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科技部分知识

科技部分知识

2010-10-13 14页 doc 67KB 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482679

暂无简介

举报
科技部分知识科技部分知识 科技部分知识 科技部分知识包括科技创新、科技前沿和科技常识,前两边内容涉及面较广,考点也较宽泛、松散,相关内容了解即可,科技常识部分的内容要重点掌握。 科技创新 技术创新 (1)创新 (部分内容与《综合基础知识》内容相近,故不再单独再作解析) “创新”一词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引入到经济学中。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更是指把已发明...
科技部分知识
科技部分知识 科技部分知识 科技部分知识包括科技创新、科技前沿和科技常识,前两边内容涉及面较广,考点也较宽泛、松散,相关内容了解即可,科技常识部分的内容要重点掌握。 科技创新 技术创新 (1)创新 (部分内容与《综合基础知识》内容相近,故不再单独再作解析) “创新”一词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引入到经济学中。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更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之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具体来说,创新包括五种情况:①引入新产品或使产品具有新特性(产品创新);②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工艺创新);③开辟新市场(市场创新);④获得或控制新的原或半制成品供给来源(资源开发利用创新);⑤实行新的产业组织方式或企业重组(体制和管理创新)。熊彼特提出的创新概念的含义是相当广泛的,它包含了一切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创新活动。不过,与技术直接相关的创新,即开发新产品和采用新技术是其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 (2)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现代经济的增长主要不是通过要素投入增长获得,而是通过技术进步即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途径实现的。事实上,早在1912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就已提出,经济增长的过程是经济从一个均衡状态向另一个均衡状态的移动过程,虽然经济以外的力量如战争、自然灾害等也能打破旧的均衡,但是从经济本身的角度来说,只有创新才是打破旧的均衡并达成新的均衡的力量,也就是说创新导致了经济增长。此后,在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定量研究方面的测算证明,在美、日等先进工业国家,技术创新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动力。 技术创新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①技术创新导致了主导产业的更替、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涌现,而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结果。②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拉动的关系。一方面,市场需求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另一方面,企业的技术创新又因增加了新产品的供给而推动市场需求。③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最后,技术创新也是提高出口竞争力,扩大对外贸易的关键。 (3)技术创新的分类 技术创新可以分为三种基本形式:①节约劳动型,即经过技术创新,在单位产品中,劳动要素 投入的下降幅度比资本要素投入的下降幅度要大;②节约资本型,即经过技术创新,在单位产品中,资本要素投入的下降幅度比劳动要素投放的下降幅度大;③中性创新型,即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或产品,通过节约资本的技术创新,使劳动要素投入到所占比例较大的行业或产品;资本密集型行业或产品,则通过节约劳动的技术创新,使资本要素投入到所占比例较大的行业或产品。 根据创新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程度,可以将技术创新分为渐进型、质变型、技术系统变革型和技术-经济范式变革型四种类型。①渐进型创新是指一些渐进的、连续的小创新。重大创新需要许多渐进型创新的支持;②质变型创新一般是研究与发展部门精心研究的结果,常伴有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组织创新,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③技术系统变革型创新将产生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影响经济的多个部门,伴随新兴产业的出现;④技术-经济范式变革型创新也称技术革命,它既伴随着许多质变型创新群,又包含许多技术系统的变革,几乎影响到经济的每一个部门,可以导致技术与经济系统总体格局的变化。 (4)技术创新与发明等相关概念的区别: 技术创新与发明的区别。“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更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之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 技术创新与纯科学技术活动的区别。