和习惯阅读距离 矫治 框架眼镜 (渐进镜、多焦镜等) 角膜接触镜 手术(尚不成熟)老视和隐形眼镜老视和隐形眼镜1%老视戴隐形眼镜(美国)眼视光学眼视光学眼球光学 正视、屈光不正与老视 屈光检查方法 屈光不正矫治屈光检查方法屈光检查方法客观验光法 检影 自动验光仪 主觉验光法 试镜片法 综合验光仪 睫状肌麻痹验光(散瞳验光) Cyclopentolate:常用,快速 阿托品:长效、彻底我们的验光对象我们的验光对象是人而不是眼球有经验的验光师有经验的验光师花几分钟时间检影 花较长时间做主觉验光和调整眼视光学眼视光学眼球光学 正视、屈光不正与老视 屈光检查方法 屈光不正矫治屈光不正矫治屈光不正矫治框架眼镜 角膜接触镜 屈光手术眼镜片的眼镜片的设计眼镜片材料眼镜片材料玻璃 普通玻璃 高折射率玻璃 :边缘易产生色散 树脂 亚克力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CR-39 :丙烯基二甘醇碳酸酯 PC :聚碳酸酯 高折射率树脂角膜接触镜角膜接触镜软镜 硬镜(RGP镜) 角膜塑型术(OK镜)RGP镜RGP镜 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优良的光学质量 较高的氧通透性角膜塑形镜(OK镜)角膜塑形镜(OK镜)一种特殊设计的硬镜 “逆转几何设计”—即中央曲率平坦周边陡的特殊设计 通过机械压迫或按摩使角膜中央曲率变大,以达到减少角膜屈光力的目的。 早在40年前就开始,一直存在许多问题。对OK镜的几点思考对OK镜的几点思考一种可行而有效的近视矫治方法之一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治愈近视 矫治度数有一定限度 效果因人而异 终生需要镜片来保持矫治效果 矫治过程中角膜随时可能发生问题屈光手术屈光手术角膜屈光手术 眼内屈光手术 巩膜屈光手术角膜屈光手术角膜屈光手术角膜激光屈光手术 RK PRK LASIK 角膜基质环植入术眼内屈光手术眼内屈光手术白内障摘除+IOL植入术 透明晶状体摘除+IOL植入术 有晶状体眼IOL术理想的视觉理想的视觉 清 晰 舒 适 持 久本章重点本章重点视近三联动 几个定义 屈光不正的配镜原则谢谢谢谢斜视与弱视斜视与弱视 任亚琳一. 眼外肌的运动功能 一. 眼外肌的运动功能 Fick氏三轴 Fick氏三轴 眼球旋转中心:角膜后方13.5mm X轴:水平轴 Y轴:前后轴 Z轴:垂直轴null 第一眼位 (primary position on gaze) 第一眼位 (primary position on gaze)内直肌—— 内转 内直肌—— 内转 外直肌 —— 外转 外直肌 —— 外转 上直肌 ——上转,内旋,内转上直肌 ——上转,内旋,内转下直肌 ——下转,外旋,内转下直肌 ——下转,外旋,内转上斜肌 ——内旋,下转,外转上斜肌 ——内旋,下转,外转下斜肌 ——外旋,上转,外转下斜肌 ——外旋,上转,外转第一眼位时眼外肌作用表第一眼位时眼外肌作用表各条眼外肌的作用方向各条眼外肌的作用方向水平、垂直直肌: 与肌肉名称同方向 垂直肌:直肌内转,斜肌外转 上方肌内旋,下方肌外旋6个主要诊断眼位和6对配偶肌6个主要诊断眼位和6对配偶肌三级视功能三级视功能同时知觉 融合 立体视二、斜视二、斜视1.定义 双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视轴呈分离状态,其中一眼注视目标,另一眼偏向目标一侧,称为斜视。null 正常人双眼的眼位有偏斜的倾向,但能够通过融合机制控制时为称为隐斜,如融合机制不能控制,则双眼表现为间歇性或恒定性偏斜状态,称为显斜。2.斜视的检查2.斜视的检查 病史 发病年龄,诱因,性质,及伴随症状。治疗史和家族史。 null视力及屈光检查 测定远、近视力及矫正视力。儿童屈光检查应用1%阿托品麻痹睫状肌检影验光。null一般检查 检查眼位偏斜的方向和程度,颜面对称,有无内眦赘皮假性斜视,和代偿头位。