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尿液分析仪分析项目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尿液分析仪分析项目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2010-10-31 7页 doc 71KB 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7632

暂无简介

举报
尿液分析仪分析项目测定标准操作规程尿常规项目标准操作 干化学法 (1)​ 标本的采集及保存 尿常规检验通常以新鲜晨尿为宜,但门诊患者可以随机留尿。尿液标本采集应使用洁净带盖的一次性容器,避免经血、白带、精液、粪便混入。标本留取后要及时送检。 对于不能立即检查的标本,在冰箱内一般可保存6-8小时。要根据检验项目的需要,选择不同的防腐及保存方法。 (2)​ 校准 1​ 校准试纸条:与仪器配套的试纸条 2​ 校准方法:一共2条校准试纸条,只作为日常校准用,一般只用一条,另一条为备 (3)​ 检测项目 1​ 葡萄糖 1.1原理 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原理。在有氧条件下,葡...
尿液分析仪分析项目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尿常规项目标准操作 干化学法 (1)​ 标本的采集及保存 尿常规检验通常以新鲜晨尿为宜,但门诊患者可以随机留尿。尿液标本采集应使用洁净带盖的一次性容器,避免经血、白带、精液、粪便混入。标本留取后要及时送检。 对于不能立即检查的标本,在冰箱内一般可保存6-8小时。要根据检验项目的需要,选择不同的防腐及保存方法。 (2)​ 校准 1​ 校准试纸条:与仪器配套的试纸条 2​ 校准方法:一共2条校准试纸条,只作为日常校准用,一般只用一条,另一条为备 (3)​ 检测项目 1​ 葡萄糖 1.1原理 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原理。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被葡萄糖氧化酶氧化成葡萄糖醛酸和过氧化氢,后者在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下释放出初生态氧,使色原邻甲联苯胺(或碘化钾)呈现不同的颜色变化,其颜色深浅与尿液中葡萄糖含量有关。 本法检测范围为微量(±)约5.6mm/L;弱阳性(+)约13.8 mmol/L,阳性(++)约27.5 mmol/L,强阳性(+++)约55.5 mmol/L,最强阳性(++++)约111mmol/L. 1.2注意事项 1.2.1 维生素C能干扰低浓度的尿液葡萄糖测定,使结果呈假阴性。可将尿液煮沸数分钟以排出维生素C的干扰。酮体能降低葡萄糖检测的敏感度或使检测呈假阴性。 1.2.2 干化学葡萄糖氧化酶法对尿液葡萄糖监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有所不同,仅是一般的定量过筛试验。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最好采用葡萄糖定量试验。 1.3 参考值 正常人肾糖阈为9-10 mmol/L,一般情况下血糖浓度比较恒定,空腹是为4.44-6.00 mmol/L,进餐后8.88-9.99 mmol/。精神小球滤过的葡萄糖几乎全部由肾小管重吸收,仅有极其微量的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一般定性试验为阴性。 1.4 临床意义 1.4.1 生理性糖尿 生理性糖尿包括饮食性糖尿、应急性糖尿和妊娠性糖尿,呈一过性,当去除生理因素后即可恢复。 1.4.2​ 病理性糖尿 病理性糖尿分原发真性糖尿和继发性高血糖性糖尿,前者如糖尿病、肾性糖尿病;后者如甲状腺功能抗进、垂体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胰岛a细胞瘤、库欣综合症、胰腺疾病、严重肝功能衰竭。 2 胆红素 2.1 原理 采用重氮反应法原理,在强酸介质中,胆红素与重氮化的双氯苯胺偶联,形成紫红色的重氮色素,其颜色深浅与尿中胆红素浓度有关。