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_浅谈战国时秦国的后勤经济战略

2017-08-02 4页 pdf 134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177597

暂无简介

举报
_浅谈战国时秦国的后勤经济战略浅谈战国时秦国的后勤经济战略◆刘国强(贵州财经学院西南经济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4)[摘 要] 秦国能统一中国,除了政治、军事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个被史学界忽略的因素:建立了完整的经济战略体系。这套体系包括后勤基地建设、经济改革以及交通路网络。这套体系为秦统一战争提供了巨大的后勤保障。[关键词] 保障机制;道路网络;基地建设[中图分类号] K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227(2009)04-0105-04  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石破天惊的一件大事。有关统一的原因,以往的史学前辈都从政治、...
_浅谈战国时秦国的后勤经济战略
浅谈战国时秦国的后勤经济战略◆刘国强(贵州财经学院西南经济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4)[摘 要] 秦国能统一中国,除了政治、军事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个被史学界忽略的因素:建立了完整的经济战略体系。这套体系包括后勤基地建设、经济改革以及交通路网络。这套体系为秦统一战争提供了巨大的后勤保障。[关键词] 保障机制;道路网络;基地建设[中图分类号] K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227(2009)04-0105-04  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石破天惊的一件大事。有关统一的原因,以往的史学前辈都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过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故略而不赘。笔者认为,秦国能统一中国,除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往往被史学界的忽略,那就是秦国从秦孝公开始,为了保障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完整的后勤经济战略体系,为统一战争提供了巨大的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总结分析有关秦国的文献资料,其后勤经济战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随着战争的胜利,后勤供需基地不断地向前推进、延伸,有力地支援了战争《史记·秦本纪》:“二十一年(即秦昭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86年,以下同)错(即司马错)攻魏河内,魏献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东赐爵,赦罪人迁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邓,赦罪人迁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部,楚王走,二三十年,蜀守若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三十四年,秦与魏、韩上庸地为郡,南阳免臣迁居之”。综合上述史料,知道秦国在进行统一战争的过程中,执行的是丞相范睢制订的“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也亦王之尺也”(《史记·范睢列传》)的“远交近攻”战略方针,每占领一个地方,为了巩固新占之地,秦军实行了强制性的移民政策,即把原住之民赶走,迁秦民而居之,如“秦出其人”,“赦罪人迁之,”就是具体现,随着新占之地的巩固,秦军的后勤保障基地也就跟着向前线推进、延伸。这样做的结果有两个好处:一是扩大了秦国的版图,另一个方面又可为前线源源不断地提供兵员、粮食及各种后勤保障物资而又没有运输之难和远途劳顿之苦。如秦赵长平之战(前260年)时,赵国四十万大军陷入白起的重围,为了消灭赵军,秦昭王下令:“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史记·秦本纪》)。“河内”一地据《史记·正义》云:“时已属秦,”即秦国新占之地,尽管是新区,由于秦国政策得当,使属魏国的河内之民为秦效劳。能围困四十万赵军,秦军的人数绝不会少于此数,为了支援秦军围赵,河内之地的百姓十五岁以上都赶赴长平参战,为了调动积极性,秦王还赐民爵一级,具体任务是一方面围困赵军,另一方面又阻敌增援和粮草运输,说明当时的河内之民也不在少数。正因为如此,秦国才能最终取得长平大战的胜利。对于这次胜利的取得,除了得益于白起这样天才的军事家的指挥外,同时还得益于“河内”这块新占之地的后勤保障,没有远调关中之地的一兵一卒和一粒粮食,靠“河内”这块新地就能以战养战,取得了全歼赵军的胜利。[收稿日期] 2009-05-20[作者简介] 刘国强(1956- ),湖南湘潭人,吉林大学史学博士,现任职于贵州财经学院西南经济研究院。2009年10月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Oct.2009第30卷第4期     JournalofGuangxiTeachersEducation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Vol.30No.4后勤运输一直是军队取胜的生命线,后勤保障能否及时、充足,对于战争的胜负关系极大,所以,早在春秋晚期,吴国将军孙武在《孙子兵法·作战篇》里就提出了后勤保障的思想:“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对于战争来说,后勤运输是必需的,可运输又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而且还造成举国空虚,万民凋敝,“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孙子提出了“因粮于敌”即“以战养战”的战略思想。纵观历史,秦国的随战争胜利延伸、推进后勤基地的做法,可算是对《孙子兵法》思想的最有创意的解释。(二)成功的经济变革,为后勤保障提供了强大的物资基础秦国原是华夏西部的一个部落,其先祖非子因为周孝王养马有功,才赐姓赢,与西方的戎狄民族杂居,被中原华夏族以“夷狄视之”,一直到秦襄公于公元前770年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才被封为诸侯,开始建国。尽管如此,中原诸国一直瞧不起这个西部落后国家,中间虽有穆公振作,也没有挽回文化、经济、军事落后的颓势。一直到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后,引进卫鞅,主持变法,史称商鞅变法,才从根本上扭转局面。