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心肺脑复苏

心肺脑复苏

2010-11-19 50页 ppt 9MB 63阅读

用户头像

is_201012

暂无简介

举报
心肺脑复苏null 心肺脑复苏 心肺脑复苏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I C U 孙 运 波 I C U null 心脏骤停占人类总死亡率的1/4. 现场急救是提高成活率的关键。因此全社会应普及复苏知识和技术。医院内建立急救反应系统高效率高质量地挽救病人的生命 心脏骤停占人类总死亡率的1/4. 现场急救是提高成活率的关键。因此全社会应普及复苏知识和技术。医院内建立急救反应系统高效率高质量地挽救病人的生命 1 定义: 心跳骤停? 因急性原因导致心脏突然丧失有 效排血能...
心肺脑复苏
null 心肺脑复苏 心肺脑复苏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I C U 孙 运 波 I C U null 心脏骤停占人类总死亡率的1/4. 现场急救是提高成活率的关键。因此全社会应普及复苏知识和技术。医院内建立急救反应系统高效率高质量地挽救病人的生命 心脏骤停占人类总死亡率的1/4. 现场急救是提高成活率的关键。因此全社会应普及复苏知识和技术。医院内建立急救反应系统高效率高质量地挽救病人的生命 1 定义: 心跳骤停? 因急性原因导致心脏突然丧失有 效排血能力的病理生理状态定义 2定义 2心肺复苏? 针对呼吸循环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 以人工呼吸替代病人自主呼吸 以心脏按压形成的暂时人工循环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 3 什么是复苏学 3 什么是复苏学 心、肺、脑复苏学是研究心跳呼吸骤停后,由于缺血缺氧造成的机体组织细胞和器官衰竭的发生机制,及阻断并逆转其发展过程的方法。 目的是保护心、肺、脑等重要脏器不至达到不可逆的程度,并尽快恢复其功能。 一 心跳骤停的原因 心脏性和非心脏性两大类 不论何种原因,均可由于直接或间接引起冠状动脉灌注量减少、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力减弱或心排血量下降等机制而致心跳骤停 一 心跳骤停的原因 心脏性和非心脏性两大类 不论何种原因,均可由于直接或间接引起冠状动脉灌注量减少、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力减弱或心排血量下降等机制而致心跳骤停第一节 心跳骤停的原因、 类型和诊断1 器质性心脏病:冠心病、心梗、心肌病、 心肌炎、心律失常及其他器质性心脏病 2 手术及麻醉意外:包括心脏手术、心导管 检查、心血管造影、气管切。 3 气管插管、胸腔手术、各种麻醉意外 4 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及酸硷平衡紊乱 5 意外事件:电击、溺水、创伤、窒息 6 药物中毒:洋地黄、锑剂、异搏定等1 器质性心脏病:冠心病、心梗、心肌病、 心肌炎、心律失常及其他器质性心脏病 2 手术及麻醉意外:包括心脏手术、心导管 检查、心血管造影、气管切。 