本法检测范围为弱阳性(+)约8.6umol/L;阳性(++)约17.1 ;强阳性(+++)约51.3。 2.2​ 注意事项 2.2.1 尿液标本宜新鲜,避免阳光直射而使胆红素转变成胆绿素导致检测结果呈假阳性。2.2.2 高浓度维生素C和亚硝酸盐可抑制偶氮反应,导致胆红素检测结果假阴性,吡啶、吲哚酸在低pH值条件下可导致假阳性反应。水杨酸盐、阿司匹林也可使本试验结果 2.3 参考值 阴性 2.3​ 临床意义 尿胆红素阳性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病毒性(或中毒性)肝炎、肝硬化以及其他肝病。 3​ 酮体 3.1​ 原理 在碱性条件下,亚基铁氰化钠与尿液中乙酰乙酸作用,产生紫色放映,其颜色深浅与酮体含量有关。本法检测范围为微量(±)约0.9 mmol/;弱阳性(+)约1.7 mmol/L,阳性(++)约8.6mmol/L,强阳性(+++)约17.2 mmol/L,最强阳性(++++)约111mmol/L. 3.2​ 注意事项 3.2.1本法只检测尿液中的乙酰乙酸,不与丙酮或或B-羥丁酸反应,故与传统的化学法结果略有差异。检测敏感度为0.5-1.0 mmol/L。 3.2.2不同病因引起的酮症,其酮体成分有所不同。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患者中,主要酮体形式是B-羥丁酸,乙酰乙酸很少或缺乏。因此,干化学分析可出现假阴性结果或对总酮体量的估计不足。相反,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症状缓解之后,乙酰乙酸含量反而比初始急性期增高。 3.2.3乙酰乙酸受热易分解成丙酮,故尿液标本宜及时送检。 3.2.4尿液含量有大量色素或大量左旋多巴代谢产物时,可导致假阳性结果。 3.3​ 参考值 阴性 3.4​ 临床意义 尿酮体阳性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饥饿、剧烈运动、营养不良等。 4​ 相对密度 4.1​ 原理 高分子电解质共聚体的解离常数(pKa)随尿液离子浓度而变化,离子浓度越高,其酸性基团(H+)解离越多,H+可与酸碱指示剂反应,通过溴麝香酚蓝的颜色改变,显示尿液的相对密度值。尿液中离子浓度较低时,呈蓝绿色,离子浓度升高则转向黄绿色。 4.2​ 注意事项 4.2.1​ 电解质共聚体有多甲乙烯酸马来酐和甲氧乙烯顺丁烯二酸两种,后者更为常用。本法检测范围从1.005开始,每隔0.005递增,至1.030止,低于前者或超过后者,“≤1.005”或“≥1.030”。 4.2.2​ 干化学分析测定尿液相对密度不受葡萄糖含量的影响,但对尿中蛋白质较敏感。尿中蛋白质含量每增加1%,则尿液相对密度增加0.003。另外,X线造影剂可使含防腐剂的尿液相对密度增加到1.050。 4.2.3​ 本法受尿液pH值得影响较大,pH≥6.5时,应在测定结果上增加0.005作为因尿液pH值影响的补偿。 4.2.4​ 干化学分析尿液相对密度检测范围为1.005-1.030,新生儿尿液相对密度在1.002-1.004之间。 4.2.5​ 由于本法检测结果的数据间隔较大,对尿液相对密度过高或过低的标本检测不够敏感,因此,仅限于筛选试验。本法的参比方法为折射仪法。 4.3​ 参考值 正常人尿液相对密度主要受尿液中所含氯化钠和尿素的影响。通常饮食条件下,尿液相对密度波动在1.015-1.025之间。 4.4​ 临床意义 病理状态下,尿液相对密度随尿液中所含的溶质成分而改变。因此,尿液相对密度检测时了解肾脏浓缩功能的一项简易指标。 尿液相对密度增高见于急性肾炎、糖尿病、蛋白质、高热等。尿液相对密度降低见于慢性肾炎、尿崩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及肾功能不全多尿期。慢性尿崩症时,由于尿量极大,尿液外观如水,相对密度极地,几乎等于1。 尿液相对密度连续测定较一次测定更有价值,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可呈现持续性低相对密度尿。 5​ PH值 5.1​ 原理 将甲基红(PH4.6-6.2)和溴麝香酚蓝(PH6.0-7.6)适量配合,组成复合型指示剂,呈色范围为pH4.5-9.0(橘黄色-蓝色),其颜色变化与尿液pH值相关。本法检测范围限于pH4.5-9,每隔0.5单位递增。 5.2​ 注意事项 5.2.1​ 尿液pH值主要取决于尿中磷酸二氢钠和磷酸氢二钠的相对含量,并因饮食情况而异。