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

2010-11-05 50页 doc 469KB 35阅读

用户头像

is_565754

暂无简介

举报
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 (一)童子髎 手太阳、手足少阳经交会穴 定位 目外眦旁0.5寸,眶骨外缘凹陷中 刺法 平刺0.3-0.5寸 (二) 听会 定位 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孔 刺法 张口 直刺0.5-1寸 (三) 上关 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 又名客主人 定位 下关穴直上,当颧弓的上缘 刺法 直刺0.5-1寸 (四) 颔厌 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 定位 头维穴与曲鬓穴弧形线的上1/4与下3/4交界处 刺法 平刺0.5-0.8寸 (五) 悬颅 定位 头维穴与曲鬓穴弧形线中点 刺法 平刺0.5-0.8寸 (...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 (一)童子髎 手太阳、手足少阳经交会穴 定位 目外眦旁0.5寸,眶骨外缘凹陷中 刺法 平刺0.3-0.5寸 (二) 听会 定位 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孔 刺法 张口 直刺0.5-1寸 (三) 上关 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 又名客主人 定位 下关穴直上,当颧弓的上缘 刺法 直刺0.5-1寸 (四) 颔厌 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 定位 头维穴与曲鬓穴弧形线的上1/4与下3/4交界处 刺法 平刺0.5-0.8寸 (五) 悬颅 定位 头维穴与曲鬓穴弧形线中点 刺法 平刺0.5-0.8寸 (六)悬厘 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 定位 头维穴与曲鬓穴弧形线的下1/4与上3/4交界处 刺法 平刺0.5-0.8寸 (七)曲鬓 足少阳与足太阳经的交会穴 定位 耳前鬓发后缘直上,平角孙穴处 刺法 平刺 0.5-0.8寸 (八)率谷 足少阳与足太阳经的交会穴 定位 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 刺法 平刺0.5-0.8寸 (九)天冲 足少阳与足太阳经的交会穴 定位 耳跟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 刺法 平刺0.5-0.8寸 (十)浮白 足少阳与足太阳经的交会穴 定位 耳根上缘向后入发际横量1寸 刺法 平刺0.5-0.8寸 (十一)头窍阴 足少阳与足太阳经的交会穴 定位 浮白穴直下,乳突根本 刺法 平刺0.5-0.8寸 (十二)完骨 足少阳与足太阳经的交会穴 定位 乳突后下方凹陷中 刺法 斜刺0.5-0.8寸 (十三)本神 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定位 神庭穴(督脉)旁开3寸,当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内2/3与外1/3连接点处 刺法 平刺0.5-0.8寸 (十四) 阳白 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定位 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 刺法 平刺0.3-0.5寸 (十五)头临泣 足少阳、足太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定位 阳白穴直上,入发际0.5寸 刺法平刺0.3-0.5寸 (十六) 目窗 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定位 头临泣穴后1寸 刺法 平刺0.3-0.5寸 (十七)正营 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定位 目窗穴后1寸 刺法 平刺0.3-0.5寸 (十八) 承灵 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定位 正营穴后1.5寸 刺法 平刺0.3-0.5寸 (十九)脑空 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定位 风池穴直上1.5寸 刺法 平刺0.3-0. (二十)风池 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定位 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中,平风府穴处 刺法 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 (二十一)肩井 手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内为肺尖,不可深刺 定位 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刺法 直刺0.5-0.8寸 (二十二)渊腋 本经渊腋至京门诸穴,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 定位 举臂,腋中线上,第四肋间隙 刺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二十三)辄筋 定位 渊腋穴前1寸,第四肋间隙 刺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二十四)日月 胆的募穴,足少阳、足太阴经交会穴 定位 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 刺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二十五)京门 肾的募穴 定位 第十二肋端 刺法 直刺0.5-1寸 (二十六)带脉 足少阳经与带脉交会穴 定位 第十一肋端直下平脐处 刺法 直刺1-1.5寸 (二十七)五枢 足少阳经与带脉交会穴 定位 在侧腹,髂前上棘之前0.5寸,约平脐下3寸 刺法 直刺1-1.5寸 (二十八)维道 足少阳经与带脉交会穴 定位 五枢穴前下0.5寸 刺法 直刺或向前下方斜刺1-1.5寸 (二十九)居髎 足少阳胆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定位 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高点连线的中点 刺法 直刺1-1.5寸 (三十)环跳 足少阳、太阳经交会穴 定位 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刺法 直刺2-3寸 (三十一)风市 定位 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水平线上7寸 刺法 直刺1-2寸 (三十二)中渎 定位 凤市穴下2寸 刺法 直刺1-2寸 (三十三)膝阳关 定位 阳陵泉穴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中 刺法 直刺1-1.5寸 (三十四)阳陵泉 五输穴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阳陵泉 定位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刺法 直刺1-1.5寸 (三十五)阳交 阳维脉郄穴 定位 外踝高点上7寸,腓骨后缘 刺法 直刺1-1.5寸 (三十六)外丘 足少阳经郄穴 定位 外踝高点上7寸,腓骨前缘 刺法 直刺1-1.5寸 (三十七)光明 足少阳经络穴 定位 外踝高点上5寸,腓骨前缘 刺法 直刺1-1.5寸 (三十八)阳辅 五输穴之经穴 定位 外踝高点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处 刺法 直刺1-1.5寸 (三十九)悬钟(绝骨) 八会穴之髓会绝骨 定位 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后缘 刺法 直刺1-1.5寸 (四十)丘墟 足少阳经原穴 定位 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 刺法 直刺 0.5-0.8寸 (四十一)足临泣 五输穴之输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带脉 定位 在第四、五跖骨间,侠溪穴上1.5寸 刺法 直刺0.3-0.5寸 (四十二) 地五会 定位 在第四、五跖骨间,当小趾伸肌腱内侧缘处 刺法 直刺0.3-0.5寸 (四十三)侠溪 五输穴之荥穴 定位 足背,第四、五 趾间缝纹端 刺法 直刺0.3-0.5寸 (四十四)足窍阴 五输穴之井穴 定位 第四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 瞳子髎Tongziliao(GB1)   【标准定位】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图)   【取法】正坐仰靠,令患者闭目,在目外眦外侧,眶骨外侧缘凹陷中取穴。 