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统万城建筑规模及其历史作用

统万城建筑规模及其历史作用

2010-11-07 3页 pdf 163KB 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293352

暂无简介

举报
统万城建筑规模及其历史作用 收稿日期 : 2005 - 01 - 16 作者简介 :杨满忠 (1956 - ) ,男 (回族 ) ,宁夏固原人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主要从事回族、西夏古籍研究。 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27卷 2005年第 3期 (总第 126期 ) 统万城建筑规模及其历史作用 杨满忠 (宁夏大学 西夏学研究中心 ,宁夏 银川  750021) 摘要 :从统万城的建筑规模与布局、兴建的历史因素、地理环境、历史地位与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指出统 万城是我国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融合的艺...
统万城建筑规模及其历史作用
收稿日期 : 2005 - 01 - 16 作者简介 :杨满忠 (1956 - ) ,男 (回族 ) ,宁夏固原人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主要从事回族、西夏古籍研究。 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27卷 2005年第 3期 (总第 126期 ) 统万城建筑规模及其历史作用 杨满忠 (宁夏大学 西夏学研究中心 ,宁夏 银川  750021) 摘要 :从统万城的建筑规模与布局、兴建的历史因素、地理环境、历史地位与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指出统 万城是我国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 ,对我国古代朔方一带及其周边地区政治、经济、 文化、军事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具有十分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价值与现代文化旅游 开发价值。 关键词 :统万城 ;建筑规模 ;历史作用 ;开发价值 中图分类号 : K24613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 - 5744 (2005) 03 - 0084 - 03   统万城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王、匈奴后裔赫连 勃勃所建 ,是目前留存的“我国境内唯一确知的匈奴城 ”[ 1 ] , 它从晋恭帝元熙元年 ( 419年 )建成后 ,经赫连夏、北魏、东 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拓跋夏十余个 朝代 ,历时 812年 ,积淀了极其丰富的匈奴、鲜卑、西羌、党 项、吐蕃、回鹘、契丹、女真、汉等多元民族文化内涵。其中 , 除了最具典型意义的匈奴、鲜卑文化与汉文化结合的特征 外 ,在其以后的发展过程中 ,党项西夏文化的积淀最为丰富。 从唐僖宗中和元年 (881年 )党项族拓跋思恭封据夏州统万 城开始 ,到 1227年成吉思汗灭拓跋西夏 ,党项西夏文化的积 淀期达 350年左右 ,经历了唐中叶、五代十国、北宋、辽、金、 夏几个朝代。其间 ,统万城虽然在宋太宗时下诏损毁过 ,但 经党项拓跋夏政权的不断修葺 ,一直保存到西夏灭亡。元明 以后 ,由于社会政治、军事、自然环境的变迁等各种原因 ,统 万城逐渐被废弃 ,掩埋在沙漠之中。 一  统万城的建筑规模与布局 统万城是东晋十六国时赫连勃勃的大夏都城所在地 ,是 叱干阿理奉勃勃之命“领将作大匠 ,发岭北夷夏十万人 ,于 朔方水北 ,黑水之南 ”[ 2 ] ,历时七年 (413 - 418年 )营建而成。 因其工程浩大 ,筑造宏伟 ,地势雄壮险峻 ,背山面河 ,左津右 塞 ,“石郭天池 ,周绵千里 ⋯⋯独守之形 ,险绝之状远迈于咸 阳 ,超美于周洛 ”[ 3 ]。因此 ,勃勃以“统一天下 ,君临万邦 ”[ 4 ] 之意 ,美其名曰“统万城 ”。 