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阴符经

阴符经

2010-11-16 23页 doc 107KB 41阅读

用户头像

is_335812

暂无简介

举报
阴符经《阴符经》 《阴符经》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所以神也。。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阴符经
《阴符经》 《阴符经》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所以神也。。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其盗机也,天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   心生于物,死于物。   机在于目。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至乐性馀,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禽之制在气。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   阴阳相推,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   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   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 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人之能,不仅在学,且在悟。悟之根本,不在少学,在难后重学。大难而有大悟,始得大成。 [国学宗教]《阴符经》讲解 《阴符经》它首先没说阳符经,而是说阴符经,可想而知那个“阴”比较重要了;“符”是什么意思?过去人一般称符咒、手印、符箓是道家的三大法宝。现在这个字在这个地方是符合的意思。它为什么要加一个竹字头呢?我想它的意思是在常道中是属于隐含的,不是显露的,所以说应该这样去符合于阴性的运动方式。如果同时能够依据事物的阴阳之道知之修炼的人,就称为圣哲。     比方说,你对变易的一面,也就是阳性的一面去关注,然后有一个归纳,归纳到它的对立面去,按道德经的说法就是“反之则道动之”,归到了它的反面就是阴性的一面。所以《阴符经》的意思就是合道的意思,就是“反之则道动之”的另一种翻译、另一种思想达方式。所以说我们的思想、行为符合于这种方式的时候,我们就称为修炼者。如果说老是在阳性的一面去捣鼓,你的修炼可能就远道而去了。这就是它的字面含义。     阴符经》分上、中、下三篇,这和《道德经》分成两篇(即道篇和德篇)不一样,道篇和德篇讲道的一面、讲德的一面,也就是分成讲天道的这一面和讲人道的这一面。《阴符经》分上、中、下三篇,它内容不一样。     上篇讲的也就是天道的意思,它所讲的天道和老子所说的道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我想有这样的一个概念,就是说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大”,这四大在这个地方划成两个方面去认识,第一个是天,第二是道。在《阴符经》中间是这样说的:“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始终都不离天,说明它在四大里面只取了其中一个概念,那就是“天”的概念,这个天的概念和老子所说的道有没有区别呢?从文字的意思上来说讲“尽矣”:你观天之道,按照天的运行方式去做的话,那么就可以了,就这一个方面,你从修炼的角度来说,从生存的这种角度来说,就“尽矣”,就是你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这个努力无非就是说你自己对自然一种关注,观察。 我们为什么要观察自然?因为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曾经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对道的理解很难建立起具体的概念,这个概念老子都没说清楚,那么我们只有从自然的角度去归纳一下我们的感受,这个感受实际上就是你在观,“观天之道”,天之道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个天,你上观天上,下观天下,第一朝上观,看天上,第二朝下观,就是看人间,看天下。这个天上有什么呢?这个研究好像只能按天文学家的工作内容去做,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古人没有宇宙飞船,也没有火箭,他怎么观天?他也就观察天体的运动,观察恒星、行星以及其他一些星相的变化位置,他就知道天道的内在运动规律在若干的空间和时间范围以内是可以被人知晓的,这种知晓实际上就在观天之道。   那么按天之道去做呢,这个做实际上对天道的理解就明显的分出另外一类了,另外一类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要观察天下,因为观天之道,并没有说观天之上,还是观天之下,总的说来观天之道,那么你要观天之上下,才知道怎么做。      天下万类自由正是由于竞争出来的,如果从天道的角度来说,你没有那种无为的境界就很难以去摆脱这个自由竞争的这种势态;既然摆脱不了那么就成不了“四大”;不无为,就摆脱不了这个竞争的势态;不能摆脱这个世态,那么要想得到你的修道的境界就做不到。     所以说第三点,就是天长地久,就是我们的修真所追求的一种目标。我们要长生久视,我们要模仿天地之间的天长地久,你就要观天之道,《道德经》里面所说的: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这样一个原因,我们观察到了,我们首先就学着它不自生的方法。不自生就是不要勉强自己在这个自由中间去竞争,一竞争,那么就失去了这个真正自由,失去的是什么东西呢?实际上失去的就是你人是“四大”之一的一种境界。 “四大”就是“道大、天大、地大、人大”,这四大为什么单列出来呢?就是说明人这个事物的存在,别看只有一百来斤,在天地之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你观察一下这个世界上,几十吨重的鲸鱼看见人以后,它也不会轻易去伤害人;几吨重的大象它也不会去主动伤害人;它们和人之间很容易沟通。