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克里米亚战争史

2010-11-13 27页 doc 112KB 86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0587

暂无简介

举报
克里米亚战争史克里米亚战争史 克里米亚战争史 cv2 克里米亚战争(The Crimean War 1853-1856)迄今已经过去140余年,考虑到英法在1854年对俄宣战,那么今年恰逢英法俄克里米亚战争爆发150周年。长期以来,这场被冠以肮脏(相对于英法)耻辱(相对于俄国)的战争鲜为军事家和历史学家所注意。“它很快被历史遗忘了。”笔者企图以微薄之力描绘这场战争,由于大量资料为英文资料,本文战争部分更多的是从英国的角度来描述,这也是本文最大遗憾之处,不足之处还希望各位见谅并斧正。    远因    经历了残酷的拿破仑战争,欧洲已经千疮百孔...
克里米亚战争史
克里米亚战争史 克里米亚战争史 cv2 克里米亚战争(The Crimean War 1853-1856)迄今已经过去140余年,考虑到英法在1854年对俄宣战,那么今年恰逢英法俄克里米亚战争爆发150周年。长期以来,这场被冠以肮脏(相对于英法)耻辱(相对于俄国)的战争鲜为军事家和历史学家所注意。“它很快被历史遗忘了。”笔者企图以微薄之力描绘这场战争,由于大量资料为英文资料,本文战争部分更多的是从英国的角度来描述,这也是本文最大遗憾之处,不足之处还希望各位见谅并斧正。    远因    经历了残酷的拿破仑战争,欧洲已经千疮百孔,摆在1814年维也纳和会桌上的问是如何建立一个新的稳定的欧洲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转。各国政治家们的核心考虑是防止法国东山再起,但均势思想已经如此深入人心,因此过分削弱法国的想法被自然的抛弃了。新的欧洲体系需要法国,但必须使法国安分守己。被法国大革命推翻的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是个前提,因为政治家们相信以欧洲君主同盟“兄弟关系”的力量可以使法国不再以革命的口号重燃战火。英国作为大陆均势的平衡者自然也考虑到俄国在拿破仑战争后力量强大,亚历山大这个拥有“男子汉的勇气和女人的虚荣心”的君王已经处处标榜自己是欧洲的解放者。英国的战略是“不能让拿破仑垮台后在大陆上出现一个新的霸权国家”,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力量加起来似乎也不是俄国的对手,那么法国的战后地位不仅必要而且必须加以肯定。依据小威廉庇特的,由外交大臣卡斯尔雷勋爵加以推动实践的“欧洲大国协调体系”也就是“维也纳体系”诞生了。这个体系以均势为中心思想,均势原则被明白写入维也纳议定。以均势五强英、俄、普、奥、法的大国协调来保证这个体系的运作。到1818年亚琛会议,法国正式加入“五大国俱乐部”,恢复了战前的地位。这个体系由两个条约加以辅助:1,《四国同盟条约》,旨在防止法国东山再起,特别是拿破仑家族重新掌权,英、俄、奥、普各出兵8万人以至动用全部武装力量来加以保证。2,《神圣同盟条约》,维也纳和会上狡猾的塔列兰为了报效新主人法王路易十八极力以所谓正统原则来维护新的欧洲秩序,维护君主制法国的地位。正统原则简单的说就是恢复并维持法国大革命前的欧洲君主国家共同体。欧洲君主联合看起来既可以对外也可以对内,梅特涅出于奥地利对外武功虚弱对内又有镇压革命防止分裂的需要,也极力附和塔列兰。他的另两个如意打算是:哈普斯堡家族在德意志诸侯中地位最高,坚持正统意味着普鲁士必须本分,不要对奥地利和德意志有非分之想;沙皇的野心特别是在波兰方向上的扩张野心得到遏止,而亚历山大的想法是如此多变,有原则加以约束看来再好不过。梅特涅清楚的知道要亚历山大接受这个自缚手脚的正统原则惟有让沙皇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由其来倡导建立这个神圣同盟。亚历山大当仁不让,由他发起,东方三君主国俄、普、奥参加的神圣同盟建立,标榜以基督教教义来处理国家间关系,特别是维护君权神授的合法性。沙皇的小算盘是俄国的君主制如此牢固看起来无革命之虞,而其他国家看起来都有革命的危险,必有求俄国,俄国可以借镇压革命扩大势力和影响。欧洲大多数君主国出于对沙皇的畏惧和自身政权的考虑,先后加入神圣同盟,只有英国除外。   英国有足够的理由对沙皇借神圣同盟谋求霸权保持戒心。英国的传统是不以行为者的动机来判断行为者,而是根据行为者的实力来判断。也就是说即使亚历山大是个彻底的君子也不能保证俄国会“克己复礼”,因为俄国拥有庞大的陆军,这只军队如何使用都足够挑动英国人的神经。特别是沙皇可以借神圣同盟来干涉别国革命更让英国无法接受,英国担心最终所有大陆国家会听命于沙皇,英国将孤悬海外。在神圣同盟早期对西班牙和意大利诸邦国革命的干涉中,英国一直持反对态度,特别是1822年卡斯尔雷勋爵卸任坎宁上任外交大臣后,英国更加远离欧洲,寻求向海外扩张。卡斯尔雷勋爵卸任后在临死之前进言英皇:“如今惟有陛下和小臣理解大陆事务。”他一直坚持大国协调政策,他的死明英国回归置身欧洲事务之外的传统,无论维也纳体系还是神圣同盟的重要一环已经脱落,欧洲的和平框架已经动摇了。   最后一个出场的日后克里米亚战争的主角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土尔其帝国的顶峰是50万大军1683年对奥地利帝国首都维也纳的围攻,但最终被德意志诸侯和波兰国王的救援联军击败,残军仓皇逃到贝尔格莱德,并永远的失去了匈牙利,从此一撅不振。进入18世纪,扩张中的俄国在黑海和高加索方向上多次与土耳其帝国交战,夺取了原属土耳其帝国的黑海沿岸的大量土地。俄国的长期目标是占领全部黑海沿岸地区,特别是君士坦丁堡、达达尼尔和博斯普鲁斯两海峡,将黑海变为内湖,并向地中海发展。拿破仑战争中,土耳其帝国是个旁观者,因此战后的维也纳和会根本没有考虑土耳其问题,对巴尔干格局没有任何政治安排。当然,如果列强不去干涉土耳其帝国内部事务这本身也不是问题。但是这无疑是日后诸多冲突和战争包括克里米亚战争的致命诱因。“东方问题”肇因于始。所谓“东方问题”说到底就是“对土耳其怎么办的问题”,列强既然磨刀霍霍,那么冲突也就不远了。 