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论语》中孔子的生命意识

《论语》中孔子的生命意识

2010-10-13 4页 pdf 308KB 45阅读

用户头像

is_297884

暂无简介

举报
《论语》中孔子的生命意识 2007年第10期 (总第201期) 学 术 论 坛 ACADEMIC FORUM NO. 10,2007 (Cumulatively NO. 201) 《论语》中孔子 的生命意识 吴惠敏 【抽 要」丈章主要论述了《论语》中孔子以贵生重死为主要特征的生命意识。丈章从幸.to慈爱、养生要诀、对隆危之 境的预等教育、对人生逆境中乐天知命的精神、对病残老衰的人生苦境的关怀态度以及仁政理想等方面分析了孔子生命愈 识中珍爱人生的重生思想;又从孔子以“礼”治丧的态度、以“仁.作为生死的取舍标准、以道德价值力其核...
《论语》中孔子的生命意识
2007年第10期 (总第201期) 学 术 论 坛 ACADEMIC FORUM NO. 10,2007 (Cumulatively NO. 201) 《论语》中孔子 的生命意识 吴惠敏 【抽 要」丈章主要论述了《论语》中孔子以贵生重死为主要特征的生命意识。丈章从幸.to慈爱、养生要诀、对隆危之 境的预等教育、对人生逆境中乐天知命的精神、对病残老衰的人生苦境的关怀态度以及仁政理想等方面了孔子生命愈 识中珍爱人生的重生思想;又从孔子以“礼”治丧的态度、以“仁.作为生死的取舍标准、以道德价值力其核心的死亡砚等侧 面阐述了孔子对死亡闷题的高度重视。并指出了孔子的仁礼思想是其生命意识之核。 【关健词」《论语卜孔子;生命意识;贵生重死;仁礼之杖 【作者简介1吴悉教,安徽农业大学人又学院中丈系教授.安徽 合A6 230036 〔中圈分类号1B222.2 文献标识W A f立章纳41 1004-"34(20W110-0019-04 可能因为孔子在《论语》中所倡扬的’‘杀身成 仁,、“守死善道”、“朝闻道,夕死可也”给人们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长期以来他对生命的那些非 常有价值的思考都被忽略了。这不仅影响了人们 全面地认识他的生死观,而且制约着人们透过他的 生死观进一步理解他的仁礼思想,最终也使得他在 人们心目中的形象缺少了应有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纵观《论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孔子有着强烈 的生命意识.并且主要现为以贵生重死为主要特 征的生命观。 《论语·乡党》(以下所涉‘论语》章句只注篇 目)篇中所记载的一个火灾场景,是孔子贵生思想 最直观的体现:“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短短12个字,生动地反映出了孔子对人的 生命的重视。马厩发生火灾,最容易受到伤害的自 然是马夫,或者说是照顾马的下人,孔子关心这些 下人胜过自己的财产.在他眼里,马也好,马厩也 好,都无法与人的生命相提并论,所以他不问马、不 问马厩,他只想知道有没有人在这个事故中受伤。 当然,他不问马并不是无视马的生命。只是在人的 生命危在旦夕的关头,再名贵的马也要退居后位。 我们可以猜想,如果孔老师得到的答案是没有人员 伤亡,那他接下来的那一问就一定是马怎么样了? 因为在他看来,除了人类以外,自然界的其他生命 19 也是可贵的,“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述而》)就 是一个最好的印证,它告诉我们,孔子只用鱼杆不 用钓纲更不用渔网去大规模地捕鱼,他也绝对不会 射杀巢中之鸟,因为赶尽杀绝的行为有悖于仁道。 从孔子对待自然界中这些生物的生命关怀中,我们 不难想象他对于人类处于不同情境下的生命状态 也一定会投以关切的目光,事实上正是如此。 孝梯慈爱是一种血缘亲情,也是孔子贵生思想 的一种体现。它用一种道德规范的形式,把对生命 的仁爱在家庭的范围中充分地表达了出来。“父母 唯其疾之优,.(《为政》)说的是上对下的慈爱,儿女 的身休健康是父母最挂心的事,在父母眼里,儿女 的生命远胜过自己的存在,所以健康是儿女回报父 母之爱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反之,父母的身心健 康也是做儿女应该关心的事,在“能养”、“有敬”之 外[Du,还要注意很多细节,比如“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 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这都是孔子在提醒 做儿女的应对父母的生命和他们生命的质量给予 高度关注。