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明清時期海南島的媽祖信仰

明清時期海南島的媽祖信仰

2010-11-01 6页 pdf 372KB 54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2930

暂无简介

举报
明清時期海南島的媽祖信仰 2004 年 12 月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Dec. 2004 第 22 卷 第 4 期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 Vol. 22 No. 4 明清时期海南岛的妈祖信仰 王元林 , 邓敏锐 (暨南大学 历史系 ,广东 广州 510632) [摘  要 ]通过系统考察明清时期海南妈祖庙分布以及其所反映的规律 ,探讨海南妈祖信仰兴盛的原 因 ,并述及妈祖信仰经由海南人传到海外的情况以及妈祖崇拜在东南亚海南华人崇拜中的地位。 ...
明清時期海南島的媽祖信仰
2004 年 12 月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Dec. 2004 第 22 卷 第 4 期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 Vol. 22 No. 4 明清时期海南岛的妈祖信仰 王元林 , 邓敏锐 (暨南大学 历史系 ,广东 广州 510632) [摘  要 ]通过系统考察明清时期海南妈祖庙分布以及其所反映的规律 ,探讨海南妈祖信仰兴盛的原 因 ,并述及妈祖信仰经由海南人传到海外的情况以及妈祖崇拜在东南亚海南华人崇拜中的地位。 [关键词 ]妈祖信仰 ; 海南 ; 明清时期 ; 华侨 [中图分类号 ] K 248 ,K 8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1710(2004) 04 - 0381 - 06 [收稿日期 ] 2004 - 07 - 16 [作者简介 ] 王元林 (1968 - ) ,男 ,陕西大荔人 ,暨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和中外关系史研 究。 ① 上述主要由以下文献整理而得 :正德《琼台志》卷 26《坛庙》,1964 年上海古籍店据宁波天一阁藏书影印本 ;万历《琼州府志》卷 4 《建置志》(日本内阁所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书) ,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0 年 ;康熙《乐会县志》卷 2《秩祀》,清康熙八年 (1669 年) 刻 本 ;乾隆《陵水县志》卷 4《祠祀志》,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刻本 ;嘉庆《琼东县志》(旧为《会同县志》)卷 3《建置志》,1925 年铅印本 ;道 光《广东通志》卷 151《建置略》,1934 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道光《琼州府志》卷 8《建置志》,清光绪十六年 (1890 年) 补刻本 ;道光《万 州志》卷 4《建置略》、卷 9《古迹略》,1958 年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油印本 ;咸丰《琼山县志》卷 5《建置志》,清咸丰七年(1857 年)刻本 ;咸丰《文 昌县志》卷 3《建置志》,清咸丰八年(1858 年)刻本 ;光绪《临高县志》卷 5《建置略》,清光绪十八年 (1892 年)刻本 ;光绪《澄迈县志》卷 2《建 置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刻本 ;光绪《定安县志》卷 2《建置志》,清光绪四年 (1878 年) 刻本 ;民国《儋县志》卷 4《建置志》卷 9《金 石》,1936 年铅印本 ;民国《感恩县志》卷 5《建置志》,1931 年海南书局铅印本 ;民国《文昌县志》卷 3《建置》,1920 年刻本 ;《古今图书集成· 职方典》第 1380 卷《琼州府部》;《大清一统志》(《嘉庆一统志》)卷 453《琼州府》。 海南岛是我国的第二大岛 ,明清时期设置琼州府 ,属广东省管辖。