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论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

2010-11-01 5页 pdf 355KB 111阅读

用户头像

is_056140

暂无简介

举报
论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 ◇张传洲 (山东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泰安271021) 摘要:黄庭坚作为一代诗派的创始人,在诗歌创作上刻意求新求奇,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诗的层次分明,上下文之间转 折陡急;句意凝练新奇,音节矫健峭拔;语言务去雕饰,平常中生新意。三点融为一体,构成了黄诗生新瘦硬的独特艺术风格,在宋 诗中独树一帜,鲜明地体现了一代诗歌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诗歌新奇转折生新瘦硬 我国诗歌的艺术成就,当推唐朝为最。唐诗的题材和意境 几乎是元所不包,各种修辞手段也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五 七言古今体诗的领域,...
论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 ◇张传洲 (山东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泰安271021) 摘要:黄庭坚作为一代诗派的创始人,在诗歌创作上刻意求新求奇,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诗的层次分明,上下文之间转 折陡急;句意凝练新奇,音节矫健峭拔;语言务去雕饰,平常中生新意。三点融为一体,构成了黄诗生新瘦硬的独特艺术风格,在宋 诗中独树一帜,鲜明地体现了一代诗歌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诗歌新奇转折生新瘦硬 我国诗歌的艺术成就,当推唐朝为最。唐诗的题材和意境 几乎是元所不包,各种修辞手段也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五 七言古今体诗的领域,可以说已被唐人开拓殆尽。在这样一个 历史背景下,体现宋朝人文学创作成就的艺术体裁,不是诗而 只能是词。清人蒋士铨诗云:“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确是 道出了宋人写诗处境的艰难。但是,诗歌艺术作为我国传统的 文学样式,犹如大河奔流,滔滔不息,到唐朝应该只是一个高 峰,以后还应该不断发展和创新。黄庭坚的诗歌创作就是体现 了这一特点。黄庭坚不仅自己刻意求新求奇,创造了独特的艺 术风格,而且影响了一大批致力于研讨诗艺的诗人,不断 和创作,形成了宋朝最大的诗歌创作流派——江西诗派,丰富 了宋诗的风格特征,对当时和后世的诗坛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 影响,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黄庭坚诗歌创作艺术上的特色是非常突出的。与前人和 当时的诗人相比,其独创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一、诗的层次分明,上下文之间转折陡急 黄诗无论长篇还是短制,一般都包含着多层次的意思,诗 人在安排这些层次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回旋曲折,极尽吞吐 腾挪之妙。我们可以从他的一首《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来 看这一特点。 黄州逐客未赐还,江南江北饱看山,玉堂卧对郭熙画,发兴 巳在青林间。郭熙官画但荒远,短纸曲折开秋晚。江村烟外雨 脚明,归雁行边余迭嵫。坐思黄柑洞庭霜,恨身不如雁随阳。 熙今头白有眼力,尚能弄笔映春光。画取江南好风日,慰此将 老镜中发。但熙肯画宽作程,十日五日一水石。 起首两句写苏轼谪居黄州之情景,三、四句突然转为玉堂 观画,接下去四句入题咏画,九、十两句又转而写自己的乡思, 后六句再申明请郭熙作画之意。全诗十六句,分成了五层意 思,而且层层转折,跳跃性很大。