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考古技术(西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讲义)

2010-10-09 13页 pdf 335KB 90阅读

用户头像

is_750951

暂无简介

举报
考古技术(西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讲义) 考古技术 西北大学 1 考古技术 第一章、概述 考古技术分支:摄影;测量;绘图 实物:文物、自然遗物、测试标本样品、遗迹。 记录资料:文字、绘图、照相。 基本要求:科学性,客观、必要;规范性,内容、方法、格式。` 摄影:基本常识及要求。野外摄影、文物摄影。 野外摄影:发掘过程与成果。发掘前:保 存状况;地理环境。发掘中:遗迹(所有);重要遗迹清理过程;遗迹局部特写;重要 遗物埋藏、出土状况、典型、地层关系比较多的地层剖面、堆积状况。结束后:遗址状 况;重要的遗迹关系;工作照、场景照...
考古技术(西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讲义)
考古技术 西北大学 1 考古技术 第一章、概述 考古技术分支:摄影;测量;绘图 实物:文物、自然遗物、测试标本样品、遗迹。 记录资料:文字、绘图、照相。 基本要求:科学性,客观、必要;规范性,内容、方法、。` 摄影:基本常识及要求。野外摄影、文物摄影。 野外摄影:发掘过程与成果。发掘前:保 存状况;地理环境。发掘中:遗迹(所有);重要遗迹清理过程;遗迹局部特写;重要 遗物埋藏、出土状况、典型、地层关系比较多的地层剖面、堆积状况。结束后:遗址状 况;重要的遗迹关系;工作照、场景照。 文物(器物)摄影:完整摄影(小件);可 复原器物;各种标本。 测量:对象:遗迹、遗址发掘范围,地理位置、地貌状况、遗迹特征、遗迹间相对位置与关 系、结构特征,为研究与复原提供准确客观的数据资料。必须准确反映。 绘图:对象,发掘中所揭露的各种遗迹(田野)、遗物(室内)。复原图、示意图、纹饰展开 图。 投影彩图。 第二章、摄影 一、器材: (一)、相机的构件和性能: 1.镜头 (1)、镜片(透镜):球面透镜:---凸透镜、凹透镜、凹凸透镜、凸凹透镜。多片组,片组 越多效果越好。 非球面透镜:1 片,利用面弧度校正像差。 镜头加膜:镀金属薄膜, 利用光的干涉作用,一般涂多层。提高通光能力、影响清晰度。 (2)、镜头的焦距、口径。 内圈刻有口径、焦距,重要性能指标。 焦距,镜头靠近中部位 到底片之距离,以毫米表示,有字母“f”或“F”,焦距长短与视角成反比;与景深也 成反比关系。 口径:最大光圈,用最大孔径/镜头焦距表示。刻度最小数字就是最大口 径。 (3)、镜头的分类:镜头;广角镜头;长焦(远摄)镜头。 标准镜头:焦距长度≌画 幅对角线,视角约同于人眼。焦距短于标准镜头,但视角大,<50mm,利于近距离大范 围拍摄;景深大,便于长距离大范围;透视感强;畸变像差大,画面边缘变形大。 长 焦镜头:利于远距离拍摄小物体、选择性拍摄,变形小,前后景较紧凑。 定焦镜头、 变焦镜头。 定焦镜头:焦距不变。 变焦镜头:焦距可调节。 清晰度定焦优于变焦。 变焦镜头较定焦镜头方便实用。变焦分手动、自动;或单环拖拉式、双环转动式。表示: 倍率,最大/最小。倍率越大,成像质量越低。 2.主要装置: (1)、光圈:相对口径。 调节进光量。光圈系数:焦距/孔径,比值越小光圈越大,用 f 表 示,每一档相差一倍,每档间有 3 档变化量。与快门配合。 调节景深效果,越大,景 深越小。 影响影像质量,最佳光圈——最小光圈下调 2~3 档。 (2)、快门:配合光圈控制曝光量。分为:机械快门、电子快门、程序快门。 机械快门: 考古技术 西北大学 2 手动调节速度。 电子快门:用电子电路自动控制。 程序快门:傻瓜相机多用。 幕帘 快门,位于底片前方,精确度高,可高速开启。 镜间快门,早期位于镜头中间,速度 慢,被淘汰。 速度等级,变换幅度越大,相机越好。最快已有 1/12000 秒,每相差一 等。曝光量提高一倍。 长于一秒,设 B 或 T 门,即慢门,可以拍摄时间较长。B 门, 手控开启时间;T 门,再按则关门。 影响清晰度,手持稳时间——焦距倒数;运动物 体的速度。 考虑因素:光线、景深、镜头本身参数、物体运动速度、主观意图。 (3)、取景:磨砂玻璃镜。 光学直看式,取景框。 反光镜式取景,最常用,取景范围= 拍摄范围,无视差。 (4)、调焦装置。 ①、手动: 固定对焦法,傻瓜机。 目测式聚焦,距离刻度,图标式,3~4 个图标,代表 不同距离。 重影式(叠像式),光线暗时不易聚焦准确。 裂像式(藏影式)。 磨 砂玻璃式,多用于边缘部分,影像清晰度。 ②、自动,聚焦目标式,极小的矩形,快门按下一半: 区域式:有一定的档位,用于不 同距离。 连续式:无档位,自动。 