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后知后觉

后知后觉

2010-10-13 47页 doc 706KB 289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8622

暂无简介

举报
后知后觉《后知后觉》 《后知后觉》是任彦申继畅销书《从清华园到未名湖》之后推出的又一本多年沉思之作。 该书从江苏的地域文化入手,畅谈了干部问题、大学精神、文化价值、政治体制等当下大家都比较关切的话题,内容大都源自工作实践中的感受,既能言人所不曾言、不便言、不敢言,又收放自如,适度恰切,无论从认识层面上还是从操作层面上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针对工作中如何处理对上与对下的关系、现任与前任的关系等问题,更是睿智风趣又质朴无华,如行云流水,精彩犀利处,酣畅淋漓,胸胆开裂,犹如惊涛拍岸,往往令人有阑干拍遍的神思飞越。 本报(《现代快报》)自即日...
后知后觉
《后知后觉》 《后知后觉》是任彦申继畅销书《从清华园到未名湖》之后推出的又一本多年沉思之作。 该书从江苏的地域文化入手,畅谈了干部问题、大学精神、文化价值、政治体制等当下大家都比较关切的话题,内容大都源自工作实践中的感受,既能言人所不曾言、不便言、不敢言,又收放自如,适度恰切,无论从认识层面上还是从操作层面上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针对工作中如何处理对上与对下的关系、现任与前任的关系等问题,更是睿智风趣又质朴无华,如行云流水,精彩犀利处,酣畅淋漓,胸胆开裂,犹如惊涛拍岸,往往令人有阑干拍遍的神思飞越。 本报(《现代快报》)自即日(6月23日)起全文连载该书,以飨读者。题号为转发者所加。而且标题等级等也可能有误,请阅者注意。 目录 TOC \o "1-3" \h \z \u 《后知后觉》 1 《后知后觉》自序 2 一、我观江苏 2 一、 从乾隆下江南说起 2 二、 水做的江苏 2 三、 水做的人 2 二、用人之道 2 盛世明主的用人智慧 2 知人不易善任更难 2 如何辨别干部 2 在注重人品的基础上讲政治 2 在注重实绩的基础上讲公论 2 在注重领导能力的基础上讲学位 2 在选拔大学领导者时要防止两种倾向: 2 提防小人得志 2 三、干部的改革 2 四、干部选择 2 做人与做官 2 说真话与说假话 2 当官与发财 2 现任与前任 2 对上与对下 2 照抄照搬与开拓创新 2 报喜与报忧 2 讲套话与讲新话 2 五、领导境界 2 远见卓识 2 当机立断 2 宽厚包容 2 大智若愚 2 上善若水 2 六、大学精神 2 我国传统教育理念 2 大学精神的特征 2 塑造当代大学精神 2 求知、求实、求真、求新的精神 2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人才为本的精神 2 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多元共生的精神 2 服务社会、超越现实、面向未来的精神 2 七、文化价值 2 文化与民族精神 2 文化与现代化建设 2 文化与综合国力 2 文化与城市 2 文化与人生 2 八、大众传媒 2 传媒的特点 2 传媒的功用 2 传媒的改进 2 《后知后觉》自序 三年前,我写了一本小书——《从清华园到未名湖》,不意引起不小的反响,居然成了一本畅销书,一连印了十多次。书中阐述的一些观点,如领导者应当“有声有色地工作,有滋有味地生活,有情有义地交往”,“培养人才,应当扬长补短;使用人才,应当扬长避短;保护人才,应当扬长容短,必要时敢于护短”以及“领导是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团结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善于欣赏是最高明的领导艺术”等等,得到了众多读者朋友的共鸣。不少读者朋友给我写信、打电话、发书评,希望我继续写第二本书。正是在读者朋友和出版社的鼓励下,我才下决心写这本书。书中讲述的主要是自己在江苏工作十年的体会以及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悟,是作为一名领导者退岗后的“后知后觉”。 我不是一个先知先觉有先见之明的人。许多事,当时干时不明白,事后明白了;身在其中不明白,超脱出来明白了。有些话,自己在位时不便说,现在说方便了,或是目前在职的同志不好说,自己不妨说出来。有些道理,对一个饱经沧桑的人或初出茅庐的人来说,其含义是大不相同的。 人的正确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只有长期实践反复思考才能得出更加合乎实际、更加接近本质的认识。只有超脱自我淡泊名利之后,才能更加清醒,走向新的境界。总之,这本书是作为一个过来人,对过去40年职场生涯中所力所为、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愿所求的一种总结反省和重新审视,希望和目前在职的同志进行一次真诚的对话和交流。写作的原则仍然遵循老学长刘吉同志嘱咐我的:要有痛有痒地写作,不要作官样文章,要力求把真实的想法和鲜活的经验教训写出来。 人生如同一台戏。当你处在精力和创造力的高峰时,应当唱主角,挑重担,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社会;当你走出精力和创造力的高峰时,应当主动让贤,甘当配角,让更加年富力强的同志去唱主角,挑大梁;当你年高体衰、精力不济时,应当及时谢幕,走下舞台,去当一个文明观众,心平气和地回归群众,回归自然,享受一段属于自己的生活。“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你方唱罢我登场”,这就是人生,再好的演员也不可能一直在台上演下去。社会大舞台应当永远由最有活力的演员去唱主角,这样才能好戏连台,精彩纷呈。如果明明精力不济了,还硬撑着唱大戏,那很可能赢得的不是掌声,而是倒彩。如果想把手中的拐杖当成指挥棒,那可能不是帮忙,而是添乱。 我到江苏工作整整十年了。江苏是不可多得的一块风水宝地,能到江苏工作是一种幸运。到江苏工作,首先要了解江苏的历史现状、风土人情和国民性格。我对江苏还知之甚浅,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江苏,那就是“水做的故乡水做的人”。抓住了水的特点,就找到了一条认识江苏的指导线索。 江苏是著名的水乡,全国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区只有江苏。江苏因水而得名,因水而得势,因水而得益。水是江苏最大的特点、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发展潜力,也是最大的发展隐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说江苏是水做的故乡,那么江苏人就是水做的人,水的特点、水的性格决定了江苏人的文化品格和国民精神,江苏人聪慧、灵气、精细、柔韧、温顺、平和、适应性、可塑性、善变性、重实惠、讲实际、稳扎稳打、低调行事、不事张扬等性格,都源于水的特性。江苏人稠地窄,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它最大的比较优势,一是水,二是人。江苏的发展经验有千条万条,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必须以水为宝,务必把江苏的水资源利用好,开发好,保护好;二是必须以人为本,务必把江苏的人力人才资源利用好,开发好,保护好。 在省委工作期间,自己分管过宣传文教、组织干部、统一战线等工作,这么多领域,自己哪能都懂呢?不过,领导并不是靠自己干事,而是带领推动大家干事,团结依靠大家干事,是把上级意图和个人想法通过大家来实现的人。