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

2010-10-28 50页 ppt 119KB 1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436256

暂无简介

举报
多发性硬化null多发性硬化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 S)定 义定 义 中枢神经系统(CNS)白质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是遗传易感个体与环境因素作用而发生的自身免疫过程。发病率较高,呈慢性病程,倾向于年轻人罹患,而成为最重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病因学及发病机制1 病毒感染与自身免疫反应 2 遗传因素 3 环境因素null (1)MS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不明。 推测可能是病毒感染,但尚未从MS患者脑...
多发性硬化
null多发性硬化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 S)定 义定 义 中枢神经系统(CNS)白质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是遗传易感个体与环境因素作用而发生的自身免疫过程。发病率较高,呈慢性病程,倾向于年轻人罹患,而成为最重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病因学及发病机制1 病毒感染与自身免疫反应 2 遗传因素 3 环境因素null (1)MS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不明。 推测可能是病毒感染,但尚未从MS患者脑组织中发现或分离出病毒。60年代—麻疹病毒;80年代—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I型(HTLV-I)。 金武 : 金武 : null(2)目前认为MS可能是CNS的病毒感染后引起的自身免疫疾病,分子模拟学说。 MS患者感染的病毒 CNS髓鞘素蛋白和少突胶质细胞,可能存在共同抗原,aa序列相同或非常相近。 null(3)经典实验—用大鼠所做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null(4)MS患者csf中单个核细胞增多(csf— MNC),90%为T细胞,细胞因子具有强有力的免疫效应和免疫调节作用。null(5)大多数MS患者csf-IgG指数和24小时合成率增高,检出寡克隆IgG区带,多种神经髓鞘素抗体,提示体液免疫机制的参与。null2 遗传因素 MS遗传易感性可能是多基因产物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素质在M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null环境因素 MS发病率与高纬度寒冷地区有关。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 1 MS患病率随所处的纬度增加,亦即离 赤道愈远,MS发病率愈高。 赤道地区MS发病率〈1/10 高纬地区MS发病率 〉40/10万(美国北部、加拿大、冰岛、英国、北欧、南新西兰等) 亚洲和非洲地区发病率较低〈5/10万 15岁以后从MS高发病区移民至低发病区 的人群发病率仍高,15岁以前移居者则发病率降低。 提示15岁以前与某种外界环境因素接触可能在M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null3 遗传因素在人类MS易感性方面起作用。爱斯基摩人、西伯利亚的雅库特人、非洲的班图人、吉普赛人根本不患MS。null4 MS与第6对染色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HLA-DR位点相关,我国并非少见,但属低发区,与日本相似。病 理病 理 以白质受累为主,髓鞘病变可累及大脑半球、视神经、脊髓、脑干和小脑,病灶位于脑室周围是特征性病理表现,在室管膜下静脉分布区,毗邻侧脑室体和前角。