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对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的再认识

对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的再认识

2010-11-21 7页 pdf 154KB 53阅读

用户头像

is_293279

暂无简介

举报
对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的再认识 1 对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 DNA的再认识 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 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 是乙肝病毒前基因组 RNA(pgRNA)的转录模板,对乙肝病毒的循环复制以及 感染状态的建立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 cccDNA 的角度重新认识 HBV 感染和 清除过程,有助于澄清现有的一些模糊概念,更深刻地理解 HBV 的致病机制, 更理性地确定抗病毒治疗的策略和目标,并有可能在移植后肝炎复发的防治等更 为深远的领域带来新的启迪。 1 ...
对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的再认识
1 对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 DNA的再认识 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 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 是乙肝病毒前基因组 RNA(pgRNA)的转录模板,对乙肝病毒的循环复制以及 感染状态的建立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 cccDNA 的角度重新认识 HBV 感染和 清除过程,有助于澄清现有的一些模糊概念,更深刻地理解 HBV 的致病机制, 更理性地确定抗病毒治疗的策略和目标,并有可能在移植后肝炎复发的防治等更 为深远的领域带来新的启迪。 1 关于 HBV cccDNA的稳定性 1.1 cccDNA池是动态更新的 通常认为,HBV感染后肝细胞核内 cccDNA池在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但是, 这句话不应该被误解为——组成该池的 cccDNA分子也是固定不变的。鸭肝细胞 核内 cccDNA的量受胞浆内包膜大蛋白水平调节,这是动态的负反馈平衡过程; 作为负反馈调节的前提,构成 cccDNA池的具体分子必须处于变化和更新当中, 从头合成途径是 cccDNA池补充和更新的主要方式[1]。HBV的自发突变率能够保 持在与 HIV相近的高水平、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的病毒变异等现象,足以 明 cccDNA池是动态更新的。 1.2 cccDNA的转录活动 成年人肝脏内肝细胞总数约为 2~3×1011个[2],慢性感染状态下这些肝细胞受 HBV感染的比例为 5%~40%[3];外周血病毒定量为 108~1011拷贝/毫升的 HBV感染者, 肝脏每天要向外周血释放约 1.3×10 1l~1.3×1014个病毒颗粒[4];据此推算,每个 受感染肝细胞每天释放到外周血的病毒颗粒数量约为 3~3000 个。每合成 1 个病 毒颗粒所含的双链核酸即需要 cccDNA完整转录 1次;此外,每个病毒颗粒内尚 含有 1个病毒聚合酶,有约 180个核壳蛋白、500个表面包膜蛋白(大、中、主), 外周血中含核酸的完整病毒颗粒与管形颗粒、小球形颗粒的比例约为 1:100:100, 000——这些数量巨大的病毒蛋白均需由核内数量有限的 cccDNA 模板转录生成 短寿命的 mRNA翻译得来。这就意味着核内 cccDNA分子其实是处于频繁转录过 程中,在 DNA 拓扑异构酶作用下经常处于去超螺旋、解双链、转录后重新形成 双链结构、再超螺旋化的动态变构过程中;HBV cccDNA作为病毒转录的模板, www.bdg365.com 广州家庭医生 ww w. bd g3 65 .c om 广 州 家 庭 医 生 2 从来就不是“一池死水”。 1.3 cccDNA池究竟有多大? 既往认为,HBV 感染后平均每个肝细胞核内含有的 cccDNA 数量在 6~60 之间。Zhang[5]等利用后天感染 DHBV的成年鸭模型,收集从感染后第 11天到第 131天不同时点的肝脏标本,分离得到单独的肝细胞核,应用单细胞 PCR扩增方 法测出每个受感染细胞核内 cccDNA 的量。