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085儿科醒【六二易中医】

085儿科醒【六二易中医】

2010-11-03 33页 pdf 481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270766

暂无简介

举报
085儿科醒【六二易中医】 第1页-千本中医易学书籍阅读下载 儿科醒 芝屿樵客 六二易学中医网 提供千本中医易学电子书的在线阅读和下载服务,本网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振兴中医提供一个平台 ,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 我们还有一个姊妹网站,蓄德网,提供道家和其他宗教的书籍,包含整部道藏,整理完毕有也有千本书 以上,目前正在整理资料中,当您看到这本书时,可能他已经长大. 六二易学中医网: http://www.621m.cn 蓄德网 http://www.xudewang.cn 第2页-千本中医易学书籍阅读下载 目录 序 题辞 凡...
085儿科醒【六二易中医】
第1页-千本中医易学书籍阅读下载 儿科醒 芝屿樵客 六二易学中医网 提供千本中医易学电子书的在线阅读和下载服务,本网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振兴中医提供一个平台 ,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 我们还有一个姊妹网站,蓄德网,提供道家和其他宗教的书籍,包含整部道藏,整理完毕有也有千本书 以上,目前正在整理资料中,当您看到这本书时,可能他已经长大. 六二易学中医网: http://www.621m.cn 蓄德网 http://www.xudewang.cn 第2页-千本中医易学书籍阅读下载 目录 序 题辞 凡例 总论第一 延医法论第二 论第三 表论第三 -----------附方 里论第四 里论第四 -----------附方 寒论第五 寒论第五 -----------附方 热论第六 热论第六 -----------附方 虚论第七 虚论第七 -----------附方 实论第八 实论第八 -----------附方 辨惊风之误论第九 辨惊风之误论第九 -----------大惊猝恐 -----------因惊吓而致肝心二脏木火俱病者 -----------虚寒败症 -----------伤风发搐 -----------伤食发搐 -----------潮热发搐 -----------将见痘疹发搐 -----------太阳病变痉 -----------天钓内钓 -----------痫症 -----------附方 第3页-千本中医易学书籍阅读下载 不可饿论第十 治痘论第十一 治痘论第十一 -----------表虚见证主治之法 -----------表实见证主治之法 -----------表寒见证主治之法 -----------表热见证主治之法 -----------里虚见证主治之法 -----------里实见证主治之法 -----------里寒见证主治之法 -----------里热见证主治之法 -----------顺逆 -----------戒妄汗妄下 -----------痘后 -----------附种痘说 -----------辟秽香方 治疹论第十二 第4页-千本中医易学书籍阅读下载 [儿科醒]序 属性:且言之无关于民生。不足以传于后世。与无补于当时者。虽言如弗言也。是故役神敝精 言着书。而无所用于天下者。君子不为焉。医之为道也。圣人所以前民用而传后世者也。夫 岂小道 云尔哉。粤自黄帝三代而下。贤哲吐辞为经。 炳炳。其泐为成书也已彰彰矣。而 吾徒尚何言哉。 尚何言哉。虽然。言今之医而吾心戚矣。言今之儿医而吾心益大戚矣。何则 人有所欲喻于当世者。 而当世 先有所执持而莫能明。有所欲白于斯人者。而斯人亦有所胶固而不能解。则予愈不得不憬然 而心恻 矣。嗟乎嗟乎。古今来因陋就简。锢蔽沉溺。与夫抱愤懑而不能明。就危亡而不知悟 。若是者岂少 哉。予弟子芝屿。受予意为儿科书。盖悯童稚之无辜。而挽当时之陋习也。其 言综前贤之奥旨。发 金匮之英华。别径分门。 若观火。精纯泮涣。法简而该。此诚可以大 补当时传后世以卫民生者矣 。夫岂役神敝精而无所用于天下哉。且夫人之惑溺而莫能破其懵 昧者。诚以成书庞杂。靡所适从。 简陋苟安。讹传沿习。衢谈巷说。比比而然。苟得乎妇人 女子之情。通乎闲闼闺闱之见。则其所挟 持而噪为良医者。正其惑溺于己而浓诬于人者也。 悲夫。晚近之人。师心立说。妄意着书。蔑古成 法。争鸣新奇。揆之于古人折臂折肱之义。 不已大谬不然乎。无怪乎惑溺者而终莫之破已。吾于是 益不禁怦然心动矣。苟以局中之见 。参一局外之观。则以己之赤子。为人之赤子。以己之轻意肆志 。为人之轻意肆志。则固未 有不涕泣而 骂者。则吾知是编之出。必有始则戚然悲。慨然叹者。而 继则可知其辗然喜。 翻然笑也。吾安得默默而不言乎。是可见信于天下。是可大白于天下。华阳山 人序。 [儿科醒]题辞 属性:这段功非小。悯孩提惺惺救世。许多头脑。药当通神原有据。此意须人探讨。寿群生几 行 头眼底。谁人分晓。痘疹痧麻童稚劫。只是沉冤不少。是书成金针度了。斯世斯人如梦觉。 便 晨钟那抵斯编好。保赤子。长生道。(调寄金缕曲) 赐福谨题。 [儿科醒]凡例 属性:一幼科古称哑科。以其言语不通病情难测。故谚云。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 妇人。不治一小儿。盖甚言其难也如此。然果能扼其要领。则亦何难之有。是书所列。虽似限 于篇 幅。然深得提纲之妙。读者幸毋忽焉。 一小儿医自仲阳而下。代不乏人。然可传可守者。仅数家而已。是书所集。颇多采录。 诚以理之所 在。有不容另措一词者。读者慎毋以剿袭陈言见诮。 一治病莫要于辨寒热虚实。而小儿之病。亦只惟表里二症而已。果能于表里症中辨出寒 热虚实。则 自是高手。学人熟玩此书。自有会悟处。 一惊风一症。前人凿空而谈。遂成千古疑 城。千篇一律。比比皆然。虽间有辟之者。又未足以大破其惑。故遗祸至今。无有底止。是 书辨列 。实具苦心阅者慎毋漠视。 