3 气管插管、胸腔手术、各种麻醉意外 4 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及酸硷平衡紊乱 5 意外事件:电击、溺水、创伤、窒息 6 药物中毒:洋地黄、锑剂、异搏定等  心脏骤停四项主要的病理基础 (1) 心肌收缩力减弱 (2) 冠脉灌注量减少 (3) 心律失常 (4) 心排血量下降   心脏骤停四项主要的病理基础 (1) 心肌收缩力减弱 (2) 冠脉灌注量减少 (3) 心律失常 (4) 心排血量下降 (一)心肌收缩力减弱 (一)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肌病变、机体内环境异常,或过度使用以心肌收缩力的药物是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的主要原因 如:心脏创伤、心肌炎、大面积梗塞 窒息、缺氧、二氧化碳蓄积 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 受体阻滞药、奎尼丁、麻醉药过量冠脉血流量减少冠脉血流量减少冠状动脉硬化、痉挛、栓塞和任何原因引起的低血压,均可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null 2.    心脏骤停环 心梗、心肌炎 缺氧、酸中毒、 电解质紊乱 ↓ 过敏因子 → 心功能降低 ← 植物神经紊乱 ↓ ↓ ↓ 低温、缺氧 冠脉硬化 心脏阻滞 → 心律紊乱→ 心脏骤停 ← 冠脉灌注不足 ← 冠脉痉挛 心肌炎或缺血 休克 药物、电休克 ↑ ↑ ↑ → 心输出量降低 ← ↑ 失血、心包填塞、 心脏瓣膜病变 3. 呼吸骤停有两大类:3. 呼吸骤停有两大类:(1)中枢性:呼吸中枢及传导 系统的损害。 如脑卒中、外伤、 中毒等 (2)梗阻性:溺水及各种原 因的呼吸道异物梗阻。null4 防治措施 1 早期建立有效组织血供。 (CPR早期有效血供指>25%的正常血供。血供低于10%称涓细血流,危害更大).. 2 减轻有害物质对组织的影响: Ca2+通道阻滞剂、自由基清除剂、 前列腺素物质等。null 第二部分 心肺脑复苏临床实践 一.复苏步骤:一.复苏步骤:(一)基础生命支持(BLS) (二)进一步生命支持(ALS) (三)延续生命支持(PLS) 按英文字母顺序从A至I将复苏分为9步 (一) 基础生命支持(BLS). 目标:尽快恢复全身组织器官的供血供养 氧、保证肌体最低的氧需要(一) 基础生命支持(BLS). 目标:尽快恢复全身组织器官的供血供养 氧、保证肌体最低的氧需要A:心跳呼吸骤停判断和开放气道 B:人工通气 C:胸心按压诸环节null BLS包括判断技能和支持/干预技术,及时向全身供氧,延长耐受缺氧时间。(4分钟内进行BLS、8分钟进行电除颤,存活率为40%。) BLS包括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启动急救医疗服务(EMS)系统和心肺复苏(CPR)中的ABC和“D”(除颤)基本生命支持的 适应症基本生命支持的 适应症1 呼吸骤停 原发性呼吸停止后,心脏仍可在数分钟内得到已氧合的血液供应,此时尚未出现循环停止的症象。当呼吸骤停后自主呼吸不足时、进行急救人工通气可防止心脏发生骤停null2 心跳骤停 心跳骤停各重要脏器失去血液供应, 早期出现叹息氧呼吸,但不能与有效呼 吸相混淆。及时实行CPR 3 电除颤的应用 心跳骤停主要的原因是室颤和室速 早期盲目电除颤可提高复苏的成功率1 BLS步骤:A 1 BLS步骤:A A1:判断心脏、呼吸骤停: A2.呼救:取得帮助并立即抢救 A3.病人平卧于坚实的平面。 A4.开放气道:清除口咽部的分 泌物或异物,处理舌后坠。A1 心脏呼吸骤停的判断 A1 心脏呼吸骤停的判断 1.意识突然丧失,或处昏迷状态 2.呼吸停止或抽搐样呼吸 3.心电图现为心室纤颤、室速 心脏停搏或电-机械分离..。 4.大动脉搏动消失(ECC2000、否定) 5. 瞳孔固定及发绀(非关键体征)。 nullA2 启动EMS系统: 拨打当急救电话启动EMS ,准备回答下列问题: (1)急救患者所处位置,电话号码 (2)发生什么事件和患者一般情况 (3)所需急救的人数 (4)已经给予患者何种急救措施。