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01-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20年概况及展望(仝小林 刘铜华)

01-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20年概况及展望(仝小林 刘铜华)

2010-11-04 26页 doc 130KB 72阅读

用户头像

is_989178

暂无简介

举报
01-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20年概况及展望(仝小林 刘铜华)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20年概况及展望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20年概况及展望 仝小林1 刘铜华2 陈 良1 1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100053) 2 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 糖尿病(DM)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全世界约有1.5亿糖尿病患者,80%为2型糖尿病。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25年,患糖尿病的人数将比现在翻一番,而且患者主要集中在印度和中国等亚洲国家。我国目前糖尿病人数已超过4000万。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上升了5倍。糖尿病及...
01-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20年概况及展望(仝小林 刘铜华)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20年概况及展望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20年概况及展望 仝小林1 刘铜华2 陈 良1 1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100053) 2 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 糖尿病(DM)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全世界约有1.5亿糖尿病患者,80%为2型糖尿病。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25年,患糖尿病的人数将比现在翻一番,而且患者主要集中在印度和中国等亚洲国家。我国目前糖尿病人数已超过4000万。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上升了5倍。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严重危害社会和家庭的一种流行性非传染病。积极开展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已成为目前医学界研究的热点。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实践,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现就近20年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指出其中的问题和不足,同时展望未来,以供同仁指正。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20年研究概况 1.1 理论研究 1.1.1 病因研究 近年来从体质差异、饮食不节、过度安逸、情志失调、外感致消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病因学研究[1]。 ⑴ 素体阴虚,五脏虚弱 素体阴虚,五脏虚弱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内在因素。在五脏虚弱中,历代医家更强调脾肾两脏亏虚在糖尿病发病中的重要性。五脏虚弱则藏精不足而致阴津亏虚,如体质分类中的燥红质者易患糖尿病。此外,体质学分类中的腻滞质与消渴病亦有明显的关系。腻滞质者多肥胖,是目前公认的2型糖尿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2]。 ⑵ 饮食不节,房劳过度 饮食不节,房劳过度是指长期过食肥甘,膏粱厚味,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积热内蕴,消谷耗液,损耗阴精,易发生糖尿病。目前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肥胖与2型糖尿病相关,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同时长期过量饮酒对糖尿病的危害极大,引起肝脏的损害,肝糖输出增多,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从而成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此外,房事不节,劳伤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灼伤阴津,可导致糖尿病。但目前尚无有力证据证明纵欲与糖尿病发病的相关性,在现代糖尿病的发病中尚处于空白,提示可进行纵欲与糖尿病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⑶ 精神刺激,情志失调 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或平素情志不舒,郁怒伤肝,肝失疏泄,导致气机郁结,进而化火,消烁津液,上灼肺胃津液,下灼肾阴;或思虑过度,心气郁结,郁而化火,心火亢盛,损耗心脾精血,灼伤胃肾阴液,均可导致糖尿病[3]。现代研究表明,重度心理压抑及焦虑、愤怒、情感脆弱等个性特征与2型糖尿病有显著关联。病理生理研究表明,情绪反应的应激可通过机体的生理机制包括自主神经通路、神经内分泌机制和迷走神经对胰腺的直接影响,诱发DM的发生或加速DM的进程。如在疲劳、焦虑、紧张、心理压力及突然创伤等,机体因应激状态而分泌生长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对抗胰岛素激素的量增加,抑制了胰岛素的分泌,使胰岛素含量减少,同时增加糖异生,减少糖原合成,使血糖浓度升高,促使DM的形成,这与中医学七情可致DM的理论十分相似[4]。因此,我们在糖尿病的发病中,应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对其的影响。 ⑷ 外感六淫,毒邪侵害 有学者提出“外感伤卫,首先犯肺;肺主皮毛,气虚不能卫外,则六淫之邪犯肺,化热化燥,耗伤肺阴,从而导致肺阴虚损,阴液不能敷布”而燥热致消[5]。魏氏等也认为,《伤寒论》中多次提及“口渴症”,其中不乏因外感化热伤气耗津之例[6]。外邪侵袭,或犯肌肤,或客咽喉,正邪交争,皆可伤肺耗气.一旦发热,又可耗伤肺胃之津.肺损及脾,脾之运化受损,病久肺虚及肾,肾气渐衰,气化无权,病势日深。此为外邪侵袭发为消渴,病后脏腑传变之理。现代研究[7、8、9]发现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不少病例血清中可检测到抗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腮腺炎病毒等病毒的特异性抗体IgM抗体,由此表明,病毒感染与1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它选择性作用予易感个体,诱发自身免疫而发病。 ⑸ 久服丹石,化燥伤津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服丹石之风不复存在,但现代医学的某些化学药物,如激素、四氧嘧啶、链尿佐菌素、女性避孕药等均可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1.1.2 病机研究 古人认为消渴的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但是传统中医是在临床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时对消渴病进行认识和诊断的,但糖尿病是根据血糖检查结果进行诊断的,而且很大一部分患者在发现糖尿病后的积极治疗使得“三多一少”症状不明显,因此导致消渴病和糖尿病二者内涵的不对等性。糖尿病前期阶段和无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的患者(占2型糖尿病患者的80%以上)未被古人所认识,因此传统的糖尿病中医辨证体系存在对糖尿病前期、早期认识的缺失,不能客观反映糖尿病之全貌。近20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很多医家开始反思消渴病=糖尿病的指导思路,消渴病=糖尿病正在逐渐向消渴病≠糖尿病转变,自当代施今墨、祝谌予氏创立气阴两虚说和血瘀说以来, 许多学者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和实践体会,各种病机假说被不断地提出,对该病的病机及辨证分型认识焕然一新,既丰富了糖尿病的辨证,又提高了临床疗效[10]。 1.1.2.1 脏腑病机论 ⑴ 脾与糖尿病 现代医家对脾虚与糖尿病的研究,不仅有理论探讨[11]、临床报道[12]、临床研究[13,14],有条件的单位还开展了一系列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主要分为脾气虚论和脾阴虚论。 程益春在国内较早提出脾虚与糖尿病的关系,并提出脾虚致消,理脾愈消理论,经多年来的临床验证,更加肯定了脾虚在糖尿病中的重要地位。熊曼琪[15]等认为脾虚是糖尿病的重要病机,脾气虚弱与消渴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绝大多数患者在整个病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脾气虚弱证候。邵爱荣[16]等认为脾气下脱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他提出糖尿病的病理改变有二:一是降出大升入,二是升降无序,而脾气下脱是其基本的病理改变。并认为阴虚燥热、气虚阳衰、血瘀等是糖尿病过程中的标象,脾气下脱是其本,并贯穿整个病程。潘朝曦[17]提出糖尿病的病机为脾精下流。认为饮食过饥、过饱、肥甘均可伤脾,脾气虚弱则脾不散精,脾经下流,从而水液不能上承而口渴;水津不能四布则当尿多、尿甜;胃纳谷自救则消谷善饥;脾精不能营养四肢则消瘦、肌肉无力;精不上营,目不明或盲。因此,脾不能散精是糖尿病发病之中心环节。郭渝南[18]认为胃热脾虚是糖尿病最基本病机,五脏阴虚燥热,瘀血内阻是病理改变,应将补脾贯穿于整个治疗的始终。庞氏等[19]认为脾不升清这一基础病机从2型糖尿病发病到出现并发症一直贯穿于2型糖尿病的整个始终。在体检时或并发症出现时才被发现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无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这部分患者多体态肥胖,喜食肥甘厚味,脾不升清是其发病的基础。脾气不能升清将是精微物质得不到正常输布,血中葡萄糖淤积含量增高的重要环节;脾不升清,则湿浊内生,土壅木郁,郁而成火,肝阳易亢;脾气不升导致津液及血液输布失常,再加湿浊阻滞,致使血液与津液运行不畅,从而痰浊、血瘀内生,甚则痰瘀互结;脾不升清日久终将导致机体气血阴阳亏虚、肾精亏乏。从而导致糖尿病的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说脾不升清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机。还有不少学者[20、21]认为该病的病机是以脾的运化机能下降,即脾失健运为关键,以气阴两虚贯穿于疾病的始终;以内热、痰湿、血瘀为标,随着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各有所侧重。并且有人[22]将该病分为脾胃积热、脾虚湿阻、脾虚津亏、脾虚致瘀、脾气下脱和脾虚及肾六型。张氏[23]认为胰腺是中医“脾”的重要形态学基础,各种消化酶是“脾”实现其运化功能的物质基础,胰岛素也是“脾”实现其功能的物质之一。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可以认为是“脾”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的结果。史氏[24]认为脾气亏虚失于运化,血瘀痰阻是2型DM的基本病理。 以张国华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糖尿病病本阴虚,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为太阴,乃三阴之长,故伤阴者,脾阴虚首当其冲,脾阴在糖尿病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脾阴虚论治消渴有重要义[25]。 ⑵ 肝与糖尿病 有些学者回顾了历代有关肝与消渴病发病关系的文献论述,结合现代医学有关情绪因素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成果,认为肝脏功能失调与糖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程汉桥[26]等认为“七情失调,肝气郁结,化火伤阴,上损肺津,中伤胃液,下耗肾水,发为消渴。”邹如政[27]认为“肝失疏泄则使人体气机紊乱,气血津液代谢失常从而导致胰岛的分泌功能紊乱。肝的病理特点是易郁、易火、易虚,肝失疏泄而表现出来的肝郁、肝火和肝虚等,都将影响胰岛素的分泌。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的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所以肝失疏泄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肝郁是糖尿病发生的始动因素,肝火是糖尿病发展的重要因素肝虚是糖尿病后期的主要病机”。胡氏[28]、张氏[29]等提出“肝失调畅,气机紊乱”才是导致糖尿病的基本病机,阴虚燥热只是气机紊乱的病理结果。糖尿病在其发病、发展及其脑、肾、眼、神经等脏器主要并发症的演变上,均与肝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仝小林[30]提出由于长期情志不舒或暴怒导致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生热化燥;或因长期过食甘美厚味,使脾运化功能损伤,胃中积滞,蕴热化燥,燥热复必伤阴,阴津不足又能化生燥热,因此肝胃郁热证是糖尿病早期的重要证型。并提出[31]肥胖型糖尿病其发病缘于以食郁为先导的六郁,郁而化热,肝胃郁热。非肥胖型糖尿病病因可能是遗传因素,其成因可能是由于情志伤肝,气郁血滞,郁而化热,消烁肌肤。任氏[32]、刘氏[33]认为生活压力的增加以及营养过剩,使得肝郁与脾虚互为因果,使气血津液的运化失常,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王氏[34]认为肝病致消总的病机是:肝失疏泄,脏气失和,气血津液代谢异常,阴阳水火调节失衡。其病理机转有虚实两端:实证肝气郁结为始,尔后可致肝郁脾虚,或肝郁化火犯肺胃及肾,或肝郁痰瘀。