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论七世纪中后期唐朝与新罗关系演变及对东北亚政局的影响

论七世纪中后期唐朝与新罗关系演变及对东北亚政局的影响

2010-10-28 5页 pdf 226KB 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2158

暂无简介

举报
论七世纪中后期唐朝与新罗关系演变及对东北亚政局的影响 收稿日期 :2008 - 02 - 28 作者简介 :金锦子 (1973 —) ,女 ,朝鲜族 ,吉林延吉人 ,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讲师 ,博士。  2008 年 6 月第 41 卷 第 3 期           延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Yanbi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J un. 2008 Vol. 41  No. 3 论七世纪中后期唐朝与新罗关系演变及对东北亚政局的影响 金 锦 子 (延边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
论七世纪中后期唐朝与新罗关系演变及对东北亚政局的影响
收稿日期 :2008 - 02 - 28 作者简介 :金锦子 (1973 —) ,女 ,朝鲜族 ,吉林延吉人 ,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讲师 ,博士。  2008 年 6 月第 41 卷 第 3 期           延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Yanbi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J un. 2008 Vol. 41  No. 3 论七世纪中后期唐朝与新罗关系演变及对东北亚政局的影响 金 锦 子 (延边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 ,吉林 延吉 133002) [摘要 ]唐朝与新罗联合灭亡百济、高句丽后 ,两国合作基础亦不复存在 ,为争夺对百济和高句丽故地的统治权 ,唐朝与新 罗最终爆发战争。由于唐朝受西北吐蕃炽盛局势的影响 ,不得不对朝鲜半岛采取退守政策 ,以后新罗以统一国家面貌出现 , 七世纪中后期的东北亚政局从此进入和平稳定发展的新时期。 [关键词 ]新罗 ;唐朝 ;关系演变 ;东北亚政局 ;七世纪中后期 [中图分类号 ] K312. 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3311 (2008) 03 - 0136 - 05   7 世纪 60 年代 ,唐朝与新罗联军先后灭亡百济 和高句丽 ,但在对其故地的统治问题上 ,唐朝与新罗 的矛盾开始显现出来。唐朝欲在高句丽和百济故地 实行羁縻统治政策 ,而新罗则希望由其来接管实行 直接统治。随着二者对朝鲜半岛利益追求目标矛盾 的不可调解 ,战争的爆发就再所难免了。其结果唐 朝由于受西北局势的影响而对朝鲜半岛采取退守政 策 ,新罗实现对大同江以南朝鲜半岛地区的统治 ,进 入统一新罗历史时期 ,由此东北亚政局进入了和平 稳定发展的新时期。 一、唐罗战争的爆发 670 年 3 月 ,新罗派沙餐乌儒与高句丽太大兄 高延武各率精兵 1 万渡过鸭绿江 ,进至屋骨城 ,由此 拉开了唐罗战争的序幕。 新罗之所以选择这一时机 ,其原因首先是新罗 对唐朝外交努力的失败。