图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睑外侧韧带、眶脂体。皮肤由眼神经的泪腺神经分布。眼轮匝肌的睑部肌纤维为横纹肌,肌纤维收缩时,可使眼睑闭合。该肌受面神经介支支配。睑外侧韧带由致密结缔组织形成,连接睑外侧联合与颧骨眶面的骨膜和眶结节之间,与睑内侧韧带配合,使眼睑和眼球紧密相贴。针刺不宜过深。   【特异性】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交会穴。   【功用】平肝熄风,明目退翳。   【主治病症】      1.五官科系统疾病:角膜炎,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睑缘炎,屈光不正,青少年近视眼,白内障,青光眼,夜盲症,视神经萎缩;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刺灸法】刺法:1.向后斜刺0.3~0.5寸,局部胀痛;           2.向太阳穴方向透刺,局部酸胀,可放射至外耳道;           3.三棱针点刺出血。             灸法:艾条灸5~10分钟。 听会 Tīnghui(GB2)   【标准定位】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图)   【取法】正坐仰靠位,在耳屏间切迹前,当听宫直下,下颔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空处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囊、腮腺。皮肤由上颌神经的耳颞神经分布。腮腺内部的血管主要有颈外动脉、颞浅动静脉、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面后静脉,神经有耳颞神经和面神经丛。   【功用】开窍聪耳,通经活络。   【主治病症】      1.五官科系统疾病:突发性耳聋,中耳炎,外耳道疖,颞关节功能紊乱,腮腺炎,牙痛,咀嚼肌痉挛;   2.其它:面神经麻痹,脑血管后遗症。   【刺灸法】刺法:直刺0.5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条灸5~10分钟。 上关 Shangguan(GB3)   【标准定位】在耳前,下关直上,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图)    【取法】正坐仰靠或侧伏位,在耳前,颧骨弓上缘,当下关穴直上方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颞筋膜、颞肌。皮肤由下颌神经的耳颞神经分布。该神经伴颞浅动脉上行,布于颞区皮肤。皮下组织内,还有面神经的颞支和颞浅动、静脉。   【特异性】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交会穴。   【功用】聪耳镇痉,散风活络。   【主治病症】      1.五官科系统疾病:耳鸣,耳聋,中耳炎,牙痛,下颌关节炎,颞颔关节功能紊乱;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偏头痛,眩晕。   【刺灸法】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半侧耳部。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颔厌 Hanyan(GB4)  【标准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   【取法】正坐仰靠或侧伏,在鬓发中,当头维与曲鬓连线的上1/4与下3/4的交点处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筋膜、颞肌。皮肤布有耳颞神经,颞浅动、静脉顶支,颞肌受下颌神经的前干肌支支配。   【特异性】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交会穴。   【功用】清热散风,通络止痛。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眩晕,癫痫,面神经麻痹;   2.五官科系统疾病:耳鸣,结膜炎,牙痛,   【刺灸法】刺法:向后平刺0.3~0.4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条灸5~10分钟。 悬颅 Xuanlu(GB5)   【标准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中点处。(图)   【取法】正坐仰靠或侧伏,在头维与曲鬓之间,沿鬓发弧开连线之中点取穴。   【穴位解剖】同颔厌穴。   【特异性】手足少阳、阳明之交会穴。   【功用】通络消肿,清热散风。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     2.五官科系统疾病:牙痛,鼻炎,结膜炎,角膜炎。   【刺灸法】刺法:向后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        灸法: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悬厘 Xuanli(GB6)  【标准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3/4与下1/4交点处。(图)        【取法】正坐仰靠或侧伏,在鬓角之上际,当悬颅穴与曲鬓穴之中点取穴。   【穴位解剖】同颔厌穴。   【特异性】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功用】通络解表,清热散风。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偏头痛,三叉神经痛;     2.五官科系统疾病:耳鸣,结膜炎,鼻炎,牙痛。   【刺灸法】刺法:向后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        灸法: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曲鬓 Qǖbin(GB7)  【标准定位】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图)   【取法】正坐仰靠或侧伏,在耳前上方入鬓发内,约当角孙穴前1横指处取穴。   【穴位解剖】同颔厌穴。   【特异性】足太阳、少阳之交会穴。   【功用】清热止痛,活络通窍。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三叉神经痛,偏头痛,面神经麻痹;      2.五官科系统疾病:颞肌痉挛,牙痛,视网膜出血及其他眼病。   【刺灸法】刺法:向后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        灸法: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率谷 Shuaigu(GB8)   【标准定位】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穴直上方。