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台币经验借鉴

2010-11-23 7页 pdf 444KB 43阅读

用户头像

is_971577

暂无简介

举报
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台币经验借鉴 财经i^坛 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台币经验借鉴 ●谢子光四川文理学院 ■王红照河海大学 [摘要]我国政府在考虑到我国受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影响的出口制造企业的生存危机之后,于2009年年底停止了 自2005年7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已经累计上升了21%的升值步伐。然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在遭受金融危机重创后给人民币升值施加 了较2005年7月以前更为巨大的压力。我国今天在汇率方面遇到的状况与台湾地区曾在_E世纪80年代末所遭受的货币升值压力颇为相似。 人民币到底是否需要继续升值,可以通过对台湾地区8f1年代...
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台币经验借鉴
财经i^坛 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台币经验借鉴 ●谢子光四川文理学院 ■王红照河海大学 [摘要]我国政府在考虑到我国受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影响的出口制造企业的生存危机之后,于2009年年底停止了 自2005年7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已经累计上升了21%的升值步伐。然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在遭受金融危机重创后给人民币升值施加 了较2005年7月以前更为巨大的压力。我国今天在汇率方面遇到的状况与台湾地区曾在_E世纪80年代末所遭受的货币升值压力颇为相似。 人民币到底是否需要继续升值,可以通过对台湾地区8f1年代未至9()年代初的货币升值对台湾地区经济结构的短期和长期影响的分析,为我 国提出可资借鉴的经验及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汇率升值台币 人民币在2002年2月美元开始对其他主要货币.特别是欧元 和日元,贬值之后,面临了巨大的升值压力。美国政府曾要求人 民币按照浮动汇率制下所反映的水平进行直接重估.比如约30% 的幅度(Frankel.2005;Goldstein,2003),而我国则更倾向于采 取渐进的方式使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向弹性汇率转变。2005年 7,EJ我国对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了改革,汇率由盯住美元转变 为钉住一篮子货币,包括许多亚洲货币。之后人民币立即升值了 2.1%。此后的四年人民币对美元分别升值2.6%、3.3%、6.9%和 6.9%。这显然是一个稳定而温和的升值路径。我国出口制造业在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遭受严重冲击。我国货币当 局在2008年年底停止了人民币的升值步伐,至此人民币对美元累 计升值了21.2%。 然而,在伴随金融危机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潮流中。人民币又 受到了空前的升值压力。3月15日美国国会130名众议员联名致信 财长盖特纳、商务部长骆家辉督促前者在4月的报告中将我国列为 汇率操纵国。之后不久,美国众议员筹款委员会对人民币汇率举 行听证会。尽管我国政府的一系列紧急外交活动使美国财政部推 迟了原定于4,915日的是否将我国列为汇率操纵国的决定。人民 币从长远来看升值似乎是在所难免。 然而人民币是否需要升值,若要升值应该采取怎样的升值路 径。升值幅度应该是多少?这样的问题在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中 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要回答这个问题.亚洲其他一些经济体的经 验可以资借鉴。台湾地区1980年代的货币升值经验与我国当前的 状况非常相似。美元在1985年开始对其他主要货币贬值的时候, 特别是马克和日元,新台币也受到了巨大的升值压力。开始,台 湾货币当局抵制压力拒绝升值。1986年德国马克和日元分别对美 元升值35.6%和41.5%的时候,台币只升了5.3%。政府的抵制升 值的政策更大大加剧了投机资金的压力。1987年台湾当局在重 压下被迫升值,随即台币分别在1987年和1988年升值19.2%和 11%。 台币的升值是如何影响台湾地区的经济,是否产生了经济增 长放缓以及失业增加的后果,货币升值在长期又如何影响经济结 国<商场现㈨201嘞月f中删黼硼 构的演进.对于快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的货币是否有一个自然升 值的趋势,我国又能从台湾地区货币升值的经验中学到什么?本 文将试图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台币升值 从1981年到1984年。美国实行了从紧的货币政策和大规模 的财政赤字政策,其所导致的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对美元 计价资产的投资。从而使得美元大幅度的升值。及至1985年的 时候.美元已经被大大地高估了。1985年1月,在国际货币政策 的合作中非同寻常而影响深远的广场被签署。金融市场得 到了暗示,随之美元开始了快速贬值步伐,直到1988年扭转了 1981—1984年问的不利状况时,其升值步伐才停了下来。这个时 候。台湾地区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及不像人民币盯 住美元那样严格的盯住美元政策.其汇率大约保持在39.8台币1 美元的汇率水平。随着美元对主要货币的贬值,台币收到了非常 大的升值压力。开始,当局逆市场趋势而大力地干预外汇市场。 台湾地区的外汇储备迅速地从1985年的226亿美元增加到1986年 的463亿美元。尽管我们从现在看来约一年240.fZ,美元的外汇储备 增长与2004年大陆的2000亿的增长相比小了很多,可在那时还的 确是一个不小的数字。随着国际热钱的不断流入,中央银行失去 了对货币供给的控制。M1的增速从1985年的12.2%陡然增长到 1986年的51.4%。为了勒住脱了缰的货币供给,货币当局很快屈 服于市场压力,停止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并实行了自由浮动的汇 率制度。 此后的1987到1992年间,台币快速对美元升值。1986年, 在货币当局的控制下。升值了5.3%,而同时期的德国马克对美 元升值了35.6%。臼元升值了41.5%。但是随后台币升值的步伐 加快了,1987是19.2%,1988是11.0%。在美元对主要货币贬值 于1988年见底之后,台币继续在1989年升值8.3%,只在1990年 和1991年暂时停止升值。在1992年升值步伐又达到了6.6%。从 1985年到1992年间。台币对美元累计升值58%。 1.短期影响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论述台币升值的两个短期影响。