进程演变    到了1850年,欧洲已经经历了多次重大事件。而主角之一的法国此时政权落到了拿破仑波拿巴的侄子路易波拿巴的手上。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路易菲力普称帝,尽管沙皇讥笑其为“街垒国王”,但这并不妨碍英国率先承认革命后的路易菲力普政权,其他君主国无奈也先后予以承认,正统原则看来不是铁律。路易波拿巴投机席卷欧洲的1848年革命,推翻了路易菲力普王朝并伺机取得政权,3年后他称帝,号称拿破仑三世。如果说1830年革命其他列强还可以接受的话,那么路易波拿巴的掌权则几乎挑战了维也纳体系每个原则,拿破仑家族东山再起足以启动《四国同盟条约》,而1848年革命神圣同盟也拥有干涉的借口,但什么也没发生,还是英国率先承认了路易波拿巴政权,奥地利惟恐落于人后日后留给路易巴拿巴打击奥地利的口实也迅速承认了法国新政权。正如一位资深奥地利外交官所言:“如今讲原则之时代已经过去。”路易波拿巴在阴谋中取得政权,对于阴谋手段自然十分在行。其要领是没有人知道他想什么,做什么。他一面以人民的皇帝自居,主张民族自决和支持革命,另一方面内心又渴望得到传统君主国的正名。    他希望其他君主能以他们之间“我的兄弟”的称谓来称呼他,在仅得到“我的朋友”这样礼貌的称呼又极其不满。站在国家的高度,他认识到自拿破仑战争以来,法国是孤立的,更由于他的血统,欧洲国家围堵法国之势仍然存在,他在等待机会,打破孤立。当时的人称他为“杜依勒里宫之谜”。   维也纳体系经历了1848年革命已经摇摇欲坠,奥地利自身的问题也日益复杂,1848年革命梅特涅外逃荷兰,从此奥地利失去了外交大方向。1849年俄国出兵帮助奥地利镇压了匈牙利革命,并在1850年普奥争端中支持奥地利压制普鲁士,普鲁士怀恨在心,东方三君主国出现裂缝。俄国相信奥地利定会感恩戴德,奥地利真这么想吗?奥地利自己对巴尔干也很感兴趣,尽管它没有健壮的牙齿来满足胃口。从地缘角度看,如果俄国吞并巴尔干,就会形成三面包围奥地利的态势。俄国的波兰从北方威胁奥属加里西亚和波西米亚,乌克兰从东方威胁匈牙利,而巴尔干将从南方直接威胁维也纳。更让奥国担心的是,多瑙河河口落入俄国之手,奥地利落后的经济将更加受制于俄国。奥地利虽受恩惠于俄国,但更多的是敬畏和疑虑。      俄国自神圣同盟建立以来,不得不抑制自己在东欧的扩张,向土耳其帝国方向扩张成为他的扩张重点,更何况这种扩张战争成本低廉,而收益极大。1825年,亚历山大一世暴卒,其弟尼古拉一世继位,新沙皇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土耳其的野心。他多次表示“土耳其应该死去,而且一定会死去”,剩下的就是如何协调各方立场共同瓜分土耳其的问题。沙皇一度与英国接近,但英国认为沙皇贪得无厌,企图独占土耳其帝国的庞大领土,因此一直小心应对。从1823年开始,希腊人民付出极大牺牲,最终于1830年摆脱土耳其帝国的统治,成为独立国家。俄国与希腊同属东正教国家,沙皇对希腊的支持既出于宗教的热情,也有借此瓜分土耳其的考虑。通过支援希腊革命的1828-1829年俄土战争,俄国获得商船自由通过黑海两海峡的权利,塞尔维亚、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两多瑙河公国获得自治,并由俄国保障(俄土《亚德里亚堡条约》)。但沙皇并不满足,他企图正式吞并瓦拉几压和摩尔达维亚两公国,日后的克里米亚战争的第一枪正是在这里打响。1831年,土耳其苏丹和其藩属埃及帕夏因为苏丹未能兑现希腊战争中答应给帕夏的领土报酬而爆发战争,在法国的支持下,埃及帕夏取得胜利,俄国以受邀保护土耳其帝国为借口,直接出兵干涉。在这种情况下,苏丹和帕夏媾和,俄国则获得来自苏丹的丰厚报偿。《安吉阿—斯凯莱西条约》的秘密附约中,土耳其帝国有义务在战时关闭达达尼尔海峡,并对俄国军舰开放博斯普鲁斯海峡,沙皇成为土耳其帝国的保护者。然而条约内容很快泄露出来,英法大为震惊和不满,英国外交大臣帕麦斯顿(中国人应该记住他,没有他“热情洋溢”的发言,英国下院可能无法通过对清帝国战争的议案。)声称此条约必须被废止,决不能让俄国在海峡取得优势。机会很快到来,1839年英国怂恿苏丹对其藩属开战,第二次土埃战争爆发。但苏丹再次战败求和,英国因此直接出兵埃及干涉,英国由此巧妙取得取得和会的主导权。1841年《海峡公约》约定,土耳其禁止一切外国军舰在平时通过海峡。俄国和土耳其的《安吉阿—斯凯莱西条约》归于无效,俄国在黑海的优势化为乌有。俄国十分嫉恨英国,英俄矛盾激化。 近因(导火线)——圣地保护权问题    耶酥的坟墓所在地耶路撒冷和耶酥的出身地伯利恒的教堂自十字军时代以来一直拥有豁免权和特权。众所周知,自拜占廷时代起,基督教分裂为罗马天主教和东罗马正教,这个分裂实质是拉丁文明和希腊文明的分裂。拜占廷帝国是希腊文明,信仰东正教,在拜占廷帝国鼎盛时代,康斯坦丁大帝在耶路撒冷和伯利恒为耶酥建立了雄伟的教堂。拜占廷帝国于11世纪衰落后,圣地被阿拉伯人控制。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发动十字军东征,夺回了圣地,几个新建立的东方王国国王是法国贵族,因此法国在传统上居于圣地保护人的地位。1535年,法王法兰西斯一世破天荒的与土耳其帝国苏莱曼大帝结为同盟共同反对神圣罗马帝国。作为馈赠,法国对圣地教堂的保护权得到确认。1673年,太阳王路易十四和苏丹出于同样的目的再次重申了这个保护权,只是这时的法国如日中天,苏丹有被逼之嫌。到了1757年,圣地保护权被还给了希腊人,这多半出于俄国的压力,直到1850年。毫无疑问,圣地教堂由东正教皇帝建立,而且教堂处于东方大主教区。关于主教区的划分,经过无数次争吵,罗马教皇和东正教主教已有协议加以肯定。但是,争夺从未停止,在路易菲力普时代,法国曾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1840年的第二次土埃战争使得这个努力不了了之。1850年,路易波拿巴派拉瓦莱蒂侯爵去君士坦丁堡要求土耳其宫廷明确的承认法国对大部分圣地教堂拥有保护权。精明的是,侯爵途中经过罗马,并面见了教皇,无论他在罗马活动效果如何,法国的行动看来得到教皇的支持,教皇虽已没有世俗大权,但仍然拥有一定的道德号召力。   