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第二掌骨侧诊疗法

第二掌骨侧诊疗法

2010-10-14 13页 doc 353KB 43阅读

用户头像

is_913548

暂无简介

举报
第二掌骨侧诊疗法第二节 第二掌骨侧诊法 第二掌骨侧诊法 本节重点介绍已广泛用于临床的特色诊法。现根据张颖清著《生物全息诊疗法》一书和全国各地医者的研究情况,将第二掌骨侧诊法的诊断方法介绍如下。 一、诊断原理 中医学认为,人体体表的每一个穴位均是体内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之所在。根据穴位与脏腑对应的原则,凡是机体某一组织或器官有病,就必然会在特定的穴位上有所反映。因而通过按压这些穴位的感觉,就能诊断内在脏腑的病变。 张颖清发现的第二掌骨侧的新穴的分布形式与它们所对应的部位或器官在整体上的分布形式相同(如图5-4)。 HYPERLINK "ht...
第二掌骨侧诊疗法
第二节 第二掌骨侧诊法 第二掌骨侧诊法 本节重点介绍已广泛用于临床的特色诊法。现根据张颖清著《生物全息诊疗法》一和全国各地医者的研究情况,将第二掌骨侧诊法的诊断介绍如下。 一、诊断原理 中医学认为,人体体的每一个穴位均是体内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之所在。根据穴位与脏腑对应的原则,凡是机体某一组织或器官有病,就必然会在特定的穴位上有所反映。因而通过按压这些穴位的感觉,就能诊断内在脏腑的病变。 张颖清发现的第二掌骨侧的新穴的分布形式与它们所对应的部位或器官在整体上的分布形式相同(如图5-4)。 HYPERLINK "http://www.shutcm.com:82/jpkc/zyzd/wlkc_zyzfx/image045.jpg" INCLUDEPICTURE "http://www.shutcm.com:82/jpkc/zyzd/wlkc_zyzfx/image045.jpg" \* MERGEFORMATINET 图5-4   第二掌骨节肢的近心端是足穴,远心端是头穴。第二掌骨侧的新穴分布,恰象是整个人体在这里的大致缩小。头穴与足穴连线分为三等份,从头穴端算起,中间两点依次为颈穴上肢穴。肺穴与胃穴连线的中点为肝穴。胃穴与足穴的连线分为6等份,从胃穴端算起,五个点依次是十二指肠穴、肾穴、腰穴、下腹穴、腿穴。第二掌骨节肢系统包含着整个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病理的信息,故此群穴位被称为第二掌骨侧的全息穴位群。这些穴位所对应的不仅是穴名所指出的整体上的部位和器官,而且还包括着整体上与穴名所指出的部位或器官处于同一横截面及邻近的其它部位或器官。如: 头穴:对应头、眼、耳、鼻、口、牙; 颈穴:对应颈、甲状腺、咽、气管上段、食管上段; 上肢穴:对应肩、上肢、肘、手、腕、气管中段、食管中段; 肺心穴:对应肺、心、胸、乳腺、所管下段、支气管、食道下段、背; 肝穴:对应肝、胆; 胃穴:对应胃、脾、胰; 十二指肠穴:对应十二指肠、结肠右曲; 肾穴:对应肾、大肠、小肠; 腰穴:对应腰、脐周、大肠、小肠; 下腹穴:对应下腹、子宫、膀胱、直肠、阑尾、卵巢、睾丸、阴道、尿道、肛门、骶; 腿穴:对应腿、膝; 足穴:对应足、踝。 因此,临床通过按压第二掌骨侧上述穴位的病理反应,就可诊断其相对应的组织和器官的病变。 二、诊察方法 临床运用第二掌骨侧诊法时,以测患者右手第二掌骨侧为例,测试者与患者相对,用右手托起患者右手,患者右手如松握鸡卵状,肌肉自然放松,虎口朝上,食指尖与拇指尖相距约3厘米。测试者用左手拇指尖在患者右手第二掌骨的拇指侧与第二掌骨平行处,紧靠第二掌骨且顺着第二掌骨长轴方向轻轻来回按压,可觉有一处凹长槽,第二掌骨侧的新穴即分布在此浅凹长槽内。测试者以左手拇指尖逐个按压穴位,指尖垂直于浅凹长槽的方向施力,并略带以第二掌骨长轴为轴的顺时针方向旋转30°角的揉压动作,从而使指尖的着力点抵达相应内脏的位置。按照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的分布图,在第二掌骨侧从头穴至足穴用拇指尖以大小适中且相等的压力顺序揉压一次(如果一次测试结果不明显,可再重复揉压(1~2次)。