像这些人和动物之间这种交换的事,在自然中间、社会中间发生的情况很多,为什么动物能知道人的相对比较高的位置呢?因为动物本身信号不象人,它的信号里面没有主观意识,它只有自然的反映意识。      “观天之道”包不包括观察人?我想肯定要包括观察人这一项。如果不观察人,就谈不上是一个修道者;你不观察人,就不会观察自己的那种变化,或者自己的那种存在,连自己变化和存在都没有去关注,那怎么去修呢?     所以我们从这一章中间,就可以看出三个方面来。第一方面就是上观天上,以无形为隐,就是老天爷的这种存在。可以这样说:在宗教上有天堂的说法,就像我们中国的道教的神话说法一样,有玉皇大帝的紫霄宫;西方的宗教里面就说有天堂,佛教的说法里面就是说有西方极乐,这是虚的一面。     从实的一面来说,我们就知道天地它没有边,它无穷无尽,你怎么去观察?这个无穷无尽的这一面老在延伸,所以说人不可能超越这些东西。人不可超越的东西,在阴性的一面实际也是一样,就象我们在理解西方极乐世界一样,你根本都不知道这个西方极乐到底是什么东西?然后你一想起阿弥陀佛来,就知道那个阿弥陀佛很大,它大得也是没有边;那么玉皇大帝的紫霄宫到底是在什么地方,你翻遍了《西游记》肯定也找不到它是在东南西北哪个方向。      那么回过头来,再说一下基督教里面这个天堂,天堂又在什么地方呢?恐怕你翻遍了圣经,也找不到天堂在哪个方向,到底是在天上,还是在人心,还是在地下,根本都搞不清楚。既然搞不清楚,那么你就该想一个问题:就是你人能够搞清楚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人真正能够搞清楚的只有一条,那就是放松自己的身心,不要搞清楚,你就去无为;在无为的过程中,去观察万事万物,观察自然间的万事万物,把这个万事万物观察清楚了,同时知道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和这些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了这一点,你就足矣,就是说你这个事就尽到了自己的义务和职责。 所以说,我们从《阴符经》的第一句话可以看得出来比较符合《易经》里面的说法:“一阴一阳谓之道。”就阴和阳这两个方面来说,阳性的一面你可以把握,但是可以把握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有限的就是你被自己的身体所限制,根本都施展不开,就是不可能超越自己的环境和现状,然后去靠主观意识去认识天地之间的那个实质。     那么人为什么又能够认识天道的实质呢?这就是道家思想的活跃性,这个思想的活跃性是有它的科学道理的。这个道理意思是说它本身是一个阴一个阳组成的这样一种生命状态。既然这个生命状态的表现,阳性的一面你不能勉强让它去掌握所有的存在,那么阴性的一面它是不是已经涵盖了所有的存在呢?这就是我们首先要建立的一个基本观念,如果说这个基本观念你要是没有建立,要往下面继续看,甚至你要一下《道德经》的整个精神,就做不到了。     整个《道德经》的精神无非就是讲:“天道存在它是自然的,它很多的作为都是无为的,它所有的作为都是无为的。”那么所有作为的无为性作为我们人为什么要去模仿它呢?那就是因为你是要修炼,你是要追求长生久视,你才去模仿这种行为。你说我不模仿天道这样的行为,然后我能不能达到长生久视呢?对不起,如果说你不去按照这种方法做的话,就达不到长生久视的这样一种效果。就进入到了人道里面去了,这个人道就是说人的寿命随着人阳性意识的不断增加,不断的顽固,不断的消耗人潜在的能量,然后不断的走向保守,再走向固化,再走向机体的腐朽,然后呢再走向生命的更替。     人的这个生命如果说到了人的思想已经很难以移动的时候,基本上人的生命就开始要结束了。所以说我们从天之道就可以看出来,我们的生化机制以及生化的这种机会实际上就来自于我们自己对自然界的一种观察,这种观察就是人有生气的这一面在不断的变化,这个不断的变化才符合于天道,如果说一个人不能不断地变化,只是守住了自己认为很有道理的那一面,或者很有经验的那一面,觉得这个事它只能有这样一种结果的话,那么就想错了,实际上天之道它各种各样的结果它都存在。     既然各种各样的结果都存在,就说明我们人类本身是处于一种与创造性比较被动的方向在运动。因为根据创造的意识,我们人有时候在很多方面处在消极的懈怠状态。     什么叫消极的懈怠状态?就是说我们人本身实际上有无穷的创造能力,但是这个无穷的创造能力往往被人主观上的懈怠意识干扰了,这个干扰实际上就是主观意识在有为的过程中消耗自己潜在的精华,为什么要消耗这个潜在的精华呢?就是因为人对这个天之道并没有去明白,也没有去掌握。     掌握天之道以后的特征是什么呢?掌握的特征就是人的思维不会去动,它不会轻易去动,它常常的去保持清静,它在保持清静的过程中一旦有想法,就一定带有创造性的意识。 我们人的形是来自阴阳的这种交合,我们有了这个生命,有了这个形体,然后我们如果要是对阴阳之道不去体悟的话,我们人类对自身的观察就非常浅薄了,这个浅薄是什么意思?就是在对阴阳之道的这种研究,也就是我们人的身心的来源上浅薄,我们把人类的生殖、传宗接代,只当成一种任务,或者是一种社会的那种过程,这个任务和过程,当然也是有帮助的,因为最起码来说延续了我们人类的这种发展。     但是这个发展到底能不能再提高呢?能不能在这个基础上使我们整个人类都得到升华呢?我想这个道理在其中它肯定就能够得到一些启示。长久以来,这个阴阳之道也只有道家在体悟它,道家在体悟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体悟的过程中,还在实践,同时还总结出来很多这个方面的认识,这个认识也只能说从理论上、从概念上给大家一些启示,就像我们所说的抱元守一、忘我无为这种方法。所以在这个中间就提到三点方法,就是抱元守一为法,以阴阳之精纳入牝为功,以忘我无为为证道,这三点。         第一点是以抱元守一为方法,第二点是阴阳之精纳入牝为功,实际上纳入牝为功,为什么纳入牝为功?这个牝本身是属于阴性的,你归纳到一个事物中间去的时候,实际上你就把你自己阴阳生命所合成的一种存在就归纳到无限的虚空中去了,你归纳到其中去了,你就找到了万物生长之根,万物生长之根找到了,那么你的自由也就奠定了基础。     但奠定了基础,是不是就一劳永逸了?不是的,它还有第三点要求,那就是以忘我无为为证道。很多人说我要证得什么什么东西,甚至在佛家里面说要证得自己的三生,意思就是说要看见自己前三辈子所经过的状态,那个就是证道。实际上那个叫不叫证道呢?实际上那个证它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真正的整个阶段性的过程集合起来,它只有一种形象、一种语言能够表达它,那就叫忘我无为。          