(图)     【取法】正坐或侧伏,在耳廓尖上方,角孙穴之上,入发际1.5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提耳肌)、颞筋膜、颞肌。皮肤由下颌神经的耳颞神经分布。耳上肌是皮肌,起自帽状腱膜而止于耳廓软骨,其作用可上提耳廓,受面神经分支支配。在皮下组织内,有颞浅动、静脉和耳颞神经。   【特异性】足太阳、少阳之交会穴。   【功用】平肝熄风,通经活络。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眩晕;     2.其它:顶骨部疼痛,胃炎,小儿高热惊厥。   【刺灸法】刺法:平刺0.5~1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颞侧头部。        灸法: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天冲 Tianchong(GB9)   【标准定位】在头部,当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率谷后0.5寸处。(图)   【取法】正坐仰靠或侧伏位,在耳廓根后上方,入发际2寸,率谷穴后约0.5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筋膜、颞肌。皮肤由下颌神经的耳神经分布。(参看率谷穴)。   【特异性】足太阳、少阳经之交会穴。   【功用】祛风定惊,清热消肿。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癫痫;     2.五官科系统疾病:牙龈炎,耳鸣,耳聋,甲状腺肿。    【刺灸法】刺法:平刺0.5~1寸,局部酸胀。        灸法: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浮白 Fubai(GB10)   【标准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1/3与上2/3交点处。   【取法】正坐或侧伏,在耳后乳突后上方,当天冲穴与头窍阴穴的弧形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筋膜、颞肌。在胸锁乳突肌的乳突止点肌腱的外侧,与耳廓背面基底部之间,有耳后动、静脉与其伴行的耳大神经经过。(参看率谷穴)   【特异性】足太阳、少阳经之交会穴。   【功用】散风止痛,理气散结。   【主治病症】     1.五官疾病:头痛,牙痛,耳鸣,耳聋,甲状腺肿;     2.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扁桃体炎;     3.其它:中风后遗症。   【刺灸法】刺法: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        灸法: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头窍阴 Touqiaoyin(GB11)   【标准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当天冲与完骨的中1/3与下1/3交点处。(图)     【取法】正坐或侧伏,在乳突后上方,当浮白穴与完骨穴的连线上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耳后肌、枕额肌(枕腹)。皮肤由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双重分布。耳后肌属皮肌,起于乳突的外面,止于耳廓软骨的后面。该肌和枕额肌的枕腹由面神经的分支支配。(参看浮白穴)   【特异性】手足太阳、少阳之交会穴。   【功用】平肝镇痛,开窍聪耳。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三叉神经痛,脑膜炎,四肢痉挛抽搐;     2.五官科系统疾病:喉炎,神经性耳鸣,耳聋,甲状腺肿;     3.其它:脑血管病,胸痛,支气管炎。   【刺灸法】刺法: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头后侧部。        灸法: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完骨 Wangua(GB12)   【标准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图)   【取法】正坐或侧卧位,在乳突后下方凹陷中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止点)。皮肤由颈丛的耳大神经分布。在皮下组织内,耳大神经与耳后动、静脉伴行。枕额肌起于枕骨上项线外侧和乳突的上部,止于帽状腱膜的后缘,拉牵帽膜状腱。由面神经的耳后支支配。   【特异性】足太阳、少阳之交会穴。   【功用】通络宁神,祛风清热。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失眠,癫痫,面神经麻痹,失语;     2.五官科系统疾病:腮腺炎,齿龈炎,中耳炎,扁桃体炎,口唇肌肉萎缩,牙痛。   【刺灸法】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头顶部。        灸法:间接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本神 Benshen(GB13)   【标准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2/3与外1/3的交点处。(图)   【取法】正坐或卧位,在前发际内0.5寸,神庭穴旁开3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帽状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额骨)。皮肤由额神经的眶上神经分布。在皮下组织内除分布神经外,还有额动、静脉及其分支。额腹是枕额肌的前部,起自帽状腱膜(该膜分两层,包绕额腹的止部)肌纤维向前下方,止于眉部皮肤,并和眼轮匝肌纤维相互交错。其深面的筋膜,则止于眶上缘的上部。该肌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   【特异性】足少阳、阳维之交会穴。   【功用】祛风定惊,安神止痛。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性头痛,眩晕,癫痫;     2.其它:胸胁痛,脑卒中,中风后遗症。   【刺灸法】刺法: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        灸法: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阳白 Yangbai(GB14)   【标准定位】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图)   【取法】正坐或卧位,在前额,于眉毛中点上1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帽状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额骨)。皮肤由额神经的眶上神经和滑车上神经双重分布。(参看本神穴)   【特异性】手足阳明、少阳、阳维五脉之交会穴。   【功用】清头明目,祛风泄热。   【主治病症】     1.五官科系统疾病:眼科疾病;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或面肌痉挛,眶上神经痛等。   【刺灸法】刺法:1.平刺0.5~0.8寸,局部胀痛;           2.向下透鱼腰;           3.向左右透攒竹、丝竹空穴,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头部或眼眶。        灸法:艾条灸5~10分钟。 