在揉压时观察到患者有明显的麻、胀、重、酸、痛的感觉时,可在此穴稍用力揉压或按压,这时,如果患者反应强烈,则称此为压痛点。如果测试患者左手,则以左手托患者左手,用右手拇指尖以第二掌骨长轴为轴作逆时钟揉动。手法和步骤与测试患者右手相同(图5-5)。   三、临床应用 临床上测试者可根据第二掌骨侧穴位压痛点的有无及位置作出结论: 1.如果某一穴位是压痛点,则指示此穴所对应的人体上的同名部位或器官,或这一部位所处的横截面上的以及邻近的其它部位或器官有病。这可称为部位对应原则。 2.左手第二掌骨侧穴位压痛反应较左手的同名穴位强,表明人体左侧病重或病在左侧;右手第二掌骨侧相应穴位压痛反应较左手的同名穴位强,表明人体右侧病重或病在右侧。这可称为同侧对应原则。 3.与压痛点所在的穴位对应腑脏密切相关的部位有病。如肺穴压痛除说明肺有病外,还可以推断相关的皮、牙有病;肝穴压痛除说明肝有病外,还可以说明眼有病;肾穴压痛除说明肾有病外,还可以推断耳有病等。总之,其病变部位遵循着由中医学所揭示的脏腑所主的部位或器官的规律。这可称为脏腑所主原则。 4.如果哪一穴不是压痛点,则此穴对应的人体上的相应部位无病。第二掌骨侧没有压痛点则表现全身无病。 对医师来说,第二掌骨侧诊法是一种可以采用的诊断新法。此法可以防止误诊和漏诊。如果遇到在多个部位有疾病症状的患者,医者可根据第二掌骨侧最敏感的压痛点来确定疾病的最主要部位,从而分清主次,对主要疾病部位给予优先和重点治疗。即使并非医师,一般人也可随时使用此法简便地了解自己身体各部位和器官的健康状况。 凡疾病部位在身体上的位置比较明确的疾病,此法的诊断准确率较高;而在全身疾病定位不明确的疾病,则压痛穴位亦不确定,准确率低。此外,这种方法只能确定有无疾病以及病之部位,而不能提示为何种疾病。 5.根据现代医学生理、病理学理论进行分析 如十二指肠溃疡时在耳廓上的反应主要以消化系统为主,强信号集中在十二指肠。除此之外,现代医学认为,十二指肠溃疡与大脑皮质功能紊乱有关,所以皮质下常出现阳性信号。本病多为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胃泌素增加,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引起,故在测试交感、神门穴时信号反应较强;再由于疼痛的放射,而在肩、背、腰等穴也会出现阳性反应等。所以在信息诊断中要首先了解这些变化,以便判断疾病时灵活掌握。 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临床、实验研究均证实了体表穴位与体内脏腑的对应关系。 现代实验观察证实手少阴心经的刺激感传可以上传耳廓,表明心耳之间确实以经络为媒介,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事实上,耳下确有丰富的神经血管,与脑及人体各部组织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医者从神经生理学、神经体液学、生物控制学说、生物电学说等角度亦证实了耳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第二掌骨侧针法   该针法是生物全息律在第二掌骨侧的具体运用。具有与传统体针疗法相似的功效和适应症。   【第二掌骨有穴位群】   在第二掌骨侧存在着一个新的有序穴位群:第二掌骨节肢的近心端是足穴,远心端是头穴。头穴与足穴连线的中点为胃穴。头穴与足穴连线的中点为肺心穴,肺心穴与头穴分为三等份,从头穴端算起的中间两个分点依次是颈穴是上肢穴。肺心穴与胃穴连线的中点为肝穴。胃穴与足穴的连线分为六等份,从胃穴端算起的五个分点依次是十二指肠穴、肾穴、腰穴、下腹穴、腿穴。整体上的部位可以更详细的划分,并且在严格的意义上说,整体可以划分为无数的部位,从而在第二掌骨侧对应着这些无数部位的穴位也是无为无数的(见图)。   如整体的肺还可分为上、中、下,从而对应地在第二掌骨侧肺心穴附近又可以有上肺穴、中肺穴、下肺穴,这样就可以认为以肺心穴为中心存在着一个小的区域,可称为肺心区。其他穴位如头、肝、胃、腰等也是如此。