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日本城市交通发展剖析

2010-11-27 18页 doc 402KB 9阅读

用户头像

is_543442

暂无简介

举报
日本城市交通发展剖析作为城市骨架系统建设的道路网络 日本城市交通发展剖析 1.​ 同济大学 杨东援 韩浩 2.​ 引语 我国城市道路建设面临日益巨大的压力,认真分析发达国家道路规划建设的过程将给我们以有用的启迪。本文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对日本城市交通规划建设进行分析,力图从中寻找对我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有用的经验。本文的内容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交通建设与城市及城市群形态演变之间关系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目的在于确定道路交通建设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及作用。 3.​ 东京城市道路网络规划与城市形态演变之间的关系 近代城市规划是在产业革命、交通革命的背...
日本城市交通发展剖析
作为城市骨架系统建设的道路网络 日本城市交通发展剖析 1.​ 同济大学 杨东援 韩浩 2.​ 引语 我国城市道路建设面临日益巨大的压力,认真分析发达国家道路规划建设的过程将给我们以有用的启迪。本文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对日本城市交通规划建设进行分析,力图从中寻找对我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有用的经验。本文的内容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交通建设与城市及城市群形态演变之间关系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目的在于确定道路交通建设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及作用。 3.​ 东京城市道路网络规划与城市形态演变之间的关系 近代城市规划是在产业革命、交通革命的背景下展开的。城市中集中工业生产造成大量的污水和废气排放,加上高密度的工人住宅,形成了严重的卫生和环境问题;从郊区延伸进入城市内部的铁路,将城市切割成为几个部分;大量人口向城市的集中,造成城市迅速向郊区进行拓展。在这种情况下,近代城市规划形成了对城市骨架的认识:干线道路、铁路网络、交通枢纽、城市绿地等构成了城市的基本骨架结构,因而城市干线道路网络规划在整个城市规划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日本东京都城市圈道路网规划始终与城市的空间布局具有紧密的联系。1919年公布的都市规划法,使得东京城市规划可以超越城市行政区划确定规划的制定范围。1922年制定的东京城市规划,将周边的82个市町村纳入东京城市规划的范围,开始建立大东京规划的基础(参见图1)。1932年,东京将周边的这82个市町村合并,建立了当时为35个区的大东京市。其面积从83.6Km2扩展为550.8Km2,人口从200万(1925年)扩展为497万(1930年)。而1927年进行的东京道路规划(参见图2),则是在城市扩展之前,先行建立城市骨架设施的一个重要步骤。 本世纪10~20年代,日本与当时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将防止大城市无限制地扩大作为重要课题。其都市圈规划的主要空间概念是采用主城与卫星城结合,将主城的街区采用绿化地带围廓起来以防止其扩展,同时在主城外侧配置卫星城。日本1927年制定的“大东京城市干线道路规划”的目标,是对将要城市化的东京外围地带采用放射与环状相结合的道路网构成城市的基本骨架。 1945年日本战败之后,为了尽快恢复城市面貌,1946年制定了首都复兴规划纲要。该纲要中区域规划部分,继承了以前东京绿地规划(1939年)、防空都市规划(1942年)、关东区域规划(1942年)中的重要规划思想:功能分散、环状绿地、生活圈等,其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思想为:在东京40公里圈的范围内,设置人口10万人左右的卫星城(例如横须贺、八王子、立川等),分散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进一步在其外侧强化20万人口规模的外核城市(例如水户、宇都宫、高崎等),卫星城、外核城市群体共容纳人口400万。