头临泣 Toulinqi(GB15)  【标准定位】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图)   【取法】正坐仰靠或仰卧位,在前额,阳白穴直上,入发际0.5寸处,于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额骨)。布有眶上神经和眶上动、静脉。   【特异性】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交会穴。   【功用】聪耳明目,安神定志。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小儿高热惊厥;     2.五官科系统疾病:角膜白斑,急慢性结膜炎,屈光不正;     3.其它:急性脑血管病。   【刺灸法】刺法: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条灸5~10分钟。 目窗 Muchuang(GB16)   【标准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1.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取法】正坐仰靠,在头临泣后1寸,当头临泣穴与风池穴的连线上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顶骨)。皮肤由额神经的眶上神经分布。皮肤皮下筋膜与帽状腱膜,通过纤维束紧密结合,三者合称头皮(谓之外科头皮),易从腱膜下结缔组织层分离。头部的行针多在此三层下,疏松结缔组织内进行。(参看本神、头临泣穴)   【特异性】足少阳、阳维之交会穴。   【功用】明目开窍,祛风定惊。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性头痛,眩晕;     2.五官科系统疾病:结膜炎,视力减退,牙痛;     3.其它:感冒。   【刺灸法】刺法: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条灸5~10分钟。 正营 Zhengying(GB17)   【标准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图)   【取法】正坐仰靠或仰卧位,在目窗后1寸,在头临泣穴与风池穴的连线上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顶骨)。皮肤由额神经的眶上神经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帽状腱膜下结缔组织。腱膜下结缔组织为疏松结缔组织形成,因此,又称腱膜下间隙,位于帽状腱膜和颅顶骨膜之间。由于该间隙在颅顶部的范围非常广泛,其向前可达眶部,向后达上项线(枕骨)。此间隙内出血时,常形成较大血肿,血液的瘀斑可到上眼脸的皮下。因该隙内的血管,可通过导血管与板障静脉与颅内硬脑膜静脉窦相交通,颅外的感染,经此途径至颅内。因此,把此间隙的颅顶部称为危险区,针刺时应严格注重消毒。(参看目窗穴)   【特异性】足少阳、阳维之交会穴。   【功用】平肝明目,疏风止痛。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眩晕;     2.五官科系统疾病:牙痛,视神经萎缩;     3.其它:呕吐。   【刺灸法】刺法: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条灸5~10分钟。 承灵 Chengling(GB18)   【标准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4.0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图)   【取法】正坐仰靠,在正营后1.5寸,当头临泣与风池穴的连线上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顶骨)。皮肤由颈神经后支枕大神经分布,该神经与枕动脉、枕静脉并行,枕动脉与颞浅动脉的顶支吻合。(参看目窗、正营穴)   【特异性】足少阳、阳维之交会穴。   【功用】通利官窍,散风清热。   【主治病症】头痛,感冒,鼻炎,鼻出血,退烧。   【刺灸法】刺法: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条灸5~10分钟。 脑空 Naokong(GB19)   【标准定位】在头部,当枕外隆凸的上缘外侧,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图)   【取法】正坐或俯伏,在风池穴直上,与脑户穴(督脉)相平处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枕腹)、骨膜(枕骨)。皮肤由颈神经后支枕大神经分布。枕额肌的后部,称为枕肌,该肌起于上项线的外侧半和乳突的上面,止于帽状腱膜的后缘,由面神经的耳后支支配。(参看目窗、正营穴)。   【特异性】足少阳、阳维之交会穴。   【功用】醒脑宁神,散风清热。   【主治病症】     1.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哮喘;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精神病,头痛;     3.五官科系统疾病:耳鸣,鼻炎,鼻衄;     4.其它:心悸,肩颈部肌痉挛。   【刺灸法】刺法: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后头部。        灸法:艾条灸5~10分钟。 风池 Fengchi(GB20)   【标准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图)   【取法】正坐或俯伏,在项后,与风府穴(督脉)相平,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项筋膜、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之间。皮肤由颈丛的枕小神经分布。项筋膜包绕项部浅、深层肌。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项筋膜浅层,在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之间入浅层的头夹肌,继进深层竖脊肌中的头最长肌和头半棘肌。项肌均由颈神经后支支配。第二颈神经后支可分为内外侧支。外侧支参与支配项肌,内侧支为皮支,称枕大神经。该神经由枕动、静脉伴行,在项筋膜的深面上行,约于上项线水平处,穿斜方肌附着点及项筋膜浅层,分支至颅后部的皮肤。   【特异性】手足少阳、阳维之交会穴。   【功用】平肝熄风,祛风解毒,通利官窍。   【主治病症】本穴为治疗头、眼、耳、口、鼻、脑、神志疾患,以及上肢病的常用要穴。      1.循环系统疾病:脑卒中,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无脉症;      2.五官科系统疾病:电光性眼炎,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鼻炎,耳聋,耳鸣,甲状腺肿大,吞咽困难;      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失眠;      4.运动系统疾病:落枕,肩周炎,中风后遗症,足跟痛;      5.其它:感冒。 【刺灸法】刺法: 1.向对侧或同侧口角方向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头顶、颞部、前额和眼扩散。 2.平刺2.0~3.0寸,透对侧风池穴,局部酸胀,扩散至头项部。 灸法: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肩井 Jianjing(GB21)   【标准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取法】正坐位,在肩上,当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筋膜、斜方肌、肩胛提肌、上后锯肌。皮肤由第4、5、6颈神经后支重叠分布。肩胛提肌,位于颈椎横突和肩胛骨内侧角与脊柱缘上部之间,由肩胛脊神经支配。