结果发现 90%受感染的鸭肝细胞核内 cccDNA数量在 1~17之间;各个细胞之间 cccDNA池含量变化较大,不符合正 态分布规律;同一个体在感染的不同时点测得 cccDNA 池含量也不相同,“平均 值”波动在 2.9~8.6之间;许多受感染肝细胞核内只有 1个或数个 cccDNA分子, 并非通常认为的“cccDNA池”那么大。 该研究因为单独分离肝细胞核并排除了未被感染的细胞,真实反应了 “cccDNA池”的大小;利用百分位数描述非正态分布数据,首次揭示了“cccDNA 池”的分布规律。该研究小组还利用传统定量验证得到类似并且更低的结果 (cccDNA池含量“平均值”波动在 1.2~6.9之间);另一研究小组在黑猩猩急性 感染 HBV活体模型中也计算得到类似的结果(平均 10拷贝/细胞,在不同时间有 波动)。实验方法的进步可以带来学术观念的更新:cccDNA池即使在数量上也是 不稳定的——它既非以往认识的那么大,也非以往认为的那么稳,cccDNA 池的 概念及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2 关于 HBV cccDNA的清除动力学 既往我们过度关注慢性 HBV 感染与 cccDNA 的关系,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事 实,即成年人感染 HBV后绝大部分(90%~95%)都是急性自限性的过程。在此 过程中,近乎 100%的肝细胞都曾经感染过 HBV,然而大部分被感染的肝细胞都 通过非溶细胞途径清除了病毒[6],或者说,在保全宿主细胞的同时清除了 HBV cccDNA。这一过程不仅非常普遍,而且并不漫长(短于 6个月?),深入研究其 中机制,将为抗 HBV治疗带来新的思路。 2.1 急性感染中 HBV cccDNA的清除过程 Wieland 等利用急性感染 HBV 的黑猩猩模型,全程观察了肝组织内 HBV cccDNA的清除过程[7]。急性感染过程中肝细胞内 HBV cccDNA数量迅速扩增, 平均倍增时间约为 3.8~4.2天,大约第 7~9周时达峰(平均 10拷贝/细胞);肝 www.bdg365.com 广州家庭医生 ww w. bd g3 65 .c om 广 州 家 庭 医 生 3 细胞 HBcAg 阳性率增加过程与 cccDNA基本同步或稍迟,最高可以达到 99%。 细胞内 cccDNA的清除过程可以分为 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快速清除期(第 8~ 12周),此期 cccDNA清除速度远远快于 HBcAg阳性细胞减少速度,表明这是一 个非溶细胞性的 cccDNA清除过程,并且绝大多数 cccDNA在该阶段得到清除(约 90%);第二阶段为慢速清除期(第 12周以后),考虑与 CTL的细胞毒效应及肝 细胞再生有关,仅约 10%左右的 cccDNA是在此阶段被清除。总体看来,初建感 染状态时 cccDNA优先于 rcDNA扩增,提示 cccDNA易由从头合成途径迅速补充; 占总量 90%的 cccDNA可在很短时间内被消除,表明 cccDNA存在快速耗竭通道。 随访发现,虽然 2只猩猩均表现为急性自限性感染过程,临床症状和生化指 标恢复正常,但是肝组织内仍残存有痕量的“cccDNA”;在慢性 HBV 感染者经 抗病毒治疗后或是自发性的病毒清除过程中(血 HBsAg和 HBV DNA消失),也 有着类似现象[8,9]。这些现象提示,可能自限性感染过程并不要求完全清除所有细 胞内的 HBV cccDNA;认识并认可这些现象,对于合理确立抗病毒治疗的策略和 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2 细胞内 cccDNA的半衰期测定 在前述黑猩猩急性感染过程中,Wieland 等估算出 cccDNA 半衰期为 9~14 天。迄今为止,有关 cccDNA半衰期研究的其他结果大致如下: Civitic 等在 DHBV 先天感染的原代培养鸭肝细胞中,用 5-溴 2-脱氧尿苷 (BrUdR)标记 cccDNA,测得 cccDNA的半衰期平均为 3~5天;Delaney等在 转染了 HBV DNA 的 HepG2 细胞中应用拉米夫定抑制 HBV 复制过程,测得 cccDNA半衰期为 3天;Guo等在转染了 DHBV的 LMH细胞中应用拉米夫定抑 制 DHBV复制过程,测得 cccDNA半衰期为 48小时。 Addison等用拉米夫定治疗先天感染 DHBV的北京鸭 5个月,然后取肝脏活 检发现 5只鸭中有 3只 cccDNA水平呈指数下降,其半衰期长达 35~57天,另 2 只 70天内呈指数下降,但此后稳定在 6拷贝/细胞的水平;Zhu等用 L-FMAU治 疗WHBV慢性感染的土拨鼠 30周,测得 cccDNA半衰期 33~50天。 上述报道的结果相差甚远,既往曾把这一现象解释为宿主的“种属差异”。 但是同为 DHBV cccDNA,半衰期却有 2~5 天和 35~57 天两个不同层次;而 DHBV 和 WHBV 作为不同病毒,在鸭和土拨鼠这两种不同宿主中的半衰期却如 此相近(35~57天、33~50天),这显然不是种属差异所能解释。