眼控自动聚焦:最新,检测眼部成像。 (5)、测光装置:准确曝光。 曝光量调节极其重要。 反射式测光,根据拍摄物体表面所 反射的亮度计算曝光标准。 测光方式:平均测光:傻瓜相机常用,将平均亮度值作为 曝光依据。中心点测光:以中心测光点数据为主,其它部分为辅计算。点测光:或称局 部测光,测光范围仅有画面中央很小的一部分。多区域测光:各区域不同数据综合运算, 最准确的,精确度与区域数量有关。 (6)、景深预测装置。 (7)、重复曝光装置。 (8)、延时曝光(自拍装置)。 (9)、输片、倒片装置。 3.使用常识: (1)、相机种类: Ⅰ、依画幅(底片)大小来划分: ①、135:24X36mm,一卷 36 张,最常见。 ②、120: A.56X56,12 张,常见。 B.56X54,16 张,小幅。 C.56X70,10 张,大幅。 D.56X90,8 张,大幅。 ③、110:小底片,小相机,13X17,135 的一半,20 张或 12 张。 ④、126:28X28,近于 135,正方形。20 或 12 张。 ⑤、127: A.42X42,近于 120,12 张。 B.42X32,16 张。 C.42X62,8 张。 ⑥、技术相机(座架式)底片非常大,也可分割成很多底片。 Ⅱ、依据取景方式: ①、单反(单镜头反光式相机):取景与照相同一镜头。 ②、双反:一个镜头取景,另一个拍摄。 Ⅲ、成像: ①、即影:一次成像,无底片。 考古技术 西北大学 3 ②、普通:需冲洗。 (2)、相机检验: 镜头:打开 B门,对着亮处,看有无灰尘、杂质、损伤、气泡、发霉。 光 圈:打开 B门,将光圈调至最小,看叶片有无生锈、边缘损伤;用手转动,试每一档手 感是否一致;孔为正多边形,看有无变形;调节每档有无变化。 快门速度:打开后盖, 调档,观察速度变化,主要看高速档。 (3)、保养、维护: 装卸胶卷时避免阳光直射;片头孔挂入齿轮;拉出的胶片必须平整, 不能有弧度;卸卷时必须打开倒卷锁,片头置于盒外。 持稳速度。 电池寿命,不用 时去掉电池。备用电池。 防灰。 避免碰撞与剧烈震动。 用专用清洁纸清洁镜头。 不用时,快门速度放至最慢,光圈调到最大或最小,以免老化。 (4)、附属器材: 遮光罩、三角架、闪光灯、反光伞、各种滤镜。 闪光灯:闪光指数, 数字越大光线越强距离越远;回电时间,闪光后充电时间。 快门线:为保持相机稳定 之用,一定距离线控。 滤镜:滤去各种不同光线。 效果镜:幻影镜、柔光镜等。 (二)、感光材料(胶卷): 1.种类: 画幅:120、135、127„„ 色彩:黑白、彩色。 成像:正片、负片。 光线 要求:日光形、灯光形(因色温条件而不同)。 感光度:高速、低速。 (1)、黑白胶卷的种类: 由感色性可分为全色片、分色片、色盲片。全色片:通过黑白灰 度不同反应七种色光之差异,最为常用。分色片:对红、橙二色不感光,主要用于黑白 照片翻拍。色盲片只对紫、蓝光有反应,主要用于翻拍黑白文字、线图以及拷贝黑白幻 灯片。 染料型黑白片(也称彩色型)基本原理与彩色胶卷一样,但反差小,质感不 好。 (2)、彩色胶片:根据成像分类:正片(反转片)、负片。负片:平常使用,洗出为负像, 需设备冲印出正像,有时也可冲印成幻灯片但过于复杂。 正片:成像为正像,且色彩 与真实相同,主要用于制作幻灯、制版。正片成像清晰细腻。 日光型,常用,色温 5600k, 适宜于自然光线下或在闪光灯条件下。灯光型色温 3200k,适宜于室内。 专业型和普通 型:根据感光材料的成熟度区分。普通型为日常使用,出厂时材料反应不完全,最佳使 用期在出厂半年后。专业型感光材料反应饱和,色彩还原最真实、最鲜艳,但使用与冲 洗时间不得超过一周,必须冷藏保存与运输。 冲洗材料:通用型:可用通用冲洗液冲 洗,负片用 C-41,正片用 E-6,使用标准化、规模化。独家型:必须使用特殊冲洗。 2.照相性能: (1)、感光度:也称片速,胶片的感光材料对光线的敏感度,感光能力的标志。 四个标准对比表(国标 21º=美国、国际 100º) 中国标准 德国 美国 国际 GB DIN ASA ISO 念法不同,实际完全一样 完全相同 相差 3º,感光能力相差一倍 数字倍数同于感光能力倍数 21º(最常用) 100(最常用) 24º 200 27º 400 30º 800 感光度越高,成像效果越差,但光线适应程度越大,允许程度越大。按国际标准,一般 64-125 间最为常用。64以下为低速片,200及其以上为高速片。 (2)、颗粒度:胶片感光后分布的颗粒大小,与放大倍率直接相关,颗粒度越大,放大倍率 考古技术 西北大学 4 越小。感光度与颗粒度成正比。颗粒度大小也与冲洗条件不同。 (3)、反差性:景物反差,影像反差,亮度比,最亮处与最暗处亮度之比。并非绝对亮度。 景物反差,拍摄景物的反差。 影像反差,相片的反差。 景物反差与影像反差越接近越 好。 (4)、宽容度:胶片按比例记录景物亮度的能力叫做宽容度。比例越大,宽容度越大。 允 许曝光误差范围。 与感光材料配方有关。黑白负片>彩色负片>彩色正片。 