null大体标本:脑和脊髓冠状切面可见较多分散的脱髓鞘病灶,呈粉灰色、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直径约1~20mm,最大可达整个脑叶白质,以半卵圆中心、内囊、脑室周围,尤其侧脑室前角最多. 我国急性脱髓鞘病灶多为软化坏死灶,呈海绵状形成空洞,与欧美典型硬化斑不同。null镜下所见: 早期新鲜病灶—只有脱髓鞘而缺乏炎性细胞反应,病灶外观染色较淡,边界不清楚,称为影斑(shadow plaque) 病变晚期轴突崩解,神经细胞减少,代之以神经胶质形成的硬化斑 。临 床 表 现临 床 表 现 MS病变在空间上的多发性(CNS多个散在病灶),时间上的多发性(病程中的缓解复发),构成了MS临床经过及其症状和体征的主要特点。 null1 神经症状之前的数周或数月,多有疲劳、体重减轻、肌肉和关节隐痛 诱因:感冒、发热、感染、外伤、手术、拔牙、妊娠、分娩、过劳、精神紧张、药物过敏、和寒冷等。null我国MS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程中复发—缓解是主要特点,复发也多为急性或亚急性。 缓解期最长可达20年,复发次数可达10余次或数十次,通常每复发一次均会残留部分症状和体征,逐渐积累而使病情加重。 少数病例呈缓慢阶梯式进展,无明显缓解而逐渐加重。 null3 首发症状多为一个肢体或多个肢体无力或麻木,或二者兼有;单眼或双眼视力减退或失明,复视,痉挛性或共济失调性下肢轻瘫,Lhermitte征。null4 MS的体征多于症状。有的患者主诉一侧下肢无力、共济失调或麻木感,临床检查可能证明有双侧锥体束征或病理征。 null常见临床症状体征: (1)肢体瘫痪 (2)视力障碍 (3)眼球震颤和眼肌麻痹 (4)其他脑神经受累 (5)共济失调 (6)感觉障碍 (7)发作性症状 (8)其他症状(1)肢体瘫痪(1)肢体瘫痪 最多见,开始为下肢无力、沉重感,变为痉挛性截瘫、四肢瘫、偏瘫。 不对称性痉挛性轻瘫可能是MS最常见的表现。(2)视力障碍(2)视力障碍 约占半数,多从一侧开始,隔一段时间又侵犯另一侧,亦可短时间内两侧受累。 视力障碍多发病较急,但有缓解复发的特点。 早期眼底无改变,后期可见视神精萎缩,可有双颞侧或同向性偏盲。(3)眼球震颤和眼肌麻痹(3)眼球震颤和眼肌麻痹 约半数病例可发生眼球震颤,水平眼震多见,也可见水平加旋转等,病变可位于脑桥的前庭神经核、小脑及其联系纤维。null复视是常见主诉,约占1/3,多侵及内侧纵束,导致核间性眼肌麻痹和一个半综合征。null* 核间性眼肌麻痹—累及内侧纵束 特征:是向侧方凝视时同侧眼球内收不 全,对侧眼球外展伴有粗大眼震 。 一个半综合征一个半综合征病变累及一侧脑桥被盖部,引起该侧脑桥旁正中网状结构(pprf)或副外展神经核(同向运动皮质下中枢)受损,造成向病灶侧的凝视麻痹;因病变同时累及已交叉的支配同侧动眼神经核的内侧纵束,则同侧眼球也不能内收,仅对侧眼球可以外展。null核间性眼肌麻痹和眼球震颤是高度提示MS的两个体征。 若两者同时并存则提示有脑干病灶,并应高度怀疑MS的可能。(4)其他脑神经受累(4)其他脑神经受累面神经麻痹:多为中枢性,半球白质或皮质脑干束病损;少数为周围性,病灶在脑干。 可有耳聋、耳鸣、眩晕、呕吐和咬肌力弱等,病变在脑桥。 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病变在延髓和小脑。 年轻人发生短暂性面部感觉缺失或三叉神经痛常提示MS,系因侵及三叉神经髓内纤维。(5)共济失调(5)共济失调可见于半数患者,但charcot三主征(眼球震颤、意向震颤和吟诗样断续语言)仅见于部分晚期MS患者。(6)感觉障碍(6)感觉障碍半数以上患者可有肢体感觉异常缺失,可有深感觉障碍和Romberg征。 Lhermitte征:颈部过度前屈时,自颈部出现一种异常针刺感沿脊柱向下放散至大腿或达足部,是颈髓受累的表现。 痛性强直性痉挛发作:四肢短暂放射性异常疼痛,该部发生强直性痉挛,常与Lhermitte征并存。(7)发作性症状(7)发作性症状极少以首发症状出现,多见于复发和缓解期。 最常见构音障碍、共济失调、单肢痛性发作、感觉迟钝、闪光阵发性瘙痒。 手、腕和肘部屈曲性张力障碍性痉挛,伴下肢伸直,卡马西平有效。 2%~3%MS患者可有一次或反复的痫性发作。(8)其他症状(8)其他症状病理性情绪高涨,欣快(eupholia)和兴奋。 多数病例表现抑郁、易怒和脾气暴躁。 有些病例表现为淡漠、嗜睡、强哭强笑、反应迟钝、智能低下、重复语言、猜疑和迫害妄想等精神障碍。 