是它对市场的强调。技术创新活动必须围绕着市场目标而进行,纯粹技术突破而没有市场价值的技术并不属于创新。欧洲协和飞机的开发失败主要是市场原因而非技术原因。缺乏市场性的科技成果不能叫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与技术革新的区别。技术创新与技术革新在英文中是同一个词,这主要是翻译问题。在我国,技术革新一般被理解为群众性的小改小革,小规模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的区别。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根源,当人们考虑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一般用技术进步来表示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 当今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与建设,不仅因为国家创新体系体现了技术创新的系统性,而且它反映了技术创新的国别差异,使各国技术创新政策的制定有了更科学和更有针对性的理论依据。 经济合作组织对“国家创新体系”所下的定义是,由公共和私人部门的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着一个国家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并且影响着国家的创新业绩。技术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核心环节,此外,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科学)知识创新、(科学、技术)知识的应用、传播和扩散等环节,与创新有关的各项环境也是该体系不可或缺的内容。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国家创新体系概念,这些年来也在实践中不断加强体系建设。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是由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包括技术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组成的网络。目前,各机构在创新能力和组织建设上都有了较大发展,但相互间的作用依然较弱,这表现为科学、技术、教育与经济发展相互脱节,缺乏有机结合,与创新活动有关的制度环境建设有一定程度的滞后。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从系统角度出发认识创新活动,结合本国国情和社会环境制定创新政策,并以加强各机构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作为创新政策制定的原则。因此,它对解决我国当前创新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我国创新能力和创新业绩有着重要的作用。 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systemofinnovation或nationalinnovationsystem,有的译为“国家创新系统”),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90年代以来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重要概念,它是对一些国家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某些共有现象的概括。 中国科学院借鉴国外对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成果和实际经验,结合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势和中国国情,于1997年提出了名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出了关于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技术企业为主)、科研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和非赢利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这个概念突出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并举的地位。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发展固然起着明显的决定作用,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注重技术创新而忽略基础地位的知识研究和创新,那么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就可能失去有力的支撑。 目前,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已开展的主要工程有:①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②国家经贸委的《技术创新工程》;③科学技术部的《技术创新工程》;④教育部的《211工程》。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构架 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是由创新资源、创新机构、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四个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的主要部分构成的。