比如一、二两层之间,时间和 地点的变化都很突然,但仔细分析一下,两层意思仍是扣得很 紧的:身在玉堂的苏轼所以会回忆起在黄州饱看青山之事,正 是因为看到了郭熙所画的秋山。又如三、四两层意思之间,初 看也觉转得突然,但仔细一想,即可悟诗人因见画中归雁而生 乡思。这样,面上转折陡峭,实际上都有内在的联系。而且, 虽然正面描写郭熙画的只有第三层的四句,但实际上一、二四 三层的意思都暗示着画之逼真,使人观画如观实景。第五层也 是赞叹郭熙善画。全诗都紧扣题目,章法非常巧妙。 清人方东树论黄庭坚七言古诗“起无端,接无端,大笔如 椽,转折如龙虎。扫弃一切,独提精要之语,每每承接处,中亘 万里,不相联属,非寻常意计所及。”非常精到。但其实黄诗各 体皆然。试以一首五律为例。 次韵刘景文邺王台见思五首之五 公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嫁作荡子妇,寒机泣到明。绿 琴蛛网遍,弦绝不成声。想见鸱夷子,江湖万里情。 它一开始就是一个很奇特的比喻,底下全从这个比喻加以 生发。首联写刘诗才早熟,颔联写既壮而不得志,故多凄怨之 声;颈联写世乏知音,只得绝弦,尾联又设想若逢知己,其诗必 将多快意之作而不复有愁抑之音。四联写了四层意思,前面三 联均为正面的比喻,第四联则从反面设想。这样,从表面上看, 从前面三联的愁抑突然变为第四联的欢欣,感情的起伏太大, 但由于第四联是虚拟的反比,所以细加玩味,仍可发现诗意是 贯若联珠的。 所以,黄诗结构的特点,是诗意的各个层次之间作较大的 转折,却又有意把转折的脉络暗藏于文字后面,读者须反复吟 咏玩索,才能悟得作者的匠心独运。如果说那种在结尾给读者 留下较大想象余地的诗能使人回味无穷,那么这种在诗的中间 给读者留下多层次想象余地的诗就更耐人咀嚼了。 黄庭坚曾说:“作诗正如作杂剧,初时布置,临了须打诨,方 是出场。”“打诨”是借用参军戏中的术语,原意为“答以出乎寻 常意想以外之解释”,对于诗歌来说,就是在结尾时来个一百八 十度的大转折,使读者出乎意料之外。这种手法在黄诗的绝句 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17 万方数据 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五首之四 高丽条脱雕红玉,逻沙琵琶拈绿丝。蛛网屋煤昏故物,此 生惟有梦来时。 前两句写杨贵妃生前的富贵繁华,色彩绚丽,气氛热烈。 后两句突然转为身后的寂寞萧条,色调惨淡,气氛凄凉。—— 这里在第三旬转折的。 黄庭坚这种艺术手法,不但在前代诗歌中很少有先例,就 是在宋诗中也非常突出。朱熹说:“苏才豪,然一滚说尽无余 意,黄费安排。”的确,就结构而言,黄诗就象是加了许多层节制 闸的江河,不断地蓄势,又不断地突然降落。它与苏诗一泻而 尽的作风恰恰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句意凝练新奇。音乐矫健峭拔 黄庭坚作诗,非常重视句法。“无人知句法,秋月自澄江”, 黄庭坚是以此为独得之秘的。那么,黄庭坚所谓的“句法”是指 什么而言呢?就黄诗的特点来看,主要包括这样三点内容:声 调的拗峭,旬意的凝练新奇和语法上的散文化倾向。 昔人所谓“黄庭坚体”,就是指黄庭坚的句法,而且是兼指 上述三种特点而言的。的确,黄庭坚有不少诗都能把这三者很 好地结合起来,如: 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盖退之戏效蟊效、樊宗 师之比,以文滑稽耳。恐后生不解,故次韵道之。子瞻送孟容 诗云:“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即此韵。 我诗如曹郐,浅陋不成邦。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赤 壁风月笛,玉堂云雾窗。句法提一律,坚城受我降。枯松倒涧 壑,波涛所舂撞。万牛挽不前,公乃独立扛。诸人方嗤点,渠非 晁张双。但怀相识察,床下拜老庞。4,JL未可知,客或许敦庞。 诚堪婿阿巽,买红缠酒缸。 诗中“吞五湖三江”一句的音节为明显的上一下四式,“公 如大国楚”、“公乃独立扛”、“渠非晁张双”、“客或许敦庞”四旬 则是不明显的上一下四式,打破了五言诗的固有音节,读来矫 健峭拔,别有风味。更重要的是,这些诗句都凝练新奇,以“大 国”、“陋邦”比喻诗才之大小、诗境之广狭,以“倒壑枯松”比喻 性情之傲,‘,想象奇特,形象鲜明。这种句法是黄诗所特有的。 黄蜒坚的诗句中常常有很新奇的意思,或比喻新颖如“蜂 房各自开户牖”、“夜谈帘幕冷、霜月动金蛇”等;或描写生动如: “阴风搜林山鬼啸,千丈寒藤绕崩石”、“萎蒿穿雪动,杨柳索春 饶”等,都是未经前人道过的。