台湾 万方数据 财经i^坛 、螬■ 地区的汇率政策由。死盯住”到“有弹性”的转变过程中货币控 制是否有所加强?台币的升值是如何影响出13部门的产出和就业 的? 对于浮动汇率制一个主要的理由是使货币政策独立成为可 能。货币当局一旦不再被迫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的话,就能够有 效地控制货币供给和信贷吗?在台湾地区又是否如此呢?的确, 来自外汇储备积累的压力在放开汇率后可以减轻。台湾地区的 外汇储备从1987年的767亿美元缓慢地增长到1992年的823亿美 元。货币当局能够重新控制M1的供给。M1的增长。1986年为 51.4%,1987年降为37.4%,1989年降为24.4%.1990贝1J降到 了6.0%。但是信贷的膨胀则难控制的多。基于这个事实,货币 供给和信贷供给在这一时期已经失去联系。在1987年~1992年 M1增长与信贷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实际上是一0.087。而远非一个 通常的趋近于正1的值。通常货币当局是能够以收紧货币的手段 来抑制信贷的膨胀。在M1增长缓慢下滑的同时,信贷却在加速 膨胀,1987增长12.7%,1988是36%。1989是297%,在1991 年~1993年,其年增长率也保持在20%以上的水平。它会持续居 高不下吗? 简短的答案是:货币升值的财富效应会大大发挥作用并且会 催生大量的信贷需求,以致于即使是货币当局不受对外汇市场进 行干预的压力也难以对货币实施有效控制。台币的升值给制造业 以重创,使得源自制造业正常投资需求的信贷大幅萎缩。然而, 台币的升值也至少在会计概念上使许多人的净资产值提高而感觉 变得更富有。转而,他们就会把他们的实体投资转变为当地资 产.特别是房地产。信贷需求在由于金融自由化而使信贷供给放 松的环境下进一步膨胀。于是在1980年代,不得不对利率进行调 整。在1991年相继涌现了一批新的私有银行。台湾地区商业银 行的数量突然从1991年的17家增加到1993的33家。在随后的数 年一些信用合作社和一些信托投资公司也转变为了商业银行。所 以,包括商业银行和中问业务银行在内的全部商业银行的数量从 1991年的25家增加到1993的41家。银行业由此形成的激烈竞争 使得信贷急剧膨胀。因此使股票和房地产泡沫火上浇油。 台湾货币当局将利率降低之后,致使需求导向信贷扩张的货 币升值的痛苦有所减轻。一年期存款利率从1986年的5.44%下降 到1987得5%和1988年的5.13%。无法遏制的信贷扩张给资产价 格泡沫火上浇油。股票价格在1987年上涨了161.7%。在1988年 上涨了121.2%,1989年上涨了47.7%。而房地产价格在这三年分 别上涨了56.2%,112%和27.7%。最终在1990年资产泡沫破裂。 2.长期影响 以上我们分析了台币升值在短期内对制造业产出和出口的消 极影响。那么台币升值从长期来看影响又如何呢?从经济发展的 角度看。在经济发展水平和汇率水平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 快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要经历一个本币一定程度升值的过程似乎 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们从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两个方面来分 析台币升值对经济结构变化的长期影响。 (1)贸易部门 正如以上的描述,台币升值严重地打击了出口导向型的制造 业部门。在先前的1987—1990的四年里,出13增长和产出陡然下 降。全部的劳动力在1987年从820万增加到840万的同时,制造 业的就业却从280万下降到260万。传统劳动密集型的出口部门失 去了竞争力。面对这种挑战,台湾地区的企业不得不调整自己以 适应在高劳动成本的新环境中展开竞争。最终的结构调整基本上 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出1:3制造企业将生产地点转移到劳动成本更低 的地方。起初。这些台湾企业在政府的引导下转移到了东南亚的 一些国家。1991年全年的直接投资流出达至wJ53亿美元,相当进入 东南亚国家资本的三分之二。但是随后,台湾地区的这些企业就 发现将生产转移到大陆更具吸引力,因为在这种东南亚国家的外 国环境中经营更困难。而在这种更加熟悉和更具商业友好的大陆 环境中则决然不同。 第二个方面是遭受打击的资本转移到过去依赖进1:3的中间投 入要素行业.特别是像人造光纤和化工行业。这些行业在技术上 更加精密也更具资本密集性,需要更加娴熟的技术工人,也因此 使得单个劳工的附加价值提升。因此。台币的升值在1980年代促 使其向更具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升级的步伐加速。 第三个方面是抓住新兴信息技术行业的历史机遇以及与建立 于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展开合作与竞争。台湾地区的中小企 业找到了合适的定位。台湾地区的高新技术行业的明显特征是充 分利用技术能力优势、劳动力成本的相对优势及高度的生产适应 性。并且以为跨国公司做代工而闻名。 制造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从不同行业的增加值的变化趋 势得到证实。食品、烟草、纺织、服装、皮革、家具、造纸、 印刷等生产大部分依赖出口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行业的 增加值的份额从1985年的39.3%下降到1990年的306%和1995 年的22.2%。相比之下。具有更高技术密集性和资本密集性的化 工、金属制品、计算机和电子等行业的增加值的份额从1985年的 31.8%增加到1990年的36.1%和1995年的46.9%。这种结构变化 一直持续到2004年。 台币升值带来的结构升级的直接结果就是提升了生产力的 增长。在1981年~2004年期间台湾地区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 4.8%,其中,1981年~1985年是3.9%,1986年一1992年是 5.8%,1993年~1998年是4.5%,1999年一2004年是4.6%。毫 无疑问。1986年.1992年问台币升值迫使或是加速经济结构转变 的结果是使劳动生产率得到巨大提升。当然,这一过程也伴随了 制造业就业的降低。 综上,在1980年代后期的台币升值的压力下,台湾地区的制 造业实现了令人瞩目的从传统的依赖出El的经济向更偏向于技术 密集、知识密集、资本密集型经济的升级。明确对于货物市场台 币升值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外生性的是很重要的.因为台 币升值主要是受了金融市场投机资本流的驱动。 (2)非贸易部门 由台币升值导致的结构调整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大多都 t一㈨2啪锎c唰懈Ⅲ期@万方数据 财经i^坛 是非贸易的服务业的扩张。简而言之,非贸易服务业的产出和就 业的大幅度扩张抵消了大部分制造业遭受的冲击。 从理论上来讲,台币升值对对服务业的扩张的促使或是加速 的作用至少有三个方面。首先,台币升值使市场刺激由出口部门 向非贸易服务业倾斜。随着出口变得低迷,能够迎合国内需求。 特别是房地产业的商业活动变得更加有利可图。其次。台币升值 提升了劳动者的实际收入,至少从商品价格上来讲是这样的。相 应地,本地消费者对非贸易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就有所提升,同时 对当地资产尤其是房地产的投资需求也会提升。