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西点课业--中学生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西点课业--中学生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010-10-12 16页 doc 79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716588

暂无简介

举报
西点课业--中学生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中学生的最优学习方法 中学生的最优学习方法 1、​ 学习需要好学法 “立志成才,发奋学习,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作贡献”,已成为现阶段我国亿万青少年的共同心愿。可是,现在大多数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很低,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成天为学习忙碌,经常开“夜车”,学习成绩仍然不见提高。这是个什么问题?这叫学习不得法。学习方法对于学好功课太重要了,但好多学生甚至还不知道学习需要方法。他们认为,学习不就是老师讲学生听,上课听讲下课作业吗?即使在成绩好的学生中,也有不少人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很盲目,不知道取得的效果正是因为用了好方法。中学生要想迅速...
西点课业--中学生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中学生的最优学习方法 中学生的最优学习方法 1、​ 学习需要好学法 “立志成才,发奋学习,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作贡献”,已成为现阶段我国亿万青少年的共同心愿。可是,现在大多数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很低,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成天为学习忙碌,经常开“夜车”,学习成绩仍然不见提高。这是个什么问题?这叫学习不得法。学习方法对于学好功课太重要了,但好多学生甚至还不知道学习需要方法。他们认为,学习不就是老师讲学生听,上课听讲下课作业吗?即使在成绩好的学生中,也有不少人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很盲目,不知道取得的效果正是因为用了好方法。中学生要想迅速提高学习成绩,必须改变这个状况,重视学习方法。每个中学生必须努力探索、学习、掌握最优(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发展智力,大大地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可以振奋学习精神,增强学好功课的信心和力量,使自己对未来充满希望,促进自己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 2、​ 最优学法的研究 基于这个想法,我们从1979年10月起至1980年12月止,对武汉地区的36所中学(包括21所省、市重点中学)中的200名优秀中学生(思想比较好、各科学习成绩总平均在90分以上,智力——主要原因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比较高)以及1979年考入华中工学院,分布在该院各系学习的40名少年大学生和1980年考入武汉大学的60名高分(435至462)录取的大学生,共300名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了认真地调查研究。通过对大量调查材料的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找出他们各种带有共性的学习成功因素,并根据其内在逻辑联系,最后归纳出了一个完整的学习方法体系。即前后紧密联系的八个学习环节: 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 所调查的300名优秀中学生就是(自觉或不自觉,部分或基本)运用这个学习环节进行学习,并取得优异学习成绩的。 从300名优秀中学生中归纳出来的学习方法,对于其他中学生的学习,是否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呢?为了对这个问题作出科学的判断,我们继续作了两项调查: 第一、从非重点中学中找了50名原来学习成绩总平均不及格,经过一年的努力,将总平均学习成绩提高到80分以上的学生,对他们在短时间里迅速提高学习成绩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情况明:这50名中学生也是在不同范围、不同程度上运用了上述八个学习环节。 第二、在非重点中学中的一万名中学生中进行学习方法的普查,情况显示:这一万名中学生中,基本上运用上述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的学生,只占百分之八,而这百分之八的中学生恰恰都是他们所在班成绩最好的。其他92%成绩比较差或很差的学生的学习恰恰又没在这些环节上下功夫。 通过以上的调查研究,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两个结论: 1、以八个环节为内容的学习方法体系,充分体现了中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客观认识过程,反映了中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对指导全体中学生的学习具有普遍的有效性。 2、八个环节的学习方法体系,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根本学习方法。运用它,就能取得较高的学习效率;否则,就不能获得好的成绩。 因此,我们把上述八个环节组成的学习方法体系取名为《中学生的最优学习方法》。这个方法有相对稳定性,同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在我国优秀中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实验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3、​ 最优学法的要点 “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这个学习方法体系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就是发挥学生最大的学习主动性,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高效率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全面开拓学生的智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根据调查材料,分别对此法八个坏节的要点,作通俗阐述。 (一)制订计划 要学习好,首先要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办事有计划就成功,无计划就办不好。学习同样是这样。因为有计划就不会打乱仗,就可以合理安排时间,得当分配精力。长此下去,可以使你生活、学习规律化,养成办事周密的良好习惯。 基本要点 第一、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每个学生的学习计划,都是为了实现他(她)的学习目的服务的。正确的学习目的,是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反映,它是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和克服学习困难的内在动力。有了正确的学习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就会逐渐对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成绩。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优良的学习成绩又能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保证学习计划的完成。 