黑白负片 可达 2-3档,彩色正片不能大于半档。 负片宁可曝光过渡不可不足,正片相反。高速 片大于低速片。 (5)、解析力(分辨率):底片对影像细部的表现能力。低速片优于高速片,与感光材料有 关。 与曝光是否准确有关。 与镜头有关。 (6)、灰雾度:未感光的材料会形成灰雾,过大会影响成像质量。 (7)、保存性:有效期。黑白长于彩色。 保存条件各有不同。 感光度是最主要的性能指数。感光度越高,反差越小、宽容度大、颗粒度大、解析力小, 灰雾度大,保存性差。感光度低则反之。 使用常识:注意保存条件。黑白一般 20℃以下,彩色一般 10℃以下。 装入相机后应尽 快使用,否则易变质。 超过使用期一段时间仍可使用,但效果有影响,此时应加大曝光量。 照完后应尽快冲洗。手动过卷应用力均匀,否则胶卷会受影响。 二、摄影技术: (一)、正确曝光:最基本的技术。 1.用光:光线是成像的条件,但本身也会影响效果。 (1)、六大要素:光度、光位、光质、光型、光比、光色。 ①、光度:光源强度;光线在物体表面照度;物体表面亮度。 与正确曝光直接相关。 ②、光位:顺光、逆光、侧光。 光线与拍摄对象的相对位置与角度。 顺光画面效果明亮, 不易表现立体感与质感,反差小,使用较多。 侧光也常用,光来自前侧方 45º 角左右, 物体表面 2/3受光,画面明暗比强,亮面为主,投影落于侧后方,利于表现立体感、空 间感。 逆光:使用较少,但拍剪影较好,有一定透光能力的器物如玉器等使用逆光。 顶 光、底光等。 根据拍摄要求设计光位。 ③、光质:光的直射(聚光、硬光)、散射(散光、软光)。 聚光,物体阴影明显;散光, 物体阴影淡。 野外摄影聚光为主,室内散光为主。 ④、光型: 室内摄影布光的位置。 主光、辅助光。 主光:塑型光,满足光度要求,主要 光源。 辅光:室内必备,提高暗处亮度,减小反差,提高细部能力。 主光亮度高于 辅光。 装饰光、背景光、轮廓光等。 ⑤、光比:物体表面受光亮度与暗度之差别,主辅光之差别。 光比大,画面刚、强,反之 则画面柔和。 调节主、辅光之距离。 ⑥、光色:色光成分、色温。 光度与曝光有关,其余与画面构图有关。 (2)、用光的造型目的: ①、真实感:现场光线气氛;质地;空间、立体感,通过光位表现。 ②、美感:前后景的选取,谐调。 2.正确认识曝光: (1)、曝光对影像质量的影响: ①、曝光与密度:负片,曝光过度,密度越大,画面发暗黑;曝光不足密度越小,画面很淡。 正片反之。 过度与不足都会缺少层次感。 ②、清晰度:曝光量过大,画面表面轮廓线柔化不够清晰,颗粒增大,细节表现力下降。光 考古技术 西北大学 5 圈影响景深,景深影像清晰度 ③、色彩:准确曝光可真实还原色彩。过度与不足会偏色。 (2)、影响因素: 客观因素: ①、光线条件:光源:自然光:天气的阴晴变化;纬度、海拔高度;时间段。 人造光:光 源的种类、光源的多少。 被拍摄物体的受光情况:受光强度、受光角度、质地、颜 色、背景、物体表面颜色差别。 ②、感光度:胶卷不同、曝光组合不同。 ③、显影条件。 ④、“互易律”失效。 光圈与速度成正比,保证底片感光量不变。快于 1/1000 秒或慢于 1 秒,“互易律”失效,曝光量低,需要补光,要加大光圈。 ⑤、器材的准确性。测光系统的准确性。 ⑥、使用滤镜后曝光补偿。加大光圈。 主观因素: ①、表现意图。 ②、使用情况。 3.曝光组合选择: 室外:利用胶卷盒上的曝光参考表。快门速度为片速的倒数。夏季减 少一档,冬季加大一档。侧光、逆光时加大曝光量。 室内:可利用自然光和灯光。 窗户的开关,楼层的高低,窗外物体;室内墙壁颜色深浅,物体所在位置。梯级曝光。 灯光状态下,光源强弱,光源与物体的距离,物体受光角度。距离增加一倍,曝光量差 平方倍数。隔断自然光。有意加大光圈,增大曝光量。原则:宁多毋少;梯级曝光法。 光圈。 (二)、景深、焦深、超焦距: 焦距点前景深小,后景深大。 影响景深范围因素: 1. 光圈:直接影响。光圈与景深成反比,光圈越大,景深越小。 2. 摄距:即相机与物体之距离。正比关系。 3. 镜头焦距。反比关系。 4. 模糊圈。正比关系。 纵深度。最大与最小景深,灵活控制,选择最小景深以突出主,也称“选择性聚焦”。 最小景深:最大光圈,尽可能缩短摄距,超长焦距,小模糊圈,快门高速档,低速片,减光 “灰色滤镜”。最大景深正好相反,三角架。 焦深可不予考虑。可移动焦平面。 超焦距:聚焦于∞时,景深范围最大的近景距离,以此聚焦。拍摄范围很大时适用。 (三)、摄影构图:运用相机镜头成像特点和造型手段构成一定画面。 1.拍摄点与画面:位置、角度稍有偏差则画面变化很大。摄距、高度、方向(角度)。摄距: 景别的变化,全、远、中、近景、特写等,主体景物与画面的相对位置。远取其势,近 取其神。 远景:摄距远,范围广阔深远,善于表现气势,以自然景物为表现对象。遗 址位置。 全景:全貌,遗址保存状况,主体明显,遗迹分布,范围小于远景。 近景: 突出表现被拍摄物体主要部分面貌以及人物,长于表现神态、细节。 