一近世谓有病宜饿。传讹袭谬。大率皆出自庸医妇人之口。自此说行。因饿而死者不知 予甚伤之。 因述不可饿论。然所援引。悉本圣经贤论。非予臆见。宜为医所共知。世有贤者 。果能同予矫得此 第5页-千本中医易学书籍阅读下载 偏。则积德不浅矣。予尤于此有浓望焉。 一痘疮果能不事寒凉攻下。则失手处自少。自痘疹正宗出。而死者更多。 非至愚者。必不宗其说。 予于论内。尤殷殷致意焉。 一种痘。诚为避危就安。万全良法。有力之家。固知早种。而单寒之子。欲种弗能。今 堂举行此法 。广为贫家儿女种痘。悉奏全功。良堪嘉尚。一切章程。载在论中。吾愿有力仁 人。在在行之。则 造福不小矣。 一是书旁稽远核。言简意该。化出成书。参以心得。故能出 深入浅。法密方纯。虽多引陈言。然发前人所未发者。正复不少。读者其亦细心而体玩之 [儿科醒]总论第一 属性:易曰。天地 。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盖人之生也。必禀天地之正气以成 形。 藉阴阳之化育而赋命。而上古元气浑庞。太和洋溢。八风正而寒暑调。六气和而雨 若 。人情朴实 。风俗贞纯。是以上古之民。恒多寿而少病。即内经所谓上古之人。和于阴阳。 明于术数。起居有 度。不妄作劳。春秋皆度百岁而去者是也。迨于后世。元气渐薄。风俗烦 偷。人情穿凿。名利有不 时之扰。嗜欲多无厌之求。是以近日之民。恒多病而少寿。即内经 所谓中古之人。以酒为浆。以妄 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 时御神。未至半百而衰者是也。夫以黄 帝之时。即称中古。迄今复数千年来。权其气化。不 更薄耶。是凡习儿医者。须知今昔气运不同。 禀赋根 愈薄。凡于小儿之病。更宜加意培植 。保护元气。不可妄用攻伐之剂。以贻人夭札之祸也 。乃近日幼科。不明此理。动辄攻伐。 而又绝其乳食。其呱呱者。口不能言。任医冤杀。束手待毙 。底于死亡。悲夫。此等恶习。 不知始自何人。遂至相习成风。流祸无已。愚夫愚妇。溺于其说。 至死不悟。为婴儿之大患 而惟扬属为尤甚。吁可恨也。至若书称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此盖当时 因事取譬之辞。非 教人 谓芽儿者。如草木之萌芽。其一点方生之气甚微。栽培护养。惟恐不及。 而堪加之以剥削之 挠。施之以斧斤之利乎。此诚不可也。原夫易无妄九五爻辞云。无妄之疾。勿药 有喜。象曰 。无妄之药。不可试也。观此则知圣人或亦有以鉴夫瞑眩之非。故特示勿药有喜之戒。 而我 夫子亦有未达不敢尝之语。又张仲景先生伤寒论内。亦有勿药为中工之训。又张子和着儒门 事亲书。其中有语友人陈敬之云。小儿有病。不如勿用庸医。但恐妻外家怪其不医。宜用汤浸 蒸饼 令软。丸作白丸。给其妻外家。以为真药。服之以听天命。最为上药。后丙戌岁。群儿 病泄泻。用 药者皆死。惟敬之守子和之戒。其儿虽病。得以无恙。以上所引。一为圣人之至 训。一为名医之精 论。载在简册。昭于日月。人第习而不察耳。夫以伤寒剧病。抑且可以勿药 。而况小儿气血几何。 岂可委之以庸医之手。试之以无妄之药乎。此子和之所以教敬之之 不服药为愈也。仆承师训。久悯 于此。欲效忠告之良谋。用救方今之恶习。爰列若干门于 后。以贻夫世之贵小儿而好服药者。奉为 金鉴云。 [儿科醒]延医法论第二 属性:凡诊小儿之法。诸书皆以面部及手纹为识病之资。其所援引。率皆渺昧难凭。烦琐无要 于诸大家所谓望闻问切四者之诊。置闻问切三者于不讲。可得谓之为良医乎。夫小儿言语不 通。病 情难识。则尤当以望闻问切为延医之要。盖望其形色。则有以知其邪正之盛衰。审其 声音。则有以 别其禀赋之强弱。询其向背。则有以识其性情之好恶。察其脉息。则有以明其 表里之寒热。苟能细 心求之。则表里寒热虚实。皆得其真。用药自无不当。奈何近日幼科。 学术更浅。一遇小儿有病。 第6页-千本中医易学书籍阅读下载 不是从事于表。便是攻伐其里。迨至真阳外越。虚热日增。则清 凉并进。一味胡猜。不独望闻问切 四者不知。抑且置虚寒二症于不问。嗟乎。曾不知迩来气 化日薄。今人禀赋更虚。加以婴儿气血未 坚。脏腑柔绝。些小病痛。其元气已不能支。而堪 庸劣之徒。寒热不分。虚实莫辨。妄意揣摩。任 情剥削者乎。兹则掀翻底蕴。直指精微。专 以望闻问切四者为纲。以揭明表里寒热虚实六者之要。 俾学人有所根据。庶几不致颠倒混 施。诛伐无过。或于婴儿有浓幸矣。至于用药之法。宁勿药。毋 过剂。宁轻。毋重。毋偏寒 毋偏热。毋过散。毋过攻。须遵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训。时以保 护元气为主。知乎此。 于婴儿延医之道。思过半矣。至于虚寒败症。则非峻用温补。不可挽回。毋 得稍涉因循。致 令不救。此又不可不知也。 [儿科醒]表论第三 属性:小儿表症。谓外感风寒。其见证必先发热。然发热之证有三。最宜详辨。不可一概混同 也。其在冬月感于寒者。头痛。身痛。项背强。恶寒。壮热无汗。脉浮而紧。此太阳表证。 药得法 。一汗即解。详见实论。其感于风者。头痛鼻塞。流涕。发热。或有汗恶风。或无汗 恶寒。或咳嗽 干呕。脉浮而数。或紧。此四时之感冒是也。治法不可大发散。微表之即已 如易简参苏饮。惺惺散 之类主之。大抵近日人情。爱护小儿者众。富贵之家。重衣浓褥。贫 贱之子亦皆衣絮。以致汗液不 断。腠理疏泄。偶触微风。即成感冒。是以迩来小儿。冬月 感寒之症。百无一二。而伤风发热之症 恒多也。至若内因于虚。发热之症极多。最为疑似。 人殊不知。更宜详辨。如阳虚生寒。阴虚发热 。血虚发躁而热。气虚自汗不能食而热。气虚 注夏而热。暑湿合病而热。汗后阴虚。阳无所附而热 。汗后阳虚。阴无所附而热。阳气下入 阴中。昼安静。夜烦躁而热。重阳无阴。夜安静。昼烦躁而 热。以上诸症。同一发热也。若 误表之必死。其次则又有变蒸之热。将发痘疹之热。亦同一发热也 。而援守各异。每见庸 医。一遇发热。动皆表散。殊不知病有微甚。热有虚实。虽同一发热。而治 法殊途。攻补迥 。业幼科者。于临症之际。务宜细心体认。必先问其病之新久。曾未服药。以及一 切爱恶 状。然后再察其热之温壮。形之强弱。脉之虚实。色之夭泽。合四者以决之。庶无误人于夭 札也。盖外感为暴病。其发热也骤。必手背热。脉浮。身热无汗。仍须分别虚实以治之。详 见虚实 门。若无手背热脉浮身热无汗等症。或发热已久。则非外感证矣。