第二、计划内容一般五个部分: 1、​ 全学期学习的总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2、​ 分科学习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优秀中学生的学习经验表明,在制订分科学习计划时要注意两点: 1、​ 要特别重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知识(它能给学生最一般的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观点、立场和方法)、语文和数学(这两门学科是学生从事学习和工作的重要基本工具)三门学科的学习。学好这三门学科,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 2、​ 学习要有重点,但不能偏废某些学科。中学的各门学科包含着中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知识的总体来说,它们是互相联系的,只有不偏科,才能学好各门学科,才能打下扎实的学习和工作基础。 3、​ 系统自学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1、​ 自学缺漏知识的目的、内容、要求和时间安排。以便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能跟上和适应新教材的学习。 2、​ 为了配合新教材的学习,而系统自学有关的某种读物的目的、内容、要求和时间安排。 3、​ 不受老师的教学进度的限制,提前系统自学新教材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4、​ 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其他学习活动(如:学科小组的活动),以及阅读课外书籍(丰富知识,增强理解力)的目的、内容要求和时间安排。 5、​ 坚持身体锻炼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第三、要从实际出发。一个中学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上述五个部分的计划内容都是不可缺少的。只是由于每个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一样,因而在订计划时,各个人的计划重点和要求是不同的。也不是每个中学生在任何情况下制订学习计划都必须包括以上五个部分。有的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很差,就不必急于去系统自学课外读物(学习基础差,在读懂课外读物也是很困难的),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弄懂课本内容上。总之,要制订一个对学习有指导意义的计划,必须从实际出发,也就是要实事求是地摸清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自己实际掌握的知识程度出发。如果一个高中一年级的学生,经过自己认真地进行知识摸底,发现自己的数学知识只有初中二年级的水平,那么这个高中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自学计划,首先要将初中三年级的数学知识逐渐地补起来,否则,这个学生就一定学不好高中的数学,因为新知识是建筑在对旧知识的理解基础上的。当旧知识还没有弄懂时,新知识在人的大脑中找不到恰当的知识接通点(或者说生长点),要学好新知识是不可能的。只能循序渐进才能取得高速度、高质量的学习成绩。 第四、在执行总的学习计划过程中,还要制订月计划和周计划,以高度的学习热情和顽强的学习意志保证总计划的完成。有的优秀中学生每天还有一个学习小计划,严格要求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二)课前自学 课前自学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课前自学有点象作战时的战前侦察。战前如果不搞侦察,对敌方哪能是明碉,哪是暗堡,哪是强工事,哪能弱阵地不清楚,打仗时就难以正确部署兵力,就会出现不必要的牺牲。学习也是如此,不过它的牺牲不是人,而是精力和时间。如果不搞好课前自学,上新课时就会仓促上阵,心中无数,不得要领。老师灌、自己吞、平均用力,难以消化,以至对全部接受新课丧失信心。反之如果做了课前自学,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主要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知道自己有哪些问题弄不懂,主要精力应集中在解决那个或那几个问题上)。对新教材有个初步的了解,就可以集中精力对付新课的重点和自己弄不懂的问题,配合老师及时消化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 基本要点 第1、​ 根据老师的教学进度、教材本身的内存联系和难易程度,确定课前自学的内容和时间。可以今天自学明天要学习的新课;也可以提前一星期自学新课;也可以先自学完了一遍新教材,然后在上新课之前再自学一下即将要学习的内容。 第2、​ 课前自学不要走过场,要讲究质量,不要有依赖老师解决问题的思想,要力争在老师讲课以前把教材弄懂。 第3、​ 反复阅读新教材,运用书籍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有关的参考资料(包括工具书),进行积极的独立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发掘新旧教材的联系。尽力弄懂教材中的每一个新的概念,找出重点和难点,掌握新课的基本内容,明确新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4、​ 将新教材中的不懂问题和词语用笔记下来或在课本上做上记号,使自己的大脑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为接受新知识作好思想上的准备。只有通过学生个体的大脑进行有效的独立思考,才能使知识转化为学生本人的精神财富。 第5、​ 不懂的问题,经过独立思考(包括运用参考资料)后,仍然得不到解决,可以请教老师、家长、同学或其他人。 第6、​ 结合课前自学。做一些自选的练习题,或进行一些必要进行而又可能做到的某种实际操作、现场观察、调查研究等,以丰富感性知识,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 第7、​ 新教材与学过的教材是连续的,新知识是建筑在对旧知识的深透理解的基础上的。课前自学若发现与新课相关联的旧知识掌握不牢时,一定要回过头去把有关的旧课弄懂。 第8、​ 要认真做自学笔记。自学笔记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 每一课(或每一章节)教材中的精华部分的摘抄和自己对这些精华部分的学习。 2、每一课(或每一章节)教材中包括几个主要的前后紧密联系的问题和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学习心得。 3、​ 在自学过程中,所查阅的参考资料或工具书中有价值的内容的摘抄和自己对这些摘抄的学习心得。 4、​ 自学某一课(或某一章节)教材的主要。 5、​ 提出在自学过程中自己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 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只供中学生写自学笔记参考,不是说每篇自学笔记都应包括这些方面。中学生在自学某一课(或某一章节)教材时,可以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从实际出发,有重点地写好几个方面的自学心得就行了。当然有的自学笔记也可能超过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 (三)专心上课 上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认识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按上面要求做好课前自学,学生就能更专心地上课,“学而后知不足”嘛。往往这时更懂得老师讲授的重要。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处于进击前的兴奋,就能更为主动和灵活地接受老师的授课。 基本要点 第1、​ 带着新课要解决的主要总是和在课前自学中弄不懂的问题与词语,有目的地认真听讲和做实验。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力争当堂课的学习内容,当堂课消化。 第2、​ 将自己通过课前自学而获得的对新教材的理解与教师讲解的内容比较,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和记忆,纠正自己主观理解的错误。 第3、​ 认真做课堂笔记。