虚证:肝郁化火伤阴而致肝肾阴虚,日久阴损及阳而肝肾阳虚,也有年迈而以肝肾阳虚发病者。此外提出了肝血虚致渴及瘀血留肝致渴。 ⑶ 肾与糖尿病 糖尿病以肾虚立论者多责之于肾阴不足。总结诸医家之临床经验,皆强调“治肾为本”,可知“其本在肾”,其主要症状尿多而甜多肾虚所致。因肾虚不能司膀胱开合,开多合少,固摄无权,精微不藏而泄,造成津液亏乏,水亏则火炽,发为消渴病。而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则上不能蒸化水谷以润泽于身不能固摄精微水液以职司开合,造成水谷之气不能由脾达肺而直趋下源,下源不固,精微水液随小便泄出,终成寒消。 ⑷ 心与糖尿病 张庚良[35]认为五志化火及脏腑功能失调致心火内生,可消灼阴血又可心火刑金,肺热津伤,或影响及胃,胃火伤津,阴津不足,而致口渴多饮、多尿等症。蒋氏[36]认为心火亢盛耗伤阴津,心气不足心阴亏虚,心阳气虚血脉瘀阻,因此心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有一定关系。 1.1.2.2 气血津液病机论 ⑴ 阴虚为本论 张鸿恩[37]等认为,糖尿病的病机以阴虚为其发病的关键,初始多见阴虚热盛证,阴虚在肺肾,热盛在肺胃。随着临床应用清热药及正气的消耗,热象随之而失,呈现气阴两虚证。此时气虚以脾气虚为主,阴虚以肾阴虚为主,日久阴损及阳而见阴阳两虚。瘀血则是本病预后差的重要方面,随着病程的推移,常因瘀血引起合并症致残或危及生命。其病理变化有从阴虚燥热→气阴两虚(挟血瘀)→阴阳两虚转化的趋势。阴虚则贯穿糖尿病的全过程。赵进喜[38]认为内热伤阴是糖尿病病机基本特点。一般说来,糖尿病与脾胃肝肾等多脏相关,阴虚可表现为肺阴、胃阴、肝阴、肾阴不足,其中肾阴不足最为关键;内热可表现为肺热、胃热、肾之虚火,但胃肠结热更为多见。 ⑵ 气虚为本论 周叔平[39]从气的生理功能、气虚产生的病理变化,全面阐述了气虚与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并通过临床实践,提出糖尿病的病机是“气虚为本,阴虚燥热为标”,而非传统的“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认为糖尿病的阴虚证候只是标象,其本质当为气虚。糖尿病人在“无症状期”,即未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之前,已表现出诸多的气虚证候。随着病情的进展,脾气虚不能化生精微,不能摄精及阴精的流失,阴虚之标象便渐渐显露,直至掩盖气虚之本质。赵氏[40]认为消渴病之发病先有气虚,后有阴虚,气虚先于阴虚发生。心气亏虚、气虚血瘀有关;肝气亏虚,藏血失司,或肝失疏泄,化火伤阴,也是形成糖尿病或其并发病的重要原因。冯氏[41]认为糖尿病中后期病机多以气虚为本,燥热为标。由于初期湿热煎熬,患者贪凉纳冷或医家寒凉太过使得苦寒直伤其气,导致气虚,气虚不能生肌肉,不能摄精、蒸腾水液,气虚温煦无权,卫外机能下降,气虚谷气下流,出现燥热,气虚气滞血瘀出现并发症。 ⑶ 气阴两虚论 祝谌予[42]认为绝大多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具有乏力神疲,少气懒言,不耐劳累,易患感冒,舌体胖大或齿痕,舌质淡暗,脉虚无力的气虚见证。推究其理,或因阴虚日久,无以化气;或因脾虚不运,水谷精微直趋膀胧,随尿液渗漏于外,既伤阴津,又耗元气,造成气阴两伤,脾肾俱亏的病理变化。张延群[43]对208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气阴两虚发病频率最高,并贯穿疾病始终。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不是单纯的阴虚,而是由气阴两伤开始的。燥热现象是由阴伤太过而致,属于标证。气虚则精微物质不能生化而滞留血液(血糖升高)或由尿中泄漏而出(尿糖阳性),致使阴精亏虚,阴虚生内热,内热盛又耗气伤阴,形成恶性循环,气阴两伤又可导致气血瘀滞及阴阳两虚,终致病情迁延复杂,变证百出,甚则阴竭阳脱昏迷死亡。并将消渴病的病理变化过程分为4个阶段,即按气阴两虚→燥热炽盛→气虚血瘀→阴阳两虚依次转化。 ⑷ 阳虚论 朱章志[44]认为脾肾阳虚,三枢不畅可导致糖尿病。王氏[45]研究后发现,消渴也有因素体阳虚,初起即同时兼有气虚或阳虚者,并认为此时的上燥渴、下尿频之证乃腾水气所致。张弛[46]在对35例糖尿病患者病因分析中发现,不但有素体阴虚,也见有素体阳虚,素体阴阳两虚者。其中素体阴虚,素体阴阳两虚者多见于2型糖尿病,而素体阳虚者多见于1型糖尿病。郑氏[47]分析阳虚消渴的病因,大致可有以下几种:素体阳虚;素体阴阳两虚;病久阴损及阳;寒凉药物太过伤阳。临床观察亦发现,消渴阳虚明显者,预后不良。 ⑸ 血瘀论 祝谌予[48]认为,糖尿病血瘀证主要由气阴两虚所导致,气虚推动无力而致,“气虚浊留”;阴虚火旺,煎熬津液,津亏液少,则血液粘稠不畅而致“阴虚血滞”。许多学者从基础到临床等方面对瘀血病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林兰等认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于中医血瘀证密切相关,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吕仁和认为[38]血瘀病机尤其是络脉瘀结病机可以说是糖尿病多种血管神经并发症形成的基础。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是消渴病日久,治不得法,久病入络,在气阴两虚或阴阳俱虚基础上,内热、痰湿、气滞、血瘀互相胶结,形成“微型徵瘕”的结果,提出“微型症瘕学说”。詹锐文[49]对糖尿病血瘀产生的机理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认为糖尿病的气虚、阴虚、阳虚之病理变化,导致了瘀血的产生。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阳虚则寒,寒凝则血滞;阴虚内热,血液浓缩,凝聚成瘀。气虚、阴虚、阳虚与血瘀互为因果,同时并存,瘀血既是糖尿病的病理产物,又是糖尿病发展的动因。并从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甲皱微循环的变化,对血瘀证进行了阐述。王北松观察112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血管并发症,舌象大多暗有瘀斑,舌下静脉青紫或怒张。加用活血化瘀药进行治疗效果良好。魏军平对62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进行观察,发现均有瘀血存在。邵启慧认为瘀血贯穿了糖尿病的整个过程,主张以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本病。王家琳认为消渴病病程中往往合并瘀血,其不仅是消渴病的致病因素之一,又是病理产物,使用活血化瘀药治疗消渴及其合并症具有独特的优势。熊曼琪等经过多年临床与实践研究认为瘀热互结是2型糖尿病的病机特点。 1.1.2.3 痰、湿、毒病机论 ⑴ 痰浊论 曹忠贞[50]认为素体亏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 等既能致“消”又能生“痰”,提出“痰的形成,一则直接耗伤阴液,另则痰郁化火也耗伤阴液,更有痰浊闭阻经络,阴津失于输布,皆使机体不得濡养,病发消渴。痰既为病理产物,同时又可作为病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如此进入恶性循环,以至病势日进,顽固难解”。作者认为痰论的提出,并不是否定经典的阴虚论,而只是对消渴理论的补充。“痰论”在逻辑推演上符合基本的中医理论,在实践上也有相应的证据支持,在临床上使用时确有疗效,故值得深入研究。盛梅笑等对102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观察,发现痰湿可见于本病的整个过程。随着慢性血管病变的出现兼痰湿证者亦增多。曾氏[51]认为糖尿病易产生痰湿,痰湿又导致和加重糖尿病。