669 年 ,新罗文武王遣钦 纯和良图入唐谢罪 ,但是第二年 1 月唐高宗“许钦纯 还国 ,留囚良图 ,终死于圆狱。以王擅取百济土地遗 民 ,皇帝责怒 ,再留使者”。[1 ] 由此来看 ,当时唐朝扣 留的新罗使者似乎不止良图 ,而且钦纯带回的唐高 宗的诏令是“百济旧地 ,总令割还”,直接明了唐朝 不再容忍新罗继续占领百济故地的态度。这样新罗 试图通过外交途径来取得唐朝对其攻取百济故地行 为谅解的努力就失败了。其次 ,更重要的是由于唐 朝受西北局势的影响 ,不得不调集驻守高句丽的兵 力与吐蕃开战。《新唐 ·吐蕃传》记载 ,670 年吐 蕃“入残羁縻十八州 ,率于阗取龟兹拔换城 ,于是安 西四镇并废”,[2 ]由此与之相邻的吐谷浑、鄯善、且末 之地也正式为吐蕃所据。西北局势的危急 ,使唐朝 不得不调任刚刚在高句丽战场获胜的薛仁贵前往西 北战场。4 月 ,唐朝以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 领兵 5 万出击吐蕃。这表明薛仁贵最迟在 669 年底 就离开了高句丽 ,也必然会带走部分兵力 ,而且同年 唐朝还“徙高丽民 3 万于江淮、山南”,而“留其贫弱 者 ,使受守安东”,这样此前留驻于高句丽故地的 2 万唐兵恐怕为数已是很少了。唐朝军事力量的削弱 也给新罗发动战争提供了时机。 新罗联合高句丽残余力量进军所至的屋骨城 , 乃是连接辽东和平壤的交通要道 ,占领这里既可对 驻守朝鲜半岛的唐军进行围攻 ,也可阻止唐军从辽 东方面的增援。另外 ,新罗军队在高句丽故地的活 动 ,还可以把唐朝的视线转移到辽东 ,使其无暇应对 新罗对百济故地的争夺。4 月 ,唐朝遣兵来援 ,新罗 便退保白城。此时高句丽遗臣剑牟岑率众反唐 ,唐 高宗以高侃为东州道行军总管 ,李谨行为燕山道行 军总管发兵来讨伐。以后新罗一面扶植和利用高句 丽余众与唐朝对抗 ,一面大肆夺取百济故地。670 年 ,新罗接纳高句丽遗臣安胜 ,将其安置于金马渚 , 封高句丽王 ,以此来招纳高句丽遗民与唐安东都护 府抗衡。与此同时 ,新罗还攻取了百济故地众多城 ·631· 池。670 年 7 月 ,新罗将军“品日、文忠、众臣、义官、 天官等取城六十三 ,徙其人于内地 ;天存、竹旨等取 城七 ,斩首二千 ;军官、文颖取城十二 ,击狄兵 ,斩首 七千级 ,获战马兵械甚多”,[3 ] 共取城 82 座 ,几乎占 了百济原有城的一半。671 年 1 月 ,新罗发兵攻打 百济 ,战于熊津南 ,6 月兵临百济加林城 ,与唐兵战 于石门 ,取得了“斩首五千三百级 ,获百济将军二人 , 唐果毅六人”的战绩。[4 ]由此新罗已控制了百济故地 大部分地区 ,逼近了位于熊津、泗沘等唐朝在百济的 统治中心地区。百济局势的日益紧迫 ,使唐朝再次 起用从西北战场败北的薛仁贵为鸡林道总管来讨新 罗。新罗王金法敏一面致书薛仁贵申述其伐百济理 由 ,一面置所夫里州 ,表明了不放弃夺取百济故地的 态度。9 月 ,唐将高侃率蕃兵 4 万到平壤 ,新罗则于 10 月击唐漕船 70 余艘 ,阻断了唐军的物资供应 ,从 而延缓了唐军的行动 ,利用此间隙新罗则继续攻击 百济古省城、加林城等地。672 年 7 月 ,唐将高侃与 李谨行以兵 4 万屯于平壤 ,8 月攻破韩始城、马邑 城 ,并在石门打败新罗与高句丽联兵。石门之战使 新罗蒙受了重大损失 ,其大阿餐晓川 ,沙餐义文、山 世 ,阿餐能申、都善 ,一吉餐安那含、良臣等战死 ,不 得不在汉山州筑昼长城加以防御 ,而且新罗“是岁 , 谷贵人饥”。[5 ] 在这种情况下 ,新罗王遂“遣级餐原 川、奈麻边山及所留兵船郎将钳耳大侯、莱州司马王 艺、本烈州长史王益、熊州都督府司马祢军、曾山司 马法聪 ,军士一百七十人 ,上表乞罪”,[ 5 ] 并献上金、 银、铜、牛黄等贡品。唐朝接受了新罗的谢罪 ,双方 暂时处于休战状态。 