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第五单元

2010-11-09 11页 doc 174KB 23阅读

用户头像

is_191357

暂无简介

举报
第五单元高考资源网 第五单元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 [导入新课] 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从战国起始,止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长达2300多年。按其发展特点,可分为五个时期。 1. 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战国、秦、汉(前475-220) 2.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 3. 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隋唐(581-907) 4. 民族大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 5....
第五单元
高考资源网 第五单元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 [导入新课] 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从战国起始,止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长达2300多年。按其发展特点,可分为五个时期。 1. 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战国、秦、汉(前475-220) 2.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 3. 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隋唐(581-907) 4. 民族大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 5.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与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1368-1840) (一)五代十国的更迭(907——960) 一、政治 1、概况: ⑴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⑵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北汉。 2、特点:北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局势相对稳定——北民南迁 3、实质: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二、经济 1、特点:北方经济破坏严重,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2、原因: ​ 北方混战不已,南方相对稳定。 ​ 北民南迁,劳动力、技术与工具。 ​ 统治者保境安民、劝课农桑的措施。 3、现: 兴修水利(吴越——捍海塘) ​ 农业: 增加耕地(圩田) 经济作物(桑柘、茶树) 丝织业——生产规模大(蜀绣、吴绫、越锦) ​ 手工业: 造纸业印刷业——很发达(成都、金陵) 制茶业——很普遍(南唐建州茶) ​ 商业:城市(杭州、扬州);贸易(楚国商业税) 三、周世宗改革 1、背景:统一趋势的加强(民心所向;社会经济发展;统治者削弱地方势力) 2、内容: ​ 政治上——严法纪,惩贪官,抑藩镇,强集权; ​ 经济上——抚流民,垦荒田,核田亩,定租赋,减苛敛,裁僧尼; ​ 军事上——整顿军队,严肃军纪 3、评价:顺应历史潮流,增强后周实力,为北宋统一奠定基础。 (二)两宋的兴衰(960——1276) 一、北宋的统治(960——1127) 1、建立: ①时间:960年 ②地点:东京陈桥驿 ③人物:后周大将赵匡胤 ④方式:军事政变 武将夺权(陈桥兵变) ⑤国号与年号:北宋(东京----开封);建隆 北宋的建国与两汉、唐朝有何不同?宋代周,与历史上哪一事件极为相似? (历史上隋代北周,一是权臣夺权 ;二是夺权前前代经历成功的改革,加强了国力 ;三是前代已经统一了北方;五是后继统治者都很有作为;) 北宋初期的主要问题有:国家分裂——消灭分裂割据,实现国家统一;武将专权——强化君主专制,巩固中央集权;辽占据幽云地区——北伐未果,守内虚外 2、局部统一: ①战略方针(宋太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南方政权力量薄弱,物产丰富) 灭北汉,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②结果(宋太宗): 两次征辽(高粱河战役),未收复幽云地区 ③统一原因:统一趋势加强,顺应潮流;后周世宗改革,奠定基础;战略方针正确 3、强化中央集权 ①背景∶唐末藩镇割据的危害 ;宋建国时分裂割据的现状 ;赵匡胤建立北宋的方式 ②目的:解决唐朝安史之乱以来形成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专制皇权。 ③措施: 收兵权(“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 集中军权 设“三衙”——三分禁军统领权 分兵权 设枢密院——调兵权与统帅权分开 行更戍法——兵将分离 防止武将专权 强禁军卫京师——“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参知政事(副相 )——分割行政权 中央——分割相权 枢密使 ——分割军事权 ​ 集中行政权 三司使——分割财政权 文人知州 地方 通判(兼监察)牵制 ​ 集中财权——设转运使,消除地方割据物质基础 ​ 集中司法权——文官担任,死刑报中央复审 严格考试程序(乡试、省试和殿试 ) ​ 完善科举制度: 严密考试(糊名法 ) 减少考试科目(进士科) 扩大录取名额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军队战力低下 ④特点: 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中央——机构重叠 效率低下 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边防空虚,边患迭起 ⑤评价: A.​ 积极——铲除割据基础,维护统一安定,利于经济发展。 B.​ 消极——形成“三冗”,积贫积弱的祸根 4、危机和改革 思考: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表现在那些方面? ⑴历史背景: ​ 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土地兼并) ​ 财政危机:财政入不敷出, 形成“积贫”局面(官俸、军费、岁币) ​ 边疆民族矛盾:辽和西夏威胁,形成“积弱”局面(守内虚外、兵将分离、养兵政策) ⑵庆历新政(宋仁宗——范仲淹) ​ 目的: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 ​ 核心:整顿吏治 ​ 内容:官吏考核、官员选拔、严肃政令 ​ 结果:改革派被排挤,措施被废止 ⑶王安石变法(宋神宗——王安石) ①主要内容: 理财方面——富国(政府直接经商,保证农时,扩大税源)。 ​ 青苗法:政府贷钱物给农民 限制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 ​ 募役法:收取免役钱,官僚、地主不例外 减轻差役负担,保证农时;扩大税源 ​ 农田水利法: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发展生产,保证税收 ​ 方田均税法:丈量土地,核定地赋 增加政府田赋收入 ​ 市易法:设市易务,贱买贵卖 稳定物价,增加国家收入 军事方面——强兵(加强控制民众,固定兵将关系) ​ 保甲法:特点——兵农合一;作用——加强对人民控制,抵御辽夏进攻,减少军费 ​ 将兵法:辖区固定、将官固定;作用——充实边防力量,加强军队训练 教育方面——选拔培养人才 考试科目——废明经、设明法 ​ 改革科举: 考试内容——进士科考经义时务策;明法科考律令、断案 ​ 整顿太学:重编教材;学优授官 ②特点:以理财为主,涉及军事、教育改革;注重人才培养与选拔; 思考:王安石的变法措施那些触及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③成效:一定程度扭转“积贫积弱”局面——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军事实力有所增强 ④结局:神宗死,司马光新法废 ⑤败因:用人不当(吕惠卿);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根本) “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王安石 “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列宁 思考题一: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及内在联系 (1)相同点: ①背景相同。都是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②性质相同。都是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 ③结果相同。都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而失败。 (2)不同点: ①中心内容不同。庆历新政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王安石变法是以理财为中心。 ②改革程度不同。庆历新政是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是全面改革。 (3)内在联系:庆历新政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基础。 思考题二:中国古代王朝所进行的改革分类: (1)、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 (2)、促进新旧社会形态转化的改革(如商鞅变法)。 (3)、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如王安石变法)。 (4)、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如孝文帝改革等)。 