每个穴位点在实际上代表着以此区为中心的小的区域,这样的小区域可以称为穴区。第二掌骨侧的穴位群这样无数的位点简化为一些有数的穴区。如果将人体的各个部分和器官画在它们于第二掌骨节肢各自所对应的区域中,那么,第二掌骨节肢就成了以第二掌骨为脊柱位置的立体的小整体了。所以这些穴位所对应的就不仅是穴名所指出的整体上的部位或器官,而且还包括着与穴名所指出的部位或器官处于同一横截面及邻近的其他部位或器官。针刺这些穴位就能治疗相应部位或器官的疾病。   【器械】   26号1寸毫针。   【操作方法】   1.取穴原则:通常,对应于疾病部位的穴位正好是非常敏感的压痛点,这样的压痛点正好是需要进行针刺的穴位,穴位的选取遵循部位对应原则,同侧对应原则,脏腑所主对应原则、少针穴准原则。   (1)部位对应原则:按照表12 所列,如头、眼、耳、鼻、口、牙等部位的疾病可以取头穴、胃、脾、胰的疾病可以取胃穴等。   (2)同侧对应原则:在部位对原则的基础上,还可以再考虑遵循同侧对应原则,即取与患部同侧的手的第二掌骨侧的穴位。患部在人体的左侧,取左手第二掌骨侧对应着疾病部位的穴位。反之亦然。   (3)脏腑所主对应原则:即根据中医学脏腑经络学说及其生理病理关系选穴,如“心藏神”,“心者……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在窍为舌”。所以神智、血脉、舌的疾病可以考虑取第二掌骨侧心穴。   (4)少针穴准原则:少针穴准而得强针感疗效较佳。一般用两根针在两手第二掌骨侧的同名穴位针刺,或者只针一只手。   2.针法:先找到对应疾病部位压痛反应最强的点,然后在此压痛点常规消毒后进针。施术时患者的手要自然放松。术者在患者第二掌骨拇指侧与第二掌骨平行处,紧靠第二掌骨且顺其长轴方向轻轻来回按压即可觉有一浅凹长槽,就在此长槽内取穴进针。针沿着第二掌骨指侧的边缘,垂直刺入,深度为2cm。头穴用斜刺法,可刺入1.5~2cm。   取准穴,针入立即会在所刺部位有较强的胀、麻、重、酸感,且往往沿桡尺骨节肢将这种感觉向上传导,或向其他手指放射,或二者兼而有之。针有时被向下吸引,使针眼处表皮凹陷成一小坑。针入后如无强针感,则须将针尖稍度换一下方向(不必拔出针),以探寻感最强的点。如果在不拔出针的情况下,始终找不到针感最强点,且针入如刺棉絮,应立即起针,重新找准穴位进行。   3.留针与疗程:留针时间通常为45分钟左右。因留针期间针感会逐渐减弱,故隔5~10min略转动或提插几下,以重新寻到针感最强的点。如果针感始终很强,留针期间可不必再动针。这样,在针刺的整个过程中,持续保持着强针感。用此法通常不必捻转提插刺激,是因为找准了穴位而一直保持着最强的针感,这种针感比传统的体针穴位要强。针后出现微热或则疗效较佳。   一般每天针1次,7天为1疗程,休息2~3天后再继续第二疗程。   【适用范围】   适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面肌痉挛、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牙痛、失眠、落枕、肩周炎、神经性耳聋、鼻炎、癫痫、荨麻疹、胆结石、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偏瘫等。   【注意事项】   应用本法时,个别病人会出现晕针现象,故针刺时应随时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一旦发生晕针须及时处理。   全息针疗法 主要刺激区   一、常用穴   第二掌骨侧的常用穴共六个。   1、头穴   【定位】第二掌骨远心端侧面处。   【主治】头、眼、耳、鼻、口、牙的病症。   2、足穴   【定位】第二掌骨近心端侧面处。   【主治】足、踝部病症。   3、胃穴   【定位】头穴与足穴连线之中点处。   【主治】胃、脾、胰的病症。   4、肺心穴   【定位】为头穴与胃穴连线之中点。   【主治】肺、心、胸、乳腺、气管下段、支气管、食道下道、背等部位之病症。   5、肝穴   【定位】肺心穴与胃穴连线之中点。   【主治】肝、胆部病症。   6、腰穴   【定位】胃穴与足穴连线之中点。   【主治】腰、脐周、大肠、小肠等部位之病症。   