统万城地处今陕西靖边东北 60公里处 ,朔水 (即无定 河 )北岸的塬台高地上。地势高亢雄峻 ,朔水环绕东南 ,黑 水贯抱西北 ,天然石崖 ,自为城郭 ,峭临东、南、西三面 ,险峻 奇绝 ,易守难攻。城分为东城、西城与外城郭。外城极大 ,东 西相距十里。东城、西城合而观之 ,东西长 ,南北短 ;分而量 之 ,东西短 ,南北长。东城周长 2 566米 ,西城周长 2 470米 , 总占地面积近 80万平方米 (东城 41万多平方米 ,西城 38万 多平方米 )。西城墙基厚约 16米 ,东城墙基厚约 10米 ,城墙 “高十仞 ,基厚三十步 ,上广十步 ,宫墙五仞 ”[ 5 ] ,均以“蒸土 校锥 ”而成 ,“色白而牢固 ”[ 6 ] ,“其坚可以砺刀斧 ”[ 7 ] ,“紧密 如石 ,斫之 ,皆火出 ”[ 8 ] ,“基如铁石 ,攻凿不能入 ”[ 9 ]。西城 开四门 ,东曰“招魏 ”,南曰“朝宋 ”,西曰“服凉 ”,北曰“平 朔 ”。城四隅筑有长方墩台 ,高于城垣。墩上“台榭高大 ,飞 阁相连 ”[ 10 ] , 其中 ,西隅墩台高达 32米 ,上建“九堞楼 ”[ 11 ] , 高构千寻 ,崇基万仞 ,“高隅隐日 ,崇墉际云 ”[ 12 ] ,“峻险非力 可攻 ”[ 13 ]。西城垣外“马面极长且密 ”,平均 50米一个 ,共有 马面 38座 ,加厚的达 30米。马面皆长四丈 ,相去六七丈 ,马 面中又设仓库 ,以储物资 ,防御、备战功能极强。 城内布局鉴借长安、洛阳。立五郊 ,尊七庙 ,左社右稷 , 缮明堂、营露寝 ,启阊阖、崇象魏。华林灵沼 ,崇台秘室 ,通房 连阁 ,驰道苑园 ,森然并备。露寝之南 ,修建离宫 ,永安之北 , 营造别殿。启二序 ,开五坐 ,陈四隅 ,建一位 ,造温宫 ,立凉 殿 [ 14 ]。所建庙、堂、社、稷、宫、殿、楼、阁、台、榭、亭、廊、寝、 室、庠、序等 ,“皆 镂图画 ,被以绮绣 ,饰以丹青 ,穷极文 采 ”[ 15 ]。还络隋珠 ,綷金镜 ,雕虬兽 ,镂龙螭 ,莹宝璞 ,饰珍 奇 [ 16 ]。雄奇壮美 ,富丽堂皇 ,玲珑峻巧 ,华章天然。 二  统万城兴建的历史因素 统万城本是赫连勃勃为大夏政权提供稳固的后方根据 地与安全保障而建的 ,是他据险以待时 ,建立洪业的根本大 后方。具体说 ,一是勃勃十分喜欢统万之北的屈吴山胜景 , 认为是“美哉 ,临广泽而带清流 ”[ 17 ]的好地方。二是统万城 以北的鄂尔多斯高原南端 ,曾是勃勃之父、匈奴西单于刘卫 辰创业经营之地 ,具有人缘、地缘的多重因素 ,适于发展。三 是统万之地易守难攻 ,退则入匈奴故地朔方之北 ,进则东击 北魏 ,南取长安 ,西攻河西 ,具有极为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四是统万之建 ,重在防魏、攻魏、灭魏 ,以报亡国杀父之仇。 五是以统万为根据地 ,聚集旧众 ,发展军事实力 ,待机而图大 业。赫连勃勃本姓刘 ,原名刘勃 ,是匈奴后裔 ,与拓跋代、魏 有三世血仇。其祖父匈奴左贤王刘虎、父亲朔方匈奴西单于 —48— 刘卫辰 ,均被代、魏鲜卑拓跋主击败而杀。勃勃是刘卫辰第 三子 ,发誓为父复仇 ,因力不济 ,寻找时机 ,先投鲜卑薛干部 太悉伏 ,太悉伏惧魏不纳欲杀之 ,后投高平 (今宁夏固原 )王 没奕于部 ,没奕于以女妻之。再投后秦王姚兴 ,姚兴见而奇 之 ,宠封为安远将军 ,使助没奕于镇高平 ,又因故封为安北将 军、五原公 ,配鲜卑杂虏二万余落镇朔方。在镇朔方之际 ,有 幸登屈吴山而喜其地 ,于是有建城别都之意。后知姚兴通和 北魏 ,于是大怒 ,反叛西秦 ,劫秦贡马 ,袭杀没奕于而并其众。 又耻姓铁弗 ,改姓赫连氏 ,自谓夏后氏苗裔 ,而称大夏天王、 大单于。后相继攻破鲜卑薛干三部、南凉 (今甘肃武威 ) ,击 败西秦十余次 ,斩杀俘获西秦将士十余万人 ,掠迁民众三万 余户。又乘机率众南下 ,败东晋刘裕幼子刘义真 ,进入长安 , 众拥称帝。 勃勃在破鲜卑三部后 ,诸将皆请 :定都高平 ,固本安心 , 再营关中。勃勃不肯 ,以为“大业草创 ,众旅未多 ⋯⋯专固 一城 ⋯⋯众非其敌 ,亡可立待 ”[ 18 ]。长安称帝后 ,群臣又请 都长安 ,勃勃又不肯 ,认为 :晋不可患 ,患者魏也 ,魏与统万 , 土壤邻接 ,相间百余里。朕在长安 ,统万必危 ,若在统万 ,魏 必不敢济河而西 [ 19 ]。由此可知 ,勃勃所重者 ,魏也 ! 所恨 者 ,魏也 ! 所惧者 ,魏也 ! 统万城之建 ,重在于此。 三  统万城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统万城的建成 ,在朔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史上 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东汉“灵帝末 ,羌胡为乱 ,塞下皆 空 ”[ 20 ] ,百姓流离失所。