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论文_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

2010-11-20 14页 doc 126KB 87阅读

用户头像

is_718059

暂无简介

举报
论文_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论“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 论“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 摘要: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信息更新流通速度快,手机不仅是通讯工具,更成为了忙碌生活的一个象征。很多大学生由于工作需要或得到精神上的安慰等原因,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手机,一旦来电减少,就觉得失去了什么似的……正如电影《手机》中讲到的“手机,如果不善加利用,就不在是手机,而是手雷” .这个人类一手缔造的小玩意儿是否发展得太快了、以至于变成了不受控制的疯狂物?究竟是我们在控制手机,还是手机在控制我们的生活? 关键字:手机的勃兴 生活依赖 忡忡之忧 拯救方案 曾几何...
论文_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
论“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 论“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 摘要: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信息更新流通速度快,手机不仅是通讯工具,更成为了忙碌生活的一个象征。很多大学生由于工作需要或得到精神上的安慰等原因,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手机,一旦来电减少,就觉得失去了什么似的……正如电影《手机》中讲到的“手机,如果不善加利用,就不在是手机,而是手雷” .这个人类一手缔造的小玩意儿是否发展得太快了、以至于变成了不受控制的疯狂物?究竟是我们在控制手机,还是手机在控制我们的生活? 关键字:手机的勃兴 生活依赖 忡忡之忧 拯救 曾几何时,我们把青少年上网成瘾当成了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加以探讨,家庭、学校、社会对这个问题备加关注,如何挽救那些沉溺于网络中不可自拔的青少年,一直成为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如今,正如网络所带给人们大量、及时的信息以及快捷的生活一样,手机给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的改变也是巨大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随时随地,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地球村”,无论多远,瞬间片刻便可听到对方的声音。 于是我们开始讨论:手机会不会也像网络一样,让人沉溺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们明明知道过份信赖手机不好,但我们有很多人在很多时候却真的是“无可奈何”! 一.现代手机勃兴的解读 从传播史的角度来看,人类每产生一种新媒体都是对一种传统媒介的补偿,这种补偿是由于传统媒介不能满足的某种需求产生的,人类媒介的演变过程就是传播媒介的补偿过程。语言,文字,广播,电视,网络等等都是在人类的不断探索中诞生的,并且新的传播媒介的诞生始终是对老媒介的一种缺陷的补偿。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II MCLUHAN,1911~1982)加拿大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世界著名的传播学大师.他的代作《理解媒介_论人的延伸》一经问世,就广受关注,影响深远.在《理解媒介》中, 麦克卢汉最经典的一个理论就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他认为一切媒介都是人体的延伸,并且这种延伸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根据麦氏理论,手机延伸了人类的耳朵,因为它打破了人类对话的空间距离,即使你在天边也可以通过手机实行即时联系. 随着世界上第一部手机的发明,手机的花样及功能随着科技进步不断地推陈出新,第三代流动通讯服务(3G)及具有彩信、摄影功能的手机成为目前市场新宠儿之际,相信会发掘出更多前所未有的人际沟通方式。它正是符合媒介之间相互补偿理论,对互联网的某种缺陷的补偿性媒介。网络多媒体的出现可以说是对大众媒介的补偿,他可以远距离传送信息,视频互动,远距离通话,满足人类的多种需要,然而为了实现这种多重需要,我们不得不一直停留在电脑面前,一旦离开电脑桌,这种需要将不复存在。 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人际交往日益频繁,手机不仅是通讯工具,更成为忙碌生活的一个象征。