上后锯肌在前肌的深面稍下方,由第6、7颈椎和第1、2胸椎棘突第2~5肋角的外面,该肌由第一至第四胸神经后支支配。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斜方肌筋膜及其下方斜方肌,在颈横动脉的内侧,深进肩胛提肌、上后锯肌。   【特异性】手足少阳、阳维之交会穴。   【功用】祛风清热,活络消肿。   【主治病症】     1.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脑卒中;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副神经麻痹;     3.妇产科系统疾病: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4.运动系统疾病:落枕,颈项肌痉挛,肩背痛,中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深部正当肺尖,慎不可深刺,以防刺伤肺尖造成气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渊液 Yuanye(GB22)   【标准定位】在侧胸部,举臂,当腋中线上,第4肋间隙中。(图)   【取法】侧卧举臂,当腋中线上,于第四肋间隙处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深筋膜、前锯肌、第四肋间结构、胸内筋膜。皮肤由第3、4、5肋间神经外侧支重叠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筋膜在胸腹壁静脉的外侧,穿胸部深筋膜,入前锯肌,该肌由胸长神经支配。再深进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注意其间的血管神经关系达胸腔壁内面的胸内筋膜。胸腔内相对应的器官是肺和胸膜,不宜深刺。   【功用】理气宽胸,消肿止痛。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胸肌痉挛,肋间神经痛;     2.其它:胸膜炎,颈及腋下淋巴结炎,肩臂痛。   【刺灸法】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辄筋 Zhejin(GB23)   【标准定位】在侧胸部,渊腋前1寸,平乳头,第4肋间隙中。(图)   【取法】正坐或侧卧位,在渊腋前1寸,当第四肋间隙处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部深筋膜、前锯肌、第四肋间结构、胸内筋膜。皮肤由第3、4、5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分布。前锯肌贴于胸廓的后外侧面,以肌齿起始上8至9肋骨的外面,在肩胛骨前外侧,止于该骨的内侧缘(脊柱缘)。前锯肌由胸长神经支配。该神经由腋动脉的第一段的后方入腋窝,沿前锯肌表面下降,最后分成小支,布于该肌各个肌齿。该神经与胸外侧动脉、静脉伴行。胸腔内相对应的器官为胸膜及肺。(参看渊腋穴)   【特异性】足太阳、少阳之交会穴。   【功用】降逆平喘,理气止痛。   【主治病症】     1.呼吸系统疾病:胸膜炎,支气管哮喘;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肋间神经痛,神经衰弱,四肢痉挛抽搐;     3.其它:呕吐。   【刺灸法】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日月 Riyue(GB24)   【标准定位】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图)   【取法】正坐或仰卧位,在乳头下方,当第7肋间隙处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部深筋膜、腹外斜肌(腱膜)、腹直肌、肋间外韧带、肋间内肌、腹横肌、胸内筋膜。皮肤由第6、7、8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胸膜薄而透明,是非常坚韧的浆膜。它可以分为内、外两层。内层包绕肺的表面,称脏胸膜(肺胸膜);外层贴附于胸腔各壁的内面称壁胸膜。由于贴附部位不同,壁胸膜又分为:衬于胸内筋膜内面的是肋胸膜;覆盖于膈肌上面,并与其紧密相贴为膈胸膜;从两侧覆盖纵隔器官的浆膜是纵隔胸膜。此外,胸膜壁层,突出于胸廓上口,第1肋上方的部分称胸膜顶,其突出的程度,与胸廓的形状有关。胸膜壁的脏与壁层相互移动,形成潜在性间隙叫胸膜腔。胸膜各部的相互移动行处,肺的边缘不能伸入其内,这些空隙称胸膜窦。肋胸膜和膈胸膜的返折处,是胸膜窦中最大,而位置最低的,其最低相当于第12肋处,称肋膈窦。因此,针刺该穴时,若盲目进针,除穿经上列结构以外,可经肋窦膈、肺、膈达肝(右侧)、胃(左侧),其后果是严重的。   【特异性】胆之募穴;足太阴、少阳之交会穴。   【功用】利胆疏肝,降逆和胃。   【主治病症】     1.消化系统疾病:黄疸,膈肌痉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肝炎,胆囊炎;     2.其它:肋间神经痛。   【刺灸法】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向胸胁部扩散。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京门 Jingmen(GB25)   【标准定位】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第12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取法】侧卧位,于侧腹部,当十二肋骨游离端下际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部深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肤由第11、12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的侧支的前支重叠分布。腹肌是腹壁的重要组成部。腹外斜肌位于腹前外侧最浅层,肌束由后上方向前下斜行;深层的腹肌由后下方向上方斜行;腹横肌则由后向前横行。因此,腹肌能保持腹腔内一定的压力(腹压),以维持腹腔内器官的正常位置。穴位腹腔内对应器官,有升(右)降(左)结肠、小肠、乙状结肠等。   【特异性】肾之募穴。   【功用】健脾通淋,温阳益肾。   【主治病症】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疝痛,尿石病;     2.其它:肋间神经痛,腰背肌劳损,肠炎。   【刺灸法】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季胁部。        灸法:艾炷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带脉 Daimai(GB26)   【标准定位】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第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图)    【取法】侧卧位,在第11肋骨游离端直下,与脐相平处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肤由第11、12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分布。腹横筋膜是腹内筋膜的一部分,它是由疏松结缔组织形成。(参看京门穴)   【特异性】足少阳、带脉之交会穴。   【功用】健脾利湿,调经止带。   【主治病症】     1.妇产科系统疾病:功能性子宫出血,闭经,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盆腔炎,子宫脱垂,阴道炎;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膀胱炎,睾丸炎;     3.其它:腰痛,下肢无力等。   【刺灸法】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侧腰部。        