作为领导者,重要的是保持一种学习进取之心,对所有的工作都要有一种兴趣。你不可能做到门门内行,但力求能迅速进入到“一知半解”的状态中,对各项工作“略知一二”。所谓“略知一二”,就是力求弄清本质,掌握政策,抓住大事。至于做好具体工作,要靠内行,靠群众,放手让那些比自己更懂行、更熟悉的人去干事。领导就是环境,要设法给别人创造一种想干事、能干成事的环境。 我的主要经历是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同各类人才打交道,这也是一种幸运。 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一大批知识精英,从他们那里获取了许多知识和智慧,受益无穷。与智者为伍,自己也会变得聪明一些。 自己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发现和起用了一批优秀人才,特别是大胆起用了一些暂未成名、前途无量的青年才俊。今天,看到这些人在各行各业成名成家,建功立业,比自己成功还感到高兴。 自己最大的安慰是保护了一批当时存有争议的开拓创新型人才,抵挡了世俗偏见和僵化保守势力对他们的歧视和挤压,避免了重犯过去压制学术自由、摧残人才的做法。曾几何时,一些当初受到非议的人才崭露头角,如今成为闪亮的明星。 识别人才不易,起用人才很难,而保护人才更具风险。识才需要智慧,用人需要谋略,而护才则需要勇气,有时需要付出代价。 干部人事制度千头万绪,归根到底就是四个字:“知人善任”。衡量干部制度好不好,关键是看能不能源源不断出人才,不但要出合格人才,尤其要出杰出人才。干部制度改革的根本方向是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大力提高干部选任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其中第一要义是民主。干部制度改革的重点,是解决好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权力过分集中、兼职副职过多、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以及交接班等重大问题。如果不触动权力过分集中,“万品千群,俄折乎一面;庶僚百位,专断于一司”这一根本弊端,任何其他改革都难以到位。要全面地辩证地贯彻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以德为首,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在注重人品的基础上讲政治,在注重实绩的基础上讲公论,在注重领导能力的基础上讲学位。选拔干部,关键是把好“两头”,一头是把好上线,择优录用,一头是守住底线,挡住小人。不能让说实话办实事的老实人吃亏,不能让改革创新者受过,不能让投机钻营、跑官要官者得逞。我国社会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有的是,只要制度先进,思路对头,章法合理,就一定能形成一种群贤毕至、人才涌流的生动局面。 在江苏十年中,我结识了全省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许多优秀领导人才。他们有理想,有思路,有干劲,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也比较懂事,充满着旺盛的创业创新、争优创先精神。有些地方,像江阴、昆山、张家港、常熟等,一直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始终活力不减,常兴不衰,成为引领时代脚步的先锋。有些地方,像苏中、苏北一些县市,原来基础薄弱,由于有了一个好班子,好带头人,好思路,一年一个样,几年大变样,发展变化之大、之快令人惊叹。有些过去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成为市场经济的弄潮儿,他们创办的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短短一二十年里,创造出知名企业、知名品牌,连续跃上几亿、几十亿、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台阶。这些人,是改革开放的开拓者,是富民强省的带头人,也是当今时代的志士仁人。 在工作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现行领导体制中的种种弊端,官场上的种种不良风气,看到了干部队伍中的某些平庸无能者、僵化保守者、官僚主义者、腐化堕落者。制度比人强,特别是领导制度、组织制度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有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33页) 当前,对领导干部来说,经常面临着一些基本的重大的抉择,比如做人与做官,说真话与说假话,当官与发财,现任与前任,对上与对下,照抄照搬与开拓创新,报喜与报忧,讲套话与讲新话,等等。在这些问题上如何选择,不仅是对领导水平、领导作风的重大考验,而且是对政治信念、官品人品的重大考验。 领导干部为政一方,其水平高低、工作优劣同当地的社会治安、事业兴衰、百姓福祉息息相关。一个领导者如果能把自己的权力地位与自己的崇高理想、聪明才智结合起来,可以干成一般人干不了的大事情,在振兴事业、促进发展、创新体制、革除积弊、起用人才、造福百姓方面创造出辉煌的业绩。相反,如果只想做官,不想做事,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虽然他没犯什么错误,但损害的是整个事业,殃及的是所有百姓,他所造成的耽误、带来的损失是无法估量、难以弥补的。对领导干部来说,无功就是过,占着位子不干事是最大的错误。 古代官员讲修身,今天干部讲修养,其中“修”的本义就是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自我修正、自我改造、自我完善。领导干部应当把“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作为座右铭,始终保持一种学习进取之心,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始终保持一种敬畏之心,敬畏天地,敬畏前贤,敬畏领导,敬畏群众。始终保持一种自省自律之心,战胜自己的弱点,战胜自己不良的天性,战胜自己的种种奢望和贪欲,不断去追求一种更真更善更美的领导境界。一个高水平、高智慧、高境界的领导者,应当具有远见卓识和战略头脑;应当善于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应当助人为乐,宽厚包容;应当大智若愚,留有余地;应当以水为师,上善若水。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同样,仕海无涯,学无止境。一个人一旦走上领导岗位,就应当把自己的命运同整个事业联系在一起,把生命的激情融入到追求的事业中,用事业的辉煌来回报人民的重托,铸就人生的价值。 作为办教育出身的人,我对过去教育多灾多难、步履维艰的状况深有感受,对今天中国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大跨越倍感欣慰。在科教兴国的战略下,经过30年的努力,九年义务教育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跨入大众化阶段,各类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蓬勃发展。目前各类在学大学生达到2900多万人,全国拥有大学学历的人口达到近一亿人。