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与孩子的天性合作_1

与孩子的天性合作_1

2010-11-13 9页 doc 71KB 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818720

暂无简介

举报
与孩子的天性合作_1姓名 第一册 跟着兴趣走 人们需要的是什么? 跟农村的青少年一起干农活放牛的同时,我又开始到不同的县城和农村找初中学校,提出要免费当老师,我也找到不同地方的共青团组织并表示我愿意加入其中。他们都说很愿意接受我的帮助,也在记者面前说欢迎我加入,可是最后也没什么具体的结果。我也不知道他们在等什么。 反正我自己一直在观察青少年的理想、愿望、发展、碰撞的问题等等。不管我和他们去干什么,我都在研究他们。 我看到,我的一些老同学和他们的兄弟在毕业后,都有这样一种说法:理想是理想,生活是生活,在生活中没有钱时理想是没用的。他们都说,为了生存...
与孩子的天性合作_1
姓名 第一册 跟着兴趣走 人们需要的是什么? 跟农村的青少年一起干农活放牛的同时,我又开始到不同的县城和农村找初中学校,提出要免费当老师,我也找到不同地方的共青团组织并表示我愿意加入其中。他们都说很愿意接受我的帮助,也在记者面前说欢迎我加入,可是最后也没什么具体的结果。我也不知道他们在等什么。 反正我自己一直在观察青少年的理想、愿望、发展、碰撞的问题等等。不管我和他们去干什么,我都在研究他们。 我看到,我的一些老同学和他们的兄弟在毕业后,都有这样一种说法:理想是理想,生活是生活,在生活中没有钱时理想是没用的。他们都说,为了生存下去,为了避免在现实生活中吃亏,他们只能适应不老实的社会。他们也叫我一样地去适应,一样地“成熟”起来。 在村里他们都很善良、很老实,可是如果他们到城市去打工,他们就会把自己从未见过的和不好的东西都接受下来,最后使他们自己也变得不老实。农民强烈的好奇心是他们为了学习需要的优点,不过同时也是他们的弱点,因为他们还不具备通过科学才带来的意识带来的抵抗力。 “没有多媒体等于简陋!” 因为在中国还没有出现自然科学发展对人的思想带来的危害,中国人还不知道孩子在学习过程的好奇有多么宝贵,而且多么容易通过高级技术把它毁掉。 如果利用多媒体上课,多媒体的技术会吸引学生大部分的注意力,所以他们就注意不到多媒体要介绍的课程内容。 看录像时很容易接受,因为不用特别注意也一样接受,因此也不能抗拒接受。而且接受的录像进入一个人没有意识的地方特别深。由于进入得这么深,能记得录像的形象特别清楚。可是想起来的只是形象,不包括几个形象之间在逻辑上的联系,因为这种逻辑联系是要发挥意识才能接受的。 我们现在在媒体和信息的时代得到的印象越来越多。我还发现:一个人得到的印象越多,他的记忆力越差,因为表面上的印象会分散对意义的注意力。 在西方已经发现:技术越完善,它越能让孩子的创造力萎缩。一种技术越简单,越能够发挥孩子的创造力。 多媒体使学生的实际经验减少,是因为有了多媒体就不需要自己动手,不需要自己完成还没有完成的课题,自己的动作就被消极地接受代替。比如,一个村子里有了VCD机之后,小孩就不再有什么可玩的,也没什么可以施展手脚和锻炼感觉(知觉)的机会,都只是看屏幕。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就会脱离真实的生活。 我听一些老师说,县城的学校花很多钱实现了靠电脑完成的“高级课程”,因为他们认为,多媒体越完整,学生能接受得越多。他们不相信:这样让学生接受的都是没有活力的、已经脱离人与人之间反应的、死的知识。多媒体的课程越完整,学生为了接受课程需要思考的创造工作越少。多媒体没有给学生留下需要想象的空间,甚至也不给学生一个经过锻炼想象去完成课程的机会。能培养想象力的比如是中国画,因为中国画会给一个人留下很多能发挥想象的空间。 其实还有比创造性更基础的东西,就是感觉(知觉):小孩和大人不一样,因为小孩在我们的物质世界上生活的时间还不长。刚生出来的小孩还不懂得运用自己的感觉(知觉)器官,比如两个眼睛还不懂合作,结果小孩看不出任何距离。这些他们需要在6年内锻炼出来。那么距离不变的电视屏幕上看到的又怎么会锻炼眼睛的距离感? 我们通过手工课能慢慢地发挥对于不同物质材料本质的感觉,并从中了解了物质的特点和用法。可是电脑课不同,因为电脑的本质是小孩理解不了的。电脑的本质是一种思考的方法。电脑课不会发展在14岁之前需要发展的基础才能,比如感觉(知觉)、判断的才能等等,电脑只能发挥标准智力。孩子学电脑,实际上也只是培养能适应标准思考的能力,因为能不能用电脑的问题只是能不能把自己思想适应电脑软件程序。 小孩需要认识物质的特点、需要通过感觉(知觉)和体验实际环境来认识物质世界的特点。为了认识世界,小孩还需要发现和理解不同事情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比较理解一件事情的原因和结果。可是如果感觉(知觉)只是由媒体造成,还会有对物质事实的认识出现吗?电脑功能上的原因和结果对一个小孩来说是无法理解的,对他来说只能像魔术一样出现。 如果想象工作不能和感觉(知觉)工作联系起来,那么人就会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不能接受外部世界,使他的想象也是没有根据的。在与事实的环境分开的情况下发挥想象力怎么行?多媒体能帮助获得事实的感觉(知觉)吗?多媒体能帮助把内心世界和物质的事实联系起来吗? 小孩也需要一个根据事实的环境去发展他感觉(知觉)器官的判断才能。