内眦赘皮所致的假性内斜视 内眦赘皮所致的假性内斜视 null斜视角测量 角膜映光法(Hirschberg法) 视野计检查法 交替遮盖法 遮盖去遮盖法 三棱镜遮盖法 三棱镜遮盖去遮盖 三棱镜角膜映光法 nullnull眼球运动检查眼球运动检查单眼运动 双眼运动 眼球运动的正常幅度眼球运动的正常幅度内转:瞳孔内侧缘到达上下泪小点垂直连线处 外转:角膜颞侧缘到达外眦角 上转:角膜下缘到内外眦角连线处 下转:角膜上缘到内外眦角连线处 用于:各类斜视眼外肌力量强弱的检查3、斜视的分类3、斜视的分类按眼位偏斜的方向分:水平斜视,垂直斜视; 按眼位偏斜的时间分:恒定性,间歇性; 按偏斜的眼别分:单眼性,交替性; 按斜视度与调节的关系分:调节性,部分调节性,非调节性; 按偏斜的原因分:原发性,继发性; 按运动状态分:共同性,非共同性。null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儿童弱视斜视防治组 制定的分类法(1996): 一、隐斜视 二、共同性斜视 ㈠共同性内斜视 ⒈先天性(婴儿性〕内斜视 ⒉调节性内斜视 ⒊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⒋非调节性内斜视 ⒌继发性内斜视 ㈡共同性外斜视 ⒈先天性外斜视 ⒉间歇性外斜视 ⒊恒定性外斜视 ⒋继发性外斜视   ㈢其它 ㈢其它 三、非共同性斜视 ㈠麻痹性斜视 ⒈先天性麻痹性斜视 ⒉后天性麻痹性斜视 ㈡特殊类型斜视 ⒈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 ⒉眶壁骨折 ⒊甲状腺相关眼眶病 三、共 同 性 斜 视 三、共 同 性 斜 视 眼外肌肌肉及其支配神经均无器质性病变的眼位偏斜,向各个方向注视时偏斜度相同。 根据眼位偏斜的方向分为:内斜视、外斜视和垂直斜视。内斜视分类 内斜视分类 1.先天性(婴儿型〕内斜视 2.调节性内斜视 3.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4.非调节性内斜视 5.继发性内斜视先天性内斜视 Congenital or infantile esotropia先天性内斜视 Congenital or infantile esotropia【主要特征】【主要特征】出生后6个月内发生 斜视角较大,+40△以上 看远与看近的斜视角相等(AC/A正常),且稳定 多为轻度远视,戴镜不能矫正斜视 多数患儿双眼视力相等,交替注视 可有外转受限 常伴有多种合并症(DVD,眼震,A-V征,斜肌亢进等) 可有家族史先天性内斜视先天性内斜视患儿,男,5岁,自出生后内斜视 视 力:右0.3 左0.5 斜视检查:33cm A.P.C.T +65Δ 6m A.P.C.T +60Δ 检影验光:右 +1.00+0.50 ×10=0.7 左 +1.00 =0.9 手 术:双MR后徙 调节性内斜视 Accommodative esotropia调节性内斜视 Accommodative esotropia分类分类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Fully or refractive accommodative esotropia 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高AC/A) Non-refractive accommodative esotropia,high AC/A ratio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Fully or refractive accommodative esotropia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Fully or refractive accommodative esotropia 【主要特征】【主要特征】常发生在2~3岁左右 早期为间歇性 中高度远视 充分麻痹睫状肌或戴镜后,变为正位或内隐斜 用文字视标引起调节,易出现内斜视 AC/A正常病例病例患儿,男,5岁,2岁半出现内斜视 裸眼视力:右0.6 左0.3 第一眼位: 