不要一字不漏地记笔记,要一边听讲,一边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将老师所讲的重点内容和典型事例,以及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摘要式记录下来。以便帮助课后复习和指导独立作业。 第4、​ 在上课过程中要积极发问,并将课堂上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用笔记下来,以便课后解决。 (四)及时复习 有些学生课后马上做作业的习惯是不科学的。有的学生可能不服气:“为什么不科学?趁热打铁,尽快完成作业不好吗?”问题不在这,他们把做作业当做完成任务,有些作业题他们可能完成得顺利,但有的题他们就容易出差错,尤其遇到打了弯弯的题,或综合题,他们就会懵。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全部解决新课中应解决的问题,没有取得对新课条理化的认识。如果课后及时复习那么他们就能加深和巩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系统地掌握新知识,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所以,科学的高效率的学习,必须把握“及时复习”这一环。复习时间的长短,可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自己的理解能力而定。 基本要点 第1、​ 反复阅读教材,反复独立思考,多方查阅参考资料和请教老师与同学。使通过课堂教学仍然弄不懂的问题尽可能得到解决,达到完全理解新教材的目的。以便用所学的新知识准确地指导独立作业。 第2、​ 抓住新教材的中心问题,对照课本和听讲笔记,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进一步弄懂新课中每一个基本概念,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加深和巩固对新教材的理解。 第3、​ 在复习过程中,对一些重要而又需要记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事实,应尽可能通过理解加以记忆。经常与学习新知识结合起来,反复复习有关的旧知识,是系统而牢固地掌握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 第4、​ 一边复习,一边将自己的复习成果写在复习笔记本上。勤动脑与勤动手相结合,才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五)独立作业 独立作业是学生经过自己头脑的独立思考,自觉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的过程。如果按要求抓好了以上几个坏节,独立完成作业是不困难的。 基本要点 第1、​ 解答每一个总是和做每一个实验,都应该是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知识,认真地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结果。 第2、​ 克服做作业的盲目性。做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学习时间有限的条件下,不是练习题做得越多越好,而是应该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做(做一题就等于做了很多类似的题),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这样既可以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提高单位时间的练习质量。 第3、​ 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可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适当地选一些难度较大的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练习题做,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技能。 第4、​ 对于难题,要反复阅读教材(包括与解题有联系的旧教材)和听讲笔记,认真钻研参考资料,加深对难题的理解,促成问题的解决。经过独立思考后,问题仍然不能解决,可请教老师和同学。与老师和同学开展问题讨论,是打开思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六)解决疑难 在独立作业的过程中,有时自以为作业做对了,但经老师的批改,实际上是做错了。学生对这种情况的出现感到疑惑。为什么会做错呢?有的是对自己的要求不严,疏忽大意造成的;有的是由于对新知识和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的错误理解。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纠正在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对知识的错误理解的过程,就是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这种对知识的错误理解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所获得的一知半解的知识,就会严重地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结果必然会导致学习无法有效地继续进行下去。由此可见,解决疑难,及时纠正平时作业中的错误,是学习中决不可少的环节。 基本要点 第1、​ 认真分析作业做错了的原因。如果是属于理解上的错误,就应深入钻研教材(包括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直至弄明白为止。如果是由于在掌握知识和技能上存在着缺陷,就应尽快地通过课外自学弥补起来,因为新的知识的学习和新的技能的形成,是以旧的知识经验和已经掌握了的技能为基础的。否则,新旧知识是不可能在大脑中形成有效的联系的,也就是说新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不好的。 第2、​ 将做错了的作业重新做一遍。如果时间允许,还可多选些类似的题做一做,加深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 第3、​ 经过反复独立思考,如果还不清楚做错了作业的原因,错误得不到纠正,可请教老师和同学。直到弄懂为止。 (七)系统小结 对学习进行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的独立思考,达到全面、深刻、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很多学生对上述各环节的作用可能容易认识,但对学后一阶段便应系统小结就不以为然了。然而,学习的实际规律恰恰恰表明,系统小结非常重要,这正象我们堆放麻绳,如果不定期清理,它就容易乱结在一块,如果经常顺一顺,理一理,找起来就清楚,用起来就方便。学习功课也是这样。做好系统小结的基本要点,除前面所述做好课后及时复习的要点适用于本环节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基本要点 第1、​ 系统小结是在系统复习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小结一般可分为单元小结(即学了若干章或某类教材后,进行小结)和阶段小结(即分别在月、季度、学期末进行小结)两种。 第2、​ 以教材为依据,参照课堂笔记、作业和有关学习资料,对要进行小结的知识进行系统复习。在复习过程中,对于各部分知识的重点要作扼要地摘记,以便进行思维加工。一边复习,一边进一步发现和解决不懂的问题。 第3、​ 抓住一个和几个重要问题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综合,对比分类,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具体化等)。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揭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概括化(将大量的知识,归纳为几条基本理论,用一个简明的或提纲、或几句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新的知识体系。以达到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更牢固地记忆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将知识系统化概括化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思维的能力)的过程。