673 年“闰五月 ,燕山道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李 谨行大破高丽叛者于瓠芦河之西 ,俘获数千人 ,馀众 皆奔新罗”,[6 ]借此战胜的余威 ,唐兵联合靺鞨、契丹 兵攻打新罗北边 ,但 9 次战役新罗匀获胜。第二年 1 月 ,唐高宗因新罗王“纳高丽叛众 ,略百济地守之” 而大怒 ,诏“削官爵 ,以其弟右骁卫大将军临海公仁 问为新罗王 ,自京师归国。诏刘仁轨为鸡林到大总 管 ,衙尉李弼、右领军大将军李谨行副之 ,发兵穷 讨”。[ 7 ] 但是 ,刘仁轨所部并没有立即开赴朝鲜半岛 战场 ,这一年两国之间没有战事 ,处于战争准备阶 段。①675 年 2 月 ,刘仁轨败新罗军于七重城 ,其后唐 又以李谨行为安东镇抚大使 ,屯于买肖城并三胜新 罗军。此时 ,新罗考虑到军事上的失败以及“金仁问 回国可能导致的内部混乱”,[ 8 ]文武王再次遣使入朝 谢罪。而唐朝遂诏“复王官爵 ,金仁问中路而还 ,改 封临海郡公”,并承认了新罗“多取百济故地 ,遂抵高 句丽南境为州郡”的事实。[9 ] 9 月 ,唐从水陆南北两 面对新罗发动了新一轮的进攻。水路唐将薛仁贵引 新罗宿卫风训为向导来攻泉城 , ②新罗获胜 ,斩首 1 400级 ,取兵船 40 艘 ,薛仁贵解围退走。陆路由李 谨行率兵 20 万屯于买肖城 ,为新罗所败。后靺鞨破 赤木城 ,唐兵拔石岘城 ,虽有小胜 ,但此后新罗兵与 唐兵大小 18 战 ,都取得了胜利 ,彻底扭转了以前的 颓势 ,基本上控制了高句丽故地的南部。676 年 11 月 ,新罗沙餐施得领船兵与唐将薛仁贵战于所夫里 州伎伐浦 ,此后大小 22 战 ,新罗军最终获胜 ,斩首 4 000余级。此后不见唐军用兵朝鲜半岛 ,罗唐战争 也宣告结束。 二、唐朝以西北局势为重及对朝鲜半岛的退守 政策 676 年 2 月 ,唐“徙安东都护府于辽东故城 ,先 是有华人任东官者 ,悉罢之 ;徙熊津都督府于建安故 城 ,其百济户口先徙于徐、衮等州者 ,皆置于建安 (今 辽宁盖州青石关古城) 。”[ 10 ] 677 年 2 月“以工部尚书 高藏为辽东州都督 ,封朝鲜王 ,遣归辽东 ,安辑高丽 余众 ,高丽先在诸州者皆与藏俱归 ;又以司农卿扶余 隆为熊津都督 ,封带方王 ,亦遣归安辑百济余众 ,仍 移安东都护府于新城以统之。时百济荒残 ,命隆寓 居于高丽之境”。[11 ] 安东都护府和熊津都督府的内 迁 ,表明唐朝放弃了对百济故地和高句丽南部的统 治 ,转而致力于巩固对辽东地区的羁縻统治。这样 , 高句丽的南部和整个百济已完全置于新罗统治之 下 ,基本完成了其对平壤以南百济故地的领土追求 目标。 唐朝为何不能巩固灭高句丽、百济的胜利成果 , 作为弱者的新罗又为何能独霸朝鲜半岛大部分地 区 ,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一直为史家所关注 ,其中西北 吐蕃崛起对唐朝东线的战略抉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 影响。陈寅恪先生就曾指出“唐太宗、高宗两朝全盛 之世 ,竭中国之力取高丽 ,仅得之后 ,旋即退出 ,实由 吐蕃炽盛 ,唐室为西北强敌所牵制 ,不得已乃在东北 方取消极退守之策略”。[12 ] 唐罗战争时期 ,唐朝因吐蕃崛起而不得不分兵 西北 ,曾经在朝鲜半岛建功立业的契苾何力、薛仁 贵、高侃、李谨行等都曾被调往西北战场 ,说明当时 唐高宗朝对吐蕃扰边的重视程度。670 年 7 月 ,唐 军在大非川败北后 ,吐谷浑等地为吐蕃所并 ,唐朝失 去了与吐蕃对峙的缓冲地带。但此后唐朝并没有放 ·731· 弃恢复西域统治的努力 ,接连派出了姜恪、萧嗣业继 续征讨吐蕃 , ③取得了一定战果。673 年至 674 年 , 弓月、疏勒、于阗等重新入朝 ,唐朝在西域地区设置 了疏勒都督府和毗沙都督府。④675 年 1 月 ,吐蕃“遣 其大臣论吐浑弥来请和 ,且请与吐谷浑复修邻好 ,上 不许”,[13 ]唐与吐蕃关系进一步恶化。