很多人由于工作需要或希望得到精神上的安慰等原因,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手机,希望通过手机与外界保持联系,与朋友进行情感交流,使自己不被社会遗忘,有的人则希望通过手机在同事和上司面前维持高效率工作的形象。手机(包括短信)具有的价廉、快捷、简短、丰富、互动性和隐秘性强等特点恰好迎合了大学生对人际交往具有强烈需要的心理特征。 学生们对手机的依赖主要缘于追随沟通潮流的心理。青少年正处于思想、行为趋向完善的关键阶段,爱时尚,容易被潮流左右,符合这一年龄段的心理特征。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学习压力又大,加之父母对他们的限制较多,不放心他们太多接触社会,所以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机会相应减少。而他们沟通的愿望又日趋强烈,这种矛盾促成了更多人机界面的交流。但如果手机交流取代了直接交流,对他们的人格完善和集中学习注意力有害无益。 二.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手机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由于它的方便快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随着“手机一族”队伍的不断壮大,一种由于对手机过分依赖而形成的现代心理疾病——手机依赖症也悄然现身了。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手机人数最多的国家,一些高校的手机普及率甚至达到85%以上.一些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人往往交际圈小,朋友少,想与外界联系又不积极主动,只能借助于手机来排解孤独感和自己的存在。还有一些人通过频繁接电话来向别人显示自己工作繁忙,以此证明自己在社会上的重要性,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1.如果出门忘带手机,以下描述最符合你的情况的是: a)极度不安,想方设法回家去取 25%   b)觉得非常不方便,但一般情况不会回家取 53%   c)有点担心,但觉得问题不大 20%   d)无所谓,反而觉得轻松 2% 分析:从我院学生的调查结果看来,手机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至于如果忘了带手机,感觉极度不安的人数达到25%,而感觉有点不好的的人群占到了98%。的比例,如此之大的比例让我们很容易看出当代大学生对手机极大的依赖 央视《东方时空》栏目曾就对于手机依赖问题做过一次专门的大型调查,本人现将以下问题对我院1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现代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问题: 2.如果忘带手机,最让你觉得不安或不方便的原因是(排在前四位的选项):   a)担心错过重要电话或短信 98%   b)找不到重要人的联系方式 82%   c)失去了计时工具 24%   d)无法查看(或制定新的)日程安排 8%   分析:从调查结果看,担心错过重要电话和找不到重要人联系方法排在了前两位,可见在人们的生活里,手机被视作为人际沟通和信息渠道的重要工具。生活中,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完成自己的社交活动和情感交流,一旦哪天丢了手机,我们可能会突然遭遇非 常多的不方便,不说错过重要电话,单是丢失储存在手机里的那么多亲戚朋友同事等等一干熟人的电话,让你感觉损失惨重。而且现在的手机功能越来越多,上网,照相,办公,几乎无所不能,手机功能的日渐强大也越来越让人们对其产生依赖感。这不,我们已经从各种渠道里知道有人因为对手机的过度使用而患上了手机依赖症。   3.你是否有以下的问题:是 否   a)总是把手机放在身上,即使上厕所也不例外   b)经常下意识地查看是否有未接电话   c)常常有“我的手机是不是响了”的想法   d)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作自己的手机在响   e)只要闲下来,就会不自觉地摆弄手机   f)经常担心手机自动关机   g)觉得晚上睡觉也必须开着手机 h)在明确要求关机的场合也不关机,而是选择振动   i)当手机经常收不到信号时,会产生焦虑感 j)在喧闹地区反复查看是否有错过电话 对于以上情况,有四种表现的就应当引起注意,如果有6种,那可能就比较严重了。我们同样对100名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测试结果如下:   有4种以上行为表现的人数为78人 75%   有6种以上行为表现的人数为42人 35%  从以上这个简单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手机依赖症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靠短信、彩信或网络传情,因为采用包月制,即使有固定电话也要使用手机。工作闲暇时,即使面对坐在办公桌对面的同事或身边的朋友,他们也喜欢用手机发几条信息聊天,使自己找到暂时脱离现实生活的感觉。 信息社会,最重要的是就是信息,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手机成为信息沟通不可或却的沟通工具。