得到发展的智力,又有力地促进对新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应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是通过学生个体的大脑,进行自觉积极的独立思考活动而实现的。 第4、​ 在小结过程中,要注意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如:做一些难度较大的综合性的练习题;结合学习的基础知识,写一些专题文章;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科技设计和试验。 第5、​ 在小结的基础上,检查学习计划执行的情况,进一步修订或制订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 (八)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活动(包括阅读课外书籍、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等)是学生通过课内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兴趣得到了一定发展后,很希望将自己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课外学习活动,进一步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需要。课外学习活动是学生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 基本要求 第1、​ 要尽可能与课堂学习内容相结合,有利于促进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发展正当的兴趣爱好。 第2、​ 课外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时间要适当,不要影响正常的课堂学习和身体锻炼。要注意劳逸结合。 第3、​ 在课外学习活动中,要尽力做到学练结合,脑手并用,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 第4、​ 要争取老师的指导,提高课外学习活动的效果。 4、​ 最优学法的规律 通过对上述八个前后紧密相联的学习环节及每个学习环节所包含的基本要点的内在联系的分析研究,我们认为中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基本心理规律是: 第1、​ 学生的学习,是通过学生个体的大脑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思维活动而实现的一个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积极的以学习书本知识为本质特点的认识过程。这个认识过程是任何人或物(包括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教学机器)都不能代替的。一个学生要想学习好,只有严格要求自己,靠自己自觉地努力学习。外因(教师及其他必要的学习条件和手段)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但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学生本人的学习动机和目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 学生能否学好功课,主要靠自己。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中学生都明白的。有些学生就认为,某个学生好,是因为他的家庭经济条件好,有钱买各种参考书、工具书;或者因为他有家长和亲戚的辅导;或者因为老师偏爱他;或者因为他考进了一个条件比较好的中学……因此,才学好了功课。而自己却没有这些条件,所以就注定了成绩差。这样看问题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如果这些学生的看法是正确的,那怎么解释许多学习条件差的学生,却学得特别好,许多学习条件好的学生,反而学得差的事实呢?又怎样解释在一所条件比较好的中学里,仍然存在着学习比较差的学生的事实呢?原因在哪里呢?学习条件当然不能忽视,但根本原因不在某个学生的学习条件如何,主要是学生本身动不动脑筋,专不专心学习,有无好的学习方法。有了好的学习条件,还要靠自己善于运用它。学习的命运,归根结底掌握在学生自己手里。 第2、​ 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是以早期的知识和已有的技能为基础的。如果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不能适应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需要,就应尽快地把缺漏的知识(包括感性认识)和技能,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努力弥补起来,然后才能学好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否则新旧知识和技能是不可能在大脑中形成有效的联系的。 这条学习心理规律,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有着特别的指导意义。成绩差的学生要想学习好,绝对不能急燥,一定要首先认真检查一下自己有哪些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没有掌握,然后想办法努力将缺漏的知识和技能弥补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学好新的知识和技能。如果不愿意在这方面下功夫,再费力也是学不好功课的。 第3、​ 学生的学习,不能停留在机械记住或一般了解教材中所罗列的知识水平上,重要的是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突破重点和难点,深刻地理解知识的本质和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地将新知识有机地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和概括化,从而人的头脑中形成有效的经常更新和深化的知识体系。达到从知识的本质(即规律)上掌握知识的目的。学生头脑中有了这种动态的知识体系,不仅能牢固地记住知识,而且能迅速地理解新知识和有效地吸收新知识,敏锐正确地认识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 现在有许多中学生的学习是不符合这条学习心理规律的。他们学习某一课(或某一章节)时,思想只注意到这一课(或这一章节)的内容,而不会和以前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用以前所学过的知识来理解新知识。他们不懂得不仅一本书前后章节有密切联系,而且各个学科的知识之间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的道理。因而学习起来,只要是记住了或一般了解了的知识,就认为自己掌握了。在这些学生的头脑中更谈不上有什么知识体系,往往是学了后面的知识就忘了前面的知识。考试前就死记硬背定理、公式、例题,考试起来,只会做照公式、例题套的题,稍有变动的题就做不到了。这种学习状况必须改变,不然,即使记住了一些知识,也无多大用处。 第4、​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不断地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形成一定的技能,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不学好基础知识,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基本技能,因为一种新的技能是一种新的知识直接指导下形成的。在形成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首先认真领会书本知识的精神实质,再独立地进行练习和作业。形成基本技能和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检验、巩固和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认识的过程。一种知识,如果不将它运用于实际,使其具体化,就是无用的知识。 要按这条学习心理规律进行学习,必须纠正当前在中学生的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认为学习就是完成作业的单纯任务观点。