进一步发 www.bdg365.com 广州家庭医生 ww w. bd g3 65 .c om 广 州 家 庭 医 生 4 现,较短的半衰期(2~5天)均是在体外培养的细胞中测得;较长的半衰期(33~ 57天)均是在活体肝脏中测得,可见不同的实验设计才是问题的关键。 2.3 cccDNA真有这么长的半衰期吗? 要获取细胞内 cccDNA半衰期的准确数值,最重要的前提是确保在检测过程 中没有新的 cccDNA补充;或者,至少要证明新合成的 cccDNA的量少到可以忽 略不计。但是在具体的实验设计中,这一重要原则往往被忽视。 Addison 等用拉米夫定治疗先天感染 DHBV 的北京鸭,5 只鸭中有 2 只 cccDNA水平先下降然后稳定在 6拷贝/细胞的水平,这一现象表明:活体内药物 未能有效阻止新生的 cccDNA从头合成。核内 cccDNA是由胞浆内 rcDNA补充更 新的,作者在文中用了大量篇幅证明血中 HBV DNA已经被药物明显抑制(下降 幅度可达 5个数量级),可是对于细胞内 rcDNA水平却只字未提。事实上,外周 血中 HBV DNA 数量的明显减少并不代表肝细胞内的 HBV DNA 数量的同步减 低。临床观察表明接受拉米夫定治疗 1年的患者外周血 HBV DNA水平下降至治 疗前的 1/330~1/1700,但是肝细胞内 HBV DNA只下降至治疗前的 2/3~1/3,细 胞内病毒量并没有数量级上的变化[10]。单用拉米夫定或联合 PEG-干扰素治疗 1 年的患者,外周血 HBV DNA定量下降 3.98~5.18个数量级,肝细胞内 HBV DNA 数量却只下降 0.19~0.21个数量级(即治疗前的 65%~61%),肝细胞内 cccDNA 下降了 0.068~1.07 数量级[11]。这些数据不仅可以解释现有的活体内 cccDNA 半 衰期检测方法的局限性,也提示了目前抗 HBV治疗的真正瓶颈所在。 综上所述,如果不能完全解决 cccDNA半衰期测定技术的准确性问题,那么, 应用现有文献描述的 cccDNA半衰期数值去判断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就必须慎 重,不能套用现有的 cccDNA半衰期的概念和数值去预测抗病毒治疗的未来。 3 HBV cccDNA检测的假阳性 3.1 HBV DNA的非法复制过程 HBV DNA的复制是个逆转录过程:1)以 pgRNA 为模板通过病毒 P蛋白的 逆转录活性合成 HBV rcDNA 负链,同时 pgRNA经由 P蛋白的 RNA酶 H活性 逐渐降解(残留 5’端长度为 18nt的寡聚帽状核苷酸);2)pgRNA 5’端残留的 18nt 的寡聚核苷酸转位到负链近 5’端 DR2区域,以其末端 12nt的序列与负链 DR2区 域互补结合并作为引物开始合成 rcDNA正链。上述过程 2)中,正链引物正确转 www.bdg365.com 广州家庭医生 ww w. bd g3 65 .c om 广 州 家 庭 医 生 5 位到 DR2位置(转位引发,translocation priming)是保证 HBV DNA分子形成正 常的松弛环状结构(rcDNA)的关键。若正链引物从 DR1位置引发(原位引发, in situ priming),产物 HBV DNA分子为线性双链,与相应的 rcDNA分子在序列 结构上有重要区别。原位引发现象又被称为非法复制(illegitimate replication), 可占细胞内 HBV复制过程的 5%~20%;相应的线性双链分子产物可以正确包装、 分泌到细胞外并能感染新的细胞[12,13]。因为病毒频繁复制的巨大基数,经由非法 复制途径产生的线性双链绝对数量并不算少,是感染后人肝细胞内 HBV DNA的 主要存在形式之一[14],已经足以干扰某些特异性检测 cccDNA的方法并带来致命 的假阳性。 3.2 假阳性的产生机制及控制方法 目前用于 cccDNA特异性检测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究其策略都是利用 cccDNA 区别于 rcDNA和其它复制中间体、异质性复制产物的结构连续性差异,从而实现 检测的特异性。 Invader 方法[15]能够区分 HBV rcDNA,有赖于 rcDNA分子在正链 5’末端的 “截断”特征。遗憾的是,由于前述非法复制过程及相应的线性双链分子产物在 该处的结构特征完全等同于 cccDNA分子,产生了致命的假阳性,尤其是在用于 检测肝细胞内 cccDNA时。 嵌合引物(chimeric primer)法[16]的特异性同样有赖于正链 5’末端的“截断” 特征,也具有上述假阳性可能。并且,在第一步单链延伸过程中,正链末端本身 也可以作为引物引发合成无截断特征的正链序列,在高丰度的 rcDNA存在时这种 假阳性更易出现。 经典的跨 rcDNA双缺口 PCR策略沿用已久,非法复制过程产生的线性双链 分子不会造成假阳性;但是当有高丰度的 rcDNA存在时,因为正链和负链不完全 延伸产物的自退火(self-annealing)现象,也会有假阳性发生。至于某些简化的 跨单缺口 PCR策略,几乎没有特异性。 解决上述假阳性问题有赖于对相应机制的深刻理解。