赫连勃勃入朔方后 ,创建大夏王国 , “封青泥以为垣 ,扼潼津而作堑 ”[ 21 ] ,修建城郭 ,拓土安民 ,为 “是地开拓之始末 ”[ 22 ]。后经数年的努力经营 ,统万城规模 空前 ,迅速成为朔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勃勃也 “据统万之坚 ,擅百二之富 ”[ 23 ] ,展雄图之才 ,“西吞秦凉 ,南 跨汉沔 ,北距云代 ”[ 24 ] ,东临黄河 ,国力强大 ,疆域广阔。鼎 盛时“南阻秦岭 ,东戍蒲沣 (今河南三门峡市 ) ,西收秦陇 ,北 薄于河 ”,不但据有今日陕北、河套、陇东、关中、山西西南及 河南西北部之地 ,而且对于这一地区的综合发展 ,作出了极 为重要的贡献。赫连勃勃为夏国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 夏州一代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但他的早殂无疑对统万城 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其子赫连昌即位后 ,“狷而无 谋 ”[ 25 ] ,好勇而轻 ,德才不足以守祖业。以统万之坚 ,兵精粮 足 ,以多抗少 ,尚不能守城以拒北魏拓跋焘。初战败北 ,闭门 死守。魏兵四掠 ,夏兵、民被“杀获数万 ,生口牛马十数万 ”, 丧民万余家 [ 26 ]。二战又败 ,弃城走上邽 ,失统万 ,兵士“死者 万余人 ⋯⋯及其诸母、姊妹、妻妾、宫人万数 ”,失“马三十余 万匹 ,牛羊数千万 ”,“府库珍宝、车旗、器物不可胜计 ”[ 27 ]。 三战再败被擒 ,后被杀。夏赫连定在平凉继位后 ,虽有胜败 , 且复收长安 ,但其势已被削弱 ,又数次被魏击败 ,无奈降魏 , 后在渡黄河欲击西凉时 ,被吐谷浑袭败而擒 ,送魏被杀。赫 连昌在位不到三年 (425年 8月 - 428年 2月 ) ,赫连定在位 三年多 (428年 2月 - 431年 6月 ) ,从勃勃建国到大夏灭亡 , 历二代三王 ,共享国 25年。 匈奴后裔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王国 ,虽然由于其子不 王 ,在北魏太武帝鲜卑拓跋焘的强力攻击下灭亡了 ,人畜财 产大量移迁魏都平城 ,统万城原有的政治、经济、文化被削弱 了 ,但作为宏伟建筑的统万城依然完好存在 ,未遭毁劫 ,仍然 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受到以后历代政权的重视与开发 ,再未 出现“塞下皆空 ”的景象。北魏太武帝克统万城后 ,留常山 王素为征南大将军、假节 ,与执金吾桓贷、莫云镇守 ,以统万 城置“统万镇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 (488年 ) ,改统万镇 为夏州。隋炀帝大业元年 ( 605年 )又改为朔方郡。隋末朔 方鹰扬郎梁师都据之 ,称梁帝。唐高宗六年 (623年 )延州总 管段德操攻拔统万东城 ,唐太宗贞观二年 (628年 ) ,太宗命 柴绍、薛万钧破城灭梁师都 ,复改统万城为夏州 ,并置都督 府。唐玄宗天宝元年 ( 742年 )又复为朔方郡。唐肃宗乾元 元年 (758年 )再复为夏州 [ 28 ]。 由此可知 ,从魏灭赫连夏到隋、唐中叶以前 ,三朝政权均 因统万城在朔方的重要作用 ,从未放弃夏州之地。但由于他 们的重要腹心之地是长安、洛阳等 ,统万城乃边城荒漠之地 , 因此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任非其人 ,镇非其将 ,常守常失。 而统万城的繁盛之况 ,比于赫连勃勃之时甚远矣。直至唐玄 宗时 ,大量迁徙松州 (今四川松潘一带 )党项于今陕北靖边 等地 ,使夏州的人口在唐开元时达到 6132户 ,乡 20个 [ 29 ]。 唐代宗时 ,又迁靖边六府党项于夏州以西的无定河一带 ,从 此党项族在银、绥、夏一带占有极大的数量与十分重要的地 位。其后首领拓跋守寂、拓跋思恭相继出兵助唐 ,平定安史 之乱 ,镇压黄巢起义 ,立有大功 ,唐僖宗封拓跋思恭为定难军 节度使、夏国公 ,再次赐姓李 ,从而使党项强族拓跋氏 ,一跃 成为夏州的主人 ,屯驻统万城 ,掌银、绥、夏、宥四州军政大 权。从此 ,统万城迎来了它第二次生命的春天 ———持续 346 年的拓跋夏政权 ,孕育出一个鼎盛辉煌、具有高度灿烂文化 的西夏王朝。 