与这一对应的1946年道路规划(参见图3)同样突出了环线和放射轴线的作用,不过道路的等级(主要表现在道路宽度上)比较1927年规划有很大的提高(主要干线道路宽度100米)。 朝鲜战争给日本经济带来巨大的刺激,1955年开始由于车辆的急剧增加,城市道路出 现明显的交通阻塞。为了缓解城市中心地区的交通拥挤,首都建设委员会提出了城市高速公路建设的建议。1953年的建议方案为2环5射,49公里;1957年的建议方案为2环8射,62.5公里。这两个规划方案(参见图4)的共同特点是加强中心城区与池袋、新宿、涩谷等副都心之间的联系,兼顾城市对外交通联系。1959年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具体规划方案为71公里。从此,城市高速公路取代了战前的干线道路成为城市骨架的重要构成部分。 从实际分阶段建设(参见图5)的情况看,首先修建的是联接东京站、新宿、涉谷及羽田机场的高速道路系统(1964年以前),形成一种半环与放射线相配合的路网结构。1965年至1976年期间,完成的高速公路是以放射性为主,同时开始沟通东京与横滨之间的高速公路。1977年之后的高速道路建设,除了继续完成放射性道路沟通与对外高速公路联系,同时开始加强中央环状线、东京外环高速公路的建设。 目前,日本东京首都高速公路总长约为230多公里,每天承担约112万辆车的交通量,其承担的车公里数约为东京总量的26%。其放射线构成6个主要对外联络方向,其中承担最大交通量的东名高速公路,靠近东京断面日流量达到13万辆;东北高速公路在东京附近的断面日流量也达到9万辆。如以7号环状线分区,则每天约有33万辆车辆流入城市中心区域。对于东京圈来说,旅客通勤交通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铁路系统,道路的旅客运输分 图4 日本首都建设委员会所建议的城市高速公路方案 担率仅占不到50%(其中公共汽车占10%)。但是货物运输中有90%以上由卡车承担,高速公路在货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东京都市圈道路网远景规划包括三个环线:距离都心10公里的首都高速中央环线,距离都心20公里的东京外廓环线高速公路(1992年部分开通),距离都心50公里的首都圈中央联络高速公路(1996年部分开通)。这些环线发挥的作用不仅限于减少通过都心的交通流量,而且起着联系外围城市群体的重要作用。从道路修建次序来看,内部环线由于对于减少通过都心的交通量具有重要作用,因而较早建设。而外围环线主要起到联系外围城市体系作用,因此是在需求达到一定程度时才开始分段建设。 从东京城市道路网络规划与建设情况来看,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 城市干线道路网络承担着城市骨架的重要作用,因此其规划需要适度超前,特别是在城市扩展的过程中,提前进行的良好规划将有利于城市形态的健康发展。 ​ 对于大都市圈城市体系来说,环线与放射线结合的道路网络形态基本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内部环线的主要目的是避免交通流进入城市中心地区,外部环线则主要沟通外围城市体系之间的联系;由于东京的就业人口分布远比居住人口分布集中于中心城区,放射线所发挥的沟通中心城区与外围城市体系之间联系的作用显得极为重要。 ​ 在具有很强的轨道交通系统的大城市中,高速道路系统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客运交通中占有一定程度的比重,在货运交通中则占有主要地位。 ​ 东京城市圈的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体现了与交通需求发展密切关联的特点,为解决交通拥挤和城市拓展,内部环线和放射线得到了优先建设,而外围环线的修建是根据外围城市体系发育程度,以及相互间交通联系的需求而逐步完成。 图5 东京高速道路网分歧修建情况示意图 4.​ 轨道交通建设与东京城市的发展关系 3.1.铁路对大东京形成的促进作用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作为近代化建设和国家统一政策的重要起步,开始进行官办铁路的建设。在19世纪末,东京已经形成与其他城市之间的铁路联系骨架,但是这些铁路的终端车站均位于东京城区的外沿地带,而且相互之间的连接非常不好。为解决这一问题,1885年日本铁路建设了连接赤羽和品川的山手联络线,并且进一步展开了关于铁路枢纽应该如何与东京城市地区改造相结合问题的研究,其结果产生了贯通城市地区的高架轨道,以及东京中央停车场(东京站)的。 日本东京城市高架铁路受到德国柏林城市高架铁路的巨大影响,从总体布局方案乃至具体设计方案均有很大的形似之处。