676 年 ,吐蕃 “攻鄯、廓、河、芳四州 ,杀略吏及马牛万计。乃诏周 王显为洮州道行军元帅 ,率工部尚书刘审礼等十二 总管 ,以相王轮为凉州道行军元帅 ,率左卫大将军契 苾何力、鸿胪卿萧嗣业等军讨之。二王不克行。吐 蕃进攻叠州 ,破密恭、丹岭二县 ,又攻扶州 ,败守将。 乃高选尚书左仆射刘仁轨为洮河镇守使 ,久之 ,无 功”。[ 2 ] 吐蕃对鄯州、叠州等地的进攻直指陇右和剑 南地区 ,进而对唐都城长安也直接构成了威胁。当 时吐蕃已是“东与凉、松、茂、隽等州上接 ,南至婆罗 门 ,西又攻陷龟兹、疏勒等四镇 ,北抵突厥 ,地方万余 里 ,自汉魏已来 ,西戎之盛 ,未之有也。”[14 ] 677 年“五 月 ,吐蕃寇扶州。八月 ⋯⋯刘仁轨为洮河军镇守 使 ⋯⋯十二月 ⋯⋯募关内、河东猛士 ,以伐吐蕃。是 岁 ,西突厥及吐蕃寇安西”。[ 15 ] 678 年 ,唐高宗“命中 书令李敬玄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西河镇抚大使、鄯 州都督 ,代仁轨。下诏募勇士 ,毋限籍役痕负 ,帝自 临遣。又敕益州长史李孝逸、巂州都督拓王奉益发 剑南、山南士”。[2 ] 唐朝进行的大规模募兵反映了西 北局势的危急 ,也反映了唐朝在与吐蕃的战争中的 力不从心 ,以后西突厥的崛起也成为祸患 ,更使唐朝 西北局势雪上加霜。 不过 ,从唐朝与新罗战争的进程来看 ,其对西北 战场的重视并不表明对朝鲜半岛战场的无作为。 670 年 4 月 ,高句丽遗臣剑牟岑率众反唐时 ,唐朝也 很快以高侃为东州道行军总管 ,李谨行为燕山道行 军总管发兵来讨伐。这支军队与薛仁贵为逻娑道行 军大总管出讨吐蕃几乎是在同一时间编成的。以后 唐朝在西线先后以姜恪、萧嗣业为统帅讨伐吐蕃 ,在 东线则先后任命薛仁贵、刘仁轨为鸡林道行军大总 管、李谨行为安东镇抚大使与新罗作战。这表明唐 朝实行的是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军事策略 ,但这样 做的结果使唐朝陷入了兵力分散、顾此失彼的困境。 因此 ,唐朝东线与新罗的战争必然对用兵西线有所 影响。新罗欲把唐朝苦心获得的胜利成果拒为己 有 ,这是唐朝所无法容忍的。但是唐朝的处境又使 其不能对新罗采取速战速决的战术 ,而新罗则抓住 唐朝难以在朝鲜半岛扩大战果的弱点 ,继续攻取高 句丽、百济故地。而当战争局势于己不利时 ,新罗便 又反复使出遣使入贡的外交手段 ,为自己赢得了暂 时休整的时机。这场战争胶着持续 7 年之久 ,既与 唐朝为西北局势所困无法集中打击新罗有关 ,也与 新罗致力夺取高句丽、百济故地而与唐朝进行斗争 有关。 676 年 ,唐朝将安东都护府移至辽东 ,对朝鲜半 岛采取退守政策。同年 ,吐蕃攻打唐朝鄯州、叠州等 地 ,威胁唐朝内地安危 ,加之新罗已夺取百济全境以 及高句丽以南地区 ,唐朝难以实施东西两线作战的 战略 ,只能退而求其一 ,全力应对西北局势。因此 , 可以说唐朝从朝鲜半岛退守的根本原因是吐蕃崛起 而导致的西北局势危急 ,而其直接原因则是与新罗 战争所导致的其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失控。由此 ,唐 朝放弃了唐太宗、唐高宗父子为灭高句丽而苦心经 营多年的成果 ,新罗则依靠唐朝的力量先后灭夙敌 百济、高句丽 ,基本实现了对朝鲜半岛的统一 ,不仅 以崭新的统一国家形象出现在东北亚历史舞台上 , 而且也改变了东北亚政治力量的分布格局。 三、唐罗战争后 7 世纪末期东北亚政治新格局 的形成 战争结束后 ,唐朝与新罗的关系经历了由相对 冷淡到逐步缓和的过程。678 年 ,虽然唐高宗一度 曾想再次起兵讨伐新罗 ,但侍中张文瓘认为 :“今吐 蕃为寇 ,方发兵西讨 ;新罗虽云不顺 ,未尝犯边 ,若又 东征 ,臣恐公私不堪其弊”,[16 ] 高宗只好作罢。