如果说你在这个中间,非要证得什么什么东西,越是想证,证的东西虚假的一面就越来越多。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要是理解了天道的话,那么我们就从第三点开始入手去看这个问题。         在《道德经》中间是怎样表达的?《道德经》的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这一章无非就是说你所有的有形的东西都不得长久,所有的名利、富贵、金钱财宝都不得长久,这都不符合于天道,那么天道到底是什么一回事呢?天道对于人来说,它不是看重的名利、金钱、地位、财富,所有的这一切,都不是天之道。什么是天之道呢?         "功成名遂身退",这就是天之道。         这是第九章的内容。从第九章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老子的思想偏向于人主观上的一种立场和过程。          这样的一种立场和过程无非就是表达了一种外貌,就是忘我无为。就是你不要把那些东西记在心里,名利、金钱、地位、财富,所有的这些好处你以为能够长久的话就错了,最后还是不符合于天道,还是要消亡。         那这个天道能不能被人掌握呢?肯定是能够掌握的。这就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的来源。据说《阴符经》是黄帝时期的产物,要早于《道德经》。但是是不是这样呢?最开始注释《道德经》的人,他是晋朝人,名字搞忘了,我没有找到原著。总的来说这个第九章讲的功成名遂身退,就劝诫我们对有形的东西不要执着,最好是放弃它。“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这一点就提了出来。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讲的比较具体一些,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即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这个地方讲的天之道很明显人格化了。人格化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老天爷有很多行为都是由圣人所表达的,这个圣人所表达的天之道这一面:他不争,但是他善胜;不言,他善应;不召而他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里明显把道、天道人格化了。     人格化就是说它从形象上在向圣人的这种无为之为靠近。但是这个靠近它没有明说,那就看你接触的人,能不能够觉悟到了。如果说你不能觉悟到,那么你在自己的行为原则上就要犯很多主观上的错误,这个主观上的错误就是说你观天之道,没有观到彻底的地步。         所以这个天之道从前面的第九章、第七十三章的《道德经》就能够看得出来,它明显的带有人为的那种存在,天之道的人格化,是由人在参与作为的,这个作为它怎么样作为?作为《道德经》阐述的比较清楚,而《阴符经》没有阐述它,没有阐述它是不是真的就没有?是因为我们说话只能表达一头,不能两头都去表达,在后面的章节和言语中间,它还要说的,还要说的意思就是它自己形成的主题也是先讲天道,后讲人道。          为什么讲天道在先,讲人道在后呢?就是因为先有天道,然后才有人道。人要想模仿天地之间的这种长生久视,就要像天那样“不争而善胜”。不争而善胜实际上就是因为它无为,从来不去和任何一个事物相争,这样才能获得这种不言、不争之胜,不言之应。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第七十七章,同样也讲到了天道的问题:“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从这一章的语言,我们可以明显的从人性的角度、人之道的角度就有了一个比较。天之道、人之道;天之道是怎么样呢?天之道就是利而不害,说通俗一点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而人之道“损不足以补有余”,这说明人心是个非常乖戾的事物。          这个乖戾的事物,意思是说它偏偏不按自然的这种规律去办,非要按自己的心情和欲望去办。所以越是有的时候,越是奢望;越奢望,那么就越是有为,越是有为,心机就越发达,越发达,就越是扰乱自己的存在,同时也扰乱了天道的这种运作。          当然这个天道的运作,人心再怎么扰乱,它还是要帮助你的,因为人的所有的存在它已经给匡定了,这个匡定的意思就是说人扰乱不了它,但是你扰乱的结果,最后就是你扰乱了自己。         所以说天之道犹张弓乎?无非就是说要我们学会一个方法,那就是说损有余而补不足。就像曾经谈到的日本的山岸主义一样,损有余而补不足,大家共同生活在一个环境里面的时候,本身就是把有余的部分拿过来补充不足的一面,然后获得这种平衡,这种平衡实际上就是因为精神上的合一才叫平衡,精神上的合一实际上是最富足的这一面。          但是作为我们现代人他不是这样去衡量,往往是衡量来,衡量去,衡量的是金钱,就是以金钱去衡量人的现状,衡量人的未来,总认为金钱才是最靠得住的。这就使得我们人类,特别是我们现代的中国人这种状态离道就越来越远了。         《道德经〉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一章作为人格化的道德观念来说,就明显的更加推进到非常具体的角度上去了。天之道,它的方法是什么样的?它是利而不害的,那么天之道到底怎么样去利而不害的!原来是因为圣人老在后面作为,他的作为是因为为而不争。他的原则是为而不争,我们的原则是什么呢?         我们再看看我们的社会:每时每刻,每一个地方它没有不争的。从大的方面来说,现在就看伊拉克,基本上每三天或一个星期就有一个人肉炸弹爆炸,一下子很多人就被炸死了。这个争,实际上造成天道和人道不和谐,也不自然,同时也造成了整个自然的这种畸形的发展,整个社会的不和谐。         在我们的思想中间,我们尽管这样想,并不是说我们非要去主观上去参与这种改变,我们也没有想去改变它。我们只是说这种存在说明了一个人之道的这种畸形的现状。人之道这种现状和天之道的比较就是这几个字,一共十个字:“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这十个字就是它所要表达的内容。         天之道它明摆在那儿,我们怎样去做呢?回过头来,你就照着《道德经》的方法去做就行了。做呢,无非就是说你要清静无为,要忘我,要无为。