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结

2010-11-28 30页 doc 93KB 1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865529

暂无简介

举报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结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试题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试题 名词: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我国已经进入厂社会主义引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 2. 市场:是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 3. 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调节供给、需求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配置的一套有机系统。 4.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配置资源或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它与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性质无关。 5. 市场体系:是指各类市场及市场要素总和而成的有机整体,大体上可分为一般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6. 过渡经济:指从传统的计...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结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试题 名词: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我国已经进入厂社会主义引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 2. 市场:是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 3. 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调节供给、需求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配置的一套有机系统。 4.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配置资源或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它与一个社会的经济性质无关。 5. 市场体系:是指各类市场及市场要素总和而成的有机整体,大体上可分为一般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6. 过渡经济:指从传统的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即通常所说的市场化。 7. 所有权:是指主体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上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 8. 占有权:是指行为人对财产直接加以控制的可能性,是所有者与他人之间因对财产进行实际控制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9. 使用权:是指不改变财产的所有和占有的性质,依其用途而加以利用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因利用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使用权是直接于所有物之上行使的权利,因而使用权的存在首先以占有物为前提。 10. 收益权:是指获取基于所有者财产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是人们因获取追加财产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11. 处分权:是指为法律所保障的实施旨在改变财产的经济用途或状态的行为的可能性.它所反映的是人在变更财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12. 股份制:是一种与生产和资本高度社会化相联系的有效的财产组织形式,它本身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资本主义可以采用,社会主义也可以采用。 13. 法人财产权:是指法人对企业财产的排他性占有、支配、处分和收益权。 14. 产权制度: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15. 全民所有制:是一种生产性资源归属于全体劳动者的公产权制度,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16. 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消费不具有排他性但收费存在困难的产品。 17. 基础工业:是指能源(包括电力)工业和基本原材料(包括矿产资源、钢材、石油化工材料等)工业。 18. 股份公司: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所发起组织,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就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公开发行和在股票市场上自由转让的公司。 19. 公司治理结构:意为公司权力机关的设置、运行及权力机关之间的法权关系。 20. 董事会:由股东会选举产生的公司法人代表机构,行使公司的最高决策权。 21. 监事会:是股份公司监督检查公司财务状况及董事会业务执行情况的常设机构。 22.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23. 按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私人所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即劳动所有者获工资.资本所有者获利息,土地所有制获地租。 24. 利息:是指在金融市场上由货币的借方向贷方所支付的报酬。 25. 地租:是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费用。 26.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和通过一定的机制把国民收入分解成不同经济主体收入的过程。 27. 国民收入再次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 28. 经济增长:一般是指更多的产出 ,它通常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来表示。 29. 经济发展:它既包括更多的产出 同时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如经济结构的变化、一个社会的平等化状况、就业状况、教育水平等。 30. 平衡增长战略:又称为“大推进” 战略,它是通过实施全面增长的投资计划,使各种工业同时有所发展,互为需求,各部门的投资都有利可图,从而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 31.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转向主要通过提高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 32. 非平衡增长:是将经济发展过程(以工业化为核心)看做是不同部门先后不同的成长, 并相互联系着彼此施加压力和推力的结构演化过程。 33. 制度:是指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 34. 宪法秩序:是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 35. 通货膨胀: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36. 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它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重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 37. 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是以科技创新的速度、方向决定成败的经济。 38. 产权(p199):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39.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的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 40. 后起者优势(p227):后起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外部环境相对较好,尤其是技术高度发达,这样他以跳过某些技术发展阶段,直接采用新技术。 41. 技术发明:是关干新的或改进的产品、工艺或系统的设想、框图或模型。 42. 技术创新:是指一种新的产品、工艺方法或系统在经济中的最初引入.它是指发明成果转向商业应用。 43. 