有关商鞅变法,史见不鲜,本文只论及与军队的后勤保障有关的经济改革。据史载,商鞅一共颁布了两次变法的命令,一次是公元前356年,一次是前350年,关于经济改革的内容有三:(1)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是奖励垦荒。秦国地广人稀,荒地较多,所以商鞅在秦国把奖励开荒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重点,变法令规定:“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商君列传》)。“本业”是农业生产,“末利”指商业,“复其身”指免除其本身的徭役,“收孥”是指连同妻子、儿女入官府为奴隶,商鞅这些措施,是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商君书·垦令篇》中,共有二十条鼓励垦荒的措施,其中还有不少的抑商政策,例如规定商人必须向官府登记各种奴隶(厮、舆、徒、台、圉)的名字和数目,以便官府摊派徭役,同时还规定市场上酒肉的税额,加重关卡和市场上的商品税,不准私自贩卖粮食,防止商人垄断市场,牟取暴利等。所有这些抑商措施,目的在于防止商人损害和破坏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2)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史记·商君列传》说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秦策三》引蔡泽的话,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决裂”就是废除封建的井田制,《汉书·食货志》说商君“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所谓“阡陌”是指每一亩田的小田界,“封疆”是指每一顷田(一百亩)的大田界,具体地讲,“开阡陌封疆”就是破除原有的井田制,把原来“百步为亩”的“阡陌”和每顷田的“封疆”都废除,代之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的新的“阡陌封疆”。关于商鞅的新亩制,杜佑《通典·州郡典·雍州风俗》云:“按周制,步百为亩,亩百给一夫,商鞅佐秦,以一夫力余,地利不尽,于是改制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给一夫矣”。可知商鞅采取的是新的大亩制,目的是分授给无田耕种的农民,扩大粮食产量。其实这种在春秋晚期的晋国六卿之一的赵氏已实行过二百四十步为一亩的大亩制,如《孙子兵法》佚文中有《答吴王问》的残简,孙武认为赵氏实行大亩制必将使它在六卿纷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商鞅变法时,总结了赵氏的授田制度,在秦国境内正式废除井田制,确认自耕农的土地所有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政府增加了地税收入,同时也增强了国家财政力量。(3)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公元前348年(秦孝公十四年),秦“初为赋”,这是按户按人口收的军赋,湖北云梦出土的《秦律》残简上也说有“户赋”。《秦律》规定:男子成年要向政府登记,兄弟分家立户时,要缴纳户赋,如果隐瞒户口,逃避户赋,就成了“匿户”,是要严加惩罚的,如果成年男子不分家并登记户口的,要加倍征收户赋,《史记·商君列传》也明确指出:“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样做的结果是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综合国力,为从秦孝公至秦始皇时期所进行的全国统一战争打下了坚实的物资基础。我们现在找不到当时秦国国力的统计数字,但通过一些史料,可以判断秦军后勤经济保障是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背景的。据《史记·秦本纪》载,从秦孝公二十年(前340年)至秦昭王五十一年(前256年)的近百年的时间内,有史可查的战争有五十三次,平均每两年一次,有的战争的规模还很大,如“十四年,左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三十三年,击芒卯、华阳,破之,斩首十五万”,“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韩,拔九城,斩首五万”,“四十七年,……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象这样规模的战争,双方出动军队的数量绝不在少数,所需的后勤保障人员更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且战争106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发生的频率如此之高,就是在今天的高科技条件下,任何一个国家也担负不起如此频繁的战争消耗,更何况是在几千年前的战国时代,说明秦国的后勤经济保障机制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国家的财力也达到了相当富有的程度,否则的话,是支撑不起长期的战争消耗的。同时也说明,为了给国家之间的竞争和战争提供有力的后勤经济保障,秦国政府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是富于战略远见的。(三)比较发达的道路交通网络使及时给战场提供后勤保障成为可能有了丰富的资源,还必须要有相适应的交通工具与手段,才能使资源流通而成为财富,国家的财政能力也必须通过交通才能有力地支援战争,使后勤保障及时、准确地跟上战争发展需要,为前线及时提供粮食、设备、衣服、武器及作战人员。因此,一个国家的交通状况是否能适应战争的需要,成了这个国家能否在战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条件。战国时的秦国已经具备了在当时来说极为发达的道路交通网络,能把作战物资通过四通八达的道路,有效、准确地输送到前方。尽管现在没有有关秦国的交通道路的详细资料,但通过史料分析,发现当时的秦国已经建成了代表当时最为发达的交通运输体系了。《史记·秦本纪》记武王曰:“寡人欲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治驰道”。关于“驰道”,引《史记》集解应劭曰:“驰道天子道也,道若今之中道然”。《汉书·贾山传》:“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史记·张仪列传》:“今秦发三将军:其一军塞午道,……一军军成皋,……一军军于渑池”。《史记·穰侯列传》:“穰侯出关,辎车千乘有余”。《史记·白起列传》:“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阳太行道,绝之”。《史记》集解引徐广曰:“此南阳,河内修武也,”引正义云:“南阳属韩,秦攻之,则韩太行羊肠道绝矣”。《史记·白起列传》:“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粮食”。