如果说你非要记住自己,你说你又要修道,又要记住你自己,然后你又很在意你的金钱啦、名利啦、地位啦以及财富啊,如果要是很在意这些东西的话,老天爷它也会帮助你去在乎它,它也不会跟你去争,它会帮助你获得这些东西,但是你获得这些东西以后呢?你就失去了你的长生久视之道。 《阴符经》第二节:      “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这一段话里面首先涉及到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五贼”。五贼在社会上的解释或者后人的注释中间有很多种,我只谈我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一种解释:我认为天有五行之气,人有五脏之精,这个称为内五行。内五行之所以不能长久,是因为人有死亡,它肯定就不能长久,正因为人的内外不能异于常道,就是内外它不能合于天道。      内有五行,而外无五神,所以说五脏之精被五行之气所扰,什么叫五行之气?就是我们所说的五音、五色、五味,五音就是宫、商、角、徵、羽,五色就是红、橙、黄、绿、兰,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等等。我们中国人按五行的方式和方位划出了很多,归纳这些五音、五色、五味,都代表了人在生存的过程中被这些东西所干扰了。    就像我们人现在听流行音乐一样,特别是听迪斯科和摇滚乐,据说摇滚乐音量达到160分贝,处在近处听的人一般心神都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但是自己还不知道。万物实际上就这样被人去采撷,同时也是一种偷盗,这种偷盗然后呢又被万物所窃取。    这一内容在后面的章节里面实际上说的是这个问题,在中篇里面第二句话:“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就是万物和人之间正在相互盗窃。盗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在盗取它的精华,它也盗取你的精华。“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就是说这个相互之间的这种循环是一种内在机制。这个内在的机制,我们人如果没有去观察,你肯定只是从人去盗万物精华这一个角度上看,但是你忽略了人也在被万物所盗这一面。      既然是这样,我们这个内在的五行,要想平衡它,只有一种方法,是什么方法呢?那就是按老子所说的:“治人事天,莫若啬”。这个“啬”是什么意思?“啬”就是说你尽量的少取,而不是多取。      如果说你在这个问题上不谨慎,你说我现在就是在享受生活,你要享受生活你就过度的奢华,过度的奢华你盗取天地的东西就过多,你盗取的过多以后,天地之间是不是非要盗取你的东西呢?我想这个道理:“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人也要被万物所盗啊。这个道理它相互之间是作用的,并不是说你作用于它,它就不作用于你。 按牛顿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原理的话,这个存在肯定是恒定的,既然是恒定的,所以说老子的思想里面就反映出来他的“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不敢为天下先”。这个“俭”实际上就是说他保持一种“俭啬”的状态,这个俭啬的状态就是降低自己的消耗,进入到清静无为的状态中间。所以我曾经做过一个假设,我说未来的人类寿命很长,但是他几乎不消耗;你看不见他消耗,为什么不消耗?或者看不见他消耗呢?就是因为他长期的清静无为,他根本都不动,你看他好像没有吃饭,但实际上他和天地之间在交换,交换的是一种精华之气,所以他都根本不用吃饭。      那么他活动不活动呢?他也不活动。他不活动他也不吃饭,那他到底干什么呢?他实际上就在起一种作用,那就是说“三才既定”。就是说这个“天、地、人”三才自动就平衡了。这个平衡了就是说相互之间的消耗和被偷取的这种状态不至于产生乱套的现象。这个乱套就是说天地之间很多事情是按天道规律去运作的,而人他不按天道规律去运作,所以说在这个地方,从三才的角度上来说人是一大缺口,人是一大缺口就是说他容易造成这个天地之间的不平衡之气的产生。 如果说人很自然的明白了这个道理,特别是整个社会都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地球,可以这样说,地球它可以永远的存在。永远的存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人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实际就是明白了:道产生天地,天地然后再生产人,人再由动到动静相依的过程,然后达到真正合于道的过程。那么人实际上就成了一种有为的生命,就是人在天地之间,明明是无为的,但是最后呢他就成为了有为的控制天地存在的一种生命了。    这个生命最后就归化到宇宙大生命中间。所以说,那个时候,那个宇宙就能够达到整体的平衡。所以说实际上我们地球上的这个人类真正从性质上来说,有点”唯我独尊’,唯我独尊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地球它的确有一种独尊的地位,独尊的状态,独尊的那种存在。它不是像其他的那种小说、科学幻想或者有的宗教思维中间说的人类好像是由外星或者什么天迁徙过来的,这个说法我们暂且不去推翻它,也不去推导它,我们只是在讲我们的观念,我们的观念建立在古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上,古人的思考当然是局限在当时的文化状态以及生存理念下的,非常简单。    古人认为天地之间有五行之气,这个五行之气就分成了阴阳两个方面,有阳性的五行之气,有阴性的五行之气。那么阴性的五行之气来说,它实际上就在消耗我们阳性的元气,这个元气一旦被消耗了以后,阴性的一面它就不附着了,不附着了人实际上就开始衰老,这个道理说起来非常简单。    从体内和体外的这个阴阳之道来说,我们就应该去补足我们自己被消耗的那一部分,这个消耗的部分实际上是因为我们本身的行为的错误造成的,这个行为的错误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在盗取万物的时候,盗取万物的精华的时候,你也在被万物所盗取。这个盗取使得人的这个生命就处在无常的状态中,就是没有常态啦。那么你想回到这个常态,也就是想回到长生久视,就一定要合于道性。    