确 保EMS急救人员无任何疑问。 nullA3 开放气道:使患者取仰卧位, 并打开气道。 患者肌张力下降,舌体和会厌可阻塞咽喉部。可以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并清除患者口中的异物和呕吐物 A4 开放气道常用的方法 BLSA4 开放气道常用的方法 BLS(1)仰头- 抬颏法 (2)托颏法 (3)仰头-抬颈法 (4)舌-颌上举法 2. 人工呼吸:2. 人工呼吸:1)检查呼吸:判断时间少于10秒。 发现无呼吸或呼吸异常,应立即 实施人工通气。 2)人工呼吸:急救人工呼吸时,每 次吹气必须使患者肺充分膨胀 null 3) 人工通气:确定病人呼吸已停BLS (1)口对口人工通气:救护者深吸气慢吹 2-3 次。频率1次/5秒、吹气时间〉2秒 (2)口对鼻(口、鼻咽气道、) 人工通气: (3)面罩+呼吸囊 人工通气4)人工通气有效的:4)人工通气有效的标准:①吹气时胸廓升高,呼气后还原。 ②吹气感知病人气道阻力逐渐升高 ③ 感知到呼出气流。 null3.建立血液循环:胸外心脏按压: 诱发心跳和恢复脏器血供。康复率14% 1)判断:时间不要超过10秒。 敏感性较差(准确率65%,错误率35%) 对于专业急救人员仍要求检查。《2000指南》 对非专业急救人员已不要求 BLS BLS 2) 心脏按压 (1)胸外心脏按压: 胸骨下1/2为挤压点,双手重叠两臂伸直,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使胸骨下陷4-5cm。频率80-100次/分。心脏按压/人工通气比:单人15:2,双人5:1。 null新观点要求增加按压频率缩短间隔:>8岁病人按压频率均为100次/分,单双人按压/通气比均为15:2。 气管插管人工/机械通气可能不同步心脏按压和呼吸机用5:1频率 null 3) 有效按压的标准: (1)肘关节伸直上肢呈直线,双肩正对 双手,按压方向与胸骨垂直 (2)按压幅度4~5 cm,可根据体形增 减按压幅度,能触及大动脉搏动 (3)每次按压放松后使胸骨恢复到原水 平,双手位置保持固定。 (4)按压与放松间隔比为50%时可产生 有效的脑和冠状动脉灌注压 null研究表明,胸外按压血流产生基于胸泵机制和心泵机制(直接对心脏的按压)。短时间CPR,血流更多地是由直接按压心脏产生。心脏停搏时间较长或胸外按压时间较长时,心脏顺应性减低,胸泵机制则占优势。产生的心排出量明显减低。而且随着CPR时间延长进一步减低,只有按照标准进行按压,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按压效果。 null4)传染病病人行CPR时,不能行口对口呼吸,则开始即行胸外按压,不能什么都不做 5)咳嗽CPR:自主的CPR。临床上监护患者意识丧失之前用力咳嗽,使胸内压升高、血液向脑部继续流动,以维持清醒的意识 6)电除颤:大多成人突发非创伤性心跳骤停的原因是心室颤动,除颤时间的早晚是能否存活的关键。室颤后每延迟电除颤一分钟,其死亡率会增加7%~10%。 应尽早行电除颤 6)电除颤:大多成人突发非创伤性心跳骤停的原因是心室颤动,除颤时间的早晚是能否存活的关键。室颤后每延迟电除颤一分钟,其死亡率会增加7%~10%。 应尽早行电除颤 自动体外电除颤的要求自动体外电除颤的要求1 院前电除颤 求助急救医疗系统 5分钟完成 2 经过的急救人员,再有条件的情 况下有权行电除颤 3 院内电除颤,所有医护人员都应受过 技术培训,在任何地方发生心脏停博3 分钟内进行电除颤电除颤的能量电除颤的能量首次除颤的能量维200焦耳,第二次和第三次除颤能量仍是200焦耳或提高到360焦耳 经心房电转复应用低能量120焦耳电极的位置电极的位置电极的位置应能产生最大的经心脏电流 标准部位 一个电极置于胸骨右缘锁骨的下方,另一个电极置于左乳头的外侧 或 将心尖电极放 在心前区左侧, 另一个电极放在 心脏的后面 (右肩胛下角区)4.BLS易发生的问题和合并症: 即使正确实施CPR也可能出现合并症 4.BLS易发生的问题和合并症: 即使正确实施CPR也可能出现合并症 1) 人工呼吸的合并症:胃扩张 儿童易发生。