他还善于把很平常的意思炼成 新奇的句子,如“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本来只是 论年老而尚能饮酒,“为生白发犹堪酒,垂上青云却佐州”。也 只是说年尚未老,仕途多舛,都是很平常的意思,但经过作者的 提炼,就成了很生新的诗句,且句中自有跌宕,刚健有力,确是 化腐朽为神奇。 三、语言务去雕饰,平常中生新意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18 黄庭坚非常欣赏杜甫的“夔州诗”,这些诗对他创造独特的 语言风格有很大的启发。当然,黄庭坚的诗歌语言并不类似杜 诗。黄庭坚曾评论林逋的梅花诗说:“欧阳文忠公极赏林和静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句,而不知和静别有咏 梅一联云:‘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似胜前句,不 知文忠公缘何弃此而赏彼?”林逋的这两联诗中,前者从正面着 力刻画形态,语言绮丽;后者则从侧面用笔,遗貌取神,语言生 新。这说明黄庭坚所追求的是一种经过精心锤炼复归自然,从 而显得生新瘦硬的语言风格。 黄庭坚在写景叙事时,总是尽量少用欷丽的语言,所以黄 诗中的形象常常给人以清冷之感。例如: 次韵张询斋中晚春 学古编简残,怀人江湖永。非无车马客,心远境亦静。挽 疏夜雨畦,煮茗寒泉井。春去不窥园,黄鹂颇三请。立朝无物 望,补外偿天幸。想乘沧浪舡,濯发唏翠岭。 红紫芳菲的晚春在诗人笔下竟也是清寂如秋!当然,诗人 不能完全避免那些色彩绚丽的词语,但他总是尽可能不让它们 构成诗的基调。 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 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 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桃李春风一杯酒”,写出了良辰美景、好友相聚的情景,色 泽浓艳,气氛欢快,但马上就被“江湖夜雨”的凄凉寂寞驱散无 遗。全诗的重点是写相思之苦、生活之贫,最后在瘴溪猿哭声 中结束,基调仍是凄清的。至于那些红情绿意的脂粉香泽,在 黄庭坚笔下更是被一扫而空了。 黄庭坚在描写某一事物时,往往不从正面去刻画其形貌, 而只是从侧面进行烘托、暗示,这样,他就无须在字面上太雕 琢,而且能不落前人窠臼。例如他写水仙花: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 作寒花寄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坐对真成 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正面的刻画只有“含香体素”一句,且毫不用力。起首四句 以洛神来比喻水仙的幽艳,第六句又以山矾和梅花来衬托水仙 之颜色,字面上相当朴素,却很好地体现了水仙的神态。又如 他写竹:“程婴杵臼立孤难,伯夷叔齐采薇瘦”,很能传竹之神。 这样,黄诗的语言总是给人一种生新之感。 上述三点融为一体,就构成了黄诗的独特艺术风格:生新 瘦硬。这种风格不但有别于唐代诗风,而且与同时代其他诗人 如苏轼、王安石等的诗风也颇异其趣,它是宋诗园中独树一帜 的一家,最鲜明地是有一代诗歌的艺术特征。 责任编辑:崔月华 万方数据 论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 作者: 张传洲 作者单位: 山东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泰安,271021 刊名: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ADMINISTRATORS' COLLEGE 年,卷(期): 2001,17(3) 引用次数: 0次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刘越峰 岑参诗歌常见意象营构方式举隅——兼论岑参诗歌新奇风格的发展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3,27(2) "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是后人对岑参诗歌风格的总体评价,但将岑参前期诗歌和后期相比,在意象营构的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岑参早期诗歌的意象营 构方式还少变化,略显单调;而入蜀后则变得多种多样,不仅原有的方式运用得更加纯熟,而且还增加了一些新的方式,从而达到新奇的目的. 