推进全国创新工作要充分发挥国家创新体系在合理配置创新资源,促进创新机构的互动与合作,完善创新活动的运行机制,保持创新活动与社会经济环境相协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使创新活动真正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创新资源是创新活动的基础要素。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促进创新的核心资源,高度重视信息、知识及知识产权等战略性资源在创新活动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 创新机构是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必须充分激发各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促进各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协调与联合。创新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企业应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知识应用和创新投入的主力;创新的关键要素是人,教育机构要为创新人才的培养、知识的创新和传播发挥基础作用;经济建设要转型,科技越来越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科研机构更需要为创新活动提供知识和技术的支撑;创新要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在技术与知识转移中的桥梁作用;创新需要政府对创新目标的引导和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及制定有利于创新的政策。 创新机制是保证创新体系有效运转的关键因素。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分配激励机制,有利于创新资源和要素流动与互动的公平竞争机制,保证创新活动客观、公正和科学进行的评价监督机制和促进创新体系建立的有效机制。 创新环境是维系和促进创新的保障因素。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的法律与法规、政府激励政策、信息网络、大型科研设施与创新基地等国内软硬环境,逐步形成能有效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国际互动外部环境。 科学前沿 1.物质结构 (1)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 近百年来,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物理学家发现了电子、质子和原子核并逐步形成了原子模型,认识到原子是由原子核与核外运动的电子所组成。最初的认识是原子核由质子组成,一定数目的电子和相同数目的质子组成原子,不同电子数和不同质子数的原子构成不同的元素。 本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又陆续发现了中子、正电子。后来在宇宙线中又发现了u子、丌介子和奇异粒子。50年代以后,通过高能加速器又发现了大批新粒子。这里所说的“粒子”是指比原子核更小的下一个层次的微小颗粒。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粒子有几百种,它们当中绝大多数在自然界中不存在,是在高能实验室里产生出来的。 按照目前近代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物质的最小构成单元不再是分子、原子,而是夸克和轻子(电子是其中的一种)。人们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尺度一下子深入到原来的十亿分之一。 (2)四种基本力。 人类迄今认识到:世界万物的千变万化,可归结为四种基本力,即引力、弱力、电磁力和强力的相互间作用规律。 弱力和强力在宏观世界中不能直接观察到,它们都是在很小的距离内才起作用,只有在微观世界即粒子间的相互作用中才显示出来。 弱力在中子及其他粒子衰变过程中出现,其强度比引力强,但比电磁力弱得多。 强力是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其强度最大。这种力使夸克组合成强子。 每一种力都通过一种相应的粒子来传播。弱力的传播子是中间玻色子W+,W—和Z0;电磁力的传播子是光子;强力的传播子是胶子;引力的传播子由于作用太弱,极难探测到,至今尚未发现。 (3)粒子的种类。 根据作用力的特点,粒子分为强子、轻子和传播子三大类。 (4)高能加速器。 高能加速器是指粒子反应能在3吉电子伏以上的加速器。高能加速器是粒子物理研究的工具,形形色色的粒子靠它们来产生。 (5)对撞机的原理和类型。 对撞机同时加速两种粒子,使它们沿相反方向运动和得到加速,然后在固定的位置上发生碰撞。这样可以得到很高的有效作用能,而且不需要的粒子少,当然,技术难度要大得多。 目前世界上的高能加速器中对撞机占多数,有正—负电子对撞机、质子—反质子对撞机、质子—质子对撞机和电子—质子对撞机,最多的是正—负电子对撞机。我国在1988年建成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能量为5.6吉电子伏,规模较小,能量较低,但对撞亮度高,即对撞时产生新粒子的概率大,工作在粲夸克和,轻子的研究领域。西欧核子研究中心的LEP是当今世界上能量最高的正—负电子对撞机,能量为100吉电子伏,主加速器周长27公里。 (6)观测粒子的眼睛——探测器。 由高能加速器或对撞机产生的新粒子用大型粒子探测器来观测。将探测器安装在对撞机的粒子对撞区,尽可能把对撞点包围起来,以得到最大的接收立体角。所有大型粒子探测器都是多种探测器的组合体,原理相似,结构各异,规模不等。各种探测器的基本原理是使带电粒子在穿过物质时,由于电离效应、辐射效应等留下径迹,用电子学方法和计算机手段捕捉这些信息,再加以放大、分析处理,以得到粒子的能量、速度、动量等。 