对外贸易(246):在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其他对外开放形式的的基础。 44. 外贸依存度:即进出口总额、出口额或进口额与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是开放度的评估与衡量指标。 45. 开放度:一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它有名义开放度与实际开放度之分, 是衡量一国经济对外开放规模和水平的主要指标。 46. 技术贸易方式:主要是指技术交易和技术设备、器材的交易。 47. 代理制:是指外贸公司只为使用进口产品的用户和出口产品的企业代理进出口业务,使用进口产品的效益、出口产品的盈亏由进口产品使用企业和出口产品企业自负其责,外贸公司只赚取进出口代理费。 48. 直接投资:即海外投资者向东道国直接投资办企业,包括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49. 间按投资:即利用国际信贷,包括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出口信贷和国际债券等。 50. 关税(266):是商品在通过一国国境时由海关征收的一种税,其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库收入和保护本国的资源或本国产业。 51. 进口替代效应:出发点是国内发展主导说,主张发展中国国家应以国内发展,尤其是工业化主导对外贸易,先搞替代进口的工业化,再转向出口;强调以本国制成品来替代进口的制成品,即通常所说的国产化。 52. 出口战略导向:出发点是出口主导说,强调出口的扩大能刺激并主导国内经济的发展;主张国家要改变为进口替代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推行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关税和汇率政策。 53. 经济政策手段: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的方法两个方面。 54. 财政收入政策:或称税收政策,即通过增税或减税及税种的选择调节投资和消费需求,实现收入和资金的再分配。 55. 财政支出政策:即通过政府预算支出的增减及财政赤字的增减影响总需求。 56. 补贴政策:即在结构失衡或山现供给“瓶颈’时,提供各种形式的财政补贴.以保护特定的产业及地区经济。 57. 金融手段: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影响投资等经济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的手段。 58. 存款准备金率;是由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和某些储蓄机构在其某些存款负债中必须以库存现金或在中央银行存款的形式持有的准备金的比例。 59. 中央银行再贴现率:是由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和某些储蓄机构在其某些存款负债中必须以库存现金或在中央银行存款的形式持有的准备金的比例。 60.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改变基础货币 从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的一种政策工具。 61. 动态效率:如果避免了通货膨胀.实现了收支平衡.则存在长期的动态效率。 简答题: l、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的关于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了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的同时.预测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 (1)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只有在摆脱了私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才能真正成为自然和历史的主人,才能成为真正自由的人。个人自由的真正实现不能离开集体,只有建工在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的基础上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调节,人类社会才能真正从必然工国进入到自由王国。 (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阶级树立和社会发展的无政府状态是由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造成的.因而消灭私有制是建立未来自出人联合作的根本途径。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打在此基础上实行有计划的生产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3)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只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和创造相应的物质条件,才能不断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为建立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的新社会创造现实的基础。 (4)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按照马克恩和恩格斯的观点.商品是私人劳动的产物、商品交换是私人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关系。因此,一旦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商品货币关系将被消除,整个社会生产由计划调节。 (5)在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马克思曾根据生产力的不同性质.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区分为高级和低级两个发展阶段。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在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2、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经济主体独立自主的分散决策。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决策是由各个独立的经济主体自主进行的。供给和需求双方在市场上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市场价格的运动。经济主体之所以能进行独立自主的分散决策,是因为它们都拥有明确的财产所有权和控制权,因而有自身的经济利益和硬的预算约束,都要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并对其决策结秉承担经济责任。 (2)契约自由和消费者主权。生产要素流动和生产规模、结构由市场需求决定。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平等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契约自由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市场经济的契约自由表现为消费选择自由、开业自由、就业选择自由和交易自由。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都是由市自需求决定的、市场需求的规模和结构决定了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结构。 (3)市场价格与竞争机制调控经济运行过程。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把有限的或者说稀缺的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从而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在市场经济中 市场价格的变动就是显示产品稀缺程度的信号。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又反过来调节供求,引起生产要素的流动 从而实现在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价格信号的作用和竞争过程在市场经济中无所不在.其贯穿于经济运行的始终,就像一只 “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 (4)按生产要素贡献和市场效率分配。各种不同的生产要素,都具有一定的要素价格,它是由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决定的。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水平取决于要素价格水平,它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是劳动工资收入、资本利息收入、土地(房产)租金收入和企业利润收入。按生产要素贡献和市场效率进行收入分配。也就是按它们的市场成果进行分配。它可以刺激经济主体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和有效利用,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3、为什么说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是区别于不同社会经济性质的标志. 