每当进食后,由于胃黏膜分泌大量盐酸以助消化,此时尿液pH值显一过性增高。夜间人睡后,由于呼吸变慢呈轻微的酸中毒,故尿中pH值发生变化。 5.2.2​ 标本不宜久置,以免细菌分解尿液成分,使pH值发生改变。 5.2.3​ 可利用尿液pH值测定,对尿蛋白、尿相对密度等易受pH值影响的干化学分析加以监控。 5.3​ 参考值 4.6-7.4.进食肉类或蛋白质多者呈弱酸性,进食植物性食物多者呈碱性。 5.4 临床意义 酸性尿见于尿路结核、代谢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服用氯化铵、氯化钙、稀盐酸机体内蛋白质分解增加、痛风等。 酸碱尿见于剧烈呕吐、碱中毒、肾功能不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小管性酸中毒、尿路感染及服用碱性药物等情况。 另外,尿液pH值变化与尿结石的形成关系密切,应用尿液pH值测定监测肾结石患者的尿液酸碱度变化可以指导临床用药。如尿酸和胱氨酸结石在酸性条件下容易形成,而磷酸钙结石在碱性条件下容易形成。 6 蛋白质 6.1 原理 根据PH指示剂蛋白质误差原理而设计。尿液中蛋白质阳离子基团(白蛋白)与指示剂四溴酚蓝(或四氯粉丝溴酚酞)阴离子基团结合,导致指示剂进一步电离,从而产生颜色变化,其颜色变化与尿液蛋白质含量有关。 本法检测范围为弱阳性(+)约0.3g/L;阳性(++)约1.0g/L强阳性(+++)约3.0g/L;最强阳性(++++)约10.0g/L 6.2注意事项 6.2.1干化学分析检测尿蛋白有3类不同的方法,除指示剂蛋白质误差外,还有Urine-TP和Micral-Test法。前者类似考马斯亮蓝法,能同时检测白蛋白、球蛋白及本-周蛋白;后者虽采用层析扩散和免疫技术,也只能检测白蛋白。 6.2.2本法检测球蛋白的敏感性仅为白蛋白的1/100~1/50,而璜基水杨酸法对白蛋白和球蛋白的敏感性基本一致。因此,NCCLS推荐璜基水杨酸法最为干化学分析的参比方法。但必须注意,璜基水杨酸法易受尿中存在的某些盐类结晶的干扰。 6.2.3干化学分析及其他化学检测尿蛋白由于试剂组成不同,其检测敏感度也有较大差异。四溴酚蓝法为150-300mg/l,与加热乙酸法相当,但低于璜基水杨酸法(50~100mg/l),而四氯酚四溴酚酞法为60mg/l。干化学分析均不能检出本-周蛋白。 6.2..4尿液pH值变化对检测结果影响较大,特别是服用奎宁、奎尼丁和嘧啶等药物者的强碱性尿液会出现假阳性反应。此外,阿斯匹林、青霉素、庆大霉素、氯丙嗪、灰黄霉素、干扰素、利福平、磺胺类、泼尼松、非激素消炎剂、造影剂等均可导致假阳性反应。 6.2.5尿液标本如含有其他分泌物或较多细胞成分也可出现假阳性反应。 6.3参考值 正常人终尿蛋白质含量很少,用干化学法分析检测为阴性。 6.4临床意义 正常人血浆内分子量>69000μ的蛋白质极少从肾小球滤过,<15000<μ的蛋白质可自由的从肾小球滤过,但95%-96%被肾小管重吸收,故尿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6.4.1生理性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又称功能性蛋白尿,指泌尿系统并无器质性变化,尿液中暂时出现蛋白尿。由于剧烈运动、长时间直立、高温、和受寒冷等因素,引起肾血管痉挛或充血,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而致。此种蛋白尿多为一过性。 6.4.2病理性蛋白尿 病理性蛋白尿是指器质性病变导致尿液中持续出现蛋白质。可分为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混合蛋白尿和溢出性蛋白尿。 肾小球性蛋白尿:因炎症等因素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大量滤出,超过肾小管冲吸收能力引起蛋白尿。见于原发性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肾淀粉样变、糖尿病肾病、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肾小管性蛋白尿:因炎症或中毒引起肾近曲小管对低分子蛋白质的重吸收障碍,导致尿中出现蛋白质。见于间质性肾炎、肾盂肾炎、中毒性肾病及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等。 