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痛证辨治小议

痛证辨治小议

2010-10-06 2页 pdf 128KB 41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1253

暂无简介

举报
痛证辨治小议 合五苓散的病因病机。现代研究亦证实 ,五苓散有 促进血液循环、利尿等作用。更益紫苏叶 ,性味辛 温 ,加强桂枝之温阳化气利水功效。丁香味辛性温 , 外敷脐部 (神阙穴) ,温煦脾胃阳气 ,并能通十二经 络 ,促进水液代谢。内外并治 ,可以增强疗效 ,使小 儿避免手术治疗的痛苦。 男 ,8 月 ,1990 年 5 月 20 日就诊。患儿于 4 月 时发现阴囊肿大 ,且逐渐加重 ,伴尿频而清、大便溏 薄。曾用中药熏洗月余 ,未见好转。查体 :阴囊内有 光滑的囊性肿物 ,扪之不痛 ,透光试验阳性。舌质 淡 ,苔白 ,指纹淡红。证...
痛证辨治小议
合五苓散的病因病机。现代研究亦证实 ,五苓散有 促进血液循环、利尿等作用。更益紫苏叶 ,性味辛 温 ,加强桂枝之温阳化气利水功效。丁香味辛性温 , 外敷脐部 (神阙穴) ,温煦脾胃阳气 ,并能通十二经 络 ,促进水液代谢。内外并治 ,可以增强疗效 ,使小 儿避免手术治疗的痛苦。 男 ,8 月 ,1990 年 5 月 20 日就诊。患儿于 4 月 时发现阴囊肿大 ,且逐渐加重 ,伴尿频而清、大便溏 薄。曾用中药熏洗月余 ,未见好转。查体 :阴囊内有 光滑的囊性肿物 ,扪之不痛 ,透光试验阳性。舌质 淡 ,苔白 ,指纹淡红。证属肾气不化 ,水湿下注所致。 故治以温肾化气、利水消肿之法 ,方用五苓散加味 : 桂枝 3~6 g ,苍术、白术、猪苓、茯苓、泽泻各 6~ 10 g ,紫苏叶 5~10 g。水煎 150~200 ml ,分 4 次 服。并结合外治法 :公丁香焙干、研末 ,过 100 目筛 取细末 ,每次 2 g ,敷脐 ,胶布固定 ,每 3 d 换药 1 次。 疗程 4 周。服药 7 剂阴囊内水液明显减少 ,继服 7 剂积液消失而愈。随访 1 年未复发。 3  小儿腹泻 婴幼儿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泄泻的病因比较 复杂 ,但其病变皆在脾胃 ,与湿邪有关 ,故有“无湿不 成泻”之说。这属于津液输布失司 ,符合五苓散的病 因病机。五苓散功擅利湿 ,湿邪去除则脾运自健 ,泄 泻自止。此即“利小便而实大便”之意。朱虹在《小 议五苓散》一文中指出 :在原方基础上加入苍术、车 前子等利尿药物 ,更有助于泄泻自止。 女 ,1 岁 ,1994 年 8 月 18 日就诊。患儿于 3 d 前腹泻 ,每日大便 10 余次 ,为稀水样便 ,挟有不消化 食物 ,无黏液及脓血 ,伴肠鸣腹痛、尿少、不欲进食。 查体 :精神稍弱 ,无发热 ,无明显脱水征 ,腹软 ,肠鸣 音活跃。舌质淡 ,苔白厚 ,指纹淡紫。证因湿邪困脾 所致。治以利湿止泻 ,方用五苓散加味 :茯苓 12 g , 猪苓 6 g ,白术 5 g ,泽泻 10 g ,桂枝3 g ,苍术 6 g ,车 前子 (包煎) 10 g。水煎服 ,日 1 剂。服药 2 剂腹泻 次数明显减少 ,继服 3 剂 ,大便性状恢复正常。 实验证明 ,五苓散对脱水状态的机体呈现抗利 尿作用 ,而对水肿状态的机体则显示利尿作用。五 苓散利尿机制作用于钠转运系统较少 ,而主要作用 于水输送系统 ,因此基本不影响尿中电解质浓度。 日本花轮寿彦报道 ,五苓散发挥利尿作用同时产生 抗利尿作用 ,另外有抗炎、抗溃疡、健胃功效。前川 二郎报道 ,五苓散的利尿作用机制是驱逐体内非生 理性水来实现的。朱海峰等研究显示 :五苓散具有 对尿液的双向调节作用 ,多尿时可摄尿 ,少尿时可利 尿 ,应属于生物反应修饰剂。