治者审焉。 [表论第三]附方 属性:易简参苏饮 感感冒发热头痛。与因痰饮凝积。发而为热。并宜服之。亦治中脘痞闷。 呕 逆恶心。小儿室女。尤宜服之。 前胡 人参(如无以好党参代之) 紫苏 干葛 半夏 茯苓(各三分) 枳壳 陈皮 甘草 桔梗 木香 (各二 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生姜七片。枣一枚。煎至六分。去渣服。 惺惺散 治小儿 伤寒 人参 白术(炒) 茯苓 甘草 北细辛 川芎 桔梗(炒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入薄荷五叶。水 煎服(一方有防风天花粉。) [儿科醒]里论第四 属性:凡治小儿里症。亦惟宜忌二字而已。要在辨之明而见之确耳。夫小儿元气无多。脏腑脆 若夫当下而不下。则津液消烂。所谓急下以救胃中津液是也。不当下而下。则里气受伤。邪 反乘虚 内陷。其祸更甚。今将宜忌诸形症。辨晰于左。如禀气素实。汗不解。发热谵语。舌 苔黄浓。渴而 第7页-千本中医易学书籍阅读下载 引饮。大便秘。小便赤。腹满拒按。手足心热。脉沉而实此为阳邪入里。宜下 之。虽二三日。若见 上项诸症。亦宜下之。如调胃承气汤。四顺清凉饮之类。少少与之。贵 在与 病相值。恐多下亡阴 也。不可拘于庸医下不厌迟之说。谬称稳当。必待至七日之后始下也。 如太阳证。表未罢。脉浮大 恶寒者。此邪在表。虽十余日。亦不宜下。呕多者不可下。太阳 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 恶水者。不可下。禀赋虚者。不可下。逆厥者。不可下。 仲景先生云。日数虽多。但有表证而脉浮 者。犹宜发汗。日数虽少。若有里证而脉沉者。即 宜 下之。此不可不知也。此外有因气虚阳脱而 谵语者。乃大虚之症。当用参附之剂。不得认为 实症。而误下之也。慎之慎之。至于伤食停积。小 儿虽间亦有之。然皆必由脾虚不运而致。 经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者是矣。每见庸医肆行克伐。 或遇表证。亦云有里。以致小儿外 邪未解。里气已伤。往往变症蜂起而不可救。受此害者。不知凡 几。殊堪痛恨。曾不知下者 。下其邪耳。非饮食积滞之谓也。世人阴受此害者比比矣。故特表而出 之。兼详实论。 [里论第四]附方 属性:调胃承气汤 治太阳阳明。不恶寒。反恶热。大便秘结。日晡潮热。(凡阳明病有二证在 经者当解肌。入腑者当攻下。) 大黄 芒硝 甘草(各等分)。 上 咀。每用一二钱。量儿大小。水煎消息服之。 四顺清凉饮 治大人小儿血脉壅实。脏腑生热。面赤烦渴。睡卧不宁。大便秘结。 大黄 当归 芍药 甘草(各等分) 上 咀。量儿大小。每服一二钱。水煎服。 [儿科醒]寒论第五 属性:小儿属寒之症。有外感。有内伤。有症变虚寒。三者不同。治法各异。假如内伤。必由 脾土虚寒。或禀赋不足。或将护失宜。或乳哺不节。以致食不运化。 而见清冷吐泻者。但察其面色 萎黄。肢凉神倦。脉沉无力。安静不渴。此属阳虚生寒。 宜五君子煎。理中汤主之。抑或能食之儿 。过餐生冷。而见上项诸症者。亦理中汤主之。至若 症变虚寒。则由元气素虚。五脏亏损。或因寒 凉克伐。阳气受伤。而见面青唇黯。吐泻手足 并冷者。此属脾土虚寒。干姜理中汤主之。若面色 白。吐泻腹痛。口鼻气冷者。属寒水侮 土。益黄散主之。若更兼吃逆。手足指冷。用六君子汤加炮 姜肉桂。如不应。急加附子。其 次。或以病后。或以吐泻。或以误用药饵。或受风寒。而致气微神 缓。昏睡露睛。痰鸣气促 。惊跳搐搦。如俗所谓慢惊者。此属脾肾虚寒之候。宜温补之。详见辨惊 风之误论。再其 次。则脾肾虚寒之甚。以致吐泻不止者。宜附子理阴煎。或六味回阳饮。量儿大小 与之 。若但泄泻不止者。宜胃关煎主之。 第吐泻之症。亦间有属热者。但当以手足寒温脉象迟数。面色青赤。渴与 不渴为辨。至如外感寒邪 。则其病在表。宜详表论。兹不 复赘。此外。则又有初生小儿。百日之内。觉口冷腹痛。身起寒粟。时发战栗。曲足握拳。 昼夜啼 哭不已。或口噤不开者。名曰胎寒。亦或生后昏昏多睡。间或 乳泻白。若不早治。 心变虚寒败症 。宜以冲和饮。当归散。合和水煨姜煎服之。使之微泄。泄行。进匀气散调补 。泄止气匀。神安痛 定。手足舒伸。次用参苓白术散。以养胃气。白芍药汤。去其寒湿。乳 母宜节生冷冻饮料食。庶易 瘥也。又手足稍冷。唇面微青。额上汗出。罔顾乳食。至夜多啼。夜 重日轻。腹痛肠鸣。泄泻清水 。间有不泄。颇似前症。但无口冷寒战者。名曰脏寒。亦在百 日之内有之。 第8页-千本中医易学书籍阅读下载 皆因临产在地稍久。冷气侵逼。或以凉水搀汤洗儿。或断脐带短而又结缚不紧。为寒气 所 伤。如 此宜以白芍药汤。及冲和饮。加盐炒茴香茱萸水姜煎。乳母同服。又胃中虚冷。面色 白。腹痛不思 食者。益黄散主之。若不下利。调中丸主之。大都小儿病症。虚寒者多。凡 一见面色青白。肢冷神 疲。脉沉无力。蜷曲而卧。食少不渴。声音迟缓者。皆是虚寒之候。 急宜温补业。幼科者。毋得狃 于俗见。谬谓小儿阳体多热。不敢温补。致多害事。宜深戒之 [寒论第五]附方 属性:五君子煎 治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而兼湿者。 人参 白术(炒) 茯苓 干姜(各等分) 炙甘草(减半) 上 咀。水煎服。 理中汤 治太阴病。自利不渴。阴寒腹痛。短气咳嗽。霍乱呕吐。饮食难化。胸膈噎塞 。或疟疾瘴 气瘟疫。中气虚损。久不能愈。或中虚生寒等证。 人参 白术(炒) 干姜(炒) 炙甘草(各三两)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水煎温服。 益黄散 治脾胃虚寒。(又名补脾散) 陈橘皮(一两) 青橘皮 诃子肉 甘草(各半两锉炒) 丁香(二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 。煎至六分。食前温服。东垣先生云。阎孝忠编集钱氏方 。以 益黄散补土。又言风旺必克脾土。 当先实其脾。昧者不审脾中寒热。一例用补脾药。又不审 药中有丁香青皮。辛热大泻肺金。脾虚之 症。岂可反泻其子。惟寒水反来侮土。中寒呕吐。 腹痛泻痢青白。口鼻中气冷。益黄散神治之药也 。如因服热药巴豆之类过剂损其脾胃。或因 暑天伤热积热损其脾胃。而成吐泻。口鼻中气热而成慢 惊者。