二、新增穴   1、颈穴   【定位】头穴与肺心穴连线之上1/3与中1/3交界处。   【主治】颈、甲状腺、咽、气管上段、食道上段之病症。   2、上肢穴   【定位】头穴与肺心穴连线中1/3与下1/3交界处。   【主治】肩、上肢、肘、手、腕、气管中段、食道中段之病症。   3、十二指肠穴   【定位】胃穴与腰穴连线上1/3与中1/3交界处。   【主治】十二指肠及结肠病症。   4、肾穴   【定位】胃穴与腰穴连线中1/3与下1/3交界处。   【主治】肾、大肠、小肠等病症。   5、下腹穴   【定位】腰穴与足穴连线上1/3与中1/3交界处。   【主治】子宫、下腹、膀胱、直肠、阑尾、卵巢、睾丸、阴道、尿道、肛门、骶等部位病症。   6、腿穴   【定位】腰穴与足穴连线中1/3与下1/3之交界处。   【主治】腿、膝部病症。   诊断法   一、方法   主要采用按压法。以测患者右侧为例,测试者与患者对坐或对立,用右手托患者右手,令患者右手如握鸡蛋状,虎口朝上,食指尖与拇指尖相距3厘米,肌肉放松。测试者用左手拇指尖在穴位上作垂直按压,略带揉的动作。先以大小适中的压力揉压1~3次,当患者有明显的酸、胀、重、麻感时,宜适当增强压力,此时若出现躲避反应时,则可将此穴定为压痛点。按压时可从头穴开始,依顺序诊断。如患者左手,与上述动作恰好相反。   二、意义   压痛点的出现,一般表示下列三种情况。1、相对应的部位有病症。如头穴压痛,则表明头、眼、耳、鼻、口或牙齿有病;2、相对应脏腑有病。如肺穴压痛,除肺部可能有病变外还可能表明鼻或皮肤有;3、表明病症在那一侧较重。如右手穴压痛明显于左手穴,可能右侧病症重于左侧,反之亦然。   凡是定位明确的病症,其诊断率较高;全身疾病定位不明确者,压痛多不明显。   取穴配方   一、取穴   一般有三种方法。   (一)按部位对应原则取穴。如肝、胆疾病取肝穴;胃、脾、胰疾病取胃穴等。具体可参照穴区部份之每穴诊治的部位。   (二)按同侧对应原则取穴。即在上面取穴的基础上,还应取与患部处于同侧的穴位。如患部在整体之左侧,宜取左手第二掌骨侧穴位。   (三)按脏腑所主对应原则取穴,也就是按中医理论取穴。如据肝主谋虑,情志精神疾病可取肝穴;脾主肌肉,肌肉病症取脾穴等。   二、配方   第二掌骨侧针法在配穴上强调少针穴准的原则,即组方的穴位以精少为贵。可采用上述单一或结合两种取穴法取穴配方,但一般不宜超过两穴。这是因为人体是一个泛控系统,向这个系统从较少的方向输入强的信息可以调动整体对这个信息的较强的响应,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只有取穴准确,才能保证输入信息的可靠性。   操作方法   一、针具:26~28号1寸毫针最为常用。   二、进针法:针刺之前先探寻到压痛点。令患者手自然放松,握空拳竖直放于桌上。常规消毒后,执针在压痛点上沿着第二掌骨侧的桡侧面边缘刺入手心侧。进针时注意针体应与水平垂直,针深0.8寸左右。其中,针头穴宜成30度斜刺。当针到所需的部位时,会出现感应沿桡尺骨向上传导。如无强针感,可变换针尖方向加以探寻。   三、留针法:第二掌骨侧针法,一般留针45分钟,留针期间不行针,如针感逐渐减弱,可每隔5~10分钟略转动或提插几下即可。   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3天。   注意事项   一、本法刺激较为强烈,针前宜向患者作充分说明,以避免晕针。   二、本法穴位排列较为集中,在取穴时,应将压痛点与穴位的定位一起考虑。做到取穴尽量准确。   适应病症   第二掌骨侧针疗法,主要用于疼痛性和功能性病症。包括:神经官能症、面肌痉挛、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牙痛、颈痛、急性腰扭伤、遗尿症、癌症止痛、月经不调、痛经、腰腿痛、呃逆、心律失常、支气管哮喘、胃痉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等,均有一定效果。
/
本文档为【第二掌骨侧诊疗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