统万城坐落在我国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牧业区与陕北 高原农业区的结合部 ,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的分水领上 , “背名山而面洪流 ,左河津而右重塞 ”[ 31 ] ,不但是一个多民族 文化积淀的历史文化名城 ,还是朔方重要的政治、军事重镇 , 无论在唐中叶以前的隋、北周、西魏、北魏、赫连夏 ,还是唐中 叶以后及五代、宋、辽、金、夏 ,都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 农业民族的交往、互渗、融合的重要桥梁。它不但是中华民 族建筑史上的典型艺术杰作 ,还是民族大融合与我国少数民 族华化进程中的历史丰碑 ;不但是我国优秀民族创造的多元 文化精神与物质形象结合的生存实体 ,而且对其所辖范围以 及周边直接、间接信息带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 ,起 到了不可估量的辐射、拉动与积极开发的作用。统万城的历 史与社会作用是巨大的。 现在的统万城遗址 ,虽然是一片废墟 ,但它曾积淀的唐、 宋时期党项西夏文化与鲜卑、西羌、吐蕃、回鹘、契丹、汉文化 是极为丰富灿烂的 ,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化积淀最 多的、最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文化古城遗址 ,对于我们研究 匈奴、鲜卑历史文化和党项西夏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综合作用来看 ,统万城不但 是匈奴、鲜卑文化和党项西夏文化的象征 ,也是匈奴和鲜卑 民族文化、党项西夏文化与汉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典范象 征 ,它对于朔方一带的鄂尔多斯高原、阿拉善高原、陕北高 原、宁夏平原和甘肃陇东、陇西、河西走廊以及青海高原的河 湟一带 ,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政治、经济、军事、文 —58— 化、建筑、科技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 ,今天我们系 统探讨统万城的社会、历史、文化等综合价值 ,认真研究、开 发、打造具有党项西夏历史文化特点的旅游城 ,对于继承发 扬我国党项西夏优秀文化传统 ,促进陕北、内蒙古、宁夏旅游 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统万城多民族文化 层的积淀是丰厚的 ,研究、保护、开发、利用统万城民族历史 文化遗产的现实意义无疑是重要而深远的。统万城是一座 宝库 ,它会给当地人民带来文明与富贵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 来很好地保护、开发和利用它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让它埋没 在荒凉的野草与风沙之中。 参考文献 : [ 1 ]陶宗震. 统万城的兴衰及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 J ]. 南方建 筑 , 1995, (3) : 26. [ 2 ]房玄龄. 晋 (卷一三 ○)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6. 375. [ 3 ]房玄龄. 晋书 (卷一三 ○)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6. 376. [ 4 ]房玄龄. 晋书 (卷一三 ○)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6. 375. [ 5 ]李延寿. 北史 (卷九三 )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6. 328. [ 6 ]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 (卷第四 ) [M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83. 100. [ 7 ]李延寿. 北史 (卷九三 )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6. 