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明清两湖平原:生态环境的演变

2010-11-12 40页 doc 767KB 81阅读

用户头像

is_059945

暂无简介

举报
明清两湖平原:生态环境的演变明清两湖平原:生态环境的演变 明清两湖平原:生态环境的演变 过度垦殖与恶性循环:生态环境的演变 ——《明清两湖平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上篇》第二章(上) 尹玲玲 张建民先生指出,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农业垦殖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人口急剧膨胀所造成的巨大生存压力,转化成为农业垦殖扩张的强大推动力量,掀起了一次持续的农业垦殖浪潮。随着宜农土地的垦殖趋向饱和,垦殖扩张所向,主要是条件相对差、难度相对大的周边山区和河湖沼滩等土地;而玉米、红薯、洋芋等高产旱作作物的引进推广,成为当时农业垦殖扩张的一个重要条件。明清时期的农业垦殖在资源、生...
明清两湖平原:生态环境的演变
明清两湖平原:生态环境的演变 明清两湖平原:生态环境的演变 过度垦殖与恶性循环:生态环境的演变 ——《明清两湖平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上篇》第二章(上) 尹玲玲 张建民先生指出,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农业垦殖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人口急剧膨胀所造成的巨大生存压力,转化成为农业垦殖扩张的强大推动力量,掀起了一次持续的农业垦殖浪潮。随着宜农土地的垦殖趋向饱和,垦殖扩张所向,主要是条件相对差、难度相对大的周边山区和河湖沼滩等土地;而玉米、红薯、洋芋等高产旱作作物的引进推广,成为当时农业垦殖扩张的一个重要条件。明清时期的农业垦殖在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①。 my4\mi6P   龚胜生在其《清代两湖农业地理》中也指出:“过分的土地开垦,无论在哪样的地区都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土地开垦的效益。清代两湖从湖区和山区的土地开垦获得了不少好处,但也为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付出了相当昂贵的代价。”② svqvG7   随着明代中叶经济的恢复和繁荣,人口迅速增长,两湖地区围湖筑垸进行围垦的进程日益加速。虽在明清之际曾因兵火战乱而一度中断了这一进程,呈现了凋敝之势,但清初恢复后,堤垸围垦更进一步加快。而圩垸围垦的加速导致两湖地区的湖泊迅速淤浅淤废,蓄洪泄洪能力大为下降,两湖地区的洪涝灾害也因此而日益升级。这就形成了一个围垦一湖淤一洪灾的恶性循环,两湖地区的生态环境总体上因此而趋于恶化。 .x>HA^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Z{n&iJ   ①张建民:《湖北通史·明清卷》,第365—366页。 aTG[=)x L   ②龚胜生:《清代两湖农业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7页。 R2CQXhiJ   }s(C‑^0x   一 两湖平原河湖水系格局变迁研究综述 江、汉堤防的修筑与圩垸堤防的围垦一方面使两湖平原的开发进程大为加速,但同时也对该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对于江、汉堤防的修筑给两湖平原环境变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一问题,已有众多学者从历史自然地理角度作过相关研究,杨果先生将众多学者的研究概括为三点:首先是改变了两湖平原的水系格局,其次是导致了洪水位的上升,再次是改变了泥沙的沉积方式①。 t{6ap+%L   =!<^^6LZ   1.关于泥沙沉积方式与两湖平原河湖水系格局的改变 (1)泥沙沉积方式的改变与洪水位的上升 周凤琴先生根据荆江平原大量的古遗迹、古墓葬、古水痕和史料的分析以及地质地理的调查研究,绘制出荆江近5000年来洪水位的上升曲线图②。洪水位的上升与堤防修筑有密切关系,两者形成互为迭加的因果循环:由于洪水危害,人们修堤防洪,而大堤的修筑,导致洪水归槽,加上泥沙淤积、穴口堵塞,使得洪水位上升,反过来又迫使人们进一步加高堤防。早在唐代已经修筑堤防,两宋时堤防较大发展,洪水位也已开始上升。不过,宋代堤防并不完整,长江还有许多穴口分流,著名的“九穴十三口”便是用来调蓄洪水,所以宋代洪灾问题还不突出。南宋晚期以后诸穴渐塞,至元朝仅剩荆北郝穴和荆南虎渡口,荆江水位进一步上升,洪水灾害日渐增多。元成宗重开六口后,至明代诸穴又重新堵塞,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荆江大堤连成一线,穴口最终消失。自此荆江洪水位呈直线上升,最终形成高堤防、高水面的险要形势。荆江泥沙沉积方式的改变主要现为由过去的泛滥式面状淤积变为线状堆积,由此造成河床、滩面淤积抬高。今天的荆江,平水位已远高于堤内地面,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悬河。其必然的结果之一,便是洪涝灾害的加剧。③ zA,/@/'(   诚然,江汉堤防体系的形成改变了泥沙的沉积方式。事实上,这三者之间本身就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泥沙沉积方式的改变,所以导致洪水位的上升;又正因为洪水位的上升,进一步催生了江汉堤防体系的形成与加高加厚,从而改变了两湖平原的水系格局。因此,江汉堤防系统的形成给两湖平原环境变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终主要还是落在两湖平原水系格局的变迁上。 K0oFPDJN   ___________________ =q5@ ,wN^   ①杨果:《宋代两湖平原地理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6页。 