这个道性呢,实际上上面说过了就是“不争”,光是“利而不害”,“利而不害”那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啦,你只要“有余”,就付出给天下,你只要有余,就努力的去思考这个平衡问题。而不是去积累那些有形的财富啊!或者名利啊!你不去积累那些东西,那么你在体外就首先做到平衡了。体外的平衡然后回到体内的时候,就会发现人身体内部的这种存在它就会发生一种效应,这个效应就叫“五贼”。 什么叫“贼”呢?贼就是盗取的那个主角,这个主角它要盗取,就称为贼,不是你人去盗取,是它在盗取。它为什么能盗取呢?因为它本身就是天道所生,所以说它叫天有五贼。“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的生命中间本身就饱含有这种五贼。身体有五行,看我们心肝脾肺肾,正好每一个存在它就有一个信号,心藏神,脾藏意,肾藏志,肺藏魄,肝藏魂,这五种意识结构实际上就代表了整个天道的一种存在。    天道的存在看起来好像是指我们身体中,或者我们意识中表现的一种状态,但实际上这个状态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天道它所生出来的一种内容。这个内容,我们的意识内容和这个物质存在的内容之间本身是相互包容的,并不是说相互之间排斥的,好像觉得我们心里产生的意识和这个存在的物质之间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说按唯物主义辩证法,先有物质,然后有意识。实际上我们的意识也是天地之间的一种精华,这个精华也就叫“五贼”。    我们看看自己身上的这五种存在,按中国人的说法:“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先天的有三个东西(神、魄、魂),后天的只有两个事物(意、志)。这两个事物和存在里面,打个简单的比方,在你一天的时间里,你的主观意识是先天多呢?还是后天多呢?后天的这种状态在人的一天中占的比例大呢?还是你先天占的比例大?说简单一点,你睡着了,你主观意识就停止了活动。那么你在白天,比方说你睡了8个小时,还剩下16个小时,在这16个小时中,你随时都能控制身体的运动占多长时间呢?实际上很微小。    很微小就是说人只有很少一部分时间去关心到自己的身体状态,就是这个身体状态人基本上不关心,人根本都没想到。没有想到,那么这个后天的这一部分就明显说明了一个道理:意识和人的志向之间,意识本身对人身体的影响力是非常小的,它不是很大。    非常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的先天决定了你的后天,你的先天所决定的,实际上就是它带来的命运曲线,在数量上是压倒多数的。这个压倒多数就是它给你定下了这个生命曲线,你在很大程度上要想突破它就做不到。做不到就是因为天道这个规律没有去观察。    这个观是什么意思?回过头去复习《道德经》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老子对天之道的说法,始终都没有脱离人,始终都是站在人道去分析这个天之道的,既然是人道在这个中间起了很大作用,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关心一下我们自己生命的这种状态呢?我们一关心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个比例首先就失调了,你生命的短暂和生命的长久之间这个矛盾一定要符合于这个配比:“短暂配合后天,长久配合先天”。    先天长久,但是控制不了它;短暂的东西,人的后天能控制,我们叫能动,你能动性非常强,人醒来以后,有16个小时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人能动性的一面却非常短暂。    既然是有这种一个存在,所以说老子就提出了一个方法,那就是“后天一定要无为,先天一定要冲虚”。要让它有一种自然的空间去运动。这个运动怎么造成的?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句话:“天有五贼,见之者昌”。这五个事物你看起来它好像不像是五贼,这五个事物它是不是贼?当它不和谐的时候它就消耗;它和谐的时候它就长。 比方说我们的神处在我们身体的心脏的中心,它在指挥所有的事物在运动,但这个运动是无意识的,它没有意识体现出来的,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我们的意识来自于它,运动的体现是由意来体现的,这个意又是脾。脾是什么呢?脾就是我们后天的营养通道,就是我们的消化系统,人如果不吃饭,这个脾气就上不来,为什么脾气上不来?我们所说的脾气是指后来的营卫之气上不来,所以说人一饿了,他的语音意识就容易丧失。丧失的是他的后天的意识。因为这样一来人的后天就缺乏一种物质的支持,这个物质的支持到底靠什么东西来平衡呢?它是靠自己的神来平衡的,神在提供一种信号,然后去支撑这所有的体系之间的一种内在运转。    所以说有时候道家有些辟谷有方的人为什么能很长时间不吃饭,但是同时有精神呢?就是因为他这个神能够和天地之间达成一种通道,这个通道实际上说通俗一点就叫“五贼在心,施行于天”。施行于天,就是它从天道那个地方获得一种能量,然后去补足自己身体内的不足。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话,就要从体系上去观察,不能单独去看,下面我们仔细的分析一下相互之间的作用原理。    心藏神,神属火,魂属木,然后意属土,因为它是中土,魄属金,意志的志属水。我们知道古人这种分类关系以后呢,我们心中就有数了,有数了是什么意思?就是根据金木水火土相生的关系就知道,它们相互之间哪一个事物和哪一个事物之间最容易亲近?木和火能亲近吗?一见面木就烧掉了,所以说它有一个顺向和逆向的过程,一个相生和一个相克的过程。    所以说人相互之间一定要处在相生的位置之上的时候,才有生机的可能。说通俗一点,我们是为了取得相生,而不是克,千万不能有克的这种现象。那么我们就要找了,木生火,然后金生水,这样两个事物,金(肺)和火(心)在人的胸腔,在上面;然后木(肝)和水(肾)在人的腹腔,就是在横隔膜下面,这两个事物都在下面,中间这一个事物土(意)它就孤立起来了。孤立的意思就是它还没有发挥出作用来,还没有发挥出作用来的就是因为它要等待这个两对事物化合起来。    金生水,它相互之间有一种物质的亲切感。这个横隔膜就是阴阳之隔,你要把这分开了的五行相互之间合到一块,它就合不到一块。它靠什么合呢?只能靠气合,就是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合。冲是什么意思?冲是虚的意思。