一个社会经济的性质取决于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首先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的社会方式。这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就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它构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基础。一个既定的经济制度可以通过不同的体制模式来实现.经济体制就是一定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人们在经济过程中各种经济关系的具体形式,是经济活动的具体组织形式、调控和管理方式。由于是国情不同,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基本经济制度相同的国家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也可以采取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作为 种体制类型.表明的是一种经济活动的组织和运行情征.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和途径.它们不是区别不同社会经济性质的标志。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4、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P14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在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中 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生产决定分配.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上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L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社会主义巾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就是说.我们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也就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Z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 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既然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并受其制约和影响,那么市场经济运行过程和运行结果也必然要有利j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完善.从而体现社会主义经济本质要求,有助于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 从市场主体角度上看.要健全财产法律制度.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各种所有制性质经济主体在市场竞争中一律平等.共同发展.优胜劣汰。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只能在竞争中保持、发展和得以巩固。从市场运行过程上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前提卜。与建立在私有制经济制度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 国家宏观调 控的范围和力度都要努大.手段也更多。从市场运行结果上看,更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为此.必须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通过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5. 中国的过渡经济有哪些特征. (1)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工业化和市场化双重转型的统一。中国的市场化是与工业化联系在一起的,面临着市场化与工业化、现代化的双重转型。 (2)中国的币场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体制转轨。一方面,中国向市场经济过渡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市场化的模式和道路,规定了中国市场化的可能性边界和基本的约束条件;另一方面.现实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k的 市场关系的形成巨过来会影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演变。 (3)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首先是一种经济体制或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过程。因为,市场制度是一个由多方面内容组成的有机整体.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不仅仅涉及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和经济体制的转型.而是包括了社会经济、政流文化等各个方面深刻变化的整体性过程。 (4)经济过渡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脱离开具体条件而独立存在的一般市场经济只是一种理论抽象,而不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能简单地照搬某种抽象的理论或某一国家的体制模式.而只能在有条件地吸收和借鉴外国建立市场经济的经验的基础卜.把关于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与具体的国情相结合.在实践中逐步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6、宪法制度对于改革道路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宪法制度的内容决定了改革的内容。宪法制度是一个社会基本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是制定规则的规则,它规定了一个社会市场、分配和交换的基本规则以及国家政体的性质、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和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宪法制度不同,具体的制度安排就会产生显著的差异。中国的渐进式改革的根本特点是,它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经济制度上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在政治制度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在意识形态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此基础上完成向市场经济过渡。 (2)宪法制度的变化决定了改革的方式。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根本特点在于,它对于原有的宪法制度没有采取推倒重建的“革命”性做法,而是在原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通过边际性调整.逐步修改原有宪法制度的内容.赋予社会主义制度以新的内涵。 7、渐进是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渐进式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的市场化.因此.只有在社会主义的宪法制度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并能够通过不断的改革实现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的条件下.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才能获得成功,有利的初始条件和正确的改革战略才能产生积极作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适应性是中国渐进式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用。 中国改革的初始条件之所以是有利的,是因为作为改革起好的原有的经济政治制度在容纳市场机制和生产力的发展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原有宪法制度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并没有严重到不可解决的程度 它可以被改进而不应彻底否定、因而.这样的初始条件有利于渐进的改革.而不利于激进的革命。 