在一定程度上, 对一些本地服务和资产的需求是富有收入弹性的,所以台币升值 对其产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最后,台币升值也提升了劳动成 本。按照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台币升值会使得服务的相对价格 上升,因此服务业的份额在现行价格下就会有所扩张。 这种变化也可以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份额的变化趋势中 得到印证。台湾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份额从1981到1985 停留在在约48%的水平几乎没有变化。但是其在1990年和1995年 猛然增加到55%和60%。很明显。在时间点上这个加速增长发生 在1980年代末。商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保险业 的扩张尤为显著,商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从1985年的12.5%增 加到1995年的15.1%,房地产业从6.6%增加到10.4%。金融保险 业从6.1%增加到9.1%。这三个行业总共占去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 2/3。 综上。对于台湾地区的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台币在 1987—1992年闻的升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对我国大陆的借鉴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台湾货币升值的经验对当前如何管理人 民币升值以及向更富弹性的汇率制度转变的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意 义。其一是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很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这在 德国、日本、台湾地区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或地区都发生过。这三 个经济体的一个相同的特征就是具有相对于美国更快速的生产力 增长和更低的通胀。自从1994年人民币开始钉住美元以来,我国 的通胀逐渐进入了很低的水平。甚至在一些年发生了通货紧缩。 因此,从一个长期的视角来看考虑让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是很有必 要地。 在经济增长和汇率之间有一个双向的动态的相互作用。一方 面。升值压力来自强劲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出口的增长;另一方 面,货币升值也反过来对产出结构向具有更高附加值形态的升级 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力。尤其是,货币升值在从以出口为主的经济 结构向更加平衡的由强大内需支撑的消费导向型经济结构转变过 程中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服务业的扩张也会因源于货币升值 的工资上涨的刺激而生。 在过去二十多年当中。出13充当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低 劳力成本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向新兴世界工厂的中国转移的主要诱 因。尽管我国增长奇迹被大肆宣传,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带来的 成本增加的消极面也是不能被忽视的。过去基于廉价土地、廉价 劳力以及松懈的环境控制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将不可持 @<商场现代化>2010年7,EJ(中旬刊)总第617期 续。我国需要升级经济结构而以内需做支撑并向高技术的技术密 集型经济形态转变。温和的货币升值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二是在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还不够发达的背景下汇率政策 从钉住或是严格管理的浮动制到完全浮动汇率的迅速转变是有风 险的,会使金融市场激烈动荡。在巨大的投机资金的压力出现 时,完全浮动汇率制会使汇率趋于矫枉过正。以台湾地区为例, 台币在1986—1992年间58%的升值就很有可能是过度的。结果. 台湾地区遭受了一面是产出剧烈下滑和制造业就业的下降,另一 面是股票和房地产泡沫的短期痛苦。如果台湾地区当初对汇率进 行一定的管理使同时期的汇率稳定升值30%.或是每年升值5%。 将会避免或减轻短期伤痛。这一借鉴对于理解我国已经从2005年 7B采取的逐步放弃过去的严格盯住美元的人民币汇率政策的措施 是特别恰当的。鉴于关于人民币升值的强烈的政治和市场压力。 让人民币汇率恢复2005年7月以来的升值步伐,保持在每年约5% 的水平很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这还取决于我国政府控制 人民币升值幅度的能力。台湾货币当局显然没有这样的能力,因 为其在1986年很快地就屈服于市场的压力了。然而对于我国大 陆。同时协调外汇储备积累量、拒绝干涉、信贷控制和引导以及 其他以汇率保持稳定为目的的政策工具是完全有可能的。 综上所述,台湾货币升值的经验对当前如何管理人民币升值 以及向更富弹性的汇率制度转变的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长 期来看,一些实际升值的温和步伐可以对经济向能够产生更高附 加值的形态升级提供积极的推动力。对于我国来说,一条基于主 动、可控、渐进、温和的货币升值及更富有弹性的路径是可取 的,2005年的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正式这样一种选择,我们也完 全没有理由质疑我国政府会偏离这样的政策路径。2010年6,q19 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令人欣慰的公告,称将进一步推进人民 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随即人民币对美元 单日升值0.43%,这表明在延续先前汇率政策上我国货币管理当 局做出了实质行动。 