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在中外交 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作为海上保护女神的妈祖 ,自宋时始 ,便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较广 泛的民间崇拜 ,海南岛亦不例外。明清时期 ,琼州府妈祖崇拜不仅庙宇林立 ,香火鼎盛 ,而且还随着海南 人向海外发展而传到了南洋各地。本文拟以明清时期海南岛妈祖崇拜为研究对象 ,主要对妈祖庙分布的 时空规律加以探讨 ,分析这一地区妈祖崇拜兴盛的原因 ,并略述海南妈祖信仰在东南亚的传播概况。 一、明清海南岛妈祖庙的分布及其规律 洪武元年 (1368 年) ,明廷在海南岛置琼州府 ,以琼山为府治 ,以文昌等 13 州县属之 ,清沿之。除定安 县为内陆县外 ,其他各县均为沿海州县 ,其行政区划呈环状分布在海南岛周边的沿海地带。环岛近海是 海南行政建置的重要特点 ,这一特点为妈祖庙的分布提供了重要依据。 据史料记载 ,明清琼州府 13 州县均建有妈祖庙 ,其中琼山县 (今属海口市) 有 3 座 ,分别在“海口所” (元建) 、“郡城内总兵署前”和“白沙门”;崖州 (今三亚市) 有 2 座 ,分别在“州治西南海边”(元建) 和“在州 治南海边”;儋州 (今儋州市) 有 4 座 ,分别在“城东门外大街尾”、“销皮街”、“距州 20 里之处”和“海头老 市”;万州 (今万宁市)有 7 座 ,其中 2 座在“朝阳街”,其他分别在“城东”(元建) 、“城东迎恩街”、“东 市”、 “草子坡墟”和“城中迎恩街”;会同县 (今琼海市) 有 2 座 ,分别在“县治东”和“县治西”;乐会县 (今属于琼 海市)有 4 座 ,分别在“县东门外”、“县北门内石碛上”、“城南门”和“城东门外”;文昌县 (今文昌市) 有 11 座 ,分别在“便民桥南紫贝山”、“城南门外”、“县南新安桥南”、“邑北百里溪梅市”(该庙宇名为双龙庙 ,内 祀有天妃) 、“下市”、“邑南白延市”、“邑南四十里陈一啬龙朝村前”、“铺前市北”、“迈号市南西边街”、“清 澜所陈家市海边”和“东北区清澜所马头埠”;临高县 (今临高县) 有 2 座 ,“在县城之东郊 ,后迁于临江桥 东”,另一位置不详 ;澄迈县 (今澄迈县) 有 2 座 ,一“初在城西下僚地 (《琼州府志》称通潮阁右) ,后迁于通 潮门外”,另一则在“那托都道僚铺”;感恩县 (今东方市) 有 3 座 ,分别在“县西”(元建) 、“县北”和“城西北 一许里”;昌化县 (今昌江县)有 2 座 ,在“附所治西”和“城西小岭”;陵水县 (今陵水县) 有 4 座 ,分别在“城 南”、“北门外”、“上灶村”、“城北”;定安县 (今定安县)有 1 座 ,在“中街东向”①。这些妈祖庙的分布反映了 以下的时空特点 : 183 (一)从地理分布上看 ,妈祖庙数量多 ,分布范围广 ,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带或江河交汇处 明清海南岛上共有妈祖庙 47 座 ,除了 4 座是元朝所建外 ,其他 43 座均建于明清时期。元所建的 4 座 庙宇 ,分别在琼山县、万州、崖州和感恩县内 ,此 4 地均靠近海岸 ,故妈祖庙首先在沿海一带出现。明清时 期 ,妈祖庙遍布各个州县 ,且个别地方数目还相当可观 ,最多的是文昌县 ,共出现过 11 座 ,其次是万宁县 , 有 7 座 ,而最少的亦有 1 座。与明清时期雷州的 23 座妈祖庙相较[1 ] ,琼州府妈祖庙的数量是雷州府的 2 倍 ,足见海南岛信奉妈祖之风之盛。 由于妈祖为海上和水上保护神 ,故妈祖庙多建于临海要津之道或港口附近 ,以便海上或水上居民 ,尤 其是商人祭祀之需。琼山海口的天妃庙居“琼郡环处滨海海门一区 ,犹郡治要津 ,通南北而便商民者 也。”② 此外 ,文昌的清澜、万州的东 市、崖州的西南海边等地妈祖庙的修建也是如此。除了依“水”而建 的妈祖庙外 ,其他多数则建于城邑、街道或墟市等商业繁华地带。而儋州王五市“距州城 20 里地 ,虽僻壤 而为西路咽喉 ,往来辐辏 ,商贾云集 ,中有天后宫。”③ 此外 ,乡村或高山地带也绕缭着拜祭妈祖的袅袅香 烟 ,如文昌县城南 40 里陈一啬龙朝村前的天后庙及便民桥南紫贝山的天妃庙 ,昌化县城西小岭上的天后 宫等 ,可见妈祖庙覆盖范围之广。 (二)从修建的次数看 ,出现了新建和重修妈祖庙并举的繁荣局面 明清时期建立的妈祖庙共有 43 座 ,不仅数量相当可观 ,而且重修现象尤为多见。