如果发生应继续缓慢通气,别试图排除胃内容物,如果按压患者上腹部常可导致胃内容物返流。如出现应将患者安置侧位,清除口内返流物后,再使患者平卧位,继续CPR。 1) 人工呼吸的合并症:胃扩张 儿童易发生。如果发生应继续缓慢通气,别试图排除胃内容物,如果按压患者上腹部常可导致胃内容物返流。如出现应将患者安置侧位,清除口内返流物后,再使患者平卧位,继续CPR。 2) 胸外按压的合并症: 包括肋骨骨折、肋骨胸骨分离、气胸、血胸、肺挫伤、肝脾撕裂伤和脂肪栓子。 不能完全避免。 按压过程手位置正确、用力均匀 2) 胸外按压的合并症: 包括肋骨骨折、肋骨胸骨分离、气胸、血胸、肺挫伤、肝脾撕裂伤和脂肪栓子。 不能完全避免。 按压过程手位置正确、用力均匀 5.胸内心脏按压: 5.胸内心脏按压: 1) 气管插管行持续正压通气 2) 消毒后经左胸4肋间前外侧沿开胸 3) 开胸器撑开暴露心包并切开 4) 用单/双手60次/分直接挤压心脏 心脏按压有效指标为触及颈动脉.. 搏动或肱动脉压>80mmHgnull6.循环支持新的辅助方法 与标准CPR相比,CPR辅助方法可能会使CPR时的血液流动增加20%~100%,在CPR早期应用辅助方法益处最大 目前尚未发现有哪一种辅助措施在院前救治中的应用优于标准CPR null6.1 插入性腹压 IAC-CPR: IAC-CPR是指在心脏按压的放松阶段由另外一名急救人员按压患者腹部。腹部的按压部位在腹部中线、剑突与脐部中点。腹部按压的力量应足以在腹主动脉和腔静脉产生13.3 kPa的压力,即能使主动脉产生相当于正常心跳时的明显搏动 null6.2 高频(快速按压率)CPR: 快速按压与标准CPR相比,可增加心输出量,提高主动脉和心肌灌注压,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和24小时存活率。而机械快速按压则不能。 null6.3 主动性加压-减压ACD-CPR: ACD-CPR是在CPR减压阶段,降低胸内压力以增加静脉回流,从而为下一次按压做好准备(“充满泵”) ACD-CPR由一“手抓”装置 进行操作,按压放松时, 由一吸力盘提起胸壁, ACD-CPR与标准CPR相比, 可改善复苏血流动力学, 长期预后也优于标准CPR null6.4 气背心CPR: 气背心CPR是利用血流的胸泵原理进行复苏。采用一环绕胸部的类似于大血压带的背心,通过增加胸腔内压,进行周期性的充气放气以达到复苏的效果。气背心CPR可提高主动脉压和冠状动脉灌注压的峰值。可提高患者6小时内存活率,但对24小时的存活率改善不明显 null6.5 机械(活塞)CPR: 仅限于成人使用。临床研究证实,机械CPR时潮气末CO2值优于标准CPR。另一种 优点是终保持一定的按压频率和按压幅度, null6.6 同步通气-按压SVC-CPR: SVC-CPR的原理是把整个胸腔作为心跳骤停复苏时血流产生的泵,压力梯度来自胸腔内外血管床的压力差。与标准CPR相比可提高短期存活率,目前尚未用于临床。null6.7 阶段性胸腹加压-减压 PTACD-CPR: PTACD-CPR使用手抓装置,交替进行胸部加压-腹部减压和胸部减压-腹部加压方式。可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且不明显延迟CPR的开始时间。只要方法正确,无严重的机体损伤或其它缺陷。 null7. 体外循环 该方法通过股动脉和股静脉连接旁路泵而不必开胸。试验研究显示体外循环可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和存活率。