中景:远近景之 间,长于表现情节,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特写:最近,局部、 细部集中突出。 高度:平、仰、俯拍。平拍:相机与物体高度相当,符合人的视觉习 惯,使人身临其境,易隐去背景,突出被拍摄物体,不易变形。 仰拍:相机低于景物, 镜头向上,利于夸张物体高度,跳跃、腾空,淡化背景,强调主题。 俯拍:相机高于 物体,大场景,可囊括所有景物,前后都有体现,有助于表现数量的众多,有助于交待 考古技术 西北大学 6 景物、人物间的相对地理关系;野外遗址摄影常用;层次丰富,空间感强。 尽量不 变形,反映原貌。 方向(角度):正面、侧面、斜侧、背面;不同方向主体形象不同, 与主体相关背景也不同。 正面:有利于表现主体正面形象,对称美,庄重、严肃,缺 乏透视感,立体感差,画面呆板。 正侧面:通常用于人物摄影,表现轮廓,人物剪影, 二人面对面。 斜侧:最常用的,有利于表现立体感、空间感,画面生动,汇聚效果。 背面:主要表现场景。 于细微处要拿捏得准。 2.三分法构图(“井”字法):将一画面纵横皆等分为三份。三分之二为兴趣中心。四个点 的选择因不同情况而异。 3.画幅、画面稳定、空白、虚实。 画幅:照片形状,长宽比,根据不同情况与需要选择 不同画面。横幅:有利于表现水平的广阔、舒展,强调画面的宁静、稳定。 竖幅:强 调垂直或纵向高大、狭长,向上运动,纵向空间因素,增加活力和吸引力。 方幅:工 整、淳朴之感,看起来轻松,表现力不足,但文物摄影中常用,比较工整。 画面稳定: 水平线、垂直线要平、直,不可倾斜;拿稳相机;垂直,两侧倾斜角度相同;透视矫正 镜头;影调、色调,尽量减小色差。 空白:“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衬托主体; 动感,运动物体前方空白要大于后方;静态照片更有宁静之美;渲染意境、气氛。 虚 实:画面上景物清晰与模糊部分。表现手段;有模糊更有利于表达主题;强表现力。突 出主体,主体清晰,其余模糊;运动物体清晰但背景模糊,相机与物体相对静止同步运 动,选择性聚焦,室内拍摄时背景运动而物体不动;主体虚,背景实,表现运动场景、 感觉,而不是表现主体。 加强空间感:虚景的感觉比实景远。意境、联想,产生想 象。技法:最小景深原理,选择性聚焦;动静原理,静物实,动物虚,利用快门速度, 变焦拍摄,追随物体拍摄;人为制造背景;特技效果镜头,物化镜、晕化镜、中心聚焦 镜等。 4.前景、背景:前景:靠近镜头的所有景物,运用恰当,易于表现主体吸引力,但前景太 过会喧宾夺主;季节性,地方特色;框架式前景,易使观众视线进入框架,突出主体; 对比、比喻、象征意义,表达照片意图。背景:衬托主体,丰富画面内涵,简洁,改变 拍摄角度,虚实结合,背景与主体对比强烈,拍摄点改变,滤镜、用光技术。季节性、 地方特征;对比、比喻、象征性背景以丰富画面内涵。 5.色调、影调、线条、质感: 色调:照片基调,冷、暖色系,景物颜色深浅不同。黑白照 片:高、中间、低调,白色、浅灰为主是高调照片;以黑色、深灰为主是低调照片;二 者之间为中间调。不同色调表现场景与气氛不同。高调欢快;低调暗沉;中间调题材自 由,立体感强,画面均衡,风光照片比较适宜。 彩色照片:各种色彩所占比例,冷、 暖、对比色调。冷色调:以蓝色系为主,占绝大部分,如蓝、紫、青等,表现宁静、恬 淡、深沉、寒冷的效果,色温较高时易表现,增温镜。 暖色调,以红、橙、黄等色为 主,欢快、活泼、热烈的场面,降低色温,降温镜。对比色调,浓郁、丰富。 文物摄 影以冷色调为主。 影调:强调明暗过渡;景物再现的层次感,颜色深浅。 渐变色背 景,以丰富影调,突出器物轮廓。 线条:两种相邻色的分界线,有粗细、曲直、浓淡、 虚实之不同。粗强细弱、曲柔直刚、浓重淡轻、虚动实静。横、竖、斜线条,斜向表现 力最强,引导人的视线,汇聚线条的聚点,视觉中心。拍摄时下意识控制、掌握。 质 感:质地。表现不同器物的质地,关键在于光线的运用,直射光表现粗糙、坚硬;散射 光表现光滑、平整;利用阴影效果。 6.摄影视觉与构图:想象能力。 (1)、立体与平面的空间转换。照片与平面反映主体。斜侧角度。 (2)、视角转换:标准镜头比较接近人眼视角。广角、长焦等镜头则不符合于人眼视角。 (3)、视觉选择性差异。人眼有“视而不见”的习惯。 考古技术 西北大学 7 三、野外摄影与文物摄影 (一)、摄影纪录。无论何时,一定要记录。 表格样例: 底片号 序号 拍摄对象 拍摄方向 时间 天气 拍摄者 光圈 速度 备注 (二)、野外摄影:资料记录手段。第一时间进行拍摄,取最好效果的第一手资料,以防遗 迹发生变化后无法拍摄。 三到:“想到”、“看到”、“拿到”;想到:预见性,预想一切 可能而准备,带足装备。看到:找到所需资料拍摄,利用专业知识。拿到:保证拍摄成 功率,能够成功拍摄,达到所需效果,对摄影技术及相机的熟练掌握。 1.拍摄对象: (1)、考古调查:发现遗迹遗物种类繁多。 ①、遗址:保存现状,地面保留,范围。 ②、遗迹:比较完整、清楚的迹象。 ③、遗物:所遇多为碎片,不需现场拍摄。如遇完整或可复原器物则需拍摄;能够反映遗址 文化属性的典型陶片也要拍摄。 ④、堆积状况:某些地方能够看清楚如断崖等则需拍摄。 (2)、田野发掘中:发掘过程与成果 A.发掘前:动土前,位置(远景)、地形地貌、地表状况(全景)。 ①、遗址的位置:远景,大场面。选址等。 ②、地形地貌:发掘前的保存状况,是否被破坏,植被。 B.发掘过程中。 ①、各类遗迹现象:所有遗迹都需要照片:清理完毕后的遗迹照;与其他遗迹关系及相对位 置;重要遗迹的清理过程,边发掘边判断,每一阶段都需要拍摄;局部结构特征特写。 注意无编号或无法编号的痕迹、迹象,如车轮印等,只能看到拿不起来,需要记录。 ②、遗物:重要遗物的出土状况。研究价值:器物组合、位置等,为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资 料。注意拍摄角度和范围,突出器物位置、环境、相互关系。贵重遗物。 ③、地层关系:典型剖面和地层单位关系。典型剖面:不同发掘区的典型地层剖面堆积状况。 地层单位关系:每个遗迹都是地层单位,反映其相互关系,如叠压、打破等;选择成组 的、典型的文化,分期、分段的依据。 ④、工作照:反映工作情况、发掘方法,教育宣传目的为主。 ⑤、遗址全景:发掘结束后。遗迹分布、遗址范围,全景照片。反映各类遗迹现象。高度需 合理掌握。遗迹特征。 2.光线的运用: (1)、自然光:最主要光源。拍摄点位置的变化,以调整对不同光线的适应,时间段的变化, 以选择合适的光线。 (2)、辅助光:前侧光,多用,照射面积大,立体感强。高于地表的物体,为表现其高大, 常用侧逆光,利用阴影烘托。低于地面的遗迹,此时阴影非常重、光比很强,拍摄难度 大,宜以散射光为主以消减阴影,利用不同时间段的光线。使用辅助光,反光板、闪光 灯较为常用。闪光灯常用用途:补光以减少画面反差;无强光状态下使用以增强反差和 立体感;表现物体表面凹凸;作为主光使用,在无可奈何之时万不得已采用。辅助光应 避免喧宾夺主,尤其是使用闪光灯时。 3.画面处理(构图): 考古技术 西北大学 8 (1)、相机的位置: ①、拍摄内容决定:摄距长度与表现整体还是细节有关。拍摄角度。高度。表现意图。 ②、光线条件:明暗、层次。 ③、透视变形:垂直向下拍摄不易出现变形。全景、细节也有不同。 ④、局部拍摄:局部、出土物,一定要与遗迹形状发生联系,如边、壁等。 (2)、构图、布局: ①、画幅:横、竖、方幅。不同比例。 方幅照片使用较少、器物摄影使用较多。 ②、拍摄主体在画幅中的位置、大小、比例:位置:应占据视觉中心,与其他对象的位置关 系。大小:物体本身在画幅中的大小,主体与其他物体的大小比例。比例:主体与其他 对象的强调比例关系,主要对象要稍大一些,但不能太夸张。 ③、主次分明、层次清楚。熟悉遗迹结构及相互关系。布局合理。 ④、画面简洁:易于突出主体。避开杂乱的背景。与主题不相干的东西尽量不要进入画面, 如工具、人物等;但有时会有意识地出现,此时也要注意不要影响主体的表现,只作为 背景因素,称之为“摆”。 5. 野外摄影需考虑的问题。准确反映遗迹遗物的形状、结构、特征。 (1)、熟悉遗迹遗物。最基本的要求。知道要表现的内容。 (2)、选择表现方法。 (3)、变形。摄距远近。广角镜头要慎重使用,因为其变形很厉害。高度。镜头的使用。 (4)、景深:聚焦点的选择,中部偏前。调解光圈。焦距。 (三)、文物摄影。运用摆排的方法进行构思、构图,经过灯光适型处理,表现文物质感、 立体感、突出文物特质。 1.灯光的运用: (1)、常用设备 ①、大画幅照相机。技术相机(座架式)。伸缩皮腔。 ②、三角架。快门线,避免相机抖动。 ③、测光表。测光角度小,避免自动测光弊端。 ④、F接圈。近摄接圈、近摄镜、偏摄镜等。 ⑤、灯具。灯架、反光伞、散光灯、聚光灯。 ⑥、台座。摆放文物之用,根据文物摄影需要自制。 (2)、室内灯光种类。 ①、散光灯。照明范围大,光线均匀,照明区域至非照明区域亮度渐低,光线逐渐消失,色 调、层次丰富。作为主要光源,但需要辅助光源。有反光特性或透明半透明器物只能使 用散射光源。普通灯前加磨砂玻璃或硫酸纸。 ②、聚光灯。照明集中,光线强烈,照明区域与非照明区域有明显分界线。普通灯光前加聚 光透镜,透镜距灯越近,聚光越强。灯后加镜面反光罩。常用。 ③、碘钨灯。 照明度强,范围广,适用于大件器物拍摄。 ④、附件。反光板、反光伞。根据需要。 (3)、用光方法:针对每一件器物构思、设计。总结经验,多次拍摄。 ①、塑造轮廓。布设主光,塑形光,满足曝光量,位置变化依据器物考虑,一般采用前侧光, 以一个灯具为主,大致位于左前方 45°角,突出立体感。 ②、质地。光滑、松软、透明半透明、反光半反光的物体采用散射光线。粗糙、坚硬、吸光 的物体采用直射光线。 ③、结构特征。局部、细部、。局部打光,装饰光。需要辅助光,根据拍摄对象选择位置、 强度。 考古技术 西北大学 9 ④、光比、反差。