2.学位论文 陈琳 陌生化翻译:徐志摩诗歌翻译艺术研究 2007 本论文试图从陌生化翻译的角度认识徐志摩的诗歌翻译艺术。徐志摩作为新诗诗人身份的诗歌翻译者,其丰富而偏异的诗歌翻译有着其独特的诗歌 翻译艺术性和对新诗发展的特定的历史文化意义。本文针对其诗歌翻译求新奇的特征,尝试性地提出陌生化翻译(alienizing translation)策略及其异 域化(alienization)和杂合化(hybridization)的翻译技巧和翻译特征,论述了其形成的哲学理据和翻译学理据,描述了陌生化翻译在徐志摩译诗的形式 、措词和意象等方面表现。为了历史地、客观地认识徐志摩作为诗人译者在现代翻译文学和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本研究本着历史批评观,将研究方法 建立在因果模式基础上,并将理论研究法与实证研究法相结合。 本论文主体部分由七章构成。第一章,徐志摩对文学艺术新奇性的敏感和爱好体 现在源语文本选择的多样性、保留源语文本的神韵和形式、目的语文本的形式和语言的杂合性、以及对翻译语言表达性的认真探索等方面。这一章从以 上这些方面,回顾和总结了徐志摩历时十年的诗歌翻译实践和思想。本着探求追寻徐志摩译诗求新奇的特征形成的历史文化因素和个人因素,分析了二 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欧化”意识、翻译议程以及徐志摩对新奇事物追求的开放思想的形成。徐志摩译诗的新奇特征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译诗的诗歌 形式和语言的阶段化。1922年9月(即他从英国回国以前)以前,译诗的形式体现为中文格律诗的形式;在这以后的翻译则以白话诗的形式出现。这反映了 在他回国以后,对当时的白话新诗这一新的诗歌形式的敏感以及对新文化运动的拥护。同时他的译诗的非同寻常的诗行缩进形式也增强了他的译诗的语 言和节奏的变化和受阻,增加了感知的难度。第二,他的新奇的翻译思想还体现在选择作者和文本主题的多样性。他的译诗多以浪漫情感、反传统 思想、反映世界的变化和神秘不可确定性为主题。他一生信奉的“爱、自由、美”的人生信念体现在他的译诗里。 第二章廓清陌生化翻译概念的 理论基础。徐志摩译诗求新奇的特征使笔者对陌生化理论(defamiliarization)和间离效果理论(alienation effect)所认识的文学求新奇的审美本质产 生了深刻的类同认识: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决定了文学翻译与其他文学形式一样都有求新奇的艺术性,是翻译审美和翻译伦理的要求。而且,笔者认为 ,陌生化的效果既具有审美的艺术性也有社会性而陌生化的手段既能激活艺术也能反映现实。因此,要完整认识文学翻译的陌生化艺术特征,应该将陌 生化理论和间离效果理论相结合。同时,对文学翻译的主体性艺术本质的认同是理解陌生化翻译特征的前提。在文学翻译艺术中,译者借助于主体性的 翻译技巧使译本具有新奇感,从而激活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运用这些翻译技巧所达到的效果往往也是社会期待翻译文本能提供新知的反映。第三章 尝试性地定义了陌生化翻译概念。译者将文学主题、文学手段和文学意象等陌生化。这意味着避免将源语文本归化成译入语读者所熟知或显而易见的形 式和内容,而是通过异域化和杂合化翻译技巧使目的语受众不断有新的发现。异域化翻译意味着保留源语文本中的语言文化异域特征,包括陌生化的表 现形式;杂合化翻译是译者将源语文本中的语言文化异域特征与目的语中的可比文本的语言文化特征相杂合。其结果是延长翻译审美主体和审美接受者 的关注的时间和感受的难度,增加审美快感,并最终使他们在观察世界的原初感受之中化习见为新知和新奇,制造新奇感。它包括对翻译选目、目的语 文本的语言形式和意象的陌生化。翻译的哲学间性和翻译决定了异域化和杂合化成为其表现形式,遵循或是违背特定时期的翻译规范都可能造成陌 生化翻译效果(alienizing translation effect)。异域化翻译和杂合化翻译具备共同的基本特征:译者借助主体性艺术技巧将习以为常的事物陌生化、 新鲜化。陌生化翻译是关于翻译的文学性问题,是形式机制。文学翻译艺术的技巧在于使目的语文本所述对象变得陌生,造成形式困难,增加感知的难 度和延长感知的时间,其所造成的感知的延长过程本身就是翻译审美过程。 