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许多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一下课就赶忙做作业,作业做了就完事。至于基础知识懂不懂,是没有关系的。而实际情况是,不理解基础知识,就做不好作业。因而许多学生做作业发生了困难,就死套公式、例题,套错了也就让它错去。有的学生边套公式、例题也不会,就照抄虽人的。抱着把练习本一交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的思想和态度进行学习,是做不好作业,学不好功课的。 第5、​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通过分析比较,认真查出自己在理解问题和做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使错误得到及时纠正,是使客观的书本知识正确地转化为学生的主观精神财富和主体实践技能的重要关键。 可是,不重视分析自己在学习上产生错误的原因,不改正作业中的错误的现象严重地存在于当前中学生的学习中。许多中学生,对于老师改过的作业,一眼也不看就往屉子中一丢,或往书包中一塞就不管了。这是影响一个中学生学不好功课的重要原因。 第6、​ 学生的学习,应该讲究质量,在数量上不是越多越好。内容要精(在有限学习时间内,认真学好一两篇文章,要比在同样的时间内学几篇类似的文章效果高。前者可以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后者分散了时间和精力,很难抓住事物的本质)。练习题要有代表性(做一题就等于做了许多类似的题。做一题或几题有代表性的题目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一种解一类题的方法。举一而可以反三。盲目地做练习题,既浪费时间,又不得要领)。 学生为了学好功课,买一些参考书和习题集是必要的,但不是买得越多越好。买多了,重复就多,结果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效甚微。要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买一些经过精选的有代表性,的编写质量比较高的参考书和习题集,认真新闻记者深入钻研,才有助于学好功课。 第7、​ 能力是保证人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主要是认识)条件。能力与智力有着密切关系。培养能力的过程,就是发展智力的过程。智力是在综合各种认识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概括化的认识能力。一个人的能力水平愈高,他的智力水平也就愈高。学生的能力和智力是在学习知识和形成技能,以及将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的过程中形成、巩固和发展的。一种技能(人为了完成某种任务,在一种知识的直接指导下,经过训练而获得的一种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的形成又是以有关的知识和能力为前提的。但是,不是任何学习知识和形成技能 ,以及将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的过程,都能高效率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只有当学生不仅知道了“是什么”(这是什么知识?这种技能的具体活动方式是什么?),而且理解了“为什么”(这种知识是怎样来的?这种知识的内在联系是什么?这种知识与它种知识的关系是怎样?这种技能为什么是这种活动方式?这种技能的最优活动方式是什么?这种技能与它种技能的关系怎样?),还明确了“如何做”(一种知识及与这种知识相应的技能 ,怎样才能与其它知识和技能,相互配合灵活准确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高效率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的过程。其中理解“为什么”是关键,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为什么”,才能使客观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认识能力。一个学生的智力,是这个学生对自己所掌握的全部知识(包括经验)和技能,以及所获得的全部能力的可理解性,在这个学生头脑中的概括的集中的反映。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获得的能力和智力的调节下,在科学的思想方法(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包括感性经验)和技能,以及种学习条件和手段(包括可以请教和共同讨论的人、参考资料、工具书、仪器设备等),通过独立思考和独立作业,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和能力。在自学过程中,不仅有思维能力参加(这是主要的),而且有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参加。也就是说,自学能力并不是某单一的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认识能力,是种智力活动。自学能力是学生通过独立的自学活动不断地培养起来的。 总的来说,学生的能力和智力,是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以及将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上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知识的不断概括化,技能也相应地综合化。将知识概括化,技能也相应地综合化。将知识概括化,技能综合化的上升过程,就是高效率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起着决定性作用。得到发展的能力和智力,又有力地促进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和掌握新的技能。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再学习知识和技能、再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这种形式循环往复,而每一循环的结果,都把学生的能力和智力比较地提到了高一级的水平,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构成一个具有多层次的纵横交错的不断发展的有规律的智力网络结构系统。这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智力的一般规律。学生掌握了概括化的知识和综合化的技能,又有了较好的能力和智力,就能灵活、迅速、准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8、​ 学生的学习,也是一个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的过程。学生在课内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可以得到强化、巩固和加深。学生在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不断培养进来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独立的学习和活动能力,又有力地促进学生的课内学习。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是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广泛与实际相结合,不断地深化知识和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 第9、​ 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仅受学生本身的能力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还与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密切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地克服种种困难的过程。