正如一位土耳其高级官员所言,他本人就信仰基督教,“要揭开土耳其复杂的外交政策,你必须注意一点:无论是处理与欧洲列强的关系,还是土耳其内部的改革,土耳其宫廷一条不变的原则是和欧洲站在一起,而没有其他原则。这取决于欧洲对土耳其的保护。土耳其自己将尽一切可能乃至牺牲来维护自身对欧洲的信誉。”很明显,土耳其期望得到欧洲列强的保护,如果得到保证,土耳其是敢于抵抗俄国的。在那个时代,俄国还被更多的看为东方国家,尽管它已是欧洲五强。怎么理解“欧洲”这个概念乃玄机所在。问题在于土耳其的政策远没有以上申明来的聪明,要在列强中八面玲珑是不可能的,因此土耳其的对外政策经常前后矛盾,拆东墙补西墙。宫廷内部派系林立,从没有统一意见。在圣地问题上,土耳其依然犹豫,它谁也不敢得罪。拉瓦莱蒂侯爵重申法国几百年来获得的特权,并以武力相威胁。苏丹最终屈服了,1852年12月正式发布敕令将圣地保护权再还给法国。反映迟钝的俄国此时发现自己十分被动,俄国重申1774年的俄土《库楚克——开纳吉条约》,条约中规定正教教会有高于天主教会的豁免和特权。此外还有模糊的条款,俄土解释各异。双方根本无法达成一致,危机一日胜过一日。   就根本而言,圣地问题是拿破仑三世安排的陷阱,不谛为一出杰作,。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俄土交恶给皇帝带来新的机会。皇帝决心让这个矛盾扩大,甚至用战争来解决。自1815年以来,《四国同盟条约》和神圣同盟犹如两道枷锁捆住法国,皇帝认为打破孤立的机会来了。在“东方问题”上,俄国和奥地利、英国都有矛盾,因此他竭尽所能挑拨俄奥和俄英关系。对英国,他主要是献媚,再次承认英国驱赶法国后在埃及的优势,并协调与英国的外交立场。早在1844年,英法就东方问题已经达成一致,直至共同采取行动。这个秘密联合在拿破仑三世上台后并未受影响,两国军事部门甚至更进一步初步协调作战。不过这些秘密外交沙皇并不清楚。对奥地利,法国一面拉拢,一面利用支持撒丁王国加富尔政府谋求意大利统一的计划来威胁奥地利,奥属意大利的安全看起来取决于拿破仑三世打算给加富尔多少支持。奥地利失去梅特涅这样的外交大师后进退两难,只能眼睁睁看着事态发展。拿破仑三世并不具有其叔叔的胆略,但也不害怕与俄国一战,俄国与法国相隔普、奥两国,只要普、奥保持中立,全面战争的可能性为零。如果在巴尔干或黑海作战,法国拥有技术优势,战场和战争规模都很有限。而且无论战场输赢法国都是赢家,神圣同盟将被拆散,《四国同盟条约》将彻底作古。陷阱已经准备好,请君入瓮。   英国出于现实的考虑,认为法国在埃及问题的让步表现出足够的友善,并且法国的军事力量特别是陆军可以加以利用,在近东俄国扩张的势头使得英国十分不安。如果沙皇饮马两海峡,那么英国在地中海的势力将受到严重威胁。英国的战略是在最前沿阻击敌人,正如以保障北海低地国家独立来保护本土安全。君士坦丁堡如果落入俄国之手,那么下一条防线将是爱琴海。尽管爱琴海岛屿众多,英国还占据其中最大的两个岛,塞浦路斯和克里特,但怎么也比不上在两海峡构筑的防线。因此,英国认为两海峡是决不可以放弃的。圣地保护权问题本来和英国关系不大,因为英国信奉国教。但英国看到法国站到反对俄国的第一线,英国风险不大,在背后支持法国反而有助于实现遏止俄国的目标,因此英国决定和法国站在一起。 战前的最后外交努力和战争爆发   此时的俄国浑然不知可能发生的巨大灾难,根据以往对土战争的经验,俄国认为如果不能在谈判桌上得到,那么就诉诸战争,而报偿也将更加丰厚。1853年,缅希科夫亲王(PRINCE MENSCHIKOFF)作为俄国全权特使被派往君士坦丁堡。日后他还将是战争中俄军的总司令。缅希科夫家族在俄罗斯很显赫,一直是沙皇的心腹。女沙皇卡特琳一世出身卑贱,后来成为老缅希科夫亲王的情妇,得以接近彼得一世,再后来成为彼得的妻子,加冕俄国皇后,并在彼得去世后成为俄国女皇。可见缅希科夫家族得宠并非偶然。   亲王于1853年2月到达君士坦丁堡。就在这时,巴尔干土耳其领地门的内哥罗发生革命,土耳其军队开进门的内哥罗镇压。对土耳其来说巴尔干叛乱就是家常便饭,但发生在这个时候,土耳其也暗自叫苦。起初缅希科夫的要求仅仅是恢复东正教对圣地的管辖权。沙皇却有别的打算。海军主张采取行动,沙皇本人也视察了陆军,并在克里米亚进行战争准备。按照外交惯例,这是炫耀武力,为外交行动制造声势。问题是俄国在土耳其问题上以往的表现似乎并没有这个耐心,好象谈判只是个过场,它的要求只会在战场实现。缅希科夫在君士坦丁堡获得了重大胜利,苏丹答应在圣地保护权上做出一切必要让步。然而,缅希科夫得到沙皇的指示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苏丹答应签定一项新条约,保证沙皇对土耳其帝国境内所有东正教徒拥有保护权。作为善意的表态,土耳其应该从门的内哥罗撤军。这不啻于将巴尔干拱手让与沙皇,因为在巴尔干地区东正教显然拥有最大的势力。苏丹无法答应这个这个苛刻的要求,任何一个苏丹也不敢答应。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英国驻土耳其大使雷德克利夫勋爵鼓励苏丹拒绝俄国的漫天要价,和以往一样,英国许诺将在危机中支持土耳其。这次不同的是,还有法国的支持。谈判陷入僵局。 5月22日,缅希科夫亲王离开君士坦丁堡。亲王相信,这个威胁姿态会使土耳其最终屈服于俄国的压力。从另一角度说,俄国的耐心有限,俄国已经准备用军事行动来解决危机了。31日,俄国对土耳其最后通牒。6月4日,土耳其苏丹发布敕令,宣布保障基督教会特别是东正教会的豁免和特权。但俄国并不满意,发表宣言说要保护在土耳其的东正教会,并且俄国为监督土耳其将依据《亚德里亚堡条约》进占多瑙河两公国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为了给苏丹打气同时警告俄国,6月13日英法联合舰队驶入贝西加湾,这非但未能震慑俄国,反而深深刺激了俄国。维也纳坐不住出面协调,因为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对奥地利也很重要。但是协议草案是由英、法、俄三国背后妥协达成的,苏丹拒绝了这个草案。7月2日,俄军越过普鲁特河,占领了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10月5日,土耳其对俄国宣战,战争爆发。从战争开始,战争就显示出浓厚的政治意义,这将持续到战争结束。 