可是多媒体给小孩的印象全都只是形象,不是事实,所以多媒体不会帮助小孩锻炼他们的感觉(知觉)器官,也不能给他们为了认识物质的世界需要的感觉(知觉)。 多媒体课程的结果是,小孩自己的意识提高,感觉不到自己与环境的联系,也感觉不到他与自己身体的联系,使他身体越来越弱,越来越缺乏自信。所以接受多媒体太多的学生就会去寻找事实联系,来尝试实现录像上看到的动作,不管是打人还是干别的。西方校园学生枪杀同学的行为正是因为他们已经感觉不到生活的实际。他们通过“影响”自己的身体才能去感觉(知觉)。 反过来,如果给小孩带来很多能感觉(知觉)的东西,比如在课堂上通过音乐的气氛、触摸等等手段尽可能让他们多方面的感觉(知觉)参与课堂,学生会特别地安静,也在整个生活中不会那么紧张。 如果一个小孩天天玩电脑游戏,不断地射中所有在屏幕上出现的东西或者迅速抓起所有能抓起的东西,这还会怎么影响小孩的思考方式、思考习惯?这样的游戏只是在培养学生的冷酷性和自私的思想。而且小孩的思考方式还在形成过程中,使他很容易被影响。 父母能帮助的只是给他一个合适的环境,让他从这个环境得到他需要的感觉(知觉)的机会和感情,让他感觉到什么对他的发展是没有利的。孩子在他身边需要他真正能崇拜的人,从榜样做的事得到他道德上的方向和归属。否则的话,从录像中接受的和父母对学习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在孩子的感情和意志上会造成他解决不了的问题。 如果让小孩和多媒体接触太早,感觉(知觉)的发展会受很大的影响,而且根据天性的本质,每个青少年都有得到感觉(知觉)的愿望。如果他在小时候没有能够正常地发挥他感觉(知觉)器官的才能,到了青春期就特别脆弱、特别容易追求并依赖吸毒和其他可以依赖的代替感觉(知觉)的东西,比如喝酒、吸烟、多媒体、暴食、赌博等等。 创造性与课本 1997年3月 创造力在将来会越来越重要,因为在将来,自己的工作机会不是老板给的,而是每个人自己要创造和开发的。 中国人跟德国人的追求本来就不同。比如在中国很普遍的VCD机在德国就没有市场。德国人喜欢买录像机。因为中国人喜欢看别人创造的,德国人喜欢自己录制,自己去创造。中国人喜欢看最好的,德国人喜欢看跟自己个人有关的。创造力是不是跟个人有关系?我就想研究怎么能把个人自己的和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因为我认为这样才能让学生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农村的青少年朋友对我说,他们的老师通过智力上的、有逻辑的话要求学生发挥创造力。怎么会产生这种矛盾呢?我认为是中国人对“创造”的理解有问题:我经常听到有人在看到一个完全创造出来的画或者文章时,他们说“这是乱画的”或者“乱写的”。其实我认为,只有智力逻辑以外的动作或者语言才能发挥智力以外的才能,而且像经济不能发挥能动性一样,有计划的教育也不能发挥创造性。 因为创造工作的基础是想象力,所以我先想介绍它: 可能中国人发挥的那种想象力往往是一种看了一个不具体形态的东西就在自己的想象工作中完成它,比如“这个山像一个獅子”。中国人好像一看到什么,马上就想象这个像什么他们另外知道的东西。这样的想象工作总是进入已经知道的一些具体的概念,不可能把一个形态只是看成形态,而免不了赋予它某种概念或定义。中国人这方面的想象比西方人的厉害得多。 因此中国人的想象力往往是一种抽象而被控制的、很难创造没有见过的东西。其实,我想在这里说的想象力不是这些,我说的包括一种完全不靠物质象征的想象工作,比如想象“宇宙有没有限?”或者“想象世界上没有地球吸引力的生活”,就像我们做梦一样。这种在概念上无根据的想象是能发明新东西的想象。 小学生需要的是很形象、很自由、很不具体、只有本质、包括所有可能的想象力(这里说的不是像媒体那种已经完整的形象,而是学生在接受时自己要想象而造出来的形象)。到了青春期的学生才需要尽可能具体的、很清楚的、只有一种可能的想象力,比如说:“假如,我们活在冰上...”这种。这里说的这种具体的想象力已经靠近有意识的状态。包括所有可能的适合小年龄的想象力更像一种无意识的过程。 有意识是一种状态,可是创造只能是一种“乱发生的”过程。被反射的意识状态影响和阻碍人创造的、不可能有意识的接受过程。所以我们在想创造时需要把有意识的智力分出去,才有可能去创造。那么,如果想象工作要为创造服务,想象需要跟反射的思考分开。接近做梦状态的灵感的接受工作和创造工作不可能是有意识的。 这里说的和灵感创造过程有矛盾的意识状态是完全清醒的状态。比如,如果一个人做一件事或者对什么反应,并不知道自己做什么事,会得到什么结果或者后果,如果他不是故意做的,也没有感觉(知觉)他正在做的,那么这个人做事没有意识。一个做事有意识的人对自己的做法会给环境带来什么后果和对自己的存在和整个世界的存在的关系都会很清楚。这样也能理解,一个已经意识到结果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形成的过程。 “不能不发课本吧!” 我的中国朋友在开学时就能看到整个学期要学的内容,这不止给他带来一种很累的感觉,也让他以为接下去要学的内容都已经知道了。这样就产生了一种任务感,而不会再有什么好奇感,也好像老师不会给他完全新的别的东西或者经历。 当我看到我的朋友要做的那种英文作业时,使我也感到很烦。比如,一些高中学生对我说,他们要判断一句话有没有错误时,他们要考虑到所有的语法规律。如果我在说中文时总是要考虑到所有的语法规律,那么我说中文将是多么辛苦,多么地慢。不如凭感觉说出来,把思考能力放在说话的内容上。