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黄石公素书

黄石公素书

2010-11-24 13页 doc 71KB 69阅读

用户头像

is_022475

暂无简介

举报
黄石公素书黄石公素书 原始章第一 注曰:【道不可以无始。】道者,人之所蹈(蹈犹走路也),使万物不知其所由。曰:【道之衣被万物,广矣,大矣。一动息,一语默,一出处,一饮食(之间)。大而八纮之表,小而芒(纤)芥之内,何适而非道也?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见之谓之仁;智不足以尽,故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不足以见,故日用而不知也。】(故知道鲜矣!)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注曰:【离而用之则有五,合而浑之则为一;一之所以贯五,五所以衍一。】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注曰:【有求之谓欲。欲而不得,非德之至也。求于规矩者,得方圆而已...
黄石公素书
黄石公素书 原始章第一 注曰:【道不可以无始。】道者,人之所蹈(蹈犹走路也),使万物不知其所由。曰:【道之衣被万物,广矣,大矣。一动息,一语默,一出处,一饮食(之间)。大而八纮之表,小而芒(纤)芥之内,何适而非道也?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见之谓之仁;智不足以尽,故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不足以见,故日用而不知也。】(故知道鲜矣!)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注曰:【离而用之则有五,合而浑之则为一;一之所以贯五,五所以衍一。】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注曰:【有求之谓欲。欲而不得,非德之至也。求于规矩者,得方圆而已矣;求于权衡者,得轻重而已矣。求(至)于德者,无所欲而不得。君臣父子得之,以为君臣父子;昆虫草木得之,以为昆虫草木。大得以成大,小得以成小。迩之一身,远之万物,无所欲而不得(者)也。】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注曰:【仁之为体如天,天无不覆;如海,海无不容;如雨露,雨露无不润。慈慧恻隐,所以用仁者也。非(有心以)亲于天下,而天下自亲之。无一夫不获其所,无一物不获其生。《书》曰:“鸟、兽、鱼、鳖咸若。”《诗》曰:“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其仁之至也。】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注曰:【理之所在,谓之义;顺理决断,所以行义。赏善罚恶,义之理也;立功立事,义之断也。】 礼者,人之所履(履者,言人之举动不出乎规矩),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注曰︰【礼,履也。朝夕之所履践而不失其序者,皆礼也。言、动、视、听,造次必于是,放、僻、邪、侈,从何而生乎?】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注曰:【老子曰:“夫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者,散也。道散而为德,德散而为仁;仁散而为义,义散而为礼。五者未尝不相为用,而要其不散者,道妙而已。老子言其体,故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黄石公言其用,故曰:“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注曰:【盛衰有道,成败有数;治乱有势,去就有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注曰:【道犹舟也,时犹水也;有舟楫之利而无江河以行之,亦莫见其利涉也。】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尚父阿衡帝师王佐);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注曰:【养之有素,及时而动;机不容发,岂容拟议者哉?】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注曰:【道高则名垂于后而重矣。】 正道章第二 注曰:【道不可以非正。】 德足以怀远。 注曰︰【怀者,中心悦而诚服之谓也。】 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 注曰:【有行有为,而众人宜之,则得乎众人矣。天无信,四时失序;人无信,行止不立。人若志诚守信,乃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必忠信,一言议定再不肯改议、失约。有得有为而众人宜之,则得乎众人心。一异者,言天下之道一而已矣,不使人分门别户。赏不先于身,利不厚于巳;喜乐共用,患难相恤。如汉先主结义于桃园,立功名于三国;唐太宗集义于太原,成事于隋末,此是义足以得众道理。】 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注曰:【嫌疑之际,非智不决。】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注曰:【孔子为委吏乘田之职是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 注曰:【迫于利害之际而确然守义者,此不回也。