战争第一阶段:俄土多瑙河战役   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位于多瑙河下游和三角洲地区,今属罗马尼亚。康斯坦察是黑海重要的港口,布加勒斯特是今日罗马尼亚的首都。欧洲的血管多瑙河的河口的地位更无须多言。   整个10月俄土两军都在进行战略机动,以求在多瑙河下游取得相对于对手有利的态势。但是冬天很快将至,任何决定性的战役都不可能在1853年内完成。10月28日土耳其军队战场指挥官奥马尔帕夏非常成功的率军从多瑙河南岸宽大的正面渡过多瑙河。11月4日,土军在奥尔特里查(Oltenitza)击败匆匆赶来的俄军。俄军准备不足,遂计划在1854年春天反击土军。补给是双方都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巴尔干战场远离俄国的政治中心,尽管俄国已经有多次对土战争的经验,但补给仍然是限制俄军行动的主要问题。对土耳其而言,虽然君士坦丁堡距离战场较近,但巴尔干山脉和当地居民的叛乱使得运输也十分困难。多瑙河航运发达,利用海运成为双方补给的必然选择。争夺黑海制海权显得尤为重要。   11月27日,一只土耳其小型舰队到达希诺普港。土耳其舰队指挥官命令部下不准首先开火。不久他就发现六艘俄国战列舰在港外巡弋。他发出急件请求增援,但杳无音信。这些俄国战列舰从一百英里外的塞瓦斯托波尔赶来,属于俄国黑海舰队,由海军上将纳西莫夫指挥。11月30日早晨,俄国舰队进入希诺普湾要求土耳其舰队升起白旗投降,土耳其指挥官拒绝投降并下令开炮,几分钟后俄国战列舰开炮。当早晨结束时,俄国舰队取得完全的胜利。土耳其7艘护卫舰和2艘轻巡洋舰被击沉,土军死伤3000人。这是木制风帆战列舰最后的辉煌也是俄国黑海舰队最后的辉煌,本次海战也作为帆船舰队时代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交战而载入史册,正是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蒸汽动力战舰被英法广泛使用,技术兵器的优势大大体现出来。而战前拥有4艘120门炮战列舰,12艘84门炮战列舰和4艘60门炮巡洋舰以及大量辅助舰的俄国黑海舰队不久就消失了。 消息很快传到伦敦和巴黎,两国的舆论迅速升温(在英国,希诺普海战被更是渲染为“希诺普屠杀”),两国民意高涨,要求政府采取行动。其实在11月早些时候,英法联合舰队已经进入博斯普鲁斯海峡,这已经违反了1841年海峡公约的规定。但英国声称这是得到土耳其政府的请求。   1854年1月4日,英法舰队进入黑海,为土耳其运输船队护航。这只舰队规模十分可观。英国舰队拥有11艘主要战舰,而法国舰队拥有14艘,并且装备了更多的舷炮,超过100门舷炮的军舰共有8艘(法国5艘,英国3艘)。英法舰队战舰由风帆和蒸汽混合驱动,机动优势非常明显。一天之后,土军在西塔特(Citate)击败俄军的进攻,这是俄军的一翼,俄军原计划从两翼包抄渡过多瑙河的土军。作为两翼包抄的另一翼,俄军于1月8日进入多布卢加。   2月6日,俄国宣布与英法断交,作为英法联合舰队驶进黑海的回应。10日,英国和平代表团到达俄国作最后的外交努力并面见了沙皇。双方分歧很大,沙皇担心与英法开战,但也不愿意就此退让,尼古拉还是希望英法能先做出让步。他对英国特使讲:“你们不要以战争威胁我,而我可以依仗柏林和维也纳。”以此警告英法可能再次引起欧洲大战。然而神圣同盟早已貌合神离。普鲁士对1850年俄国在普奥争端中袒护奥地利早有怨言,此时更不会为巴尔干这个与自己毫无利益瓜葛的问题为俄国火中取栗。而奥地利就更加高深莫测了,尼古拉一世万万没有想到几个月之后奥地利的背叛。   英法花了那么长时间来协调双方立场,拟订协同作战计划,箭已经在弦上,沙皇又不肯让步,英法迅速参战。2月23日,第一批英国陆军上船前往土耳其。2月27日,英法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国在4月30日之前撤离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沙皇置之不理。3月12日,英法与土耳其结成同盟。3月19日,法国陆军也登船前往土耳其。一天后,俄军渡过多瑙河。法国于3月27日,英国于3月28日相继对俄国宣战。当时的三大列强一齐登场,战争扩大了。 战争第二阶段,战争扩大化,英、法参战    4月5日,英国陆军在加拉波利登陆。随后联军的作战计划在这里诞生。由6万英法陆军在海军的配合下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6星期内拿下俄国海军基地塞瓦斯波托尔要塞。这个目标很有限,目的是消灭俄国的黑海舰队,结束俄国在黑海的优势。这符合英国的愿望,对法国而言,开战本身就达到了目的。随着更多的部队到达,联军开始向君士坦丁堡进发。当地的酒和女人非常便宜,梅毒在联军士兵当中非常普遍。当地的卫生条件非常糟糕,英国的后勤也同样糟糕。自拿破仑战争以来,英军的后勤训练被荒废了。大多数军官都没有经历过战争,哪怕是低强度殖民地冲突。法军情况要好的多。拿破仑被打败了,但法国并没有失败。法军陆军仍是欧洲装备最好、组织最完善的军队,很多军官拥有作战经,后勤系统也很有效。武器装备方面,英法的优势来源于新式线膛步枪----米尼步枪(Minie Rifle).   线膛步枪相对于滑膛枪最大的优势在于射程和精度。滑膛枪的有效射程只有150码(一码约合0.914米),并且精度很低。但早期的线膛步枪也有很大缺陷,那就是装填困难,制造成本也很高。在拿破仑战争中,英国陆军一个团曾全部装备线膛步枪,实战表现并不比滑膛步枪好。这个问题直到一个天才人物出现才加以解决,这就是法国陆军上尉米尼。他是法军步枪工厂的质量检验官,经过大量的试验,他研制出一种新型子弹,这种子弹和现代步枪子弹已经很像。子弹是次口径的,从枪膛前部装入后,它可以自动卡入枪膛尾部的膛线,装填时间大为缩短。此时机器工业有很大发展,新机床使得加工线膛步枪的成本大为降低。伴随精度和射程的增加,瞄准装置也得到突破,枪后部的新式瞄准器使得步枪瞄准距离达到900码,而步枪有效射程也达到500码。法军在1840年代后期率先装备了米尼步枪,这使得它在同时期列强陆军中拥有巨大的技术和战术优势。新步枪带来新战术。拿破仑时代的散兵线队形可以进一步拉大,避免被对手火力密集杀伤。