我自己判断一句话是不是错误的很简单:如果我在说这句话时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产生,这个句子肯定是错的。 在我看到中国朋友的课本和练习本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有错误的英文句子。我就是认为,我一辈子碰到的句子都是对的。只要我记得见过,我就知道没错。这给了我很大的自信和可靠。 练习题上经常采用的题型是:在四句话(选择填空)中,其中有三句是错的。学生本来可能还有一些语言感觉,能够根据它和习惯很自然地写出没有错误的英文句子。可是看惯了三个错误的句子再来选一个没有错误的之后,语言感觉无疑被破坏了。 还有我不理解的是:如果学生要在课本上填空,他们主要需要的才能其实只是适应课题的思想方式。经常有学生问我这句话应该写什么,因为有很多不同意思并没有错误,可是只有一种是符合课本思想方式的。 例子是:“I___he knows my telephone number。”填: hope还是am afraid。另外例子是:“You must look ___ your things。”填:for、after还是at。或者:“He says, he will come to see us ___ 。”填:quite soon、later on还是by car。或者:“Can I help you to count the books?___”填:No, thanks还是OK, here you are。这相当于中文这样一个例子:“我必需去吗?不,你____去!”填:“不一定要”,“没有必要”还是“可以不”。这真是太不允许学生发挥想象力了。 选择填空的题目只是影响学生表达自己的意思,什么都不能说。我偶然上他们的课并问他们一些事情时,只有我给他们准备两种能选的答案时,才有学生反应。我认为,课本只会影响学生个人的因素和创造性。 如果除了小说以外不发别的课本,老师就要自己找出上课的内容。为了实现这一点,老师只能做研究工作。这种研究工作虽然是上课以外的时候做的,可是我想学生会感觉到,而且学生在感觉到以后,使他们能够从老师那儿接受到一种同样想去研究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得到参加课题的动力。老师自己都不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是永远没有兴趣去学习的。 我认为,学校还在用课本的原因只是由于用课本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很方便。一本书应该是真有价值的文化,而不应该是定下学生每天任务的、甚至还包括有错误例子的书。如果有一些书,一边写文章一边写语法规律而没有写例子的话,这样还好。例子是需要学生自己写的。 这是因为“理解”、“感情或者记忆力”和“创造”这个三部分需要分开地处理,处理之后让学生自己把他们联系起来。我偶然偷偷地给我朋友们在他们学校上了一节课的时候,我很明显地感觉到,课本只由例子来组成时,学生除了例子以外再没有别的可接受的。这是因为缺少了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的学习过程。 英文课本上的图画有什么作用呢?我以前很喜欢我自己的图画。如果当时也有像中国学校使用的那种课本,我哪里还有机会把我画图的想象力跟课堂联系起来?假如是这样,我一定会放弃对课堂的兴趣。 小孩都好动,喜欢说想象的什么东西,因为通过动和想象,他们能进入在表面上看不到的他们创造的世界。可是课本上连图像全都安排好了,并没有留下什么需要利用想象力才能完成的空间。 其实有很多机会可以让学生创造地去学习。比如学生喜欢在课本上画画,那是因为他们喜欢创造。如果不发给他们课本,而是让每个学生自己写自己的课本,就不会浪费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通过设计自己的课本不仅能创造地接受课文和知识,也可以通过这个动作把自己其它的写课本需要的才能跟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利用很多不同的理解方式来接受和表达课文。写自己的课本就是创造的表达,而且通过表达接受的知识才会成为再也不会忘掉的自信的基础。 要求、标准与创造性 如果学生能造出这样的句子:“Run like the kite”,“I can fly a bike”,这种句子多么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可是根据中国标准化的教育,这样的句子都是错误的。而且错误的理由只是因为学生这样写是离开了他们不应该超过的思想范围或者标准思想。我觉得,学生根据标准写的作业本一点价值也没有,在写完之后把它扔掉才合适。 只承认标准答案的教育很适合数学,因为数学的性质只有一种可能。所以中国的数学教育也是全世界最厉害的。可是其他门课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也许一本课本真的考虑得和写得很好,不过怎么能说只要用它,课程就会好呢?怎么可能根据一个计划来定下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反应和精神力?一次的成功做成下一次的计划不可能同样地成功,因为学生不是产品。