脾胰亏虚,痰湿内生;肾脏亏虚,痰湿丛生;同时第2致病因素,痰湿形成后反过来又会加重糖尿病,痰湿阻碍气机,影响脏腑功能,痰湿产生瘀血,痰瘀互结,加重糖尿病并发症。 ⑵ 湿邪、湿热论 金学仁认为,糖尿病病家最爱贪凉饮冷,医家亦喜用寒凉药物,致脾气受伤,脾阳受损。脾虚则湿停。母病及子,则肺气亏虚,导致其肃降失职通调水道失司,水谷精微不能敷布全身,留为湿浊。并以此指导临床,把糖尿病分为脾虚不能化津、肺虚不能布津等证型进行治疗。徐正正[52]通过对157例2型糖尿病人的中医证候分析,认为不同病程阶段的证候特征是既有特色又有共性。各自的特色为阴虚证仅在临床早期具有普遍性,血瘀证在病程10年以上控制欠佳时才有普遍性。而湿邪(内滞)在全部病例中都具有普遍性。提示糖尿病的迁延难愈很可能与黏腻濡滞的湿邪之毒深蕴于内有关。袁宪章[53]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常兼见脘痞胸闷,口渴不欲饮,口中黏腻,或有甜味,身体困重,舌苔厚腻等湿邪内蕴之象。程汗桥等[54]认为消渴病发生的诸多因素如饮食不洁,劳倦过度,情志失调等均可直接或间接的形成痰湿之邪。痰湿为患既可直接耗伤阴液,另外痰郁化火又可损伤阴液,更有痰湿日久闭阻经络,阴津失于输布,使机体失去濡养而发为消渴者"痰湿既为病理失调,同时又可作为病因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失调,如此恶性循环,以致病势日进,变证丛生且经过临床观察痰湿壅滞大多见于2型糖尿病之形体肥胖者,并将其临床分为脾虚湿困型、痰湿中阻型、阴虚夹湿型、痰热内扰型、阳虚水泛型、气虚痰阻型等5型。 吕氏[55]认为消渴病多为肥贵人高粱之疾,其表现多为湿热。彭氏[56]认为许多糖尿病患者,都在天热、地湿交蒸中患病,反映湿热与糖尿病之成因相关, 尤其我国糖尿病高发区如上海、广州、天津等大多为沿海发达城市,可能与此相关。现代人生存条件改善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人体长期摄入过多高热量饮食但消耗却明显减少,肥胖人渐多,湿热为患易见,已成为当代消渴病十分突出的病机特点。人有先天禀赋与后天调养之异,体质有阴阳寒热燥湿之别,特别当内外合邪时,或先受湿,后化热;或先伏温,后受湿,久则伤及阴液而成消渴病。李赛美[57]总结湿热证是糖尿病初期主要证型,并贯穿于糖尿病全过程,与现代医学强调的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是多种疾病尤其心血管疾病,共同土壤学说相吻合。 ⑶ 毒邪、浊毒论 王如沾[58]等比较全面、深刻地分析了毒与糖尿病的关系,提出“本病病机为虚、瘀、浊、毒并存,瘀浊、毒都是有形的有害物质,可概称为毒。虚、毒相合则致病”。认为在糖尿病病程中,机体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多种变化。基因缺陷属先天不足范畸,属“虚”。人体先天即有的有害物质如糖尿病易感基因与后天摄入的有害物质相结合,使机体发生一系列变化,又产生了多种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就是“毒”。一些超常的、亢奋的、有余的表现,可归于热毒。如自身免疫反应、心理失调、病毒感染、营养过剩等均可产生热毒。一些物质增多,也成为有毒、有害之物。如升高的血糖即为糖毒,糖可生热、生痰,故高血糖属热毒、痰毒。再如升高的血脂即为脂毒,脂可生热,性兼腻滞,故高血脂属热毒、浊毒,其存在于血液中造成血行不畅、瘀滞,故亦属瘀毒。在糖尿病早期即糖耐量异常期,热毒初聚;临床糖尿病期以热、瘀、痰毒为主;而糖尿病并发症期则以寒、瘀、浊毒较明显。吴深涛[59]认为糖尿病之浊毒的本质是体内气机不调致水谷代谢失常,不化精微反生壅滞之气瘀积于血分而化生血浊,因不能及时排解则阻滞脏腑气机而损伤其功能,继于化热耗气伤阴的过程中又酿生毒性为害,而生成之浊毒内蕴血分则再损脏腑气血,成为病机的变转因子而贯穿其病机的全程"有时甚至在糖尿病相当的阶段中,浊毒是作为病变之本而主导着病机的变化,并影响着糖尿病病理变化的规律性。 1.2 临床研究 1.2.1 辨证分型 消渴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为特点,古人根据三消症状的主次,将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进行诊治。现代中医临床学者发现,典型的三消症状仅出现在1型糖尿病和部分2型糖尿病的某一个时期,临床上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症状并不典型或无明显症状。“阴虚燥热”仅是本病病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表现,并非包括全部病程,无法体现疾病的发展趋势和阶段。因此根据糖尿病的病机特点和临床表现,采用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阴阳辨证、脏腑辨证等方法对糖尿病进行动态综合辨证分型,突破了传统的三消辨证施治。 祝谌予等[60]根据糖尿病的临床症状(含并发症)制定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血瘀、火旺等证的辨证标准,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发现糖尿病多具有虚、火旺、血瘀、兼夹证的病理特点。归纳为7个证型:阴虚型、阴虚火旺型、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火旺型、阴阳两虚型、阴阳两虚火旺型、血瘀型。以气阴两虚型最为多见,占60%左右。各证型又可兼有火旺证、血瘀证及脏腑的见证。 林兰[61]根据阴、阳、寒、热辨证将消渴病辨证分为3型,每型又根据脏腑辨证分数证。阴虚热盛型包括肺胃热盛、心胃火盛、心火亢盛、肝阳偏亢;气阴两虚型包括心肺两虚、心脾两虚、心肾两虚、心肝两虚、肺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型包括肾阴阳两虚、脾肾阳虚、脾胃阳虚、心肾阳虚、心阳虚弱等。 吕仁和等[62]结合西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分为五期(阴虚期;阴伤化热期;肾气阴伤、经脉不活期;阴阳气伤、脏器衰败期)、十级(根据病人生活及工作状况而划分,以判断病人生存质量)、十六种证候及十种危重病症,此标准曾被中国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确认为糖尿病的分期分型标准。 国家卫生部在《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中,将消渴病辨证分为4种证型: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血瘀气滞证。目前多数中药新药研究都以此分型为基础进行临床研究。 程益春教授在临床上将糖尿病分为燥热伤肺型,肺胃燥热型,湿热中阻型,肠燥伤阴型,脾气亏虚型,脾虚肺胃蕴热型,脾虚肝肾阴虚型,脾肾两虚气弱型,肝肾阴虚型,阴阳两虚型。 仝小林[63]根据糖尿病病人的不同体质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将其分为两大肥胖型糖尿病和非肥胖型糖尿病主要类型和郁、热、虚、损四大发展阶段,并且认为络脉的损伤在确诊前就已经存在并贯穿疾病全程,根据络脉损伤的程度分为络滞、络郁、络瘀、络闭、经伤。 此外,从张清梅、陈泽奇等对湖南省149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调查分析[64]统计结果结合专业知识了解到临床上该病多见热盛伤津、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和湿热内蕴5类证型,其反应出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早、中、晚3个不同阶段。