尽管目前教育事业中还有种种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所取得的成就无疑是巨大的里程碑式的成就。 近年来,围绕大学精神的讨论非常活跃,这是大好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需要大学精神予以引导和规范,大学改革发展中发生的种种争论和偏颇,也需要对大学精神予以正本清源的梳理。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航标和灵魂,是大学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是奠定优良校风学风的基础。尽管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大学对大学精神有不同的解读,但在大学近千年的发展历史中逐渐确立了一些举世公认或大同小异的精神理念,这就是求知、求实、求真、求新的精神,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人才为本的精神,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多元共生的精神,服务社会、超越现实、面向未来的精神。这些精神不只是大学特有的一种思想财富,而且是社会共有的一种精神文明。如果大学不发扬和维护大学精神,就不可能健康发展,更不可能成为著名大学。如果政府和社会不承认、不尊重大学精神,那大学的生存发展就会困难重重,大学与社会就会处于不可解脱的冲突中。 文化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尺。文化尊严和文化价值的实现程度,是同社会的文明进步水平成正比的。在经济贫困的社会里,人们很难领略文化的价值。在封闭专制的体制下,文化的价值必然受到扭曲。在急功近利的环境中,文化的生存空间必然受到挤压。只有在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社会和谐、个性自由的条件下,才能绽放出灿烂的文明之花。 文化的本质是文明教化,以文化人,以文化物。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的建设、国民素质的建设。它不像物质建设那么硬,那么容易见效,那么容易衡量,因此不能指望所有的人都能充分认识文化的价值。但是,作为党和政府,作为管文化、办文化的人,应当对文化的价值有高度的自觉和自信。 对一个民族而言,文化是民族延续的血脉,是民族凝聚、民族认同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身份证。 对一个国家而言,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硬实力,会被别人欺侮;没有软实力,照样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对现代化建设而言,文化建设既是方向旗帜和精神动力,又是重要内容和基本目标。在现代化建设一盘棋中,经济建设是中心,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目标,四者相辅相成,构成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对城市而言,文化是城市的名片,城市的记忆,城市的形象和品位。没有文化内涵的城市永远不可能成为世界名城。 对人生而言,文化活动是人类区别于一般动物界的显著标志,文化修养是一个人步入现代文明社会的阶梯。文化对提升一个人的素质、能力、气质、品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会越来越多,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含量会越来越高,文化的价值会越来越明显地展现出来。 当今世界,包括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手机、互联网在内的各种媒体日新月异,快速扩张,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社会的神经,难怪有人把资本力量、政治力量和传媒力量称为当今社会三大支配力量。如果传媒失控或传媒与你作对,那会招来巨大的麻烦。 所谓大众传媒,顾名思义,一是面对大众,二是立足传播,三是充当媒介。一个重大传媒机构,一般都承担着信息中心、政策窗口、意见领袖、知识高地、娱乐平台等多重社会使命。媒体不仅是大众公器和社会公益事业,而且成为一种新型产业和商业机器;不仅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成为产生社会问题的一大根源。这就要求媒体必须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正确处理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服从大局与服务群众、紧跟领导与贴近实际、正面宣传与批评监督、新闻价值与商业利益等关系。 舆论宣传市场永远是买方市场,受众才是真正的上帝。大众传媒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以满足受众需求、尊重受众特点、为受众喜闻乐见为基本原则。你无法左右人们喜欢听什么,看什么,如果你宣传的东西人们不想听,不爱看,花再大的力气也白费。当前,舆论宣传中最突出的流弊就是文风不正,充斥着大话、空话、套话和正确的废话,存在着许多概念化、程式化、标语口号化的东西,缺乏新鲜性、生动性、知识性、趣味性、深刻性、启迪性,对此,不论干部还是群众都深感厌烦,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文风不正,不仅影响到媒体的收听收视率,而且影响到社会风气,影响到政府形象。当前,很有必要把整顿文风作为整顿党风政风的一个重要内容,进行一次专项治理。希望我们的领导机关和传媒机构,重读一下50年前毛主席发表的《反对党八股》这篇精彩演讲,认真对照,切实改进,使我们的文风、会风、话风有一个根本的转变。 一、我观江苏 到江苏工作,第一课就是了解江苏的省情。而要了解江苏的省情,首先是了解江苏的水情。水是江苏的最大特点,水是江苏生存发展的命脉,水是江苏人的灵魂。江苏因水而得名,因水而得势,因水而得益。我在江苏工作十年,对江苏还知之甚浅。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江苏,那就是“水做的故乡,水做的人”。抓住了水的特点,就找到了认识江苏的一条指导线索。 一、 从乾隆下江南说起 在江苏,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在江苏各地有许多乾隆下江南的文物遗存,民间也流传着许多乾隆下江南的趣闻逸事。康熙皇帝曾经六次巡幸江南,乾隆皇帝也效法皇祖,六次南巡。乾隆认为,自己一生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西师”,率军西征,平定西北;另一件是“南巡”,在前后30多年中,六次巡视江南。可见下江南在乾隆心目中意义非同小可。 在当时的条件下,皇帝下江南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从北京到江浙,往返6000华里。那时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全靠车装船载,马拉人扛,来回一趟,至少需要三五个月的时间。每次出巡,皇帝带领的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卫队侍从有两三千人,动用五六千匹马,四五百辆车,上千只船,需要耗费一二百万两白银。