我们的教育也不是让学生像电脑一样把知识保存下来,而是希望学生把自己的精神与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再加上他自己个性的才能。 创造性是不能直接给的,更不能计划出来。可以帮助的只是给学生一个发挥自己创造性的环境和榜样。我们可以引起创造的过程,不可能给创造性的结果。如果想离开计划,我们也不能从我们自己犯的错误找到教育孩子的计划。 我的朋友带我去他们学校时,我也听过一些校长向全校学生讲的话。他说,因为教育局的要求,学校为了满足这个要求要搞一些绿化。好像所有的学习都只是为了上级部门的要求,所有的绿化也只是为了给教育局局长看。 那么,学生学习真的只是为了某个部门领导吗?还是为了学生将来自己能做到的事、为了身边的人、为了理想?如果我去上这样的学校,我就会想:“这些和我有什么关系?”如果学生能感觉到学习内容与自己生活的关系,他们才会把自己的兴趣激发起来。 上这所学校的朋友们对我说:“我们的社会只有一种标准的思考方式,只有一种标准的思想。谁的思想不同,谁一定会碰到问题。”另一个高中生说:“也只有一种适合社会的性格,每一个人都要学到这种开朗活泼爱说话的性格,而且谁学不会这个性格,谁就会被社会拒绝。”然后他们说:“如果我们想在社会上成功,我们就不能不放弃自己的特点。我们有一种感觉好像丢失了自己,出卖了自己。” 难怪,中国也只有一种教育方法。其实,中国人不是不知道一种为了满足标准的教育会让学生自己的兴趣萎缩。他们对我说:“只是,如果没有标准化考试,学生就不学习。”这一点我相信,因为我认识的学生已经放弃了除了要求以外的。这样,考试事实上代替和排除了学生自己的理想追求。 “我们家长有什么办法?” 我问过中国农村的学生:“你自己觉得呢?”他就向我说别人对他说的看法,可是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让他们明白我真的想知道他们自己想的。他们为什么不理会自己的想法呢? 父母对于孩子的希望也是一种要求。父母希望孩子考上大学、挣钱、结婚、生小孩、满足社会看得起的一种标准,让全家从他们那儿得到好处,而学生则从这种标准中得到他要满足的某个角色。我自己觉得,目的这样被定下来的生活等于已经死了一样。小孩在长大的过程中往往发现自己其实不适合这个角色,所以导致精神失常或者对自己的生活变得失望。如果小孩不是带来了自己和别人不同的生活任务,那么,他为什么一生出来就具有和别的小孩不同的才能和个性? 有的中国学生对我说,他们觉得好像父母不认真地对待他们,因为还是个“小孩”,不是“有权威角色的大人”。其实我认为大人才不那么认真。我觉得他们说的也不是心里的,只是社会角色而已。我不如和那些还有自己理想的青少年接触,因为从他们身上我可以了解到他们心里真实的想法。 我想,学生的感觉很对:因为社会要求的只有一种标准的才能,追求这种标准的学习和他们自己无关。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可能愿意把所有父母对于他的希望破坏和抛弃。 我也专门为了不要适应角色,就在每次碰到问题后做事就好像没有遇上问题一样。这就是我想要的自由。所以中国人说我不现实,对我说我要变得成熟,同样的也说孩子要成熟,可是他们说的成熟的意思实际上是适应没有理想的社会,是放弃理想的。所以我不愿意成熟。 一个12岁的小孩来对我说:“我觉得你一边很像小孩,一边也不像。”我觉得他说得很对。可是很多成熟的人就不相信,有了这样的经验怎么还能有这么天真的理想和从理想中萌发出来的力量。他们就断定我太幼稚。 中国父母对于小孩的希望,我都没有满足,而且如果我满足的话,我就不可能做到我现在做的事。中国孩子的父母肯定会有意见而这样说:自己成家过得好比做社会上有必要做的理想的苦事重要。 如果我的父母希望我满足社会承认的一种角色,我的做法也会让他们失望。世界上很多人看起来好像他们没有安排自己生活情况的能力。我的中国朋友经常对我说,“你帮不了自己,你怎么要帮别人?”他们不理解我。他们可能永远不会发现这种失败其实是一种特别强的优点,并给予了我能够不依赖任何腐败做法的能力。我虽然在社会中安排不了自己的生活,可是能做到超过角色的一些事。德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席勒也属于这种情况。他在学校时是他们班语文最差的一个学生。 我以前在上学时也是这样一个“失败者”。因为我的外语太差,我不能上高中。当时我也不想上。而且后来我从来没有赚过正常的工资,也好像永远成不了家。不过我现在在社会上干的事,别人不敢做。 为了成为一个做特殊事情的人,需要在出生时已经带来特殊的才能。很多伟大的人,因为他们在小时候出现的特殊才能和普通标准的才能区别太大,老师就说他们不正常。如果老师成功地把他们“不正常”的特点给改掉,他成功的其实是把这个要成为伟大人物的人的才能给废弃了。如果学校不欢迎学生可能特殊可能不正常的“才能”,学生会以为自己是在犯罪而放弃他伟大的特点。 一个人的生存,如果只是满足跟个性无关的要求,他永远不可能做到特殊的伟大的任务。特殊的任务在一个人的生存过程中也需要特殊的经历和特别的困难。 还有另一个可以去理解的方式:每个人为了得到一种刺激都需要去冒险或者刺激自己的未来、需要经历过一些困难。有的人用抽烟、喝酒或者赌博等方式去跟自己的未来冒险。我相信,如果还有比这些更有危害的东西,肯定更好卖。我危险我自己未来的方式就是我的工作不挣钱,所以我不需要抽烟等等。 如果老师不承认自己个人的良心和个性,只根据上级的要求去上跟他们个人无关的课,老师通过这样的做法只能让学生成为满足社会角色的----也就是说不真实的人。不用怕不统一的做法,不同老师不同看法之间的矛盾只会给学生带来丰富和兴趣。 