混合性蛋白尿:肾脏病变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使蛋白质滤出增加且重吸收减少引起蛋白尿。见于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狼疮性肾炎、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肾病等。 溢出性蛋白尿:肾脏正常,肾外疾病导致循环中低分子量的蛋白质增多,使肾小球滤出增多,超出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引起的蛋白质。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急性血管内溶血及单核细胞白血病。 6​ 尿胆原 7.1​ 原理 根据偶氮结合法原理,尿胆原在强酸条件下和重氮盐偶联形成胭脂红色素,其颜色深浅与尿胆原含量有关。 7.2​ 注意事项 7.2.1本法的敏感度为4mg/L. 7.2.2正常人每天尿胆原排出量波动较大,夜间和上午较少,午后2点-4点时达最高峰,并与尿液pH值成正比。 7.2.3尿液标本宜新鲜,避免阳光照射使尿胆原氧化成尿胆素呈假阳性反应。 7.2.4磺胺类药物对本法有干扰,尿中含有甲醛可是结果呈假阴性反应。 7.3​ 参考值 尿胆原主要来自胆红素的分解。生理情况下肠道细菌分解形成的胆素原族化合物,绝大部分随粪便排出,约有10%-20%进入肠肝循环,其中仅有极少部分进入体循环后,随尿排出。故正常尿液中只含有少量尿胆原(3-16μmol/L)。 7.4​ 临床意义 尿胆原浓度增高见于溶血性及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患者尿胆原试验呈阴性。 8​ 亚硝酸盐 8.1​ 原理 反应依赖于尿中革兰氏阳性细菌把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砷酸反应生成重氮化合物,重氮化合物再与萘基乙二胺二盐酸结合呈现桃红色。 8.2​ 注意事项 8.2.1本法仅可见出硝酸盐还原酶阳性的细菌,敏感度为0.6-1.0mg/L亚硝酸盐,检出率约80%。但尿液中在膀胱内储留时间不足4小时或饮食中缺乏硝酸盐时,尽管尿液中存在还原酶阳性菌,检测结果仍然可为阴性。 8.2.2含维生素C或相对密度高的尿液可呈假阴性。含色素尿检测结果可呈假阳性。 8.2.3本法阴性不能排除硝酸盐还原酶阴性的其他细菌感染。但阳性结果则肯定是尿路感染,应进一步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便确定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8.3​ 参考值 阴性 8.4​ 临床意义 尿液亚硝酸盐阳性见于肠肝均可细菌应起的尿路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等。 9​ 红细胞 9.1​ 原理 红细胞内含有亚铁血红素基团,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可催化过氧化氢释放初生态氧,使色原邻甲联苯胺呈蓝色反应,其颜色深浅与血红蛋白含量有关。 本法检测范围为弱阳性(+)5-10个红细胞/μl;阳性(++)50个红细胞/μl; 强阳性(+++)250个红细胞/μl。 9.2​ 注意事项 9.2.1本法既可测定完整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又可测定破碎红细胞释放的游离血红蛋白。因此,检测结果与镜检可不一致,应综合分析判断。 9.2.2试剂组成,其检测敏感度也不相同。四甲基联苯胺-二异丙苯-二氢过氧化酶检测敏感度为0.15-0.62mg/L蛋白质,相当于5-15个完整红细胞/μl。四甲基联苯胺-2,5-二甲基-2,5-二氢过氧化乙烷检测敏感度为5个红细胞/μl或10个红细胞/μl的血红蛋白。 9.2.3尿液中含有易热酶时可致假阳性结果,因此须将尿液煮沸在进行检测。 9.2.4尿液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时,可出现假阴性反应。蛋白尿、相对密度高的尿液及亚硝酸盐均可导致假阳性结果。 9.2.5本法与红细胞镜检不完全相关,但当检测结果少于10个红细胞/μl时,可以省去显微镜检查。 