对于 Invader 方法和嵌 合引物法,应该完全去除核酸抽提产物中的线性双链成分,这是很难实现的;幸 而跨双缺口的方法不会因线性双链分子产生假阳性。我们的数学模型评估和实时 荧光定量 PCR方法验证表明,跨双缺口方法中 rcDNA丰度必须低于 103拷贝/PCR 反应才能有效避免假阳性的发生。单独应用 Hirt分离法(Hirt Fractionation)或选 www.bdg365.com 广州家庭医生 ww w. bd g3 65 .c om 广 州 家 庭 医 生 6 择性酶切方法并不能确保 rcDNA丰度降至假阳性阈值以下,有效避免跨双缺口策 略中的假阳性问题需要严格的定量控制措施。 3.3 现有文献中的假阳性问题 任何一位作者在发表研究结果时,都应该阐明他所用方法的假阳性机制并详 细解释控制措施;实验设计中必须设立含有高丰度 rcDNA的阴性对照,每份样品 和对照都应该进行“rcDNA”定量检测以判断有无假阳性可能。遗憾的是,众多 的建立 cccDNA特异性检测方法的文章、关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检 测到 cccDNA的文章、关于血清中检测到 cccDNA甚至和病情复发相关的文章都 没有讨论各自方法的假阳性问题,更无相应的控制措施。迄今为止,只有 Kock 等[17]关于 PBMCs中不存在 cccDNA的文章符合严格的对照原则。感兴趣的读者 研读或引用该类结论时,需特别留意关于假阳性的评价。 4 小结与展望 HBV“肝外储存池”研究的核心内容在于判断病毒能否在特定细胞中维持完 整的复制过程,cccDNA检测可以作为重要标志。但是对于 cccDNA各种检测方 法的假阳性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技术问题带来的假阳性 结果以及由此而得出的错误结论,可能会误导我们的认识,不可掉以轻心。 急性自限性 HBV感染过程中,病毒清除主要是通过非溶细胞性途径进行的; 这一过程的广泛性和短暂性,提示我们 cccDNA其实是可以迅速消除的,清除核 内 cccDNA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困难。现有抗病毒药物产生临床效益的机制可 能仅限于抑制/防止病毒释放入血,与此相应地减少了致病抗原/表位的分泌和提 呈,但是还远未达到明显抑制/清除细胞内 HBV复制的效果,更谈不上“耗竭” cccDNA。如果将细胞内 HBV视作满桶的水,现有的抗病毒治疗减少或防止了水 的外溢(这也是致病抗原/表位的提呈过程)从而减轻了免疫致病性;但是桶内的 水并没有明显变化(数量级!),更谈不上桶底 cccDNA的减少了。这一设想在肯 定现有抗病毒治疗的有限效果并探讨其有效机制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抗 病毒治疗的广阔天地。从细胞内 HBV DNA(rcDNA + cccDNA),而不仅仅是血 清中 HBV DNA的角度评价抗 HBV药物和各种的疗效,面临的不仅是挑战, 更多的是机遇。 参考文献 www.bdg365.com 广州家庭医生 ww w. bd g3 65 .c om 广 州 家 庭 医 生 7 1 Ganem D, Alfred M.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 natural history and clinical consequences.N Engl J Med, 2004, 350: 1118-1129. 2 Sherlock SD, Dooley J. Diseases of the Liver and Biliary System. 10th ed. London: Blackwell Science Ltd, 1996. 714. 3 Bianchi L, Gudat F. in Virus and the Liver. Lancaster: MTP, 1980. 197-204. 4 Martin AN, Sebastian B, Andrew MH, et al. Viral dynamics in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6, 93: 4398-4402 5 Zhang YY, Zhang BH, et al. Single-cell analysis of 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 copy numbers in a hepadnavirus-infected liver.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3, 100: 12372-12377. 6 Guidotti LG, Rochford R, Chung J, et al. Viral clearance without destruction of infected cells during acute HBV infection. Science, 1999, 284: 825-829. 