第四章分析了徐志摩陌生化诗歌翻译的哲学理据。徐志摩的诗歌翻译 的哲学基础是其显著的间性因素,包括主体间性、文本间性、话语间性和性别间性。主体间性体现在徐志摩作为诗人与源语文本作者即诗人之间所发生 的共同的认知和认识上。这些诗人深刻地影响了徐志摩的叛逆精神、对诗歌美的感悟、对新知的热爱和对理想的爱和自由的追求等思想的形成。文本间 性体现在源语文本与中文中的可比文本的文本共现。徐志摩作为新诗诗人译者,在翻译中,展露了他操纵文本以及打破当时翻译规范的勇气和自由,使 其译诗具有将源语文本特征与目的语中可比文本特征进行杂合的特征,产生出其不意的新特征。这些新奇的文本特征正是徐志摩的诗歌翻译对新诗发展 的贡献所在。话语间性不仅体现在徐志摩将源语语言与目的语语言的杂合、文言文与白话文的杂合,还体现在他的原文文本主题、文学流派、文学体裁 选择多样性上。他一反“五四”文学革命所倡导的道德教育、自由、革命等主题,他所选择的诗歌多以强烈的抒情感怀为主。源语文本分属于不同的文 学流派,例如,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维多利亚抒情诗、象征主义、前拉斐尔派等。性别间性体现于徐志摩对才情貌俱佳的女性诗人和女性 主题的诗歌的青睐。 第五章分析了徐志摩陌生化诗歌翻译是他作为诗人译者对翻译规范操纵的结果。首先分析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翻译规范 ,以作为考察徐志摩对规范的操纵的对照基础。首先,徐志摩遵循了期待规范(expectancy norms)和文本语言规范(textual-linguistic norm)之一即翻 译语言规范。在1922年9月以前,他以格律诗的形式进行诗歌翻译是受他自己的中文文言教育以及梁启超的影响密切相关;而在这以后,其翻译语言改为 亦中亦欧的白话则遵循了当时的白话写诗和译诗的期待规范和受胡适的影响相关。根据彻司特曼的期待规范理论,如果期待规范是对译文中的异域成分 的肯定,那么,迎合这种期待规范能造成陌生化的效果。在当时,中国新诗正期待引进西方诗歌形式和韵律以发展自身。因此,徐志摩诗歌翻译中的异 域化正迎合了这一期待规范。其次,徐志摩陌生化诗歌翻译的效果主要来自于其违背了起始规范(initial norm)、翻译政策规范(translation policy norm)和责任规范(accountability norm)的翻译行为。二十年代的翻译起始规范是倾向源语文化,而他作为一个诗人译者,更多地倾向于目的语语言和 文化:在译诗中,参杂其用目的语进行诗歌创作的情怀,在一定程度上,借助译诗抒其情言其志。在操纵翻译政策规范上,他没有依从当时的文本选择 的主要规范是翻译现实主义作品,相反,他翻译的是抒情感怀的抒情诗歌和情节化的叙事诗歌。当时的翻译责任规范为忠实于翻译的社会功用。但是 ,徐志摩则忠实于翻译的文学艺术性和新奇性。这就体现在他的文本的主题的选择和翻译语言的纯文学艺术性上,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语言表达的艺 术化、非标准化和难化。徐志摩这些对翻译规范的操纵造成其译诗的诗歌形式偏离了原诗歌的形式或意象,形成具有作为诗人的独特性译诗。这种独特 性体现在译诗的新奇的诗歌形式、新词和意象的再创造等方面,其结果是造成其目的语受众——新诗诗人和新诗诗歌文学爱好者阅读受阻,延长了感知 过程,从而产生新奇的阅读感受。 第六章分析了徐志摩诗歌翻译陌生化效果在译诗形式上的具体表现。由于他处在新诗的形成和发展时代,作为 新诗诗人的徐志摩也在积极寻求诗歌的新格律形式,通过译诗的奥秘而有创意形式表现了他作为诗人译诗的对原文的操控,将诗歌翻译视作创造新诗诗 歌形式的途径。一方面,徐志摩不仅将源语文本的韵律翻译进目的语文本,而且还将自由诗、散文诗、不规则的诗行缩进等诗歌格律形式运用于译 诗,这些新奇的诗歌形式延长了目的语受众的阅读感知过程,使他们感受到文本的异域性;另一方面,他将中国古体诗和新格律诗的诗歌格律形式与原 诗中的英语诗歌形式相杂合,制造新奇的诗歌效果。他运用古体诗的每行字数和诗的节数多变、用词口语化的特点,同时,大胆打破古体诗的押韵规则 ,频繁使用古体诗非规则的106部韵式。他在译诗中运用了新格律诗的讲究诗歌抑扬顿挫节奏和韵律的音乐性特征。所有这些,都加强了其译诗的诗歌韵 律的多样性和新奇性。第七章分析了徐志摩诗歌翻译陌生化效果在译诗词语和意象再造上的具体体现。首先,徐志摩在译诗中运用新造词语和口语词汇 。这一手法违背了中国诗歌用词的规范:正式的文学用词。这种特征打破了他的目的语受众对诗歌用词的期待规范,造成阅读欣赏感知过程的延长。