fx]eDA|$e   ②参见周凤琴《荆江近5000年来洪水位变迁的初步探讨》,《历史地理》第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 8\>-Q\   ③杨果:《宋代两湖平原地理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7页。 NocFvF7\   3p&jLFphL   (2)关于两湖平原水系格局的变迁 有关两湖平原水系格局的改变,主要反映在云梦泽的历史演变、荆江与洞庭湖的河湖关系的改变、河湖的萎缩淤塞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有谭其骧《云梦与云梦泽》①、张修桂《云梦泽的演变与下荆江河曲的形成》②、《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③、《汉水河口段历史演变及其对长江汉口段的影响》④,周凤琴《荆江堤防与江湖水系变迁》⑤,王剑等《论长江流域河湖体系演化与洪灾防治》⑥,罗敏逊等《荆江与洞庭湖汇流区演变分析》⑦等等。正如彭雨新等先生指出的:“堤垸发展势必压迫河湖水道、水面,最终影响到长江与北岸江汉湖区、南岸洞庭湖之间的关系。”⑧长江两岸众多分流穴El,随着湖区的开发进程而多被堵塞。江北昔日之游陂因渐变为庐舍畎亩而不得不尽塞穴口,而长江洪水又必须有分蓄调节之地,故南岸洞庭湖区成唯一分流处。嘉靖年间北岸最后一个分流穴口被堵塞,万历时又开浚南岸的虎渡口分流。自此,江水由南北分流一变而为专注于南,进入洞庭湖的水沙量因而大大增加,如若排泄不及势必导致湖水扩张,漫溢成灾。⑨ V~[:*WOX   ______________________ UGCox-W"   ①载《复旦学报》(历史地理专辑),1980年。 @mNJ=mEV   ②载《复旦学报》(社科版)1980年第2期。 T/NjNEd#   ③载《历史地理》创刊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ssA7Dx:   ④载《复旦学报》(社科版)1984年第3期。 ;_N"Fdl   ⑤载《长江水利史论文集》,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be.g   ⑥载《岩相古地理》第18卷第5期,1998年10月。 A0>x9XSkJ   ⑦载《长江科学院院报》第15卷31期,1998年6月。 ;`X~ k|7K   ⑧彭雨新、张建民:《明清长江流域农业水利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6页。 6__K#r   ⑨彭雨新、张建民:《明清长江流域农业水利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7页。 tr=@+WHp   :,^>d3k   梅莉等先生指出,垸田“按围垦的对象,大致可以分为截河和围湖两类。截河是‘占水道为田’。被占垦的河道,有的是平原上的重要河流。荆江‘九穴十三口’和江汉‘九口’的消失,就是典型例证”,“除穴口分流故道外,更多的是围垦逐年淤塞的河港”,“围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筑堤保护滨湖地区已有的田地”,“第二种方式是在涸水季节,趁湖干土现,开沟筑堤造田”。其中第二种方式的围湖垸田“从投资动工到垸成受益,所需的时间比其他类型的垸田要长得多”,但“对湖面的缩小,起了很突出的作用”。① W&KM/9d   nB&j ​   2.关于江汉湖群演变的不同看法 (1)湖区围垦与江汉湖群的萎缩 刘沛林先生认为:“长江流域水灾频率的增强,基本上是与历史上地区开发的进程同步的;过度的垦荒引起严重的生态失控,进而导致水土流失,河湖淤塞,加之围湖造田,最终成为引发和加剧流域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②张国雄先生认为,垸田的大规模建设直接改变了江汉——洞庭平原的河湖环境,这首先即表现为湖泊的大量消失③。赵艳先生认为,“江汉湖区的全面开发始于南宋,至明清进入第一个高潮。从那时起,人类活动对湖区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近年来尤为突出。在开发湖区的同时,人类活动已经改变了河湖之间的关系,加速了湖群的萎缩,破坏了该区的生态环境。从而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洪涝灾害,湖泊沼泽化等”④。龚胜生先生认为,“与水争地”的必然结果是水患灾害的频繁,而频繁的水灾造成了淹没田地、人口死徙、劳民伤财及区域经济水平下降等一系列恶果;“与林争地”则导致森林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壤瘠化、加速下游河道淤积等一系列恶果⑤。张建民先生也指出,“围湖造田是河湖低地区垦殖扩张的重要途径,其直接后果之一便是河湖水面积的萎缩。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各州县围筑的堤垸中,有不少堤垸的前身是湖泊……自明中后期始,江汉平原的河湖淤堙现象已为人们所关注”⑥, Onw24&​   ______________________ !^L-T?y.2   ①梅莉、张国雄、晏昌贵:《两湖平原开发探源》,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98—100页。 ; RHNRVP   ②刘沛林:《历史上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水灾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cR3.% wX   ③张国雄:《明清时期两湖开发与环境变迁初议》,《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2期,第137页。 H# Q;"r3   ④赵艳:《江汉湖区的开发及其环境效应》,《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9卷第3期,2000年,第370页。 `< Yf​{'*   ⑤龚胜生:《清代两湖农业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0—246页。 7"K^H]6u30   ⑥张建民:《湖北通史·明清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版,第381页。 