可 见 ,由于唐朝为吐蕃所累 ,对朝鲜半岛已是有心无 力。新罗也停止了攻城略地的行为 ,转而致力于整 顿内政。此后在新罗文武王在位时期 ,不见有两国 使臣来往的记载 ,这说明两国战后关系的相对冷淡。 尽管如此 ,两国关系并未因此断绝。一个明显的例 子就是入唐宿卫的新罗王子金仁问依然还留在唐 朝 ,甚至调露元年 (679 年) 还被封为镇军大将军、行 右武威卫大将军。这表明两国还保持着官方来往。 此外 ,以往入唐的求法僧、留学生留在唐朝的人数也 应不少。如罗唐战争期间 ,入唐宿卫的大奈麻德福 “传学历术还”,新罗此后改用新历法。这些人对唐 罗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 ,新罗还依 然使用唐朝的年号。根据考古学的发现 ,在庆州雁 鸭池出土了刻有“调露二年”字样的砖铭 ,在月城附 近的望星里瓦窑遗址发现了“仪凤四年皆土”的铭文 板瓦 ,在庆尚南道蔚山郡的川前里“摩崖石刻”周围 发现了“上元二年铭”和“上元四年铭”,高宗朝年号 ·831· 变更频繁 ,新罗却能及时采取唐年号 ,可见“双方关 系已经恢复 ,来往已趋频繁”。[8 ] 681 年 ,新罗文武王 驾崩 ,唐朝虽然没有为之举哀 ,但还是遣使册立继位 的神文王。而神文王时期为了稳固政权实行了一些 新的 ,如 682 年立国学 ,687 年赐官僚田 ,689 年 罢内外官禄邑改逐年赐租 ,而这些举措都可见到唐 制的影响。[ 17 ] 686 年 ,神文王“遣使入唐奏请礼记并 文章。则天令所司写吉凶要礼 ,并于文馆词林采其 词涉规诫者 ,勒成五十卷赐之”[18 ] 也是新罗吸收唐 制的明证。此后至孝昭、圣德之世 ,新罗遣使入唐不 断 ,揭开了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兴盛的序幕。 可见 ,唐罗关系的改善 ,其基础在于唐朝对朝鲜 半岛所实行的退守政策 ,以及新罗对唐朝作为东北 亚宗主国地位的承认 ,因此两国能够在朝贡册封体 制下恢复国交。而从新罗方面来看 ,为加强国内体 制整备 ,也需要大力吸收唐朝先进的文化和制度。 另外 ,两国以往关系密切 ,人员交流往来频繁 ,这些 也是战后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的重要因素。 新罗在与唐朝改善关系的同时 ,7 世纪中后期 与日本也保持了密切联系。《日本书纪》记载 ,668 年“秋九月壬午朔癸巳 ,新罗遣沙椽级餐金东严等进 调 ⋯⋯乙酉 ,遣小山下道守臣麻吕、吉士小鲔于新 罗”。[ 19 ]这是新罗自 657 年与日本断交以来的首次 遣使。对于新罗的来访 ,日本也表现出了积极回应 的态度 ,不仅赐物给新罗文武王及其权臣金庾信 ,还 旋即派使节回访 ,由此两国关系迅速得以恢复。当 时东北亚局势发生急剧变化 ,在唐罗联军打击下 ,高 句丽的灭亡已成定局。围绕着对百济故地的统治 权 ,唐罗同盟裂痕本已存在 ,高句丽的灭亡则使两国 丧失合作的基础 ,其矛盾冲突势成必然。新罗为了 避免在未来与唐朝的战争中陷入孤立无援境地 ,就 迫切需要改变与日本的关系。唐罗战争期间新罗也 不断加强与日本的联系 ,持续地向日本派出使臣。 675 年 2 月 ,新罗“遣王子忠元、大监级餐金比苏、大 监奈末金天冲、第监大麻朴武摩、第监大舍金洛水等 进调”,[20 ]如此高级别的官员前往日本 ,表现出新罗 对与日本关系的重视。同年 7 月 ,日本遣大伴连国 麻吕为大使、三宅吉士入石为副使回访新罗 ,两国关 系密切可见一斑。 新罗在 7 世纪中后期不仅实现了与唐朝、日本 的关系改善 ,而且在唐朝和日本关系断绝时期还起 到了沟通两国人员、文物交流的中介作用。支持百 济复国运动的日本在白江之战中惨败 ,为防止唐朝 的进攻还曾在其西部设立了重重防线 ,戒备之心甚 重。