乾隆第六次南巡时已是74岁高龄了,如此长途跋涉,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那为什么皇帝却不辞辛劳连续南巡呢? 按照乾隆皇帝自己的解释,他下江南有四条原因:一是江浙官民诚心恭请;二是朝中百官一再建议;三是江浙人稠物丰,地位重要,应当亲自去考察民情戎政;四是恭奉母后,游览名胜,以尽孝心。这些说法不过是一种官样文章,其实乾隆心中有着更重大更深层的用意。 第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浙一带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丰饶之地、工商中心、财赋重镇,是清政府的主要“粮袋子”和“钱柜子”,维系着朝廷的经济命脉。在当时,江浙交纳的粮赋占全国的38%,税银占全国的29%,关税占全国的50%。当时盐课银是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财政来源,盐课银的60%以上来自江浙,仅扬州盐商每年上交的盐课银最多时达600万两。京城每年需要的400万石粮食,2/3从江浙漕运进京。如果没有江浙的巨大财力支持,就不可能造就乾隆盛世景象。每次南巡,除了确保这些正常的国库收入以外,皇帝和权臣还通过摊派、赞助、买官卖官、敲诈勒索、行贿受贿等手段,向江浙的官员和富商捞取许多私房银。可以说,牢牢控制江浙,充分调用当地丰厚的财力物力资源来支撑庞大的清朝帝国,是乾隆下江南的首要原因。 第二,江南出才俊,自古多风流。江南是一个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的地方。在清代产生的114名状元中,江苏人有49位,占到43%。设在南京的江南贡院是全国最大的科举考场,考生达2万多人。清代的状元一半多出自江南贡院。乾隆下江南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安邦治国发现人才、培植士类、笼络人心。在六次南巡中,乾隆确实从江南物色了大批政界能臣、饱学之士、学界泰斗、书文大家。每次南巡,乾隆都要会见文人士子、名流缙绅,并亲自命题考试,对考试优秀者特批扩招“生员”名额,特赐“举人”称号,当场授予官位,以争取名士,宣扬圣恩。 在清代,江浙也是明末遗民众多的地方,反清思想广有市场。乾隆南巡时,一方面对文人士子采取怀柔笼络手段;另一方面又严加思想控制,对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严厉打击,大兴文字狱。清朝是历史上文字狱最盛的时候,而乾隆执政时又是清朝文字狱的最高峰,罪名之荒唐,株连面之广,手段之残酷,远远超过康熙、雍正。乾隆较高的文化修养助长了他的文化神经质和思想多疑症。其中最典型的一件文字狱,就是在乾隆首下江南后,有人冒充大臣奏稿,批评乾隆下江南时奢侈浪费、严重扰民、赏罚不公等问题,乾隆大怒,下令在全国追查这份伪奏稿的炮制者和传播者,被关押、撤职、杀头的人不计其数。 第三,江南是重要的水利水患之乡。尤其苏北地区是黄河、淮河、运河交汇之处,像洪泽湖、高邮湖等都是“悬湖”,一旦泛滥,淮安、扬州、泰州、南通、盐城等地则是一片汪洋。乾隆在《南巡记》中称:“六巡江浙,计民生之要,莫如河工堤防,必亲临阅视。”清朝每年固定的河工“岁修银”占到全国财政支出的1/10,是当时最大的基本建设项目。每次下江南,乾隆必到洪泽湖流域巡察河防工程。六次南巡中,乾隆共发出数百条治水命令,实施了多项重大水利工程,动用了几千万两白银,对减少水患、保护田园生命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四,江南是“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山川风光秀美,人文资源丰厚,金粉佳丽众多,用明朝皇帝朱元璋的话来说是:“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在乾隆时期,长江运河两岸的都市商业繁华、人气旺盛。当时全世界50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有十座,江苏占据其三——南京、扬州、苏州。南京人称“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家”,十里秦淮,九曲金波,六朝金粉,一帘幽梦。苏州园林,享誉天下;苏州刺绣,巧夺天工。再加上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充满着诗情画意。扬州更是富商云集,美景、美女、美味,一应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可见当时的扬州是一个著名的梦幻之都、休闲之都、消费之都。皇帝来到江南,看得开心,玩得尽兴,吃得可口,购得满意,当然是乐此不疲、频频光顾了。 对江南的园林,乾隆更是情有独钟。每次下江南,他都带来一些画师,把江南的一些著名园林描绘下来;而后,在北京颐和园、紫禁城、承德避暑山庄中,对苏州狮子林、杭州西湖十景、无锡寄畅园、镇江金山寺等园林景观加以仿建。 第五,皇帝出巡,安全第一。江苏没有高山峻岭、荒蛮之地,盗贼流寇难以藏身。特别是江苏人禀性温顺,循规蹈矩,不狂不蛮,安分守己,加上日子比较富庶,属于那种“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地方,是少有的一个良民区、顺民区、治安模范区。皇帝到这里,凶险较少,安全可以得到保证。 对于乾隆六下江南,从古到今,人们都是毁誉参半,褒贬不一。即使在当时,朝野对乾隆下江南时好大喜功、追求奢华、讲究排场、劳民伤财的行为也多有质疑。乾隆在退位之前曾对大臣讲:我临御60年,并无失德,惟独六次南巡,劳民伤财,将来你们务必阻止皇帝南巡之事发生。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如果不是处在太平盛世,就不可能有皇帝六巡江南的盛举。这六次南巡,对于清政府安定江浙、聚集财力、吸纳人才、安抚人心、兴修水利、治理水患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回顾乾隆六下江南这段历史,对于我们了解江苏的历史、认识江苏的省情是大有帮助的。 二、 水做的江苏 江苏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块风水宝地,在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有着相对优势。在唐代之前,江苏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还比较落后。唐宋之后,江苏逐渐崛起,在全国的地位影响节节攀升。近千年来,江苏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跨越。 第一次大跨越发生在宋代。自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开通之后,江苏的优势开始显现。宋朝时,北方和中原地区战事频仍,民不聊生,迫使宋朝政治中心南移,随之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潮。许多官宦世家、名门望族、商贾富豪、文化精英都到江南定居。中原地区先进的知识、技术、文化以及资金、人才涌入江南,形成了江苏第一次发展高峰期,并造成了此后近千年不衰的局面。 第二次大跨越发生在清代。随着明代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世界海洋经济的兴起,江南又成为近代工业经济、商业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祥地。上海逐步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江南也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过渡到以工商业为主的近代经济,江苏则成了全国近代工商业和城市发展的龙头地区。 