临床尚未见有显著性结果的报道 二.进一步生命支持(ACLS) 二.进一步生命支持(ACLS) 在继续 CPR同时,运用技术设备维持有效通气和血液循环。建立静脉通路,药物应用,心脏监护电除颤和纠正各种心律失常。采用必要措施保护心、肺和大脑功能及治疗原发病。 null1.吸氧:有自主呼吸且情况稳定吸入40% 氧不稳定者吸入100%氧.... 2.呼吸道管理:保持气道通畅及时应用呼 吸机………………………..。 3. 改善通气的常用方法有: (1)面罩:经呼吸器具行人工通气 (2)咽通气道:防止舌后坠。 (3)气管内插管:喉罩,气管切开null3.监测:监护心、肺和肾功能。如ECG、血压脉搏、PaO2、尿量、CVP等。必要时置入肺动脉导管.。。。。。。。。4.胸内心脏按压:康复率28%。适应症: (1) 胸外心脏按压15分钟无效 (2) 胸外按压舒张压<40mmHg。 (3) 体外除颤失败。 (4)胸外按压禁忌症:如心包填塞、血气胸null5.电除颤或临时电起搏 电极板位置:①右胸骨右缘锁骨下+左乳 头左侧。②心前区+背部心脏后方。 (1)能量:胸外电除颤首次为200J(小 儿2J/Kg)。无效增加,最大360J (2)胸内电除颤用 20J -80J,小儿5-50J (3)心前区捶击:握拳自20cm高处向胸骨中下部迅速有力捶击1-2次。。。。 电起搏用于心脏冲动形成和传导障碍而循环功能存在 null附 非同步直流电除颤操作过程 1 先给予溴苄铵5-10mg或利多卡因1-2 mg/Kg提高室颤阈,如细颤给予肾上腺 素1mg转为粗颤后再行电除颤。。。。 2 导电糊涂在电极板、打开除颤器电 源调节能量至所读指数并充电 3 用力使电极板与胸壁定位处接触 4 充电致所需能量后两手同时按压放电 除颤期间继续复苏。null 6. 药物治疗 首选中心静脉 可以气管内用药。 避免心脏穿刺。 6.药物治疗(1)CPR一线药物: 6.药物治疗(1)CPR一线药物: ① 肾上腺素: ② 阿托品: ③ 利多卡因: 胺碘酮:…... ④ 溴苄铵: null6.1.提高血压和心输出量 null(1) 肾上腺素 首次静脉推注剂量为1mg,两次应用间隔时间为3-5分钟。如果无效可逐渐增加剂量(1,3,5mg),也可根据体重增加剂量(0.1mg/kg)。 没有一个实验发现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素会导致明显心脏损害。可能导致复苏术后心肌功能不全。 null(2) 去甲肾上腺素 是一种血管收缩药和正性肌力药,可提高心排血量。 用量1-30μg/min。 4mg + NS 250 ml(16μg/min) null(3)多巴胺 3 mg/Kg + NS 50ml。 恒速泵入1ml/h = 1μg/Kg/min 1-2μg/Kg/min 多巴胺受体使尿量增加。 2-10μg/Kg/min β受体提高心排血量 >10μg/Kg/min 作用α受体升高血压 null(4) 多巴酚丁胺 2.5-30μg/Kg/min (5) 血管加压素 (抗利尿激素) 有效的血管收缩,增加冠脉灌注压、重要器官的血流量、室颤增幅频率和大脑氧的输送。复苏后期不增加心肌耗氧量,对维持中毒性休克和脓毒血症病人血流动力学稳定有效。 null7. 纠正酸中毒: 在心跳骤停和复苏后期,足量的肺泡通气是控制酸碱平衡的关键心脏停搏小于2分钟可不用 pH<7.2时,给予5%NaCO31mmol/Kg PH》7、15 不用碳酸氢钠 null注意: 碳酸氢盐 ⑴动物实验中不能增强除颤效果或提高存活率 ⑵能降低血管灌注压 ⑶可能产生细胞外碱中毒的副作用 ⑷能导致高渗状态和 hypermatremia ⑸可产生二氧化碳和反常的细胞内酸中毒 ⑹可加重中心静脉酸血症 ⑺可使刚应用的儿茶酚胺失活 null 8. 