一个学生要对知识进行深刻理解和熟练地掌握技能,没有强有力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满腔的学习热情、顽强的学习意志和优良的性格,是不可能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各种心理因素的综合培养,特别是优良的性格和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培养。 第10、​ 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武装学生,能极大地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促进学生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有效发展。从而增强学生学好功课的信心和力量,使学生对未来充满着希望。促进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学生的学习思想觉悟提高了,又反过来促使学生更加勤奋学习,倍加注意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创造出具有自己的风格特点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 上述十条中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心理规律,是互相贯通的。它既综合体现在中学生的八个环节的全部学习过程中,同时,某些学习心理规律又在某些学习环节中特别突出了显露出来。如,系统小结这个学习环节,就比较侧重于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概括化和综合化。 5、​ 科学的思维方法 学生的学习,就其实质讲,是学生独立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实践证明,比较自觉地完整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学习,就能取得很高的学习效果;不怎么自觉地在不同程度上运用部分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学习,也能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完全不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学习,学习效果就会很差,或者没有什么学习效果。平常我们常说,书本知识只有经过大脑的加工改造,才能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用什么对书本知识进行加工改造呢?就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只有凭借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对知识进行不断地概括、抽象和系统化,掌握知识的本质;才能对技能进行不断地综合化,掌握运用技能的规律;才能将知识更新技能有效转化为人的能力和智力。因此,一个学生如果想学好功课,决定性的条件,就是要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武装自己。科学的学习方法,说到底,就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在学习活动中的具体运用。科学的学习过程,必须在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下进行。 什么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呢?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讲,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第1、​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因此,作为人类认识范畴的一个特殊领域——学生的认识过程,也必须遵循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规律。唯物辩证法包括三个基本规律: 1、​ 对立统一规律:这条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核心。它提示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物自身的发展。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绝对的,它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又贯穿于每一事物和人类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又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一切事物内部矛盾的双方,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又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由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对立面的统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对立面的斗争性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正如运动和发展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一样。有条件的相对统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 的运动、发展。对立统一是事物的普遍规律,一切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所以,只有按照客观事物本身的矛盾,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认识事物,才能形成全面的正确的认识。 2、​ 质量互变规律:也叫“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规律”。它提示事物、现象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发展是通过量变和质变的互相转化而实现的。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由不显著的、非根本的量变转化为显著的、根本的质变,旧质转化为新质。量变的过程和质变的过程是互相交错存在的。量变的总过程,包含着部分的质变过程。在总的方面看只是量变的过程,就其局部来看又存在着质变的过程。随着量的逐渐积累或部分质变,由点到面地不断扩展,最后引起旧质到新质的转化,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发生新的量变。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如此不断循坏往复,构成了事物的新旧交替,由简单转化到复杂,由低级转化到高级的运动发展。 3、​ 否定之否定规律:它提示事物由于矛盾斗争而引起的前进发展,是通过肯定否定的反复过程来实现的。肯定的现实事物的存在是暂时的,它本身包含着否定自身的因素,必然为新事物所代替。新事物否定旧事物,不是否定一切,而是肯定其中的积极因素。发展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又从否定阶段到否定之否定阶段。由于在高级阶段上继承和发展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抛弃了消极因素,使得整个发展过程沿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路线前进,而发展的形式则表现为波浪起伏和螺旋式的上升运动。 此外,唯物辩证法还包括同上述规律相联系的一些范畴。如,个别和一般、共性和个性、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等。 第2、​ 逻辑学: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包括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 1、​ 辩证逻辑:关于思维的辩证法的科学。思维的辩证法是事物辩证法的反映。因此,唯物方法的规律即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也就辩证思维的规律。 辩证逻辑全面地考察思维过程,提示思维发展的规律性。