(临难毋茍免)】 见嫌而不苟免。 注曰:【周公不嫌于居摄,召公则有所嫌也。孔子不嫌于见南子,子路则有所嫌也。居嫌而不苟免,其惟至明乎。】 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注曰:【俊者,峻于人也;豪者,高于人;杰者,桀于人。有德、有信、有义、有才、有明者,俊之事也。有行、有智、有信、有廉者,豪之事也。至于杰,则才行足以名之矣。然,杰胜于豪,豪胜于俊也。】 求人之志章第三 注曰:【志不可以妄求。】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注曰:【人性清净,本无系累;嗜欲所牵,舍己逐物。】 抑非损恶,所以禳过。 注曰:【禳,犹祈禳而去之也。非至于无,抑恶至于无,损过可以无禳尔。】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注曰︰【色败精,精耗则害神;酒败神,神伤则害精。】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注曰︰【于迹无嫌,于心无疑,事乃不误尔。】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注曰︰【有圣贤之质,而不广之以学问,弗勉故也。】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注曰︰【行欲高而不屈,言欲微而不彰。】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 注曰︰【管仲之计,可谓能九合诸侯矣,而穷于王道;商鞅之计,可谓能强国矣,而穷于仁义;弘羊之计,可谓能聚财矣,而穷于养民;凡有穷者,俱非计也。】 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注曰︰【闻誉而喜者,不可以得友直。】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 注曰︰【极高明而道中庸,圣贤之所以接人也。高明者,圣人之所独;中庸者,众人之所同也。】 任材使能,所以济物。 注曰︰【应变之谓材,可用之谓能。材者,任之而不可使;能者,使之而不可任,此用人之术也。】 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注曰︰【谗言恶行,乱之根也。】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注曰︰【因古人之迹,推古人之心,以验方今之事,岂有惑哉?】 先揆后度,所以应卒。 注曰︰【执一尺之度,而天下之长短尽在是矣。仓卒事物之来,而应之无穷者,揆度有数也。】 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注曰︰【有正、有变、有权、有经。方其正,有所不能行,则变而归之于正也;方其经,有所不能用,则权而归之于经也。】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 注曰︰【君子语默以时,出处以道;括囊而不见其美,顺会而不发其机,所以免咎。】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注曰︰【橛橛者,有所恃而不可摇;梗梗者,有所立而不可挠。孜孜者,勤之又勤;淑淑者,善之又善。立功莫如有守,保终莫如无过也。】 本德宗道章第四 注曰︰【言本宗不可以离道德。】 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 注曰︰【谋之欲博。】 安莫安于忍辱。 注曰:【至道旷夷,何辱之有。】 先莫先于修德。 注曰︰【外以成物,内以成己,此修德也。】 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 注曰︰【无所不通之谓神。人之神与天地参,而不能神于天地者,以其不至诚也。】 明莫明于体物。 注曰︰【《记》云︰“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如是,则万物之来,其能逃吾之照乎!】 吉莫吉于知足。 注曰︰【知足之吉,吉之又吉。】 苦莫苦于多愿。 注曰︰【圣人之道,泊然无欲。其于物也,来则应之,去则无系,未尝有愿也。古之多愿者,莫如秦皇、汉武。国则愿富,兵则愿疆;功则愿高,名则愿贵;宫室则愿华丽,姬嫔则愿美艳;四夷则愿服,神仙则愿致。然而,国愈贫,兵愈弱;功愈卑,名愈钝;卒至于所求不获而遗恨狼狈者,多愿之所苦也。夫治国者,固不可多愿。至于贤人养身之方,所守其可以不约乎!】 悲莫悲于精散。 注曰︰【道之所生之谓一,纯一之谓精,精之所发之谓神。其潜于无也,则无生无死,无先无后,无阴无阳,无动无静。其舍于神也,则为明、为哲、为智、为识。血气之品,无不禀受。正用之, 则聚而不散;邪用之,则散而不聚。目淫于色,则精散于色矣;耳淫于声,则精散于声矣。口淫于味,则精散于味矣;鼻淫于臭,则精散于臭矣。散之不已,岂能久乎?】 病莫病于无常。 注曰:【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有常也;人而无常,不其病乎?】 短莫短于苟得。 注曰︰【以不义得之,必以不义失之;未有苟得而能长也。】 幽莫幽于贪鄙。(啬于财曰贪鄙。如虞受晋璧,乘蜀纳秦金牛是也,利令智昏。) 注曰︰【以身豮物,闇莫甚焉。】 孤莫孤于自恃。 注曰︰【桀纣自恃其才,智伯自恃其疆,项羽自恃其勇,高莽自恃其智,元载、卢杞,自恃其狡。自恃,则气骄于外而善不入耳;不闻善则孤而无助,及其败,天下争从而亡之。】 危莫危于任疑。 注曰︰【汉疑韩信而任之,而信几叛;唐疑李怀光而任之,而怀光遂逆。】 败莫败于多私。 注曰︰【赏不以功,罚不以罪;喜佞恶直,党亲远疏;小则结匹夫之怨,大则激天下之怒,此多私之所败也。】 遵义章第五 注曰︰【遵而行之者,义也。】 以明示下者闇。 注曰︰【圣贤之道,内明外晦。惟,不足于明者,以明示下,乃其所以闇也。】 有过不知者蔽。 