故五苓散能重新分配 津液 ,恢复津液代谢的平衡 ,纠正环流障碍、水液停 滞、津液不足等病理改变。 [收稿日期 ] 2008203213 痛证辨治小议 孙鲁民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山东 济南 250011)   [关键词 ] 痛证 ;辨证论治 ;针刺 ;心理疗法 [中图分类号 ] R25519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02572358X(2008) 0620426202   中医学对痛证的认识和诊疗 ,自《素问 ·举痛 论》始 ,渐著于世 ,治疗疼痛 ,除药物内服外 ,还有药 物外敷、针刺、按摩、心理疗法等 ,简述如下。 1  辨证施治 111  疏风止痛  风为阳邪 ,为百病之长 ,易挟寒、 湿、热邪侵犯人体 ,症见头痛项强、恶风发热、咳嗽 身痛等。在治疗上根据感邪不同 ,又分别采用疏 风散寒止痛、疏风胜湿止痛、疏风清热止痛等。代 表方为荆防败毒散、银翘散等。常用药物有荆芥、 防风、麻黄、桂枝等。临床多见于痹证 ,如痛风性 关节炎、痛风等 ,《医学入门 ·痛风》有曰 :“形祛瘦 者 ,多内虚有火 ,形虚肥者 ,多外因风湿生痰 ,以其 循历遍身 ,曰历节风 ,甚如虎咬 ,曰白虎风 ,痛必夜 甚者 ,血行于阴也。”由于风寒湿邪侵入经脉 ,流注 关节 ,日久化热 ,湿热瘀阻经脉之故。根据以上的 理论和临床实践 ,笔者认为风、湿、热、瘀为致病因 素 ,其病机为风与湿热相搏 ,流注关节 ,瘀血阻滞 , 不通则痛。用以疏风祛瘀止痛之药 ,随证加减 ,痹 证自除。 112  理气止痛  气机不畅症见胸胁、乳房、少腹胀 痛 ,或攻窜疼痛 ;或腰腹疼痛如绞等。疏肝理气 ,或 祛除实邪 ,气机通调 ,则疼痛自除。代表方如柴胡疏 肝散、四逆散、逍遥散等。常用药物有柴胡、郁金、川 ·624· 山东中医杂志 2008 年 6 月第 27 卷第 6 期 楝子、白芍、香附等。临床多见于胃脘痛 ,如急慢性 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大多由于饮 食不节或情志失调 ,疏泄不畅 ,损伤胃气 ,致气机升 降失常 ,胃失和降 ,从而发生胃脘胀痛、嘈杂泛酸等 症。治以疏肝理气活血 ,健脾和胃止痛。用药时适 当加入理气活血通降之品 ,增其理气活血、消胀止痛 之力 ,临床治疗胃脘痛属气滞血瘀者 ,每收佳效。其 中理气方中柴胡为要药 ,味苦 ,性微寒而质轻 ,为足 少阳、足厥阴两经的引经药 ,与白芍合用既缓急止痛 又调合诸药。 113  温阳止痛  脾阳不足 ,或肾阳虚衰 ,不能温养 脏腑 ,则见脘腹或脐周隐痛 ,喜温喜按 ,遇寒加重 ,得 热则缓 ;或腰膝疼痛 ,畏寒肢冷等。代表方为附子理 中汤、小建中汤等。常用药物有附子、肉桂、干姜等。 《素问 ·举痛论》云 :“寒气入经而稽迟 ,泣而不行 ,客 于脉外则血少 ,客于脉中气不通 ,故卒然而痛。”指出 寒主收引凝滞 ,可使血脉缩蜷细急 ,阳运不行 ,气机 阻滞 ,痰疾为患 ,发生疼痛。临床常见于原发性痛 经 ,以肾阳虚为本 ,寒凝血瘀为标。治以温经散寒、 祛瘀止痛 ,用温经汤加减治疗。 2  其他治法 211  调情志  中医学认为 ,人是有机的形神统一 体 ,既有生理活动 ,又有复杂的心理活动 ,两者相互 影响 ,相互作用 ,相互制约。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 参。了解患者疾病发生原因及变化规律 ,向患者宣 讲疾病有关知识 ,取得患者信任 ,用语言暗示也可达 到明显镇痛效果。 