l#xw.2bo   $"fzBM?5   农渔等“各种形式的冲突都体现着与河湖淤积问题无可分割的关联。可以说,以水土流失、河湖水道的淤积为代表的生态环境变迁才正是渔农矛盾、捕鱼业与农田水利冲突的根源所在”①。 'hIU_   (2)江汉堤防体系的形成与江汉湖群的扩张 但关于江汉地区的河湖水系变迁,鲁西奇先生的看法则有所不同。他认为:“从现有历史文献资料,看不出明显地存在着一个江汉湖群逐步缩小的过程”;“由于汉水下游河道在历史上曾长期不稳定,兼以存在着大量的分水穴口与分流支道,在堤防大兴之前,汉水下游两岸不太可能形成稳定的大面积湖泊,而只可能在洪水时节形成水势浩瀚的季节性洪泛区”;“在唐宋文献中,均未见到有关江汉平原上存在较大规模湖泊的记载。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献记载方面的原因,但唐宋乃至于元代江汉平原上稳定的湖泊并不很多、湖泊面积也不是很大却是基本可以肯定的。而到了明清时期,各种资料都反映出,这一时期是江汉湖群的扩张期,湖泊数量与湖泊面积都在大幅度增加”;“总的说来,自明前期到清中后期,江汉湖群处于一种持续的扩张状态;大约在清中后期,江汉湖群的扩张达到了鼎盛,形成了三条湖群带”;“而这一时期又正是江汉堤防普遍兴筑并最终形成体系的时期,两者在时间上的一致性指明了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密切关系”,“堤防体系的形成在江汉湖群的发育与扩张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作用”②。同样,他还认为,汉水中下游河道“在文献资料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并不存在一个河道变迁(摆动、改道)逐步加剧、频次逐渐增多的过程,无论是中游河槽的摆动,还是下游河道的迁徙,在时间上并未表现出很明显的前后差异。虽然文献资料中所反映出来的变化愈到后来愈多,但我们并不能据此而断定现有文献资料未反映的变化就不存在”,事实上,“在人类还没有能力大规模地干预、改造自然之前,汉水中下游河道(特别是下游河道)要更为不稳定,变动也更为频繁;正是因为堤防的兴筑,在中游增加了人工的控制节点,在下游建立起系统的堤防体系,才逐步将河道稳定下来。换言之,人类活动不仅未加剧河道的变迁,恰恰相反,是减 *~;8N|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JV?) =Z   ①张建民:《论明清时期的水资源利用》,《江汉论坛》,1995年第3期,第39页。 ZAeQ~ j~   ②鲁西奇、潘晟:《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4—387页。 yoU2AMH2D^   '=#5(O%pp   少了河道的变迁”①。 OL9]*G?F   两湖平原河湖水系格局的演变,应该说总体上仍是顺应两湖地区自然演变的结果,是荆江南北两岸地势高程演变上循环反复的反映。如彭氏所云,“应该指出,江湖关系的演变——长江两岸分流穴口之开塞,决非如一些旧方志所云,纯粹是由某个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而是江汉湖区开发、围垸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结果”②。对于这一问题,曾对长江中下游河湖地貌演变进行过系统研究的张修桂先生的概括与归纳可谓一语中的。张先生认为,江汉、洞庭地区的河湖演变,表现出一种“北湖南陆——南湖北陆——北湖南陆”的“跷跷板”演变模式。张先生并进而指出,对于当前的防洪形势来说,江汉平原有可能再次沦湖,因而必须死保荆江大堤。③ "K ?#,_   p8 >R#9     ]QS](Bb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YrR8   ①鲁西奇、潘晟:《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2—383页。 _:%U _U   ②彭雨新、张建民:《明清长江流域农业水利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8页。 T.2ZBG ~|[   ③张修桂:《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自序》第2页。 n^Vxi;F   `j:M)2:*y     >2C‑a5C   ​)-q\aX$])   eJ:Yj ~X`<   oAnigu;   7V ' Le2T'   二 江汉平原河湖水系变迁举例 以往关于江汉平原地区湖泊分布及演变的研究,学者们的注意力曾主要集中于云梦泽的历史演变。关于这一主题的讨论,可以说是十分详尽了。有的学者认为,江汉平原在构造上属第四纪强烈下沉的陆凹地,古代著名的云梦泽即在此基础上发育形成。先秦时代云梦泽范围约九百里;汉晋南朝时期,长江在江汉平原分流分沙的结果使云梦泽解体为大?产、马骨、太白、巨亮等大湖,面积已大为缩小;至唐宋时期,历史上著名的云梦泽彻底解体,大面积的湖泊水面演变为星罗棋布的江汉湖群①。但有些学者认为,“从成因类型看,江汉湖群决不是统一的古云梦泽的残留水体”②。相关研究有金伯钦等的《江汉湖群综合研究》③,赵艳的《人类活动对江汉湖群环境演变的影响》④、邓宏兵的《江汉湖群演化与湖区可持续发展研究》⑤等。本节尝试从河泊所的置废这一角度,对明代江汉平原的河湖水系变迁问题进行探讨。 P\T|[%E'   明代前期,江汉平原上存在着众多的大中小型湖泊,其中的中小型湖泊多为饵料丰富、适宜于鱼类生长故渔利颇丰的富营养型浅水湖。明朝廷在这些区域设置了众多的渔税征收机构——河泊所对其进行管理。 |!xpYT:   河泊所是明代设置在内陆河湖及沿海地区专门征收渔税的机构,主要集中于河网密集、湖泊众多的南方地区。它的设置早在明洪武之前的甲辰年(1364年)即已开始,到洪武初年已形成基本的分布格局。 ?} X​}#   鱼利多否决定于湖泊本身的水文特征,如深度、温度、营养度、水源等。适宜于鱼类生长的湖泊极大多数是天然饵料基础丰富、营养度较高、鱼利颇丰的中小型浅水湖⑥。荆州府江陵县柘林白沙湖“多产鱼利”,石首县田坪址湖,“鱼味鲜可食”⑦。以上两湖都设有河泊所。江西九江府德化县官湖“茭苇合生,不容舟楫,其湖产鱼,设河泊所于旁”⑧。岳州府临湘县连家湖,有资料称:“昔多鱼利,今立河泊所,顷年江水泛流,鱼利亦少。”⑨ Jh^8xI ,`C   出于实际需要,正统七年(1442年)明廷颁布:“今湖广所属府县河泊所岁办课钞不及三千贯、油鳔黄白麻不及三千斤、翎毛不及十万根者俱裁革。