328. [ 8 ]沈括. 梦溪笔谈 [M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57. 121. [ 9 ]王钦君. 册府元龟 (卷四三八 ) [M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60. 5200. [ 10 ]李延寿.北史 (卷九三 )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6. 328. [ 11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 (卷第四 ) [M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83. 100. [ 12 ]房玄龄.晋书 (卷一三 ○)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6. 376. [ 13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 (卷第四 ) [M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83. 100. [ 14 ]房玄龄. 晋书 (卷一三 ○)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6. 376. [ 15 ]李延寿. 北史 (卷九三 )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6. 328. [ 16 ]房玄龄. 晋书 (卷一三 ○)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6. 376. [ 17 ]皇甫谧. 十六国春秋.北京 :中华书局 , 1985. [ 18 ]房玄龄. 晋书 (卷一三 ○)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6. 374. [ 19 ]房玄龄. 晋书 (卷一三 ○)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6. 376. [ 20 ]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 (卷第四 ) [M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83. 99. [ 21 ]胡汝砺. 嘉靖宁夏新志 (卷之五 ) [M ]. 银川 :宁夏人民 出版社 , 1982. 281. [ 22 ]胡汝砺. 嘉靖宁夏新志 (卷之五 ) [M ]. 银川 :宁夏人民 出版社 , 1982. 281. [ 23 ]胡汝砺. 嘉靖宁夏新志 (卷之五 ) [M ]. 银川 :宁夏人民 出版社 , 1982. 281. [ 24 ]胡汝砺. 嘉靖宁夏新志 (卷之五 ) [M ]. 银川 :宁夏人民 出版社 , 1982. 281. [ 25 ]胡汝砺. 嘉靖宁夏新志 (卷之四 ) [M ]. 银川 :宁夏人民 出版社 , 1982. 260. [ 26 ]魏收. 魏书 (卷九五 )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6. 236. [ 27 ]魏收. 魏书 (卷四上 )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6. 13. [ 28 ]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 (卷第四 ) [M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83. 99 - 100. [ 29 ]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 (卷第四 ) [M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83. 99. [ 30 ]房玄龄. 晋书 (卷一三 ○)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6. 376. 【责任编校  王荣华 】 —68—
/
本文档为【统万城建筑规模及其历史作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