临高县城东郊的天 妃庙 ,修建达 8 次之多④ ,澄迈县通潮门外的天后庙也达 8 次⑤ ,海口的天后庙 ,则有 6 次②。明朝就已有 对前代妈祖庙的重修 ,而到了清朝就更加频繁 ,尤其在康熙、乾隆以及道光年间 ,妈祖庙的重修或复建情 况最多 ,共计康熙年间有 13 次 ,乾隆年间有 7 次 ,道光年间有 5 次。部分妈祖庙的规模还在重修过程中得 到进一步的扩大。如海口天后庙 ,明洪武年间 ,商人谭海清等增建后寝 3 间 ,并塑有神像 ,到清雍正七年 (1729 年)监生陈国安、生员杨凤翔等募建大门 3 间 ,而到乾隆七年 (1742 年) ,陈国安又于庙前募建铺屋 10 间②。万州城东迎恩街的天后庙 ,初有“后庙 3 间 ,前堂 3 间”,后增修“门楼 5 间”⑥;儋州城东门外大街尾 的天后宫 ,“道光间城民增建头门 ,外戏台庙地 ,前后环水 ,最为清爽。”③至于对妈祖像的重塑或于庙中增 添拜祭用具也是常见的现象。如在定安县中街的天后庙 ,乾隆四年 (1739 年) 就有广府商人铸铁鼎 1 个 , “重千斤 ,高 5 尺 ,周围 8 尺 ,周身龙蛇花鸟山水人物。”[1 ]由上反映出当地人民对妈祖的崇敬程度是相当高 的。 (三)参与妈祖庙修建的人员呈现多样化 ,其中政府官员和商人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 上述庙宇中 ,参与修建妈祖庙有确切姓名记载的近 70 人中 ,其中属政府官员的有 52 人 ,占总人数近 80 % ,他们大多数是当地的县令、知县等 ,几乎每个州县妈祖庙的创建和修建都有当地政府官员的参与 ; 而商人则近 10 人 ,约占总人数的 15 % ,这些商人多为外来经商之人 ,如定安县中街东向的天后庙 ,于明万 历年间由广府南顺新三邑商民创建⑦;万州朝阳街之天后庙 ,一由五邑客建 ,另一则由潮邑客建⑥。此外 , 也有是官商合办的 ,如儋州之朝天宫 ,由吏目周行率商人创建⑧。可见 ,政府官员成为妈祖信仰在海南岛 上发展的主体 ,而商人则是推动海南岛妈祖信仰的另一支重要的力量。 (四)妈祖庙不仅是善男信女求神庇佑的场所 ,而且发展成商人联谊的场所即会馆 ,其香火和祭祀费 用多由官府、商人和附近乡民承担 妈祖信仰在海南岛上立足生根后 ,其信奉者渐次增多 ,除了渡海者之外 ,一般的官民也相当崇敬 ,“今 283 2004 年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4 期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参见陈昌齐 ,刘彬华 :道光广东通志 ,1934 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参见王映斗 :光绪定安县志 ,清光绪四年 (1878 年)刻本。 参见杨士锦 ,吴鸣清 :道光万州志 ,1958 年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油印本。 参见陈所能 :光绪澄迈县志 , 清光绪三十四年 (1908 年)刻本。 参见桂文炽 ,汪  :光绪临高县志 , 清光绪十八年 (1892 年)刻本。 参见王国宪 :民国儋县志 ,1936 年铅印本。 参见郑文彩 ,蔡藩 :咸丰琼山县志 ,清咸丰七年 (1857 年)刻本。 渡海来往者 ,官必告庙行礼 ,四民必祭卜方行”[2 ] ,故香火颇盛。妈祖祭祀的开支是备受关注的内容。咸 丰《琼山县志》载 :“知县鲍启泌详准在海口关税内支担规银四两四钱办春秋二祭 ”②;定安县位于中街的 天后庙 ,置铺附 6 间 ,其收入为修饰妈祖神像和妈祖、观音祭诞之用[2 ] ;临高县的妈祖庙则“生员符锡祚田 48 丘载税 ,米 1 石 ,以为关帝、天妃、观音、城隍四祀香火”,此外还有邑侯聂缉庆“拨公项 5 000 文交绅士发 商 ,生息以为天后庙祭费。”④观音、关帝、城隍的崇拜起源较早 ,且几乎全国各地均有奉祀 ,妈祖和这些神 灵享有同等地位的祭费来源 ,说明妈祖信仰备受重视。 海南的妈祖信仰与会馆有密切的关系 ,“不问何种会馆 ,何种公所 ,他们都要在春秋二季祭祀庙神 ,祭 祀的庙叫天后庙 ,那是颇堪注意的。”[3 ]一方面 ,妈祖庙本身就是会馆 ,如儋州建于城东门外的天后庙 ,清 初为广东会馆 ;建于销皮街的天后宫清初改为广府会馆 ,后又改为福潮会馆③。另一方面 ,会馆内设有妈 祖神像以供拜祭 ,如陵水县的凤城会馆、顺德会馆、陵阳顺邑会馆、琼邑会馆等 ,内均塑有妈祖神像 ,奉妈 祖为“万年香火”[4 ] 。会馆是商业经济繁荣发展的产物 ,它是商人聚集经商或乡人联谊的主要场所。