5、灭亡:金攻宋与靖康之变(1127年) 二、南宋的统治(1127——1276) 1、建立: ​ 时间:1127年 ​ 地点:应天府(河南商丘)、临安(杭州) ​ 人物:康王赵构(宋高宗) ​ 特点:偏安江南;民族矛盾尖锐(前期抗金、后期抗元) 2、灭亡: 元攻南宋,破临安(1276) 文天祥抗元与陆秀夫投海(1279) (三)、两宋的民族关系 一、契丹(辽) 族源——秦汉东胡 ​ 兴起: 居地——辽河上游 生活状况——游牧渔猎为主 原因——中原战乱,汉民外迁 ​ 发展(唐末): 表现——农耕、定居、建屋 时间——916年 ​ 统一与建国: 人物——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国号——契丹国(创制文字) 都城——上京 人物——耶律德光 ​ 扩大: 活动——取幽云十六州(后晋); 改国号(契丹—辽) 创制度(“蕃汉分治”—南北双轨制) 第一阶段:宋伐辽(宋太宗北伐) 战争 第二阶段:辽攻宋(辽圣宗南征)) ​ 辽宋关系: 和议——“澶渊之盟” 二、党项(西夏) 族源——党项羌族 ​ 兴起: 居地——宁夏、甘肃和陕西北部 生活状况——过着游牧生活 时间——1038年 ​ 建国:人物——李元昊 国号——大夏国 都城——兴庆(宁夏银川) 战争——双方损失严重;元昊请和 ​ 夏宋关系: 和议——西夏称臣、宋给岁币、重开互市 三、女真(金) 族源——黑水靺鞨 ​ 兴起: 居地——松花江、黑龙江 ​ 统一(北宋中后):完颜部强大与统一 ​ 抗辽(1114年):阿骨打抗辽——初步胜利(正义性) 国号——金 ​ 建国(1115年): 定都——会宁 制度——猛安谋克制 思考: 有那些兵农合一的制度(隋唐府兵制、 北宋保甲制、金朝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八旗制度)? 宋金联合灭辽(1125年)——俘天祚帝 ​ 金宋关系: 金攻北宋与东京保卫战——李纲 灭北宋(1127年)——靖康之变 金攻南宋——北方义军抗金(八字军) ——岳飞抗金(抗金方针;郾城之战;迫害致死) 绍兴和议(1141年) 分析思考:北宋民族关系的特点、影响 特点:(1)多民族政权并立。(2)两宋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三次和议,岁币。(3)民族矛盾突出。 (4)民族融合是主流,边民内迁,互市贸易。 (四)、元朝的统治(1206—1271—1368) 一、蒙古汗国的建立与征战 居地——蒙古高原 ​ 兴起: 经济状况——游牧和狩猎 政治状况——分裂、战乱;女真奴役(“减丁”) 必要性——结束混战不休;反金斗争需要; ​ 统一: 经过——铁木真统一 意义——为征战和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时间——1206年 ​ 建国: 地点——斡难河源忽里台大会 人物——铁木真 (成吉思汗) 概况:三次西征(中亚、俄罗斯、印度河流域) 对外—— 结果:形成四个独立汗国(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 评价:军事侵略战争,沉重灾难;客观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火药) ​ 征战: 对内—— 灭西夏(1227)—亡金(1234)—降吐蕃—征大理(1253)—攻南宋 思考:中原地区以及欧亚大多是经济文化的先进地区,为什么会被相对落后的蒙古征服? 二、元朝建立与统一全国 ​ 改国号:蒙古——大元(1271) ​ 迁都城:和林——燕京(1272) ​ 攻南宋:破临安、南宋亡(1276) 文天祥抗元 ​ 肃残敌:陆秀夫投海(1279) 统一完成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 ) 中央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 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 ​ 创制度: 宣政院(宗教和治藏 ) 目的—地域辽阔 ,为进行有效管辖和统治 地方:行省制 内容—腹里(河北、山西、山东);10行省(河南、江浙、江西、湖广、陕西、四川、辽阳、甘肃、云南、岭北)宣政院(西藏)澎湖巡检司(琉球) 元朝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表现:①、民族迁移范围更广,程度更高——汉民外迁;少数民族内迁;外民来华(波斯、阿拉伯) ②、少数民族汉化程度更高—— “汉人” ③、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④、对边疆管理超过前代——西藏、台湾、云南 三、元朝的灭亡 1、原因:政治腐败、徭役沉重、经济掠夺、民族歧视和压迫(四等人制度) 2、经过:刘福通起义(1351年);朱元璋灭元(1368年) 顺帝北逃(北元) (五)、宋元的经济 一、农业: ​ 农业技术:犁铧、踏犁、梯田 北方品种南移——粟、麦 ​ 农业品种: 南方品种北传——水稻 新品种引入——占城稻 经济作物扩大——棉花 ​ 经济格局: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江浙地区) 辽海地区——辽 ​ 开发边疆: 河套和河西走廊——西夏 东北地区——金 设立机构——大司农司 ​ 农业政策: 编辑农书——《农桑辑要》 二、手工业: 煤用于冶铁炼钢——北宋 ​ 矿冶业: 铁器制作(铁甲、马镫)——辽代 竖式风箱——西夏 丝织业:两浙和四川——北宋 ​ 纺织业: 棉织业:衣被原料——棉布(南宋);棉纺技术——黄道婆;棉纺中心——松江(元朝) 毛纺业:西夏 五大瓷窑(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北宋 ​ 制瓷业: 景德镇青白瓷——南宋、元朝 鸡冠壶、凤首瓶——辽代 耀州青瓷——金代 造船技术——万石船、隔离舱 ​ 造船业: 造船中心——明州、泉州、广州(南宋) 三、商业: 北宋——东京(开封) ​ 城市繁荣: 南宋——临安(杭州) 辽——南京(北京) 西夏——凉州(甘肃武威) 金——中都(北京) 元朝——大都(北京)、杭州、泉州 北宋——交子(世界最早纸币) ​ 货币发达: 南宋——会子 金——银币 ​ 交通发展: 海运、漕运、大运河 北宋——设“市舶司” 征收商税 ​ 外贸兴旺: 南宋——阿拉伯商人 泉州港 辽 金 元——高丽 日本 强调两大问题:一是外贸发展,二是经济重心南移。 一是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物质基础;二是阿拉伯人东来——国际环境;三是两宋政府政策支持——政策条件;三是造船与航海技术进步;四是少数民族崛起,陆路交通阻断。 (六)、宋元的文化 一、概况: 1、科技——三大发明与外传 隋唐——雕版印刷术 ​ 印刷术:北宋——活字印刷术(先400多年) 外传——东传朝鲜与日本;西传埃及与欧洲 作用——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战国——发明(司南) ​ 指南针:北宋——应用航海 南宋——外传阿拉伯与欧洲 作用——新航路开辟提供科技条件 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北宋——广泛用于军事 ​ 火药: 南宋——发明 “突火枪” 蒙古西征——外传阿拉伯与欧洲 思考:三大发明西传欧洲后,所产生的影响(促进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兴起)?西传过程中那些人发挥重要作用? 北宋—— 李诫《营造法式》(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工程学专著) ​ 建筑: 辽——蓟县独乐寺、应县木塔 金——卢沟桥 元——大都(排水系统)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总结科技成就;十二气历 ​ 天文历法: 太史局 元朝—— 郭守敬(天文仪器,天文观测,《授时历》) 2、哲学——理学形成(儒学第二次改造) ​ 思想来源:儒家、佛教、道教三结合(儒释道) ​ 人物:南宋朱熹(集大成者) 理——本源,第一性;气——材料,第二性 客观唯心哲学 ​ 内容: 存天理,灭人欲 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 评价:产生于阶级、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背景,宋代官方哲学。 思考:儒学先后经过哪两次改造?(西汉董仲舒、南宋朱熹)内容如何?影响何在? 3、史学——《资治通鉴》问世 ​ 作者——北宋司马光 ​ 体例——编年体通史 ​ 时间范围——战国至五代 ​ 目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4、文学——宋词、宋诗、元曲 ⑴“词”的创作与繁荣 前期——宫廷生活,风格柔糜 ​ 五代:南唐李煜 后期——亡国之作,哀婉感人 原因——封建经济发展,商业城市繁荣(物质基础) 市民阶层扩大,需要文化娱乐生活 ​ 两宋:宋词繁荣 两宋阶级与民族矛盾尖锐 特点:豪放激愤,气势雄伟,以记事、说理为主 豪放派 代表:北宋苏轼(创始者,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 南宋辛弃疾(悲痛之情 时代气息) 概况—— 特点:委婉含蓄,细腻感人,以咏叹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婉约派 代表:北宋柳永(市民气息 雨霖铃) 两宋之交李清照(生活气息 怀念故土 声声慢) ⑵宋诗——陆游(悲愤激情;婉丽飘逸) ⑶宋“话本”——世俗文学兴起(小说戏剧) ⑷元曲——元杂剧(乐 歌 舞 演 白)和散曲(北方流行歌曲) 5、艺术——风俗画出现(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邓广铭 单元复习与小结: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与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宋、元 【阶段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政治特征】: (1)民族政权并立,并逐步趋向统一 契丹 辽 金 西夏 西夏 西夏 元 五代 北宋 南宋 十国 (2)元朝实现第三次大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3)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参知政事(行政权) 中央:分割相权,加强君权 枢密使(军事权) 三司使(财政权) 收财权(转运使) 地方:弱地方,强中央 收司法权(死刑复审) 收民政权(文人知州 通判监督) 强干弱枝(禁军) 中央:中书省 御史台 枢密院 地方:行省制度 【经济特征】: (1)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改变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经济格局。 ​ 东汉末-孙吴:开始开发 ​ 东晋南朝:迅速开发(南北均衡) ​ 唐末-五代:进一步开发(开始南移) ​ 南宋:经济中心转移南方(南移完成 ) (2)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空前繁荣(货币、城市、交通、外贸)。 (3)中外经济交流频繁,由海陆并举到海路为主(政策支持、重心南移、科技条件、周边环境)。 (4)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速。 【民族特征】: (1)多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战争频繁(北宋-辽;北宋-西夏;北宋-金;南宋-金;南宋-元;金-辽等)。 (2)民族政权有战有和,以友好往来为主(三次议和 边境贸易)。 (3)元朝大一统,推动民族融合出现新高潮(民族迁移 回族形成)。 【文化特征】: (1)古代科技发展出现新高峰(三大发明完成与外传)。 (2)宋词和元曲成就突出,市民文学出现(新特点)。 (3)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
本文档为【第五单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