参考文献: f1】JianWang.Homebias,exchangeratedisconnect,and optimalexchangeratepolicyU1,JournalofInternationalMoneyand Finance,2010(29):55—78 【2]YingfengXu.LessonsfromTaiwan’sexperienceofcurrency appreciation[Jl,ChinaEconomicReview,2008(19):53—65 【3】张五常:汇率之争:世界大乱矣!U1,今日科苑,2010(7): 23-24 【4】施建淮傅雄广许伟: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价格水平 的传递U】,经济研究,2008(7),47—50 【5】张五常:人民币的困境U】,喷州财经学院学报,2008(1): 37-38 f61P锋韩晓亚:长期经济成长与实际汇率演变L『1,经济研 究,2006(7):41-43 【7l陈雨露侯杰:汇率决定理论的新近发展:文献综述U1,当 代经济科学,2005(5):36-38 万方数据 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台币经验借鉴 作者: 谢子光, 王红照 作者单位: 谢子光(四川文理学院), 王红照(河海大学) 刊名: 商场现代化 英文刊名: MARKET MODERNIZATION 年,卷(期): 2010,""(20) 被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7条) 1.Jian Wang.Home bias,exchange rate disconnect,and optimal exchange rate polic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10(29):55-78 2.Yingfeng Xu.Lessons from Taiwan's experience of currency appreciation[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8(19):53-65 3.张五常:汇率之争:世界大乱矣![J],今日科苑,2010(7):23-24 4.施建淮 傅雄广 许伟: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价格水平的传递[J],经济研究,2008(7),47-50 5.张五常:人民币的困境[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8(1):37-38 6.卢锋 韩晓亚:长期经济成长与实际汇率演变[J],经济研究,2006(7):41-43 7.陈雨露 侯杰:汇率决定理论的新近发展:文献综述[J],当代经济科学,2005(5):36-38 相似文献(10条) 1.会议论文 陈皓 利用外资贷款项目外汇汇率风险初探 2001 举例说明利用外资贷款项目的风险组成,包括多种货币汇率差损益、人民币汇率风险和货币总库制中汇总付款的汇率损益,分析引起外汇汇率变化的 主要因素,有物价水平、国际收支、外汇储备、政治、经济、市场等,提出外汇风险的防范措施,包括妥善选择货币,货币保值和通过金融交易等。 2.学位论文 郑平 货币增长中的汇率传递问题 2006 商品是由其物质性、时间性和空间性刻画的货币或服务,商品价格是市场经济中由经济主体在市场上的相互作用而形成(Debreu,1956)。在最优经 济状态中价格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果经济的可达状态是最优的,则存在与这个状态有关的价格系统,使这一状态是均衡的。 价格与汇率分别代表货币的内外价值,汇率传递研究外部价值的变动传递到内部价值的程度与速度。在浮动汇率下,货币条件和预期在汇率和国内 价格的决定中发挥关键作用。货币变动是经济变动的根源,货币的增长将导致物价调整和汇率波动。在这一过程中,汇率变动对物价变动的影响就不再 局限于货币因素,还会有真实经济变量起决定作用。 一、主要内容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和第二章集中在货币分析,第三章和第四章把货币分析和真实分析结合起来,第五章是前面各章在中国的具体应用。 第一章分析货币增长中的价格动态,首先讨论货币供给的动态变化,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说明欠发达国家货币扩张中的最优货币供应问题。 Mckinnon(1973)指出,大多数欠发达国家被压制在远离最优货币化点的地方,使经济走上有效货币扩张路径的货币改革非常必要。 美国1867-1960年的历史表明,货币是决定名义国民收入变动的唯一重要因素,而且就短期来说,货币也是决定实际国民收入变动的唯一重要因素 (FriedmanandSchwartz,1963)。 经济人对当前的货币供给拥有不完全的信息,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信号选择问题(Lucas,1972)。货币经济的特征在于预期的不确定性,在一个充满不 确定性的世界里,货币的重要性表现为它是现在与将来之间的纽带(Keynes,1936)。 在理性预期革命之后,代表性经济人模型及微观基础方法论在经济学领域大获全胜(Tobin,1997)。对预期建模的不同方法之间争论的根源在于新古 典微观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坚持把相同的方法论运用于宏观经济问题和货币问题。 货币扩张的直接效应是降低了名义利率,并且需求和成本方面的压力会促使未来的价格水平上升。Bruno和Fischer(1990)假定政府的政策工具是基 础货币的名义供给量,对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进行了模型解释。 第二章在汇率决定理论的框架中讨论货币增长带来的汇率调整,汇率决定理论目前已成为经济学中研究最多的课题之一(Harvey,1996)。 Dornbusch(1976)的超调理论强调缓慢调整的商品市场与高度活跃的资产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探讨汇率理论的现代思想提供了核心要素。货币扩张的 短期效应完全被资产市场所支配,尤其是资本流动和预期;在长期内商品市场与资产市场的相互作用决定汇率水平。用有效市场来分析汇率调整,预期 和未预期的货币扩张造成的汇率变动路径完全不同。 用资产组合模型来分析汇率的短期决定及长期调整路径,可以追溯到Hume(1752)和Cooper(1969),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这一方法出现了复兴。货币 增长带来的汇率调整包括货币扩张的短期效果、汇率的动态与非单调调整、及国内物价水平的作用。 货币主义认为汇率是一个货币现象,物价(通货膨胀)也是一个货币现象。将实际因素与货币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入到经济分析中来,这将会发挥 更大的作用(Friedman,1969)。可以从汇率决定、汇率变动及传递环节等方面对汇率传递进行真实分析和货币分析,汇率传递不完全的原因既包括货币 因素也包括实体经济的因素,并且不完全传递将对实体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三章讨论汇率波动与汇率传递之间的互动关系。浮动汇率制系统地造成了汇率在短期内偏离购买力平价程度的扩大和频率的增加 (Mussa,1986),汇率波动的持续性导致汇率传递的时滞变长。 理性预期模型不能用标准的宏观经济基本变量来解释汇率运动,称之为汇率脱节(ObstfeldandRogoff,2000)。市场微观结构理论近几年发展很快 (Lyons,2001),汇市中的投资者很多只是噪声交易者,而代表买卖双方订单之间净额的订单流是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之后出现了以美元化为代表的 货币替代现象,货币替代将产生汇率运动的非系统性。Harrod(1933)、Balassa(1964)及Samuelson(1964)都曾用生产力差异来说明汇率对购买力平价的 偏离。 Dornbusch(1978)通过一个小国模型指出短期内名义扰动将在国际上传递。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不是要防止变化的发生,而是要开创一种能够对变化做 出有效调整的政策体系,使这些变化的破坏性最小。 