9.3​ 参考值 阴性 9.4​ 临床意义 检测结果阳性具有两种含义,即血尿和血红蛋白尿。 血尿:见于肾结石、肾小球肾炎、肾结核、肾盂肾炎、膀胱炎、肿瘤、创伤、化学或药物中毒、剧烈运动。 血红蛋白尿:见于输血反应、溶血性贫血、严重烧伤、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10​ 白细胞 10.1​ 原理 采用粒细胞酯酶反应原理。尿中粒细胞特异性质没能水解吲哚酚酯,并与重氮盐偶联形成紫色缩合物,其颜色深浅与粒细胞数量有关。 10.2 注意事项 10.2.1 中性粒细胞内含有特异性酯酶,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无此酶。因此,尿中以淋巴细胞为主时的肾移植排异反应患者,可出现假阳性结果。 10.2.2 不同试剂组成,其检测敏感度和检出范围也不同。如萘酚AS-D氧化乙酸、重氮盐法和吡咯氨基酸酯、重氮盐法的检测范围为微量(±)约15个白细胞/μl;弱阳性(+)70个白细胞/μl;阳性(++)125个白细胞/μl;强阳性(+++)500个白细胞/μl。而吲哚酚羧基酚酯、重氮盐法检测范围如下:弱阳性(+)25个白细胞/μl;阳性(++)100个白细胞/μl;强阳性(+++)500个白细胞/μl.萘酚AS-D氧化乙酸、2-氯-4-苯甲酰胺-5甲基、苯基氯化重氮苯法检测范围为:弱阳性(+)25个白细胞/μl;阳性(++)75个白细胞/μl;强阳性(+++)500个白细胞/μl。 10.2.3 使用甲醛、呋喃可致假阳性反应,使用庆大霉素、先锋霉素V可致假阴性反应。 10.2.4 蛋白尿、糖尿、高相对密度尿均可导致假阴性反应或使阳性结果减弱。 10.3 参考值 正常人尿液通常为阴性。测定结果为±时其临床意义有时可疑,但措辞出现±结果提示可能有问题。阳性结果偶见于一些被阴道分泌物污染的随机尿标本。 10.4​ 临床意义 尿液白细胞阳性见于尿路感染如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以及肾结核、肾肿瘤病发感染等。 11​ 维生素C 11.1 原理 维生素C(即抗坏血酸)具有1,2-烯二醇还原性基团,在酸性条件下能将2,6-二氯定靛酚还原成2,6-二氯二对酚胺,颜色由粉红色转变成无色,其颜色变化与维生素C含量有关。 本法检测范围为弱阳性(+)0.56mmol/L(100mg/L);阳性(++)1.40mmol/L(250mg/L);强阳性(+++)2.80mmol/L(500mg/L)。 11.2 注意事项 11.2.1 本法只能测定尿中还原性抗坏血酸,而不能测定氧化性抗坏血酸,其检测敏感度为 0.6mmol/L(100mg/L)。 11.2.2 由于干化学分析测定葡萄糖、胆红素、红细胞均受尿中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因此,通过尿液维生素C含量的检测,可以估计其对以上试验的影响程度,有利于质量控制。 11.2.3 影响干化学分析各项目分析的维生素C 含量临界值:胆红素测定为250mg/L,红细胞测定为400mg/L,葡萄糖测定为500mg/L。 11.3 参考值 阴性 11.4​ 临床意义 正常人尿液维生素C排出量约为进食量的1/2(113.6-170.4μmol/L)。维生素C排出量增高见于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或使用维生素C后。因此,尿液干化学分析检查前3天最好禁用维生素C药物。 (4)​ 试纸条主要成分 亚硝酸盐:对氨基苯砷酸0.65;N-1-萘乙二胺盐酸0.45;缓冲液50。 酸碱度: 溴二甲酚兰3.3;溴甲酚绿0.2; 葡萄糖: 葡萄糖氧化酶6.2;过氧化物酶2.8;愈创木脂0.08;缓冲液496; 蛋白质: 四溴酚兰0.36;缓冲液600; 隐血:过氧化羟基异丙苯35.2;邻联甲苯胺2.0;缓冲液34; 酮体:亚基铁氰化钠30;缓冲液158; 胆红素:2,4-二氯苯胺重氮盐14.3;缓冲液345; 尿胆原:固兰B盐1.20; 尿比重:溴百里酚兰0.4;聚甲基乙烯酯马来酸钠16; 白细胞:取代吡咯氨基酸酯1.4;重氮盐0.7;缓冲剂146; 维生素C:2,6-二氯定靛酚0.5。 (5)​ 使用仪器: 科宝Combi100-尿液分析仪
/
本文档为【尿液分析仪分析项目测定标准操作规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