其主要内容是阐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辩证运动。辩证逻辑认为概念是客观矛盾的反映,也是人类实践和认识的总结。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人对事物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的深化的过程。一切概念都是互相联系和互相转化的。各种不同的判断和推理形式不是互相下列的,而是同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相联系,互相隶属地从低级形式中发展出高级形式。在认识过程中,辩证逻辑要求人们从实际出发,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全面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辩证思维的三条规律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 ①思维中特殊和一般的对立统一,以及由特殊到一般和由一般到特殊的转化。 这条辩证思维的形式表明,思维形式本身的矛盾主要就是特殊和一般的矛盾,它推动着思维的发展。而思维的发展过程,不是别的,正是由特殊到一般和由一般到特殊的转化过程。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而每一次的循环(只要是严格地按照科学的方法)都可以使人类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这是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在思维中的具体表现。 ②思维是从现象到本质、从初级到本质到二级本质的无限深化过程。 这条辩证思维形式表明,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现象进入到本质,而本质本身又是发展的,由初级到二级,以至无穷,由不太深的本质到更深的本质的不断深化的过程。这是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在思维中的具体表现。 ③思维是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螺旋式的前进运动。 这条辩证思维形式表明:人的认识由感性的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思维的具体,也是认识的一般规律。它是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在思维中的具体表现,抽象是对感性具体的否定,但这不是简单地回到原来的具体,而是处于较高阶段上的具体,是对事物更深刻的认识。人的认识就是这样通过否定之否定的途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按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 2、​ 形式逻辑: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方面和根据事物的简单的关系来研究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的科学。是初级的思维方法。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关系,就象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的关系一样。这不是说形式逻辑不重要。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是人人必须遵守的,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和表达自己思想的最起码的规律。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 ①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个概念、判断必须具有确定的同一内容。它要求在思考问题表达思想的过程中,概念、判断的内容应该保持同一,但不否认概念、判断的发展变化。同一律是客观事物的质的确定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的公式是:“甲是甲”或是“甲等于甲”。遵守同一律,能使思维具有确定性和精密性;否则,就会犯“偷换概念”和“偷换论题”等逻辑错误。 ②矛盾律:在同一时间、同关系下对同一对象所作的两个矛盾判断不是同时都真,其中必有一假。它要求在思考问题或表达思想的过程中不能把两种互相矛盾的属性归于同一对象,即不能既断定某对象是什么,又断定某对象不是什么。但不否认现实矛盾的存在。现实矛盾是客观事物内部存在着的对立现象,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矛盾律也是客观事物的质的确定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的公式是:“甲不是非甲”或“甲不能既是乙又不是乙”。遵守矛盾律能使思维具有一贯性和不矛盾性;否则,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③排中律:在同一时间、同关系下,对同一对象所作的两个矛盾判断不能同时都假,必有一真,没有第三种可能。它要求在思考问题或表达思想的过程中,两个矛盾判断中必须二者择一,即不能既不断定某对象是什么,又不断定某对象不是什么。排中律也是客观事物的质的确定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的公式是:“甲或非甲”或:“甲是乙或甲不是乙”。奠定排中律能使思维消除不确定性;否则,就会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逻辑错误。 ④充足理由律:在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真实的论断都要根据真实的前提或论据,根据正确的推理形式或论证方法。充足理由律是客观事物的原因和结果,一般和个别等必然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遵守充足理由律能使思维具有论证性;否则,就会犯“不能推出”等逻辑错误。 以上介绍了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下面再介绍我们在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的过程中常用的逻辑学中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式: 1、​ 思维方法:形成和运用概念、判断进行推理来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这些方法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等。心理科学称这些方法为思维过程。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是: ①分析和综合:两种互相联系的基本思维方法。分析是在思想上把一个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或个别属性。综合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认识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或个别属性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分析和综合是完全相反的,但又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思维过程。分析和综合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始终是同时进行的。没有分析,综合是不可能的;而任何有价值的分析又都是在认识整个事物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学生要学好功课,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以便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②比较:在人的头脑中,对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并确定其同异和关系,以认识某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只有对事物作了认真的分析综合,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比较。