注曰:【圣人无过可知;贤人之过,造形而悟;有过不知,其愚蔽甚矣!】 迷而不返者惑。 注曰︰【迷于酒者,不知其伐吾性也。迷于色者,不知其伐吾命也。迷于利者,不知其伐吾志也。人本无迷,惑者自迷之矣!】 以言取怨者祸。 注曰:【行而言之,则机在我,而祸在人;言而不行,则机在人,而祸在我。】 令与心乖者废。 注曰︰【心以出令,令以心行。】 后令缪前者毁。 注曰︰【号令不一,心无信而事毁弃矣!】 怒而无威者犯。 注曰:【文王不大声以色,四国畏之。故孔子曰:不怒而威于呋钺。】 好众辱人者殃。 注曰:【己欲沽直名而置人于有过之地,取殃之道也!】 戮辱所任者危。 注曰︰【人之云亡,危亦随之。】 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 注曰:【谗者,善揣摩人主之意而中之;而忠者,推逆人主之过而谏之。谗者合意多悦,而忠者逆意者多怨;此子胥杀而吴亡;屈原放,而楚灭是也。】 近色远贤者惛,女谒公行者乱。 注曰︰【如太平公主,韦庶人之祸是也。】 私人以官者浮。 注曰︰【浅浮者,不足以胜名器,如牛仙客为宰相之类是也。】 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 注曰︰【陆贽曰︰“名近于虚,于教为重;利近于实,于义为轻。”然则,实者所以致名,名者所以符实。名实相资,则不耗匮矣。】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注曰︰【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自厚者,自满也。非仲尼所谓:“躬自厚之厚也”。自厚而薄人,则人才将弃废矣。】 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 注曰︰【措置失宜,群情隔息;阿谀并进,私豮并行。人人异心,求不沦亡,不可得也。】 既用不任者疏。 注曰︰【用贤不任,则失士心。此管仲所谓:“害霸也。”】 行赏吝色者沮。 注曰︰【色有靳吝,有功者沮,项羽之刓印是也。】 多许少与者怨。 注曰︰【失其本望。】 既迎而拒者乖。 注曰:【刘璋迎刘备而反拒之是也。】 薄施厚望者不报。 注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覆之、载之,含之、育之,岂责其报也。】 贵而忘贱者不久。 注曰︰【道足于己者,贵贱不足以为荣辱;贵亦固有,贱亦固有。惟小人骤而处贵则忘其贱,此所以不久也。】 念旧而弃新功者凶。 注曰︰【切齿于睚眦之怨,眷眷于一饭之恩者,匹夫之量。有志于天下者,虽仇必用,以其才也;虽怨必录,以其功也。汉高祖侯雍齿,录功也;唐太宗相魏郑公(征),用才也。】 用人不得正者殆,疆用人者不畜。 注曰︰【曹操疆用关羽,而终归刘备,此不畜也。】 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 注曰︰【有以德强者,有以人强者,有以势强者,有以兵强者。尧舜有德而强,桀纣无德而弱;汤武得人而强,幽厉失人而弱。周得诸侯之势而强,失诸侯之势而弱; 唐得府兵而强,失府兵而弱。其于人也,善为强,恶为弱;其于身也,性为强,情为弱。】 决策于不仁者险。 注曰︰【不仁之人,幸灾乐祸。】 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 注曰:【凋,削也。文中子曰︰“多敛之国,其财必削。”】 战士贫,游士富者衰。 注曰︰【游士鼓其颊舌,惟幸烟尘之会;战士奋其死力,专捍强场之虞。富彼贫此,兵势衰矣!】 货赂公行者昧。 注曰︰【私昧公,曲昧直也。】 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 注曰︰【暴则生怨。】 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 注曰︰【浊,溷也。】 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 注曰︰【“刑者,原于道德之意而恕在其中;是以先王以刑辅德,而非专用刑者也。故曰︰“牧之以德则集,绳之以刑则散也。”】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 注曰:【人心不服则叛也。】 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 注曰︰【非所宜加者,酷也。】 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注曰︰【有吾之有,则心逸而身安。】 安礼章第六 注曰:【安而履之为礼。】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豫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注曰︰【善积则致于福,恶积则致于祸;无善无恶,则亦无祸无福矣。】 饥在贱农,寒在惰织;安在得人,危在失士;富在迎来,贫在弃时。 注曰:【唐尧之节俭,李悝(克)之尽地利,越王勾践之十年生聚,汉之平准,皆所以迎来之术也。】 上无常躁,下多疑心。 注曰:【躁静无常,喜怒不节;群情猜疑,莫能自安。】 上无常躁,下多疑心。 注曰:【躁静无常,喜怒不节;群情猜疑,莫能自安。】 轻上生罪,侮下无亲。 注曰:【轻上无礼,侮下无恩。】 近臣不重,远臣轻之。 注曰:【淮南王言:去平津侯如发蒙耳。】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注曰:【暗也。明也。】 枉士无正友。 注曰:【李逢吉之友,则“八关”、“十六子”之徒是也。】 曲上无直下。 注曰:【元帝之臣则弘恭、石显是也。】 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 注曰:【非无贤人、善人,不能用故也。】 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 注曰:【人不能自爱,待贤而爱之;人不能自养,待贤而养之。】 