7 Wieland SF, Spangenberg HC, Thimme R, et al.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of the hepatitis B virus transcriptional template in infected chimpanze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4, 101: 2129-2134. 8 Werle-Lapostolle B, Bowden S, Locarnini S, et al. Persistence of cccDNA during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decline during adefovir dipivoxil therapy. Gastroenterology, 2004, 126: 1750-1758. 9 Yuen MF, Wong DK, et al. HBsAg seroclearance in chronic hepatitis B in the Chinese: virological, histological, and clinical aspects. Hepatology, 2004, 39: 1694-1701. 10 Cacciola I, Pollicino T, et al. Quantification of intrahepatic hepatitis B virus (HBV) DN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BV infection. Hepatology, 2000, 31: 507-512. 11 Sung JJ, Wong ML, et al. Intrahepatic hepatitis B virus 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 can be a predictor of sustained response to therapy. Gastroenterology, 2005, 128: 1890-1897. 12 Seeger C, Mason W. Hepatitis B virus biology. Microbiol Mol Biol Rev, 2000, 64: 51-68. 13 Yang W, Summers J. Illegitimate replication of linear hepadnavirus DNA through non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J Virol, 1995, 69: 4029-4036. 14 Miller RH, Robinson WS. Hepatitis B virus DNA forms in nuclear and cytoplasmic fractions of infected human liver. Virology, 1984, 137: 390-399. 15 Wong DK, Yuen MF, et al. Quantitation of 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hepatitis B virus DNA i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Hepatology, 2004, 40: 727-737. 16 Jun-Bin S, Zhi C, et al. A quantitative method to detect HBV cccDNA by chimeric primer and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J Virol Methods, 2003, 112: 45-52. 17 Kock J, Theilmann L, Galle P, et al. Hepatitis B virus nucleic acids associated with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do not originate from replicating virus. Hepatology, 1996, 32: 23405-23413. www.bdg365.com 广州家庭医生 ww w. bd g3 65 .c om 广 州 家 庭 医 生
/
本文档为【对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的再认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