212  调饮食  食疗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 运用食物性味功效 ,可起到一定镇静安神作用 ,如骨 折患者 ,以清淡富含维生素等食物 ,配以中药三七煲 鸡肉汤食疗 ,保证脏腑气血运行畅顺 ,祛除瘀血 ,促 进血液循环 ,从而达到镇痛目的。 213  手法镇痛  除以上治疗方法外 ,还可再根据不 同的病情采取一些必要物理治疗手段 ,可进一步缓 解疼痛症状。①局部热敷 :神灯照射 ,中药离子泵 入 ,祛寒保暖 ,促进血液循环 ; ②药液熏洗 :跟骨骨刺 患者 ,用活血止痛散浸洗 ,有良好止痛效果 ; ③针刺 : 胃脘痛患者 ,选穴足三里、中脘、合谷健脾和胃 ,通经 活络 ; ④耳穴压豆 :体内外病变可在耳郭出现反应 点 ,按压神门穴可镇静安神 ,消炎止痛 ,调整植物神 经可压交感、皮质下穴 ,兴奋大脑皮质 ,通过经络传 导而发挥治疗作用 ; ⑤中药膏剂外敷 :多用于腰腿痛 等 ,见效快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收稿日期 ] 2008201211 阴阳双补方配合心理疗法 治疗汗证 王  花 (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0)   [关键词 ] 汗证 ;阴阳双补 ;疏肝健脾 ;心理治疗 ;体会 [中图分类号 ] R2551 9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02572358X(2008) 0620427202   汗证是指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 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笔者临证收治 1 例汗证 ,经 中药配合心理疗法治疗后 ,效果满意。 女 ,32 岁 ,阵发性汗出 4 年。4 年前洗浴时房事 不节而感冒 ,此后每遇寒热发病 ,遇寒则突然昏倒 , 大汗淋漓 ,面色苍白 ,四肢厥冷 ,精神疲惫 ,呼吸低 弱 ,汗出后恶风 ,须用手绢塞紧衣领挡风 (每当进凉 食、减衣或气候变冷即发病) 。遇热则先感腹部有股 热气上冲 ,冲至胸头则感全身烦热 ,继而全身大汗 , 汗出不止 ,食欲不振 ,心烦。全身各项检查均未见异 常 ,曾先予西药治疗 2 年余不效 ,后予中药固表敛汗 之剂治疗 2 年仍不效。且近年来汗出较前更加频 繁 ,病情日趋严重。就诊时症见 :怕冷 ,出汗 ,食欲不 振 ,神疲乏力 ,胃胀嘈杂 ,易感冒 ,且时时头晕头痛 , 胸闷心烦 ,舌淡嫩苔白腻 ,脉弦细弱。辨证 :脉细者 , 气血不足 ;弦者 ,肝郁 ;弱者 ,阴阳两虚也。脉症合参 , 乃阴阳亏虚 ,营卫失和 ,肝郁脾虚 ,痰浊内停 ,风寒袭 表的汗证。治以阴阳双补 ,疏肝健脾 ,消食化痰 ,益气 固表 ,固涩敛汗。一号方 :生黄芪 50 g ,炒白术 20 g , 丹参、茯苓、山茱萸、炒白芍各 15 g ,制香附、鸡内金、 桂枝、清半夏、淫羊藿、仙鹤草、柴胡、防风各 10 g ,附 子 8 g ,浮小麦、煅龙骨、煅牡蛎各30 g ,五味子、炙甘 草各 5 g ;二号方上方减去淫羊藿、桂枝 ,加山药、当归 各 10 g ;三号方为二号方减去煅龙骨、煅牡蛎 ,加葛 根、太子参 15 g。同时进行心理治疗 ,开导患者对疾 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改变病情发作的恐惧心理和对 ·724·山东中医杂志 2008 年 6 月第 27 卷第 6 期
/
本文档为【痛证辨治小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