纠正心律失常 null(1)心室纤颤的治疗: 配合电除颤,肾上腺素、利多卡因1ml/Kg (2)室性心动过速: 利多卡因1ml/Kg静注。2-4mg/Kg静滴, 总量〈3mg/Kg。 (3) 电-机械分离: 肾上腺素、阿托品1mg或5%CaCl22-5mg静注 (4) 窦性心动过缓: 阿托品0.5mg静注,重复用总量2mg。 异丙肾0.02-0.2μg/Kg/min维持用药  null9. 输液原则: 复苏初期不主张输血 勿用高渗糖液 晶体液为主酌情输用 三.延续生命支持: 重点脑复苏和处理多脏器功能损害 三.延续生命支持: 重点脑复苏和处理多脏器功能损害 1 维护呼吸功能:保持血气稳定.. 呼吸机的应用……..………..。 2 维护循环稳定:监测CVP,PCWP。 3 防治肾功能衰竭:维持肾脏有。 效灌注压,避免使用对肾功能。 有损害的药物...………………. 四 如何判断复苏(脑)有效 四 如何判断复苏(脑)有效 1 心脏按压触及动脉搏动,生命体征20分钟恢复 ……..….. 2 眼与上呼吸道反射迅速恢复 3 正常自主呼吸恢复。越快越好4 复苏成功的基本顺序是4 复苏成功的基本顺序是心跳→ 呼吸→ 对光反射→ 角膜反射→ 吞咽、咳嗽反射→ 痛觉反射→头、肢体动作→听觉反应→意识恢复 神志恢复:强直→ 木僵→ 感觉性失语→口齿不清→ 定向障碍→ 记忆力智力恢复 null二、心脏骤停后脑复苏治疗学进展 null心脏骤停复苏后脑再灌流过程分为4期 即多灶性无再灌流、反应性充血、延迟性持续低灌流期及后期的变化。 ①多灶性无再灌流其程度与缺血时间呈正相关。解决这一异常的措施之一是提高脑灌流压 ②延迟性脑低灌流期提高血压、血液稀释及体外循环等能改善并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③脑再灌流后期血液动力学变化的研究较少。临床观察到心跳骤停后2~4天发生脑充血,但对脑功能恢复的影响尚无定论。 null1.非药理性措施:低温脱水综合治疗 (1)降低脑代谢率和改善细胞能量代谢 (2)减少EAA释放,抑制兴奋性毒性 (3)减少钙内流,减轻细胞内钙超载 (4)抑制自由基的生成 (5)抑制微管相关蛋白和微管运动蛋白 等细胞骨架成分活性的下降 (6)其他:促进细胞间信号传导的恢复 null2. 启动内源性保护机制: 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 缺血预处理是指某一组织一次或多次短暂缺血再灌注后,该组织对以后较长时间的缺血产生显著耐药性. 机制不清,临床使用困难,目前转向药物预处理研究 null3.  药物治疗措施: (1)巴比妥类药物 减低脑代谢率而改善氧供/氧耗比值. (2)特异性拮抗剂的治疗: 阻滞EAA释放或阻断突触后作用,氯胺酮, 右吗喃等. (3)钙通道阻滞药 尼莫地平对珠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null(4)自由基清除剂:效果不理想, (5)山莨菪碱、巴曲酶等 增加组织血供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6)皮质激素: 传统皮质激素不能改善脑复苏预后,新的 皮质激素21-氨基类固醇有清除自由基的 作用.临床尚未应用. (7)生长因子治疗: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胰岛素样生长因 子,脑源性生长因子和成骨蛋白I等.4 特殊的脑复苏措施4 特殊的脑复苏措施(1)人工亚低温术 一般采用体表降温结合头部重点降温 温度33-34度 要求:开始早、持续时间长(听觉恢复) 血液稀释(35%)null(2) 渗透疗法: 利尿剂:可降低细胞内水分 甘露醇:维持血浆渗透压》330mmom/l 防止反跳 (3) 促进脑血流的再流通 血压、等容量血液稀释、肝素化null(4) 高压氧 提高氧分压改善氧供,收缩脑血管降颅压。