不可服之。 六君子汤 治脾胃虚弱。饮食少思。或久患疟痢。或食饮难化。或呕吐吞酸。或 咳嗽喘 促。若虚火等证。须加炮姜。其功尤速。 人参 白术(炒) 茯苓(各二钱) 炙甘草 制半夏 陈皮(各一钱) 上姜枣水煎。 附子理阴煎 治真阴虚弱。胀满呕哕。(有物无声曰吐。有声无物曰哕。有物有声曰呕 。)痰饮恶 心。 吐泻腹痛。及命门火衰。阴中无阳等证。 熟地(三五七钱或一二两) 当归(二三钱或五七钱) 制附子(一二三钱) 炙甘草(一二 干姜 (炒黄一二钱)或加肉桂(一二钱) 水二钟煎七八分热服。(此方系理阴煎加附子。故名附子理阴煎。其理阴煎功用甚宏。 详见本书。 兹未细录。) 六味回阳饮 治阴阳将脱等症。 人参(一二两或数钱) 制附子(二三钱) 炮干姜(二三钱) 炙甘草(一钱) 熟地(五钱或一两 ) 当归身(三钱如泄泻者或血动者以冬术易之多多益善) 水二钟。武火煎七八分温服。如肉振汗 多者加炙黄 四五钱。或一两。 或冬白术三五钱。如泄泻者。加乌梅二枚。或北五味二十粒。亦可 。如阳虚上浮者。加茯苓 二钱。如肝经郁滞者。加肉桂二三钱。 胃关煎 治脾肾虚寒作泻。或甚至久泻腹痛不止。冷痢等症。 熟地(三五钱或一两) 山药(炒二钱) 白扁豆(炒二钱) 炙甘草(一二钱) 焦干姜(一二三钱 ) 吴茱萸(制五七分) 白术(炒一二三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泻甚者。加肉豆蔻一二 钱。面炒用。或破故纸亦可。气虚 甚者。加人参随宜用。阳虚下脱不固者。加制附子一二三钱。腹 第9页-千本中医易学书籍阅读下载 痛甚者。加木香七八分。或 加浓朴八分。滞痛不通者。加当归二三钱。滑脱不禁者。加乌梅二个。 或北五味子二十粒。 若肝邪侮脾者。加肉桂一二钱。 冲和饮 治感冒风寒。头疼发热。肩背拘急。恶心呕吐。腹痛膨胀。兼寒湿相搏。四肢 拘急。冷气 侵袭。腰足疼痛。 苍术(米泔水浸一宿去粗皮锉片炒微黄色一两二钱) 人参(去芦) 前胡(去芦) 桔梗(炒各五钱 ) 枳壳(去麸炒微黄色) 麻黄(去节) 陈皮(去白各三钱) 川芎 白芷 半夏(汤洗七次姜汁浸 晒干炒) 当归(酒洗) 薄桂(去粗皮) 赤茯苓(去皮) 白芍药(各一钱半) 干姜 浓朴(去粗 皮姜汁浸一宿慢火炒干各二钱) 甘草(炙七钱半) 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斤。葱白一根 。煎七分。无时温服。伤冷恶心呕吐。煨 姜同煎。开胃进食。加枣子煎。空心温投。寒疝痛。入盐 炒茱萸茴香同煎。 当归散 顺调气血。和解表里。爽利心腹。疏理百病。及治温热停积自痢。 烦躁 不宁。 当归(去芦酒洗) 赤芍药(各二两) 甘草(半生半炙一两) 大黄(半生半泡一两二钱) 川芎 麻 黄(制各 半两) [儿科醒]热论第六 属性:小儿属热之症。脉必洪数而实。色赤作渴。烦躁饮冷。声音雄壮。二便秘结。然其中有 属虚 经实热。宜泻心散以清心火。若色微赤。困卧惊悸。热渴饮汤。则属心经虚热。宜秘旨安神 丸以生心血肝热。则左脸青赤。项强顿闷。目札螈 。此属肝经风热。宜柴胡清肝散主之 若色微赤 。倏热切牙。则属肝经虚热。宜地黄丸主之。肺热。则右脸赤。或主风邪。气粗 咳 便不利。乃脾 肺燥热。不能化生肾水。宜黄芩清肺饮主之。若哽气出气。唇白气短。则属肺 经虚热。宜五味异功 散主之。脾热。则鼻赤身热。饮水。乳食如常。属脾胃实热。宜泻黄散 热理脾。若色微赤。身凉饮 汤。乳食少思。则属脾经虚热。宜五味异功散补中健脾。肾热。 则颏间色赤。足不欲覆。若肾与膀 胱。气滞热结而小便不通者。宜五苓散主之。若色微赤。 则属膀胱阳虚。阴无所化。宜六味地黄丸 主之。至若吐泻二症。间有因于热者。亦宜详辨。 假如吐乳色黄。不能受纳。此属胃经有热。宜先 用泻黄散。次用人参安胃散。然当验其手指 热。则属胃热。若手指冷。则属胃寒矣。宜兼详寒论。 至如因热而泻者。则必大便。黄赤 有沫。小便赤少。口干烦躁。宜四苓散主之。如更兼右腮色赤。 饮冷者。属胃经实热。宜泻 黄散主之。若右腮微赤。喜热恶冷。则属胃经虚热矣。宜白术散主之。 若右腮及额间俱赤。 属心脾翕热。宜泻黄散加炒黑黄连。若左颊右腮俱赤。属肝火乘脾。宜四君子 汤加柴胡。大 抵泻症最伤元气。若热泻过甚。必变虚寒。宜兼参寒论。盖始病而热者。邪气胜则实 也。终 变为寒者。真气夺则虚也。久病而热者。内真寒而外假热也。久泻元气虚寒。急宜温补 。 不得误执热论。再如阳虚发躁。内实真寒。而外似热症者。如目赤作渴。身热恶衣。扬手掷足 。欲 投于水。但诊其脉。洪数无伦。重按无力。是为假热。宜急投参附之剂。引火归元。若 误进清凉。 入口必死。症之疑似。有如此者。医者可不慎欤。此外。如胎毒火丹。口疮重 舌。衄血便血。以及 疳热等症。虽亦云属热。然皆各有虚实之不同。是亦不可不明察之也。 [热论第六]附方 属性:泻心散 治心经实热。 黄连 上为末。每服五分。临卧温水调下。 秘旨安神丸 治心血虚而睡中惊悸。或受惊吓而作。 人参 半夏(制) 酸枣仁(炒) 茯神(各一钱) 当归(酒洗) 橘红 赤芍药(炒各七分) 五味子 第10页-千本中医易学书籍阅读下载 (杵五粒) 甘草(炙三分) 上为末。姜汁糊丸。芡实大。每服一丸。生姜汤下。 柴胡清肝散 治肝胆三焦风热怒火。或乍寒乍热。往来寒热发热。或头发疮毒等症。 柴胡(一钱半 ) 黄芩(炒一钱) 人参(一钱) 川芎(一钱) 山栀(炒一钱半) 连翘(五分) 甘草(五分) 桔梗(八分) 上水煎服。 地黄丸 治肾肝血虚。燥热作渴。小便淋秘。痰气上壅。或风客淫气。患瘰 结核。或 四肢发搐。眼 目 动。或咳嗽吐血。头目眩晕。或咽喉燥痛。口舌疮裂。或自汗 盗汗。便血诸血。或禀赋不足。 肢体瘦弱。解颅失音。或畏明下窜。五迟五软。肾疳肝疳。 或早近女色。精血亏耗。五脏齐损。凡 属肾肝诸虚不足之症。宜用此以滋化源。其功不可尽 述。 熟地黄(八钱杵膏) 山茱萸肉 干山药 (各四钱) 泽泻 牡丹皮 白茯苓(各三钱) 上为末。入地黄膏。量加米糊丸。桐子大。每服数钱 。量儿大小。温水空心化下。行迟 鹤膝。加鹿茸牛膝五加皮。 参苏饮 治感冒发热头痛。伤风咳嗽。伤寒呕吐。胸膈不快。痰饮凝结。 紫苏 前胡 陈皮 制半夏 干葛 茯苓 枳壳(炒) 桔梗 人参(各三分) 甘草(一分) 上为末。每用一二钱。姜枣水煎服。 泻白散 地骨皮 桑白皮(炒各一两) 甘草(炙一钱) 上为末。每服一二钱。入粳米百粒。水煎。 