其 次,在翻译原文中的女性意象和原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意象时,他将中国传统的女性形象、他本人对爱情的抒怀和对生活的感怀等意象杂合进原文,造成 新的意象,获得新奇感。 在结语中,首先对陌生化翻译策略进行了评价,其意义在于揭示了文学翻译是使目的语受众有新的发现,从而延长其关 注的时间和感受的难度,增加审美感受,化习见为新知。其次,对徐志摩的诗歌翻译进行了评价,认为他作为处在新文化运动背景下的一个新诗诗人译 者,其诗歌翻译重在追求艺术的新颖性和陌生化的效果。这种陌生化诗歌翻译的效果对其所创造的新格律诗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最后指出与本研究相 关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期刊论文 张国荣 旨趣相同各具风姿——顾况、李贺诗歌"新奇美"之比较 -百色学院学报2009,22(1) 顾况和李贺是我国中唐时期两位重要的诗人.他们生活年代有异,辈份不同,亦不隶属于同一诗派,然他们在各自的诗歌创作中,有一个共同的旨趣,那 就是对于诗歌新奇效果的刻意追求.他们都驰骋惊天骇俗的神奇想象力,注意在字法、句法和修辞上精心锤炼,追求语言的传神性,同时针对不同的诗歌题 材,交替使用"化常为奇"和"化奇为常"两种表现手法,营造诗歌"新奇美".但鉴于顾况和李贺在生活道路、阅历、艺术个性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追求诗歌 新奇效果的实践中,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风姿. 4.期刊论文 李宜.LI Yi 李贺诗歌意象的虚幻新奇及其成因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4) 李贺在他众多的神鬼诗里,描写了许多神仙、鬼怪意象,使诗歌中的意象表现出虚幻新奇的艺术风格;此种虚幻新奇意象特征的形成,一方面缘于他对 屈原以至李白、杜甫、韩愈等诗人艺术经验的吸收和借鉴,另一方面也和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独特的心态密不可分. 5.学位论文 年慧敏 一位独具威尔士特色的英语诗人——R.S.托马斯的陌生化研究 2006 罗纳德·斯图亚特·托马斯(1913-2000)是二十世纪伟大的用英语写作的威尔士诗人。他是一位乡村牧师,毕生都在威尔士农村度过,同时又是一位 多产的诗人。在半个多世纪的写诗生涯中,他一共出版了二十八本诗集,一千六百多首诗,获得过很多重要的奖项,诸如海纳曼奖,女王诗歌金奖,还 有很多次的威尔士诗歌大奖,1996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的诗歌创作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早期诗歌绝大部分是田园诗,也是本篇论文的 研究对象,主要是关于威尔士农民、农村风光、历史和文化;后期诗歌主题转向宗教,这些诗歌使他成名,他也因此被称为“宗教诗人”。 托马 斯是一位民族意识非常强烈的爱国诗人。面对日渐衰落的威尔士文化传统,他积极支持民族文化复兴,并身体力行,学习威尔士语,努力回归传统文化 中心。他早期的田园诗歌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威尔士文化的忧虑,对民族未来的担心。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使这些诗歌在二十世纪诗歌史中独树一 帜。因为国内关于他的介绍和诗歌翻译并不多,本文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中国读者认识这位与众不同的诗人,欣赏他独特新颖的诗歌,同时引起对 本国文化和命运的思考。基于此,本文借用形式主义理论的陌生化概念来分析托马斯早期田园诗歌的独特性。 这篇论文共分七部分。首先是引论 ,叙述本文的写作原因和目的、分析方法和所用理论,以及对各章节的简要介绍。第一章细致介绍了国内外对托马斯诗歌的总体评论和研究,总结出它 们的成果,并指出其缺陷。这些评论大都是感性分析,没有多少理论支撑,挖掘的深度不够。而用陌生化理论来分析诗歌尚不多见。第二章介绍陌生化 理论,它的发源、提出、特点、不足和意义。陌生化思想古已有之,只是到了形式主义的什克洛夫斯基才为其冠名。