Devereux、Engel和Storgaard(2003)在开放宏观经济框架下提出一个内生传递模型,汇率和传递是同时决定的并相互影响。计价货币的选择、企业 的价格设定行为(Krugman,1987)会影响到汇率传递的程度(0bstfeldandRogoff,1995)。汇率传递低有可能意味着在均衡时汇率的波动性较高 (Krugman,1989;BettsandDevereux,1996)。在外汇市场上存在着多重均衡,基本因素并不完全决定结果,而动物精神、自我实现的预言,以及太阳黑 子等都将会影响总结果(BenhabibandFarmer,1999)。 第四章讨论汇率传递的不完全性,价格在短期内对汇率变化仅做出部分的调整。如果一价定律成立,则汇率传递是完全的。在超调模型的框架内结 合资产组合模型分析传递系数,传递系数是大于0而小于1的正数。 一般来讲,汇率变动先影响进出口价格,然后影响国内生产价格,最后才影响到国内消费价格(JonathanMcCarthy,2000)。Menon(1995)、 Goldberg和Campa(2002)、EleanorDoyle(2004)等研究了不同环节的汇率传递系数,Dornbusch和Krugman(1989)则从市场结构角度分析了传递系数。20世 纪90年代以来,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汇率传递系数一起降低。 汇率传递不完全的原因包括一价定律失效,市场结构与产业组织的影响(Menon,1996;YushiYoshida,2003),沉没成本理论 (BaldwinandKrugman,1989;Dixit,1989),市场份额考虑(Krugman,1989;FrootandKlemperer,1989)等。其它的解释包括运输成本的影响 (ObstfeldandRogoff,2000b),预期(Parsley,1995),开放程度(McCarthy,1999),经济周期(LeidermanandBar-Or,1999;GoldfajnandWerlang,2000)等 。 在其它条件不变时,汇率对国内物价的迅速传递将降低支出转换效应;而且汇率传递程度越低,同样的贸易改善就需要更大的汇率贬值幅度 (GiovxnniP.O.,2002)。国内价格与汇率变化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汇率传递程度可以成为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 第五章分析中国宏观层面上的汇率传递实际。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伴随着货币的快速扩张,货币的功能逐渐增强且作用范围逐步扩大。 1979年到2004年的汇率方程回归结果表明,随着货币供给的增加,名义有效汇率下降,即人民币汇率将升值。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人民币的贬 值趋势,而且在中国人均GDP刚超过1000美元不久,人民币就面临着强大的外部升值压力。对这两个谜的解释,除了传统汇率理论有许多限制性假定以外 ,答案可能要从中国经济转型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来寻找。 1979-2004年通货膨胀单方程的计量分析表明,CPI有较强的持续性,其上一期的值仍会对本期产生较大的影响。CPI与生产率、滞后一期的M2增长率 及名义有效汇率呈正相关,与滞后一期的贸易开放度负相关。中国从1985年开始基本全面放开价格,物价变动的轨迹发生了结构性变化。1985-2004年协 整检验表明,在CPI、M2增长率、金融开放度与名义有效汇率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汇率变动传递到物价上的程度更高。 中国的货币政策中应该考虑汇率传递程度,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稳定性”已经逐步地与经济发展不适应,应加大 人民币汇率弹性(MasahiroKawai,2004)。一种带来一般价格水平的稳定性及可预测性的货币结构,是健康的、无通胀的经济增长的基本前提,这也是货 币改革的目标。 二、论文的创新之处 1.研究角度创新。汇率传递是国际经济学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全文以货币运动为主线,从经济增长中货币增长的必然性出发,将货币分析与真实分 析结合起来,深入探讨了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增长中的汇率传递问题。 2.探讨了汇率波动与汇率传递的双向影响,非有效的外汇市场、生产力冲击及货币替代等产生汇率脱节,经济扰动的溢出效应则突出了国际协调的 必要性,浮动汇率下汇率波动的持续性导致汇率传递的时滞变长。 3.从汇率决定理论(一价定律、超调理论与资产组合模型)、传递环节及市场结构等不同角度分析了汇率传递系数,较为全面地总结出不完全传递的 原因,并且分析了传递不完全对真实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影响。 4.对中国汇率传递的实际分段做了实证研究。首先对1979-2004年通货膨胀的单方程做计量分析,再对1985-2004年的数据做协整分析。1985年之后 ,汇率变动对CPI的影响更大,市场化改革使汇率在宏观经济中的调节作用大为提高,并试图对两个人民币汇率之谜给出合理的解释。 3.期刊论文 焦百强.JIAO Bai-qiang 亚洲货币单位与东亚汇率合作机制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20(4) 亚洲货币单位(ACU)若在2006年正式对外发布,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将推动东亚货币合作的进程.同时东亚汇率合作机制的建立又是东亚货币合作的核心 .文章重点探讨东亚汇率合作机制的合作模式及现实可行性,提出盯住"混合驻锚"的货币篮汇率合作,即东亚各经济体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退出传 统的单一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实行共同盯住"混合驻锚"的货币篮汇率合作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东亚汇率合作机制的建立对中国的启示和中国的作为 . 4.期刊论文 李纪兵.李阳生 汇率变化对一国经济与货币的影响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1,""(6) 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保汇率,日本降汇率.本文对日本为什么要降低汇率作为解释:汇率变化是一国货币发行情况的晴雨表,汇率稳定不一定好,汇率 下降表明本国货币发行情况相对较好,汇率上升表明本国货币发行情况恶化.货币发行水平高于其他国家有利于调动劳动积极性,取得国际竞争优势,对进 口呼出口都有益,汇率下降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中国处在"经济转型"中,劳动潜力巨大,这意味着汇率下降是正常的,汇率稳定、上升是不正常的.防止币 值高估,使汇率平稳下降,是完成中国经济转型的必备条件,而限制货币发行,阻止汇率下降,则很有可能出现币值高估的情况,使金融危机在中国重演. 5.学位论文 黄捷 东亚汇率合作浅析 2007 在开放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各国的经济增长均离不开彼此间的协调与合作,汇率合作是国家间开展经济协作的重要方面之一。