孝梯慈爱实际上是从家庭伦理的层面 规范了家庭成员之间如何善待生命。 从生命的整个过程来看,每一个生命都要经历 少年、中年和老年阶段。孔子针对这三个阶段,提 出了养生要诀:“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 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 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戒色”、“戒斗’、 “戒得”,是孔子告诫人们要懂得在人生的每一个 万方数据 阶段都保护好自己。并且指出“君子不忧不惧” (《颜渊》),因为优伤和恐俱是最容易伤害生命的 两种情绪杀手。这里看起来是孔子对君子的劝言, 实际上,无论是“养生三戒”,还是调节情绪的建 议,都具有普适性,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对护卫我们 的生命有积极的作用。 孔子的贵生思想还体现在他对险境、危情的预 警教育上。他告诫学生:“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 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他不希望学生 冒生命之险,做无谓的牺牲。当年卫国暴乱的消息 传来.学生子路和子羔身处险境时,他就非常挂念 这两个学生的安危。当看到子羔奔回而子路未归, 他喜忧参半,喜的是毕竟子羔记住了自己“乱邦不 居“的话而保全了生命,优的是子路生性刚猛不懂 得保护自己而陷入了凶多吉少的危境。当子路战 死的噩耗传到鲁国,孔子只说了一句话:“自我得 由,恶言不闻于耳。n [2](P716)这句话饱蘸深情.在孔 子看来,自从得到武艺高强的子路的护卫之后,自 己传道的事业才有了安全的保障。而如今学生先 于先生而去,自然让老师悲伤不已。孔子非常了解 子路刚猛的个性,一直担心他太过刚直,不得好死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先进》),孔子多次批评子 路“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述而))也是出于对子 路生命的担优,而最终还是被不幸言中了。 (公冶长》中还记录了另外一件事也足可见孔 子对生命的珍爱:“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 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孔子夸奖学生 南宫适在国家政治清明时会得到重用,在政治黑暗 时也可以保全自身,免于灾祸。这种明智是生命得 以安全的保障.所以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可靠 的南宫适。孔子认为,只有将侄女交付给一个安全 意识极强的人,才可以使其终身幸福。同样在《公 冶长》里,孔子还夸奖了卫国大夫育武子,他在国家 太平时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国政昏暗时就隐身 装傻,他的聪明可以学到,他的“愚蠢”就无人可及 了。(子日:“宵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孔子无意于鼓励学 生装疯卖傻,他只是要告诉学生懂得保全自身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良苦用 心。他深知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所以他的教育始 终贯穿着珍爱生命的精神。在《卫灵公》篇中.孔 子对好友麓伯玉大加称赏的原因也是因为其具有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的明智。 孔子的贵生思想也体现在他对人生逆境中许 多不如意的生命状态的关怀上。贫贱是人生的一 种逆境,是人所共恶的一种生存状态,可是并不是 一个人的所有阶段都能够不受这种困境的侵扰。 所以培养抗千扰的能力就十分必要了。一旦摊上 这样的事,就要乐天知命,用精神的丰饶去克服物 质的暇乏。“孔颜之乐”正是孔子提倡的对待生命 逆境的乐观态度。孔子一生穷困潦倒的时刻很多, 但是他的态度是:“饭疏食饮水,曲肪而枕之,乐亦 在其中矣”(《述而》)。