该办课程归并附近河泊所管办,无河泊所处令府州县带办。”⑩这一颁布之后不久,即有一批河泊所依诏裁革。明中叶以后,裁革的速度愈益显著,其中尤以正德末年及嘉靖、隆庆、万历等年间的数量为多。 Wxs>o​sq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v3RVaqZ   ①参见张修桂《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第一篇第二章第一节《云梦泽演变的历史过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rg*^w!   ②蔡述明、赵艳、杜耘、何报寅:《全新世江汉湖群的环境演变与未来发展趋势》,《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2Zl   ③金伯钦主编《江汉湖群综合研究》,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 u{P~zyx   ④载《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 ";BVY   ⑤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ke^d8Z.   ⑥《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要览》,测绘出版社、工商出版社1987年版,第九章,第324页。 *.3y2m,bZ   ⑦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六。 jOv~!7T   ⑧嘉靖《九江府志》卷二。 KD=bkZ&   ⑨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七。 )6‑ k1 P   ⑩万历《大明会典》卷三十六。 *k4+ioFnKE   )gjGG8 Ee   从河泊所陆续被裁革的史实,我们有理由相信上述标准是得到了贯彻的。因此,明初河泊所的分布及其后之存废便具有一种地理学上的指示意义:它可以反映明初鱼利甚丰的中小型浅水湖泊的分布及其后之淤塞演变。 ",QPb3   现存明代河泊所资料以万历《大明会典》所载最为集中,其次为方志记载,故本节的研究以万历《大明会典》及各地方志为主要资料。 XRr j$Nc]   (1)荆州地区 荆州地区指的是明前期之荆州府辖境。《湖广图经志书》卷六载荆州府共有大小湖泊约64个,因原书有缺页,公安县湖泊数缺载,实际的湖泊数应当更多。在荆州府属各县中,监利、石首、荆门三县湖泊较多,均达10个以上;江陵、潜江次之,各为7—8个;其余则又次之。 2$3kKY6$e   石首县有曹屯湖、熟田湖、田坪址湖、陈家湖、披甲湖、冷水湖、万乘湖、沙湖、颧巢湖、黄田湖、白泥湖、澧田湖、粟田湖、龙城湖、张屯湖,分布于县境东、西、南、北各方位。监利县境内面积较大的湖泊有白滟湖、连头湖、烂泥湖,另有南江湖、小沙湖、东江湖、家缘湖、化蚯湖、周黎湖、乾港湖、大小叱湖、朱义湖、古江湖、石头湖、莲花湖、蒋师湖。荆门县有滕湖、小江湖、马良湖、藻湖、蒿台湖、九真湖、借粮湖、平塘湖、杨家湖、长湖,主要分布在县境东南、南部。江陵县有东湖、高沙湖、赤湖、廖台湖、罗湖、柘林白沙湖、倚北湖、倚南湖,分布于县境西北、东北、东、东南各地。潜江县境有东西白湖、后子湖、太平湖、郑家湖、青杨湖、枝江湖、陆家院湖。松滋县境只丘家湖一湖。枝江县境有沧滩湖、孙家湖、老雅湖三湖。 Q~b_dx{m   (2)沔阳地区 沔阳地区包括明前期之沔阳州和安陆州南部辖境。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十一载沔阳州有24湖。沔阳州辖景陵一县之地,不仅湖泊众多,且面积宽广,春夏水潦时各湖相连。大者数百里,小者不啻数十里,诸多小湖潦尚不在其内,长波巨浸,渺渺相望,何其之多。北面多属景陵,李老湖最大;西面多属监利,西湖最广;南面黄蓬湖称首;东面则太白湖最为广袤,诸湖皆逶迤注入太白,故沔水为众水之汇而太白湖又为沔水之汇。太白湖为沔之巨壑,周达二百余里,迳沌口注入长江①。除上述诸湖外,沔阳本州还有阳名湖、沙湖、三阳湖、官港湖、赛港湖、千金湖、白螺湖、下五湖、直步湖、西港湖、鸟流湖、复池湖、白鹭湖、龟湖、白鼋湖、百石湖,景陵县有蒿台湖、青山湖、上帐湖、下帐湖、东湖、西湖。同书卷十载安陆州有城北、龙母、芦洑长河、赤马野猪4湖,主要分布在南部。 )6g&v'dq   由上可知,沔阳州地势低洼,境内湖沼密集,江汉平原上的地表径流多通过沔水汇入面积最大的太白湖,另有众多中小湖泊及河流汇集其中,湖东接汉阳府,广袤二百余里,然后由沌水经沌口流人长江。 ~n8F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9H   ①嘉靖《汉阳府志》卷二《山川》、嘉靖《沔阳州志》卷八《河防》、卷八《食货》。 HI z9s4Y_   1-/ 4Y5?}   (3)汉阳地区 汉阳地区包括明前期之汉阳一府及德安府南部辖境。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三载汉阳府有16湖。汉阳府辖汉阳、汉川二县。汉阳县有太子湖、刀环湖和西接沔阳州的太白湖,汉川县有许家湖、段庄湖、白石湖、却月湖、野猪湖、刀汊湖、五湖、沉下湖、大松湖、小松湖、安汉湖、爪子湖、清水湖。 .1 Vu-@   同书卷五载德安府有南部云梦县境的石羊湖,应城县境的三台湖,孝感县境的羊马湖、白陂湖、东山沦河湖、董家湖、后湖。 o;%n,S8J|^   由上可知,荆州地区面积宽广、辖县众多,境内湖泊绝对数量最多,但湖泊面积和相对密度则较小;沔阳州湖泊最为密集,面积最为宽广;汉阳地区则居其中。 } ~V,_Fv   然而,上述所列各湖并没有包括江汉平原湖泊的全部。至少在沔阳州,除了以上记载的各湖外,还有如短汀、郝盘、白鹭、龟湖等小湖见于嘉靖《沔阳州志》,有江夏、张港、革母、母猪等大量小湖仅见于嘉靖《汉阳府志》。相对而言,仅见于府、州志的湖泊一般面积较小,不为省志所收录。本文所讨论的湖泊一般未涉及此类。 |KTpK(6p   江汉湖群的湖泊多系长江及其支流的附属产物。从综合特征看,可划分为河间洼地湖和岗边湖两大类。前者为渍水湖,由漫滩或河间凹地渍水而成,呈碟状水体,以宽浅为特点。后者为堰塞湖,一般沿阶地前缘沟谷口淤积堰塞而成,平面形态多呈喇叭状,水深较大。河间洼地湖营养度较高,水生生物较繁盛、饵料丰富,故成鱼产量高。岗边湖营养度较低,水生生物较少,故成鱼产量较低①。