面对区域美元化的加 深、欧元诞生及欧元区的扩展,东亚能否形成有效的汇率合作机制,进而构建东亚货币联盟,对于今后亚洲在与美元区、欧元区的竞争中能否占据一席 之地有着举足轻重盼作用。而且,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事实也说明,东亚各国在货币领域各自为政、缺乏区域协调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加强区域 内的汇率合作,建立预防和化解金融动荡的机制,维持东亚地区的金融稳定势在必行。 本文研究的框架如下: 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说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渐加快的今天,全球范围内的一系列的金融危机如20世纪80年代拉美 债务危机和90年代英国、墨西哥和俄罗斯的货币危机,特别是东南亚金融危机都与汇率制度的安排密切相关,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是各国和地区都必须 面对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汇率作为一个外生的相对价格指标,其变动直接决定着一国涉外经济交易的价格水平,决定着实际有效汇率的波动。而汇 率合作是货币金融合作中的重要~环,建立货币金融合作区域制度安排,必然涉及汇率制度的合作。在东亚经济合作日益密切,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增 强的情况下,中、日、韩与东盟如何通过合作实现汇率的稳定,从而为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良好发展提供保障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国内外众多专家、 学者对这一课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第二章区域汇率合作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汇率合作涉及到的几个重要理论,包括:开放经济下政策国际协调的基本原理,说明国际间政策协调 是区域货币合作的最基本形式;最优货币区理论,阐明了最优货币区的单一指标分析,并应用克鲁格曼建立的GG-LL模型对最优货币区进行成本--收益综 合分析;汇率目标区理论,分析了实施汇率目标区进行汇率合作的要点,重点研究了克鲁格曼的汇率目标区模型。这一章通过理论上的探讨为下文分析 区域汇率合作的现实情况搭建框架,做好铺垫。 第三章东亚汇率合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首先对东亚进行汇率合作进行了必要性分析,指出随着东亚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为了防范货币危机和 争取国际货币经济利益,避免区域内各国实施“以邻为壑”的政策,培育东亚经济体资本市场,东亚各国需要建立新的汇率合作机制。在分析了东亚汇 率合作已经取得的成果,诸如《清迈协议》和亚洲统一债券市场等之后,对各国现有汇率制度进行了小结,指出东亚建立区域汇率合作机制还面临很多 困难,在如何解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区内缺乏明显的核心货币以及区域汇率合作面临的政治方面障碍等问题上,各国都需要从现实出发和从长远利 益考虑,本着政经分离的原则,优先加强在经贸上的合作,通过经济技术上的互动和互利,增强政治上的共识和互信,创造和开辟国际协商和协调的渠 道,逐渐化解彼此间的猜疑和分歧。 第四章东亚汇率合作前景是本文重点。本章首先分析创建东亚统一货币篮子的可能性,应用上文提到的理论对东亚现实情况进行分析,给出东亚创 建统一货币篮子的可能办法。在有了统一货币篮子之后,还需要考虑的问题是,统一货币篮子对各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完全内生的货币篮子使得各国货 币政策具有独立性,完全外生的货币篮子使得各国货币政策丧失独立性;而对于东亚的现实情况来说,混合货币篮子可能是更为现实的考虑,而分析的 结果显示,混合货币篮子更趋向于一个外生的货币篮子,也就是说如果采用混合货币篮子的话,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将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在进行 区域汇率合作的同时,各国就必须面对国际游资的冲击,而区域汇率合作和各国汇率政策独立性之间就形成了一对矛盾。那么如何化解这一对矛盾呢? 本文认为,要在亚洲建立一个稳定的货币区首先要做的是各国央行采用相同的政策目标,而这个问题首先要把目标定在通货膨胀目标上。为了协调 区域内各国资本流动速度,各国不应承诺将汇率维持在某一水平。当然,这并不是说执行货币政策的时候就可以忽略汇率这一因素。或者可以说成是在 通货膨胀目标政策执行之后再来关注汇率的变动。这一点,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最后,本文给出了东亚货币联盟的可能实现途径。 6.期刊论文 丁志杰.张薇薇.Ding Zhijie.Zhang Weiwei 一篮子货币构造及其在汇率管理中应用 -金融与经济 2007,""(2) 包括货币当局在内,社会对一篮子货币的认识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区,严重影响到参考一篮子货币在人民币汇率管理中的作用.本文以特别提款权为 例介绍一篮子货币的构造方法,指出是篮子货币的数量而非权重不变,进而探讨一篮子货币在汇率管理中的应用经验,分析篮子汇率与有效汇率之间的差异 ,在此基础上就人民币汇率如何参考一篮子进行调节提出政策建议. 7.学位论文 谭锦财 中国货币状况指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2008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货币政策松紧程度的指标,货币状况指数越来越多地被各国中央银行采用,一些国家央行以之作为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更多央 行把它作为制定货币政策时的参考指标。传统的货币状况指数涵盖利率和汇率两个因素,它是协调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重要依据。本文拓展了传统货 币状况指数的概念,综合考虑利率、汇率和货币供应量三个因素,在估算这三个因素权重的基础上,计算出反映我国货币政策松紧程度的货币状况指数 。文章分析中国近年来实际货币状况指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量化了利率、汇率、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对中国货币政策松紧程度变动的贡献率。 第一部分是导论,从论文研究背景、选题意义,界定了论文研究的对象是利率、汇率、货币供应量以及由三者决定的中国货币状况指数。首先根据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特点,说明在我国货币状况指数构建的过程中选择这三个变量的理由。突出了信贷渠道仍然是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最 重要的途径。