热盛伤津为2型糖尿病的起始,阴阳两虚为终末期,肝肾阴虚、气阴两虚为中期,湿热内蕴多表现为并发症,阴虚贯穿病程之始终,是导致糖尿病发生与发展的内在因素,为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之本,热盛、湿浊、血瘀为之标。 李学军[65]等注意到在临床上出现血糖升高而诊断糖尿病时的前就已经存在胰岛β功能减退,提出“四消”分期法:伏消、微消、正消、末消。 但是无论何种分类方法对于该病症状不典型和无症状性糖尿病都不能囊括,糖尿病的辨证分型仍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而早期的预防和治疗可能更能发挥中医学的注重整体、多靶点作用的优势,故而适宜的分类方法至关重要。 辨证施治 中医诊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辨证方法除了传统的方剂辨证、三消辨证以外,分型辨证、分期分型辨证、标本虚实辨证、三阴三阳辨证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等。其中,分型辨证是当今临床最常用的辨证论治模式。医家有根据气血阴阳虚实盛衰分型者,有结合脏腑辨证、病因辨证方法分型者,实际上是继承多种传统辨证方法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综合辨证方法。 祝谌予通过大量临床观察,系统总结了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主张用脏腑、气血辨证全参,将本病分为5型辨证施治。(1)气阴两虚型:治以益气养阴兼以活血。方用自拟降糖对药方:生黄芪、生地、苍术、玄参、葛根、丹参。(2)阴虚火旺型:治亦滋阴降火。方用一贯煎加味:北沙参、麦门冬、枸杞子、生地、当归、川楝子、黄芩、黄连。(3)燥热入血型:治亦清热凉血,兼予益气养阴。方用温清饮加减:黄芩、黄连、黄柏、栀子、川芎、当归、生地、白芍、生黄芪、苍术、玄参。(4)阴阳俱虚型:治亦温阳育阴,益气生津。方用桂附地黄汤加味:炮附子、肉桂、生地、熟地、山茱萸、怀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生黄芪、苍术、玄参。(5)瘀血阻络型:治亦活血化瘀,益气养阴。方用自拟降糖活血方:广木香、当归、益母草、赤芍、川芎、丹参、葛根、苍术、玄参、生地、生黄芪。 董建华创糖尿病治疗经验四法:(1)养阴益气法:常用药对为黄芪、玄参。(2)清热泻火法:常用药对为知母、黄连。(3)养阴助阳法:常用药对为肉桂、生地。(4)养阴化瘀:常用药对为丹皮、牛膝。 印会河认为糖尿病的关键病理机制是阳热亢盛,气化太过,因此要泄热降火,减少气化,药用黄芩、黄连、黄柏、生石膏、知母、黛蛤散等,取其清热坚阴,生津护阴,或选用牡丹皮、赤芍、紫草等清热,尤其是清血分之热,凉血而不凝血;如果未能得到积极恰当的治疗,日久则耗气伤阴,因此益气养阴,扶正培本,药用生芪、生地黄、玄参、麦冬、山药、苍术、天冬、天花粉、沙参、葛根、玉竹等;日久瘀血内停,久病入络,瘀血内阻,治疗当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常用丹参、赤芍、川芎、鸡血藤、桃仁、红花、土鳖虫甚至水蛭等配合主方应用,使瘀血得化,经络疏通,气血和畅。 郭士魁认为糖尿病其本在肾,以阴衰阳盛为特点,滋阴清热为治疗大法。其中上消多偏实证,精神体质均较好。治亦清热养阴为主,清热泻火药用量可较大。常用白虎加人参汤、玉女煎、千金黄连丸等。中消多实象,常与上消或下消并存,治疗用凉膈散加减。便秘可重用生大黄。下消病久及肾,肾气衰败,病情较重。治亦六味地黄丸合五子衍宗丸加减。[66] 赵锡武立法处方特点之一是滋阴补气。以治肾为本,并加清胃生津,清心养阴之品。特点之二是配合健脾。治以补中气,健脾胃,配合理气化湿,药如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苍术、茯苓、山药、扁豆、大枣、陈皮、砂仁、藿香等。特点之三是随证标本同治。出现并发症者,糖尿病是本,并发症是标。 吕仁和将本病分为三期。其一为消渴病隐匿期(脾瘅期),临床上尚不同于消渴病,但可发展为该病。无典型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阴虚,可分为阴虚肝旺,治以养阴柔肝,行气清热;阴虚阳亢,治以滋阴潜阳,少佐清热;气阴两虚以益气养阴,活血清热。其二为消渴病期。病机特点为阴虚化热。可辨证为阴虚燥热;肝郁化热;胃肠结热与肺胃实热;湿热困脾;肺热化毒和气阴虚损,经脉失养。其三为消渴兵并发症期(消瘅期)。此期气阴劳损,燥热不解,经脉无以润养,又受燥热熏灼,致使经脉功能失常,血行不畅,脉络瘀阻,可涉及全身各个组织器官。[67、68 ] 林兰教授辨治阴虚热盛型以清胃泻火,方用玉女煎加味:石膏,知母,生地,麦冬,黄连,栀子,牛膝;气阴两虚型以益气养阴为主,方用生脉饮加味:党参,麦冬,五味子,生地,黄芪,知母;阴阳两虚型以滋阴温阳为主,方用右归饮加味:熟地,山萸肉,丹皮,泽泻,枸杞子;夹湿热者多见于糖尿病早期尚未得到合理治疗,或糖尿病病情未得到控制,糖尿病合并急性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者,药用:茯苓、泽泻、薏苡仁、连翘等;夹寒湿者多见于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药用苍白术、山萸肉、泽泻等;夹瘀者糖尿病各种血管病变,药用:当归、丹参、桃仁、乳没、川芎等。糖尿病肾病以阴虚为本,气阴两虚为其基本证型,治疗以益气养阴为主。 吕靖中通过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脾虚是糖尿病发病的关键。脾虚贯穿整个疾病过程始终。故多选七味白术散或参苓白术散加味。日久致瘀者,导致各种并发症出现,常用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之法,选用桃红四物汤或血府逐瘀汤等加减。[68] 杜雨茂常用润上、健中、温下,三焦同治法治疗糖尿病。润肺多以天冬、麦冬、五味子之类;补气健脾用西洋参、茯苓、山药、黄芪之类;温补肾气以熟地、山茱萸、沙苑子、枸杞子补肾阴之亏,附子、肉桂温肾阳,并佐以敛津固涩之品,如金樱子、覆盆子、益智仁等,对降低尿糖有效。[69] 程益春多采用健脾益气法治疗2型糖尿病,健脾补肾、活血利水法治疗糖尿病肾病,健脾益气、补益肝肾法治疗糖尿病闭经,清热化痰排毒法治疗糖尿病酮症,益气活血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南征[70]认为毒损肾络是糖尿病肾病主要病理机制的理论,有热毒、湿毒、瘀毒、浊毒之分,辨证论治、扶正祛邪是糖尿病肾病的根本治则,补肾解毒通络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主要途径,必以解毒(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之法)-通络(畅通气、既病防变之道)-保肾(扶正固本之基)之法,应用于消渴肾病,达到标本兼治,促进病情的康复。 张发荣诊治糖尿病常用治法有以下几种。益气养阴是糖尿病的基本治法,其中诸参、生地、知母、天花粉为体现该治法的要药。清泻燥热法,常用药物有黄连、黄芩、黄柏、大黄、生石膏、龙胆草、苦参、桑白皮、地骨皮、金银花、连翘、桑叶等。健脾化湿法,常用药物有苍术、陈皮、厚朴、藿香、白术、法夏、草寇、砂仁、木香、泽泻、茯苓等。培源固本法,糖尿病病程缠绵,久病之伤,穷必及肾。治疗当以补肾为本。常用药物有枸杞子、何首乌、山茱萸、肉苁蓉、五味子、杜仲、桑寄生、鹿角胶、附片、肉桂、黑芝麻等。通络止痛法,糖尿病日久,病邪入络,脉络受损,临床表现为手足麻木如着套穿靴,肢体疼痛,多如针刺等,当予通络止痛法迅速缓解症状。常用药如桂枝、细辛、威灵仙、木瓜、姜黄、桑枝、荔枝核、延胡索等。[71] 熊曼琪认为瘀热互结在里是糖尿病病机特点之一,可用泻热逐瘀法治疗。凡具有口干舌燥、多饮、多尿、多食、便秘等胃肠燥热主症,同时又兼有形或无形之血瘀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可用泻热逐瘀法治疗,方用桃核承气汤加味。 魏子孝教授在辨治糖尿病时,三多症明显者,先验舌质,凡舌红瘦而老者,证属肺胃热盛,以玉女煎加太子参、玄参为基础方。