妈祖 庙与会馆的结合 ,恰恰说明了妈祖庙与当地的商业经济是密切联系的。 二、明清海南妈祖信仰兴盛的原因 妈祖信仰在海南岛落户并于明清迅速发展 ,这与海南的地理位置、妈祖属性以及当时海南社会的进 一步发展密切联系 ,下面试逐一论述之 : (一)海南岛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妈祖信仰在此立足生根提供了客观条件 海南岛“地居海洲中”[5 ] ,“外匝大海 ,接乌里苏密吉浪之州 ,南则占城 ,西则真腊、交趾 ,东则千里长 沙 ,万里石塘 ,东北远接广东、闽浙 ,近至钦、廉、高、化。”[5 ]自古以来 ,海南与其他地方发生往来 ,多由水 路、海路。海洋已经成为当地人民赖以生存的最主要的环境之一。而海南岛“地居炎方 ,多热少寒”,“秋 夏飓风”[5 ] 。来去海南 ,多为险途 ,人们自然希望借助神灵的保佑。妈祖作为海神 ,其庇护功能正迎合了 航海经商人士和渔民的需要 ,无论是本地还是途径此地的航海者都只有先拜过妈祖之后才会安心航行。 同时 ,恶劣的海洋环境不仅对航海者造成威胁 ,也给岛内耕作的人民带来困扰。“盖琼田滨海洋者 ,苦风 涛变为斥卤 ⋯⋯惟居中一带稍膏腴 ,然春秋之间 ,黎水横溢 ,又往往以淡伤为苦 ,故岁中亩无半收 ,田皆下 下 ,即上田也不过五斗。”[6 ]为了风调雨顺 ,他们也希望能藉助妈祖的神威。因此 ,妈祖信仰较易在这个蛮 荒之岛找到生存的空间。 (二)妈祖本身特殊的属性及变化是其在岛上得以繁盛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 妈祖是公认的“海上保护神”,海南岛孤悬海外 ,二者都离不开“海”,正是这一共通点 ,使得妈祖在海 南更易于被接受。明清时期是妈祖神性不断发展、神格不断提高的重要时期 ,这种变化自然令妈祖在更 大范围内满足各方人士的需要 ,获得更多的信徒。 宋元时期 ,妈祖虽有敕封 ,但其职司和功能主要还是保护海上航行和海事活动的安全。明清时期虽 然实行海禁政策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但这一政策并没有阻碍妈祖信仰的发展。明有郑 和下西洋 ,清有平台湾之大事 ,传均得到妈祖的庇佑而获得成功。鉴于此 ,统治者对妈祖不断加封。明洪 武五年 (1372 年) 、永乐七年 (1409 年) 朝廷加封妈祖 ,此外还“遣官致祭 ,岁以为常”[7 ] 。康熙二十三年 (1684 年) ,由朝廷敕封 ,妈祖由原来的“天妃”上升为“天后”,道光十九年 (1839 年) 更是封妈祖为“天上圣 母”。妈祖除了继续职司安澜助顺利济之外 ,还兼有其他诸如生育、发财、去病等各种功能 ,成为通神。此 外 ,妈祖还吸收了观音菩萨的神性 ,又与道教神仙之说、民间龙王传说互相渗透融合 ,令妈祖的神性发展 到广大无边 ,并具有很大的适应性 ,能够迎合各种人群的不同需求。 雍正十二年 (1734 年) ,“令直省建庙 ,春秋致祭 , (天后) 神之灵迨遍于南北矣 ,况粤与闽连疆 ,为天后 383 王元林等 :明清时期海南岛的妈祖信仰 居近之乡 ,其呵护而佑庇之也。”⑨ 海南的地方官员也积极投入到修建妈祖庙 ,大倡妈祖信仰的行列中。 琼山海口天后庙 ,春秋由官员行祭 ,乃至商民香火更盛λυ 。而在道光二十四年 (1844 年) ,文昌县就举行了 一次大型的祭祀活动 ———全体军民到天后宫后殿崇祀“天后圣母”λϖ 。此外 ,每年还于春秋两季由官员举 行祭祀活动 ,由知县备办祭品 ,由承祭官行礼祭祀。可见 ,统治者不断对妈祖的加封和推崇 ,以及地方官 员的积极响应和配合促使妈祖信仰在海南迅速发展。 另外 ,妈祖作为女神 ,具有特殊的母性。海南人奉祀妈祖亦神亦祖 ,各信众则自称为同堂兄弟。这样 的情况在商人或异乡人士中尤其突出。“神之人 ,犹母也 ,人之事 ,亦犹子也。异地同堂 ,亲之爱之 ,兄弟 也。”[4 ]海南岛是一个移民聚居之地 ,各移民来自不同的地域、民族和职业。妈祖的特殊属性便使之较容 易成为不同移民的共同信仰而在海南岛得到长足发展。官府也恰恰看中了妈祖信仰所具有的这一凝聚 作用 ,故特别重视妈祖庙的修建情况。可见 ,妈祖本身特殊的属性为其信仰在海南岛的兴盛发展奠定了 基础 ,而朝廷和地方官员利用妈祖信仰加强其统治而给予的政治扶持 ,在客观上必然对妈祖信仰的传播 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明清海南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是妈祖信仰兴盛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 1. 