它是虚的,就是说它在虚性的一面可以通过这个气把它联系起来。   你吸一口气,明明吸到肺部去了,但是为什么要让你把气送到腹部去呢?是为了让它“冲”,“冲”就是从虚的一面让它沟通起来,这个沟通起来就把你的胸和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无形中就搭了一个桥,这个桥就是想把这个隔的作用给消除掉,它在阳性的一面是个隔,在阴性的一面也有个信号在里面,但是你这个气却是调合万物的,所以说当你这个气习惯于在上下运动的时候,你也就把中间这个分隔消除掉了。    消除了以后,它就会自动的按它的性质去亲合,亲合就叫什么?这就叫“金公、木母”,是过去古人给它取的名字,“木母”是什么意思?就是因为火本身是阳性的,但是它为什么取母呢?火里面有阴性的一种支撑点,阳性的事物里面没有阴性的东西存在是不成立的,从道性来说它不成立。    既然是这样,就称它为母,母是什么意思呢?母就是说它的阴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离”,“离”就是火。既然是这样,那么木母这个事物就存在了,它自动的就会合,因为你这个隔消除了,木自动就会找火亲合了,为什么要找它亲合呢?就是因为物质之间本身是相互弥补的,这个弥补就是你有了木,木一生长,你的木性很旺,就是生发之气很旺,木属东,东是属震,在卦象里面属震,它是属于生化之方向,生发的方向、生发的内容它全部含在木里面,它自动的就会引导这个火的方向去资助它,但是资助它并不是随便的让它去发,这个发是什么意思?就是随便让它烧,它不会随便让它烧的。    这在下面的章节还要给大家谈到的:“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说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就在告诫你,它就会自动的引导,不要担心这个火会烧过头。    天道是完全按自身的规律去运作,但是人心呢在机,不按规律来,偏偏不按规律来,只按欲望来,当它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它就会往什么地方想,所以最后就把身体的五行搞乱了,一搞乱了之后,人身体它只会去消耗,而且只会被万物所盗,一盗呢,你的阳气就会越来越衰,你要想补足自己这个时候你就补不回来。   所以说,我们这个地方谈到的《阴符经》和《道德经》,无非就是说你的身体里面同样也有天道,这个天道就是它五行的循环按自己的规律在运作,你不要去干扰它;同时你也要知道,“现代发明的所有的医学概念和物理概念,都有害于这种自发的过程”,所有的概念都有害于这个自发的过程,明白所有的理念里面、所有观念里面都在破坏这个过程的自动运作,所以说你要想长寿,就做不到。    ……五行是由天所生,你要想在天生这种状态下,能够达到和天地共同长久的这样一种状态,只有明白它的运行规律,这个就叫天道。    这个规律性的东西你不要违反它,你违反了,它就生不出来,你违反了这个规律,它只有一个方法,那是“杀”,那就叫杀无赦。什么叫杀呢?“天生天杀,道之理也”。这是中篇的第一句话。    我们既然要遵从这个规律,就要对它的生的一面要掌握它,要把生的这种规律运用到你的存在中去,既然知道这种存在,为什么不运用呢?所以说有时候我们的修炼看起来很复杂,但实际上它很简单。但我说的这个地方简单呢,并不是说你好像你只要明白了,你就能够照着去做一样,你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呢?就是因为你这个土的后天这一部分你不好调。   我们后天这个“土”的这一面它到底来自什么地方?我们后天的这个土它本来是没有的,没有就是说人刚生下来时候,什么都不知道,也不会说话,也没有感觉,根本都没有办法描述自己的存在,但是后来为什么会说话呢?会想问题呢?这个意识是后来慢慢产生的。那么这个产生到底来自什么地方呢?来自于“神”,我们就忽略了这个问题,我们的神是属于先天的信号,它属于火,火生土,所以说火生出了人的后天意识,火实际上是人的先天之神,它生出了后天意识,它为什么要生出后天意识呢?就是因为它(先天之神)本身是有规律的,后天的意识没有规律,后天没有规律,而先天是有规律的,“没有规律的东西它就表现成为机,有规律的东西它就表现为道。”,就是这样一种关系。    当我们知道了这个道以后,然后把后天就放在一种状态中去陶冶一下,这个作为就叫“无为”,就是你要让它降低它的作为,如果说要让它发挥作用,它只有一种作用,那就是它起到媒介的作用,这个“媒介”是什么意思呢?媒介就是脾(土)和心之间有一种内在承受的关系,就是我的心神、我的灵感、我的感觉当它发出任何一种信号的时候,我照着它去做,无论它是做错的,还是做对了,你都照着它去做,你就知道我是被它所生,我的这个后天意识是被它所生,我为什么不照它的意思去做呢?    但是实际上人的脾脏里面所藏的“意”一般都是按人后天所积累的这个信号和习惯或者爱好或者观念去做,总觉得,唉呀!我还是要以自己的现实为主,利益为主,金钱为主,然后呢身体健康为主,是不是!总是以这些东西为主去了,结果对心里面发出的这个信号根本都不在乎,所以最后慢慢的年纪大,慢慢的人的精力衰老了。    精力衰老是什么东西在衰老啊?是人的元气在衰竭。衰竭了以后,人的这个心就已经发不出信号来了,它即使发,也是发出很微小、微小,很微量的那种信号,但是往往你一挥手,你一仰头,你这个信号马上就消失了,为什么消失了呢?就是因为人后天那一部分太重,太重是什么意思?就像一床被子一样把人压都压死了。不用很重的东西,就是一床被子就可以把人压得气都喘不过来,更不要说很重的那种意念。    人一般这个时候他的灵气就很难发挥作用,所以一定要趁你精力很旺盛的时候,就降低你后天意识的作用,发挥先天的作用,这个时候人就能够承受、承载先天所发出来的任何信号。我就想问一下:它发出来的信号对人会不会有害啊?(答:无害),为什么不会有害?因为它是完全按道的规律在走的,而违道所行的只有一个事物,只有这个“意”.这五个事物中间只有意识它才是有权利背道而行的,其它的三个事物:“神、魂、魄”都是先天的,占了绝大部分,既然占了绝大部分,那么然后我们立“志”,只要立得恰当的,你说你要修道,要长生久视,要为众生,要拯救众生,等等这样一些想法,都是好想法,你有这个志向定下来了。那么就把这个“意”孤立了,就等待着它的反应,这个反应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反应就是你的“无为”。 如果你还做不到无为,你说我非要按自己的有意识去做,那就没办法啦。你要谈修炼就是一个空洞,就是太极图中间的那根线、那道墙拆不掉。这个墙实际上就是你的意识,你把这个意识放下来不就完了嘛!    这个意识能够生出什么东西来呢?这个意识和什么东西最亲近呢?