但是唐朝为了在接下来的对高句丽战争却切断 了日本与高句丽的联系 ,664 年熊津都督刘仁愿遣 朝散大夫郭务悰出使日本 ,打破了两国关系的僵局。 第二年 ,唐朝遂正式遣朝散大夫刘德高在郭务悰的 陪同下率领 254 人的使团前往日本 ,同年日本也派 遣小锦守君大石等人出使唐朝 ,两国关系实现了从 紧张对峙到互通使节的转变。唐罗战争时期 ,唐朝 与新罗争夺百济故地矛盾激化 ,唐朝漕船被新罗拦 截 ,671 年唐朝还派郭务悰到日本 ,一面巩固与日本 的关系 ,一面采购甲胄、弓矢等军需物资。但是 ,随 着百济故地为新罗所占 ,唐朝与日本来往的通路也 被掐断 ,674 年以后唐朝与日本断绝了使节来往。 而此时与日本关系密切的新罗就成了两国交往的中 介者。683 年 12 月 ,日本“大唐学生土师宿弥甥、白 猪史宝然及百济役时末于大唐者猪使连子首、筑紫 三宅连得许 ,传新罗至。则新罗遣大那末金物儒送 甥等于筑紫”。[21 ] 690 年 9 月 ,“大唐学问僧智宗、义 德、净愿、军丁 ⋯从新罗送使大奈末金高训等还至筑 紫。”[22 ]同年 11 月 ,日本便采用了新的历法元嘉历 和仪凤历。这样 ,入唐学问僧、留学生通过经由新罗 回到日本 ,又把唐朝的文化、制度等传播到日本 ,通 过新罗的中介作用 ,就把 7 世纪后期唐朝、新罗、日 本三国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唐罗战争的结束也宣告了朝鲜半岛长期战乱的 结束 ,此后新罗以统一国家的面貌出现在东北亚历 史舞台上 ,为以后朝鲜半岛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和 发展奠定了基础 ,成为朝鲜半岛历史发展的重要转 折点。与此同时 ,7 世纪中后期东北亚政局的力量 分布也发生了变化 ,出现了唐、罗、日各据一方的鼎 立局面。新罗主动遣使日本 ,打破了关系僵局 ,使两 国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友好局面。在与唐朝结束 战争后 ,新罗继续承认唐朝在东北亚的宗主国地位 , 奉其正朔 ,用其年号 ,积极吸收唐朝文化 ,使两国关 系逐渐缓和并最终实现了正常化 ,为此后东北亚政 局 200 余年的和平稳定奠定了基础。 注释 : ①《三国史记》卷 7 所载新罗文武王十四年“八月 ,大阅 于西兄山下。九月 ,幸灵庙寺前路阅兵 ,观阿餐薛秀真六阵 兵法”等内容都反映了新罗进行军事备战情况。 ②《资治通鉴》为白水城。 ③《资治通鉴》卷 201 记载 ,唐高宗咸亨元年 (670) 9 月 “甲寅 ,以左相姜恪为凉州道行军大总管 ,以御吐蕃”;同书卷 202 记载 ,唐高宗咸亨四年 (673) 十二月 ,“上遣鸿胪卿萧嗣 业发兵讨之。嗣业兵未至 ,弓月惧 ,与疏勒皆入朝 ;上赦其 ·931· 罪 ,遣归国”。 ④《资治通鉴》卷 202 记载 ,唐高宗上元二年 (675)“春正 月 ,丙寅 ,以于阗国为毘沙都督府 ,分其境内为十州 ,以于阗 王尉迟伏阇雄为毘沙都督”。 [参考文献 ] [1 ]  《三国史记》卷 7 ·新罗本纪 7 ·文武王十年[ Z] . [2 ]  《新唐书》卷 230 ·列传 141 ·上 ·吐蕃[ Z] . [3 ]  《三国史记》卷 6 ·新罗本纪 6 ·文武王十年[ Z] . [4 ]  《三国史记》卷 2 ·新罗本纪 7 ·文武王十一年[ Z] . [5 ]  《三国史记》卷 7 ·新罗本纪 7 ·文武王十二年[ Z] . [6 ]  《资治通鉴》卷 202 ·唐纪 18 ·高宗咸亨三年[ Z] . [7 ]  《新唐书》卷 236 ·列传 145 ·东夷 ,新罗[ Z] . [8 ]  拜根兴.论罗唐战争的性质及其双方的交往 [J ] . 