它通过奇特的视角使平常熟悉的事 物变得陌生,给人新奇的感受,从而延长审美过程。不足之处是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过于重视技巧,而完全忽略诗歌中的形象,思想和主题。第三章 介绍了托马斯其人其诗。因为读者不熟悉,所以介绍得比较详细,希望读者能通过他的生活经历找到诗歌所蕴内涵的蛛丝马迹。第四章和第五章着重用 陌生化理iii论来分析托马斯早期田园诗歌的独特之处。第四章是托马斯诗歌形象分析,在他笔下威尔士的农民、山水、历史、语言都独具魅力。第五章 分析托马斯诗歌独特的陌生化形式:语言简单,用词朴素而口语化,常使人觉得不是诗,而是作者在和读者聊天;诗中比喻新奇,扎根于特定的威尔士 农村和历史,给人出乎意料的感觉,细细想来又极其合理。诗的叙述者角色多变,有时候象向导,领读者饱览威尔士风光;有时就是当地的农民,诉说 着他们的命运和悲欢,有时候又是一位先知,忧虑着民族的命运和未来。这些迥异于同时代和传统的田园诗给读者带来异样的感觉,冲击着他们的感官 ,震撼着他们的心灵,也给他们带来新鲜的审美感受。 用陌生化理论来分析诗歌,是本文作者的一种尝试,在应用该理论于分析的过程中,定有 许多不足,但此举也许会给大家提供一种文本和文学批评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起抛砖引玉之效。不妥之处,敬请批评。 6.期刊论文 邱永山 歌唱表演艺术中的诗歌——汉代世俗乐府诗歌艺术论之一 -理论界2007(9) 汉代世俗乐府诗歌,沿袭先秦诗歌与音乐、舞蹈相结合的特点,同时又是一种靠演唱而传播的诗歌.因此这就使其不同于一般的供阅读吟赏的诗歌.本 文在此前提下,剖析其独具的一些特点:在内容上,必须有一个生动新奇的故事以吸引人们的关注;在语言上,要给演员的表演预留施展才能的空间;还要能 够一听就懂富有表现力.只有如此,才能取得最好的艺术效果. 7.学位论文 刘蓉 哲学思维和智性诗人——罗门诗学及创作论 2008 本篇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从罗门诗歌理论及来源,诗歌创作题材和诗歌艺术技巧等角度入手,试图初步探究罗门诗歌的美丽世界。 第 一章主要立足于罗门的诗歌理论。罗门深受萨特、尼采等西方哲学家思想的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存在主义和悲剧精神,本章将从其诗歌理论来源入 手,在他对“现代”的判视中,寻找他对现代人生存状况的认识和对现代诗人的定位。罗门诗歌理论最有独创性的部分在于“第三自然”与螺旋型架构 思想的提出,他将田园山水型的生存环境定义为第一自然,都市型的牛存环境为第二自然,而现代诗应该在综合二者基础上建立第三自然,即以人类的 心性来同构原始的田园自然和人类自我高度发展的人为的都市自然,也就是“第三自然”,并用螺旋型架构来阐释“第三自然”中诗歌艺术的理想形态 。 罗门曾将自己的诗歌作品按题材分为六个门类,本文第二章将这六个门类适当归并,从三个方向来解读罗门诗歌的思想内容。罗门被称为“战 争诗的巨擘”、“城市诗国的发言人”,以战争诗和都市诗享誉诗坛,他通过对战争中和都市里现代人的生存情境的观照,体现对生存的思考。而他亦 有相当数量的佳作取材于对未知时空的默想与必然死亡的思索,再加上对自然、爱情、乡愁等题材的运用,共同构成了罗门诗歌创作的繁荣景象。当然 ,对于罗门诗歌题材的分类并不严格,事实上,在一首诗,尤其是一首长诗中,通常不会只表现一种情境,而是会将两种或几种不同的情境交融在一起 ,增加诗歌的容量,拓宽表达的广度和深度,显示出诗人对大题材的驾驭能力。 第三章则着重论述罗门诗歌的意象组合和语言特色。诗歌表现世 界的主要工具是意象,罗门对于意象的甄选和排列有自己独到的方式,意象的选择和组合以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为转移,罗门善于捕捉并巧妙组合意象 ,以展示深广的意境。诗歌离不开想象,新奇的意象组合更离不开想象,罗门诗歌强调的“现代感”、“新异性”亦有赖于对事物整体的思考和想象能 力,在罗门看来,现代诗人不应该拘泥于千百年来固有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而应该寻求更为新奇和出人意料的组合,做出“不合法的配偶和离异”。语 言是组成诗歌最基本的元素,是评价诗歌无法回避的标准,罗门的诗歌语言在融汇古典诗歌营养的同时,追求“现代感”,他的每一部作品的文字结构 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全新的表现形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8.