海南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为妈祖信仰的兴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宋元时期 ,由于海上交通的发达 , 商品经济活跃 ,海上贸易迅速发展起来。海南为南海航运要地 ,又有被中原视为珍品的丰富热带作物资 源和各种海产品 ,吸引商贾为获利而进入海南岛。明清时期 ,“从全岛的商品经济和贸易情况来看 ,大大 超过前代”[8 ] 。海运经济的发展 ,令民众对妈祖更加信奉 ,其具体表现为大量修建妈祖庙。他们或是置买 田地 ,或是捐资出钱。据陵水县《鼎建凤城会馆碑记》载 ,该馆之建立 ,得到多方的资助 ,单铺行就有 30 多 家 ;而顺德会馆的重修则得到 60 多家铺行的捐资[4 ] 。商家大兴妈祖庙 ,利用该信仰来加强各贸易者之间 的认同感 ,有利于促进和巩固双方的经济关系。妈祖庙和商人之间这种互动的发展关系 ,正是当时商业 经济繁荣的具体表现。 2.移民带来了妈祖信仰 ,其在海南的开发则又为妈祖信仰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关于海南岛的开发 , 有学者认为汉族移民是开发海南的主力 ,而闽人又是主力中的骨干[9 ] 。宋代 ,闽人得航运之便利 ,先入为 主 ,移居海南岛的沿海。妈祖本为福建人的乡土之神 ,福建人到海南岛经商 ,自是将这一神圣之极的信仰 也带来 ,并在当地建起妈祖庙致以虔诚的拜祭。明清是汉族移民来岛的高峰期 ,他们主要来自两广、福建 以及江南一带。这些人是信奉妈祖的主要群体 ,因此他们的到来为妈祖信仰在海南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 广泛的民众基础。 3. 随着海外贸易的开展 ,海南经常受到海盗的侵扰。有明一代 ,海南岛海盗活动从未中断。除了中 国沿海的海寇外 ,倭寇、番寇也经常侵扰海南。他们进入海南 ,或劫掠财物 ,或掳掠杀戮民众 ,或烧毁民舍 等 ,给海南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并危害到岛上居民的人身安全。平寇成为明朝的重举 ,妈祖也因此被统 治者利用来对付海寇。至清代 ,海寇对海南的侵扰仍相当猖獗。海寇的大肆侵扰 ,令官民深受其害 ,因 此 ,政府官员和民众都寄望神圣的妈祖来庇佑他们的生命财产。再加上一些妈祖“显灵”的奇迹 ,更令人 们信赖无所不能的妈祖。据《重修海口天后庙记》载 ,道光二十九年 (1849 年) ,在琼山海口 ,有海寇张十五 常侵扰海口一带 ,“炮火轰击 ,弹子如雨”,但“居民无一伤者”,位于海口的妈祖庙也“巍然尚存”,当地人都 认为这是由于妈祖显灵所致。官民于是大修妈祖庙 ,以感念妈祖神之功劳⑩。而定安县官民也有于妈祖 诞辰之日大举“设庆醮 ,或请神像出游 ,谓之‘保境’”的祭祀活动 ,以此来祈求妈祖的庇佑⑦。 总之 ,明清海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移民的不断加入及海盗活动的猖獗 ,使得海南在接受、融合妈 483 2004 年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4 期 ⑨λυλϖ 参见林燕典 :咸丰文昌县志 , 清咸丰八年 (1858 年)刻本。参见李熙 ,王国宪 :民国琼山县志 ,1917 年刻本。参见彭步瀛 :光绪化州志 ,光绪十四年 (1888 年)刻本。 祖信仰这一外来文化的活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在这种背景下 ,再加上妈祖神格的提高和神性的扩大 , 各种条件相辅相成 ,终于迎来了妈祖信仰在海南兴盛发展的局面。 三、明清海南妈祖信仰在海外的发展情况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 ,海南人也多到海外经商或谋生 ,这样 ,妈祖信仰则以海南为中转站 ,随海南 人向外迁移又传播到了海外 ,在海外形成了独特的华侨信仰文化。 明清时期 ,海上贸易繁荣 ,促使海南岛居民乘船出海谋生 ,他们当中有些人后来散居在南洋各地。出 于信仰和联络同乡的需要 ,也为了给“新客”提供栖身之所 ,他们纷纷于所到之处创立天后宫 ,主要供奉妈 祖 ,也有一并供奉“水尾圣娘”及“昭烈 108 兄弟”(后二者为海南岛土生土长的水神)的 ,这是海外海南人普 遍信奉的神明。