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091013疟原虫

091013疟原虫

2010-11-10 48页 ppt 7MB 48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6106

暂无简介

举报
091013疟原虫null疟 原 虫 Malaria Parasites疟 原 虫 Malaria Parasites疟疾(malaria )的病原体。 历史回顾:历史回顾:1880年法国人Alphonse Laveran在疟疾病人红细胞中发现疟原虫。 1897年英国人Ronald Ross发现蚊虫与传播疟疾的关系. 意大利医生引发人类疟疾 1948 -1960年 Shortt及Garnham证实了人类疟原虫的肝细胞外期。 1977-1980年 Lysenko 和Krotoski等 提出“休眠子”假说。...
091013疟原虫
null疟 原 虫 Malaria Parasites疟 原 虫 Malaria Parasites疟疾(malaria )的病原体。 历史回顾:历史回顾:1880年法国人Alphonse Laveran在疟疾病人红细胞中发现疟原虫。 1897年英国人Ronald Ross发现蚊虫与传播疟疾的关系. 意大利医生引发人类疟疾 1948 -1960年 Shortt及Garnham证实了人类疟原虫的肝细胞外期。 1977-1980年 Lysenko 和Krotoski等 提出“休眠子”假说。 3千多年前,象形“疟”的文字。 在隋代《诸病源候论》,及以后国内外某些医学家均认为疟疾是 “瘴气”所引起的。 null是世界六大热带病和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对人类危害极大。 malaria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各国,20亿人口在疫区。非洲,东南亚,南美等地区。每年死于malaria的儿童约100万。我国在华南、华中的某些地区,特别是云南和海南省,因此,malaria仍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寄生虫病之一。 寄生于人体疟原虫有4种: 寄生于人体疟原虫有4种: 生活史概述生活史概述♀按蚊 胃 有性生殖 终宿主人 肝细胞、 红细胞 (红外期) (红内期) 无性生殖 中间宿主世代交替null人体内发育: (无性-有性开始) 肝细胞内的发育(红细胞外期 ) 红细胞内的发育(红细胞内期 )肝细胞内的发育(红细胞外期 ) Exo-erythrocytic cycle 注入的子孢子 侵入人肝细胞进行裂体增殖肝细胞内的发育(红细胞外期 ) Exo-erythrocytic cycle 注入的子孢子 侵入人肝细胞进行裂体增殖 (速发型) 子孢子 红外裂殖体 裂殖子 sporozoite E-E Schizont Merozoite (迟发型P.v.) 进入红细胞 P.v. 8d; P.f. 6d; P.m. 12d null红细胞内的发育(红细胞内)Erythrocytic cycle 肝细胞释放的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的发育、增殖。红细胞内的发育(红细胞内)Erythrocytic cycle 肝细胞释放的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的发育、增殖。1、滋养体 2、裂殖体 3、配子体红内期裂体增值nullnull大滋养体疟色素薛氏小点null疟原虫营养代谢 胞饮、吞噬摄取营养 氨基酸来自血红蛋白、血浆。 血红蛋白:珠蛋白+血红素-----疟色素 葡萄糖来自血浆, 但G6PD要用RBC null裂殖子成熟裂殖体血涂片nullnull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破裂null雄配子体雌配子体红细胞内期裂体增值 (RBC内增殖) Erythrocytic cycle红细胞内期裂体增值 (RBC内增殖) Erythrocytic cycle发育:环状体 大滋养体 (Ring form) (Trophozoite) 增殖:未熟裂殖体 成熟裂殖体(子) 配子体形成 (Mature schizont) M吞噬 RBC内发育null(二)在蚊体内的发育 1.配子生殖gametogony 雌雄配子体---雌雄配子---合子---动合子---卵囊 2.孢子生殖sporogony 卵囊内的细胞核反复分裂,胞质亦分裂形成了成孢子细胞sporoblast,再长出子孢子sporozoite。 3.子孢子从卵囊出来,随血到唾腺。nullnull人体内疟原虫发育与临床关系人体内疟原虫发育与临床关系感染期:子孢子 感染方式途径: 宿主及寄生部位: 配子体形成:传播 红内期:致病,病原诊断 红外期:潜伏期,复发(P.v.)几种疟原虫红内期形态比较几种疟原虫红内期形态比较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1、潜伏期 incubation period 子孢子进入人体到疾病发作之前的时期。包括:红外期 + 数代红内期 影响因素:种、株 、感染数量、机体的免疫力、抗疟药 时间:P.v. 短者8~31d, 长者6~12月; P.f. 7~27d, P.m.28~37d, P.o. 11~16d.二、致病疟疾发作疟疾发作发热阈值:引起发作的血中疟原虫的最低数量 P.v. 10-500/mm3 典型症状: 周期性寒颤,发热,出汗 机理: 后 发作间隔:P.v. 隔日;P.f. 隔天或 不规则;P.m. 隔二天null内源性致热原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null典型症状:周期性寒战、高热、出汗, 每次6~10h. 冷:全身颤拦、皮肤鸡皮样、面色苍白,口唇与指甲发紫等;夏天盖几层棉被也不暖。 