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五枢 Wushu(GB27)   【标准定位】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方,横平脐下3寸处。(图)   【取法】侧卧位,在腹侧髂前上棘之前0.5寸,约平脐下3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部深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肤由肋下神经和髂腹下神经的外侧皮支分布。皮下组织内有腹壁浅动静脉、浅淋巴管和皮神经以及旋髂浅动脉旋髂深动脉,动脉外上方斜行,分布于髂前上棘内上方深层肌。腹腔内相对应器官,右侧有盲肠、升结肠、阑尾;左侧有降结肠、乙状结肠等。   【特异性】足少阳、带脉之交会穴。   【功用】调经止带,调理下焦。   【主治病症】     1.妇产科系统疾病:子宫内膜炎,阴道炎;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疝痛,睾丸炎;     3.其它:腰痛,便秘。   【刺灸法】刺法:1.直刺0.8~1.5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腹股沟部;                2.向外阴部斜刺1.0~1.5寸,酸胀扩散至耻骨联合及外阴部。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维道 Weidao(GB28)   【标准定位】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枢前下0.5寸。(图)   【取法】仰卧或侧卧位,在五枢穴前下0.5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部深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肤由肋下神经和髂腹下神经的外侧皮支分布。皮下组织内旋髂浅动脉有同名静脉伴行,该静脉汇入大隐静脉。(参看五枢穴)   【特异性】足少阳、带脉之交会穴。   【功用】调理冲任,利水止痛。   【主治病症】     1.妇产科系统疾病:子宫内膜炎,肾炎,附件炎,盆腔炎,子宫脱垂;     2.消化系统疾病:肠炎,阑尾炎,习惯性便秘;     3.其它:肾炎,疝气,髋关节疼痛。   【刺灸法】刺法:1.向前下方斜刺0.8~1.5寸,局部酸胀;           2.深刺可及子宫圆韧带治疗子宫下垂,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小腹和外阴部。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居髎Juliao(GB29)   【标准定位】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取法】侧卧位,在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之最高点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阔筋膜张肌、臀中肌。皮肤由股外侧皮神经分布。阔筋膜张肌以短腱起于髂前上棘,约在股骨中上三分之一处移行于髂胫束,束的下端止于胫骨外髁,该被阔筋膜包裹。阔筋膜张肌和臀中肌均由臀上神经和血管支配与供应。   【特异性】阳跷、阳维、足少阳之交会穴。   【功用】舒筋活络,益肾强健。   【主治病症】     1.消化系统疾病:阑尾炎,胃痛,下腹痛;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睾丸炎,肾炎,膀胱炎;     3.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子宫内膜炎,白带多;     4.运动系统疾病:腰痛,腿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诸疾患等。   【刺灸法】刺法:直刺或斜刺1.5~2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整个髋关节、臀部和腹外侧。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环跳 Huantiao(GB30)   【标准定位】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骨裂孔的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图)   【取法】侧卧屈股位,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的连线上,外1/3与中1/3的交点处取穴。  图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臀肌筋膜、臀大肌、坐骨神经、闭孔内肌(腱)与上下孖肌。皮肤由髂腹下神经的外侧支和臀上皮神经的双重分布。皮下筋膜发达,富有纤维和脂肪组织,臀部的后下部有肥厚而致密脂肪形成脂肪垫。在臀大肌深面,坐骨神经由骨盆出闭孔内肌上方的梨状肌下孔。该点的体表定位在骨客后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的中点;向下则投影在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连线中点稍内侧。坐骨神经的内侧有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血管及阴部神经、血管等。神经下方的闭孔内肌腱及其上下方的上下肌均由骶丛的肌支支配。   【特异性】足少阳、太阳之交会穴。   【功用】祛风化湿,强健腰膝。   【主治病症】     1.运动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脑血管病后遗症,腰腿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脚气;     2.其它:感冒,神经衰弱,风疹,湿疹。   【刺灸法】    刺法: 1.针尖略向下方斜刺2.0~3.0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下肢放散,以治疗坐骨神经及下肢疾患; 2.针尖斜向外生殖器及少腹方向刺2.0~3.0寸,麻胀感可达外生殖器,治疗外生殖器及少腹疾患; 3.针尖向髋关节直刺2.0~2.5寸,局部酸胀感,治疗髋关节疾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风市 Fengshi(GB31)   【标准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横纹上7寸处。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取法】侧卧位,大腿外侧,横纹上7寸,股外侧肌与股二头肌之间,当直立垂手时,中指止点处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髂胫束、股外侧肌、股中间肌。皮肤由股外侧皮神经分布。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参与股四头肌的形成。该肌由股神经支配。旋股外侧动脉起自股深动脉的外侧壁,在股直肌深面分为上下支,下支营养股前外侧肌。(参看居髎穴)   【功用】祛风化湿,通经活络。   【主治病症】     1.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痪,腰腿痛,膝关节炎,脚气;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眩晕,坐骨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炎,小儿麻痹后遗症;     3.荨麻疹,耳鸣等。   【刺灸法】刺法:直刺1~1.5寸,局部酸胀,可向下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中渎 Zhongdu(GB32)   【标准定位】在大腿外侧,当风市下2寸,或 横纹上5寸,股外侧肌与股二头肌之间。