2.宇宙起源 宇宙发端于距今100多亿年前的大爆炸,起初不仅没有任何天体,也没有粒子和辐射,只有一种单纯而对称的真空状态以指数方式膨胀着(这种膨胀比后来弗里德曼模型中的膨胀剧烈得多,称为暴胀)。今天我们所知道的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即引力、强力、弱力和电磁力,那时是不可区分的。随着宇宙的膨胀和降温,真空发生一系列相变(如同水在降到零摄氏度时变成冰那样):在大爆炸后10-44秒,发生超统一相变,引力作用首先分化出来,但强、弱、电三种作用仍不可区分,夸克和轻子可以互相转变;到大爆炸后10—36秒,大统一相变发生,强作用同电、弱作用分离,物质和反物质之间的不对称性(即质子、电子等这类物质多于反质子、正电子之类反物质的现象)开始出现;10—10秒以后,弱电相变发生,弱作用和电磁作用分离,完成了四种相互作用逐一分化出来的历史。 从3分钟以后经过约70万年,宇宙的温度降到3000K,电子与原子核结合成稳定的原子(这个过程称复合),光子不再被自由电子散射,从此宇宙变得透明。又过了几十亿年,中性原子在引力作用下逐渐凝聚为原星系,原星系聚在一起形成等级式结构的星系集团。与此同时,原星系本身又分裂形成千千万万的恒星。恒星的光和热是靠燃烧自己的核燃料提供的。其后果是合成碳、氧、硅、铁这些早期宇宙条件下不能产生的重元素。在恒星生命即将结束时,它将通过爆发形式抛出富含重元素的气体和尘粒。这些气体和尘粒又构成新一代恒星的原料。在 某些恒星周围,冷的气尘会坍缩成一个旋转的薄盘。这些尘粒通过相互吸引碰撞粘合,最后形成从小行星到大行星的形形色色天体。 3.生命起源 (1)生命的本质。生命现象最本质的内容是自复制(可以自我繁殖)和自组织。DNA携带着决定蛋白质结构的遗传信息,是最重要的生物大分子。 (2)生命的起源,在还没有生命的地球上,由于自然的原因,通过化学作用,由简单的物质逐渐演变成复杂的物质,产生出多种有机物和大分子。也就是说,在自然选择下长期进化的生命系统出现之前,就存在着另外一种进化,即“化学进化”,这种化学进化的作用是造就一种分子型材料,这些分子型材料形成了氨基酸、糖等通用的“结构单元”,现存的生物就来自这些“结构单元”。化学进化大致包括四个阶段。①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②从有机 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③从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④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这是生命起源过程中最复杂和最有决定性意义的阶段,它直接涉及原始生命的发生。目前,人们还不能在实验室里验证这一过程。不过,我们可以推测,有些多分子体系经过长期不断的演变,特别是由于蛋白质和核酸这两大主要部分的相互作用,终于形成具有原始新陈代谢作用和能够进行繁殖的原始生命。以后,80年代初,分子生物学家凯奇和奥特曼提出,RNA可能是最早出现的能自我复制的分子。根据化石,在45亿年前,即地球形成后的头10亿年内,出现了这种物质。1986年,瓦特提出了"RNA"世界这一术语,认为第一批诞生的生物体由简单自我复制的RNA分子组成,随着它们的进化,它们学会了合成蛋白质和脂类,前者可以帮助它们的复制,后者可以形成细胞壁或膜,最后这种RNA生物体产生DNA,起着一个更可靠的遗传信息库的作用,从而为生物的进一步进化打下了基础。 综上所述,地球上的生命大约起源于45亿年前。 4.人类起源 智力的进化和人类的起源是相互联系的。古人类学家和分子遗传学家正在对何时、何地和怎样从猿的系统分化出来并如何进化成现代人的问题,卷入一场论战。古人类学家以化石遗骸和人工制造物为证据,坚持认为现代人类是由其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古老祖先进化而来的,这一进化历程历时数百万年。相反,分子遗传学家根据人类线粒体DNA谱系推断,当今人类所有各个种族共同的女性祖先,也就是人类始祖夏娃,其生存年代大约距今150万一180万年之间。 5.智力的本质 智力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集中表现在反映客观事物深刻、正确、完全的程序上,往往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考、判断等表现出来。它是在掌握人类知识经验和从事实践活动中发展的,但又不等同于知识和实践。它是先天素质、社会历史遗产和教育的影响以及个人努力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智能是人的内在智力和由智力外化的行为的总和。明斯基在《智力社会》一书中写道:“我们的智力包含了能使我们解决认为困难的问题的过程,智能是我们仍不了解的那些过程的统称。”智力包含在“知其然”中,而智能却表现在处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中。 人类大脑是已知的最复杂的组织结构。它有上千亿个神经细胞(神经元)。这个数字相当于整个银河系星星的数目。神经细胞之间通过突触相互联结。突触的结构和功能的发现,其重要性可以与原子和DNA的发现相提并论。因为原子的发现有助于回答物质是什么,DNA的发现有助于理解生命的本质,而突触的发现对于认识脑功能是至关重要的。假定每个突触有两个状态,那么,人脑中所包含的不同状态总数则为2的1015幂。这个数字大大超过了整个宇宙中的基本粒子(质子和中子)的总数(不超过21000)。作为进化的一种结果来看,人类大脑无疑是生物史上最伟大的成功之一。自然选择在脑的进化中起着一种智力筛选的作用,从而产生出愈来愈能胜任应付自然法则的大脑与智力。 6.复杂性问题(可以参见《综合基础知识》的部分章节) 本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作为研究手段(而不仅仅是数值计算工具)的广泛应用,与理论、实验手段相结合,促成了非线性科学的建立。这方面研究的迅速进展,使人们对一些久悬不解的基本难题,诸如物理学的确定性描述和概率性描述的关系、湍流发生的机制、自然界有序和无序转变的条件等,有了新认识,并开始影响人类的自然观,促进人们从事物总体联系的角度去探索和把握自然界的复杂运动形式。 