主光与辅光之光比,光比大阴影重,表现厚重感,反之则需光比小。光比 宽容度不可超出胶片指数。易忽略,需注意。 (4)、常用光位。 ①、前侧光。多数情况下采用,表现立体感。物体表面 1/3背光形成阴影。注意物体背光面 的轮廓,避免轮廓不清,利用物体与背景颜色反差或对物体背光部位补光分开轮廓与阴 影。 ②、侧光。突出表现器物表面纹饰、凹凸感,根据器物调整角度。 ③、侧逆光。突出立体感时最具表现力的光位,但不擅长于表现器物细部纹饰,利于只表现 器物立体感和轮廓。光线高于被拍摄物体,物体顶部和侧面受光,正面不受光,需辅助 光线提高表面亮度。 ④、顶光和底光。表现透明半透明物体,强化透光的质感。 2.投影的处理。适当的投影可增强立体感,填补空白,调整画面平衡,突出器物造型。一 般以主光投影为主,辅助光投影淡化,使阴影简洁。 (1)、灯光的配合使用。布光时留意各光源所形成的投影的数量、位置、大小、轻重。数量 与光源数量关,故使用光源时应控制数量,光源位置决定阴影位置。大小由光源角度、 高度决定。轻重由主光光源强弱、主辅光比决定。 (2)、背景的选择。深色背景阴影不明显,浅色背景阴影明显。灰渐变背景。器物与背景的 颜色反差大利于表现器物轮廓。 (3)、架空玻璃板。台架,以减轻投影。 (4)、冲洗底片时特殊处理。 3.背景 (1)、表面比较粗糙,无皱纹,吸收反射光线比较均衡。专业背景纸、布。 (2)、颜色深浅依器物颜色为转移。灯光对背景颜色深浅有影响,背景受光越强则颜色越浅。 彩色摄影反光半反光物品尽量选用不易产生反光的背景,灰色为佳。 4.器物的放置(摆放)。基本要求熟悉文物本身。 (1)、表现器形特征。对称器物,轴线对准相机。有 ban(把手)、流、耳等的器物,要将 附件表现出来,摆放方向与日常习惯相符合。三足器:两足在前,一足在后,前两足对 称。 (2)、符合使用习惯。容器。工具刃部向下,尖部向上。 (3)、成组、套器物。表现器物关系。 (4)、尽可能反应器物纹饰特征。器形与纹饰不可得兼之时舍纹饰而取器形者也,但纹饰仍 需尽量表现。注意纹饰图案的完整性。 (5)、结构较复杂的器物,如俑、模型等,需从多角度拍摄多张照片方能表现完全。正面、 侧面(左右各一)、背面、俯视图。 5.构图 (1)、被拍摄物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大小、比例、形状。器物占 2/3高度,位于正中。相机 略高于器物,表现器物口部形状,但要注意口部与器身的比例。 (2)、相互关系,相互比例。按照组合习惯摆放,使画面本身协调、均衡。 (3)、阴影。利用阴影大小、位置、轻重的改变调整画面。 (4)、背景。背景与文物间的关系。 (5)、注意画面影调、色调。文物照片一般为低调照片。 (6)、拍摄点变化所形成的透视变形。多用标准镜头,尽量不使用广角镜头。 6.文物摄影分类表现:根据物体表面对光线的反射程度,分为吸光体(半)、反光体(半)、 透明体(半),吸光体表面粗糙,在强光照射下不会形成反光点,摄影布光时比较自如, 考古技术 西北大学 10 主要考虑器物特征的表现。反光体表现在强光照射下易产生反光点,多使用大面积散射 光线。透明体光线易穿过,有的表面易反光,避免使用正面光,正面多为辅助补光,以 表现透明感。 (1)、陶器:表面不反光,灯光设置随意。布光考虑如何表现陶器的质感,主光多用前侧方 一盏灯直射;辅光针对背光部位补光,大器物需正面散射光线补光。 (2)、石器:多为吸光体,灯光自如方便。上方打光,高低依据石器表面变化。表现石质、 制作痕迹、使用痕迹。 (3)、瓷器:反光体,注意对光斑的控制。主光多使用散射光线普遍照明,需表现质感时用 辅光有意识在局部形成光斑(涂肥皂可减少光斑)。注意背景颜色使用。注意相机在器 物上是否会形成投影。 (4)、金属器:反光体,反光能力强于瓷器,会形成很强的光斑。防止相机在器表形成投影, 帐篷拍摄。为表现质感,可用辅光形成局部光斑。 (5)、玻璃器和玉器:质地差的拍摄方法同于石器。质地好的要注意表现透明感,底光与逆 光拍摄,逆光范围要局限于器物大小范围之内。 (6)、平面物体:俯拍。 第三章、测绘 一、概况: 测量学:研究地球表面地面点的相互位置与高程的手段,并用结果绘制成图研究地球表面高 度变化等。通过地图对表面概况有认识。 测量:大地测量、普通测量(水平测量)。大地测量:考虑球面曲率变化计算,测量较大地 面起伏变化。普通测量:小范围,不考虑球面曲率变化,考古学主要使用手段。 以 20 千米长度范围为分界。误差 1/3000000可不予考虑。 考古测量:利用测量手段对考古调查、钻探、发掘区域地形地貌及文化遗存进行测绘。弥补 文字记录的不足。普通测量学范畴。基本技术。草测、识图技能。发掘前平面图,结束 前的遗迹图。 对象:调查、发掘区域的地形地貌、各类遗迹遗址。 目的:用图表示遗址的位置、地理环境,遗迹形状、结构特征、分布、相互关系。为考古研 究提供准确客观的数据资料。 要求:科学性,如实反映客观对象。