而对手的密集队形将在更远的距离上遭到精确火力射击。此外炮兵的角色发生重大变化,因为野战火炮的典型射程大多数在1000-1500码,有的轻型火炮甚至只有600-800码,相对于步枪射程优势变小。炮兵的作用变的类似后来的机枪,作为步兵的火力倍增器。尽管高层反映迟钝和对线膛步枪的不信任,英军还是在1851年装备了1851式米尼步枪,这构成克尼米亚战争中英国陆军的主战单兵武器,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英军陆军的参战部队包括4个步兵师,1个轻装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1个步兵师包括2个旅,每旅下辖3个团,每团3个营,每营3个连,每连100-120人。这样整个师在6000人左右。师和旅不是常设战术单位,是由战争需要临时组建。英国和平时期最大的常设单位是团。英国骑兵师的规模超过其他国家的同类编制,但编制不固定,通常轻重骑兵混编,基本单位是骑兵中队。炮兵属于独立建制,在战斗中由战场指挥官分配到师一级集中使用。      法国陆军的参战部队是4个步兵师和2个骑兵旅。编制情况和英军差不多。法军认为炮兵的任务是伴随步兵进攻,因此炮兵直接进入师级编制,战斗中跟随步兵团行动,这和英军显然不同。根据当时的炮兵技术水平,法军的做法更适应实战需要。骑兵在法军中的地位比起拿破仑时代大大下降,新式米尼步枪使得骑兵突击力下降,因此法军很少使用大骑兵军团。法军投入的骑兵是旅编制,担任侦察、掩护侧翼和追击的辅助任务。   英军指挥官是拉格伦勋爵(Lord Raglan)。他1788年出生,是第五代贝尔福公爵最小的儿子。贝尔福家族成员曾出任过帝国殖民大臣、外交大臣,声名显赫。1804年他加入军队服役,参加了拿破仑战争。1809年在葡萄牙作战负伤。1814年他娶威灵顿公爵的侄女为妻。1815年,作为威灵顿的军事参谋参加滑铁卢战役,并在战斗中失去右臂。1825年,他又随威灵顿参加了沙皇尼古拉一世的登极典礼。1852年受封为男爵,同年威灵顿公爵逝世。1854年4月10日,他被任命为远征军司令并前往巴黎,开始了克里米亚之旅。总的看来,拉格伦勋爵平步青云,显赫的身份和经历加之为人谦和使得他成为英国的不二人选。   法军司令是圣阿诺德元帅(Marshal of France St. Arnaud)。他1801年出生,1817年加入军队,起初并不得意,甚至一度离开军队。30岁时他以中尉军衔回到军队,加入外籍军团,在阿尔及利亚殖民战争中赢得了巨大声誉。12年后,他获得陆军元帅军衔。1848年革命后,得到路易波拿巴的赏识。1851年,他帮助路易波拿巴称帝,作为报偿,获得法国大元帅的称号。1854年,拿破仑三世任命他为远征军司令。大革命摧毁了法国贵族政治,个人能力和野心造就了新一代法国军人,圣阿诺德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4月14日,俄军包围斯里查(Silistra)要塞。4月18日,土军在拉霍瓦(Rohowa)击败俄军。   4月20日,俄国遭到开战以来的最大打击,甚至是决定性打击。普奥两国宣布保持中立,并秘密结为防御同盟。中立的理由显而易见,但沙皇看不到这一点。神圣同盟在最关键的时候失灵,使他感到沮丧和愤怒。仿佛为了给沙皇伤口再撒一把盐,英法舰队于4月22日炮击奥德萨,表明英法实实在在准备跟俄国打一仗。5月28日,英法在加拉波利的部队开始兵分两路向多瑙河流域的瓦纳(Varna)进发。法军一部由陆路进发,另一部分和英军由海路进发。联军的行动极大鼓舞了多瑙河前线的土军士气。6月3日,奥地利完成部署,在匈牙利与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的边境陈兵8万,并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国立即从两公国撤军。6月14日,奥地利又同土耳其签订条约,土耳其同意奥地利占领两公国直到战争结束。奥地利的轻率和贪婪将1815年以来的俄奥友谊彻底葬送,从此两国关系再也没有好过。沙皇此时感到可耻的背叛,他终于明白自己落入一个可怕的陷阱。战争和他当初的预想完全两样,敌人越来越多,而朋友加兄弟的奥皇佛兰茨一世的背叛,使他对战争开始失去信心,但战争还要打下去。奥地利皇帝佛兰茨约瑟夫此时正忙于迎娶来自巴伐利亚的茜茜公主,可谓一个天堂一个地狱。尼古拉严令俄军取得一场胜利来稳定局势。6月22日,俄军统帅米哈依尔哥尔查科夫亲王(Prince Gorchakov)亲自指挥对斯里查要塞的围攻。1853年正是他率军进入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开战以来,他一直是多瑙河方面俄军总指挥,但是作战不力于1854年4月被帕斯科维奇亲王取代。然而6月8日后者因为表现不佳被撤换,米哈依尔又重新上任。俄军的混乱可见一斑。   哥尔查科夫家族也是帝俄时代最著名的家族,这个家族的三位重要人物参加了这场战争。这里第一位已经出场。米哈依尔1795年出生,参加了拿破仑战争。在镇压1830年和1848年波兰革命中取得巨大成功和声望。1849年,他又率军帮助奥地利镇压了匈牙利革命。如果说沙皇是救火队长的话,那么他就是最好的消防员。1852年他参加了英国威灵顿公爵的葬礼。而他本人在1861年去世后按照他的遗愿葬在了塞瓦斯波托尔。   俄军倾全力苦战一天,米哈依尔哥尔查科夫本人也在战斗中负伤,还是没有拿下斯里查要塞。俄军士气空前低落,第二天向北方撤退,斯里查要塞解围。土耳其军队乘胜追击,7月7日,在古杰沃(Guigevo),俄军再次被击败。疲惫的俄军开始全面撤退,先是布加勒斯特,到7月28日,俄军完全撤出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   至此,俄军已经撤退到一年前的出发点。战争从政治上讲已经没有理由继续。8月8日,维也纳方面提出四点建议来结束战争。   1.俄国对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的保护由各国集体保护。   2.多瑙河航行自由。   3.1841年《海峡公约》改为“土耳其帝国的存在将与欧洲相联系,结束俄国在黑海的优势”。   4.俄国放弃对土耳其帝国境内东正教徒的独家保护权。历史上称为“维也纳四点”。 