海外天后宫的建立 ,一般先筑简陋的“坛”,进而扩建为砖瓦大庙。后来由于形势的需要 , 又扩大组织而蜕变成为会馆。所以 ,海外部分海南会馆与天后宫可说是“二位一体”的组织。琼籍人士虔 敬“天上圣母”,同乡会馆对妈祖的供奉及祭祀活动 ,成为了联络同乡感情、增进友谊、促进同乡团结的十 分有效的纽带 ,是文化认同感的组成部分 ,所以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创立会馆并兼设天后宫 ,尤其在新 加坡和马来西亚 ,这种现象较为普遍。琼籍人士南下新加坡 ,最早是在嘉庆二十四年 (1819 年) ,但是初期 人数不多 ,且无组织 ,直到咸丰七年 (1857 年) ,才由琼籍人士韩亚二 (旺彝) 和王志德等发起建立琼州会 馆 ,他们邀请住在新加坡的同乡 ,向英国东印度公司购买小坡 街 6 号相连屋宇 3 间 ,作为同乡聚会和住 宿之所 ,此为最早的馆址。时会馆内并设天后宫 ,以崇祀天后圣母、南天水尾圣娘和昭烈 108 兄弟诸水 神[10 ] 。琼州会馆和天后宫同时创立 ,且地址相同 ,体现了二者的“二位一体”性 ,也反映了“天后宫”在新加 坡已经不是纯粹的神庙 ,更突出的体现乃是其经济及联谊作用。后因“岁久倾圮 ,字向不合”λω ,于光绪五 年 (1879 年) ,由王永祥等人发起募资购置美芝律 47 号房屋 ,将其改建为天后宫 ,于次年落成。该天后宫 的建筑材料均由海南岛用帆船运载而来 ,所有的技工也来自琼崖 ,他们仿照中古时代的宫庙样式 ,把天后 宫建得美轮美奂。重修后立有碑记 ,从碑文可以了解到 ,当时新加坡和海南之间频繁的贸易往来。此外 , 文中还反映了海南人建立会馆的目的 ,乃是“岁时荐馨 ,敦崇乡谊 ⋯⋯每当会集时 ,与亲旧余离阔 ,陈桑梓 故事 ,以为抚掌之资 ,至足乐也。”λω可见 ,新加坡琼州会馆的建立 ,更多的是为了同乡联谊的需要 ,而其对 妈祖的供奉及祭祀活动 ,则成为了他们联络感情的纽带之一。这种性质的会馆对于出海谋生的海南人来 说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这样的组织 ,他们在经济事业上和生活上可以获得同乡人的帮助和扶持 ,在感情上 则可得到更亲切的交流。 除了新加坡之外 ,海南人在马来西亚建立会馆奉祀妈祖的现象也相当普遍。同治八年 (1869 年) ,龙 永传在马六甲建立了琼州会馆 ,尔后 ,其他琼籍人士也先后在太平 (1869 年建) 、槟城 (1870 年建) 、麻城 (1882 年建) 、新山 (1883 年建) 、吉隆坡 (1889 年建) 、关丹 (1891 年建) 、巴生 (1894 年建) 、安顺 (1895 年建) 、 古晋 (1898 年建) 、永平 (1900 年建) 等地建立了琼州 (琼崖) 会馆[11 ] ,馆内几乎都祀有妈祖 ,且大都另设有 天后宫。有些会馆其前身乃是天后庙 ,而后由于形势发展之需才发展为会馆 ,如槟城琼州会馆和古晋琼 州会馆。这些会馆除了供奉主神“天上圣母”之外 ,还奉有南天水尾圣娘以及 108 兄弟诸神 ,香火都相当鼎 盛。 众多民间信仰中 ,妈祖信仰随移民在海外落户 ,体现了妈祖信仰在海南人心目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实际上除海南人外 ,出外谋生的中国人到了海外几乎都会设立会馆并供奉妈祖 ,因此 ,有人指出 ,凡是华 人所到的世界各地 ,如果设立了会馆 ,会馆中必然供奉妈祖[12 ] 。这无疑扩大了妈祖信仰在世界各地的辐 射范围 ,而妈祖作为正义、善良、美好的化身 ,其精神力量已经得到世界的认同 ,成为世界性的“航海保护 583 王元林等 :明清时期海南岛的妈祖信仰 λω 参见陈荆和 ,陈育崧 :新加坡华文碑铭集录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部。 女神”乃至“和平女神”。这多仰赖于海外华侨对妈祖的推崇 ,而当中 ,海南人也扮演了较重要的角色 ,他 们在海外所建立的奉有妈祖的会馆 ,在当地社会至今仍起着非常重要且特殊的作用。 [参考文献 ] [1 ]  冼剑民 ,陶道强. 试论明清时期雷州民间神庙文化[J ] . 广东史志 ,2002 , (1) :44 - 46. [2 ]  陈宇宸. 万历琼州府志[M] . 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0. [3 ]  小叶田淳. 