明初设置了河泊所的湖泊大都为营养度较高的河间洼地湖。 B JU*`T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q;KshpfRMD   ①蔡述明等:《全新世江汉湖群的环境演变与未来发展趋势》,《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6期。 ju R   |b,zw^!e['   2.明中后期江汉湖群演变的时间特点 明初河泊所的分布及其后之存废可以直接反映鱼利甚丰的中小型浅水湖泊的分布及其后之淤塞演变过程。明初,江汉平原上河泊所之设置数量众多,详见表9。 e W9)@nVJ   ^GrNfB[Qu     t CkoYrvT     5c*p2:]   从表9中可以看出,江汉平原上河泊所之分布在沔阳州数量最多且最为集中;汉阳府之数量虽低于荆州府,但密度却远高于它;荆州府之数量较多,但其分布较为零散;安陆州、德安府之数量较少,分布亦同于荆州府。沔阳州、汉阳府境的湖泊多为河间洼地湖,而其他地区的湖泊中,则岗边湖相对较多。这与河泊所的分布也较为吻合,因此说,河间洼地湖与河泊所的置废关联更大。 sb8z_3   最初,河泊所的设置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至正统七年,在地方官的申奏下,明朝廷颁布标准后,诏准凡所征收之鱼课未达此标准者一律裁革。嘉靖《沔阳州志》卷七记载该州正统十年(1445年)裁革了八个河泊所,而万历《大明会典》卷三十六未确载年代而记为“久革”。由此可推测,后者所载各府久革之河泊所即为正统年间依诏裁革者。虽然正统年问河泊所裁革比例较大,但这并不说明在正统年间湖泊淤废已较严重。自明初至正统间经80来年的泥沙淤积,一些原鱼利颇丰的浅水湖已进一步淤浅、沼泽化,鱼利无多。在屡年鱼课难完的情况下,地方官员只能向朝廷申奏请求裁革。正统年间裁革的这一批河泊所可以说明这些湖泊已经沼泽化或已趋近消亡,但并不能及时反映这些湖泊的淤塞演变过程,而是具有一种滞后性。 fMgcK$   以后,随着标准的颁布,湖泊的消亡与河泊所的废革几乎同步进行。在经历了正统后期至正德前期的一段稳定时期后,自正德末始,河泊所裁革日趋频繁,嘉靖后期、隆庆至万历前期裁废尤剧,至万历中已只剩下33所,裁废近一半。 S83]O!w0   与上述河泊所的裁革趋势相对照的是,明初至成化以前,沔阳州“湖河深广”,成化至弘治间,亦尚“湖池深广”,但时间演进到正德后期,则“湖河淤浅,水道闭塞”①。沔湖为江汉诸水所汇,潴于太白湖,泄于沌口,“成化弘治以来,汉淤江溢,湖水停注,积滓所澄……由是湖平强半矣。今(嘉靖末年)……水患日盛,夏秋之交,沱潜溢道……百年之后,沔更莫知谁何耳”②。明前期尚广袤二百余里的太白湖“岁自正德末季,经四十年,浊流成漳、趋下如涠,深薮渐涨为平陆”,故时人戴金有“沟渠时互换,川陆易高深……桑田沧海变,往事复而 xU#]w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S%r,?   ①嘉靖《沔阳州志》卷八《河防》。 vcaBLVd?8.   ①嘉靖《汉阳府志》卷二《山川》。 4SX3c:>   ②嘉靖《沔阳州志》卷二《山川》。 $8w% d'e​$   ④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景陵县堤考略”。 P wt ?9I   ⑤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二“承天府堤老略”。 ​+9 =@E   +MOe{:/6   3.明中叶以后江汉湖群演变的空间特点 河泊所的裁革过程与湖泊的淤塞变迁几乎完全同步。河泊所的裁革即代表该湖泊的淤浅萎缩,裁革年代之先后反映了江汉平原各府州湖群淤塞的相继顺序。以下分府州论述各湖泊的具体位置及演变过程,并力图揭示出江汉湖群演变的空间特点。 ="'rH.n #   (1)荆州府 明初荆州府共设14个河泊所,主要集中在沿江的江陵、石首、监利三县,对照前述可知,其之设置同湖泊分布亦基本一致,河泊所名称及具体位置详见表10。 'l0eo' K   该14所当中,先后有六个被裁革。石首县之冷水湖所、监利之太马长河所久已裁革,估计即正统年间依诏裁革;江陵县的倚南湖所隆庆三年(1569年)废;石首县的田坪址湖所、上津湖所隆庆六年废;公安县的洋港湖所万历九年(1581年)废。由此可以推断,冷水湖于正统年问以前即已淤浅、淤塞,倚南湖、田坪址湖、上津湖、洋港湖则于隆庆至万历初相继淤浅萎缩以至鱼利渐少、鱼课难征而河泊所亦相应裁废。前已述及,嘉靖中期以后荆州府江陵县“诸湖渚多浅淤”。 Bd N​{[2   X       (2)沔阳州 明初共设31个河泊所①。17所分布于州南、东南部,7所分布于州西北,3所分布于州东北,其余4所散布于州东、西、北三面。河泊所名称及具体位置详见表11。 ;%b '/jgZX   &VZmP5Gv‑     .:|#9%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B64W ;#h     ①万历《大明会典》卷三十六载沔阳州共设河泊所23个。但嘉靖《沔阳州志》卷七所载与其有较大出入:“国初河泊所统三十有一,正统间省十(误,应为省八)、正德间省二。”对照前者知其缺载正统十年裁革的八个河泊所。 h~=\/vF   J1u@A$4l?   该区域的河泊所裁并较为严重,从明初的31所减为万历中期的16所,前后裁并将近一半,且裁并时间相对其他区域较早。正统十年(1445年),青山湖所省人风波蒿台湖所,头口百石湖所省人头河新掘口所,长下河所省入段下小港所,官港湖、螺子渎两所省入直步湖所,西港湖所省入西湖所,乌流湖所省入张家池所,千金湖所省入白螺湖所。正德十年(1515年)黄蓬湖所省入许家池所,赛港湖所省入直步湖所。李二河、段下小港、阳名湖3所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裁革,西湖、下帐湖两所于隆庆年间裁革。前文已述及沔阳州之湖泊自正德末季以后湮塞渐剧,据表3可知其淤塞之先后顺序:州南、州东南的大部分湖泊最先淤塞,其次是州东、州东北的少数湖泊。州西北、东北区域的湖泊则淤塞程度较轻,至万历中期大多尚存。史料所载沔阳州湖泊淤塞情况已见前述,景陵县亦自“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以来,四汊、竹台等湖半淤浅平,竹筒河、牛角湾两处水道中湮”①。 MK!]y8+Z   (3)汉阳府 明初共设10河泊所。该府辖汉阳、汉川二县,汉阳设7所,汉川设3所。河泊所名称及具体位置详见表12。 ]Gi+Z1q   aQym= 6 %e     6S+K*/w     dWq/)%@t   汉阳府河泊所设置较为稳定,只于隆庆二年(1568年)裁革了上零残一所。由此可以推断,该府湖泊淤塞程度相对较轻,或者其湮废要滞后于其他地区,故湖泊水体面积在万历前期尚能大体保持。在洪泛期,湖面呈展宽趋势:“汉口虽为汉水泻流之地,但为江水汹涌横截其口,流不能泄,复逆折而上,故太白、新滩、马影、蒲潭、沌口等湖易以泛溢。”② 8n."5,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i-lh^j-   ①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景陵县堤考略”。 BF1O|Q|d6   ②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二“汉阳县堤考略”。 @e?[oojrM   @y~BYi Ks   (4)安陆州 明初安陆州共设城北湖、赤马野猪湖、芦洑湖三河泊所,嘉靖十年转隶承天府钟祥县①。城北湖所位于州北5里,赤马野猪湖位于州东南150里,芦洑湖所位于州南30里。城北湖、赤马野猪湖所均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裁革,芦湫湖所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裁革。由此可以推断,该三湖在嘉靖年间淤塞均较严重,以致原设之河泊所在短短几年内相继裁革。史料亦有记载印证这一推断,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承天府堤考略”:钟祥县境在郡治石城一带汉水洪峰“旧(嘉靖初年以前)有城北湖等之注蓄,今(万历前期)皆淤平”,在红庙堤蔡家桥一带“旧有口通二圣套入湖杀汉势,又有流涟、金港二口通枝河达赤马野猪等湖大分汉流……今半湮塞”。 z7us*8X{   该区域湖泊主受汉水挟带之泥沙淤积,城北湖、芦洑湖,水泛流时均通汉江,汉水出大洪山、荆门山摆脱其左右约束后,进入开阔的平原地带,水流展宽,挟沙能力大大减弱,泥沙在此区域迅速堆积,故湖泊淤塞极为严重以至这三个河泊所全部裁革。 luxKgcU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P L​W3   ①《明史·地理志五》载,安陆州为元代之安陆府,明初降为州,嘉靖十年升为承天府,沔阳州并辖属之,其附郭钟祥县为元代之长寿县,元末废,洪武三年复置,九年省人安陆州,嘉靖十年复置并更名。 GYb2m"a)   glKs8 ^​W   (5)德安府 明初共设四河泊所,全部位于南部的安陆、孝感、应城三县,见表13。 Mb‑i+Vv-   \q d)l     d‑`q)^     'N5r2JL[w   安陆县之府河泊所“久革”,估计即正统年间依诏裁革;注泉湖、三台湖、东山沦三所于嘉靖后期、隆庆间、万历初相继裁革。由此可以推断,该三湖自嘉靖至万历初淤塞较为严重。该区域湖泊主受汉水及其支流涣水所挟泥沙淤积,故其河泊所至明后期亦全部裁革。但因位处汉水下游,其上游安陆州钟祥境内之湖泊先接受汉水泥沙淤积,其湖泊填高淤废,不再具备蓄洪、泄洪能力,故泥沙继续向位于其下流的德安府境内之湖泊堆积,故德安府境之湖泊淤废时间在安陆州之后。 "a`0w9Mm}   早在东晋时,荆州城南开始修建江堤,后又经历代加高培修,至明嘉靖末年堵塞郝穴,荆江大堤连为一体。又由于江汉地区现代新构造运动继承了自北向南倾斜下降的性质及地球科氏力长期作用的结果,荆江分流水道逐渐南移、水沙向南汇集①,江汉陆上三角洲东向扩展,江汉平原上的湖泊呈现向下游的东南方向位移的趋势。刊于嘉靖十年的《沔阳州志》卷五载:“湖故属沔,今半在汉阳。”而刊于嘉靖二十五年的《汉阳府志》则载:“汉阳实居大半。”同荆江分流分沙逐渐南移、汇集,湖泊向下游位移的趋势相一致,太白湖水体亦不断向沔阳州东南汉水下游入江处位移,进入汉阳府境内。 d# ?* 62   江汉湖群的湖泊多系长江及其支流的附属产物。明初设置河泊所的湖泊大都为富营养型的河间洼地湖。沔阳、汉阳地区之富营养型、水生生物繁盛、成鱼产量高的河间洼地湖要较荆州地区多得多。荆州地区之众湖泊中,则相对以江陵、石首、监利三县的河间洼地湖为多,其他各县则较少。本文从河泊所的置废角度出发,的是这一类湖泊的淤塞演变规律,但从泥沙淤积的时空特点来看,则对于整个江汉平原上的湖泊都是适应的。 ‑e​iSO7cGy   明代江汉平原以沔阳州境的湖泊淤塞湮废最早,荆江河段在此自东南折而转向西北,江水迂回不得宣泄而冲决,水患尤多。位处州南的湖泊为长江洪水最先潴泄区,该区域的湖泊淤塞填高后,水流、泥沙即向下游方向州东南、州东的众湖泊冲淤。沔阳州境的湖泊淤塞填高、蓄洪泄洪能力大大下降后,水患即向上游的下荆江地区石首、监利县境转移,该区域之湖泊也就相应淤浅、湮废。安陆州、德安府南部境内的湖泊受汉水所挟泥沙影响最大,其淤积速度和淤塞程度最为严重,河泊所裁革也最频繁而集中。汉阳府位于汉水下游,其湖泊的淤塞时间在中游之后;又由于荆江分流分沙逐渐南移、汇集,水体面积向下游位移,故汉阳府境之湖泊淤塞程度较其他各府州为最轻,该区域内设置之河泊所也最为稳定。 rM~IF+f0XD   概而言之,明代江汉平原上众多湖泊淤塞湮废的时空特征如下: ^~1@HcJo   1.时间特征:成化以前,淤积速度缓慢;成化至弘治间,淤积速度有所加快,但淤塞程度仍较轻;正德末以后,众湖群迅速淤浅、淤废,直至明末。 HE‑<%d   ①张修桂:《长江宜昌至城陵矶段河床历史演变及其影响》,载《历史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jnLu|W&   *oJ>4S   2.空间特征:汉水泥沙自上游向下游依次淤积;江水泥沙先自上游向下游淤积,而后又向上游回溯淤积。 三 围垦—湖淤—洪灾的恶性循环与时空特点 1.围垦—湖淤—洪灾的恶性循环 新淤出之湖地肥沃而易耕垦,故富豪侵占围垦严重,这就又加速了水患严重、湖泊淤浅的进程。荆州府“自嘉靖年间富豪侵占湖地、私图己利”,陆续筑塞通往各湖的小河口、丁家河、泗港口、张接港、黑流渡、渔泛口、潭子口等穴口,以致“嘉靖三十九年至今,堤塍无岁不决”①。 2pAshw1G   洞庭湖平原华容、安乡一带,在宋元以前尚为水乡泽国,没有什么居民聚落,常产即湖地,“楚邑华容,昔称水国。五渚萦墟,九江汇泽。邑西教里,届于水滨。宋元而上,绝无居人”②。明嘉靖、隆庆以后,随着江汉平原渐被淤填、地势高于江南之洞庭地区,依水流就下之势,荆江向南分流。虎渡、调弦两口分流所挟之泥沙大量淤积其地,长期淤填的结果,水下三角洲渐出水成陆,正统年间共筑堤为四十八垸;隆庆年间已有百余垸,其中安津、蔡田、官垸面积最广,延袤均达十余里,小者田亦达百亩;至万历年间,官垸、涛湖、安津、蔡田四垸已发展至各周回达四十余里,华容县之钱粮半出其内③。