重点指出:在构建我国的货币状况指数时,有必要在传统的货币状况指数基础上加入货币供应量变量,把利率、汇率、货币供应量三者结 合起来,才能全面反映货币政策的松紧变化。另外,本部分还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了自己论文研究的重点、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是对有关货币状况指数的现有研究成果的系统检索和回顾,目的在于把握货币状况指数的理论基础。Duguay(1994)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 论认为,相对于货币和信贷总量,货币政策更依赖于利率和汇率来传导。Mishkin(2001)认为,在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容易引发金融危机,因此应该对汇 率特别关注。货币状况指数可以定义为相对于基期的利率和汇率变化的加权平均,权重反映了利率和汇率变化在一定时期内对总需求的影响程度。 通过对货币状况指数的功能研究与缺陷研究的归纳总结,认识货币状况指数作为货币政策指示器或操作目标的作用以及它所存在的问题。一方面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盯住货币状况指数自动实现预期的货币政策目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货币当局政策意图的透明度和可靠性,监督金融市场的波 动,使货币政策更为有效。另一方,国内外学者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多样性、货币状况指数模型变量的动态性、随机扰动变量的不可预测性等方面对 货币状况指数的缺陷进行了系统总结。 第三部分是对货币状况指数的概述。简单介绍了货币状况指数的产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经典理论,包括利率传导机制理论、汇率传导机制理论 和货币供应量传导机制理论。接着介绍了构建中国货币状况指数的基本问题、货币状况指数的表达式以及目前货币状况指数权重估算方法的优缺点。最 后指出货币状况指数的三大用途:1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2货币政策指示器;3货币政策规则。 第四部分实证研究。利用VAR(向量自回归)方法建立模型以及利用1998年1季度至2007年3季度的数据,估算货币状况指数中实际利率、有效汇率、实 际货币供应量三者的权重,然后利用计算出来的三者权重并选择适当的基期计算中国的货币状况指数,并且以此为框架研究中国的汇率、利率、货币供 应量三者之间的关系。这部分实证的结果为:AM:AR:AQ==3.624:1.283:1即实际货币供应量、实际利率、有效汇率的权重之比为3.624:1.283:1。 接着,运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中国货币状况指数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并且综合上述的结果进一步讨论如何利用汇率、利率、货币供应量来进行 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调控。 第五部分是结论与启示。通过第四部分的实证结果,最终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一、由汇率、利率与货币供应量变动所决定的货币状况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一个国家货币环境的整体变化。由于汇率和利率是广义的货币政策工具 ,所以汇率、利率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综合地反映到货币状况指数上就体现了一个国家货币政策或者货币环境的变化。因此,货币状况指数可以作为中 国货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的一个良好的指示器。并且通过对货币状况指数与经济增长进行因果检验,证实了货币环境的松紧是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 原因。 二、在中国,货币供应量对产出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其次,短期有效利率对产出的影响要大于有效汇率对产出的影响,这也就是说,实证结果说明 了利率工具比汇率工具更为有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更多的是制度方面的,例如人民币汇率制度事实上一种固定汇率制度。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 和汇率制度改革的进行,相信汇率工具和利率工具会变得更为有效。 三、从实证的结果可以看出,举个例子来说,在保持货币供应量和汇率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增加(或减少)0.2172与保持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不变的情 况下,汇率增加(或减少)0.163对于总产出的影响是一样的。利用这样的一个关系就可以合理利用利率、汇率与货币供应量工具对经济增长实行宏观调控 。 四、在中国,由实际利率、有效汇率与实际货币供应量决定的中国货币状况指数与经济增长的联动性很强。在货币政策宽松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增 加;反之,货币政策紧缩,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因此,需要有效地协调利率、汇率与货币供应量工具,审时度势使之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手段。 这部分的最后,从货币状况指数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启示的角度对汇率、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议,并对我国货币状况指数本身及其对宏 观经济的影响作了。另外,针对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局性,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8.期刊论文 奚媛媛 人民币汇率与主要非美元货币汇率的相关性分析——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的实证研究 -南京 审计学院学报2007,4(1) 本文对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与主要非美元货币汇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与日元汇率呈 中度或低度负相关,与港币汇率存在中度负相关,对欧元、英镑汇率则表现出高度正相关性. 9.期刊论文 叶玉书 步出单一盯住制与亚洲货币的一体化--汇率自动稳定器设计之三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17(1) 中国加入WTO之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一是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笔者提出的汇率自动稳定器已经可以实现人民币对美 元中心汇率的自适应,从而有助于人民币汇率的"可控性"难题的彻底解决[1][2].