第三次大跨越是改革开放时期。新中国的成立,推翻了百年来压在人们头上的“三座大山”,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生政权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政治热情和创造活力。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30多年里,江苏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成为市场经济最富活力的地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有显示度和说服力的窗口地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可以说这30多年间创造的财富超过了以往所有时代的总和,这30多年带来的城乡巨变使过去一切时代都望尘莫及。如今的江苏,以占全国1%的土地,5.7%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1/10以上的经济总量,17%的外贸总额。 其实,江苏人稠地少,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它最大的比较优势,第一是水,第二是人。江苏的发展经验有千条万条,最根本的是两条:一条是以水为宝,因此务必把江苏的水资源利用好、开发好、保护好;另一条是以人为本,因此务必把江苏的人力人才资源利用好、开发好、保护好。 先说江苏的水。 江苏是著名的水乡。水是江苏最大的特点、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发展潜力,也是最大的发展隐患。 江苏拥有1.73万平方公里的水面。水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17%,这一比例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名列第一。江苏也是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唯一的大江、大河、大湖、大海全都具备的地区。长江、淮河横穿东西,大运河纵贯南北。大小湖泊290多个,星罗棋布,水面有6800多平方公里,全国五大淡水湖江苏有其二,太湖地处江南,洪泽湖位居江北,流域面积均有4万平方公里。全省大小河流2900多条,纵横交错,水网密织,内河航运四通八达。同时,还有近千公里的海岸线,使内河航运与海洋运输相互贯通。再加上四季分明、雨量相对充沛的气候条件,这些都为江苏的农业、工业、商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经过新中国60年来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过去对江苏威胁最大的洪水灾害已大大减轻。现在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受到水资源短缺的困扰,相比之下,江苏的水资源优势更加难能可贵。 如果说,过去江苏最大的水患是洪涝,那么,今天最大的水患则是水质污染。2007年发生的无锡市太湖水源污染事件,造成了数百万人一度断水的困难局面。这个事件发生在无锡或是苏州具有偶然性,然而这种偶然性中却包含着必然性。太湖流域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每平方公里上居住着上千人,县乡以下的生活污水大都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太湖流域又是工业企业最密集的地方,每平方公里上有十余家企业,大量工业废水也未曾达标而排放。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带来了严重的面源污染,而太湖养殖的过度发展也成为一大污染来源。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太湖水质一直在四类水和五类水之间徘徊,因此出现这种水源污染事件并不足为怪。太湖是苏南地区的母亲湖,关系着周围3000多万人的生计和安全。长期以来,人们一味地向“母亲”索取,很少给予她必要的关爱和回报。这次污染事件告诉人们,太湖这个“母亲”不堪重负,已经病倒了,难以承担起“母亲”的使命了。 由太湖污染想到了其他江河湖海。现在大多数河流、湖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些已经干涸,有些虽然有水但却失去了水的功能。中华民族有两大母亲河——黄河和长江。黄河早已是泥沙滚滚、经常断流了;长江成了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一条生命线,大半个中国把水的希望寄托在长江上。今天的长江是全国最大的取水口,也是最大的排污道。过度的工业化开发已使长江伤痕累累,数以万计的化工、冶炼、发电、造纸、拆船造船等企业堆集在长江两岸。假如像2005年11月松花江化工厂污染事件发生在长江上,那后果不堪设想。 江苏是一个典型的靠水吃水的地方。一旦水吃不上了,那就断了江苏的生路,毁了江苏的前程。所以江苏人应当像爱护命根子一样去珍惜和爱护江苏的水资源,那种只开发不保护、只索取不回报的时代应当结束了。欧洲莱茵河的治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莱茵河是欧洲的母亲河,流经瑞士、德国、奥地利、法国、荷兰等五个国家。40年前,莱茵河两岸是欧洲的工业长廊,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向其中排放。莱茵河成了欧洲“最大的下水道”、“最浪漫的臭水沟”。1986年瑞士的一家化工厂爆炸曾使莱茵河一度成为死亡之河。之后经过20多年严格的治理,使莱茵河重新成为一条世界上最美丽的河流,成为一条著名的风景观光带,但愿明日的长江也像今日的莱茵河那样,清澈明亮,鱼游鸟翔,两岸飘香。 三、 水做的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说江苏是水做的故乡,那么江苏人也是水做的人,水的特点、水的性格,决定了江苏人的文化品格和国民精神。尽管苏南人、苏中人、苏北人也存在着许多性格上的差异,但总体上说,水是江苏人的灵魂。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的最大特点是活性和灵性。江苏人天性聪慧,脑子灵活,不但爱读书,而且会读书,许多人似乎天生就是读书的材料。而且江苏尊师重教、好文兴学之风根深蒂固,世代相传,在子女教育上,特别舍得花钱,舍得花力气。从古到今,不知从江苏大地上产生了多少才子、文人、学者、名家,真可谓是英才辈出,群星灿烂。到江苏各地考察,当地人最津津乐道的,就是那里产生过多少个名人名家。仅苏州市,历史上就出过50位状元,1500名进士,产生了伍子胥、孙武、项羽、范仲淹、沈周、唐寅、文徵明、冯梦龙、蒯祥、顾炎武等名垂青史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画家和工艺大师。宜兴一个县级市,走出了4位状元、10位宰相、385名进士,还有80多位大学校长、23位两院院士和8000多位大学教授和副教授。 今天,江苏仍然是全国教育最发达、人才最集中的省份。全省大部分地区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达到95%。拥有普通高等学校122所,在校大学生165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40%,苏州、无锡等苏南地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50%以上。