33cm照影+15 o 6m 照影+15 o 1%阿托品眼膏散瞳bid×5天 散瞳眼位:正位 检影: 右:+4.00DS+0.50DC ×90 o =0.9 左:+5.25DS+1.00DC ×80 o =0.5 诊断: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弱视(左) 眼镜处方: 右:+3.25DS 左:+4.50DS+0.50DC ×80 o 2月后复查,戴镜正位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高AC/A)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高AC/A)AC/A测量法AC/A测量法引起调节性辐辏的调节力与其所诱发的调节性辐辏的三棱镜度比率 正常:1D调节引起3△~5△的辐辏 AC/A=瞳距+ (△2- △1)/3D △2:33cm三棱镜度 △1:6m三棱镜度 【主要特征】【主要特征】多在1~4岁发病 轻中度远视 看近斜视角大于看远(≥10Δ),高AC/A 睫状肌麻痹或戴镜后,视近仍呈内斜视 多有双眼单视,罕见弱视病例病例患儿,女,9岁,3岁时看近出现内斜视 裸眼视力:右 0.7 左 1.0 第一眼位: 33cm 裸眼 APCT +50Δ 6m 裸眼 APCT +30Δ 检影验光: 右:+2.50DS=1.0 左:+2.00DS=1.2 按以上度数眼镜处方戴镜半年复查: 33cm 戴镜 APCT +35Δ 6m 戴镜 APCT +15Δ 手术设计: 行双侧MR后徙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主要特征】【主要特征】轻、中度远视 戴完全矫正眼镜后,看远斜视角减小,但仍呈内斜视(≥10△) 内斜视常呈单侧性,常伴有弱视及异常网膜对应 常伴有垂直斜视 原发性或继发性下斜肌亢进 DVD A-V征病例1病例1男,4岁,2岁发现内斜视 裸眼视力:右 0.3 左0.8 第一眼位: 33cm及6m照影+35 o 检影验光: 右:+2.50DS+1.00DC×90 o =0.4 左:+2.00DS+1.00DC×90 o =1.0 散瞳眼位: 33cm照影+20 o 柱镜各减0.5D给于眼镜处方戴镜 6:1遮盖健眼:弱视眼,半年后双眼视力1.0,戴镜仍呈内斜视 眼位: 裸眼 戴镜 33cm APCT +60Δ +40Δ 6m APCT +55Δ +35Δ 手术设计: 行双侧MR后徙非调节性(获得性)内斜视非调节性(获得性)内斜视【主要特征】【主要特征】6个月以后发生的非调节性内斜视 无明显远视,与调节因素无关 开始呈间歇性,病程缓慢继发性内斜视继发性内斜视知觉性内斜视 连续性内斜视知觉性内斜视知觉性内斜视【主要特征】 出生后早期发生的视力障碍(角膜云翳、白内障等)引起的内斜视 后期可出现外转受限 治疗 病因治疗 斜视眼MR后徙+LR截除术,欠矫10Δ~15Δ连续性内斜视连续性内斜视外斜视手术过矫 过矫10Δ~20Δ者,一般于术后2周内消失共同性外斜视 共同性外斜视 分类 分类 先天性外斜视 后天获得性外斜视 先天性外斜视 先天性外斜视 【主要体征】【主要体征】出生时或1岁以内发病 斜视角较大且恒定 不伴有眼部及全身异常 眼球运动正常 双眼单视功能不良 常合并垂直斜视病例病例患儿,女,3岁 出生后3个月外斜视 视 力:右0.7 左0.7 检影验光:右 +2.25+0.50×95=0.7 左 +2.00+0.25×95=0.7 斜视检查:33cm A.P.C.T -50Δ 6m 斜视角大致相等 眼球运动正常 诊断:先天性外斜视 弱视(双) 手 术:双LR后徙 后天获得性外斜视 后天获得性外斜视 分类分类间歇性外斜视 恒定性外斜视 继发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 间歇性外斜视 【主要特征】【主要特征】斜视角不稳定,与融合和调节型集合强弱有关 遇强光时喜闭一只眼,并出现显性斜视 少数患者早期可有复视 可有视疲劳症状间歇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恒定性外斜视 