高徒颜回短暂的一生也从 没有摆脱过生活的困境,他从老师那里学来的应对 方法是:“一革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优.回 也不改其乐。“(《雍也》)这一圣一贤给后人树立了 苦中做乐的榜样。 病残、丧亲、衰老是人生的另一类困境,面对处 于这类苦境中的人们,孔子总是怀着深深的同情或 敬意之心。《子罕》中有记,“子见齐衰者,冕衣裳 者与替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口”这里记录 了孔子对待三种人的态度。一是“齐衰者”即穿着 丧服正在服丧的人.二是“冕衣裳者”即穿着官服 为国家做事的人,三是“替者”即盲人。每每遇见 这三种人,即使他们是年轻人,孔子也必定站起来 和他们相见.走过他们身边的时候,也一定快走几 步,以示敬意。对“齐衰者,与“替者’的尊敬之情 在《乡党》篇中也有记录,“见齐衰者,虽押,必变。 见冕者与替者,虽裹,必以貌。”不过,这里强调的是 如何对待熟人中的正在服丧者和盲人,当孔子遇见 他们时,无论有多熟悉,也一定会恭恭敬敬地以礼 相待。在《卫灵公》里.有一处关于孔子接待盲人 乐师的记载,也很能反映他的悯生之心。“师冕见, 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日:‘席也。’皆坐,子 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 师言之道与?’子日:‘然,固相师之道也。’“他十分 小心地告知盲人乐师冕哪儿是台阶.哪儿是席位, 并为他介绍在座的其他人。等到送走这位特殊的 客人,他又告诉学生子张,这就是与盲人乐师打交 道的方法,希望子张也学会把关爱给予这类残障之 士。对待老人,孔子一向提倡在家里孝字当先.出 了家门,应当移孝为敬,如后学孟子所言,“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3](P16)《乡党》篇中的记录正体现了 孔子的尊老思想.“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意 思是孔子在“乡人饮酒”的宴会上,总是要等到所 有扶杖而行的老人离开后,才会离开。实际上,孔 子对老人的敬爱自然不止于此类场合。 孔子的仁政理想更是体现了他的贵生思想。 当季康子问他“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时(《颜 渊》),他立刻表示反对,并且立即劝说季康子一定 19 万方数据 要以德化民,万不可随意大开杀戒。孔子期望不要 有残暴和杀戮,希望能有“善人为邦”,希望可以 “胜残去杀”(《子路》);他期望为政者要宽以待 民.千万不要“不教而杀”、“不戒视成”、“慢令致 期”((尧日》);他期望为政者不要拿老百姓的性命 开玩笑,不要让没有经过训练的百姓去战场上送死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子路》)。应该说,仁政 的基本出发点就是爱民.所以从这个侧面最能使人 到孔子的贵生思想。 在孔子看来,生命极其珍贵.不仅要尊重别人 的生命,要“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也 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像孔门弟子子游所说的那样. 居丧表现出真情就足够了,不要因哀伤身。(“丧 致乎哀而止。”(子张))同时,还要让人生生命绽放 异彩,让生命的存在具有意义和价值。孔子认为, 绝对不可以虚掷光阴,浪费生命。他认为哪怕去学 学下棋,也比什么都不干要好。(子曰:“饱食终 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 乎已。”《阳货》)的确,“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物 质化的庸俗生活是对生命的最大裹读。 在当年子路询问如何侍奉鬼神的问题时,孔子 有一句名言:“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在 接下来回答子路死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问题时, 他又说了另一句名言:“未知生,焉知死?”把这两 句话连起来,我们大约也可以看得出孔子的贵生态 度,他希望子路认真做好眼前事,扎扎实实走好生 命中的每一步。