热:面色绯红、皮肤灼热;T:39-40℃可伴头痛\全身酸痛,小儿或严重成人可发生惊厥、谵亡或昏迷。 汗:大汗淋漓、体温急降,乏力。热型:即周期性与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一致。 pv、po —48h; pm—72h; pf—~48h,渐不规则 null发烧发烧 裂体增殖48h 隔日PV热型与原虫发育的关系null3、再燃(recrudescence):疟疾患者治疗未彻底或未经治疗,极少量疟原虫潜于血中,停止发作 ;经过数周,在无再染的情 况下,潜伏的红内期疟原虫大量增殖又出现症状发作。一般在初发后3月内出现; 可能与残存的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大量 增殖有关。复发(relapse):指疟疾患者经治疗,红内期疟原虫全被消灭,症状停止发作;在无再感染的情况下,由于肝内休眠体复苏入血增值,出现症状发作。一般在初发后数周到一年内出现; 可能与迟发性子孢子有关。(Pf与pm只有再燃;pv与po再燃、复发均有)null4、贫血: : 1)与RBC大量直接破坏有关。 2)脾亢,巨噬细胞增多,吞噬增强 3)骨髓中RBC生成障碍 4)自身免疫破坏RBCnull5、脾肿大 脾充血、单核巨噬细胞增生所致,2~6倍大6、凶险型疟疾: 各种原因致血中疟原虫数量剧增而出现凶险症状。大多数由恶性疟原虫所致。常见有脑型疟。 7.疟性肾病 Pm, 水肿、腹水、蛋白尿、高血压,肾衰8、其他:先天性疟疾、婴幼儿疟疾、输血疟疾null海南省儿童因疟疾引起的脾脏肿大null三、实验诊断1、病原学检查 采血时间:pf——在发作时采血,或查到 环状体后10天左右采血查配子体。 pv、pm——发作后数小时至10小时采血,各期均可见到。 方 法:厚血膜法 薄血膜法 染 色:Giemsa’s stain Wright’s stain2、血清学检查 1)抗原的检测 ELISA法 2) DNA探针杂交、PCR检查疟原虫DNAnullPositive malaria IFA showing a fluorescent schizont.nullMolecular Diagnosis A: Agarose gel (2%) analysis of a PCR diagnostic test for species-specific detection of Plasmodium DNA.  PCR was performed using nested primers of Snounou et al.1 Lane S: Molecular base pair standard (50-bp ladder).  Black arrows show the size of standard bands. Lane 1: The red arrow shows the diagnostic band for P. vivax (size: 120 bp) Lane 2: The red arrow shows the diagnostic band for P. malariae (size: 144 bp) Lane 3: The red arrow shows the diagnostic band for P. falciparum (size: 205 bp) Lane 4: The red arrow shows the diagnostic band for P. ovale (size: 800 bp) null四、流行1、分布:热带、亚热带地区 我国有四类地区:北纬25。以南、北纬25~33 。 北纬33 。以北、西北2、流行环节与因素 1)传染源:外周血中有成熟配子体的现症病人和带虫者2)传播媒介: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大劣按蚊 输血(血中带有红内期疟原虫) 3)易感人群:孕妇、非疫区人群等4)自然因素(温、湿、雨)与社会经济因素nullnull五、防治1、预防 1)防蚊、灭蚊2)预防性服药:氯喹、乙胺嘧啶+磺胺多辛3)疫苗:子孢子、裂殖子、配子体疫苗2、治疗原则:早诊断、早期正规治疗。现症病人:(pv)氯喹+伯氨喹8日疗法 (Pf) 氯喹 (杀红内期) 复发病人:伯氨喹+乙胺嘧啶(杀红外期) 耐药性Pf:咯萘啶+青蒿琥酯+蒿甲醚(杀红内期)null3、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管理,减少输入性疟疾。4、坚持治疗疟疾病人、预防服药、消灭媒介、继续监测。null疟疾免疫 1.先天免疫natural immunity: Duffy –血型者不感染Pv, 镰状红细胞(HbS)贫血者、RBC缺乏 G6PD患者抗Pf.2.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1). 抗原:主要为表面抗原,即子孢子、红外期和红内期裂殖子、感染RBC表面的抗原。null(2)体液免疫 疟疾抗体主要在血中的 IgG和IgM,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作用于RBC内的虫体;亦作用于游离的裂殖子,阻止其钻入RBC. (3) 细胞免疫 疟原虫抗原先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激活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产生游离氧、TNF、白介素等,破坏RBC,使其内的疟原虫死亡。 null(4)带虫免疫与免疫逃避 逃避原因:抗原变异。 (5)免疫预防 子孢子疫苗:蚊唾腺分离的环子孢子表面蛋白(CSP)疫苗的人体试验成功。 裂殖子疫苗:能部分推迟感染过程。 配子体疫苗:能阻断配子结合,阻断传播。
/
本文档为【091013疟原虫】,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