尿流不畅、尿急、尿频和尿失禁等膀胱直肠功能障碍,提示脊髓受损。小结小结MS病灶散在多发,症状千变万化,症状和体征不能用CNS单一病灶来解释,常为大脑、脑干、小脑、脊髓和视神经病变的不同组合构成其临床症状谱。MS与治疗决策有关的病程分类MS与治疗决策有关的病程分类复发—缓解(R-R)型 继发进展型 原发进展型 进展复发型 良性型复发—缓解(R-R)型复发—缓解(R-R)型临床最常见,约2/3患者疾病早期出现多次复发和缓解,可急性发病或病情恶化,之后可恢复,两次复发间病情稳定。继发进展型继发进展型约50%R-R型患者经过一段时间可转化为此型,进行性加重而不再缓解,出现渐进性神经症状恶化,伴或不伴有急性复发。原发进展型原发进展型约占10%,起病年龄偏大(40~60岁),呈渐进性神经症状恶化,轻偏瘫和轻截瘫在相当长时间内缓慢进展,出现小脑或脑干症状,常有进展性脊髓病,MRI显示钆(Gadolinium)增强病灶较继发进展型少,CSF也较少炎性改变。进展复发型进展复发型少见,发病后病情逐渐进展,并间有复发。良性型良性型约占10%,病程呈现自发缓解。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1 脑脊液检查(csf) 2 诱发电位检查 3 磁共振成像(MRI)null(1)MS患者CSF-MNC数正常或轻度增高,一般在15×10 ⁶ /L以内;约1/3急性起病或恶化的病例可有轻到中度增高,但通常不超过50×10 ⁶ /L,如超过此值则应考虑为其他疾病而非MS。 约40%MS患者CSF蛋白轻度增高。 null(2)检测IgG鞘内合成 Csf-IgG指数:约70%以上MS患者增高。 Csf寡克隆带(oligoclonal bands,OB):MS患者csf中IgG是CNS内合成的是诊断MS的csf免疫学常规检查。csf中存在OB带而血浆中缺如才支持MS的诊断。 MS患者csf可检出MBP、PLP、MAG和MOG等抗体或抗体生成细胞数明显增多。2 诱发电位检查2 诱发电位检查视觉诱发电位(VEP)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 体感诱发电位(SEP)3 磁共振检查3 磁共振检查 具有识别临床不明显病损的高分辨能力,使MS诊断不再只依赖于临床。 主要表现: (1)侧脑室周围类圆形或融合性斑块,呈长T₁ 长T₂信号,大小不一,常见于侧脑室前角于后角周围,融合型斑块多累及侧脑室体部; (2)半卵圆中心、胼胝体的类圆形斑块,脑干、小脑和脊髓的斑点状不规则斑块,呈长T₁ 长T₂ ; (3)多数病程长的患者可伴有脑室系统扩张、脑沟增宽等白质萎缩征象。 诊断 诊断标准 1983年Poser MS诊断标准(符合其中一条) 1、临床确诊MS(CDMS) (1)病程中两次发作和两个分离病灶临床证据 (2)病程中两次发作,一处病变临床证据和另一部位亚临床证据null2、实验室检查支持确诊MS(ISDMS) (1)病程中两次发作,一个临床或亚临床病变证据,csf OB/IgG (2)病程中一次发作,两个分离病灶临床证据,csf OB/IgGnull3、临床可能MS(CPMS) (1)病程中两次发作,一处病变的临床证据 (2)病程中一次发作,两个不同部位病变临床证据 (3)病程中一次发作,一处病变临床证据和另一部位病变亚临床证据null4、实验室检查支持可能MS(ISPMS) 病程中两次发作,csf OB/IgG,两次发作须累及CNS不同部位,须间隔至少一个月,每次发作须持续24小时鉴别诊断鉴别诊断1、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具有广泛性分散病灶的急性脱髓鞘脑病,表现发热、昏睡或昏迷,呈自限性和单相性病程。null2、脑动脉炎、脑干或脊髓的血管畸形伴多次出血发作、系统性红斑狼疮、sjogren综合征、神经白塞病(behcet病)可类似复发性MS,应通过详尽病史、MRI、DSA等鉴别;null亚急性进展的脑干广泛脱髓鞘病变,累及传导束和脑神经可误诊为脑干胶质瘤,但病程可出现缓解,MRI也可区分。 慢性型布鲁氏病、神经莱姆病均可导致脊髓病或脑病,影像学可见多发性白质病变,有急性传染病史和流行病史。null3、脊髓型颈椎病 4、热带痉挛性截瘫(tsp)—HTLV-I相关脊髓病 5、大脑淋巴瘤治疗治疗治疗主要目的是 抑制炎性脱髓鞘病变进展 防止急性期病变恶化及缓解期复发 晚期采取对症和支持疗法,减轻神经功能障碍带来的痛苦1、复发—缓解型MS的治疗1、复发—缓解型MS的治疗(1)促皮质激素和皮质类固醇 是治疗MS急性发作和复发的主要药物,具有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缩短急性期和复发期病程。