恒定性外斜视 【主要特征】【主要特征】斜视角恒定且较大 幼年期发生者,双眼视觉预后差 成年期发生者,由间歇性外斜视发展而来,双眼视觉预后较好 集合功能不良 异常视网膜对应或单眼抑制 单眼注视者,斜视眼可合并弱视 常合并A-V征、下斜肌功能过强或垂直斜视病例病例患儿,男,5岁,1岁发现外斜视 视 力:右0.9 左1.0 斜视检查:33cm A.P.C.T -35Δ 6m A.P.C.T -20Δ 眼球运动正常 双眼不能集合 诊断:恒定性外斜视(分开不足型) 手 术:双MR截除病例病例女,19岁,自幼外斜视 视力:右:1.0 左:1.0 斜视检查: 33cm APCT -70Δ 6m APCT -70Δ 眼球运动正常 诊断: 恒定性外斜视(基本型) 手术设计: 双侧LR后徙继发性外斜视继发性外斜视知觉性外斜视 连续性外斜视知觉性外斜视 知觉性外斜视 【主要特征】 由于存在知觉性缺陷,如屈光参差,单眼无晶体,视融合破坏而发生 知觉障碍眼斜视 治疗 病因治疗 手术主要限于患眼 可轻度过矫病例病例女,4岁,1岁时发现外斜视 视力: 右:1.0 +0.75DS +0.50DC×90 o = 1.0 左:0.06 +4.50DS +1.50DC×95 o = 0.1 第一眼位: 33cm 照影 左-25 o 6m 照影 左-25 o 眼球运动正常 诊断: 知觉性外斜视 屈光参差性弱视(左) 治疗: 眼镜处方: 右:平光 左: +3.50DS +1.00DC×95 o 6:1遮盖健眼连续性外斜视 连续性外斜视 【主要特征】 内斜视过矫,术后出现外斜视病例病例男,12岁,2岁时出现内斜视,6岁时行矫正手术。近3年出现外斜视。 6岁时检查: 右 1.0 + 1.00DS =1.0 左 1.0 + 0.75DS =1.0 33cm APCT+45Δ 5m APCT+20Δ 双内直肌后徙 检查: 右 0.2 -2.25DS = 1.2 左 0.1 -3.00DS = 1.2 33cm APCT-15Δ 5m APCT-15Δ 手术定量: 左眼LR后徙㈢特殊类型的斜视㈢特殊类型的斜视1.A-V综合征 水平斜视的一种亚型,在向上和向下注视时水平斜视幅度改变。类似字母A或V。可由于水平肌、垂直肌或斜肌功能异常引起。与水平斜视合并存在,也可见于其他类型斜视。常见下斜肌过强与V征并存,上斜肌过强与A征并存。nullV-外斜视㈢特殊类型的斜视㈢特殊类型的斜视2.垂直分离性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 DVD) 又称双上隐斜。双眼交替遮盖时,被遮盖眼上斜视或向上飘移。当上斜眼转为注视眼时,对侧眼并不向下转,而是无垂直运动或向上漂移。常于水平斜视合并,也可合并垂直斜视。多有隐性眼球震颤。可合并A-V征。nullV征+DVD㈢特殊类型的斜视㈢特殊类型的斜视3.斜肌功能异常 ⑴下斜肌功能异常:向侧方注视时内转眼上转,内上转过强,当内转眼注视时,外转眼下转。单侧或双侧,常不对称。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后者常见于上斜肌麻痹。null V-内斜视 下斜肌过强㈢特殊类型的斜视㈢特殊类型的斜视3.斜肌功能异常 ⑵上斜肌功能异常:向侧方注视时内转眼下转,内下转过强,内上转落后。可双侧发生,合并A征,可合并水平斜视,常有下斜视。与DVD,A征合并时为Helveston综合征。nullA-内斜视 上斜肌过强五、斜视的治疗五、斜视的治疗 共同性斜视的治疗是为了获得双眼单视。而双眼视觉的发育和完成是在儿童期。斜视一经诊断明确应立即给予治疗。null1. 矫正屈光不正 睫状肌麻痹下检影验光,对伴有远视的内斜视患儿应予全部矫正,外斜视伴有近视者也应全部矫正,散光者应全部矫正。进行弱视治疗。null调节性内斜视 如病人戴镜后斜视度仅部分减少,为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剩余的斜视属非调节部分,在治疗弱视后视力达到正常时手术。