这时,我自己在学校当老师的梦想已经失望,因为我想,我这种人也不可能满足学校里期望的标准角色。我大部分的朋友们也不能继续读高中或者初中,因为他们家里没钱。我慢慢地想跟村里的几个青少年朋友边工作边学习,一起给社会介绍我们很多新的想法。我就想到跟那些青年人实现自己的一些作品。 我想把艺术和手工联系起来 1997年5月 很多人告诉我,靠知识来进行竞赛、看谁懂得多谁就最厉害就是素质教育。我却想,如果我这样上课,一点培养感情的作用也没有。而且在比赛过程中最吃亏的、最没机会的实际上是最能自己创造新事物的人,因为一般情况下最有创造性的学生最不懂得参加以概念为题的比赛。我更希望能给学生为了创造自己的生活需要的在感情和意志上的基础。 我见过的中国的校园设计都让我感到很累,好像被标准的电脑设计出来似的,好像设计者的大脑没有多少种可能,也好像他的脑袋是正方形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校园建筑上的体现好像消失了。我见过的中国画都很有水平,很丰富,有多有少、有大有小、有浓有淡、有各种各样的变化。这是一种有规律的乱。可是中国校园只有直线,是一种没有根据的整齐。 如果我的学生设计的房子的路或者走廊不只是为了满足某种标准的,如果它们不是直的,也不是平的呢?人不是机器,而是有感情的,所以不直、不单调的路和走廊会推动人的感情和创造性。其结果是:走的路虽然长一些,可是精神上并不感到累。同时圆形的路也是最适合人员流动的、最省材料的:一个走廊的开口不可能像走廊的头一样有交通的,靠楼梯的走廊当然要宽一些。这些都是学生在设计时能发挥创造性的机会。 是不是校园的设计跟课程的道理一样?学校花很大力气把人流动跟自然绿化的面积分得很清楚,避免学生用所有的感官器官(包括走路感觉到地形)来跟环境接触和接受它。在标准的校园里和课堂上只允许学生听和看。如果不分开,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用上所有感觉(知觉)的可能,包括艺术上的感觉和校园里能爬上去的东西呢? 在德国,人们因为有了自然科学技术就能够把自己的生活跟自然环境或者生产环境分开。他们说,这是不再依赖大自然或者苦力。不过,很多教育问题就这样产生了。我们的自然科学技术越发达,我们越需要注意让学生经过在环境中的工作得到多方面的感觉(知觉),得到他们跟环境之间的互相作用,因为人跟他的环境之间互相作用会有很好的心理教育作用。 我希望我的学生在设计时能感觉到他们在设计自己的和自己负责的。只有其他人不去影响他们的艺术感,不要求他们“复制”什么标准,他们才能把自己的设计跟兴趣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如果我对他们说,这样不行,那样不行,学生因为觉得没有自己的责任,心里就会放弃自己的想法,使他们创造不了。我能做的只是帮学生意识到和说出来他们作品的特点。 有时家长为建设校园和学校的楼房出了很多钱之后,学生却不爱护它,并且去破坏它。我觉得,这不是问题,而是机会。我的学生不仅要设计自己的环境,也要自己动手把它实现。因为物质不像理论这么容易就改变或者适应,在物质上实现一个想法需要的耐心特别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另外,他们通过自己动手才能感觉到校园的价值。 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把自己的环境建设好,肯定是因为校园只是从标准设计出的,不能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这方面,那些最贫穷的、不能花钱修建校园的学校的教育反而是最全面的。只是,如果他们不坚持到有好的结果,也起不到什么教育作用。 另外一个培养意志的很好的机会是环境保护的活动。学生并不缺少对环保问题的知识。如果再上这些课,学生除了头脑里多了一个问题以外,基本上没什么变化。他们需要的是通过环保活动来培养意志。这样,环保问题也是一种机会。通过每天的、长期的实际环保工作,保护环境就慢慢地变成了习惯。同时学生的思考也慢慢被实际的环保习惯代替了。比如,如果学生习惯收集垃圾,这种习惯就比任何思考直接和强得多。 手工课能达到批评的话达不到的效果,因为手工课不经过思考,而是直接通过四肢的动作习惯、动作需要的意志起作用。它起的作用是给学生一种对于物质环境和生活用品的感情,使学生会爱护这些东西。一个人通过发现不同事情跟自己做法的联系,就会产生对于社会的兴趣和责任感。 手工课是能把想象力与事实联起来的一种方法。手工课能帮助学生控制手的动作,控制自己的做法,用足够的意志来完成那些不容易完成的事。手工课也能让学生把自己的做法跟某件事情联系起来,而且这种联系的才能如果在生活上得到某种任务,就显得更重要。 学生产生的理想,只有通过手工课才能在物质上实现。在物质上不能实现的理想是没有用的。 创造或者发明的才能和手工的才能是相互联系的。手指的动作支持、发挥头脑的动作和才能,艺术活动则支持和发挥创造。手工课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寻找主意、计划、设计、选合适的材料、手灵活地工作、富有耐心和坚持的才能把它完成,使学生感到自己有价值。手工课也能启发对艺术和几何的理解。 改造校园的劳动不仅能美化校园和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能支持形成动作习惯和身体的结构:通过有意义的动作可以让被这个意义带来的精神进入身体来形成它的神经结构。