国将霸者士皆归。 注曰:【赵杀鸣犊,故夫子临河而返。】 邦将亡者贤先避。 注曰:【若微子去商,仲尼去鲁是也。】 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 注曰:【此四者,以明人之浅则无道德;国之浅则无忠贤也。】 山峭者崩,泽满者溢。 注曰:【此二者,明过高、过满之戒也。】 弃玉取石者盲。 注曰:【有目与无目同。】 羊质虎皮者柔。 注曰:【有表无里,与无表同。】 衣不举领者倒。 注曰:【当上而下。】 走不视地者颠。 注曰:【当下而上。】 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 注曰:【才不胜任谓之弱。】 足寒伤心,人怨伤国。 注曰:【夫冲和之气,生于足,而流于四肢,而心为之君,气和则天君乐,气乖则天君伤矣。】 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民先弊。 注曰:【自古及今,生齿富庶,人民康乐;而国衰者,未之有也。】 根枯枝朽,民困国残。 注曰:【长城之役兴,而秦国残矣!汴渠之役兴,而隋国残矣!】 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 注曰:【汉武欲为秦皇之事,几至于倾;而能有终者,末年哀痛自悔也。桀纣以女色而亡,而幽王之褒姒同之。汉以阉宦亡,而唐之中尉同之。】 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 注曰:【已生者,见而去之也;将生者,慎而消之也。恶其迹者,急履而恶鏱,不若废履而无行。妄动而恶知,不若绌动而无为。】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 注曰:【有道者,非己求福,而福自归之;无道者,畏祸愈甚,而祸愈攻之。岂有神圣为之主宰?乃自然之理也。】 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 同志相得。同仁相忧。 注曰:【舜有八元、八凯。汤则伊尹。孔子则颜回是也。文王之闳、散,微子之父师、少师,周旦之召公,管仲之鲍叔也。】 同恶相党。 注曰:【商纣之臣亿万,盗蹠之徒九千是也。】 同爱相求。 注曰:【爱利,则聚敛之臣求之;爱武,则谈兵之士求之。爱勇,则乐伤之士求之;爱仙,则方术之士求之;爱符瑞,则矫诬之士求之。凡有爱者,皆情之偏、性之蔽也。】 同美相妒。 注曰:【女则武后、韦庶人、萧良娣是也。男则赵高、李斯是也。】 同智相谋。 注曰:【刘备、曹操、翟让、李密是也。】 同贵相害。 注曰:【势相轧也。】 同利相忌。 注曰:【害相刑也。】 同声相应,同气相感。 注曰:【五行、五气、五声散于万物,自然相感应。】 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 注曰:【六国合纵而拒秦,诸葛通吴以敌魏。非有仁义存焉,特同难耳。】 同道相成。 注曰:【汉承秦后,海内凋敝,萧何以清静涵养之。何将亡,念诸将俱喜功好动,不足以知治道。时,曹参在齐,尝治盖公、黄老之术,不务生事,故引参以代相。】 同艺相窥。 注曰:【李镒之贼扁鹊,逢蒙之恶后羿是也。规者,非之也。】 同巧相胜。(胜,不相下也,不相让也。) 注曰:【公输子九攻,墨子九拒是也。】 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 注曰:【自‘同志’下皆所行,所可预知。智者,知其如此,顺理则行之,逆理则违之。】 释已而教人者逆,正已而化人者顺。 注曰:【教者以言,化者以道。老子曰:“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教之逆者也。“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化之顺者也。】 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 注曰:【天地之道,简易而已;圣人之道,简易而已。顺日月,而昼夜之;顺阴阳,而生杀之;顺山川,而高下之;此天地之简易也。顺夷狄而外之,顺中国而内之;顺君子而爵之,顺小人而役之;顺善恶而赏罚之。顺九土之宜,而赋敛之;顺人伦,而序之;此圣人之简易也。夫乌获非不力也,执牛之尾而使之却行,则终日不能步寻丈;及以环桑之枝贯其鼻,三尺之绳縻其颈,童子服之,风于大泽,无所不至者,盖其势顺也。】 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注曰:【小大不同,其理则一。】 结语 如果说唐代隐士赵蕤rui(瑞阳平)所著的《反经》是讲治国之道的话,那么黄石公的《素书》完全可以说是讲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历来被当作有为者必须遵循的人生正道。不注重修身,连自己的家庭都治理不好,谈何治国平天下?《素书》六章,正是、归纳了有关修身的根本原则和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时的经验与规律。  《素书》所讲的修身总则,假如用高度精练的语言概括之,只有一句话:天地之道,简易而已。  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简易的道理是从中国哲学的源头 ——《易经》而来。《易经》把宇宙万物的规律用‘三易’来概括。要了解宇宙、人生,必须明白这三处基本原则。  第一,叫做‘变易’。意思是说,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比如此刻我们所说的话,所做的事,瞬息之间就过去了,任何力量都无法将它留住,即使用最高级的科技手段,譬如录像,摄下来的也不过是一种当备忘的档案材料而已,绝对不是丝毫不爽的已经过去的那个场景了。