黄芩清肺饮 治肺热。小便不利。宜用此清之。 栀子 黄芩(减半) 上为末。每服一二钱。水煎。如不利。加盐豉二十粒。 五味异功散 治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呕吐。或久患咳嗽。虚浮气逆。腹满等症。 人参 白术(炒) 茯苓(各等分) 甘草(炙) 陈皮(减半) 上加姜枣。水煎服。 泻黄散 治脾热吐舌。 藿香叶 甘草(各七分半) 山栀(一钱) 石膏(五分) 防风(二钱) 上用蜜酒微炒为末。每服一 二钱。水煎。 五苓散 治暑热烦躁。霍乱泄泻。小便不利而渴。淋涩作痛。下部湿热。 白术 猪苓 茯苓(各七分 半) 肉桂(五分) 泽泻(一钱二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二钱。水煎。 人参安胃散 治脾胃虚弱。伤热乳食呕吐。泻痢。 人参(一钱) 黄 (二钱) 生甘草 炙甘草(各五分) 白芍药(酒炒七分) 白茯苓(四分) 陈皮(三分) 黄连(炒二分) 上每服二三钱。水煎。 四苓散(即前五苓散去肉桂) 白术散 治脾胃气虚。作渴饮汤。或因吐泻。津液亏损。烦渴引饮。或脾胃虚弱。腹胀 泻渴。弄舌 流涎。手足指冷。宜服之。和胃气。生津液。 人参 白术(炒) 藿香叶 木香 甘草 白茯苓(各一两) 干葛(二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煎。 四君子汤 治脾胃虚弱。饮食少思。或大便不实。体瘦面黄。或胸膈虚痞。吞酸痰嗽。 人参 白术 (炒) 茯苓(各二钱) 甘草(炙一钱) 上加姜枣水煎服。或加粳米百粒。 惺惺散(方见表论) 第11页-千本中医易学书籍阅读下载 [儿科醒]虚论第七 属性:小儿虚症。无论病之新久。邪之有无。但见面色青白。恍惚神疲。口鼻虚冷。嘘气怫郁 。肢 睛。屈体而卧。手足指冷。声音短怯。脉象缓弱虚细。是皆属虚之症。急宜温补脾胃为要。 仍须分别以治之。如气虚者。四君子汤。血虚者。四物汤。气血俱虚者。八珍汤。气虚自汗 者。四 君子汤。血虚发躁者。当归补血汤。表虚者。宜固其气。里虚者。宜实其中。阳虚恶 寒者。宜温分 肉。阴虚发热者。宜滋肾肝。脾肺气虚者。四君子汤。五味异功散。补中益气 汤。肝肾血虚者。六 味丸。加味四物汤。汗后阴虚。阳无所附而热者。四物加参 。汗后阳 虚。阴无所附而热者。四君 加芎归。久事表散。而身热不退者。阳气虚也。补中益气汤。过 用攻下。而滑泄不禁者。脾肾虚也 。六神散。胃关煎。又虚必生寒。宜详寒论。至于虚热。 亦详见热论。此外虚症尚多。详见各条。 宜并玩之。 [虚论第七]附方 属性:四物汤 治血虚营弱。一切血病。当以此为主。 熟地黄 当归(各三钱) 川芎(一钱) 白芍药(二钱) 水二钟。煎服。 八珍汤 治气血两虚。调和阴阳。 人参 白术 茯苓(等分) 炙甘草(减半) 熟地 当归(等分) 白芍(减半) 川芎(倍减) 水煎 。或加姜枣粳米同煎。 当归补血汤 治血气损伤。或因误攻致虚。肌热口渴。目赤面红。脉大而虚。重按全无 。及病因饥 饱劳役者。 黄 (炙一两) 当归(三钱) 水一钟半。煎八分服。 补中益气汤 治劳倦伤脾。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外感不解。体倦食少。寒热疟痢。气 虚不能摄血 等症。 人参 黄 (炙) 白术(炒) 甘草(炙各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 陈皮(五分) 升麻 柴胡(各 三分) 上加姜枣。水煎。空心午前服。 加味四物汤(即前四物汤。加山栀柴胡丹皮。) 六神散 治面青啼哭。口出气冷。或泄泻不乳。腹痛曲腰。四肢厥冷。 人参 白术(炒) 山药(炒 各五钱) 白茯苓 白扁豆(炒各一两) 甘草(炙二钱)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姜枣水煎。 四君子汤(方见热论) 五味异功散(方见热论) 六味丸(方见热论) 胃关煎(方见寒论) [儿科醒]实论第八 第12页-千本中医易学书籍阅读下载 属性:小儿属实之症。惟表里食积。三者而已。盖表邪实者。必头项体痛。腰痛背强。壮热无 汗。脉象浮紧有力。宜从表散。如在冬月。宜羌活冲和汤主之。若在春夏秋三时。则宜易简参 苏饮 。或惺惺散之类主之。若兼倦怠昏睡。则属正不胜邪。宜四柴胡饮。或五柴胡饮之类主之 。里邪实 者。必舌胎黄浓。口燥唇疮。作渴喜饮。大小便秘。腹痛拒按。声音洪壮。伸体而 卧。睡不露睛。 手足指热。脉象沉数有力。宜从攻下。如调胃承气汤。或四顺清凉饮之类主 之。若汗后身热不退。 脉象弦洪数实。大便坚秘者。柴胡饮子。夫所谓实者 。邪气实耳。非元气有余之谓也。医者临症之 际。果属实邪。于应表应下之药。皆当作小剂 。少少与之。要在中病即止。不可过剂。务宜顾定元 气。斯无孟浪偾事之非。至于饮食停积 。必寸口脉浮大。按之反涩。腹皮热。大便 臭。然必由脾 虚不运而致。于消导药中。慎毋 损及中气。宜多温中健脾之品。俾得自强不息之妙。如消乳丸。香 橘饼。理中汤之类主之。 若伤食甚而或兼浓味积热者。宜大安丸。少少与之。俟食积稍消。仍当以 五味异功散调补之 。此外如目直大叫。项急烦闷。肝之实也。泻青丸。抑肝散主之。若筋急血燥。 抽搐劲强。 斜视目瞪。则属肝之虚矣。地黄丸主之。叫哭发热。饮水而搐。心之实也。导赤散。泻 心汤 主之。若惊惕不安。则属心之虚矣。秘旨安神丸主之。困睡身热。饮水。脾之 实也。泻黄散 主之。若呕吐泄泻。不食痞满。倦卧。牙紧流涎。手足牵动。则属脾之虚矣。 益黄 散。或六君子 加炮姜木香主之。闷乱喘促。饮水。肺之实也。泻白散主之。若气促多汗。则 属肺之虚矣。四君子 汤。或五味异功散主之。肾无实。惟痘疮黑陷。为邪气实而肾则虚也。 地黄丸主之。若二便不禁。 津液枯槁。声喑目戴。肢体厥逆。肾虚极也。补中益气汤。兼六 味地黄丸主之。大抵小儿实症无多 。若禀赋素虚。或病患已久。或过服克伐之剂。皆当作虚 症施治。不得概以为实也。慎之慎之。 [实论第八]附方 属性:羌活冲和汤 治四时不正之气。感冒风寒。憎寒壮热。头痛身痛。口渴。人人相似者。 此 方主 寒发热。宜此方治之。以代麻黄汤用。太阳经之神药也。 羌活 防风 苍术 白芷 川芎 生地 黄芩 甘草 细辛(减半) 上加姜枣。水煎。热服取汗。 四柴胡饮 治元气不足。或忍饥劳倦。而外感风寒。