原广袤号称八百里之洞庭湖经无数次的泥沙填淤,发展至清代后期也已是“冬令水涸,湖心大洲毕露。东湖港汊既多;西湖较宽,然淤浅亦复不少”,以致时人慨叹日:“今之洞庭,非三十年前之洞庭也。”④ DT #Z6A   由此可知,由于人口渐增,对土地的压力渐大,于是与水争地的围湖圩垸日渐发展,渔业经济渐向农业经济转换。由于水体面积缩小,调洪、蓄洪能力下降,水患渐趋频繁、为害日益剧烈。洪峰一至,堤防溃决、圩垸冲塌,洪水所挟泥沙大量淤积,湖泊淤浅、淤废,调洪、泄洪能力进一步下降,水患更甚,湖泊淤废加速,由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L gfi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N;t   ①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附开复荆承二府属穴口疏》。 }ilX 2s?>   ②隆庆《岳州府志》卷十二《水利考》。 k​i|w?0s   ③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华容县堤考略》。 BGVy \F<   ④(清)俞昌列:《楚北水利堤防纪要》卷一《洞庭湖记》。 6c&OR2HGqO   (Zu V5|N   岳州府境郡城及安乡、华容、巴陵、临湘四县常苦水患。如岳州府华容、安乡境内“正德、嘉靖问防始损,而补葺无方,寻致今日。修之者屡屡,成功则微。隆庆以来,长江、大湖每至秋而混合之矣”①。华容县明弘治、正德间有四十余垸,其堤防高厚不及隆庆、万历间一半,但每垸大多年年有收,少有发生堤防频繁溃塌的情况。但自“明嘉靖初塞郝穴口、隆庆中浚南岸之调弦口,江北之口尽塞而堤益加固,江南则虎渡之外又增调弦,江之分注专属于南,其流遂急,湖南之水患自此增焉”②。华容县原有名为洞湖村者,至此化为乌有,康熙五十三年曾减除荒粮一千八百余亩。光绪《湖南通志》卷四十六《建置志·堤堰一》载言有“旧志所谓村里名存而实亡十之三四”,可见其受水患影响之烈。但就堤防修筑来看,“安乡四面皆水,势难设堤;临湘半依山城,犹可捍御;巴陵堤防只在江北诸里;惟华容四十八垸之堤最为要害”。嘉靖三十九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华容县四十八垸“诸垸堤尽溃”;巴陵县永济、固城垸“诸堤俱决”③。不同地域之间,在水灾的爆发上往往是此方大难则彼地稍安,彼方重灾则此地略宁,人民因灾与否而庆幸或悲叹。如岳州民人“所幸迩年江陵诸堤悉溃,江水散流潜沔。嘉靖庚申枝江堤决,水由黄山、鹿湖即漫流邑之西鄙,故邑河势杀,不然几何弗以城市为瀛渤也”④;安津县民吟颂:“夏秋霪雨,堤决邻邦;安津安然,菽粟满疆。”⑤ 5V/CYcO   ______________________ Y{ 2xokJ N     ①隆庆《岳州府志》卷十二《水利考》。 >@U lhJtW     ②光绪《湖南通志》卷四十六《建置志·堤堰一》。 MHKB:t]hA     ③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常德府堤考略》、《岳州府堤考略》、《华容县堤考略》、《巴陵县堤考略》。 tczAI#N 4   *d/]-JN,K   然而至清中后期情势已大不相同,有清中叶乾嘉时期水灾相对尚轻,而至道光末年以后则情形又变,至咸丰、同治年间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咸丰二年(1852年),江流在小水年间于南岸决口未修,终于咸丰十年(1860年)冲出藕池口分流河道。同治年间又冲出松滋口河道,至此变成虎渡、调弦、松滋、藕池四口向南分流,洞庭湖平原之水灾日深。有史为证:“乾嘉时沿湖间庆丰稔者,则以虎渡宽止十余丈、调弦广半里,水细泥少、湖底沈深,力能容纳。故沈没虽甚于前,怀襄未及于今。咸丰十年藕池镇决口之宽广与江身等,浊流悍湍澎湃而南,水既增加、湖身淤浅。今华容当口处泽皆成洲,湖至冬涸,褰裳可济。北增十倍之流、南无吞吸之地,此数年来水患所以顿加也。”① /q8?xP.   明隆庆、万历以后,由于长江北岸的分流穴口尽皆堵塞,虎渡、调弦两口向南分流,洞庭湖地区的水灾爆发渐趋频繁。常德府境以郡治与武陵(今常德)、龙阳(今汉寿)两县地水患最多,尤以槐花、花猫、南湖、皂角、宿郎堰、大围等堤防最为切要,洪水一涨,最易冲决。常德府境嘉靖元年(1522年)大水始决堤防,“十二年江涨,几破城垣;三十九年以来岁遭淹没”②。湖泊淤废成陆以后,土地肥沃、易于耕垦。且看时人对湖田形成过程的叙述及定义:“垸民往往于垸外水滨垦田植黍粟早稻,水小泛则阻其港汊,积久而淤渐成陆畦;水大至始莫援,谓之湖田。湖田又无税额,三载一熟则倍获厚利”③。新淤出的湖田不用交纳租税,因此不仅当地土民迅速围垦,他乡客民亦前来筑堤垦辟,“湖田多淤,率岁收数钟,游民强籍业焉”④。常德府境之客户以“江右为多”,“膏腴之田、湖泽之利皆为彼所据,捆载以归、去住靡常”;因客无定籍而湖田又不税亩,“故有强壮盈室而不入版图,阡陌遍野而不出租粮者”,造成“土民日敝而客户日盛”;因此江右客户与当地土户常常发生各种矛盾冲突。针对这种情况,当地人民期盼并极力呼吁朝廷改革赋役制度以使客民入籍、湖田税亩,同缴赋税、同服徭役,以上益国库、下均贫富。“诚使造册之年清审有法,于土户不许其漏丁,于客丁必责其附籍;公以临之、恕以行之,皆因田以课税,定差庶平、贫富以均、户口不损,而客民亦得以自安矣。”⑤ F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_)​=zZ   ①光绪《湖南通志》卷四十六《建置志·堤堰一》。 SbW6O_ ‑   ②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常德府堤考略》。 @*c ) s_   ③隆庆《岳州府志》卷十二《水利考》。 ​M^^u{);q   ④万历《湖广总志》卷十《田土》。 3It'!R8​$   ⑤嘉靖《常德府志》卷六《食货志·户口》。 2O‑5yS   U q6..<#   2.洪涝灾害的时空特点 前已述及,元代末年,湖广一带遭兵燹蹂躏,人口大减。明朝建立以后,战乱基本平息,经济复苏,人口亦相应渐增,对土地的压力亦加大,不仅肥沃的淤地被垦、冬涸夏涝的湖地被围,丘陵山地也大量耕垦。然而盲目开垦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河流含沙量上升,长江河床易被淤高,导致江流浅狭,湖泊也被淤浅淤平。