在与学生樊迟的问答中,他提出: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 政》)他用礼贯穿于生命的生和死以及死后的三个 过程,传达了在贵生的同时也重死的思想。实际 上,贵生与重死难以分割,正是因为重视生命才会 对生命的消失悲伤,重视生命的消失也正是珍爱生 命的理由。 《论语》的很多篇目都曾记录了孔子对死亡的 态度。在《先进》篇中,孔子为颜回之死放声坳哭 (颜渊死,子哭之坳。从者曰:“子坳矣!”曰:“有坳 乎?非夫人之为坳而谁为?”);在《雍也》篇里,他 拉着气息奄奄的伯牛之手发出无可奈何的哀叹 (“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 疾也!”);在《阳货》篇内,他指责不肯为父母守三 年之丧的宰予是不仁之人。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 体现出孔子对死亡问题的高度重视。在孔子看来. 20 用“礼”来对待人生的终结,是对生命尊严的最好 卫护。所以,他在丧仪中衣着得体,从不穿着黑羊 羔皮的袍子、也不戴着黑色的礼帽去吊丧(“羔裘 玄冠不以吊”《乡党》)。因为按照丧主素、吉主玄 的古礼,素服也就是白色的衣服才最适合丧葬场 合。出于对亡者的尊重,孔子从不在丧家饱吃 (“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述而》),而参加完 吊唁活动一 日之内,他会始终沉浸在对生命消失 的悲伤之中,这一日,他一定不再歌唱(子于是日 哭,则不歌。《述而》)。对素不相识的丧家,只要 看见他们身着丧服,他都会以礼待之,或欠身致意, 或快走几步以示礼貌。即使在乘车途中,只要碰到 穿丧服或者送死人衣物的人,孔子也都一定要俯身 伏在车前的横木上以表达自己的致哀之心(“凶服 者式之,,《乡党》)。这些细微之处无不再现出孔 子的重死之情或者说是对生命的虔诚之心。即使 对无德无行被孔子骂做“老而不死,是为贼”的原 壤(《宪问》),在他母亲去世时,孔子也自愿前往帮 助治丧(《礼记·檀弓》)。 孔子还格外关注与死亡相关的其他事件。《述 而》篇中有记,“子之所慎:齐,战,疾。”这里记录了 夫子谨慎为之的三件事:一是祭祀之前的斋戒,一 是关系到百姓死伤的战争,一是影响人生死的疾 病。这三者都与死亡有关,前者则是死亡问题的一 个延伸,它涉及孔子的世界观。虽然“子不语怪, 力,乱,神”(《述而》),虽然“敬鬼神而远之”(《雍 也》),可是孔子从来没有否定鬼神的存在,而且提 及鬼神,他总是带着敬意。他曾经盛赞大禹是位无 可挑剔的君王,原因之一就在于大禹自己饮食简单 却能够用丰盛的祭品孝敬鬼神,衣着简朴却尽量在 祭祀中穿戴华美的礼服和礼帽(“禹,吾无间然矣。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献冕”《泰 伯》)。在对大禹庄重恭敬的祭祀行为的表彰中, 我们不难看出孔子的信神、敬神态度。尤其当鬼神 崇拜与祖先祭拜一体时,孔子更会生出由衷的敬 意。在《八份》篇中,这种态度十分明朗:“祭如在, 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他认为 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里受祭,祭祀神灵也如 同神灵真在那里受祭。如果自己不能够亲自参加 祭祀而由别人代劳,那就和不祭没有任何分别。在 孔子看来,祭祀讲的是心诚,失去这一点,就失去了 祭祀告慰神灵、祈祷赐福的意义了。在对待神灵的 态度上,我们也可从“乡人摊,朝服而立于昨阶“ (《乡党”中得到一个间接的证明。这是说在本乡 的人们举行迎神驱鬼的活动中,孔子总是穿着朝服 万方数据 站立在东面的台阶上,以表达自己的虔敬之心。 应该说,曾子所说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矣”(《学而》),是把孔子的“生.事之以礼;死,葬之 以礼,祭之以礼”做了一个准确的概括,甚至把它从 家庭的孝道中转移出来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成为 教化民风、施行仁政的两种手段。也就是说认真地 对待丧和祭的问题,不仅是个人的大事,也是国家 的大事。这是一个很深远的认识,它对于建设我们 今天的和谐社会也不无启迪。 在孔子重死的思想中,我们还应该特别注意他 的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死亡观,因为它表现出了独 特而重要的伦理价值和社会意义。孔子虽然提倡 善待生命、珍爱生命,可是他也指出:“志士仁人,无 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笃信 好学,守死善道。