海南岛史[M] . 张迅齐译. 台北 :学海出版社 ,1979. 253. [4 ]  谭棣华 ,曹腾  ,冼剑民. 广东碑刻集[M] .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5 ]  唐胄. 正德琼台志[M] . 上海 :上海古籍书店 ,1964. [6 ]  屈大均. 广东新语[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97. [7 ]  周煌. 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三辑琉球国志略[M] . 台北 :大通书局 ,2000. 168. [8 ]  杨德春. 海南岛古代简史[M] .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9 ]  司徒尚纪. 海南岛历代民族迁移和人口分布探索[A] . 司徒尚纪. 岭南史地论集[ C] . 广州 :广东地图出版社 ,1994. 154 - 181. [10 ]  吴华. 新加坡华族会馆志 :第 1 册[M] . 新加坡 :南洋学会 ,1975. [11 ] 林远辉 ,张应龙. 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M] .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12 ] 肖一平. 海神天后与华侨南进[A] . 肖一平 ,林云森 ,杨德金. 妈祖研究资料汇编[ C] .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7. 169 - 175. [责任编辑 :张文光 ] A Study of the Worship of Ma Tsu in Hainan Island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WANG Yuan2lin , DENG Min2rui (History Department , Ji’nan University , Guangzhou 510632 , China) Abstract : Ma Tsu is traditionally worshipped as the Goddess of the Sea in China. Studies in the worship of Ma Tsu in Hainan Island are scanty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island is the second largest in China. In fact , worshiping of Goddess Ma Tsu of fairly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Hainan Island , especially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when such worship prospered. This paper looks into a series of issues covering the rise and distribution of Ma Tsu Temples on Hainan Island , the spreading of Ma Tsu worship overseas by Hainanese , as well as the importance of Ma Tsu wor2 ship to overseas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Key words : worship of Goddess Ma Tsu ; Hainan ;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 overseas Chinese 683 2004 年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4 期
/
本文档为【明清時期海南島的媽祖信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