null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双焦点镜或缩瞳剂减少看近时的调节,以期获得看近时的舒适的双眼单视。双焦点镜应用下加镜片的上缘水平平分瞳孔水平线。null2.治疗弱视 null3.非手术治疗 正位视训练 目的:克服抑制,唤起复视,建立双眼视,通过练习控制眼位增加融合范围,增进双眼视觉功能。 实体镜训练,同视机训练等。null集合训练 间歇性外斜视的患者在手术前进行集合训练,不能免于手术,对于有集合不足的患者可以试用。null4. 手术 目的 为使患者恢复或重获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双眼视觉。 时机 斜视患者经过矫正屈光不正和治疗弱视已经痊愈,视力达到正常或接近正常,即可手术。在儿童期手术使获得双眼单视的机会增加。成年后再进行手术仅能或得美容的效果。null预后 与患者的发病年龄、斜视的类型、开始治疗的年龄、视力和有无弱视及弱视治疗的效果、手术时机以及手术的结果有关。 非共同性斜视非共同性斜视 主要指麻痹性斜视(少数痉挛性),是由于支配眼肌运动的神经核、神经或眼外肌本身器质性病变 所引起 病 因病 因先天性:产伤、发育异常等 后天性: 外伤:颅底骨折伤及展神经等 炎症:脑炎脑膜炎、带状疱疹、脱髓鞘疾病等 血管性疾病:高血压、脑出血等 肿瘤: 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重症肌无力、眼外肌炎等 机械性眼球运动障碍:眼眶骨折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复视,眩晕 代偿头位 眼位偏斜 运动受限 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null麻痹性斜视(右眼外直肌麻痹),第二斜视角>第一斜视角麻痹性斜视(右内直肌麻痹),右眼内转运动受限第二斜视角第一斜视角治疗治疗病因 药物:VitB1,B12,ATP,激素,抗生素 三棱镜:小度数斜视 手术:*麻痹性斜视与共同性斜视鉴别**麻痹性斜视与共同性斜视鉴别* 麻痹性 共同性 病因 器质性改变 不清楚 发病 骤然 逐渐进展 眼球运动 运动受限 无受限 斜视角 第二斜视角>第一斜视角 两个斜视角相等复视 有 无 代偿头位 有 无 治疗 戴镜,手术 病因治疗,神经营养 三棱镜,手术 null 弱视(amblyopia) 在视觉发育关键期间,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视觉细胞的有效刺激不足,从而造成单眼或双眼视力低于同龄正常儿童。一般眼科检查无阳性体征和器质性病变,睫状肌麻痹检影后矫正视力≤0.8。 null 病 因 及 分 类 斜视性弱视 屈光参差性弱视 屈光不正性弱视 形觉剥夺性弱视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视力减退 轻 0.6--0.8 中 0.2--0.5 重 <0.1 拥挤现象 E E E E E null 弱 视 的 治 疗 原则:抓紧时机,尽早治疗 方法:矫正屈光不正,原发病的处理 遮盖治疗:消除优势眼对弱视眼的抑制 视觉刺激(弱视治疗仪), 药物 定期复诊 null遮盖治疗眼 球 震 颤眼 球 震 颤眼球震颤(nystagmus,又称眼震)是一种有节律的不自主的眼球摆动。 分类 按眼震的节律分:急动型,有快慢相, 钟摆型 按眼震的方向分:水平型,垂直型,斜向型,旋转型, 混合型 按发生机理分:生理性 病理性:知觉缺陷型,运动缺陷型 隐性治 疗治 疗 眼震不能治愈。可以通过光学方法提高视力。 矫正屈光不正 提高视觉清晰度,减轻视力疲劳。 对眼震的病人治疗弱视时慎行遮盖。 null应用三棱镜 同向三棱镜的尖端朝向静止眼位,可以矫正代偿头位。 异向三棱镜尖端朝向内,诱发集合,减轻眼震。 手术 矫正代偿头位。 谢 谢! 378042547谢 谢! 378042547
/
本文档为【眼视光学 斜弱视 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