湍动的大气、奔腾的河流、被磁场束缚着的高温电离气体、大量原子结合起来的固体,都是典型的复杂系统,但认真观察这些系统中的运动状态时,除了发现人们预料的急剧变动的复杂运动形态外,还会发现与这些运动共存着在空间上局域、时间上寿命很长的规整结构,即相干结构,孤子就是一种特殊的相干结构。存在这种结构的原因,是非线性相互作用。 早在1834年,一位名叫罗素的英国工程师观察一条木船在运河中运动时,偶然看到在摇荡的船首挤出高约0.3米到0.5米、长约10米的一堆水来。当船突然停止时,这堆水保持自己的形状,以每小时13公里的速度沿运河往前传播。罗素沿运河骑马追逐了约3公里,它才逐渐消失。罗素将这堆水称为“孤波”,并认为它应当是流体力学方程的一个解。 孤波被重新记起并被命名为“孤子”,是本世纪60年代电子计算机广泛应用之后的成就。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应用,使得科学家们敢于也可能去探索过去解析手段难于处理的复杂问题。 孤子是一维空间上的一种特殊相干结构,它之所以能长期局域化,是由于系统中的色散与非线性两种作用相互平衡的结果。它的出奇的稳定性与这些非线性系统具有无穷多守恒律密切相关。除孤子外,自然界还存着大量的其他相干结构,最引人注目的是各种尺度的涡旋,大者如木星上直径4万公里的大红斑,小者如只有几个纳米的晶体中的电荷密度波。它们与孤子相似之处在于空间上局域,时间上长寿,相当稳定,不同之处是它们在相互作用时并不严格保持形状不变,而是可以汇合、分裂。几个流体旋涡可集合成一个大涡,一个大涡也可以在强的外作用下被打碎。对这些结构形成机理的认识和相互作用的探索,仍是非线性科学的前沿。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实验室实验,对木星红斑的形成机理已有了较好的理解。 孤子和其他相干结构存在于用连续介质或流体方程来描述的系统中。与平面摆等只具有几个自由度的动力系统相比,流体系统实际上是具有无穷多自由度的复杂系统。然而正是在这个无穷维系统中却可以形成结构规整、相当稳定的孤子和涡旋,这表现了非线性作用的非同寻常之处。 与非线性作用在无穷多自由度的复杂系统中可以促成规整性的孤子的发现相呼应,非线性科学近20年来又从另一个极端向人民展示了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上,由确定性方程描述的简单系统可以出现极为复杂的、貌似无规的运动——混沌,进一步动摇了牛顿以来占主导地位的“机械决定论”。 科技常识 科技常识是经济知识与科技知识部分的重点,以前在省考中每年有两分左右,而且基本都是《综合基础知识》上的内容,近年范围有所扩大,大家复习时务必注意。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 1、科学 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通常提到的科学是指自然科学。 2、科学发展 历史上重大的科学革命有两次,第一次是发生在17世纪前后的牛顿力学为核心的近代科学革命。其主要内容还有哥白尼的日心说和拉瓦锡的氧化理论。近代科学在19世纪取得一大批成果,如道尔顿的原子论、门捷列夫的周期表、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后者称之为第二次科学革命。 (记住第一次科学革命的代表内容:日心说、氧化理论,就两个很好记,谐音法:太阳出来了,锡就会氧化,若出干扰项肯定在第二次科学革命中。) 现代科学革命由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拉开序幕。 (2008年江苏真题A类) 43、下列属于第二次科学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是( ) A拉瓦锡的氧化理论 B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 C道尔顿的原子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2004年江苏真题B类) 59、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科学革命发生在( ) A 16世纪前后 B 17世纪前后 C 18世纪前后 D 19世纪前后 (2004年江苏真题A类) 58、现代科学革命是由( )拉开序幕的。 A牛顿力学和哥白尼日心说 B道尔顿原子论和达尔文进化论 C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相对论 D系统论和耗散结构理论 二、技术与技术发展规律 1、技术 评价技术的标准是价值性标准,技术的判定问题是效用、效率、价值等性质的问题。 2、技术发展规律 近代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技术革命,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电力应用的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也称为现代技术革命。 (2004年江苏真题C类) 29、人类经历的第一次技术革命的标志是( ) A蒸汽机 B电力应用 C A和B D计算机 3、现代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合称。 现代科技从整体上一般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会做哪一门技术属于哪一类就行) 现代科学技术的特征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结合。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发生质的突变,逐步成为决定生产力总体水平高低的首要因素。 文化是人类特有社会现象,从广义上说表现为人们在实践中创造的所有社会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特指精神文明。 三、技术创新(在科技创新部分已作了详细的介绍) “创新”一词是熊彼特引入。“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创新分为五种情况,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资源开发创新,体制和管理创新。