三多症不明显者,必辨阴阳,凡舌红烦热者,是肾阴耗伤,以参芪麦味地黄汤加减。凡舌淡憎寒者,属肾阳虚损,用参芪地黄汤加菟丝子、肉桂为基础方。并认为糖尿病出现并发症均属本虚标实之证。所谓本虚,主要是气阴两虚,也可阳虚血虚;所谓标实,是正气虚弱、气血运行阻滞而致的瘀血、痰阻等有形之邪。因此扶正中配伍适当的行气、化瘀、消痰、降浊的药物。 高思华教授提出从肝脾肾三脏同治辨治糖尿病,立足肝脾肾三脏同治辨治糖尿病重在分清标本主次。虽然肝、脾、肾三脏同病方致病发,但由于每位患者在致病原因及体质上都有差异,发病后就会有或以肝为主、或以肾为主、或以脾为主等主病脏腑不同现象的存在,并可因此表现出兼挟证的不同。糖尿病最常见的肝脾肾三脏失调的表现为脾肾气阴两虚和肝阳偏亢。其治亦当以健脾益气、滋肾平肝、养阴清热与活血祛湿并举为法,多以杞菊地黄汤加黄芭、黄连、丹参为基础方。并脾肾气虚为主伴肝失疏泄为病机特点者亦为常见,当以健脾温肾为主,疏肝为辅,佐以祛湿化浊活血为法,多以金匮肾气丸加黄芪、人参、柴胡、丹参等。 仝小林[31]提出运用三大医学思想即生态大系统医学思想、个体化医学思想和未病医学思想这些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指导糖尿病的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五大治疗方法:⑴“苦酸制甜”治其标,此法直接针对高血糖,苦以三黄汤为基础,还可酌加龙胆草、苦参、山栀子等,酸药可选择乌梅、石榴皮、白芍、酸枣仁、山萸肉等。⑵“釜底抽薪”清热源,此法基于阴由热耗,气由热损论,用玉女煎之石膏、黄连配青黛、连翘清胃热;泻肺散、清气化痰丸之黄芩配石膏、桑白皮清肺热;当归芦荟丸配夏枯草、黄芩清肝热;增液承气汤清肠热;大柴胡汤清肝胃肠热并存。⑶“辛开苦降”畅气机,常用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以及陷胸汤,左金丸,连朴饮,大柴胡汤,黄连汤,栀子干姜汤,升降散等方。⑷活血通络贯全程,糖尿病的络脉损伤是诸多并发症的根源,其形成和发展有着漫长的过程。治疗要早期介入,在糖尿病的前早期就要应用活血通络之药,预防并发症。⑸扶正补虚要求衡,在糖尿病中、晚期患者治疗中扶正补虚要注意病理状态下的平衡,不可妄补。 赵进喜[38]提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与辨体质、辨病、辨证三位一体的辨证模式,采用三阴三阳辨证,阳明体质的人,易患阳明病,可表现增液承气汤证、升降散证等;少阳体质的人,易患少阳病,可表现为小柴胡去半夏加花粉汤证、加味逍遥散证;太阴体质的人,易患太阴病,可表现为参苓白术散证、理中汤证;少阴体质的人,易患少阴病,可表现为肾气丸证;厥阴体质的人,易患厥阴病,可表现为连梅汤证、建瓴汤证、一贯煎证等。体质与病、证相统一。 高彦彬[72]提出消渴病肾病病机特点早期为肝肾气阴两虚,肾络瘀滞,中期为脾肾两虚,肾络瘀阻,晚期为气血阴阳俱虚,肾络瘀结,浊毒内停,治疗早期以滋补肝肾,益气养阴,化瘀通络为法,中期以温肾健脾,益气活血为法,晚期以益气养血,化瘀散结,通腑泻浊为法。 1.2.3 其他疗法 国内对糖尿病的针灸治疗研究进展较快。唐世英等治疗T2DM50例,选用肺俞、肾俞、外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治疗后血糖、尿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有明显改善,较对照组有显差(P<0.01);韩禅虚等对140例T2DM合并脑梗塞患者进行临床研究,设观察组(针刺调理脾肾法)和对照组(优降糖加无关穴位),观察组改善血糖水平优于对照组(P<0.01)。冯明秀等观察T2DM309例,针气海穴配合消渴膏贴敷,显效220例,好转78例,治疗前后平均血糖、尿糖差异显著(P<0.01)。郭桂珍针刺治疗本病70例,取穴曲池、三阴交、阳陵泉。多饮加鱼际、复溜;多食加中脘、内庭;多尿加关元、太冲。直刺得气为度,留针20分钟,21次为1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间隔7天。结果53例有效,17例无效。经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差异显著。张涛清辨证针灸治疗本病22例,阴虚热盛型针双膈俞、脾俞和足三里,用泻法;气阴两虚型针双尺泽、地机、三阴交和中脘、气海,用平补平泻法;阴阳两虚型针双尺泽、地机、三阴交,用补法,中脘、气海隔姜灸各3壮。均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间隔3日,共治疗4个疗程,配合饮食控制。结果显效8例,有效8例,无效6例。实验证明,针灸后24小时尿糖定量明显下降,并能双向调节血清胰岛素。朱秀峰针灸治疗糖尿病246例,针刺组取穴足三里、三阴交、曲池,均取双例,加肾俞、气海;口渴者加支沟;善食易饥者加中脘配天枢;多尿加关元。采取小幅度捻转,达到麻胀痛感后留针30分钟,配合灸法,每穴5分钟,每日1次,1个月为1疗程。结果显效154例,有效83例,无效9例。他体会采取针灸有直接促进胰岛β细胞恢复调节胰岛神经功能的作用。 另外,运用中国中医传统手法尝试治疗糖尿病,也取得了可靠的成效。并且有报道证实使用外用药膏贴敷治疗糖尿病也能获得一定的疗效。 1.3 实验研究 1985年至今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复方降糖作用的研究。80年代主要为复方降糖作用研究,虽然许多报道中药能降低血糖,但由于缺乏严密的设计和双盲对照,其疗效仍不能得到学术界公认。第二阶段:并发症防治与二类新药的开发,由于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90年代至今重点为并发症的防治。其一中医在治疗并发症方面确实有优势,二是从目前的流调 结果来看,2型糖尿病降糖并不能完全阻止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应进行综合防治。为了提高中药新药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含量,许多制药企业正在试图进行开发治疗2型糖尿病的二类新药,疗效有待进一步评定。 1.3.1 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研究 ⑴ 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茅彩萍[73]观察了百草降糖片对正常小鼠血糖、血清胰岛素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百草降糖片在降糖的同时能刺激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胰高血糖素的含量,而且能增加肝糖原、肌糖原的含量;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在降糖的同时也能增加胰岛素、C肽水平,而且能显著增加血清过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降低过氧化脂质(LPO)含量。说明了百草降糖片的降血糖作用可能是既通过影响糖代谢,又通过改善胰岛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来实现的。李永民[74]报道中药复方糖平煎可以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并促进Ins的分泌,可以抗自由基损伤,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王莉珍[75]报道降糖合剂有一定降低高血糖,提高胰岛分泌功能,改善血黏度,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等作用。