方法、图示等都有一定的规定和格式,正投影原理:只 看到一个面,正面投射,不能有透视现象,类于国画而非油画。 二、基本知识: (一)、坐标系统: 1.水准测量。又称“几何水准测量”,测定地面点高程的基本方法。通常从已知点推定。从 地图上找,大比例地图。从已知点逐点推测,经过数点。测量路线不同,结果有差异。 小范围可不计,但大规模则需注意。水准等级:1、2级高精确测量;3、4 级普通测量。 考古为普通测量。 铅垂线:指向地心。 水平面:与铅垂线垂直的面,小范围内 精致的平面。 水准面:除处于铅垂线垂直的连续曲面。 水准原点:水准 0点,海拔 高度为 0,人为规定,国家高程系统起始点,推算其它水准点的依据。 基准面:计算 地面高程的起始面,海拔高度为 0的连续球面。 假定基准面,一遗址内,盖因旧时技 术之落后;假定高程;现在也有使用;假定基点;手动测量。 2.三角测量:点的平面位置,坐标。使用控制点、控制网,三角网,三角点。一般点上都 埋有标石。已知点。 考古技术 西北大学 11 3.坐标系统:坐标:标注、确定一点位置的一组数字。坐标系统:确定坐标的系统。地理 坐标系统:用经纬度表示地面点的球面坐标。 天文、大地两种经纬度有差异。 平面 直角坐标:地学坐标,南北为 X轴,以右上为第一象限,顺时针。 高斯——克吕格坐 标:分带投影法,6°带、3°带,成梭形面,列于平面,专业地图多用此方法,读图时 用得着。 4.测量标志:控制点:三角点、水准点,上有标注各种参数;永久性建筑物,受法律保护。 觇标:木、钢材制作,位于控制点之上,便于进行测绘, (二)、计量单位、比例尺: 1.单位:长度、面积、角度。使用国际单位。 角度:60进制;100进制,又叫新度,1周 =400°,1°=100′,1′=100″;弧度制,1弧度=360°/2π ≈57.3°,大地测量常用。 2.比例尺:数值、线段、复式比例尺。不可出现单位。 复式比例尺,纵横方向以小单位标 注,精确度高。多使用线段比例尺。使用易于计算的比例。 3.误差: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形成原因: ①、测量误差:与真值间差额,仪器不完善,人为因素,外界影响;有意识消除。 偶然误 差:不可控制的随机扰动,大小、方向(正负),总数合近于 0。误差最大值范围内。单 峰性、抵偿性、有界性、对称性。多次测量。 系统误差:仪器的不准确。同一性; 多次出现,大小、方向相同,绝对值为常量。单向性。积累性。测简单形状时无影响, 但不形状时会无法闭合。调整仪器。角度误差。 ②、截断误差:无限小数截取一段进行公式计算。根据精度要求不同截取不同长度。 ③、舍入误差:成图比例换算。根据比例尺之不同而不同。多次测量。 4.比例要求:遗址位置图,比例小,1/10000及更小;示意图,遗址位置、相关内容,无 关的可以省去不用。 平面图:大比例尺,小遗址 1/200或 1/500,大遗址 1/1000或 1/2000。 布方图、遗迹分布图:不可使用太小比例,需要使用大比例。 探方平、剖 面图:1/50,硬性规定,固定格式。 各种遗迹平、剖面图:一般 1/20,小的遗迹可扩 大。 (三)、测量仪器: 1.罗盘:必备。磁偏角:磁极与南北极不重合,罗盘所指为磁方向;须注意。 磁倾角: 若非在赤道使用,南北极吸引力不均衡,指针会倾斜,须调整。 方位角:不同方向的 角以正北为 0°,范围 0°——360°。 象限角:以南北两极为 0°点表示,四个象限每 一个均为 0°——90°。以方位角表示为宜。 测斜仪,测量倾斜角度之用。 运用:①、 测方位,指北方向;②、指示地形图方向,计算磁偏角;③、测斜度;④、定水平。 2.水准仪:测高程。利用水平视线测两点间高差。照准部分。照准孔进行粗瞄。水平度盘。 三角架。望远镜:内对光式,测距方便,视孔与镜筒长 1:100;十字丝分划板;上下横 丝测距。复合水准器。 塔尺、直尺。倒数。 使用:①、整平。②、调整目镜。③、 测量:站尺、读数、换算(须细心,易出错)。 应用:测量高程、测距、测平面图。 3.平板仪:照准部分;平板、基座;三角架;附件。照准部分:望远镜。可俯仰,但左右 不可移动;上放目镜孔看垂直度盘。 平板、基座:边测边画,平板 60X60 厘米。 附件: 方框罗盘、水准器、移点器、比例尺。 操作:整平、校正,直尺是否水平。 考古中应 用最广泛,有时可代替水准仪,但校正麻烦。 4.经纬仪:水准仪与平板仪结合。原始状态,归 0,对向正北。方便。计算经纬度。成图 系统显繁琐,掌握费时。 三、地形图的测绘。等高线图。 1.等高线: 线划图:等高线图,分层设色,彩色晕染。同一条线上海拔高度相同。 等高 距:两条线间高差。 平距:两条等高线间水平距离,越大地势越平缓。 地图比例越 考古技术 西北大学 12 小,等高距越大;比例尺分母 X0.002。 考古绘图常用 0.5米、1米、2米等,以 1米为 多。 特点:①、闭合曲线;②、不分岔;③、以一组线条表示的形态线,两条线间视 为均匀坡度;④、不穿越地物符号。 