中国 边疆史地研究 ,2005 , (1) :47 ,48. [9 ]  《三国史记》卷 7 ·新罗本纪 7 ·文武王十王年[ Z] . [10 ]  《资治通鉴》卷 202 ·唐纪 18 ·高宗仪凤元年二月[ Z]. [11 ]  《资治通鉴》卷 202 ·唐纪 18 ·高宗仪凤二年二月[ Z]. [12 ]  陈寅恪.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M ]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 社 ,1997. 139 —140. [13 ]  《资治通鉴》卷 202 ·唐纪 18 ·高宗上元二年[ Z] . [14 ]  《旧唐书》卷 196 上 ·列传 146 ·上 ·吐蕃上[ Z] . [15 ]  《新唐书》卷 3 ·高宗本纪 3 ·仪凤二年[ Z] . [16 ]  《资治通鉴》卷 202 ·唐纪 18 ·唐高宗仪凤三年[ Z]. [17 ]  黄约瑟. 武则天与朝鲜半岛政局 [ A ] . 刘健明. 黄约瑟 隋唐史论集[ C]. 北京 :中华书局 ,1997. 69. [18 ]  《三国史记》卷 8 ·新罗本纪 8 ·神文王六年[ Z]. [19 ]  《日本书纪》卷 27 ·天智天皇七年[ Z] . [20 ]  《日本书纪》卷 27 ·天武天皇四年二月[ Z] . [21 ]  《日本书纪》卷 29 ·天武天皇十三年[ Z]. [22 ]  《日本书纪》卷 29 ·持统天皇四年[ Z] . [责任编校 :张京梅 ] Tang Government and Silla Kingdom Relations vs Situation in Northeast Asia in Mid and Late 7th Century J IN Jin2zi ( History Dept . , Col lege of H umani ties and S oci al S ciences , Yanbian Universit y , Yanj i , J i l in , 133000 , China) Abstract :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s government in Tang Dynasty and Kingdom of Silla ended after t hey jointly defeated Paekche and Koguryo . In order to fight for t he conquered territory , a new war broke out between Silla and Tang government . However , t hreat f rom Tubo in Nort hwest China forced Tang Government withdrew f rom Korean Peninsular and Silla began it s united ruling ever since. The political sit uation in Nort heast Asia became peacef ul and stable in t he mid and late 7th cent ury. Key words : Silla ; Tang Dynasty ; change of relations ; political sit uation in Nort heast Asia ; t he mid and late 7thcent ury ·041·
/
本文档为【论七世纪中后期唐朝与新罗关系演变及对东北亚政局的影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