或六脉紧数微细。正不胜邪等症。 必须 慎之慎 之。 柴胡(一二三钱) 甘草(炙一钱) 生姜(三五七片) 当归(二三钱泻者少用) 用之) 水二钟。 煎七八分。温服。如胸膈滞闷。加陈皮一钱。 五柴胡饮 脾土为五脏之本。凡中气不足。而外邪有不散者。非此不可。此与四柴胡饮 相表里 。但 四柴胡饮止调气分。此则兼培血气。以逐寒邪。尤切于时用者也。凡伤寒疟疾痘疮。皆 所宜用。 柴胡(一二三钱) 当归(二三钱) 熟地(三五钱) 白术(二三钱) 白芍(炒用一钱五分) 甘草 (炙三钱) 陈皮(酌用或不必用)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热服。寒胜无火者。减芍药。加生姜 三五七片。或炮干姜一二 钱。 或再加桂枝一二钱。则更妙。脾滞者。减白术。气虚者。加人参随 宜。腰痛者。加杜仲。头 痛者。加川芎。劳倦伤脾阳虚者。加升麻一钱。 柴胡饮子 解肌热蒸热积热。或汗后余热。脉洪实弦数。大便坚实者。 柴胡 人参(各五分) 黄芩 白芍(各七分) 当归(一钱) 甘草(四分) 大黄(八分) 第13页-千本中医易学书籍阅读下载 上每服一二钱。水煎。按此方用药颇善。但大便如常者。勿得轻用大黄。消乳丸 治呕 吐。消乳食 。脉沉者。伤食不化也。 香附(炒) 砂仁 陈皮 神曲(炒) 甘草(炙) 麦芽(炒等分) 上为末。米糊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 香橘饼 治伤冷积泻。 木香 青皮(各一钱) 陈皮(二钱半) 浓朴 神曲(炒) 麦芽(炒各半两) 上为末。蜜和为饼。每服一枚。米饮调下。病久及元气虚者勿用。 大安丸 治饮食酒积停滞。胸膈 痞满腹胀。 神曲(炒) 陈皮 半夏(制) 茯苓(各一两) 山楂肉(蒸晒三两) 连翘 萝卜子(炒各五钱) 白术(二两) 上为末。粥丸绿豆大。量大小。每 服一二十粒。米饮下。(一方尚有炒麦芽一两。黄 五钱。) 泻青丸 治肝胆火。并小儿急惊发搐。眼赤睛疼。 龙胆草 当归 川芎 防风 羌活 山栀 大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量大小。每服十丸。 抑肝散 治肝经虚热发搐。或发热切牙。或惊悸寒热。或木乘土而呕吐痰涎。腹胀少食 。睡不安。 软柴胡 甘草(各五分) 川芎(八分) 当归 白术(炒) 茯苓 钓藤钩(各一钱) 上水煎。子母同服。以蜜丸。名抑青丸。 导赤散 治心火。及小肠热证。小便赤涩而渴。 生地 木通 生甘草(各等分) 上加竹叶二十片。水煎服。(一方加人参麦门冬。) 易简参苏饮(方见表论) 惺惺散(方见表论) 调胃承气汤(方见里论) 四顺清凉饮(方见里论) 理中汤(方见寒论) 五味异功散(方见热论) 地黄丸(方见热论) 泻心汤(即泻心散方见热论) 秘旨安神丸(方见热论) 泻黄散(方见热论) 益黄散(方见寒论) 六君子汤(方见寒论) 泻白散(方见热论) 四君子汤(方见热论) 补中益气汤(方见虚论) 第14页-千本中医易学书籍阅读下载 [儿科醒]辨惊风之误论第九 属性:小儿急慢惊风之说。古书不载。后人妄立名目。概用金石脑麝之品。贻害至今。杀人不 知凡 几。虽代有名哲。因世俗胶结既久。猝难更正。故著作之家。不得不仍以惊风二字目之矣。 夫小儿形气未充。易生恐怖。又何尝无惊吓之症。是凡骤闻异声。骤见异形。或跌扑叫呼。 雷声鼓 乐。鸡鸣犬吠。一切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皆能致病。治法急宜收复神气为要。此即 内经所谓大惊 猝恐之症是也。但当以惊吓二字立名。不当以惊风二字目之矣。此立名之妄。 其误一也。其次。亦 有因惊吓而致肝心二脏。木火俱病者。用药但宜泻心平肝。其病自已。 亦非金石脑麝所宜投。其误 二也。至于慢惊。或因吐泻。或因病后。或因过服克伐之剂。 或脾胃素虚。以致脏腑虚损已极。全 属虚寒败症。急宜温补。无风可逐。无惊可疗。而名之 曰慢惊。更属谬妄。其误三也。此外。如伤 风发搐。伤食发搐。潮热发搐。将见痘疹发搐。 太阳病变痉。以及天钓。内钓。痫症之类。皆有搐 掣反张强直之状。世人不知。昧于分别。 往往亦混作惊风施治。且或委之于无知妇人之手。致令无 辜赤子。横遭夭折。其误四也。今 将以上各条。辨症论治之法。汇列于后。俾临症者有所指归。一 洗从前陋习。庶几登赤子于 寿域矣乎。 [辨惊风之误论第九]大惊猝恐 属性:小儿气怯神弱。猝见异形。猝闻异声。最伤心胆之气。内经云。大惊猝恐。则气血分离 。阴 阳破散。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经脉空虚。血气不次。乃失其常。又惊则气散。 又恐伤肾。惊伤胆。其候则面青粪青。多烦多哭。睡卧惊惕。振动不宁。治法急宜收复神气 为要。 宜秘旨安神丸。或独参汤。茯神汤之类主之。若妄进金石脑麝之品。是犹落井而又下 之以石矣。 [辨惊风之误论第九]因惊吓而致肝心二脏木火俱病者 属性:乳儿之母。嗜食肥甘。或酒后乳儿。或将护失宜。衣衾太暖。致令小儿邪热郁蒸。积于 心而 传于肝。盖心藏神而肝藏魂。猝被惊触。神魂恐怖。心肝之气亦伤。心虚则邪热得以乘之。 肝虚则内风旋绕。以致夜卧不稳。或笑或哭。忽尔闷绝。目直上视。牙关紧急。口噤不开。 手足搐 掣。身热面赤。脉数引饮。口中气热。二便黄赤。或秘。搐而有力。为邪气实。宜导 赤 散。更加 干地黄防风竹叶。连进三服。或兼辰砂抱龙丸。少少与之。用以导心经之邪热 。息肝脏之虚风。其 病即愈。倘肆用香散走窜。或寒凉攻伐之剂。必变为虚寒败症。不治者 多矣。宜兼详虚实二论。 [辨惊风之误论第九]虚寒败症 属性:凡小儿病后。或吐后泻后。或脾胃素虚。或误服药饵。或过服克伐之剂。或感受风寒。 而致 气微神缓。昏睡露睛。手足厥冷。身体或冷或热。或吐或泻。涎鸣气促。口鼻气冷。惊跳螈 。搐而无力。乍发乍静。面色淡白。或眉唇青赤。脉象沉迟散缓。或细数无神。此盖举世 共诧为慢 惊风者是也。殊不知病本于虚。脏腑亏损已极。无风可逐。无惊可疗。全属虚寒败 症。不必尽由惊 吓而致。盖脾虚不能摄涎。故津液妄泛而似痰。火虚则身寒。口中气冷。木 虚故搐而无力。每见世 医狃于陋习。辄作惊风施治。致令百无一救。此无他。良由前人立名 之不慎以致此耳。若更乞灵于 无知妇人。则其死更速。盖斯时一点真气。已届半续半离之际 。一经动摇。鲜有不随手而脱者。