“((泰伯》)“朝闻道,夕死可矣广 (《里仁))也就是说在大是大非面前,“仁”是生死 的取舍标准,真正的仁人志士不应该苟且偷生。这 种杀身成仁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在“宁可站着死, 不愿跪着生”里,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汗青”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141。同时,孔 子还提倡一种誓死守护道义,为追求真理在所不惜 的献身精神,这样的死,可谓死得其所,死得有价 值。在这一点上,曾参深有领悟,他指出志士仁人 应该为天下担当道义,以行仁为己任,死而后已。 (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 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孟子进一步阐释了孔子的杀身成仁思想:“生也我 所欲,义也我所欲,两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 也。,川‘哪)所以在以仁为核心的参照下,比干因为 谏而死,被孔子赞为仁人(《微子》);伯夷、叔齐因 为耻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下,被孔子称之为有德 (《季氏》)。在孔子看来,“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 焉”(《卫灵公》),意思是君子无惧于死,怕的只是 死后没有好名声。如果像齐景公那样生前有马千 胭,死后却落得个“民无德而称焉”的结局,那就根 本配不上君子的美名了。所以君子要行仁守礼,即 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绝对不做违礼之事。一次, 孔子病危,子路带着一帮同学给老师准备后事,为 表达尊师之情.他让那些同学充当家臣。按当时的 礼法,受封的大夫才可以有家臣。死后,丧事也由 家臣料理。其时孔子已不做官,所以子路的做法就 是越礼之行。所以当孔子转危为安发现子路的欺 诈行为后大为光火。他一生克己复礼,无论如何也 不愿用违礼的葬仪来给自己的一生划上最终的句 号,因此他对子路从客观上陷他于不仁不礼之境的 行为十分不悦(《子罕》)。孔子的榜样影响着他的 学生,《礼记·檀弓》所记载的“曾子换席”就是临 丧守礼的一例典型。曾参临终前硬要换掉身下的 席子,这席子是一位大夫所赠,因为曾子终身未仕, 根据礼节是不可以死于这样的席子之上的,所以他 弥留之际念念不忘,尽管弟子和儿子们不愿加速他 的死亡,他还是执意换席。根据《左传 ·哀公十 五》的记载,子路在卫国内乱中死去,临终时说的最 后一句话就是:“君子死,冠不免。,,[5](M%)最后。结 续而死”。就是说子路临终前记挂的也是君子守节 之事,他认为君子倒地而死时一定要衣着体面,戴 好帽子,所以他系好帽带从容而死。而孔子当年不 肯卖车给爱徒颜回买掉,并且反对学生们厚葬颜 回,也都是基于礼制。因为据礼大夫出行必须有 车,孔子曾以大夫身份仕鲁,自然就应该遵守此礼。 颜回和曾子一样终身未仕,下葬时按礼也只可有棺 无撑。孔子深知颜回的守礼之心,所以他在得知门 人不听劝阻还是违礼厚葬了颜回时,无限伤感地对 颜回发出叹息:“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 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颜渊》)至此,在孔 子贵生重死的生命意识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里 面深深包裹的仁礼内核。 [参考文献] [1]杨伯咬.论语译注[M]. AL京:中华书局,1980. [2〕杨姐贤,都志达.文白对照全译史记·种尼弟予列传 [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 [3」么咬洲.孟子说解tM〕济南:齐奢书社,2006. [4]赵林玲.孔子的死亡思想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4(6)" [5]杨伯咬.春秋左传注(修仃本)[M].北京:中华书 局,1981. [贵任编辑:青 山〕 万方数据
/
本文档为【《论语》中孔子的生命意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