图6显示了19世纪末东京城市铁路规划方案,如果与德国柏林早期的城市铁路布局(图7)比较,可以看到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在这一布局中,东西向的线路是采用高架方案通过城市地区。这种城市铁路的布局方案的意图是,城市间的长距离列车能够在由环线铁路沟通的中间车站停车,使得在东京市内各地可以比较便利地利用这种长距离列车。同时,短编组的城市型列车等时间间隔地在品川与上野之间运行,其中的相当部分班次将直通环状线(山手线),并努力实现完全的环状线城市型列车编组的运行。 通过城市型列车的开行,建立起便利的城市中心地区与郊区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得低收入阶层可以较为容易地在郊区获得住宅,并利用铁路系统实现通勤交通。 除了上述重型轨道交通以外,对应于城市居民居住与就业地点的分离所产生的交通需求,轻型路面电车也在城市交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03年在马车铁路的基础上,东京电气铁路等3公司开通了约50公里的线路,1911年为东京市所收购,成为东京市铁。其网络规模到东京大地震时达到150公里,战前达到210公里。战后由于道路拥挤,降低了准时性和快速性,1967年退出了历史舞台。在这50多年时间中,路面电车发挥了城市交通的主要骨干作用。图8显示了东京路面电车的线路情况。 图6 东京城市铁路系统最初的总体规划 图7 柏林轨道交通系统(1910年) 日俄战争之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加速向东京聚集。进入大正年代,中产阶级开始向郊区寻找建立住宅,关东大地震后这一趋势加速发展。震后5年间,郊区人口增长了2~6倍。许多民营铁路公司对于这种城市发展动态迅速做出了反应,注意到铁路建设将促使沿线土地价格上涨,将房地产与铁路建设联合经营。即所谓“着眼于就职于东京这一大工厂的知识阶层,为其提供具有高生活质量的郊区住宅,并具备1小时内能够到达都市中心的交通条件。”此外,在铁路枢纽建设百货商店或游乐场等经营方式也广为开展。 在本世纪20年代,东京形成了连接郊外住宅区与都心的民营铁路、官办铁路郊区线、市铁等多种轨道交通联系,在其节点,如新宿、涉谷、池袋形成了新的集聚(商业和办公)。东京城市面积也从过去的15区扩展为1932年的35区(战后重新调整为23个行政区),市域面积扩大为原来的约6倍。 3.2.地铁建设 东京的地铁建设开展较晚,1920年由市区改正委员会提出了7条线路构成的高速铁路规划,其形态如图9所示。 图9 1920年的地铁规划网络方案 在这一布局方案中值得注意的是,体现了一种将山手线主要枢纽与都心建立紧密联系的思想。 由于资金困难等多方面原因,战前建设的地铁规模并不大。1927年开通了浅草-上野之间的地铁线路,1934年延伸到新桥;1939年现在银座线涩谷与新桥之间线路开通。战后初期利用美国援助资金首先建设了丸ノ内线(1954年)。 1946年东京复兴都市规划提出了5条线路的高速轨道交通网络的方案(参见图10)。该方案各条线路进一步向山手线以外的郊区伸展,与郊区列车相互连通,即所谓“相互直通运转”方式。另外,东西向线路具有对接近饱和的地面铁路中央线分流的特征。 随着地铁的建设,1962年都市交通审议会决定停止使用运量小,并受到道路拥挤严重影响的路面电车,至70年初期基本撤除了所有路面电车,而以地铁加以替代。在规模上地铁完全可以替代原有的路面电车,但在车站间距、换乘便利性,以及景观空间认知的连续性方面,地铁仍然存在比较路面电车的欠缺。 东京地铁的最大特点在于前面提到的与其它轨道交通的直通运行,这并不是东京所独有的方式,但实现规模和彻底性上东京可以说值得称道。 3.3.战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轨道交通的建设 尽管日本很早就提出需要控制大城市的无限制发展和振兴小城市,以及需要与强有力 图10 1946年的地铁规划网络方案 的城市发展管理政策及管制相配合,从规划的角度进行交通改造,但是战后东京的社会经济发展并没有按照原来设计的轨迹运行。战后的复兴规划希望将东京区的人口控制在350万(战争中东京的人口降低到270万),但很快面临了巨大的人口流入压力,1955年达到700万人(相当于战前的水平),1962年更是突破了1000万。这样的社会经济发展压力,迫使住宅与交通系统的改造不得不竭尽全力进行。 1957年以后,日本国铁投入巨大力量对首都圈通勤输送能力进行改造,特别是1965年开始的第三次长期规划,展开了所谓“通勤5方面作战”的大规模改造,在东海道、中央、东北、常磐、总武5个方向的干线中投入6800亿日元的巨资,进行增设线路等技术改造,实现了旅客列车、货运列车、近距离列车、快速列车、慢行列车等分道行驶,以及长编组化和高速化,大幅度提高了输送能力和运行速度。 