吁 第15页-千本中医易学书籍阅读下载 可哀也。主治之法。急宜温补脾胃为要。如四君子汤。 五 味异功散。加当归酸枣仁。东垣黄 汤。 若脾土虚寒甚者。六君子加炮姜木香。不应者。急 加附子。脾肾虚寒之甚。或吐泻不止者。附子理 阴煎。或六味回阳饮。若但泄泻不止者。 胃关煎。若元气亏损已极。而至昏愦者。急灸百会穴。 (百会在头顶正中。取之之法。 用线量前后发际及两耳尖。 折中乃是穴也。) 兼服金液丹。凡此贵在辨之于早。而急为温补之。始克有济。倘稍涉迟疑。则必致不救 。慎之慎之 。宜兼详虚论。 [辨惊风之误论第九]伤风发搐 属性:凡小儿身热脉浮。口中气热。呵欠顿闷。手足搐搦者。此因伤风而得之。宜大青膏。或 人参 羌活散之类主之若搐而肢体倦怠。口气不热。则属虚矣。宜异功散以补脾。钓藤饮以制肝。 则搐自止矣。若月内小儿。搐而鼻塞。亦属风邪所伤。宜用葱白七茎。生姜一片。细擂摊纸 上。合 置大人掌中令热。急贴囟门。(案方书。顶中央旋毛中为百会。百会前一寸为前顶。 百 会前三寸 即囟门。)少顷即搐止而鼻亦利矣。寻常小儿伤风。亦可用之。愈后取去。仍当以 绵胭脂一片。周 遭以热面糊护之。以蔽大人口鼻之气为善。 [辨惊风之误论第九]伤食发搐 属性:凡小儿饮食过度。致伤脾胃。呕吐多睡。不思乳食。忽然而搐者。此因伤食得之。宜消 食丸 。若食既消而前症仍作。或见虚象者。此脾土伤而肝木乘之也。宜六君子加钓藤钩以健脾。 平肝。慎勿肆用消导。而致变坏症也。 [辨惊风之误论第九]潮热发搐 属性:小儿潮热发搐。谓因潮热不已。血虚筋急而发搐也。所谓潮热者谓时间发热。过时即退 。来 日根据时而发。如江海之潮汐。而罔或愆期也。原其所自。由于因热而致搐。不由惊吓而致病 。若妄作荒诞之惊风施治。则大误矣。主治之法。要不外乎虚实寒热四者而已。假如病因于 肝 。 其候则身体壮热。目上视。手足动摇。口生热涎。颈项强急。当用地黄丸以补肾。泻青丸 以治肝。 若兼作渴饮冷便结。属肝胆经虚热。用柴芍参苓散。若更兼自汗盗汗。属肝胆经 血虚。用地黄丸。 若口吻流涎。属肝木克脾土。用六君子汤主之。假如病因于心。其候则心 惕。目上视。白睛赤。牙 关紧急。口内涎生。或渴而饮水。手足动摇。当用导赤散以治心。 地黄丸以补肝。若渴而饮汤。体 倦不乳。属土虚木旺。用六君子地黄丸主之。假如病因于肺 。其候则不甚搐而喘。目微斜视。身热 如火。睡露睛。手足冷。大便淡黄水。当用益黄散以 补脾。泻青丸以治肝。导赤散以治心。若身体 微热。属脾肺虚热。用异功散。若喘泻不食。手 足逆冷。属脾肺虚寒。用六君子加炮姜木香。若久 病而元气虚者。用六君子地黄丸主之。假 如病因于肾。其候则不甚搐而卧不稳。身体温壮。目睛紧 斜。喉中有痰。大便银褐色。乳食 不消。多睡不省。当用益黄散以补脾。导赤散以治心。若吐泻不 乳。厥冷多睡。属寒水侮土 。用益黄散。不应者。用六君子加姜桂主之。大都治搐之法。皆当以固 脾肺之气为先。盖土 旺金生。则肝木有制。不来乘脾。其搐自止。治者审焉。宜兼详虚实二论。 第16页-千本中医易学书籍阅读下载 [辨惊风之误论第九]将见痘疹发搐 属性:凡小儿于将见痘疹之时。必先发热。热甚则阴分受伤。或心移热于肝。以致风火相搏。 而见 手足搐搦。口眼歪斜者。亦常有之。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云。诸痛痒疮。皆属于 心。盖心主热。热甚则肺经受克。不能制伏肝木。热则生风。风火相搏。神气不安。故惊惕 而发搐 也。苟或妄以惊药治之。则心寒而肌敛。毒必内陷。害可胜言哉。主治之法。当察其 所属而调剂之 。如发热无汗。表邪甚而搐者。柴归饮。或惺惺散之类主之。烦渴饮冷。里热 甚而搐者。导赤散。 或辰砂六一散之类主之。肝胆热甚。大便秘结。烦躁而搐者。泻青丸主 之热甚见血而搐者。犀角地 黄汤主之。风热既退。则痘随出而搐自止矣。然此皆治实之法。 此外有因禀赋素虚。心脾不足而搐 者。但当以面色青白。神气怯弱为辨。宜七福饮。或养心 汤。或六气煎。加枣仁主之。 [辨惊风之误论第九]太阳病变痉 属性:仲景先生云。身热足寒。头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 背反 张者。痉病也。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刚痉。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柔痉。又曰。太 阳 病。发汗过多。因致痉。小儿肌肤嫩薄。腠理不密。血液未充。易于感冒。往往初传太阳 一 经。 便觉身强多汗。筋脉牵动。人事昏沉。是即变痉症也。良由热甚伤阴。汗多伤液。血气 内虚。筋失 所养。以致此耳。主治之法。若初病便痉。表邪未解。阴虚无汗身热者。宜人参 羌活散。或三柴胡 饮。或四柴胡饮之类主之。若因汗出太多。或过事表散。阳气虚甚者。宜 参附汤。参归汤。人参建 中汤之类主之。若汗出兼火。脉见洪滑。证见烦躁。或 痰热甚者。用丹溪人参竹沥之法主之。若身 微热。脉不紧数。此表邪已随汗解。不必再用发 散。只宜专顾正气为要。宜五福饮之类主之。若大 虚而脉见沉细阴胜者。宜大营煎。大补元 煎。十全大补汤之类主之。其次。有以误下伤阴。或泄泻 过度。或湿症误汗。或疮家误汗。 或亡血过多。或妇人产后。或伤暑。或中风之类。种种不一。皆 能致痉。奈何世 医不明此理。以小儿太阳初病变痉。而谬名之曰急惊风。以汗下过度。神气微弱。 口开眼张 。而名之曰慢惊风。以妇人产后。血虚发痉。而名之曰产后惊风。以损伤亡血过多变痉。 而名之曰破伤风。以暑伤正气。汗多厥逆。而名之曰暑惊风。以及体虚非风之类。不知皆属 极虚之 症。动以惊风为名。辄投开关镇坠之品。致使真气益虚。邪反内陷。死亡相继。何生 民之不幸。若 此其甚也。业幼科者。毋得以头摇口噤。反张搐搦。便妄作惊风施治。以致误 人不救也。 [辨惊风之误论第九]天钓内钓 属性:天钓之状。发时头目仰视。惊悸壮热。两目反张。泪出不流。手足搐掣。不时悲笑。如 鬼祟 所附。甚者爪甲皆青。由乳母浓味积热。贻儿为患。或外感风邪所致。宜内服钓藤饮。外用 双金散吹鼻。至于内钓。其状则腹痛多喘。唇黑囊肿。伛偻反张。眼尾赤色。或五内抽 掣。作痛狂 叫。或泄泻缩脚。亦由乳母起居不慎。或为寒气所乘而致。宜钓藤饮。五味异功 散。 加干姜木香 。甚者宜加肉桂。进乳食者可治。若因乳母郁怒伤肝。宜兼治其母。宜用逍遥散 加熟地。或加味归 脾汤。