俄国认为这是一个要俄国投降的条约,意味着俄国失去自1829年以来得到的全部利益,沙皇无法接受,他决心继续打下去,求得一个体面的和平。英法也不想俄国此时求和。战争机器已经启动,英法岂肯刀枪入库。在英国看来,要结束俄国在黑海的优势的最好办法是将俄国黑海舰队消灭掉。维多利亚女王力主继续战争,她催促驻扎在瓦纳的联军尽快行动。拿破仑三世认为他的主要目的已经达到,俄奥翻脸了。但是他想继续维持苦心经营的英法合作,还有他想报叔叔在俄罗斯惨败的一箭之仇。他也批准了联军继续行动。于是战争不但没有停,而且还要扩大。 战争第三阶段:塞瓦斯波托尔攻防战   英法土三国军队在瓦纳相处的很融洽。但是健康问题却越来越让人担心。潮湿、小昆虫和血吸虫侵袭军营。英国后勤组织的缺陷非常明显:没有人知道邮局在哪里,野战医院在哪里,甚至他们的将军在哪里。7月19日,法国军营中霍乱爆发。22日蔓延到英国军营。尽管所有帐篷被销毁,瘟疫仍然没有得到控制。8月10日,一场大火烧掉了很多军需品,包括16000双靴子和150吨饼干,使得情况更加糟糕。   来自伦敦和巴黎的命令不断催促联军展开行动。联军并不知道克里米亚到底有多少俄军,估计从45000人到140000人不等,实际上俄军此时只有36000人。8月24日,联军开始登船,计划9月2日完成全部登船任务。能够参加行动的部队包括27000英军、30000法军和7000土军。由于法军错误判断俄军会入侵多布卢加,因此3个法军师向该方向推进,结果只发现少数巡逻的哥萨克骑兵。法军又折回瓦纳,在路上大量法军士兵因霍乱死亡。登船计划被延迟,直到9月5日,全部部队才完成登船。俄军没有被法军在多布卢加的行动迷惑,伦敦泰吾士报早些时候的报道证实了联军的目标是塞瓦斯波托尔。9月7日,联军海军司令英国海军上将邓达斯下令起航。圣阿诺德因为患上霍乱在5日就出发了,拉格伦跟随大部队一起行动。圣阿诺德因病无法离开座舰,独臂的拉格伦也因为天气恶劣而无法登上法国军舰,两位指挥官只能靠传令交换信息。拉格伦的旗舰卡拉多克号悬挂俄国军旗前出侦察,最终选择塞瓦斯波托尔以北35英里的卡拉米塔湾(Kalamita Bay)的耶夫帕托里亚(Eupatoria)作为登陆地点。   9月12日,联军舰队到达耶夫帕托里亚。耶夫帕托里亚的镇长同意投降,但鉴于联军带有瘟疫,镇长要求联军必须进行隔离。9月14日黎明,联军开始登陆,俄军没有察觉。法军率先登陆,8:30分,三色旗插上海滩。1812年以来,法国国旗相隔42年再次插上俄国领土。1小时后,已有9000法军上岸,法军前哨已经深入内陆3至4英里。英军稍微有些不顺利,夜里指示用的浮标发生了偏移,结果英军上陆后发现他们和法军中间隔了一个断崖。在这之后,登陆一切顺利。每个联军士兵都负荷沉重,包括大衣、毛毯、一双备用靴子、换洗的袜子和衬衣、军便帽、水壶、步枪和60发子弹,此外还要携带4.5磅的咸牛肉和同样重量的饼干。从15日开始,英军骑兵、炮兵和辎重部队开始登陆。随着军需官艾利将军的上任,全部后勤物资于19日上岸。19日上午9点,联军主力55000人出发,登陆场交由土耳其军队把守。但是霍乱又使一部分士兵染病。在巴尔干涅克河(River Bulganek),联军首次与俄军前哨遭遇。英军骑兵要求追击,被拉格伦拒绝了,因为他发现这是个陷阱。俄国骑兵的远方还有俄军第17师的6000人。双方使用火炮相互远距离攻击,英军获胜。俄军撤退到奥马(Alma)的主要阵地,他们希望在那里阻止联军向塞瓦斯波托尔前进。当夜,联军宿营准备进攻奥马,英军由于没有帐篷只能在寒冷中入睡,而法军则舒服的多。 俄军方面,黑海舰队被英法联合舰队困在塞瓦斯波托尔港内,因此失去发现并拦截英法运输舰队的先机。但是英法陆军从14日到19日登陆的5天俄军毫无作为就显示出俄军反应异常迟钝,这可能也是因为俄军忌惮来自海面的英法战舰的强大火力。俄军统帅缅希科夫亲王的打算是利用奥马的有利地形给予联军重大打击,然后反攻,将联军赶下海。他乐观的认为只要一场战斗就能实现目标。他将主力部署在奥马河南岸并构筑工事。他的部队有4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大约30000人。他从每个师中抽出1-2个团,共计7个步兵团作为预备队,另外还有骑兵预备队。这个做法很让人费解:俄军兵力本来就处于劣势,每个师要面对联军2个师的进攻,而每个师又被抽走三分之一的力量。缅希科夫认为地形的优势加上炮兵的优势可以抵消联军的优势兵力,强大的预备队将被用于反击。奥马河本身既不宽也不湍急,可以涉渡,但南岸是高地和丘陵,有些部分还很陡峭。从地理上看,防守一方优势明显,整个战线被一条通往塞瓦斯波托尔的道路分为东西两部分,道路通过奥马河上的一条护堤。在护堤的西侧和黑海之间的奥马河下游大约有3英里长,南岸俄军一侧全是峭壁。缅希科夫认为联军不可能从这里进攻,考虑到联军舰队在海上拥有强大炮火,因此他仅仅布置了明斯克团1个步兵营在这里警戒。缅希科夫判断联军的主攻方向会在堤道中央和堤道的东侧,因为那里地势相对平坦且河流狭窄,利于涉渡。他将主力部署在这里。护堤中央的后方,俄军集中大量野战炮兵,由克维丁奇将军指挥,他同时负责整个中央阵地。在这些炮兵的前面,是正对护堤的两个团。为保护这些炮兵,炮兵的左后方有13个步兵团,据守电报高地。这些部队可以随时加入到中央阵地,另外监视河流下游峭壁的情况。这只部队由契拉科夫将军指挥,他同时负责整个西部战线。在堤道的东侧高地上,俄军修筑了大多面堡,部署了4个咯山步兵团。在斜后方的卡甘山上,缅希科夫沿2英里一字排开12个步兵团,并将指挥所设在这里,准备迎接联军的进攻。山后面是隐蔽的俄国骑兵和7个步兵团的预备队。缅希科夫相信联军的进攻将付出可怕的损失。  奥马之战  9月20日清晨,联军向奥马移动,又有300人因霍乱倒下。双方都派出部队侦察,但地形复杂,双方没有进行大的接触。  联军方面,拉格伦勋爵和圣阿诺德元帅召开战前会议讨论作战计划。英军主张从正面和堤道的上游进攻,这和缅希科夫的预想一样。法军则建议从下游渡河登上南岸峭壁出奇不意两面钳形夹攻中央俄军。法军的判断是准确的。最后,拉格伦采纳了法军意见。英军负责从堤道正面和上游渡河进攻,法军则在下游渡河后打击俄军左翼,完成钳形攻势。这看起来就是英法各自计划的大综合。英军第2师6个团将从正面进攻堤道,在第2师的左翼是轻装师,向俄军大多面堡进攻。第1师在轻装师后面,加强轻装师的进攻。参加上游渡河迂回的部队包括轻骑旅,第4师,英军一部分炮兵被加强给该师伴随过河。