为什么我们如此依赖手机?当年没有手机的时候我们不是也过得好好的吗?很多人都有这种体会,手机忘带,惴惴不安,怕泄露秘密,更怕别人找不到自己。手机忽然丢了或坏了,气急败坏,当务之急是马上去买新手机。  冯小刚说,手机改变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性格,这话有点夸大其词,但如果说手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相信每一个人都深有体会。我们越来越依赖手机,如果有一天手机没带,就有可能像严守一一样魂不守舍 三. 我们的忡忡之忧   高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比的方便和乐趣。手机—作为高科技的成果之一,正被越来越多的人青睐。使用越来越广泛。但高科技的产品如果不能恰当的对待,也可以带来一些麻烦。手机依赖综合征就是其中一种。 依赖,在精神心理学上定义为患者对某种物品有特殊的渴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将出现一系列的精神生理变化,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显然手机依赖综合征已经是一种心理上的病理状态了。 手机依赖综合征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     焦虑:患者必须每天将手机带在身边,时时感觉到手机的存在。而且要不时的把玩手机。即使没有事情也要用手机打几个电话以后才能进行正常工作。如果手机不在身边,就表现的焦虑不安,无目的的徘徊,莫名其妙的对下属或同事发脾气,无法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情。有些人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在不同的地方准备多部手机。 2.     抑郁:如果患者不能及时使用手机,就表现出情绪低落,满面愁垂头丧气,认为必将一事无成,或许今天就不走运,做事情总不能成功,于是任何事情也无法做下去。 3.     强迫:有些人对手机依赖有些感觉,认为这样不合适,于是就想办法改变这种状态,故意不去接触手机。但又无法控制对手机的渴望,控制到最后,接触一次手机而觉得放松一下,然后又感到内疚,认为没必要,自己真无用,如此反复,给精神上带来压力和痛苦。 4.     恐惧:有些人在不能使用手机的场合会出现恐惧的感觉,认为自己失去和外界的联系,孤独一人,得不到支持,得不到帮助,无法呼救而恐慌不安。为此,这些人有时可以准备数个手机在身边。 5.     躯体症状:有些手机依赖者,除了上述症状外,尚可表现出一些躯体形式症状。如无法使用手机时,除了焦虑不安外,还可伴有心悸、气短,严重者会出现濒死的感觉。还有些人失去手机的支持就会出现头疼、头晕、身体疼痛手脚发麻等不适的感觉。 ●手机影响听力伤害大 一般来说,由于噪声性耳聋伤害的多是人体的高频听力,和中音区关系不大,因此不会影响日常对话听力。但这种耳聋一旦出现,将是不可逆的过程,甚至会恶化,有的人则可能因此在四五十岁就过早地出现老年性耳聋。造成手机一族出现耳疾的原因不仅是噪音,还有感觉不到的手机辐射,它对耳朵听力等方面造成的伤害特别大。 手机在使用过程中,尤其是刚接通的一瞬间,对耳朵的辐射最大。而且手机在通话过程中离耳朵最近,耳朵接收的辐射也是最强的,电磁辐射的时间越长、音量越大,对耳朵的危害也越大,电磁波的辐射会造成短时间的耳鸣、耳闷、记忆力下降。与此同时,这种辐射不但对耳朵影响大,还可能会造成神经衰弱、白内障、睾丸退化、身体疲劳、头痛、免疫功能下降等问题,同时,也是诱发颅内肿瘤的一个万不可忽视的因素。 ●不要忽视听力下降症状 杨军博士建议,伴有耳鸣和听力下降的中年人千万不要忽视这些看似不严重的症状,很可能就是听神经瘤的先兆。如果耳鸣在耳鼻喉科查不出病因,治疗不见效,则应尽早做进一步检查。如果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将大大提高听神经瘤的治疗效果,面、听神经的保留率将提高。 另外,最好不要长时间使用手机,每次通话时间尽量不要超过5分钟。即使使用也要尽量两个耳朵交替听,否则一边耳朵听得时间长了,容易出现耳鸣或偏头痛。在用手机打电话时,声音尽可能小,因为说话声音大小和辐射强度成正比。此外,接听电话时,不妨按下接听后稍候2-3秒再放在耳边,避免接听瞬间最大的辐射伤害耳朵。    四.如何拯救深陷的大学生们 得了手机综合征怎么办呢?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手机综合征主要是心理障碍,需要心理治疗。一方面,要认识到手机依赖症并不是什么严重的病症,另一方面要知道克服这些症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与别人进行积极的面对面的交谈。不要对“手机依赖症”有心理负担,它只是人们经常使用手机后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 我们要以平和心态接受工作变化,适应生活中的新改变,在日常生活中要多与他人交流,说出你的烦恼,借鉴较少使用手机者的生活安排,分散对手机的注意力,并适时给与自己“没有手机打扰的日子真好”的心理暗示。同时可以在生活中重建自己的交际圈,利用闲暇时间参加一些联谊活动,定时和几个固定好友小聚谈天来排解抑郁的情绪,使自己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工作。