二是告别只盯住美元单一货币的汇率制度,实现盯住权重可动态调整的适 应"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制度.三是积极推动亚洲货币一体化的过程,首先是实现中国货币的一体化,特别是人民币与港元的一体化;其次是实现东盟10国和 中国、日本、韩国货币的一体化. 10.学位论文 张羽屏 香港联系汇率制的适宜性研究 2008 香港的联系汇率制自1983年确立以来就一直备受关注,理论界对香港联系汇率制的研究也较多,特别是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期间。危机期间,国际 投机资金对香港的猛烈攻击给香港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此后,许多学者对香港联系汇率制(Linked Exchange Rate)的优缺点进行了全方位的考 察,其中有些人对香港是否适合采用联系汇率制提出了质疑。2001年,阿根廷遭受到严重的金融危机,被迫放弃了货币局制度(Currency BoardArrangement),学术界进而对联系汇率制本身的合理性产生了怀疑。近年来,在“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的推动下,香港与中国 大陆的经济往来日趋紧密。逐渐有一些人开始提出让港币与人民币挂钩的建议。以往的这些研究大多数局限于对联系汇率制本身优缺点的考察,而很少 将联系汇率制与香港经济结构、外部经济环境以及港府经济治理理念等因素结合起来研究。 本文认为,每个经济体的经济、社会、政治等情况都不一样,同样的,每种汇率制度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汇率制度并无普世性的好坏之 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别。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本文从制度适宜的角度全面综合地考察了联系汇率制与香港经济、政府经济 治理理念的匹配性问题,而不是单纯地就联系汇率制本身的优劣进行分析。另外,作为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金融深化:中国模式及类比较研究》 ——的子课题,本文立足于国际而并不局限于香港本身,通过香港与阿根廷、新加坡的比较研究,更深刻地说明了为何香港适合选择联系汇率制,而阿 根廷和新加坡却不适合。 作为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香港如何审视、改善或改变汇率制度,无论对香港自身还是对中国大陆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制度适宜性的 角度研究香港联系汇率制,在以下四个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1、1997年回归之后,香港经济与中国大陆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香港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研究香港经济其实就是研究中国 经济研究的一个部分。香港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通道,是中国经济国际化的桥头堡。香港的汇率制度不仅对香港经济的稳健运行至关重要 ,对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将面临深刻的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香 港的汇率制度,对香港和中国大陆未来的汇率制度选择都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的研究是对理论界众多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综合运用和经验检验,可以作为汇率制度理论研究的补充。长期以来,汇率制度选择一直是国际 金融领域最为核心的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学界关于汇率制度的研究已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创立了许多经典理论,如最优货币区理论、 经济结构论、“两极论”等等。汇率制度指的是货币当局就本币与外币的汇率形成机制和可兑换性做出的制度性规定。汇率的变化会从进出口商品价格 和境内外资产相对价格两个方面影响到一国经济。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提升,汇率制度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愈发显得关键。本文的研究基 础是国际经济学界已经创立的众多汇率制度选择理论。本文把这些传统汇率制度选择理论放在“制度适宜性”的框架之中,并运用该框架对联系汇率制 与香港的匹配性进行全方位的考察研究,因此可以作为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研究的补充。 3、本文是对货币局制度全面的辩证的研究。香港所实行的联系汇率制是传统货币局制度的变体,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区别仅仅存在于技术层面。 货币局制度最早于1849年在英属殖民地毛里求斯实行,并作为殖民统治手段的一种,在20世纪初较为流行。时至今日,仍然有超过十个以上的经济体保 留了这种汇率制度(也可以称为货币制度)。作为使用货币局制度的最具代表性的经济体,香港是货币局制度研究的一个典型案例。本文认为,某一种汇 率制度本身的优点与缺点都是相对的,依赖于经济体的特征与该种汇率制度的特点的匹配性。本文从“制度适宜性”的角度研究香港联系汇率制,其实 也是对货币局制度本身全面的辩证的再研究。 4、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本文的研究对于香港汇率制度选择以及汇率制度的优化调整都将起到一定积极作用。自香港实行联系汇率制以来,香港自身 经济的特点以及港府的经济治理理念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此过程中,特别是自进入21世纪以来,香港面临的外部环境也在逐渐发生改变。最近,由次 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极有可能会对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构成颠覆性的影响。面对这一系列的变化,香港是否应当继续保持联系汇率制,是否应当改变 锚货币(anchor currency)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密切关注和研究。 本文的基本分析思路是:首先较为详细的介绍说明香港联系汇率制的运作原理和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特点以
/
本文档为【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台币经验借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