英军第3师和炮兵主力作为总预备队。法军方面,参加渡河的部队是第1,2,3师,其中第2师由博斯奎特指挥在下游靠近海岸的位置渡河。卡洛波特的第1师在第2师的左侧渡河,由这两个师担任迂回任务。拿破仑亲王的第3师则在堤道的西侧参加对中央阵地的进攻。第4师作为预备队。炮兵随各师前进。拉格伦勋爵的指挥所设在英军第2师后方,并随第2师行动。  21日早晨,联军各部队按计划进入出发位置。正午,联军舰队从海岸一侧开火,拉格伦勋爵和圣阿诺德元帅下令进攻开始。英军先遣旅不久就遭到对岸俄军密集火力打击,被迫停止前进并变换为散兵线队型以减少伤亡。同时法军拿破仑亲王指挥的第3师以土耳其营为先导,以纵队队型前进并与俄军交火。俄军显然没有发现奥马河下游还有更大的阴谋,只是专注于当面英军先遣旅在俄国炮火下成批倒下。在下游,博斯奎特的法军第2师携带12门大炮艰难渡过奥马河。但是他没有继续前进,他在等待拿破仑亲王的第3师和卡洛波特的第1师渡河。卡洛波特部队的目标是电报高地,但遇到了困难:无法将大炮带过河。拿破仑亲王的部队靠近中央阵地遭到俄军激烈抵抗,进展甚微。圣阿诺德元帅看到这个情况,果断将法军预备队第4师投入战场,加强博斯奎特和卡洛波特。这时俄军方面缅希科夫亲王策马穿梭于俄军阵地鼓舞俄军。法军的进攻暂时被遏止。  拉格伦现在失去耐心,他命令英军主力开始前进。英军沿着2英里宽的正面向奥马河推进。英军第2师在果园中艰难前进,当推进到堤道北岸博里留克村的时候,遭到俄军中央阵地炮火的严重杀伤,该师第2旅损失了1/4士兵。在第2师左侧的轻装师进展要好一些,他们向大多面堡稳步前进。大多面堡的两侧是俄军喀山步兵团密集的纵队,大多面堡上的俄军炮兵在等待己方散兵线退后到安全距离以后向英军射击。轻装师展开队形,这时右侧的俄军喀山团不知什么原因突然冲下斜坡向英军进攻,造成俄军炮兵无法射击。英军在远距离向俄军步兵密集队形开火,米尼步枪的精确火力打倒大批俄军,喀山步兵团立刻陷入混乱,又退回原来的阵地。轻装师立即发起冲锋,俄军炮兵错过时机这时才开火。但为时已晚,英军冲入并占领了大多面堡。轻装师没有得到立即增援,后面的第1师没有按照计划跟进。第1师在北岸停了下来,师指挥官剑桥公爵缺乏经验并且太小心翼翼。军需官艾利将军派人催促公爵前进,第1师近卫旅和苏格兰高地旅在近卫旅指挥官本廷克将军的指挥下这才开始渡河向大多面堡前进。但是这来的太晚了。在中央阵地的俄军炮兵火力的掩护下,3个瓦拉迪米尔步兵团的3000人向大多面堡反扑过来。此时英军阵地上不知从哪里传出一个声音,说对面过来的法军,不要开火。其他军官奋力纠正这个错误命令都无济于事。不一会,轻装师被赶出了大多面堡和正在向大多面堡前进的近卫旅汇合。俄军重新控制了大多面堡。此时整条战线都陷入僵局:中央战线的英军被俄军中央阵地的猛烈炮火打的动弹不得,法军在右翼也没有进展。战斗开始以来,拉格伦勋爵带领少数随从从英军第2师和法军第3师之间渡过了奥马河。此时他已经深入到俄军战线800码之后,现在在一座小山上。这座小山位于护堤和电报高地之间,在这里拉格伦对战场全貌一览无余。他的左面是俄军正对堤道的中央炮兵阵地,之后是俄军在电报高地的部队,远处卡甘山和大多面堡的情况也非常清楚,甚至俄军隐藏在山后的庞大预备队也历历在目。更令他吃惊和兴奋的是,他的附近没有任何俄军。  拉格伦立即派艾利返回第2师召唤亚当斯将军的第2旅向他靠拢。第2旅在先前俄军的炮击中已经伤亡惨重,动弹不得。拉格伦评论到:“如果我们现在哪怕只有2门炮该多好啊。”皇家炮兵的迪克森上校听到后策马返回,当他回来的时候带来了2门9磅野炮。与此同时,轻装师被俄军赶出大多面堡,前面已经介绍过。2门炮立即被架了起来,在它射程范围内有一大群俄军重要目标。9磅炮首先向俄军中央炮兵阵地开炮,4轮射击后,俄军炮兵开始撤退。英军转移火力向俄军在电报高地下面的部队开火,俄军队列被炸出许多缺口,支持不下去开始撤退,直到消失在英军视线之外。大多面堡的俄军瓦拉迪米尔团在9磅炮的射程之外,但炮击可以阻止俄军继续冲下高地打击撤退中的轻装师。最后,两门炮转向俄军喀山团,俄军密集队列被打的七零八落。   缅希科夫亲王派遣8个营部队反击从海岸侧翼包抄过来的法军,法军在俄军反击下陷入一定的混乱。法军请求英军支援,拉格伦决定派一个营前去支援法军。不久卡洛波特的炮兵终于渡过河到达战场,阻止了俄军的进攻。英军的援助已经没有必要了。9磅炮的准确射击为英军打开了堤道的缺口,战局开始向联军方面倾斜。中央战线埃文斯的第2师和担任预备队的英格兰爵士的第3师沿堤道方向前进。在左面,近卫旅继续向瓦拉迪米尔团施加压力。第1师另外一个旅苏格兰高地旅则斜向移动向卡甘山俄军主阵地前进。近卫旅此时打开阵列以便让撤退下来的轻装师重新集结,队形有些不整。瓦拉迪米尔团依托大多面堡的胸墙向接近中的近卫旅发射密集的子弹,近卫旅损失了171人,队形的中央被打开一个大缺口。哥尔查科夫亲王发现了这个缺口,带领2个营投入这个缺口希望进行白刃战。这个哥尔查科夫亲王是彼得,1790年出生,多瑙河方面俄军指挥官米哈依尔哥尔查科夫的哥哥。他长期与土耳其作战,并代表俄国签署1829年俄土《亚得里亚堡条约》。1851年,他从军队退役。战争爆发后,他重新服役,被沙皇任命为第4军军长。现在,他以64岁的高龄冲在战场最前线,的确勇猛异常。在这个关键时刻,又出现一个身份不明的军官传令近卫旅撤退,珀西上校拒绝了命令。他命令近卫旅收缩为防守阵形,米尼步枪齐射给予俄军重大杀伤。哥尔查科夫亲王的坐骑也被击毙,俄军迟疑了一下撤退了。近卫旅乘机重新夺回了大多面堡。苏格兰高地旅在科林坎贝尔爵士的指挥下开始进攻多面堡后方卡甘山另一翼的俄军,俄军在这里还有7个满员的步兵营。高地旅的准确射击导致俄军阵形大乱并撤退。缅希科夫亲王在卡甘山看到这种情况勃然大怒,但同时也失去了信心,下令全军撤退。英军炮兵继续打击落魄的俄军,拉坎爵士的轻骑旅开始追击,俄军的撤退变为溃退。拉格伦勋爵却保持了冷静,他认为黄昏将至,俄军还有数千没有参战的骑兵在远方游弋。圣阿诺德告诉拉格伦,法军所有背包留在北岸轻装渡河,无法继续追击而且他们的炮兵已经耗尽弹药。    俄军最后得以全身而退。当夜联军在南岸宿营,医生巡视战场救护伤员并将伤员转移后送到君士坦丁堡。奥马之战结束了。英军伤亡2000人,法军伤亡1300人,俄军伤亡估计在5000人以上。相比于双方投入的80000余人,伤亡率差不多10%,那个时代的正常水平。  奥马之战看起来乏善可陈。联军的计划却很大胆,只是实施起来完全走样。法军的侧翼运动虽然突然但显然没有发挥决定作用。