与战前类似,民铁结合新建线路,以及老线路新设车站,进行土地的开发利用项目。例如“田园都市线”及沿线地区的住宅开发就是其中典型事例。 为了适应高质量生活空间的社会需求,1963年制定了新住宅市街地开发法,在距离都心30至40公里的距离带计划开发多摩新城、千叶新城、港北新城等大规模住宅区。对于这些地区的开发,遇到了需要创造便利的交通条件与初建阶段铁路经济收入过少之间的矛盾。为此,采取了对新区铁路建设的补助、住宅开发商承担部分通勤铁路建设费用制度等。 通勤铁路对于新住宅区开发具有的关键作用,可以通过多摩新城与千叶新城的对比看出来。多摩新城占地3000ha,最终规划居住人口30万。1974年京王相模原线和小田急多摩线开通,其后京王线通过都营新宿线,与新宿副都心及都心之间建立了便捷的交通联系,至90年代初已形成了16万人的规模。千叶新城1978年虽然开通了北总开发铁路的部分路段,但到1991年才通过连接常磐线可以直达都心,这13年间由于必须通过换乘,影响了交通联系的便利性,因此入住人口增长速度非常慢。 可以说战后的东京铁路建设,是为了达到满足显现及潜在住宅需求,以及交通运输需求的目的,主要进行连接东京都心、新宿等山手线枢纽、郊外的放射方向线路的改造和新建。随着东京圈改造的多极化结构重视程度的加强(1987年的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提出,建立横滨、川崎、大宫、浦和、立川、八王子等业务核城市群),对向心线以外线路的建设日益引起重视。 5.​ 当前日本城市交通状态 4.1.东京圈交通状态 东京的范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最狭义的东京是指东京区部23区,这是自1889年东京市建立以来其城市地区逐步发展,1932年扩大为35区,战后的1947年伴随着区域调整扩大合并成为23区,其人口1968年达到高峰890万,其后都心部人口逐步减少,1995年为不到800万。23区中千代田、中央、港区合称为都心3区,为写字楼和大型商厦林立的金融、商业区,包围都心3区的为涩谷、新宿、丰岛、文京、台东,称为中心5区,在这几个区中由大量的住宅建筑,同时以交通枢纽为中心聚集了商业设施,近年来写字楼大量建设,形成了副都心。中心5区的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2万人以上。 中心5区的外部为周边15区,这一地区在战后初期仍为田地等,其后伴随人口大量涌入东京,以铁路站为中心迅速建立了大量的住宅区,今天已经基本全部住宅区化。 作为行政区划的东京都是在23区基础上,加上北多摩郡、西多摩郡、南多摩郡组成。在3郡范围内既有过去独立发展形成的城区(如八王子、立川等),也有由于人口流入东京形成的新兴住宅区构成的城市群。东京都人口1962年突破1000万,1995年为1180万。 比东京都更大的区域概念为东京圈,这是一个与东京具有密切的都市活动联系的区域,社会经济活动具有与东京一体化的特点。一般将东京圈的范围确定为距都心1个半小时铁路通行时间,大约为距都心60至80公里范围。为便于考虑问题,一般将行政区划的南关东3县,即千叶、神奈川、崎玉县计算在内。不过从实际联系的角度也有将茨城县南部地区计算在内的情况。 表1给出了国际主要大城市圈的比较情况,这有助于我们对东京圈情况的理解。 表1 主要城市之间的比较 指标 东京 纽约 伦敦 巴黎 北京 城市 人口(万人) 800 740 680 220 710 面积(Km2) 610 830 1600 110 4570 城市圈 人口(万人) 3260 1980 1230 1070 1040 面积(Km2) 13550 32860 11260 12010 16810 本表中东京的城市区指东京的23区,城市圈指东京都及崎玉、千叶、神奈川三县,其人口数据为1995年国情调查数据。 纽约的人口、面积,来自US Bureau of the Census (1987) ,其都市圈指 伦敦人口、面积,来自 Office of Population Censuses and Surveys等(1989年数据) 巴黎人口、面积,来自 INSEE(国立统计经济研究所)(1990年数据),城市圈指RIF区域。 在这样一种空间形态基础上,东京的交通需求具有明显的向心特点,这可以通过东京的就业人口分布及夜间人口分布与到都心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参见图11)看出。 图11 东京、伦敦、巴黎就业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之间的关系 从国土面积率的角度来看,日本的道路整治水平丝毫不劣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水平,但从人口、GDP和汽车拥有量角度,则与其他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有关数据可以从表2中获得。 