比较是分析综合的统一过程。通过对事物的比较,人就能进一步进行抽象概括,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抽象概括:两种互相联系的思维方法。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出作为认识对象的事物本质属性舍弃非本质属性的方法。概括是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作为认识对象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其他事物中去的方法。一切科学的概念、定义、定律、规律,都是人对事物的概括的反映。抽象和概括是在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抽象主要是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概括主要是在抽象、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概括不仅对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学生使知识系统化,掌握每门学科的概念体系所必须的。抽象和概括是高级阶段的分析综合。 ④具体化:把抽象和概括出来的一般认识应用到具体的、特殊的事物上,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一般的东西,并使一般的认识得到不断地丰富和深化,从而保证人们真正掌握理论知识,克服认识中的形式主义的一种思维方法。 学生运用典型事例具体地说明一般的原理、定理、规律和独立地运用一般的原理、定理、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将知识具体化的过程。 2、​ 思维形式:人们在理性认识阶段上反映事物的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等。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而形成的。科学认识的成果,都是通过形成各种概念来加以总结和概括的。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掌握构成某一学科知识体系中的每一概念的本质,以及各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一个学生要真正掌握一个概念,就必须掌握有关属于这个要领的对象的基本知识。 判断是对某种对象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检验判断真假的标准是实践。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前提)推出求知判断(结论)的思维形式。推理是事物的客观联系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由推理得到的知识是间接的、推出的知识。要使推理的结论正确,必须遵守两个条件:(1)、前提真实;(2)、推理的形式正确。推理有演绎推理(由一般推到特殊)、归纳推理(由特殊推到一般)、类比推理(根据两个对象某些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的间接推理)等。 第3、​ 带有各学科特点的思维方法,如,学习语文和学习数学,在具体思维方法上是有不同特点的。 以上只是简单地介绍了科学思维方法的最基本的内容梗概(详细论述有各种版本的专著),目的是为了使中学生能够对科学思维方法所涉及的知识范围,有个最起码的初步了解,对中学生进一步地深入学习科学思维方法,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起个引导作用。 6、​ 最优学法的实践 目前在各地实验这种学习方法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中学生的最优学习方法》的八个环节中的六个环节: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改为相应的六个前后紧密联系的课型(自学课──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小结课)实行单元教学。学生学习每一教学单元的内容,都必须在教师具体指导下,依次通过上述六种课型的教和学。我们把这种教学方式叫做《六课型单元教学法》。这种实验,在武汉地区的部分中学已进行了近一年的时间,情况良好。凡参加实验的教学班,不仅大大减轻了师生的教学负担,而且所实验学科的教学效果(包括考试成绩),一般都超过了同年级的其他教学班。受到了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普遍好评。这种实验仍在继续进行。另一种实验方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习方法的八个环节教给学生,每个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自觉运用这八个环节进行学习,不断总结经验,使自己的学习成绩稳步上升。用这种方法进行学习的学生,学习成绩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决心进行以上两种实验的学校、班级和个人,应注意下面几点: 第1、​ 要扎扎实实按每项个学习环节的要求去进行学习实践。有的中学生的文化基础差,自学能力弱,教师要耐心向学生讲解八个学习环节,并具体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第2、​ 开始运用时,不要要求过高过急。特别是文化基础知识差的学生更应注意这点。要分环节(或课型)、他分阶段进行实验。一边做、一边体会、一边总结,逐步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运用学习心理规律的水平。 第3、​ 那种认为可以不费气力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学到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不下功夫就可迅速取得好的学习成绩的想法是错误的。这种事情世界上是没有的。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受到挫折,不要灰心,只要认真照着要求做下去,就一定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与用错误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的根本区别在于,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下的功夫越深,取得学习成绩就越大;用错误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下的功夫越深,浪费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大,而且学习效率得不到提高。 第4、​ 由于每个学校、每个班、每个教师、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条件不同,因此在实验时,不要生搬硬套条文,要依据《学法》的基本精神,从实际出发,发挥各人的长处和有利条件,在灵活运用上述学习方法(或课型)体系的基础上,形成适合自己特点、具备自己风格的教和学的方法。 《中学生的最优学习方法》的初步实践已经证明,这个学习方法对改进中学的教学工作,对指导中学生的学习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希望有更多的学校和学生积极参加实验,迅速提高学习效率。 祝青少年们学习好。 编后语 在学习中,究竟有没有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使自己短期内学习成绩有个大的改观的“诀窍”?广大在校学生在找,尤其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在找,在学习和高考中失败的青年在找,广大教育工作者也在找。 应该说,这个“诀窍”是有的,这就是科学的学习方法。武汉师范学院讲师黎世法同志提出的《中学生最优学习方法》,就是他经过几年调查研究后对这个问题所作的答案。他曾就此问题在省内外多次讲学,反映强烈,很受欢迎,省内外已有十几所中学先后对此法进行实验,初见成效。去年九月十日,本报全文登载以后,也受到了省内外广大中学生的欢迎。现根据读者的要求,我们将《中学生最优学习方法》汇编成册。付印前,作者根据读者的意见又作了补充和修改。 中国青年报增刊
/
本文档为【西点课业--中学生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