一个重要原因是无法携带火炮过河,渡河过于艰难。法军过河后似乎碌碌无为。无论怎么说,法军的战术设想显然比英军高明,颇有拿破仑当年的影子。英军的表现中规中矩。在战前制订的钳型进攻计划中,英军左翼也身兼重任。然而左翼英军慢慢吞吞过河后只有轻骑旅参加了最后的追击战。预想的钳型攻势最终变成了中央强攻突破。作为英军精华的第1师反应迟钝,指挥官剑桥公爵非常平庸无能。英军后来的表现也多半来自米尼步枪的巨大技术优势。唯一的亮点是拉格伦勋爵。他的移动令人叫绝,一个最高指挥官竟然超越所有英军部队,深入到战线后面。在我的印象中好象没有英国陆军将领具有如此品质,同样是独臂,也许他到海军服役会成为另一个纳尔逊,如果当时还有人敢于挑战英国舰队的话。一个疑问是拉格伦怎么跑到俄军后面去的。他的指挥部是随第2师行动的,当第2师在堤道正面被俄军炮火大量杀伤前进受阻的时候,拉格伦却带着指挥部过了河,他的目的难道就是深入敌后侦察?这看起来是侦察兵的事。根据时间推算,此时他的右侧可能是法军刚刚投入战场的预备队第4师,目标是电报高地。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拉格伦的动机就好解释了,他跟着法军过河,选择一个良好的观测点来亲自协调英法两军的进攻。英军2门9磅炮的加入显然是扭转当天战局的关键。当时的有烟火药使得战场能见度极差,因此俄军被英军2门火炮近距离射击打的晕头转向是完全正常的事情。没有来自上面的命令俄军即使发现也不可能离开阵地向这一小股英军进攻。那个时代没有命令在原地待命的步兵方阵被炮火打的粉碎是常有的事。俄军的表现只能用糟糕透顶来形容。堤道西面的峭壁虽然险峻,但只用一个营警戒显然太轻敌,更何况这个营还是放在后方的。这个失误是致命的。只要21日法军在这里站住脚跟,当天其他地方联军进攻失利也不要紧。21日夜,联军肯定会将炮兵运过河,并重新布置兵力,将优势兵力加强到这里。22日联军将利用优势兵力和加强的炮兵火力从西向东横扫战场,俄军还是要失败。因为奥马河和大多面堡对于东西向的进攻都将失去意义,俄军还要担心联军从更南的地方大迂回包围俄军。即使俄军在卡甘山坚持到21日晚,俄军还是会选择连夜有组织的撤退。大多面堡俄军步兵和炮兵根本没有协调,导致大多面堡第一次很快失守,反映出俄军战术素养实在太差。在中央阵地,拉格伦勋爵所在的小山如此重要俄军居然无人把守,从这一点看缅希科夫就不是合格的指挥官。有人会归咎于俄军自己都没有克里米亚的军用地图。缅希科夫早已决心在奥马与联军交战,那么不熟悉地形就怎么也说不过去了。英军只有2门9磅炮,如果缅希科夫发现并下令反击,那么俄军不会那样形势急转直下。即便战场硝烟弥漫影响了他的观察,使用骑兵随时对战场实地侦察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俄军无论从技术、战术和指挥都糟糕透顶,尽管联军发挥也很一般,想不赢都难。联军在奥马的胜利打开了通向塞瓦斯波托尔的道路。拉格伦的工兵指挥官博格涅爵士建议联军修筑一条工事防御来自北方俄军增援部队的进攻。尽管在敌国领土修筑工事非常困难,但建成后将成为日后俄军增援的严重障碍。联军可以从塞瓦斯波托尔的南部发起攻城战。此时已经病重的圣阿诺德元帅支持这个方案。联军的计划很稳妥,但却丧失了从北方直接进攻,快速占领塞瓦斯波托尔的机会。关于俄国援军是否会从北方立即发动进攻打击联军一直以来都有争论。俄国学者认为会有,但西方学者认为不会有,他们认为快速进攻可以减少日后的流血和代价高昂的围攻。  拉格伦勋爵对于保持英法联军内部的团结考虑甚多,但是这被人批评为部分影响了他的判断力。9月22日,法军休整并进行后勤补给,英军则在掩埋阵亡者和后送伤员。令英军不快的是,法军后来反复强调奥马的胜利是法军一手完成的。这可以理解,圣阿诺德元帅在29日重病不治,死在军营里,法军想以此来纪念元帅。9月23日,英军在风和日丽中向南进发,部队被允许沿路抢劫因此士气高昂。(联想到1860年英法军队在北京的表现,我认为这是他们的军事传统。我们也不必咬牙切齿耿耿于怀,失败者自然要付出代价。)霍乱的魔咒现在也减轻了很多。英军穿过波贝克河后塞瓦斯波托尔已经可以看见。拉格伦决定按计划继续向南前进然后从南向北进攻塞瓦斯波托尔。  1792年,克里米亚被土耳其割让给俄国,塞瓦斯波托尔成为俄国在黑海最重要的军事基地。塞瓦斯波托尔有一个天然的深入内陆的港湾,可以驻泊大量海军舰只,俄军黑海舰队就以这里为母港。城外是连绵的高地,要塞临海一面有海岸炮台13座,火炮611门易守难攻。1854年的塞瓦斯波托尔城本身还没有完全要塞化,因为俄军之前还从没有预料过在克里米亚打防御战。马拉科夫要塞是整个防御体系的关键。      当联军从侧翼行军绕过塞瓦斯波托尔的时候,也丧失了用自己的优势拖延了攻城的时间,使要塞守备部队在居民的参与下构筑了一道长7公里长,由8座棱堡和大量中间工事组成的防线。面对实力强大的联军舰队缅希科夫认为黑海舰队出海作战毫无胜算,因此强迫海军上将克里诺夫凿沉舰队堵塞航道。俄军将水面战舰中的帆力战列舰5艘(共14艘)和巡航舰2艘(共7艘)横向沉没于港口的入海处,以阻止联军的蒸汽战舰突进塞港内停泊场,其余的帆力船和所有汽船及蒸汽巡航舰参加塞保卫战,大约有1000门舰炮先后被搬至陆地,海军官兵也上岸充实守城部队。(旅顺口攻防战的先例,俄军一直把海军看作陆军在海洋的延伸,这样的思想当不了海洋大国)缅希科夫带领俄军主力前往城外的东北方,希望与俄国援军会合从那里威胁联军侧翼。拉坎爵士的轻骑兵追击了这只俄军并在拉格伦勋爵招回之前缴获了一些俄军补给马车。  到了9月25日夜,英军展开于波贝克河与彻那亚河之间的宽大正面上并做休整。26日早晨,英军吃了一顿丰盛的早餐然后向南面的巴拉克拉瓦(Balaclava)进发。在一阵并不有效的炮火后,英军进入小镇巴拉克拉瓦。当地百姓拿出水果、鲜花和面包以示友好。一天后,法军沿英军的路线尾随而至。此时圣阿诺德已经不行了,法军现在由卡洛波特指挥。  29日,圣阿诺德不治去世。拉格伦决定将英军指挥部设在巴拉克拉瓦,法军则前往巴拉克拉瓦西面的卡米什和卡扎克海湾扎营。法军的营地背靠大海,可以方便接受来自海上的补给,而英军则补给困难还要直接面对俄国援军。拉格伦的部署应该是为了团结联军,因为他此时是唯一的最高的指挥官。他的人格值得赞扬。现在联军从三面包围了塞瓦斯波托尔,法
/
本文档为【克里米亚战争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