江苏籍的两院院士目前已达300多名,在全国各省、市中遥遥领先。 江苏在教育文化和国民素质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成为江苏持续发展最宝贵的资源。 江苏人勤劳敬业,吃苦耐劳,认真仔细,心灵手巧,这是江苏成为制造业基地的重要原因。江苏人的富足首先归功于他们勤劳敬业,赚的多是辛苦钱。很多人富而不懒,不图安逸,日夜忙碌,终年不息,以至于双休日、节假日也不肯休息。当然,我们并不提倡节假日不休息,但这种勤劳敬业精神还是值得钦佩的。当初江苏在兴办乡镇企业时提出的那种“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方百计”的口号正是江苏人精神的一种写照。目前江苏的建筑大军已是举世闻名了,他们拥有500多万人的队伍,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和世界上百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创造的总产值上万亿元。江苏建筑队的质量信誉也是众口皆碑的。 江苏人做事决不是一味傻干,只卖苦力气。他们既勤劳又智慧,处事精明但不油滑,不怕吃苦又善动脑筋,拥有无数的能工巧匠。苏州有四大“发明”,即苏州园林、苏州刺绣、苏州昆曲、苏州评弹。这四种东西看起来互不搭界,但其中却包含着共有的一种苏州精神,即“小、精、灵”,也就是小巧、精微、精细、精致、精干、灵巧、灵活、灵气。有的外商说,看了苏州刺绣,就知道苏州电子信息业为什么能快速兴起。 江苏人的性格温顺、顺和,不急不躁,不鲁莽,不刁蛮,不狂躁,不冲动,以柔克刚,持之以恒,温文尔雅,讲究礼貌,颇有些“温良恭俭让”的风范。就像淮扬菜那样,以做工精细、平和清淡而出名。江苏人彼此之间如果有意见,有矛盾,底下咕咕嘀嘀也就罢了,很少公开挑明,死磕硬碰,他们似乎更相信“好汉不吃眼前亏”的信条,更少去干那种“一不做,二不休”、“为朋友两肋插刀”的鲁莽事情。江苏的男性多柔少刚,多文少武,识有余而胆不足,或许少了点男子汉敢说敢干、敢做敢为的气魄。江苏的女性温柔细腻、文静含蓄、勤勉贤惠、善解人意,颇具东方女性之美。如果让江苏男子作为中国男性的标志,可能不少人持有异议,但如果让江南女性作为中国女性的标志,估计多数人会同意。 如果你从北京来到南京,会强烈地感受到政治氛围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北京不愧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北京人的政治思维发达,政治嗅觉灵敏,政治热情高涨,怀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一个普通市民也像个政治家,“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江苏人则不同,他们经济头脑发达,建设意识和务实精神很强。江苏人对政治事务也关心,但主要限于一般性的了解,自己弄个明白也就是了,往往敬而远之,不会动心动情地去争论,更不会冒冒失失地去参与。他们的兴趣集中在对事业和生活的追求上,最关心的是平平安安过日子,一心一意奔小康,与当地发展和自身利益无关的事,他们不太会关心。任何新政策出台,他们总能很快找到与当地发展和自身利益的结合点,接过口号,为我所用,在政策变动中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江苏人这种重建设、重实际、重利益、重生活的态度,同北京人那种重政治、重思想、重民主的氛围形成了一种显明反差。北京人喜欢高谈阔论,争论不休;而江苏人不爱争论,不爱管闲事,埋头干自己的事。北京人为人处世比较豁达、豪爽、讲义气、重友情、不拘小节、洒脱幽默,在这些方面,江苏人欠缺一些。北京人观察事物的是多元的,政治标准常常作为第一位的考虑;而江苏人观察事物的标准更加务实,更加注重利益原则。 江苏和浙江都是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江苏人擅长于搞制造,浙江人擅长于搞流通。江苏商人多为“坐商”,而浙江商人多为“行商”。江苏人爱家又恋土,对家乡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尤其是苏南人认为哪儿都不如自己家乡好,故土难离,亲情难舍,喜欢在自己家门口办企业,并通过大力招商引资,把国内外客商都引到自己家乡来创业投资。他们对家乡的过分偏爱和自恋,有时会影响他们的视野,难以“跳出江苏看江苏”。而浙江人爱家却不恋土,他们走南闯北,四海为家,不求所在,但求所有。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浙江人做生意;哪里暂时没有市场,哪里就有浙江人去开拓市场。浙江人经商,喜欢成帮结伙地干,一家一族、一乡一村联合起来闯天下。今天,国内国外到处都有浙江村、温州街、台州会、宁波帮。而江苏人则喜欢自己单干,很少成群结伙、联合行动,就是市与市、县与县之间也互相不服气,往往是你干你的,我干我的,这很容易造成产业结构的雷同,而要进行产业整合和布局调整也困难重重。 同广东人那种敢打敢拼、不怕失败、敢为人先的勇气相比,江苏人的风格更讲究稳扎稳打,少担风险、少出乱子、少犯错误、少吃批评方为万全之策。江苏人的行事逻辑是“领先但不想冒险,创新但不可乱来”。在许多领域中,江苏都是第一方阵,但很少挑头,是“高原”,但缺乏“高峰”。江苏人一般不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是如果吃螃蟹确实安全、可口,那就会跟着去吃,然后想方设法去养螃蟹,进而卖螃蟹赚钱。江苏人的性格可以称为“亚军性格”而不是“冠军性格”。 江苏人做事中规中矩,力求合理合法稳妥正当。他们遵从现行的制度、规定、纪律、秩序,不抗上,不作乱。行政权威大,政令畅通度高,是江苏历来的特点。违法乱纪的事,坑蒙拐骗、伤天害理的事,他们不想干也不敢干。江苏是沿海沿江省份,有近千公里的海岸线,有许多沿海沿江的港口码头,但走私贩私的事情极少发生。江苏是乡镇企业的发祥地,工商企业众多,现有40多万户私营企业,有200万个个体工商户,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的事不能说没有,但也很少发生。 近年来,江苏成为全国吸引外资最多的地区之一。为什么众多的外商愿意到江苏来投资兴业?这其中有什么秘密?一些外商讲了其中的缘由。他们讲:江苏一是毗邻上海,滨江临海,有区位优势;二是教育发达,人才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好,而且工作认真,比较稳定,不爱跳槽;三是政府服务比较规范,讲究诚信,虽然效率不是最高,但制度化和可信度较高,花的黑钱、冤枉钱很少;四是社会安定,风尚较好,安全一般能有保证。 江苏人处事低调,不爱张扬,不爱出风头。与人交往爱面子但不爱摆谱,过日子讲实惠而不求奢华,干事稳扎稳打而不瞎折腾。江苏富人不少,但他们不爱炫耀,不愿露富,不想出风头,不互相攀比着去建豪宅、购名车、买名表,去追求高档消费和豪华生活,不去干那种图虚名而招实祸的事情。 一个地方的文化特征和国民性格是由历史、地理、自然和人文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是日积月累长期积淀起来的。作为一种人文个性,不能简单地用优点或缺点来加以区分。作为一种传统和惯性,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轻易改变的。不过,它会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而不断地与时俱进。 二、用人之道 组织工作,千头万绪,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知人善任。