俱加漏芦。子母同服。 第17页-千本中医易学书籍阅读下载 [辨惊风之误论第九]痫症 属性:小儿痫症。多因禀受先天不足。或因妊母七情所伤。传儿为患。发之之状。其候则神气 怫郁 。眼瞪面目牵引。口噤涎流。肚腹膨胀。手足搐掣。或项背反张。或腰脊强直。或仆地作声 。醒时吐沫。但当以四体柔弱。发而时醒者。是即痫症也。第五脏不同。治法各异。阴阳 有别。难 易殊途。宜详言之。假如面赤目瞪。吐舌啮唇。心烦气短。其声如羊者。此心痫也 。宜养心汤。妙 香散主之。假如面青唇青两眼上窜。手足挛掣反折。其声如犬者。此肝痫也 。宜地黄丸主之。若搐 而有力。宜柴胡清肝散主之。假如面黑目振。口吐涎沫。形体如尸。 其声如猪者。此肾痫也。宜地 黄丸大剂煎汤主之。假如面如枯骨。目白反视。惊跳反折。摇 头吐沫。其声如鸡者。此肺痫也。宜 补肺散主之。若面色萎黄。土不生金也。宜异功散主之 。若面赤色。阴火上冲于肺也。宜地黄丸主 之。假如面色萎黄。目直腹满。四肢不收。其声 如牛者。此脾痫也。宜异功散主之。若面青泻利。 饮食少思。木来乘土也。宜六君子加木香 柴胡主之。以上五脏所属。主治之大法也。至若阴阳难易 。则以发热。抽掣仰卧。面色光泽 。脉浮者为阳。易治。若身冷。不搐。覆卧。面色黯黑。脉沉者 为阴。难治。要皆元气不足 之症也。通宜用紫河车研膏。加人参当归末。糯米粥糊丸。多服取愈。 若妄用祛风化痰克 伐之剂。或初发时。误作惊风施治者。必死。大凡小儿平日。宜察其耳后高骨间 。若有青脉 纹者。宜即抓破出血可免斯患。此外又有因汗出当风。或脱换衣服。风邪乘虚暗袭。致 见目 青面红。迷闷搐掣。涎潮屈指。如计数者。名曰风痫。宜先用消风丸少少与之。继即用补中 益气汤。兼六味地黄丸。或八珍汤之类主之。兼宜服紫河车丸。又有因伤食过甚。以致嗳吐 气。发 搐。大便 臭者。名曰食痫。即俗所谓食厥者是也。宜详伤食发搐条。兹不再 。上凡十条。其候虽 各有不同。而其搐搦之状。似与世之所谓惊风者相仿佛。其实病各不同 。主治亦互异。真不啻有霄 壤之别。冰炭之分焉。究其相沿。概谓惊风之说。由于不细心 探 讨前人之书。但概谓之惊风。则 其法为较通俗而易耳。殊不知此门一开。遂令天下业幼科者 。只抱数方。便为神术。或更独标其名 曰惊科。大可叹也。吾今而立是说。非发前人所未发 。实启后来之大觉耳。吾于操缦者有浓望焉。 [辨惊风之误论第九]附方 属性:独参汤 治诸气虚气脱。及反胃呕吐喘促。粥汤入胃即吐。凡诸虚症垂危者。 人参(二两 如无力之家以上好党参代之。) 用水一升。煎取四合。乘热顿服。日再进之。兼以人参煮粥食之。尤妙。 茯神汤 治胆气虚寒。头 痛目眩。心神恐惧。或者惊痫。 人参 黄 (炒) 枣仁(炒) 熟地 白芍(炒) 柏子仁(炒) 五味子 茯神(各一两) 桂心 甘草(炒各五钱)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水煎。 辰砂抱龙丸 此药利惊疏风。豁痰清热。并治伤寒伤风。咳嗽生痰。喘急昏沉发热。鼻 流清涕。或 风暑热症。睡中惊掣。痧疹 疮。胎风胎惊胎热等症。邪气实者。 天竺黄(四钱须要嫩白者) 牛胆 星(一两) 朱砂(四钱一半为衣) 天麻(五钱) 雄黄(秋冬三钱春减半夏二钱) 麝香(三分痘 疹中不用) 防风(三钱) 甘草(三钱) 上为细末。蜜丸芡实大。雪水糊丸尤佳。姜汤或薄荷汤磨 服。痘疹时行。 加天花粉四钱。同药糊丸。 东垣黄 汤 治惊论。外物惊。宜镇心。以黄连安神丸。若气动所惊。宜寒水石安神丸 。大 忌防风 丸。治风辛温之药必杀人。何也。辛散浮温热者。火也。能令母实。助风之气盛。皆 杀人也。因惊 第18页-千本中医易学书籍阅读下载 而泄青色。先镇肝以朱砂之类。勿用寒凉之气。大禁凉惊丸。风木旺。必克脾 胃。当先实其土。后 泻其木。阎孝忠编集钱氏方。以益黄补土。误矣。其药有丁香辛热助火 。火旺土愈虚矣。青橘皮泻 肺金。丁香辛热。大泻肺与大肠。脾实当泻子。今脾胃虚。反更 泻子而助火。重虚其土。杀人无疑 矣。其风木旺证。 右关脉洪大。掌中热。腹皮热。岂可以助火泻金。如寒水来乘脾土。其病呕吐腹痛。泻痢青 白。益 黄散圣药也。今立一方。先泻火补金。大补其土。是为神治之法。 黄 (二钱) 人参(一钱) 甘 草(炙五分) 上 咀作一服。水一大盏。煎至半盏。去渣食远服。加白芍药尤妙。此三味。皆甘温 能补元气。甘 能泻火。内经云。热淫于内。以甘泻之。以酸收之。白芍药酸寒。寒能泻火。 酸 味能泻肝而大补 肺金。所补得金土之位大旺。火虚风木何由而来克土。然后泻风之邪。 金液丹 旧方主病甚多。大 抵治气羸。凡久疾虚困。久吐利不瘥。老人脏秘。伤寒脉微 。 阴厥之类。皆气羸所致。服此多瘥 。大人数十丸。至百丸。小儿以意裁度多少。皆粥饮下。 羸甚者化灌下。小儿久吐利垂困。药乳皆 不入。委顿待尽者。并与数十丸。往往自死得生。 少与即无益。尝亲见小儿吐利已极。已气绝弃诸 地。知其不救。试谩与服之。复活者数人 。 硫黄(十两) 上取精莹者。研碎入罐子。及八分为度。不可满。外用益母草。同井泥捣。因济罐外。 约浓 半寸 。置平地。以瓦片覆罐口。四面炭五斤拥定。以熟火一斤。自上燃之。候罐子九分赤口 缝有碧烟。 急退火。以润灰三斗覆至冷。剖罐取药。削去沉底滓浊。准前再 。通五 为足 。(急用可三 止。 )药如熟鸡卵气。取并罐埋润地一夜。又以水煮半日。取药。柳木槌研 细。滴水候扬之无滓。更研 令干。每药一两。用蒸饼一两汤释化。同捣丸之。曝干密贮。 听用。 大青膏 治伤风痰热发搐。 天麻 青黛(各一钱) 白附子(煨) 乌蛇(酒浸取肉焙) 蝎尾(各五分) 天竺黄 麝香(各一字 。案古法用一字者。以药堆满钱上之一字也。用二字者同。亦有 只用半字者。) 上为末。生蜜丸豆大。每用半粒。薄荷汤化下。 人参羌活散 治伤风惊热。 人参 羌活 川芎 白茯苓 柴胡 前胡 独活 桔梗 枳壳 地骨皮 天麻(等分) 甘草(炙减半) 上用 生姜薄荷水煎。治惊热加蝉蜕。 钓藤饮 治天钓潮热。 钓藤 人参 犀角屑(各半两) 全蝎 天麻(各二分) 甘草(半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水煎。 消食丸 治乳食过多。胃气不能消化。 砂仁 陈皮 神曲(炒) 麦芽(炒) 三棱 蓬术(各半两) 香附(炒
/
本文档为【085儿科醒【六二易中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