期刊论文 胡颖 于智慧与新奇中翱翔——玄学派诗歌赏析 -民风2008(13) 玄学派诗歌是英国17世纪兴起的诗歌流派.本文通过时玄学派诗歌产生的背景及其题材的分析,以及对玄学派代表诗人邓恩作品的赏析,体味和分享玄 学派诗歌动态的诗歌形式、别致精巧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韵律所带来的创新的文学魅力. 9.期刊论文 张蝶.Zhang Die 形貌修辞泛滥之弊 -科学之友2008(29) 文章分析了先锋派诗歌一味沉溺于形貌修辞学,忽视内容与思想深度的挖掘,超出了新奇求异心理的那个"度",从而导致流于形式的弊端,为诗歌今后 的发展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10.学位论文 熊艳娥 陆龟蒙及其诗歌研究 2008 陆龟蒙是晚唐咸通、乾符年间诗文兼善的著名作家。他出身名门,素怀大志,然而却终身布衣。特殊的家世和不幸的遭遇共同造成了陆龟蒙复杂的 人格思想,具体表现为任诞狂傲、高洁正直、守道好古、孤独自怜、远祸全身五个方面。 作为一个诗人,陆龟蒙能够广泛学习前人,陶渊明、谢 灵运、杜甫,以及中唐的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都是他取法的对象。另外,他还从乐府民歌中汲取营养,结合自己的创新精神,创作了大量乐府诗。正 因为转益多师,陆龟蒙的诗风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但以奇峭和平淡两类最为突出。前者在创作手法上铺张扬厉,运用僻字险韵,或气势纵横捭阖,或 境界峭拔险怪,加之融入了诗人峭激的感情,因而具有撼人心魄的魅力。后者则是由平淡的内容、冲淡的情感和平易的语言共同来演绎的,其形成与陆 龟蒙的隐逸生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闲淡情思具有密切关系。 各体诗歌发展到晚唐可以说都已经相当成熟。陆龟蒙不甘于尾随人后,力图另 辟蹊径,其诗表现出不同前人的“变态”,他的七律尤为显著:在题材取向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日常化和生活化;在创作手法上,以僻典入诗,以口 语、俗语入诗,采用倒装、散句,以及押难韵、窄韵、险韵等手法,刻意追求一种不同寻常的新奇之美。这实际上与宋诗化俗为雅、寓新奇于平淡的审 美追求非常接近。因此,我们称陆龟蒙为唐、宋诗跑道上的“传棒人”当不为过。另外,陆龟蒙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江南太湖流域一带,当地的 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都对其人其诗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他的生活方式和诗歌都具有浓郁的江南地域特色。 作为一个隐逸诗人,陆龟蒙的隐逸志 趣和诗歌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晚唐五代,其诗名著于三吴,隐名却较小。两宋时期,他的人品精神和隐逸雅趣 就像流光溢彩的满月,普照着从下层隐士到上层士大夫的广大文人群体。至于诗歌的体认,虽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远逊于其隐逸风流的影响。金元 时期,陆诗尽管有了元好问这位重要接受者,但仍然比不上其为人方面的影响深远。直到明清时期,随着诗歌批评的发展繁荣和唐宋诗之争的到来,陆 诗才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诗话评论纷繁如云,选本选录情况也较前代突出,为数不少的拟作、和作则以最直接最明显的方式证明此期人们对陆诗的 浓厚兴趣。虽然此期的接受者对陆诗的态度褒贬不一,但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它与宋诗的一致性和相似性,陆龟蒙在唐宋诗转变轨道上的重要地位和作 用也日渐清晰。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dsnyglgbxyxb200103066.aspx 下载时间:2010年3月21日
/
本文档为【论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