所谓人事工作,说到底就是用人治事,用合适的人做正确的事。 知人善任,这是执政党治国兴邦的头等大事,是领导者最大的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一个大系统(包括一个县市、一个企业、一个学校)的领导者,特别是一把手,应当至少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去做人的工作,只要把人选准了、理顺了、摆平了,一切事情都好办了。如果忙于做事,疏于管人,做事仔仔细细,管人粗枝大叶,那是最大的失职。如果识人不准,用人不当,分不清人才还是庸才,好人还是坏人,那是最大的昏聩无能。吏治清明是政治清明的首要标志,而吏治的腐败则是政治腐败的主要根源。 盛世明主的用人智慧 在历史上,那些奠定基业、开创盛世的皇帝在识才用人上都有着非凡的胆识。汉朝、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鼎盛时期,汉高祖刘邦和唐太宗李世民是两个具有雄才大略的英明君主,他们在知人善任上提供了许多值得后人借鉴的宝贵经验,至今读起来仍令人赞叹不已。 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在夺取天下后,总结了自己战胜项羽的根本原因,他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吾所擒也。” 刘邦这段话生动具体、朴实无华,深刻地概括出了几条最重要的领导哲学和用人经验: 第一,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 第二,用人之道,关键是用人之长,避人之短。 第三,领导者既要有知人之明,更要有自知之明。 只有具有自知之明的人,才可能做到有知人之明。 刘邦作为至高无上的帝王,最难能可贵的是有敢于承认“吾不如人”的勇气和胸怀。一个领导者,只有看到“吾不如人”的地方,才能发现人才,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优势互补,形成强大的领导团队。我们看到一些领导者,一旦当了大官,成了一把手之后,听到的多是赞誉之词,久而久之,便失去了自知之明,只会被别人欣赏,而不会欣赏别人,处处觉得“人不如我”,很少看到“我不如人”。即使你本事再大,如果老子天下第一,一个人包打天下,其结果必然和项羽一样,落得个四面楚歌、众叛亲离、霸王别姬、一败涂地的下场。 在历代皇帝中,唐太宗或许是一位听到的批评建议最多、和大臣坦诚对话最多、总结执政经验最多的开明皇帝。他既能以武功建业,又能以文德治世;他既善于识才用才,又勇于保护人才,从而赢得了大臣们的赤胆忠心,在自己周围聚拢起了像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褚遂良、魏徵、温彦博等大批贤臣良将,从而开创了贞观盛世。对于在开国兴邦方面功劳卓著的元勋,唐太宗念念不忘,特别设立功臣阁,为他们树碑立传,以激励后人。 唐太宗在自己的著作《帝苑》中专门论述了他的用人之道,他说:“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勿以一恶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这段论述可谓掌握了用人真谛,何等睿智,多么精彩! 唐太宗在去世前两年,又总结了他一生用人理政的五条基本经验: 一、自古以来的帝王,大多猜忌比自己强的人,而我却能看到别人的长处,并把别人的长处当成自己的长处。 二、人的品行才能,不能样样具备,我常能弃其所短,用其所长。 三、作为人主,往往招纳到贤能之士便想置为心腹,而对德才不济的人则予以罢退,推之于鸿沟。而我既尊重贤能之辈,又同情德才不济的人,使贤能之士与不肖之人各得其所。 四、人主多厌恶正直之人,对这些忠贞之士明戮暗诛,没有一个朝代不发生这种事。而我即帝位以来,正直之士,并立于朝,从未责退过一人。 五、自古以来的帝王都只是重视华夏,而轻视边远少数民族。而唯独我爱之如一,视华夷为一家,因此,各种族部落的人都像依靠父母一样地对待我。 正是采取了以上的做法,才使我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功啊! 知人不易善任更难 善任的前提是知人,而知人又谈何容易? 世界上最难认识的莫过于人。人最看不清、说不准的莫过于自己。 老子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正确认识别人的人是聪明人,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才是最高明的人。 孔子讲,他最担心的事情不是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感叹说: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 为什么知人如此之难呢? 人是一种高级复杂动物。人有外表与内心之别,现象与本质之别,片面与全面之别,一时与长远之别。人们看人,往往只看到表面而看不到内心,只看到现象而看不到本质,只看到一时而看不到长远,要想“一眼看穿”是不可能的。诸葛亮被国人视为智慧化身,他在谈到识人之道时说:“善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他也犯过因用人不当而遭致惨败的错误,因而感叹人性之难察。人是一种善变的动物,人与环境在互动之中,人能改变环境,环境也能改变人。七情六欲、生老病死,这些都会改变人的思想和心态。特别是在大风大浪、大利大害、生死考验关头,不少人都会起变化,变颜变色,变质变节,从君子变成小人,真正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世上能有几人呢? 1971年在“9·13”事件,即林彪出逃坠机事件发生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在民间广为流传。诗中说: 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如果林彪不是在1971年出逃坠机而死,而是在三五年前自然死亡,那一定会被认为是毛主席“最亲密的战友”、“最好的学生”、“最可靠的接班人”,谁会想到他竟是一位企图抢班夺权、谋害毛主席的野心家呢! 白居易这首诗告诉人们,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优劣,不能只凭一时一事就下结论,不能道听途说就信以为真,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考验才能真相大白。你新到一地工作,有些开始印象很好的人,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并非如此;有些开始印象不好的人,过了一段时间却发现是一个很好的人才。有的领导干部下去考察,只凭走马观花的印象和只言片语的汇报,便当场封官许愿,或就地免除干部。这种做法,看起来雷厉风行,作风果断,其实只是为了树立个人权威,它不但不符合用人制度,而且十有八九会选错人。 能不能识人,是个智慧高低问题;而如何用人,问题就复杂多了,它关系到权力的分配和使用,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关系到事业的兴衰。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用人的艰难性。 在干部人事制度上,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用人与治事相脱节,知人者不用,用人者不知,治事者不管人,管人者不治事,这就难免会发生“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的现象。 