所以对学生正在形成的头脑来说,为了形成有道理的结构,头脑也需要身体进行有道理的动作的机会。 我非常走运,因为我的父母都知道并且重视这些。我记得自己小时候有一次过生日,得到的礼物只是一些木材,但我很高兴地用这些木材去做了一些自己创造的模型。 “你怎么评价学生的成绩?” 1997年7月 我在村子里的一个朋友在小学已经留级了4次。他们在家里也不敢说再也不去参加期考的原因。每次他妈妈表示不满意、不想活下去时,这个小学生也只是站在家门口,眼巴巴地看着外面、也不去理会妈妈的这种情绪。这个已经14岁了还读5的青少年早就觉得,学校里上的课也不再适合他这种年龄的心理状态。我就不理解:为什么还要求学生拼命地参加期考并达到一定的水平,才给升到高一个年级? 反过来,如果我们一起学习,可是我不给他们颁发毕业证,我找来的学生就不太理解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我虽然也觉得他们需要一张毕业证,可是我想寻找一种除了考试以外的方式来发,因为学生为了适应考试的方法就无法从事创造工作。实际上考试的方法也只是为了把学生管理好,为了方便而已。 标准的考试方法是考察一个人犯多少错误,不是考察他的才能或者表达能力。成绩的特点是:一个人的“才能”不可能超过100%,不能超过标准。那么,如果一个学生的才能超过标准(主要是创造方面),他应该能得比100%高的成绩。可是显然,中国教育并不承认没有计划到的才能。 谁都知道,一个学生的成绩不能说明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只能说明一个人能不能适应一种考试标准。比如说我自己,我在上学时也不能参加高中毕业考试,因为我的外语和其它门功课都太差。但实际生活上的结果是,我把三本书翻译成中文,也一个人写出这本书。我想,多给学生机会让别的同学看到他们做出来的事会有很好的心理调节作用。计分打成绩没有这样的调节作用,因为根据成绩不能直接看出能让人佩服的事情。成绩不给学生自己判断的机会。 所以我想给学生一种能反映他们学习过程的“作品集”。如果学生把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作品记录下来做成一本作品集并给别人看,别人就能了解我学生学习的过程,也能自己判断他做得怎么样,不需要我来判断。 我认为,通过打分得出成绩来让学生发挥他们的虚荣心不好,因为比较成绩是鼓励自私的,而且学校里的虚荣心是以后自私生活方式的基础。 我还记得,我做学生时经常有机会偷偷把测试的内容抄下来。可是我感兴趣的不是成绩,而是做一个老实的人,所以我在看到正确答案时,还是故意写错。在中国,人家哪里会给这样有理想的傻瓜回报呢? 考试和考试带来的恐惧对于还没到14岁的小孩的生命力的发展有很大危害。考试在推动心理状态和身体之间的联系,会使他们彼此影响。如果没有考试,学生显然会自信得多,而自信对于健康很重要。 “你要想得现实一点” 1997年6月 到现在为止我在这个村已经住了差不多10个月,他们对待我就像自己家的孩子一样。我只是帮他们交学费,帮他们得到那种我觉得不好的教育,而且因为这时候经常有朋友想向我借钱、要求我又从别人那儿借、我又知道他们还不了,所以我为了不要影响我们的朋友关系从来不借给他们。在他们想向我借几千元的时候,我只送给他们几百。 我在那个以前涨洪水才让我帮忙的村子也想招学生,可是我那边朋友的父母不允许我让任何人知道我想干什么。人家以为我朋友家很有背景,我才成为他们的客人,或者因为我朋友家能由于我富裕起来,所以人家才看得起他们。反正他们担心我跟他们自己的面子,所以不允许我说我想免费教书。而且别人说的话也很像:免费的东西不可能是好东西。这样怎么才能帮他们呢? 我觉得,最麻烦最讨厌的是总是考虑“面子”、总是为了面子的考虑才做一些其实觉得不好的事情。他们为了面子的考虑是不是以为要做他们心里不想做的事情?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意思?我想要自由,我想做我觉得因为是好事该做的事情。否则,我对世界怎么会有贡献? 我在南宁的朋友希望我做一个很成功的、大家都很看得起的人,所以他们又尝试说服我,说我免费帮几个农民没什么用。他们都说:“你这样做是没有效率的,是在浪费你的才智。你要想得大一些。你一个人能做的事起不了什么作用。如果你赚了很多钱,开办一个学校,那有多少学生能得到帮助!”可是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而是说:“我和大家一样去追求钱才可惜,而且这样的效率太低”: 如果我把我全部能赚到的钱都交给一个有理想的学生,他其实也得不到他应该得到的教育,因为找不到适合他的教育方法、也找不到能实践这样方法的老师。只有我自己去做,我梦想的那种教育才能变成实际的,而且我实践它不需要多少钱。 我又慢慢地开始根据他们的意思找几个借口让我不用做我现在还不敢做的。所以我虽然找到了几个想跟我学的学生,可是又找了几个我知道不能满足的条件给自己做逃责任的借口: 1、学生希望我带他们到城市去;2、他们的父母说,学习只是浪费时间,孩子要快一点赚钱、成家和生孩子。3、有的也说,“我们不需要你这种帮助,我们需要的是钱。”4、有关部门不允许我在农村开学习班。别人不承认学习是和学生一起生活并把学生对于世界的思维打开。5、我一年之前从德国银行转过来的钱被某家中国银行的一个工作人员骗走了,银行的工作人员把我的钱取了出来却对我说钱没有到。 其实,这些产生问题的条件本来是可以不提出的,只是我还不敢开始做事、为了找到能放弃学习班的借口而不放弃条件。