益肾消渴方(人参、生黄芪、黄芩、泽泻、茯苓等)具有与消渴丸相似的降低正常小鼠、大鼠血糖值作用,能显著升高正常小鼠血清胰岛素[76];梅山神茶(山药、生地黄、黄芪、绿茶)能显著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值,且呈剂量依赖性,这一作用与消渴丸相似[77];天芪胶囊(天花粉、黄芪、山茱萸、黄连、地骨皮、女贞子、红参、五倍子、墨旱莲、石斛)可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及升高血清胰岛素含量[78]。 ⑵ 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或提高其亲和力,提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加味桃核承气汤(以桃仁、桂枝、黄芪、生地、大黄为主)对NIDDM大鼠有与美吡哒相似的降糖及改善症状的作用,可提高模型大鼠胰岛素指数,增加肝细胞释放的抑制腺苷酸环化酶活力的胰岛素介体量,提高基础及胰岛素刺激的脂肪细胞葡萄糖氧化能力[79]。张炜[80]报道中药益气养阴方能够减轻2 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脂,可能通过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对治疗2型糖尿病有较好的疗效。柳红芳[81]报道开郁清胃颗粒降低链脲佐菌素所致糖尿病大鼠肝及骨骼肌细胞膜胰岛素受体结合力、升高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 1)水平,胰岛素水平无明显变化。说明开郁清胃颗粒通过增加IGF 1的水平,减少了胰岛素受体前的抵抗,从而改善了糖尿病糖代谢紊乱。朱章志[82]报道益气养阴、活血通腑法可减轻继发性磺脲类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外周胰岛素抵抗。王行宽[83]报道清肝泻心法、滋阴润燥法对2型糖尿病均能降糖,升高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改善胰岛素抵抗,其可能通过降低高胰岛素血症、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的胰外作用途径,达到减轻外周胰岛素抵抗,从而降低血糖的目的。陆付耳[84]报道黄连解毒汤具有降糖、抗炎、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改善2型糖尿病的炎症反应程度,改善胰岛素信号传导功能有关。 ⑶ 拮抗升糖激素: 实验表明:糖复康(黄芪、山茱萸、生地、桃仁、大黄、水蛭、玄参)具有降低正常及四氧嘧啶糖尿病家兔血糖,促进胰岛素释放和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的作用[85]。糖肾安(何首乌、石斛、桑椹、菟丝子、肉苁蓉、金樱子、丹参、川芎等)能降低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过高的胰高血糖素,其作用优于达美康加开搏通,对过高的心纳素、血清和垂体生长激素也有抑制作用[86]。 ⑷ 抑制醛糖还原酶作用:杨竞[87]报道糖神散有醛糖还原酶抑制剂(ARI)样作用,可通过抑制多元醇代谢来改善神经功能,并可部分修复结构的损伤。谢学军[88]报道糖明能抑制糖尿病大鼠晶状体组织多元醇通路的异常活跃,从而减轻晶状体高渗性损害,可能是糖障明中药复方抑制糖尿病性白内障形成的一个重要作用。 ⑸ 抑制蛋白质非酶糖基化:徐学功[89]依据气阴两虚夹瘀的病机,采用益气养阴活血法通过降低血糖,抑制糖尿病大鼠蛋白非酶糖基化反应,降低尿蛋白排泄及血尿素氮水平,起到控制糖尿病发展,防治糖尿病肾病的作用。 ⑹ 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及纠正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金芪降糖片(生黄芪、金银花、黄连等)可使高血糖大鼠肝匀浆MDA(丙二醛)水平下降,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与丙二醛比值升高,说明该药不仅能很好地控制血糖,还可提高机体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的能力;中药制剂利多尔(以绞股蓝为主)对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及四氧嘧啶糖尿病家兔的血糖、血脂和自由基水平都有明显影响,在降低血糖的同时能抑制血脂的升高,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和降低脂质过氧化物;消渴灵(柴胡、丹参、女贞子、人参、葛根等)能使四氧嘧啶高血糖大鼠血中胆固醇降低,升高总蛋白及白蛋白水平,说明消渴灵具有良好的纠正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作用。 1.3.2 单味药活性成份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近20年来研究结果显示[90],具有降低血糖作用的有60种中药,如麻黄、苍耳子、牛蒡子、桑叶、葛根、知母、天花粉、夏枯草、黄连、生地、玄参、赤芍、紫草、熊胆、地骨皮、大黄、威灵仙、防己、五加皮、苍术、茯苓、薏苡仁、附子、乌头、荔枝核、麦芽、藕节、虎杖、鬼箭羽、卷柏、桔梗、昆布、枇杷叶、灵芝、刺蒺藜、人参、黄芪、白术、麦门冬、石斛、玉竹、黄精、枸杞子、女贞子、银耳、山茱萸、蚕蛹、玉米须、丹皮、泽泻、五味子、三七、首乌、菟丝子等等。并据报道有10种中药植物资源具有防治糖尿病研究的开发前景:苦瓜、南瓜、茶叶、萝卜、芹菜、麟竭、魔芋、芦荟、螺旋藻、龙芽草。 降糖活性成份的研究: ⑴ 具有降血糖作用的植物成份: 目前从中药植物中发现降糖成分有萜类、胰岛素、肽和氨基酸类、黄酮类、多糖类、硫醚类、生物碱类、香豆精类和不饱和脂肪酸类等。这些成分的特点是,大多数性质较稳定,可考虑内服,除个别成分外,一般毒性甚小,作用温和、缓慢与持久。降血糖的同时降血脂,往往并存降血糖的协同成分,如人参皂苷Rb2与人参多糖[91]。 ⑵ 提高胰岛素受体敏感性的成分: 徐梓辉[92]报道薏苡仁多糖能够改善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这可能与其调节糖代谢酶的活性有关。于健[93]报道葛根素具有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作用。王钦茂[94]报道丹皮多糖纯品2b(PSM2b)为丹皮多糖中降血糖的有效成分它可有效地控制实验性高血糖,其降糖机理可能与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关。玉竹甲醇提取物和番石榴叶中的黄酮苷主要是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而达到降血糖作用的。 ⑶ 具有抑制醛糖还原酶作用的成分: 刘长山[95]报道中药黄芩苷对糖尿病患者的红细胞醛糖还原酶(AR)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早期糖尿病肾脏病变的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及血、尿β2 -微球蛋白有降低作用有助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近年来研究表明,黄芩提取物黄酮类具有抗氧化、抑制醛糖还原酶、抑制脂氧合酶等作用,并能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防止肾小球硬化,具有防治糖尿病肾病的作用。从苏木甲醇提取物分得的苏木查耳酮可抑制83.9%醛糖还原酶。从半夏块茎分得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黄酮苷,可抑制64.7%醛糖还原酶。日本柳杉皮中分得的二萜醌可抑制67%的醛糖还原酶。黄连素也有抑制醛糖还原酶的作用。