原来和魄最亲近,它是直接相生的,就是你的土能够生金,土生金就是人的土是直接能够去干涉“魄”的这个运动过程。魄是人的先天之阴,储存了人先天所携带的所有信号。比方说:人的上一辈子的信号就在魄里面,人上一辈子或者上十辈子它都在魄里面储存着,但是有一点,它受意识的左右,你意识不放下来,或者说你没有按道的规律去做,这个魄释放不出来,把它紧紧地限制住了,因为人后天的意识是一个很严重的、很扎实的笼子,它把人框定了,框定了之后,意识首先就打不开,人的左右大脑两个脑半球就没办法和谐。    分析一下大脑,左边它是机械记忆,右边是抽象记忆,这两者记忆它一个负责结构,一个负责模拟。它相互之间呼应以后,才能够形成整体,它也可以看成分开的阴阳两个方面,你要想把形成一个相互呼应的整体,只有放,这个放实际上也就是无为的过程,你这个无为你占有很大的主动,人一醒来以后有16小时可以行使自己的这种主动权,当人把这种主动权真正交给一个事物的时候,人的修炼就基本上有基础了,那么我就问一下交给谁呢?交给“神”。    我们的心神是属阴性的,阴性这种物质在左右我们的意识这种阳性物质的时候左右不了,只有我们这种阳性的物质去左右我们阴性的物质,但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个天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让出这个主动的位置,人有大部分的时间可以让出去,人获得的就是长久的一种主动,这就是我们修炼的理论根源。    之所以把这个五行反反复复地谈过去,谈过来,是说的这个“五行”是天生出来一种五贼,但是它为什么盗不了天地之间的精华呢?就是因为人的内在不和谐,不和谐是因为我们后天意的这个脾土的自主性造成的!那么人把这种自主性主动的让出来的时候,这个过程就叫无为。 当这个无为做到的时候,它有什么效果呢?神这个时候发出的任何一种信号都会变成人的后天意识,人就灵气十足,然后呢意识发出的任何一种信号都是有利于人先天的这种造化的,这个造化就是人肺魄里面所储藏的不利的信号不断的被清洗,人就脱离了人道,进入了身心进化的更高境界。    最后造成了一个循环,这个循环中间靠什么来推动呢?还是靠意识来推动,所以说人的意识至关重要,人的意识的状态也至关重要,人的无为直接影响到人的那种修炼进步。    我们再接着看:“五贼在心,施心于天”。就是人的后天意识在人的心里面是非常明白的,这个东西一旦被人掌握了的话,那么它肯定就能够影响到人整体的存在。    整体的存在就是我们自身修炼也就是为了天地之间的一种进化,为了我们人类自身的一种进化,不仅是为了个人的一种进化。这个知之修炼,就谓之圣人。就是你知道这个道理,那么你就称为圣人了。    在这种情况,人为什么不去努力的放下自己的后天呢?接下来它就说有什么好处啊,“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当然这个身还有另外一个意思,你看,它说的是万化,这个说法简直就是说,它把这个人的存在推广到无所不在、无所不是的那种角度上去了,万化都和人的身体结构相关。    所以说老子在《道德经》的五千言中间,可以说开口不离人,闭口也不离圣人,圣人之道到底讲的是什么?讲的无非就是圣人的存在,就在左右着整个社会,左右整个世界,左右着整个宇宙。所以说我们的这种作为,我们有时自作多情的那一面是很可笑的,要把这种可笑的这一面想通。把它放下来,然后呢进入到真正的修炼里面去。 “宇宙在乎手”,宇宙是什么东西?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这个就叫宇宙。这个宇宙看起来是无限的,但实际上它是有限的,为什么呢?因为万物万事它就是由人来控制的,这个人当然不是普通的人啊,不是那些没有得道的人,而是那个得道的圣人。这个得道的圣人就把这个宇宙捏在自己的手里。    所以说当你觉悟之后呢,有很多事你就能够明白,哪个事物是自己应该所抓住的东西,当然你如果不愿意抓住它,不愿意照着圣人的话去做,圣人同样也会满足你这个想法,去帮助你实现自己的这个基本认识要求,你想追求什么东西,他也是帮你实现的。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这就是圣人的一种基本运作模式,就是他人身体不动,他不动更有大动;无为至大为。这个过程就是圣人的基本存在。    “施行于天”,就是你把这个动和不动的这一面理解好了以后,按照这个规律性的东西去做,当然这个规律性的东西一定是在这个无为的基础上,“无为”是基础的基础,有很多人喜欢在理论上去找根据,别在理论上找根据,你找根据找不到的,找到了,那也是假根据。就像我现在讲的这一篇话一样,讲了一个多小时,但这一篇话讲了没有用处,为什么没用处呢?它都是为了引导你进门说的一个方便法门。    真正的东西是靠什么东西呢?靠人自己的观察,自己的观察一定要符合于天道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说不要去干扰自己的潜在意识,潜在的意识是人创造意识的根源,如果说想自己有创造意识的话,那就要尊重你的先天,你不尊重,你的创造意识都根本发挥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你的观察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了。 总结了这样几点:     1、要明白什么是天之道。   2、存在具足,心合自然。   3、有神无心,不在即在。   4、神在天,人在觉,身在退。   5、不为心至,莫为身累。      第一点:要明白什么是天之道。    天之道实际上也就是人之道,人之道呢肯定是跟天之道又有很大的差距,“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补有余”,“天之道利而不害,损有余而补不足”。这个道理无非就是一个平衡的关系问题,我们就要注意,什么东西富足啦,富足了的东西你就拿出来,你就知道,这个平衡就自动建立了。所以说人有时候吃点苦,处在逆境的环境中间能够明白道,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点:存在具足,心合自然。    就是五贼(五行)、阴阳,本身是自然的一种存在,我们身体也是一样的,有阴就有阳,就像肾脏、肺脏一样,有上就必然有下,有左就必然有右,有左大脑就必然有右大脑,你不可能只生半边大脑,不可能的,这都是具足的,五行它也具足的,那为什么人又要消亡呢?    我想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多了一份这个东西—“心”,你说那个狗它也有心,但是它为什么不来上课啊!因为它表达不了这个想法,就是它没有这个心,它这个心的一面只能表达成为一种供给它身体能量的一种状态。    