(注意后两个,易出选择混洧) 技术创新的实质:将新技术所具有的新观念、新设想、新和新模式产品化、商品化,并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从而最终实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特征:市场性、创造性,综合性。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注意联系当前时尚的话题——创新型国家建设) 根据创新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程度,可以将技术创新分为渐进性,质变型,技术系统变革型和技术-经济范式变革型四种。(注意区别,选择易考,尤其是后三个:质变型是产业结构的变化,技术系统变革性是新兴产业出现,最后一个是——总体格局的变化。) 一般认为,技术创新是发明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应用或商业化。 技术创新政策的一个核心任务是要减少或者克服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作为一种技术创新政策工具的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是承担技术创新风险的企业家的培训基础。 (2005年江苏真题C类) 20、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是( )。 A成为承担风险的企业家的培养基础 B一般都在高技术领域 C用人机制灵活 D进人和退出容易 技术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核心环节。 璧尘补充内容: 涛哥在嫦娥探月工程庆功大会上讲话。 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奔月梦想,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这是我国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是中华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实现的又一历史性跨越,是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开发利用外层空间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必须坚持自主创新,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四、可持续发展(这部分内容比较重要,要联系十七大报告中的相关内容) 国际社会对发展的认识的四个阶段:发展的经济观、发展的社会观、发展的文化观、发展的生态观。(选择) 可持续发展的正式提出: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通过《21世纪议程》,表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共同选择。 可持续发展的子系统: 基础系统:关键点是资源的利用与耗费不超过环境潜在的恢复能力。 智力系统。 环境系统。 动力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是一种“循环消费”。 过程系统。 中国21世纪议程 1994年,我国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的既定的战略。 (2004年江苏真题C类) 30、我国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的时间是( ) A 1992年 B 1993年 C 1994年 D 1995年 【补充材料】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其核心是节约使用能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单选)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种以人与自然的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的社会体系。(多选) 环境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的高效率的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消耗…………。 涛哥十七大报告中有关科学发展观的阐述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五、当代科学技术 ㈠复杂性科学 1、复杂性科学的涵义。当代复杂性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复杂系统和复杂性,其中典型的系统或现象有混沌、分形、复杂适应性系统等。非线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是复杂性的根源。复杂性科学被称为“21世纪的科学”。 2、复杂性科学的应用案例。 A海岸线测量与分形理论;B金融突发事件的复杂性;C流行病研究的复杂性。 (2004年江苏真题B类) 60、SARS病毒研究属于( D )。 A现代生物技术 B绿色技术 C信息技术 D复杂性科学 ㈡现代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是以20世纪70年代DNA重组技术的建立为标志的,它是一门集生物学、工程学、医学、数字、计算机科学、电子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科。 现代生物技术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 1、基因工程。又称DNA重组或分子水平的杂交。如克隆羊多莉。 (2004年江苏真题A类) 60、现代生物技术是以( A )的建立为标志的。 A DNA重组技术 B细胞工程 C酶工程 D发酵工程 2、细胞工程。 3、酶工程。 4、发酵工程。如抗生素、氨基酸、味精等。 ㈢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包括: 1、传感技术; 2、计算机技术:(了解第五代计算机又称智能机,第六代电子计算机又称为神经网络计算机)。 3、通信技术; 4、网络技术。网络是交流信息、传播信息、共享信息的通道和手段;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和融合形成了“多媒体通信网络”,实现“多媒体通信网络”的技术称为“网络技术”。 5、信息产业。狭义的信息产业仅指电子信息产业;广义的信息产业技术大体包括信息(知识)内容提供业、信息设备制造与服务业、软件与系统集成和服务三大部门。 (2008年江苏真题A类) 22、信息技术是指 A信息的获取技术 B信息的获取、传递技术 C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处理技术 D信息的加工处理技术 (2004年江苏真题A类) 59、网络技术是由( )。 A传感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形成 B通信技术构成 C计算机技术构成 D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形成 璧尘补充材料: 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㈣新能源技术 新能源是指那些正在开发利用、尚未普通使用的能源,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及生物能等。 (2005年江苏真题C类) 1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新能源技术的是( )。 A核电站 B长效碱性电池 C风力机 D潮汐发电机 ㈤新材料技术 新材料是指那些新出现或已在发展中、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的特殊功能的材料。 (2008年上海真题) 105、高分子材料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础,其结构决定其性能,对结构的控制和改进,可获得不同特性的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独特的结构和易改性、易加工特点,使其具有其他材料不可比拟、不可取代的优异性能,从而广泛运用于科学技术、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并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不可缺少的材料。下列属于现代高分子材料的是(A C) A工程塑料 B 钛合金 C化学纤维 D普通陶瓷 橡胶、塑料、纤维、涂料、胶粘剂这些都是高分子材料 ㈥海洋技术 ㈦空间技术 空间技术是研究和解决如何使用空间飞行器(又称航天器)进入外层空间并在那里有效工作、探索、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空间技术主要由三部分组织,即运载火箭、空间飞行器(航天器)以及地面发射和调控系统。 空间技术的运用: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定位、资源调查和测绘、气象与灾害预报、军事应用。 (2005年江苏真题C类) 18、以下各项中,属于空间技术的是( )。 A探空气球 B.人工降雨 C卫星通讯 D大气环流探测 ㈧纳米技术 纳米科学与技术是21世纪的高新技术。是探索在纳米尺度物质运动的新现象和新规律,进而通过对物质反应、传输和转变的控制来创造新的材料、器件,充分发挥它们的特殊的功能。 纳米技术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已延伸到原子、分子水平,标志着人类科学技术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纳米科技时代。 纳米科技是指0.1—100纳米尺度内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运动规律、特性的高新技术学科。 (2005年江苏真题A类) 35、纳米是一种( )。 A水稻的转基因品种 B粒子 C时间单位 D长度单位 ㈨激光技术 自然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发光方式,一种叫自发发射,另一种叫受激发射。 1960年,美国休斯公司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 ㈩绿色技术 绿色技术是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技术,有助于协调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绿色技术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环境立法与管理;第二个层次是清浩生产;第三个层次是环境污染控制;第四层次是发展绿色产品。 绿色技术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生态农业。 绿色科技在概念上扩大了绿色技术的范畴。它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与保护;二是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无污染的绿色产品;三是提倡文明、适度和消费和生活方式。 (2005年江苏真题B类) 37、“有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技艺、方法的总称”叫做( )。 A纳米技术 B绿色技术 C新材料技术 D新能源技术
/
本文档为【科技部分知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