null 1)、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g):显效较快,作用持久,副作用较小,大有取代其他类固醇趋势 5%葡萄糖500ml+甲强龙1000mg静脉滴注,3~4小时滴完,连用3~5天为一疗程;继之以强的松(prednison)60mg/d口服,12天后逐渐减量至停药。null 2)、ACTH:80u/d开始,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一周; 40u/d,4天;20u/d,4天;10u/d,3天。null 3).强的松(prednison):80mg/d口服一周; 依次减为60mg/d,5天;40,5天;然后每5天减10,4~6周为一疗程. null 4).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30~40mg加入生理盐水50ml静脉缓慢推注,5分钟注完,短时间内使血药浓度达峰,1~2次可望控制急性发作;为避免复发可在第1\3\5\8\15天注射5次;也可用地塞米松20mg+氨甲蝶呤10mg鞘内注射,对急性发作及重症者效果尤佳,可于一周后再行第二次注射.null (2)干扰素疗法: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可增强患者免疫细胞的抑制功能.特别对R-R型MS已取得较满意疗效.在美国和欧洲被批准上市.null(3)硫唑嘌呤(azathioprine):2~3mg/(kg,d)口服可降低MS复发率,但不能影响残疾的进展.null(4)免疫球蛋白(Ig):静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g)对R-R型MS有肯定疗效,可用免疫球蛋白0.4g/(kg.d),连续静注3~5日;可根据病情需要每月加强治疗一次,用量仍为0.4g/(kg.d),可连续3~6个月.2.进展型MS治疗反应较差,皮质类固醇和IFN-无效2.进展型MS治疗反应较差,皮质类固醇和IFN-无效临床常用: (1)氨甲蝶呤(methotrexate,MTV):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可抑制细胞及体液免疫,并有抗炎症作用.MTV7.5mg/周口服,治疗2年,可显著减轻病情恶化,继发进展型疗效尤佳.null (2)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是强细胞毒及免疫抑制药,最适宜治疗快速进展型MS,特别是MTX治疗无效者.null (3)环孢霉素A(cyclosporineA):是强力免疫抑制剂,慢性进展型MS患者口服7mg/(kg.d)达两年,可延长完全致残时间,但84%患者出现肾脏毒性,高血压也常见.剂量应在2.5mg/(kg.d)之内,>5mg/(kg.d)易发生肾中毒,需监测血清肌酐水平,应<1.3mg/dl.为减少毒性可分2~3次口服.null3.血浆置换疗法对暴发病例可能有用.4.对症治疗4.对症治疗1)保证足够的卧床休息期及康复期,康复治疗。 2)疲劳是常见主述,多与急性发作有关,金刚烷胺与苯异妥英可有效。 3)尿储留.尿急.尿频分别给与对症处理。 4)痉挛性截瘫和大腿痛性屈肌痉挛,Baclofen(郝智)。 5)严重姿势性震颤,可用异烟肼、吡哆醇。预 后预 后MS不同临床类型的病程及预后迥异,绝大多数存活期可达20~30年,急性发病或极重患者预后不佳。 1)良性型:急性起病,复发次数少,可完全或基本缓解,可维持10年以上功能正常或轻度残疾。null 2)复发-缓解型:急性起病,反复发作,可有数月至数年缓解期,每次发作均使症状加重,占50%~60%。 3)缓慢进展型:病初同复发缓解型,缓解愈来愈少,呈进行性加重,占20%~30%。null 4)慢性进展型:慢性隐匿起病,呈阶梯性进展,无明显缓解,病残发生早且重,占10%~20%。 发病年龄常与预后有关,1)2)3)型的发病年龄为27~30岁;4)型平均发病年龄为43岁。
/
本文档为【多发性硬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