而人的这种具体的存在,或者说生命的存在,和我们精神这个存在本身是一个事物,这就是我们人能够用心概括所有的生命的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存在,动物它做不到,所以说动物它不能成为四大之一。而人成为四大之一就因为这个问题造成的。所以说,“存在具足”。    存在具足意思就是我们自己本身的这种状态没有什么道理不应该平衡的。唯一所能够造成矛盾的地方那就是一颗心的存在。就是人这个心里面阳性的那一部分始终都在阻碍人这个事物朝着健康长寿的方向发展。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呢,你就把阻碍的这一面观察清楚,然后放弃它,放下它或者放松它,先放松,然后再放下,然后最后放弃。最后放弃是什么意思呢?最后放弃就是你这个人完全无为了,这个时候就知道,人无所不能为。无所不能为就是你的存在这个时候非常自然,非常自在。 “存在具足,心合自然”,就是人的心就自动的合于自然了,人就知道:那个时候根本都无死也无生了。人和天地之间自动的就产生了一种和谐的共振。这种存在,实际上就是一种仙的那种感觉吧。      第三点有神无心,就是描述这种感觉的具体性。有神,你知道自己的神是存在的,这种存在那么就需要你无形它才能够让这种存在完整的表达出来。这个表达意思就是说它和天道之间的那种相互关系可以相互补足,也叫相互盗取吧。“盗取”它并不是贬义的,它也带有一种积极的意义,意思就是说人和天地之间的交换要合理。它要合理无非就是说人要学天道那样:“生而不有,长而不宰,为而不恃”。      那么后面这句话:“不在即在,不为即为”,都是一个意思。不在,就是你好像心情不存在的时候,心理活动不存在的时候,为什么又在呢?因为你的神在,它在运动,它在按你明白的这种规律在运动,而不是按你的心情的要求在运动,你心情的要求实际上就是欲望。当你明白了以后,就会知道:你的欲望这个时候已经消失了。因为你已经知道,你的欲望,所有的欲望都是没有好处的,一点好处都没有,你为什么要保留它呢。所以说这个就叫放松、放下、放弃,你最后就把它能够彻底的弃掉,这个时候而且还不带一点恐惧,不带一点忧伤,充满着喜悦,充满着一种非常高兴的心态,自动就把它放弃了。     那么第四点:“神在天,人在觉,身在退”。这就是《道德经》的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这样一种状态,你神在天的时候,它自动就在运作,都根本不用你做事,人只不过是在“觉”,这个觉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要知道这个事物你尽管看不全面,你也掌握不了它的全面,但是你不要去朝这个方向努力就行了。你只朝着一个方向努力,那就是你的无为的方向,你放下心来,这个时候你身要往后退,退是什么意思?就是在你不能在你现实的一面上消耗自己了,你只有退,你没有别的路可走了,你所有的进都是害,这个害就不是天害了,天害它有恩在里面。是人害你自己,那就没治了,那就叫“人作孽不可活”。人作孽不可活那就是说你非要进,就是人作孽,你作孽那就不可活,最后自己还是要毁掉你自己。   哪怕你自己觉得你自己好像在修道,实际上最后还不是在修。因为人毕竟分成“人”和“神”这两个方面,这个五行在不在你,就是这个“五贼”在不在你的心里面,是有尺度的,看起来好像没有尺度,但实际上它有尺度,人的“神”就象它一开始从你身上生长出来,然后离你越来越远,一开始它有一根线连在你身体里面,到后来这个线也看不见了,这个线也看不见了,为什么看不见了?就是因为这时候它要考验你的这个行,这个行和我们所说的这个身实际上是一个事物,这个行和身一定要不断的去觉。因为人才是你的这个系统状态,人还是要觉,你一觉,你身体就不断的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      人对金钱、名利、情欲是这些东西都要放下,这所有的欲望人都要放下。不放下,最后就会有心至。所以说:不为心至,心至也就是“心桎”。就是说你不要被你心里面所执着的一些东西所牵扯了,被它限制了,你一限制,你的发展就停止了。    “莫为身累”,人身体这个东西非常怪的,就像那天有人说的那个意思一样:你说修炼到那么高功夫的喇嘛,修到后来,这个光照在自己身上,然后后面都没有影子了,修到这种功夫,按道理这个功夫他已经很高了吧,但是偏偏这样的人他还是要害病,而且害病以后还不容易好,这是什么道理啊?这是因为身这个东西它非常怪,它毕竟是阳世的一种事物,就是它只有存在,越修得越纯它问题越多,但是你又不能不修,你放下欲望肯定是为了修。你修得越纯你吸收那个浊气的能力就越强,因为这个事物它要平衡,你太纯了你这种存在说通俗一点,就非常缺乏那种免疫力,你太纯了你就缺乏免疫力。你缺乏免疫力就自己招来一些负担,所以说最后老子在《道德经》里面第十三章就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下天;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回过头来再看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实际上是讲的是一种精神寄托,精神寄托是什么意思?就是他的身体肯定还存在,存在平常的运作、心态,但他实际上心里老想着百姓,老在跟百姓之间有一种阴性的交换了,这个时候他不是单纯的,啊!我要把自己练成纯阳之体啊,好!你练吧,练到后来你自己会怎么,“脱不了那个糊了”,武汉人说“脱不了那个湖了”,意思就是说你自己掉到那个湖里面去了,钻不出来。意思就是说平常你根本都没有从这个角度去寄托它,你看它说寄,又说托,“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于下天下”,是不是。    你要知道你身体的所有状态,比方说,你说我身体上的哪一个部分突然感觉到不舒服了,就像张衡的那个地动仪,哪一个地方动了解,噢,我就知道天下哪一个地方有问题了,这个就叫寄于天下。    当然这是模拟的一种提法,意思就是说打个比方。“爱以身为天下者”,就是你老是有一种慈悲的心理,经常的想到天下的问题,想到天下的问题呢实际上就可以“托于天下”,托于天下就是说你把这个身体交给天下这个状态去了,这个状态就是你不动,但是作为它的反映它肯定要反射到你的身体中来,这个身体中来实际上就是说,最后,你不出门你就知道天下的变化了。    “不窥牖,以知天下”,讲的不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吗,当然这个状态
/
本文档为【阴符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