(图)   【取法】仰卧位,在大腿外侧,横纹上5寸,当股外侧肌与股二头肌之间取穴。   【局部层次解剖】穴下皮肤、皮下组织、髂胫束、股外侧肌、股中间肌。皮肤由股外侧皮神经。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阔筋,在肌二头肌外侧入股外侧肌,直抵股骨表面的骨膜。前肌由坐骨神经支配,后肌由股神经支配。   【功用】疏通经络,祛风散寒。   【主治病症】       运动系统疾病:下肢麻痹,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腓肠肌痉挛。   【刺灸法】刺法:直刺1~1.5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下扩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膝阳关 Xiyangguan(GB33)   【标准定位】在膝外侧,当阳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处。(图)   【取法】正坐屈膝或仰卧位,阳陵泉直上,股骨外上髁的上方凹陷处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髂胫束、股外侧肌、股中间肌。皮肤由股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膝上外侧动、静脉。   【功用】疏利关节,祛风化湿。 【主治病症】 1.运动系统疾病:膝关节炎,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脚气;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股外侧皮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 【刺灸法】刺法:直刺0.8~1.0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膝部和大腿外侧。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阳陵泉 yanlingquan(GB34)   【标准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图)   【取法】正坐屈膝垂足位,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小腿深筋膜、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腓总神经在窝上角由坐骨神经分离以后,沿着窝外侧壁到腓骨小头的后下方穿腓骨长肌,分为腓浅、深神经。腓浅神经的肌支支配腓骨长、短肌。   【特异性】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土;八会穴之筋会。   【功用】舒肝利胆,强健腰膝。   【主治病症】   1.运动系统疾病:膝关节炎及周围软组织疾病,下肢瘫痪,踝扭伤,肩周炎,落枕,腰扭伤,臀部肌肉注射后疼痛;   2.消化系统疾病:肝炎,胆结石,胆绞痛,胆道蛔虫症,习惯性便秘;   3.其它:高血压病,肋间神经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深刺可透阴陵泉,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下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阳交 Yangjiao(GB35)   【定位取穴】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图)   【取法】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小腿深筋膜、腓骨长肌(腱)、腓骨短肌、小腿三头肌、踇长屈肌。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腓骨长、短肌由腓浅神经支配。小腿三头肌、踇长屈肌由胫神经支配。(参看阳陵泉)   【特异性】阳维脉之郄穴。   【功用】疏肝理气,安神定志。   【主治病症】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腓浅神经疼痛或麻痹,坐骨神经痛,癫痫,精神病。   【刺灸法】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或向足部放射。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外丘 Waiqiu(GB36)   【标准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图)   【取法】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外踝尖上7寸,与阳交穴相平,于腓骨前缘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小腿深筋膜、腓骨长、短肌、趾长伸肌、踇长伸肌。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胫前动脉是腘动脉的终支之一,在腘窝下角,比目鱼肌腱弓下方分出以后,穿小腿骨间膜上端的孔至小腿的前面,行于胫骨前肌和踇长伸肌之间,下降至足背,移行于足背动脉。体表投影在胫骨粗隆和腓骨小头之间的中点与两踝之间连线的中点的连线即是。该动脉除同静脉伴行外,还有腓深神经同行。神经支配长、趾长伸肌。腓骨长、短肌由腓浅神经支配。   【特异性】足少阳经之郄穴。   【功用】舒肝理气,通络安神。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腓神经痛,下肢麻痹,癫痫; 2.运动系统疾病: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 【刺灸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有时可向下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光明 Guangming(GB37)   【标准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五寸,腓骨前缘。   【取法】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外踝尖直上5寸,当腓骨前缘,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小腿筋膜、腓骨长、短肌、趾长伸肌、长伸肌。皮肤由腓浅神经分布。腓浅神经由腓总神经发出,进腓骨长、短肌之间,下降至腓骨肌和趾长伸肌之间,在小腿中下1/3交界处,穿小腿深筋膜至皮下筋膜内下降,分布于小腿下部的外侧及足背皮肤。   【特异性】足少阳经之络穴。   【功用】疏肝明目,活络消肿。   【主治病症】     1.五官科系统疾病:睑缘炎,屈光不正,夜盲,视神经萎缩;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精神病;     3.运动系统疾病:膝关节炎,腰扭伤。   【刺灸法】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向足背扩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阳辅 Yangfu(GB38)   【标准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图)   【取法】正坐垂足或卧位,在外踝尖上4寸,微向前,当腓骨前缘处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小腿深筋膜、腓骨长、短肌腱、趾长伸肌、踇长伸肌。皮肤由腓总神经的分支腓浅神经分布。(参看光明穴)   【特异性】五输穴之经穴,五行属火。   【功用】清热散风,疏通经络。   【主治病症】     1.运动系统疾病:半身不遂,下肢麻痹,膝关节炎,腰痛;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坐骨神经痛;     3.