[96] ⑷ 具有抑制蛋白质非酶糖基化作用的成分: 葛根、柴胡地黄、人参的醇提物对人血清白蛋白(HAS)非酶糖基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晶状体蛋白的非酶糖基化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植物单体成分槲皮素和水飞蓟宾也有较强的蛋白质非酶糖基化抑制作用。许惠琴[97]报道五味子、山茱萸、山楂等中药对蛋白质糖化终产物(AGEs)的生成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能对由AGEs引起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有改善作用。 ⑸ 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的降糖成分: 这类中药成分较多,疗效肯定的有:月见草油乳静脉滴注,能有效降低空腹血糖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HDL-C,全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均有极显著下降,有望用于治疗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患者。小檗碱不仅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而且对糖尿病患者伴有的合并症高血压、高血脂、血栓形成等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1.4 中药新药的研发概况 治疗糖尿病新药研制概况 1985-1992年未见有申报批准治疗糖尿病的中药新药,1993年-1999年3月,国审批治疗糖尿病中药新药产品14个,其中二类中药1个、三类中药4个,四类中药9个及胶囊、口服液、颗粒剂、冲剂、注射液5种剂型。平均每年审批1-2个中药,1999年的数量有所增加。1993-1999年审批的治疗糖尿病的14个新药品种有8个处方。其中13个均为中药复方,仅一个是从中药材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1999年至今审批三个中药新药。列表如下: 目前上市的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主要品种列表如下: 药 名 组 成 功 效 适 应 症 消渴平片 黄芪、人参、花粉、 知母、葛根、天冬、 五味子、沙苑子、 丹参、五倍子 益气养阴, 生津止渴, 清热泻火, 益肾缩尿 糖尿病证属燥热偏盛,阴津亏耗,或久病阴损及 阳、阴阳两虚者 玉泉丸 葛根、生地、麦冬、 五味子、甘草、 天花粉、糯米 养阴生津, 止渴除烦, 益气和中 糖尿病消渴阴津亏少之症。口渴、多食、多尿、 手足心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降糖甲片 黄芪、黄精、太子 参、生地、天花粉 益气养阴、 扶正顾本 气阴两虚型糖尿病 三消胶囊丸 黄芪、蚕蛹、玉米须 、石斛、蒲黄、仙 灵脾等 活血生津、 补肾益气。 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以气虚者效果尤佳。 消渴降糖片 黄精、甜菊、蔗鸡、 桑椹、天花粉、 淮山药、红参等 滋补肝肾、 润肺滋阴、 生津止渴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证属多饮、多尿、多食 者。 甘芍降糖片 甘草、白芍等 养阴清热 糖尿病,对三阳热结所致消渴具有良好效果。 降糖丸 女贞子、牡丹皮、黄芪、地黄等 养阴滋肾、 生津止渴、清热除烦 糖尿病、阴虚热盛者。 降糖舒 生地、熟地、黄芪、黄精、刺五加、荔枝 核、丹参等 滋阴补肾、降糖止渴。 糖尿病及其全身综合征 消渴丸 北芪、生地、花粉、 优降糖(每丸含优 降糖0.25mg) 滋阴补肾、 益气生津。 糖尿病。适应于尚有部分功能的糖尿病患者。 对初发病,轻中型及稳定型的患者疗效显著。 消渴冲剂 金钱草30克,党 参12克,黄芪12 克,玉竹12克,枸 杞子根12克,麦冬 12克,熟地12克, 天花粉12克。 清热生津, 养阴补肾 糖尿病见多饮、多食、多尿者。 滋肾蓉精丸 黄精20克,肉苁蓉、 首乌、金樱子、山 药各15克,赤芍、 山楂、五味子、佛 手各10克(上药共 研细末,水泛为丸) 补肝益肾, 活血通络 肾虚型糖尿病。症见多饮、多食、多尿、消瘦 或虚胖,头晕眼花,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疲 乏健忘,阳痿遗精,手足心热,舌红少苔或舌 淡苔白,脉沉细数或细数无力。 五加参降糖片 刺五加60斤,泽泻 60斤,葛根60斤, 用酒精回流提取浸 膏,另加葛根粉10 斤,掺入膏内,烘 干后加入氢氧化 铝粉660克,硬 脂酸镁、干淀粉各 132克。压片,每 片重0.307克,含 生药1.11克。 健脾补肾、 益气养阴。 糖尿病证属脾肾气阴两虚,症见疲乏无力,口干、 口渴、多尿。 甘露消渴胶囊 生地、熟地、党参、 菟丝子、黄芪、麦 冬、天冬、天花粉、 山芋肉、当归、茯 苓、泽泻,各等分。 研末装入胶囊。 补肾水, 清肺胃 糖尿病证属肾水不足,肺胃热盛者。 参芪降糖片 人参皂甙、五味子、 山药、生地、麦冬等。 益气养阴、 滋脾补肾。 主治2型糖尿病。 渴乐宁胶囊 黄芪、地黄等。 益气养阴 生津。 气阴两虚型糖尿病,症见口渴多饮、五心烦热、 乏力多汗、心悸等。 金芪降糖片 金银花、黄芪等 清热益气 气虚内热消渴病,症见口渴喜饮,易饥多食, 气短乏力等。用于轻中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糖脉康颗粒 益气养阴, 活血化瘀。 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1.5 主要成就 1984年浙江省中医院研发的养阴降糖片获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奖; 1985年吉林省人参研究所人参降糖胶囊研究获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奖; 1985年辽宁省沈阳市中医研究所冷针冷灸法及其治疗仪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1986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降糖甲片治疗成年人消渴获得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奖进步二等奖; 1987年白求恩医科大学γ-月见草油的研究获得卫生部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92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降糖通脉宁”治疗糖尿病血管合并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获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199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治疗糖尿病的新药金芪降糖片的研究获卫生部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1993年广州中医学院加味桃核承气汤对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动物模型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获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95年吉林省中
/
本文档为【01-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20年概况及展望(仝小林 刘铜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