在现实生活中积极与人交谈,多读读书、看看报,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尽量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转移。如果客观条件允许,最好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听音乐、外出散步、郊游、健身等。如果对手机依赖过于严重,就要去看心理医生,以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在现实生活中积极与人接触,多读读书、看看报,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尽量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转移。如果客观条件允许,最好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听听音乐、在校园内散散步、适当进行一次郊游、经常锻炼身体等。如果对手机依赖过于严重,就要去看心理医生,以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同时,对于患上“手机依赖症”的罗爽们来说,治疗的最好药物也许就是一句话: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不但利于人际关系的健康沟通,也可缓解失去工作消息来源的紧张情绪,克服对手机的心理依赖。 专家称系统脱敏疗法可治疗该症,即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将生活重心从手机上转移。其实手机依赖症并不是什么严重的病症,“手机依赖”只是一种焦虑、一种期待、心理渴求;只表现为心理依赖,因而都还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疾病反应,克服手机依赖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控制和转移自己的思维,尽量不要去想有关手机的事情。 首先,要走出手机依赖的困境,正视手机在生活中的正确位置,不要盲目依赖手机,保持健康心理。其次,长时间大量收发信息后,应适当休息一段时间,活动腕关节和指关节,同时向远处眺望或闭目养神,消除眼疲劳,使身体恢复正常1.首先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和外界联系有多种方式,不必拘泥于一种方式。2.培养自己沟通的技巧,多和现实中的人去接触,改善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和朋友们一起去游戏,拥抱自然。3.心理学上有种叫做系统脱敏的治疗方法可以试用,在每天给自己规定一定的时间不使用手机,必须用电话时使用坐机。慢慢的延长手机不在身边的时间,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4.必要时可请心理医生为自己设计一种治疗方式,或者配合一些药物治疗。 那些因为工作性质而对手机产生依赖的人,实际上是由于部分固定交际对象的突然消失而带来的交流欲望的中断。这类人可以在生活中重建自己的交际圈子,利用闲暇时间参加一些联谊活动,定时和几个固定好友小聚谈天来排解抑郁的情绪,使自己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工作。若是那些对手机习惯性依赖的人,则应多在现实生活中积极与人接触,多读读书、看看报,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尽量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转移。如果客观条件允许,最好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听音乐、外出散步、郊游、健身等。如果对手机依赖过于严重,就要去看心理医生,以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除了采取思维调控法外,现在有不少政府和通信研究部门也在积极呼吁社会各界,在大力发展和使用移动通信的同时,也要采取,克服手机依赖症对人类的困扰。 无论如何,科技是“中性”的。而,手机毕竟只是一种科技工具,最重要的是使用者的态度,适当地使用手机,切勿本末倒置让它主导生活的一切。尤其在休息时刻,敢敢让手机与你一同放放假,好好享受当下的悠闲和宁静吧。 总而言之,手机之道在于——该关机时就关机!  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同时,它也带来了压力、麻烦甚至疾病和灾难。其实,手机本身并没有问题,是我们自己出了问题。现在人们热衷于手机功能的研究开发,手机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通讯工具,已经是一种文化了,它影响我们的人际交往、娱乐、情感。再好的东西也要使用有度,不能说好东西我们就可以无限制地、不加控制地去使用。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  健康中国论坛 《东方时空》的《时空调查》 网易女性 《健康之家》  中国青年报
/
本文档为【论文_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