两湖平原上每次洪水过后,都会有大量泥沙在此堆积,使河湖水系淤浅、淤废而成陆。 s"?&`S   两湖平原上的洪涝灾害,有时是荆江洪水为患,有时是汉水洪峰为虐,有时是洞庭九江流域水发,有时则可能荆江、汉水、九江洪峰同涨。如果仅只其中一条流域爆发洪水,受灾面积就较小,可能只在一州一府,受灾程度也有限;如果是两个流域或三江同时涨水,则受灾范围很广,被灾情况也会严重得多。如嘉靖庚申三十九年(1560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川江、汉江、九江同时涨水,“三江水汜异常,沿江诸郡县荡没殆尽,旧堤防存者十无一二”①;被灾区域即广覆两湖平原的荆州、承天、汉阳、常德、岳州各府境。乾隆五十三年,长江流域又一次发生特大洪水,荆州府境受灾极为严重②。每遇荆江涨洪,受堤防决害最甚的为荆州府;汉江洪水为患,则以襄阳、承天两府堤防受决害最多③;洞庭湖平原最苦水患的则为常德、岳阳两府,“常武当沅江之下流、岳阳当江湖之会合,故岁遭浸溺,而堤防之设最宜急图者也”。④ a; Y9wn   (1)江汉平原 明初至成化以前,江汉平原上人均耕地尚较为宽广,况圩垸较少、河湖较深,即使发水,未为大害;成化至弘治间,江汉平原上的大小湖泊尚未全面淤浅而较深广,蓄洪、泄洪能力较强,故水患即使为害,尚不频繁;但发展至正德末季以后,大小湖泊经成化、弘治间多次洪水淤沙堆积,湖底高程增高,蓄洪、泄洪能力明显减弱,“湖河淤浅,水道闭塞”⑤,故正德末以后水患越来越频繁,为害亦越来越剧烈。以沔阳州为例:“成化甲午(1474年)、弘治庚申(1500年)水大涨,正德丙子(1516年)复涨,丁丑(1517年)如之,皆乘舟入城市,堤防悉沉于渊。民浅者为栈、深者为巢,飘风剧雨、长波巨涛,烟火断绝、哀号相闻。湛溺死者,动以千数,不特漂没民庐而已。此则民救死而不免也,何有于堤防哉。 *{)![pDY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SLRP   ①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三江总会堤防考略”。 |C S[>0mV!   ②(清)湖广总督汪志伊著《湖北水利篇》,载(清)俞昌烈:《楚北水利堤防纪要》。 sh?Dxodp9   ③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三江总会堤防考略”。 !` ='K ​+   ④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九江堤防考略”。 f(?`PD​[​   ⑤嘉靖《沔阳州志》卷八《河防》。 ?lU]J]   DRV vW6s   故沔民之弊始于成化、极于正德,疮痍至今,未之复也”①;沔阳州地方官问民疾苦,“长老咸曰:沔之水利,最患者茅埠、江口。三十年,东南鱼矣。田疆非先朝旧制,为贫与寡者忧。西北无遗孑矣”②。承天府潜江县当汉水下流,“嘉靖以来,汉水数涨。涨则田没而民徙,田没则经界淆,民徙则故业失”③。愈益频繁的水灾势必造成更多的泥沙堆积,湖泊进一步淤浅,由此而形成恶性循环。沔阳州“自正德十一、二年(1516—1517年),大水泛溢南北、江襄大堤冲崩,湖河淤浅、水道闭塞、院堘倒塌、田地荒芜。即今十数年来,水患无岁无之”④;沔湖自成化弘治以来,“汉淤江溢,湖水停注,积滓所澄……由是湖平强半矣。今(嘉靖末年)……水患日盛”⑤。沔湖为江汉诸水所汇,潴于太白湖,泄于沌口,明前期尚广袤二百余里的太白湖“岁自正德末季,经四十年,浊流成漳、趋下如涠,深薮渐涨为平陆”,故时人戴金有“沟渠时互换,川l陆易高深……桑田沧海变,往事复而今”之叹⑥。清人亦言沔阳州昔时为多湖港渊薮、水有所容纳之区,经多次洪水泥沙堆积,久而久之则“淤垫成洲、垦为阡陌,且各修垸堤以障之,尽占水道”,州境之府场、柴林等河以及入洪湖、青滩、沌口等之下游支河口门节节淤塞⑦。自嘉靖初筑塞郝穴口、荆江北岸穴口尽数堵塞后,“从黄潭而下是处皆险,时有一决则江、监、潜、沔直至汉川长三百余里禾稼庐室尽归乌有”⑧。 @Cm"lv.hz   新淤出之湖地肥沃而易耕垦,故富豪侵占围垦严重,这就又加速了水患严重、湖泊淤浅的进程。荆州府“自嘉靖年间富豪侵占湖地、私图己利”,陆续筑塞通往各湖的小河口、丁家河、泗港口、张接港、黑流渡、渔泛口、潭子口等穴口,以致“嘉靖三十九年至今,堤塍无岁不决”⑨。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特大洪水,荆州府夹岸南北凡六县,北岸则江陵、监利,堤凡四万九千余丈,南岸则枝江、松滋、公安、石首,堤凡五万四千余丈,“洪水决堤,无虑数十处,而极为要 m= fm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K​l!M/   ①嘉靖《沔阳州志》卷八《河防》。 qr=U= oK   ②万历《承天府志》卷十四万历《<沔阳州志>序》。 !,\9,lc   ③万历《承天府志》卷十四“清田记”。 3g2t{ %   ④嘉靖《沔阳州志》卷八《河防》。 " Jnq~​7]   ⑤(明)陈全之:《蓬窗日录》寰宇卷之一。 i$:CGUb   ⑥嘉靖《汉阳府志》卷二《山川》。 o ohf))   ⑦(清)俞昌烈:《楚北水利堤防纪要》卷一“沔阳州水利堤防记”。 A7_*zR @‑   ⑧光绪《湖南通志》卷四十六《建置志·堤堰一》。 R?|_` @@A   ⑨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附开复荆承二府属穴口疏”。 *b ​RH,u   ​vW)GUAF[   害者,枝江之百里洲,松滋之朝英口,江陵之虎渡、黄潭镇,公安之摇头铺、艾家堰,石首之藕池诸堤,冲塌深广”,江陵县更是“一遭巨浸,各堤防荡洗殆尽”;承天府潜江县“诸堤半决而枝河更多湮塞”;汉阳府汉川县因“汉水大溢,各垸堤俱溃”①。嘉靖四十五年汉江流域又发生大水灾,郧阳、襄阳等府均受灾,郧阳府东南门外土堤被冲决,“城半崩塌,民多漂没”;襄阳府“洪水四溢,郡治及各州县城俱溃,民漂流以数万计。郡西老龙堤一决,直冲城南而东,故郡治之患为尤甚”;承天府“属邑大半滨江,而受害甚者,北岸则钟祥、京山、景陵之红庙,南岸则荆门、潜江、沔阳之沙洋也”②。 [sNn^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1&   ①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卜
/
本文档为【明清两湖平原:生态环境的演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