促进神经组织修复。清除自由基和缓解钙通道开放。 (5)钙拮抗剂:尼莫地平 选择性降低脑血管张力、增加脑血流null6 脑代谢促进剂 (1)脑复新:维生素B6衍生物,促进脑细胞摄取葡萄糖、增加脑糖代谢和促进修复。1000mg+10%GS1000 qd (2)FDP:促进无氧糖代谢(2 4ATP) 10g qd (3)胞磷胆碱:增加脑血流,改善代谢。增强与意识有关的脑干网状结构功能。1g+10%GS qd三 特殊情况下的复苏三 特殊情况下的复苏1 低温 严重低温(《30度)脑和心血管功能明显抑制,脉搏和呼吸难以察觉,不应根据临床表现停止抢救。有完全复苏可能 注意:救治措施可能引起室颤仍应使用。对除颤和药物反应差,30度以上使用。 注意复温,可用40-60度生理盐水洗胃2 高温中暑2 高温中暑注意: (1)现场蒸发降温:通风,擦浴 (2)4-10度5%GNS1000ml 静滴或洗胃 (3)药物降温:地塞米松、氯丙嗪 (4)维持循环、水电介质酸碱平衡3 溺水3 溺水注意:迅速恢复通气和血液灌注 4 电击和雷击 注意:抢救者本身无电击的危险 快速扩容利尿避免肌红蛋白引起肾功能衰竭,使用生理盐水或平衡液,酌情碱化和渗透性利尿null5 妊娠 孕妇向左测卧位,考虑紧急剖宫产 6 麻醉、手术中的意外 早期发现:神志、动脉搏动、渗血,监护 解除原因:麻醉不当、缺氧、神经反射、循环紊乱、电解质紊乱 及时复苏:气管插管、心脏按压等null7 异物卡喉窒息急救(Heimlich)手法 方法:给膈肌下软组织以突然向上的压力,进而压迫两肺下部,使气体快速进入气管,逐出气管口异物null四. 心跳骤停复苏后综合征: 常见低血容量休克、心原性休克和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相关的血管扩张性休克,与组织器官的缺血程度和缺血时间相关 null(1)几乎50%的复苏后综合征患者,死亡多发生在发病后24小时内。这因为心血管功能处于不稳定状态。同时,由于多部位缺氧造成的微循环功能障碍,使有害的酶和自由基快速释放至脑脊液和血液中,异常状态将持续存在 null(2)1-3天后,心功能和全身情况将有所改善,但由于肠道的渗透性增加,易于发生脓毒血症。如同时多个器官均有严重的功能损害,特别是有肝脏、胰脏和肾脏的损害,则会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 (3)最终严重感染常发生在心跳骤停数日后,迅速发展为多脏器功能衰竭 (4)发生死亡 null 终止CPR: null 1. 脑死亡标准 参考条件: (1)深昏迷 (4)阿托品实验阴性 (2)自主呼吸消失 (5)脑电图电位 (3)脑干反射消失 。null六 死亡概念 1 临床死亡:心跳呼吸骤停早期,脑功能..的损害可逆,可恢复到高质量生存状态. 2 皮层(大脑)死亡:不可逆大脑死亡,..昏迷有自主呼吸。广泛异常脑电图。.. 3 脑死亡:大脑、小脑、脑干在内整个脑 组织的全部死亡。 4 生物学死亡:终止CPR后所有组织溶解 5 社会死亡:植物状态。无意识,有部..分脑电图活动、反射和呼吸。……...null不予复苏指令: CPR是本着革命的人道主义原则对晚期临终病人应积极的进行CPR 临床存在的几个问题: (1)CPR的滥用:如晚期恶性肿瘤、慢性尿毒症等。不是救治而是延长死亡过程。 (2)缺乏病人本人的意愿。行为被动 (3)医生对CPR的理解和判断力 null五 展望 脑保护与脑复苏的研究宜致力于; 1. 阐明神经元死亡的确切机制 2. 加强治疗学研究,提高治疗效果及病 人生活质量. 3. 分子生物学研究须与整体功能相结合.
/
本文档为【心肺脑复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