表2-1 主要国家道路长度率对比 国家 道路长度率计算单位 单位面积 km/km2 单位人口 km/千人 单位GDP km/百万美元 单位车辆保有量 km/千辆 单位车公里 km/百万车公里 人口面积率 美国 0.64 24.37 0.93 32.99 1.80 4.04 德国 1.78 7.92 0.31 15.81 1.40 3.76 英国 1.57 6.28 0.35 13.42 0.58 3.04 法国 1.47 14.14 0.61 30.22 1.84 4.56 意大利 1.01 5.35 0.30 9.44 0.84 2.33 日本 3.01 9.14 0.25 18.34 1.72 5.22 表2-1 主要国家高速公路长度率对比 国家 高速公路长度率计算单位 单位面积 m/km2 单位人口 m/千人 单位GDP m/百万美元 单位车辆保有量 m/千辆 单位车公里 m/百万车公里 人口面积率 美国 8.85 337.04 12.88 449.50 24.50 54.89 德国 30.69 136.31 5.35 272.17 24.13 64.67 英国 13.68 54.59 3.08 115.50 4.96 26.14 法国 14.70 141.18 6.10 286.87 17.46 43.27 意大利 20.93 110.41 6.19 194.79 17.38 48.08 日本 14.73 44.79 1.21 87.74 8.23 24.96 表2-1 主要国家铺装道路长度率对比 国家 铺装道路长度率计算单位 单位面积 km/km2 单位人口 km/千人 单位GDP km/百万美元 单位车辆保有量 km/千辆 单位车公里 km/百万车公里 人口面积率 美国 0.38 14.33 0.55 19.30 1.05 2.35 英国 1.58 6.28 0.35 13.42 0.58 3.04 意大利 1.01 5.35 0.30 9.44 0.84 2.33 日本 2.18 6.62 0.18 13.22 1.24 3.76 东京的230多公里首都高速公路,每天承担东京道路交通总量的26%,约112万辆车的交通量。高速公路通过放射线构成6个面向全国的主要对外联络方向,其中承担最大交通量的东名高速公路,靠近东京断面日流量达到13万辆;东北高速公路在东京附近的断面日流量也达到9万辆,比较同一条高速公路在青森县附近仅为日流量6000辆的情况,不难理解东京高速公路的相对密度。如以7号环状线分区,则每天约有33万辆车辆流入城市中心区域。 尽管东京圈旅客通勤交通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铁路系统,道路的旅客运输分担比不到50%,低于日本其他城市,但在物流方面道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超过90%的运量由卡车承担。 东京圈具有约2000公里的铁路网络,每天担负着3600万人次的旅客输送量,这相当于东京圈内人口每天利用1.1次以上的轨道交通,并相当于全国轨道交通旅客运量的60%。其中断面输送量最大的东海道线每天达到61万人次,上下客最多的新宿站每天达到71万人次。轨道交通中地铁长度为230公里,每天担负750万人次的客运量。从铁路利用者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近年来比较放射性线路,武藏野这样的环状线增长显著。 在长途客运方面,东海道·山阳新干线(最高时速270Km/h),东北·上越新干线(最高时速240Km/h)分别承担了每天55万人次(388列)和21万人次(216列)的客运量,成为中长距离旅客运输的主力。 在轨道运输中,连接都心与东京羽田机场的悬挂式轻轨高架线路,1995年开通的东京临海线新交通系统(橡胶轮胎支撑的轨道车辆)等构成了中等流量的客运系统。 东京成田国际机场1978年开港,1991年京成电铁与JR东日本的客运列车开通与机场的联系。目前承担着日本国际旅客运量的60%、国际货物运量的略低于80%。近年来受到亚洲其他机场发展,以及国内其他机场开通国际航班的影响,加之着陆费用相对昂贵,其国际枢纽机场的地位在下降。 羽田机场每天由占国内航空旅客约60%的11万人次使用,从空港与市区的联系角度看,与新宿、池袋、涩谷等副都心,以及立川·八王子等业务核城市的交通还不够便利。 东京(羽田) 大阪 1975 12745917 1980 20439219 1981 21754462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在表1中显示了日本六大城市1993年交通周转量情况。 