当时我心里还接受不了我的任务,所以我心里很希望碰到问题。 “中国允许你教书吗?” 1997年9月 我去南宁市公安局想办外国人临时户口。我向他们介绍了我的情况,他们就把我的护照扣起来叫我次日再来。回来时他们对我说,我正在违法干两件事,第一:外国人在中国工作或者做事在没有办好就业证的情况下是违法的,不管干的是赚钱还是不赚钱的。第二,我的“多次访问”签证虽然没有到期,可是我必须起码每个月一次出国,再用同样的签证回中国。我已经很久都没有出国了。 公安局的人说我可以选坐牢或是罚款,罚款金额5000元,几天以内离开中国。当时我非常伤心,想不到想帮中国人会得到这样的结果。第二天我就拿本来想用于开学习班的、可现在才拿到的钱去交了罚金3000元,离开了我带的那个青少年和其他学生,先给他们我省下来的钱,再离开了中国。 别人都说:“你这么傻,这么天真。你干嘛什么都老实说出来,你干嘛要接受罚款?如果你聪明一点,什么钱都不用罚,也不用离开。”可我的理想就是:“人家问什么,我就老实回答什么”。 他们想了很多办法让我避免接受这个事实,可是我愿意接受事实。我接受了事实之后做有道德的还是没道德的,这是我的自由。如果我因为感情上伤心就免不了以报仇的思想反应、打人,使得自己可能一辈子摆脱不掉产生的后果,那样才不自由。只因为有一次受不了,就变成一个凶手、一个说假话的人或者一个什么? 回到了德国,因为一直很想回南宁的学校,我在德国时以朋友的帮助尝试办一个中国的就业证。劳动局虽然同意了,也收了手续费,可是因为公安局的人有意见,一直都没办成。 有时我发现,如果没有经历过一种困难,也就没有机会学到一种才能。同样,一个人在一生中总要得某些疾病,而且只有从与这些疾病的对抗中才能使自己心理成熟。反过来如果自己已经做了需要做的,命运的事就没必要发生。 可能我还不能做一个我自己喜欢的那种人,我不能总是要求成为一个帮别人的好人,为了让自己的良心好受去要求别人接受我的帮助。可能我的想象太过分了,可能我还要成为跟我自己想象不同的一个标准兴趣的人,而且如果我能成家,能有自己的小孩,教育他们不用通过什么部门的批准。这样会容易得多。 在工作上发挥哪种意志 1997年12月 在德国农村我找到了一所孤儿院。其实这里的孩子大多数不是孤儿,只是因为被父母教坏了,所以政府儿童局把他们从父母身边带走送进来。在这里,因为我没学过教育,所以只能当实习生,可是我的工作跟那些学过教育的人没什么两样。 这个单位在法律上是属于私立的,因为它不是国家办的,可是它的“主人” 实际上是一个没有领导人的非赢利性协会。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实现真正社会主义的单位。在德国,每个俱乐部、很多学校等等的主人都是非赢利性非政府协会,申请时也不需要钱。 我觉得,这个单位最有意思的是他们每星期的开会。会前,一个人都不知道在开会过程中会找到怎么样的做法。开会时每个人都说出他对于同事的意见,每个人都找出一些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做法,而且因为单位里没有领导,所以每次都有很多同事会把内心里的想法透露出来。 为了给孩子们树立榜样,也为了让他们看到人是可以改造环境的,每天上午我们4个老师都把时间用于建造一座给孤儿院用的两层楼房。我终于可以再次利用自己最好的才能,因为我的才能还是用手做事,而且孩子们可以参加物质上的改造工作,同时也在心里跟着改造。 “你肯定有合适的教育模式” 我在这个孤儿院专门负责一个9岁的新来的男孩。小孩9岁时意识正处在变换状态中,他再也不会直接相信大人说的话,因为他刚刚发现自己和环境之间的不同及彼此的距离。所以9岁的小孩需要一个认真的、在心里也支持自己说和做的事情的老师。这样学生才能感到世界的真理。 可是我要管的这个小孩只知道殴打别人和通过挑衅比他年纪大的孩子让别人来打他。就是我也常被他打。 他自己说过:“我需要紧张,需要压力”。他有意识地追求打和被打的关系,因为他觉得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有意思的事情。有时他一边要求我保护他,一边打我,以打我的方式强调他的请求。 我发现,所有的教育模式对他来说都是无效的,我只能慢慢地观察,从他的问题来找出我的做法。我想起:一个7到10岁的小孩还没有他自己独立的感情,因为他的心理动力还没出现。所以7到10岁的小孩还依靠年纪大的人们的感情来接受。 然后我又了解到他父母是什么人,发现他们是那种经常流连忘返于红灯区、一点感情也没有的人。根据这个男孩思考的才能他已经比较成熟,可是他完全缺少一种能把生活中的事情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的感情。我再观察那个小孩时就发现,他其实非常想得到感情,可是因为他从父母那里没有学会其它抒发感情的方式,他只能从别人被打和自己被打时的哭泣中体会到感情。打他的孩子打够了,他就暂时停止挑衅他们,打得不够时就会继续欺负他们。 小孩做事用的意志还是很直接的,因为发挥意志的是他非常同情的事情。我们都会同情我们想做的或者想要的东西。我们都能发挥这种好感。也可以说:意志是同情的才能。不过这个小孩在同情他正在做的事情时,他整个感觉(知觉)好像都被这个兴趣而控制,使他除了自己和所做的事情以外,什么都感觉和感觉(知觉)不到。甚至我说话时离他的耳朵只有几厘米他好像也听不见。 人和动物本来不一样,人比动物能发挥的才能是认识自己做了什么事。为了得到认识的才能需要发挥的是反感。