在讨论干部任用时常常发生这种情形:越是处于要害部门、知名度越高、大家越了解的干部,争议越多,越不易通过;越是处于偏僻岗位、知名度不高、大家不熟悉的人,越容易通得过。越是酝酿已久、人们认为有戏的人,偏偏没戏;越是人们认为没戏的人偏偏有戏,这显然同知人善任的原则是相背离的。 用人中的最大难点是领导层意见不一。在干部选任过程中真正拥有提名权、决定权、否决权的只是领导层的几个核心成员。这些成员对某个干部的了解程度不同、观察角度不同、喜恶标准不同、亲疏关系不同,看法也不尽相同,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领导核心层存在着派系之争,在选人用人上的分歧意见就会更加明显。按照常规,领导层对提名人选存在争议,就会暂时搁置下来,一次有争议被搁置,两次有争议又被搁置,从此这个干部可能被长期搁置起来,很难再提到桌面上来,真是个人才也被埋没了。 选任干部一要受干部职数的限制,二是受论资排辈的影响。有些素质很好,公认度很高的干部,因为台阶站得满满的,只好等空位,一等二等,一个人才的最佳使用期可能就错过了。 如何辨别干部 在新时期,党和政府在选任干部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方针和原则,包括“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用人标准,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选才原则等。如何全面辩证地理解这些方针原则?在贯彻执行中如何针对不同时期的倾向和不同行业的特点突出重点?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什么经验和教训? 在注重人品的基础上讲政治 选拔干部,历来主张以德为首。然而德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政治态度、思想修养、政策水平、道德情操、人品人格、工作作风等多项内容。对德的认识,历来见仁见智,不同的人有不同侧重,不同时期有不同倾向。领导看干部,往往突出政治,首先考虑的是政治态度、政治站队,是不是听话,能不能同上级保持一致。而群众看干部,往往更侧重人品道德,看其对待群众的态度,是不是为群众着想,做好事,办实事。 人品是做人的基本品质,稳定的价值标准和一贯的行为准则,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思想观念的综合体现。在人的所有素质中,人品是第一位的素质,相对于其他素质,人品更具有基础性、贯穿性、真实性、可靠性,更能说明一个人的本质。一个人知识能力不够,可以补充提高,而人品人格一旦定型定位了,改起来很难。如果人品靠不住,其政治立场、政治态度等都是不可靠、不可信的,随时都会起变化。 选拔干部,必须把人品放在第一位。在注重人品的基础上,再去讲政治、讲水平、讲业绩。一个干部良好的人品可以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不令而从,不怒而威。当前干部队伍中弄虚作假、吹牛拍马、以权谋私等不良风气的滋生蔓延,同干部考评中忽视人品有很大的关系。 有人认为人品是一种虚的东西,不好考评,其实不然。具体地说,人品就是人们在评价某人时所说的忠还是奸,真还是假,正还是邪,善还是恶,公还是私,美还是丑。一个人的人品必然会贯穿到做人做事做官的方方面面,反映在家庭生活、工作态度、社会活动等一切领域中,周围的人心知肚明,自有公论。 如果一个人很虚伪,不诚实,喜欢搞些作弊作假的事情,一旦当了领导,必然说假话,报假数,不可能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如果一个人自私自利,唯利是图,处处为自己打算,一旦当了领导,不可能秉公办事,奉公守法,必然以权谋私,搞各种不正之风。 如果一个人处世油滑,见风使舵,两面三刀,一旦当了领导,不可能坚守信念,坚持原则,保持对组织的忠诚。 如果一个人对父母、亲人、朋友无情无义,不忠不孝不敬,一旦当了领导,不可能亲民爱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如果一个人思想古怪,不切实际,喜欢想入非非,一旦大权在握,必然乱提口号,瞎折腾,把社会当成自己古怪思想的实验室。 在历史上,选官用人不讲人品有过沉痛的教训。 北宋时期的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他推行的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波澜壮阔的一场变法,这场变法之所以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王安石奉行“党同伐异”的组织路线,只讲站队,不讲人品,刚愎自用,排斥异己。像吕惠卿、曾布、蔡京等一批势利小人打着“拥护变法”的旗号混进革新阵营,占据要位,飞黄腾达。而一些像韩琦、富弼、司马光、欧阳修等人品、学问俱佳的名臣泰斗,因为对革新有疑义而遭到排斥打击。小人得势,必然结党营私;树敌过多,必然阻力重重,从而导致变法的失败。 在“文化大革命”中,把“路线对了一切全对,路线错了一切全错”、“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口号引入到选人用人中,使得社会沉渣泛起,人妖颠倒,一些人靠造反起家,一些人靠出卖良心、出卖朋友得势一时,还有一批野心家、两面派、投机分子、风派人物窃取领导岗位,造成了祸国殃民的严重后果。 党的领导首先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作为执政党必须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各级党委书记,首先是一个政治官员,是所在单位的第一政治责任人。作为党的书记,必须懂政治,讲政治,抓政治,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判断力,密切关注社会的各种思想、政治、理论动向,精心研究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协调各种关系,善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驾驭好政治局面。选择党委书记,不同于选择一般的公务员或事务官,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理论修养、能够把握政治方向、具有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以及善于抓大事、谋全局作为根本条件,不能认为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只要会搞经济、抓项目,招商引资搞得好,就可以当党的书记。我们纠正了过去那种片面突出政治,搞空头政治,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等“左”的做法,但也不能矫枉过正,走向另一面。在党委的工作日程中,不但要议经济,而且要议政治,议文化,议社会,议党建,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党的自身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千万不能把党委变成财经委,把党办变成招商引资办。对广大群众,不但要做好事,办实事,努力为群众谋利益,而且要开展各种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水平,否则,即使经济上去了,生活改善了,群众照样不满意,天下仍然不太
/
本文档为【后知后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