表1 日本六大城市汽车运输车公里 (单位:千车公里) 都道府县 总计 货物汽车 合计 营业用 家用 轻型机动车 计 欧通车 小型车 计 普通车 小型车 东京都 48357361 15196742 3466133 2796055 670078 9129826 1765090 7364736 2600783 神奈川市 34208326 8934659 1945231 1781991 163240 4964462 1204602 3759860 2024966 爱知县 47573606 15370474 3761269 3648175 113094 8147010 1867247 6279763 3462195 大阪府 41047521 14960546 3595722 3331884 263838 7243519 1503966 5739553 4121305 兵库县 29412996 9026930 1823903 1727327 96576 4028029 991257 3036772 3174998 福冈县 30598218 10718522 2110332 2046636 63696 4902040 1021818 3880222 3706150 续表1 都道府县 客运汽车 合计 营业用大客车 小汽车 轻型机动车 计 营业用 家用 东京都 33160619 421919 29867263 4149197 25718066 2871437 神奈川市 25273667 272967 22482001 862174 21619827 2518699 爱知县 32203132 224612 27256992 757794 26499198 4721528 大阪府 26086975 254852 20720053 647462 19072591 5112070 兵库县 20386066 155696 16056296 1647462 15412649 4174074 福冈县 19879696 213676 14550136 643647 13585930 5115884 日本城市高速公路在城市道路交通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下表中显示了城市高速公路交通量增长情况与城市间高速公路的对比。从表中可以看出,城市高速公路流量一般为城市间高速公路流量的3倍左右,但多年来基本稳定在4.8~5.0万辆之间,说明道路建设基本与城市交通需求发展处于同步状态。 日本城市高速公路与城市间高速公路交通量情况对比 年度 城市间高速公路 城市高速公路 交通量* 车速 交通量* 车速 1965 5538 24984 1968 10728 35375 1971 17906 49625 57.3 1974 17343 81.2 52080 56.7 1977 14860 87.3 48774 54.0 1980 14426 83.0 49106 42.3 1983 14778 82.8 48084 43.3 1985 14559 82.8 49653 40.1 1988 16366 84.4 50611 46.3 1990 17224 85.0 49453 51.3 *为12小时交通量数据。 日本城市高速公路承担的交通车公里情况(千车公里/12小时) 年份 运行车公里 其中客车 客车比率 其中货车 货车比率 1971 8034 4142 0.515558 3892 0.484441 1974 9520 4783 0.502415 4737 0.497584 1977 10038 4633 0.461546 5405 0.538453 1980 12316 5740 0.466060 6576 0.533939 1983 14733 6674 0.452996 8059 0.547003 1985 16013 7493 0.467932 8520 0.532067 1988 19222 8788 0.457184 10434 0.542815 1990 20820 9985 0.479586 10835 0.520413 日本家用轿车税务负担情况,根据1990年交通调查资料,其前提条件为:车辆为家用轿车,车辆售价183万日元(除税),车辆重量为1080kg,排气量为1800cc,使用年数5年,燃料消耗为11.3公里/公升,年开行距离为7227公里,汽油零售价格为58.8日元/公升。 税务项目 负担额(千日元) 消费税(车辆) 55 汽车取得税 92 汽车重量税 96 汽车税 198 燃油税 172 关税等(燃料) 8 消费税(燃料) 11 5年负担额 631 平均每年负担额 126 4.​ 高速公路对城市开发所产生的影响 由于高速公路的封闭、快速、安全特点,对于组团城市结构的形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日本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对于居住和产业来说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均产生了明显的集聚作用(参见表1)。 