《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得出,即驰去,……秦昭王……使人驰传逐之”。《史记·范睢列传》:“秦相穰侯行县邑”,“王下兵而攻荥阳,则巩、成皋之道不通,北断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师不下,王一兴兵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从上述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秦国的道路状况可以分为三等:一是形成有利于军事行动的道路,如秦武王所说的“东通三川,窥周室”,就是修建一条到达洛阳的道路,有利于以后秦军对洛阳展开军事行动;张仪所说的“一军军成皋”、“渑池”和“午道”,就是形成以荥阳为中心的战略布局,彼此互为犄角。如果没有便于大军调动的道路,各军彼此的联系也就建立不起来,也不能产生互相牵制以示天下形势的军事效果。其他如“太行道”、“上党道”等都是军事交通线。二是修建便于政府各级官员行动的驿道和皇帝专用的驰道。驿道主要是让政府的各种文告命令能尽快传达到全国各个地方的道路,同时便于官员到地方巡视。如《史记·穰侯列传》载秦相魏冉就藩出关时,拥有各种车辆“一千余乘”,如此庞大的车队,没有良好道路状况是不可想象的;如孟尝君逃离秦国时走的也是宽敞大道,速度快,在秦昭王捕捉他以前,得以“驰去”;如《史记·范睢列传》的“穰侯行县邑”,“行”是视察的意思,说明在当时已经修建有各级官员车辆行走的道路,而且连接各县,以便官员巡视。政府官员有宽敞的驿道,国王也有专用道路即“驰道”,即在宽敞的驿道中间的划出分界线,是国王(皇帝)的专用道,除了皇帝任何人是不能行走的,就是连皇太子也是不能逾制的,如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在父亲的驰道上走马,被江充看作大逆之举而向武帝告发[2]。三是修建联系全国的战略大动脉,相当于今天的战略高速公路,这种大动脉史称“驿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把东西南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且道宽五十步,每隔三丈植一松树,远远望去,宛如长城,威严雄伟。当然,这种道路网络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才形成,可在秦统一之前,中原六国都修了不少的道路,只是秦始皇把它与秦国原有的道路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规模,组成东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综上所述,说明战国时秦国的后勤经济战略机制已形成规模宏大、组织完备的体系,由战时对新占土地的改造和利用、国家经济改革和交通道路三大部分组成。有关秦国的后勤运输工具、运输人数情况不得而知,可从它的交通状况的完备来看,其运输队伍也不在少数,而且组织相当严密。如秦赵长平之战时,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部赶赴长平,这种战争与运输合并为一的军民混合的做法,没有强大的政权、完善的体制和严厉的纪律是做不到的,稍有不谨,很容易造成混乱,可秦军却做得井然有序,俨然一架组织完好的机器,对于其运输工具,还有待作深入的考古发掘。第4期         刘国强:浅谈战国时秦国的后勤经济战略107  通过研究战国时秦国的后勤经济的保障战略,能给我们一些启迪:(1)后勤经济要有强大的国家力量作后盾,只有具备了强大的国力,才能为前线源源不断地提供战时需要。(2)为了使战争顺利进展,必须随战争的发展而建立前方后勤基地,即把新占的敌方土地改造成为后勤保障供应的场所,这样既可免除路途遥远的运输之劳,减轻大后方的压力,又可及时巩固新占领的地区。(3)组建强大的后勤运输队伍,这个队伍必须是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能及时把前方部队的所需物资运送到位。(4)修建符合战时需要的道路交通体系,良好的道路交通是后勤运输畅通的重要保障。几千年前的秦帝国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修建了连贯东西南北的战略大动脉,保证了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经济的较量,又是各种思想、组织、行政措施的大比拼,而后勤经济的运输保障是这些比拼中的重要一环,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信息充斥的现代社会里,后勤经济在战争中的意义和作用就更大了,毫不夸张地说,古代战争要依靠后勤经济保障,现代战争打的更是钢铁战、石油战、科学技术方面的后勤保障战,这一点在当今社会里已成为普遍共识。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所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看,如“沙漠风暴”行动,2003年的美伊战争,更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战,如何在未来战争中使后勤经济保障能及时供应,有关运输的畅通,组织严密、工具先进等后勤方面的问题确是国防经济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研究战国时秦国的后勤经济保障机制,是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的。[参考文献][1] 赵国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0:270.[2] 汉书·酷吏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OntheLogisticsStrategyofQinKingdomintheWarringStatesLIUGuo-qiang(AcademyofSoutheastEconomyStudies,GuizhouInstituteofFinanceandEconomy,Guiyang550004,Guizhou,China)Abstract:Inadditiontoitspoliticalandmilitarypower,acompletesystemofeconomicalstrategyisalsoanimportantelementwhenQinKingdomunitedChina,whichhasalwaysbeenignoredbythehistori-ans.Thissystemincludestheconstructionoflogisticsbase,economicalreformandtransportationnetwork,whichprovideslargelogisticssafeguardfortheunificationwarofQinKingdom.KeyWords:InsuranceSystem;TransportationNetwork;BaseConstruction[编辑 谢其祥]108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
/
本文档为【_浅谈战国时秦国的后勤经济战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