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情感和精神也不会相同,就是重覆的、一字不差的一句话,前一秒钟说和后一秒钟说,其意味、效果和对象等等都绝不会相同。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动不息有如流水,所以高智慧的人,不但知变而且能适应这个变,这就叫合乎天道。  第二,叫做‘简易’。是说宇宙万事万物,有许多是我们的智慧知识没有了解的。天地间存在著「有其理无其事’的现象,那是我们的经验还不够,科学的实验还没有出现,所以我们做不来;也存在‘有其事不知其理’的现象,那是我们的智慧不够,还认识不到。也就是说,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这样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们的智慧不够、经验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罢了。《易经》‘简易’之理是一个非常智慧的概念,它告诉我们,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的事物,当我们的智慧够了,认识了它以后,就觉得原来如此简单。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得足以改变世界面貌的发明,在研究过程中,虽然特别艰辛、复杂,有的科学家甚至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一个科研项目,也未必能攻克。然而一旦破译了其中的奥秘,回头一看,却非常简单。人们至今不是还在说,开辟了大工业生产时代的蒸汽机的发明,其原理不就是蒸汽冲击茶壶盖吗?万有引力不就是牛顿由苹果落地而豁然顿悟的吗?现代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电脑,不就是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因受到《周易》的启发,提出二进位制——1+1=10的原理而产生的吗?这就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所以真正的真理其实非常简易。推理、阐述得越复杂、难解的理论,恐怕离真理越远。  第三,叫做‘不易’。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可是却有一种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它能变出万事万物来,但自身却是永远不变的,是永恒存在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呢?宗教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萨’;哲学家叫它是‘本体’;科学家叫它是‘能’。  一个人要想加强自己的修养,怎样才能找到自己本来有的那个‘不易’,在与时‘变易’ 之际,求得真正的‘简易’——真理呢?诸葛亮的《诫子篇》为我们披露了这一秘密。他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后人著书立说,教子家训,老实说都没有超出诸葛亮的这几句话。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要想成为一个有教养、有道德的人,就必须以‘静’来做学问,以‘俭’来修身。俭不只是节省用钱,而且自己的身体、精神也要保养,简单明了,一切干净利落,这就是‘俭’的意思。  ‘非澹泊无以明志’,是讲养德:‘非宁静无以致远’,是讲修心;‘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是讲求学的道理:心境要宁静才能求学,才华要靠学培养,有天才而没有学问修养,才情就会枯竭,正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读书再多也是白搭;思而不学,有才能也是很危险的事情。’纵然是天才,如没有学问,也不能成为伟大的天才。所以有天才,还要有广博的学问。学问从何而来?从刻苦的学习中来,然而心思不宁静,则无法成就其学业。   ‘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慆慢也就是‘骄傲’一词之‘骄’。没有真本事而自以为了不起是骄,有本事而看不起人为傲,慢就是自以为对。主观太强,那么求学问就不能研精。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和历史经验都在说,一个人不管有多大学问、多大权威,一骄傲就失败。孔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一个人即使有周公的才学,有周公的美德,可是假如他骄傲自大,又悭吝不仁,这种人就不值得一提了。  ‘险躁’是什么意思?人做事情,都喜欢占便宜、走捷径,想走捷径的人大多会心存侥幸,这是最容易犯的毛病。其结果是逐渐养成盲目暴躁、急于求成的习性,遇事自然就要丧失理智,冒险蛮干。这种人,没有不失败的。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如果人到临死时才明白人生是怎么回事,就一切都晚了!至于有的人到死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那就更不用说了。  清末著名学者王国维用这样三句宋词来描述为学的三种递进的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思想道德修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
本文档为【黄石公素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