表1 日本高速公路所发挥的集聚作用 高速公路出入口30分钟圈内城市平均增长率 a 高速公路出入口30分钟圈外城市平均增长率 b 两者之间相差的百分率 c=a-b 居住人口增长率(90年/85年) 1.7% -1.8% 3.5% 纳税对象收入增长率(91年/86年) 27.1% 16.8% 10.3% 制造业产量增长率(90年/85年) 34.0% 20.0% 14.0% 零售额增长率(91年/86年) 35.2% 26.8% 8.4% 另外,高速公路建设对于实现国土规划具有重要影响。表2显示了日本国土规划的概况,从中可以看出高速公路对于实现国土规划目的具有直接的支撑作用,同时日益成为国土规划开发方式的重要内容。 第1次国土规划提出了防止城市过分膨胀的目标,由此提出的概念之一是构造合理的城市骨架,促进人口向大都市外围卫星城区转移,高速公路则作为城市骨架重要组成部分沟通卫星城区与中心城区的联系。 第2次国土规划提出了为国民创造良好环境的任务,以及均横开发条件的课题,高速公路通过减轻交通拥挤,以及建立覆盖国土的快速连通时间圈提供支撑。 第3次国土规划提出了建立健康的人居环境,高速公路则由于对于生态组团城市结构的支撑作用而受到重视。 第4次国土规划提出国际间的相互交流补充的多极化分散型的国土开发的任务,高速公路更是成为交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2 日本国土规划概况 规划 项目 全国综合开发规划 新全国综合开发规划 第3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 第4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 制定时间 规划时间 1962年10月 1961~1970年度 1969年5月 1965~1985年度 1977年11月 1987年6月 1986~2000年 经济增长率 规划 实际 7.2% 10.3% 7.6~8.4% 6.6% 6% 4.3% 中速增长 规划目的 1.​ 防止城市过于膨胀 2.​ 缩小地区差别 3.​ 支持地区均衡的经济发展 为满足追求高福利社会的国民创造良好的环境。 以有限的国土环境资源为前提,保持地区特点,建设健康的、具有文化氛围的人类居住环境。 避免出现向特定地区的集中,形成各地区,乃至国际间的相互交流补充的多极化分散型的国土开发。 开发方式 据点式的开发方式 大型项目构想 定居构想 交流网络构想 重点政策课题 1.​ 确保产业基础、生活环境设施、国土保持设施的先行开发。 2.​ 财政及金融上的支持。 3.​ 平滑劳动力转移,开发人力资源。 1.​ 对自然界的长久保护。 2.​ 为全国创造开发条件,均衡化。 3.​ 以各地独自的开发改造为基础,调整确定国土利用方案。 1.​ 自然及历史环境的保护。 2.​ 确保能源资源。 3.​ 整治城市及农林渔综合环境。 4.​ 确立地方居住圈。 1.​ 通过居住及交流实现区域的活性化。 2.​ 开发国际化及世界城市的功能。 3.​ 建设安全且质量高的国土环境。 同时,高速公路也难以避免地带来负面的影响。伴随着城市的巨大化,高速、大流量的交通功能的建立对沿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噪声、震动、大气污染、景观破坏、地域分割。 4.​ 日本城市公路的建设规模及形式 主要城市的道路面积率 城市名 道路面积率 城市名 道路面积率 城市名 道路面积率 札幌市 5.8 川崎市 11.5 广岛市 4.2 仙台市 4.8 名古屋市 17.3 北九州市 6.8 千叶市 8.1 京都市 3.7 福冈市 8.2 东京都(区部) 15.2 大阪市 17.7 横滨市 12.4 神户市 6.3 表3给出了日本主要城市的高速公路规模,从中可以看出东京都、大阪府的城市高速公路远较其他城市发达,这与城市圈发育程度具有重要的关系。表4则给出了日本城市道路近年来计划目标和实现情况。 表3 日本主要城市高速公路规模 城市 计划修建里程 1995年已使用里程 人口(万人) 面积(Km2) 面积密度(Km/Km2) 人口密度(Km/万人) 东京都 331.2 247.8 1154.9 2177 0.​ 152 (0.114) 0.​ 287 (0.215) 大阪府 284.4 200.0 856.5 1890.7 0.​ 150 (0.106) 0.​ 332 (0.234) 名古屋 53.1 32.0 北九州 45.6 45.6 福冈 36.8 20.2 487.3 4966.8 0.007 0.076 *()内数据为根据1995年使用里程的计算结果。 