其它:颈淋巴结核,颈淋巴结炎,扁桃体炎。   【刺灸法】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向下扩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悬钟 Xuanzhong(GB39)   【标准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图)   【取法】正坐垂足或卧位,外踝尖上3寸,当腓骨后缘与腓骨长、短肌腱之间凹陷处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小腿深筋膜、腓骨长、短肌腱、趾长伸肌、踇长伸肌。皮肤由腓总神经的分支腓浅神经分布。腓骨长、短肌由腓浅神经的肌支支配,踇长屈肌和趾长屈肌由胫神经支配。(参看光明穴)   【特异性】八会穴之髓会。   【功用】平肝熄风,舒肝益肾。   【主治病症】   1.运动系统疾病:中风后遗症,下肢痿痹,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脊髓炎,腰扭伤,落枕;   2.其它:头痛,扁桃体炎,鼻炎,鼻出血。   【刺灸法】刺法:直刺0.5~0.8寸,深刺可透三阴交穴,局部配胀,可扩散至足。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丘墟 Qiuxu(GB40)   【标准定位】在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图)   【取法】正坐垂足着地或侧卧位,在外踝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足背筋膜、趾短伸肌。皮肤由腓肠神经的足背外侧皮神经分布。足背深筋膜较薄弱,两筋膜之间有丰富的足背静脉网,分别汇入小隐静脉。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足深筋膜,在趾长伸肌腱外侧,深进骰骨表面的趾短伸肌。外踝前动脉在踝关节附近发自胫前动脉,该血管向外在趾长伸肌腱的下方至外踝,与跗外侧动脉和腓动脉的穿支吻合。   【特异性】胆之原穴。   【功用】健脾利湿,泄热退黄,舒筋活络。   【主治病症】     1.运动系统疾病: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腓肠肌痉挛;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     3.其它:胆囊炎,胆绞痛,腋下淋巴结炎。   【刺灸法】刺法:1.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           2.向外斜刺0.8~1.2寸透申脉,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足踝部。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足临泣 Zulinqi(GB41)   【标准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跖趾结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图)   【取法】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四、五跖骨结合部的前方凹陷中取穴,穴当小趾伸肌腱的外侧。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足背筋膜、趾短伸肌、骨间背侧肌。皮肤由足背外侧皮神经和足中间皮神经双重分布。足背皮薄,活动度大。皮下疏松,皮下筋膜中走行有足背静脉网及大小、隐静脉的起始部。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足背深筋膜,在趾长伸肌腱至第4、5趾的肌腱之间,经趾短伸肌腱外侧,入骨间背侧肌。   【特异性】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木。   【功用】舒肝熄风,化痰消肿。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眩晕;     2.月经不调,胎位不正,乳腺炎,退乳;     3.其它:中风瘫痪,足跟痛,间歇热,呼吸困难。   【刺灸法】刺法:1.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向趾端放散;           2.三棱针点刺出血。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地五会 Diwuhui(GB42)   【标准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第4、5跖骨之间,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图)   【取法】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四、五跖骨间,当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足背筋膜、骨间背侧肌。皮肤由足背外侧皮神经和足背中间皮神经分布。跗外侧动脉发自足背动脉(在距骨颈处),向前外行于足背,发交通支连于弓形动脉。(参看足临泣)   【功用】舒肝消肿,通经活络。   【主治病症】     1.五官科系统疾病:结膜炎,乳腺炎;     2.运动系统疾病:腰肌劳损,足扭伤;     3.其它:肺结核,吐血,腋淋巴结炎。 【刺灸法】刺法:直刺或向上刺0.5~0.8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侠溪 Xiaxi(GB43)   【标准定位】在足背外侧,当第4、5趾缝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图)   【取法】正坐垂足着地,在第四、五趾缝间,当趾蹼缘的上方纹头处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足背筋膜、第四骨间背侧肌。皮肤由腓浅神经的足背中间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肤的结构疏松。趾静脉归流于足背静脉弓,经足背静脉网,外侧则流向小隐静脉。骨间背侧肌位于跖骨间隙内,每条肌都起始于相邻两个跖骨的侧面。第四骨间背侧肌绕过足第四趾第一节趾骨的外侧,部分移行趾背腱膜。骨间肌由足底外侧神经支配。   【特异性】五输穴之荥穴,五行属水。   【功用】平肝熄风,消肿止痛。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下肢麻痹,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偏头痛;     2.循环系统疾病:脑卒中,高血压;     3.其它:耳鸣,耳聋,腋淋巴结炎,咳血,乳腺炎。   【刺灸法】刺法:直刺或向上斜刺0.3~0.5寸,局部酸胀,可向趾端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足窍阴 Zuqiaoyin(GB44)   【标准定位】在足第4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图)   【取法】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四趾外侧,距趾甲角0.1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趾背腱膜、趾骨骨膜。皮肤由足背中间皮神经的外侧支和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跖背动脉在趾蹼处分出二支趾背动脉,分布于各趾的相对缘。趾底总动脉也发出趾底固有动脉到各趾,因此各趾均有四条趾动脉,即二条趾背动脉,二条趾底固有动脉,各动脉均与同名静脉和神经伴行,走行于各趾的跖背面与侧面的交界线上,在趾端形成各自的网,营养并支配趾关节、腱膜和皮肤。   【特异性】五输穴之井穴,
/
本文档为【足少阳胆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