我照管的这个小孩缺少的才能是对于自己做的事情的反感,因为有了这种反感,才能把自己和正在做的过程分开、才能获得独立、才能有意识地和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做了些什么。小孩喜欢乱动是从对于动作的好感发挥出来的。可是小孩随着长大的过程也需要学会反感的才能,学会认识,使他不这么乱动。 为了让这个9岁的小孩发挥反感的才能,我就给他尽可能多的他要面对自己做法的机会,也就是说让他面对从他自己的做法产生的后果,不是我给他的后果。 为了解决打人的问题,我当然不能要求这个欺负别人的儿童有感情。他还没有自己独立地感觉到环境的能力,只能通过我接受和感觉到环境。所以我就把我的内心对他敞开,让他意识到我对于我们的环境的感情。感受到我的好感和反感就是他由于欺负想得到的,可是他需要的是我在艺术上和我对大自然的感情。 可能因为在他家里没有感觉(知觉)的机会,他的感情也发挥不出来。我想,只有我让他参与我的感情,他才能发现环境内含的感情的因素,从这些感情发现道德,也根据我的感情学会判断一件事情。因为他和同学相处得很差,我先是每天和他到大森林里去,和他一起爬树、玩水、种菜来感受、感觉(知觉)和同情大自然的因素。我给他带来的在环境中找到的气氛能让他心理平衡稳定并同情热爱他身边的环境。 在他发挥低级的意志时,我不去理会他的那些坏习惯,像我也不理会我自己对他的反感一样。只有在他表现高级意志时才理会他。一开始,他更加起劲地尝试来打我,因为他受不了我这个朋友怎么会这么“笨”,他要我让他看到我的反感和好感,希望我通过反抗来证明我是个起码像他一样厉害的也能打人的“英雄”。 如果他以为,他有可能成功地让我发火、让我打他,他就做出所有我不允许他做的事情。如果我不理会他的坏习惯,也不根据我的反感反应,他就很难受,很失望地发火,把各种各样的东西扔到我身上,还说他会做什么不该做的事情。可是,如果我还是不理会他,他后边就不敢真的做到任何不该做的事情。这个问题过了之后,我就更好地去理会他高级的意志,帮它发挥而改造。 在我要求他做到一些事情时,我还发现他的做法也直接依赖我的感情,依赖我的心理状态。有时,我要求他做一些事情,可是因为我在心里想:“我就是要让他明白他做不到,而且做不到之后我就有一个借口说我为什么不理会他,”结果他真的做不到。他需要靠我心里的、我感情中的力量才能做。有时我要求他做一件事,而且我心里想:“他一定能做得到。”结果他就能做得到,因为他可以依靠我心里的力量去做。 我也直觉到,我个人并没有教育这个小孩的力量,而且因为我靠精神的力量超过我个人的力量,我个人来保护他未免可笑。我就让那个小孩的做法进入我的心里,让超过我个人力量的精神在我的心里跟他“斗争”。这样,当我在他身边时,他的不良做法一边找不到个人的对象,一边又碰到了精神的力量。这样就使得他慢慢地来寻找我的感情、来依靠我,并且慢慢地开始寻找到自己的感觉(知觉)、体验和玩法。 在我们分别的那天,他妈妈来接他离开时觉得很奇怪:她的小孩怎么会哭、怎么会不愿离开我。他妈妈感到很可怕,她的孩子怎么会抱着我,不给他妈妈接他出去?她的孩子以前可都是很害怕和别人拥抱的。 适合幼儿的教育手段 0到6岁的小孩根据他天性发展的本质要改造他从父母遗传得到的身体,要把这个像照搬父母身体的“模型”改造成个人自己特点的身体。小孩在对付父母给他们遗传的、不适合自己的又不理想的作用时,有的小孩比较成功地发挥了自己的特点,有的也脱离不了父母遗传的作用。小孩得那种大人一般不会得的病也是消灭遗传作用的。为了支持小孩的改造工作,我们让他们多活动,因为由于身体的活动特别能进入和抓住并改造它。 0到6岁的小孩主要是一个感觉(知觉)的小孩。他免不了特别地感觉(知觉)和接受他环境所有能感觉(知觉)到的东西、动作习惯、思考习惯、感情等等。由于他模仿的学习,先只能教育他身体的动作,将来他说话和思考等才能也能由于他身体的动作而引起。0到6岁的小孩还不会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他们以为什么都是好的,什么都是要模仿的。如果父母为了教育小孩骂他,小孩学会的是骂人。如果父母被小孩骂,所以惩罚他、打他,小孩又学到的是打人。 小孩通过接受和模仿环境中感觉(知觉)到的,他构造自己的身体、构造自己的动作习惯、思考习惯、感情等等。所以只能通过给他一个能模仿的环境来教育这种年纪的小孩。 小孩接受和模仿的才能是同情他环境的才能。如果教小孩用智力去判断,这是反感的才能,会破坏小孩为了模仿和接受权威需要的好感。可是孩子随着长大的过程需要依靠他的反感越来越多,以对付、打败从外界得到的和遗传得到的因素,从而建立个人的特点和价值。青春期的孩子已经需要自愿给自己定下生活的价值和自己做法的规则。外界和遗传的对他来说已经不是思想自由的。 也可以这样说:年纪尚小的幼儿的感情生活在他的环境中,并意识不到他自己内心分开存在的世界。所以最适合他的教育让他感受到环境像大人感受到自己的内心一样。在儿童长大的过程中,他需要意识到自己内心的世界,他也需要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所以也需要更具体的对物质的意识。 这样,他们才能在物质上塑造和做出来在小时候从环境中的精神接受的。教育随着小孩的发展也需要从环境中做梦的状态发展到有意识地抓住自己。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逻辑思考和物质主义最多,可是过了青春期之后,思想又需要脱离物质主义的限制,再获得具有个人感情的活力。
/
本文档为【与孩子的天性合作_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