表4 近年来日本城市道路规划目标及实现情况 第10次道路改造计划预计规模 第10次道路改造计划实现规模 第11次道路改造计划期间修建 1997年末规模目标 远景规模目标(21世纪初) 首都高速公路 240 220 59 279 -- 阪神高速公路 210 158 79 237 -- 指定城市高速公路 67 93 38 131 -- 城市高速公路总计 517 471 176 647 1000 *表4中21世纪初指2010~2015年左右。 日本城市高速公路的主要形式是高架道路,这种高架道路首先出现于东京。1946年的东京高速公路规划由于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很快终止执行,城市土地很快被占用。因此在60年代开始建设高速公路时,不得不利用昭和大道这样的宽路面道路,以及江户以来遗留下来的河道和运河空间进行城市高速公路的建设,形成了高架道路的格局。以后的城市高速公路又以此为样板,全国相当大部分的城市高速道路均采用了高架的模式。 这种高架道路引起有关景观方面的争议,并且由于阪神地震而被批评在防灾生命线考虑方面存在重大问题。 5.日本的第11次道路改造5年规划 日本城市道路建设是纳入全国道路总体计划之中,在历次道路改造5年计划中提出了对于城市道路的明确要求。第11次道路改造5年计划强调了“道路是支撑人类生活的‘社会空间’”的概念,突出了4个考虑问题的角度: ​ 综合措施的展开。强调道路使用者、区域生活者、相关机构、汽车生产商、道路管理者之间的密切合作。 ​ 多样化的空间功能。道路功能需要进一步充实形成景观、容纳管线等设施。 ​ 强化综合的交通功能。为了形成支撑富足社会的交通基础,不仅满足汽车交通的需求,而且加强与其他交通方式的结合,强化对应于地域特征、交通特征的交通功能。并且支持通过消除交通阻塞,形成节约能源的社会。 ​ 支持城市及地域的发展改造,并对地域的社会、经济活动给与支持。 表5列举了第11次道路改造计划中与城市有关的内容。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城市道路改造目标的多样化,与土地开发结合的紧密化趋势。 表5 第11次道路改造计划中的部分目标 项目 指标 1992年末情况 第11次道路改造计划目标 长期构想目标 提高生活便利性 城市中早晚运行车速 地方城市 22km/h 24km/h 30km/h 三大城市圈人口集中地 18km/h 20km/h 25km/h 平均公共汽车运行速度 地方城市 16km/h 17km/h 19km/h 三大都市圈 14km/h 15km/h 17km/h 停车场充分率 约50% 约65% 大体满足 主要新干线车站、机场、港口与国道主干线间采用汽车专用道连通率 9% 15% 约50% 充实交通网络 高等级道路的交通量分担率 地方圈 7% 9% 17% 三大都市圈 13% 15% 23% 形成地域集聚圈 1小时圈覆盖率 地方圈 49% 54% 约70% 三大都市圈 80% 82% 约85% 全国 11% 13% 21% 形成城市骨架的高等级环线等的改造率 19% 28% 约70% 生活中心城市30分钟联络率 55% 约60% 约90% 良好街区形成率 38% 44% 约70% 防止地球温暖化 通过提高运行车速降低燃料消耗率 100 98 约90 对于第11次道路改造计划的效果可以用图1表示波及过程概念。 图1 道路改造波及效果概念图 6.​ 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城市高速公路网作为城市的主骨架对于城市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其规划需要紧密结合城市的发展要求和目标来加以制定。同时由于城市规划日益融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之中,城市高速公路规划也必将考虑与区域发展概念和目标的衔接。在规划的评价中,高速公路的功能多样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在评价指标中有了切实的反映。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过去的城市规划和城市高速公路规划是在产业革命和交通革命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信息革命将对城市高速公路规划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目前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村英夫编著,东京のインフラストラクチャー,东京:技报堂出版,1997。 2.​ 道路经济研究所、道路经济研究会,道路交通经济要览,东京:ぎょうせい,1996年。
/
本文档为【日本城市交通发展剖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