种类:①、基本曲线(首曲线):按等高距绘制 的曲线;②、计曲线:每 5个等高距设一粗线标出高程;③、间曲线:地势平缓处两等 高线间加一虚线表示地形,为 1/2等高距;④、助曲线:1/4等高距,虚线表示;⑤、 示坡线,与等高线垂直表示坡向的小短线,短线指向为低处。 图示:表现地物、地貌。 地貌符号:等高线、水系等。 地物符号:比例符号:将地物形状按比例缩绘与地图上。 非比例符号:用特定符号表示。线状符号:长度成延伸状地物,有文字说明宽度。 2.等高线的绘制:内插法、透明纸、手描法。 ①、内插法:根据地形变化,找出若干点并标出海拔高度。根据高差进行计算,两点间按等 高距平均分布等高线,连结每两点间等高线点。公式:图上距离/两点间实际高差=X(图 上等高线距最近点距离)/实际高差。 ②、透明纸:半厘米为单位的网格线,以一点为基准,转动透明纸找到另一点与网格该点横 轴重合处,描出中间各点即可。 ③、手描法:目估. 四、平面图的测绘。 1. 踏察整个遗址。 确定基点即测站。 基点:控制全局;放在比较硬的地方;不影响当地 群众生活。 大范围遗址或有障碍无法测绘时需设分测站,尽量最少。各测站间可直视。 2. 安置仪器。 以平板仪为例: ①、粗平。三角架。 ②、平板。水准器整平,脚螺旋。 ③、定向,铺设图纸。正北方向。 ④、照准部分。调试。 3. 测点的选择。地形特征点。遗迹形状轮廓特征点。 4. 测、算。需回测。厘米/比例=实际距离;实际距离 X比例=图上距离。 5. 成图。 6. 方向、图例、注记。除探方图外,所有平面都需标注方向。 7. 注意的问题: ①、仔细思考、认识、了解遗迹特征。 ②、图上出现的所有线条都要符合投影原理。 ③、依据数据测绘,所以所测数据要准确。凭值绘图。 ④、标注比例尺。多数情况下使用线段比利尺。 ⑤、图示、符号。地貌符号使用国家标准符号。 ⑥、绘图者、绘图日期、图名、图号。 ⑦、图上数据要与文字记录完全相符。 五、投影绘图。中心投影。 平行投影法。 正投影:假设光线平行且垂直于物体。 特点:物体位置、形状、都能准确反映在投影面上;要表现物体立体形状需多幅视图, 最多 6幅;存在投影变形,则会出其变形,如实反映,是合理的,利用不同面的视图准 确表达。 要求:可见线条都要表现;注意线条粗细虚实的区分;正视、俯视图,依 照习惯;多幅表现。 六、主要步骤: 1. 选择视图,确定比例。 确定用几幅图,2——6幅。摆放,投影面与器物的关系。按比 例绘图,尽量用大比例,易于计算的比例;放大,2/1等;考虑器物组的关系,避免在 同一组内使用不同比例;某一类、型的器物尽量使用同一比例。地图应为 1:1。 考古技术 西北大学 13 2. 绘制轮廓(器形):表现器形特征,常用方法:直角坐标法、轴对称法、投影法。 直角 坐标法:利用直角坐标系,测点,常用、准确。 轴对称法:对称器物,算直径,圆形 器,较常用。 投影法:灯光、光学仪器;大量器物工作量大时使用,表现器形特征; 光线投影勾边;草图。 前两种方法为凭值绘图,投影法为凭影绘图。 3. 剖面(视)图:全剖面:1/2切去形成的剖面,全部遗迹图及部分器物图。 半剖面:切 去 1/4,器物图。 旋转剖面:形体较长的器物,中间横截后将剖面示人,一器物可有多 个,有变化即有旋转剖面。 局部剖面:其他剖面图无法表现的部分专门剖切。 隐线 剖面:用虚线表示,不影响器型。 要求:①、剖视图在左;②、标示剖切位置;③、 剖面线条表示,剖切部分器物轮廓用粗黑线,剖视处用细线;④、剖面,陶器、石器用 左斜 45°斜线均匀填充,金属器全部涂黑。 4. 质地、细部特征、纹饰。 不太粗糙的器物表面不做点线。凸凹不平用点的轻重疏密表 示。 点线结合。 经验、感觉。 细部特征:根据正投影原理,能够看到的全部画出 来;投影变形也要表现。 纹饰:所有能看到的都要表现;结构特征,不可照猫画虎; 图案成组关系,将完整一组表现出来,可移动剖线;假定左上方 45°光源阴影表现。 5. 各类器物特征的表现方法: ①、石器:正、背、剖视图。质感、石质要表现出来。特征:制作加工、使用痕迹,尤其是 打制石器。 ②、陶器:纹饰。注意纹饰的形成原因,拍、划、戳刺等;拍压比较规整;划、戳刺不规律, 注意用力方向。附加纹饰,注意附加过程,如何附加上去,在图上表现出来;立体效果。 彩陶图案,颜色问题,单色的图案部分涂黑;两种颜色,深颜色涂黑,浅色轮廓勾双线; 两种以上彩色临摹。残片:口沿,口径计算,在弧度上任意找三点,成两线,找平分线 相交处即圆心。摆放按照残片在器物上的原有位置。 ③、金属器:表面纹饰:铸造纹饰(凸)、刻划纹饰(凹)。阴影表现。主纹、地文分别表现。 投影变形。阴影所在线加粗。 刻划纹饰勾出即可,无法用阴影表现。
/
本文档为【考古技术(西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讲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