局部改革、双轨过渡、体制内与体制外改革相结合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这样的改革方式一方面可以保留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内核.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对于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逐步改革.抛弃旧体制中个合理的因素.引入新的经济成分.使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体制具有更大的活力,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传统之所以能对中国的渐进改革发挥重要的积极的影响.是因为几下年来形成的以农业义明为核心的旧传统和社会主义建立以后形成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新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融合起来.并通过宪法制度对制度的变迁发生着超乎寻常的影响。 归根结底 渐进式改革由于把工业化、市场化与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结合起来.在稳定与发展中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避免了激进式改革中由于彻底否定社会主义宪法制度所造成的秩序混乱和体制的中断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持续衰退.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发展,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8、为什么说财产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体现. 马克思是从两层含义上来论述所有制的,一个是作为经济关系的所有制范畴;另一个是作为法律关系的所有制范畴。前者体现的是经济主体对客观生产条件的占有关系 这种关系是通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体现出来的;后者所体现的是一种意志关系和法权关系 它表现为占有主体对占有对象具有一种评意大配的权利。一定的生产方式产生一定的占有方式.经济上的占有关系产生后.便会有法律上的所有权与之相适应。所有制上的独占或垄断必然在法律上表现为财产归属的确定性.同时也表现为否定该主体以外的任问人对同一侧产的独占,即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对于所有者来说,有决定意义的是具有排地性的独占权 9、简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和实现形式.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和从业者局部占有的统一.这一本质是不同形式的公有制都具有的一般属性。公有制企业不论采取什么样的具体形式,如承包制、租赁制、股份制等.都要体现这一制度的基本属性。但是,公有制的本质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完全等同的概念。公有制的本质在不同的条件下要通过不同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样化的,并且应当随着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公有制形式的单一化或凝固化不利于社会主文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应当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此.既不能把公有制的本质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混同起来,又不能把它们完全割裂开采。 以股份制为例,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股份制是一种与生产和资本高度社会化相联系的有效的财产组织形式.它本身没有姓“社”姓“资”的问题.资本主义可以用 社会主义也可以旧。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制中形成的以资本的占有量为基础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为建立国家与企业之间明确的则产关系提供了有效的形式 股份制中形成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分离以及所有及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为国有企业实现政企分开井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提供了样板;股份制中形成的产权多元化、社会化和市场化,为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融合和实现国有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10、渐进式改革有哪些特征 (1)强制中的诱致性.即在经济改革中把政府自上而下的领导、组织和协调与基层单位自下而上的探索和试验相结合。 (2)双轨过渡,即不实行一步到位的市场化改革.而是广泛采用行政协调和市场协调并存的双轨制,并通过逐步扩大市场调节的比重来稳定地向市场经济过渡。 (3)从局部到整体.采取非均衡的改革战略,改革由点到面.最后实现经济体制的整体转轨。 (4)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 (5) 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 (6)经济的市场化与政治的多元化相分离.在经济市场化的同时,坚持政治上的稳定和相对集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良性循环。 11、简述产权的功能. 12、怎样正确发挥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13、如何通过国有企业的脸份制改造确立法人财产权? 14、为什么说国有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为了实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就必须通过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培育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 (1)只有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才能为体制模式与增长方式的转换提供必要的微观基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际上就是要实现政企分开.确立法人财产权,解决企业的利益、责任、刺激和动力等问题,使企业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当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参与市场竞争时.就不仅有利于刺激企业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选择投资方向和利用生产要素,而且有助于重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微观基础 推进体制模式的转换。 (2)只有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才能为为体制模式的转换创造必要的市场条件。只有当企业成为具有明晰交易区的市场主体,才可能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企业便会在利润动机的刺激下及时对市场信号的变到做出灵敏、及时的反应,市场机制使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协调微观决策的功能。 (3) 只有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才能实现宏观调控方式的转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所有权、调控权和行政权相分离,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而是通过市场机制间接调节企业行为.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由此可见,宏观控制方式的转变依赖于企业改革的深化。而政府职能的转变又为两大根本性转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15、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应该包含那些主要内容. 16、简述法人资产制度的基本特征. 17、股份公司具有那些基本特征. 股份公司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所发起组织、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就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和在股票市场上自由转让的公司。股份公司具有以下特征。 (1)股份公司是法人。股份公司有自己的章程,有自己的组织.有自己的独立财产.具有自己的权力和承担义务的能力。 (2)股份公司是典型的资合公司。股份公司以资本联合为基础,公司只认股票不认“人”,任何合法持有该公司股份的人都能成为公司的股东,没有资格限制。 (3)股份公司的股东不能少于法律规定的数目。 (4)股份公司的资本总额平分为金额相等的股份.每一股上体现的权力与义务关系是相等的。 (5)公司资本的调整要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进行。 (6)股份公司的股份可以自由让渡,但不能退股。 (7)股份公司实行财务公开原则.以便让所有的股东和债权入了解公司详尽的财务和经营状况.然后可以做出相应的选择,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权益。 (8)股份公司的各股东按其持股比例享受相应的权利和承担 相应的义务,每股有一票表决权,其权利是平等的。 (9)股份公司的股东承担有限责任。 18、简述公司外部治理结构的创新. 内部治理结构的创新。为了保护所有者的权益和监控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需要通过企业内部的权利安排.形成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其核心是通过特定的治理机构和治理程序,在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形成相互合作、自我约束、相互制衡的机制。具体来说,所有者在充分获取代理人行为信息的基础上,设计出最优化的激励约束机制,明确经营者的责权利,并给予其最佳的行为激励,使经营者为实现所有者的利益而努力工作。公司的治理结构一般是这样安排的,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监事会是公司的常设监督机构,由股东选举产生的董事会是代表股东权益和执行公司业务的法人代表机构,由董事会聘任经理人员作为公司的法人代表拥有管理事务及代理权限。所有者通过一系列激励合约的等级式分认 使代理人努力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当然,在不同的企业产权结构中 监督的方式是有差异的、在功能垂直到结构的公司中、所有者通过直接观察经营者的行为来实施直接的所有权约束;在事业部型和控股型产权结构到公司中.所有者的监督以经理人员的经营业绩为主要依据.以战略性行为为辅助性依据。激励的核心是将经理人员对个人效用的追求转化为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所有者可通过确定一个由薪金、奖金、股票和股票买卖选择权、退休金计划构成的最优报酬计划来对经理人员的行为进行激励和约束。同时,由股东会选举产生的董事会可通过任免经理人员和控制重大的战略决策来保护出资人的权益。这样,所有者可通过事先的激励和事后的监督抑制代理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低代理成本。 19、简述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创新. 外部治理结构的创新。一个企业在营运过程中。由于主客哪原因,会显露出企业经营陷入危机的信号,如销售收入持续下降,股利持续低水平.过高的负债率,经理人员或董事有玩忽职守 ,贪污行为等.这些征兆暗示所有者的未来权益有可能会受到损害。为了实现资本保全,相关利益者就会通过相机治理程序,要求重新分配控制权(如改组董事会、更换经理人员等)、当这一请求得不到满足或效果仍不合意时.相机治理程序就转为破产程序、相机治理的核心是通过市场对企业的治理来保护所有者的权益、因为市场可提供企业绩效的信息 市场可评价经营者的行为,并通过自发的优胜劣汰机制争夺企业的控制权,改变既定的利益格局,约束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第一.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对经理人员行为的约束。如果产品市场上的竞争是充分的 则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既可向出资人提供有关企业的产品成本的真实信息.又可对经理形成压力 促使其努力降低成本 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第,经理市场上的竞争对经理人员行为的约束。如果经理人员的选择和评价机制是市场化的,且经理市场上的竞争是充分的,那么即使出资人并不了解经理的实际能力,但在时间无限的情况下,经理市场会根据经理过去的表现计算其未来的人力资本价值.使经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成为迟早要受到市场惩罚的不利行为。因此,即使没有任何直接监督.经理为顾及长远利益也可能努力工作。第三,资本市场上的竞争对经理人员行为的约束。资本市场上竞争的实质是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它的主要形式是接管。尽管被认为是防止经理损害股东利益的最后一种武器。在股权分散化的股份公司中 尽管每个股东持有的股份或较小.不足以直接对经理实施有效的监督.但是,由于股份可自由买卖,分散在众多股东手中的股份有可能被集中起来。如果公司经理过分侵害股东的权益,或者因经营不善引起公司股票价格下跌.有能力的企业家或其他公司就能用低价收购到足以达到控股地位的股份。从而接管公司,赶走现任经理.重新组织经营,获取利润。由于企业有被接管的可能性,经理为了保护自的职位.就会自觉地约束自己对非货币物品的过度追求.努力使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化。因此.在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中,完善市场环境是相当重要的。 20、简述按劳分配的实质和意义. 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在产品占有上所形成的一种经济关系。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在社会上义公有制的条件下.一方面.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人们在生产资料的占有上处于平等地位.任何人都不能凭借生产资料的垄断、占有.获得特殊的经济利益.劳动成为他们获得社会产品的惟一依据 另一方面 由于存在社会分工.劳动还主要是一种谋生的了段.脑力与体力、简单与复杂等不同劳动之间存在着差别 劳动能力还是一种个人的“天赋” 的权利、因此.劳动者所创造的产品在做了必要的各项社会扣除后.还必须以各自付出的劳动已为基础分配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体现的经济关系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l)它用分动代替了资本 使劳动成为了占有社会产品和换得收益的唯一依据。它体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中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上的平等关系 从而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础。 (2)它用劳动的尺度代替了需要的尺度,承认个人能力和与此相关的利益差别是个人天然的权利 承认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者具有的“经济人”身份,从而为社会王义经济的有效运行提供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按劳分配中体现的劳动者之间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与商品等价交换具有形式上的一致性.反映了劳动者之间经济利益以及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差别。按劳分配关系的存在构成了社会主义经济商品交换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 (4)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按劳分配要求不同的个人和不同的企业之间具有明确的利益边界和产权边界,要求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这为公有企业产权关系的明晰比和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21、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T49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别劳动不能直接转化为社会劳动.按劳分配不能通过社会直接计算和分配劳动时间来实现,而只能通过市场机制以迂回曲折的形式来间接地加以完成。因此,按劳分配的具体含义和实现形式与马克思当年理论上的设想存在很大差异。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劳动交换首先表现为商品交换,企业投入的劳动量必须表现为价值。当然,企业的劳动只有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要求时才能得到承认.才能形成价值。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按劳分配尺度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支出,而且包括管理和经营等特殊的劳动形态。因为,企业的劳动成果和收入水平不仅要要企业劳动者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的影响,而且要受企业经营和管理水平的影响。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企业是一个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因此按劳分配的实现必须以企业为中介,通过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 者之间的分配关系来实现。由于在劳动和价值、价值和价格、价格和收入之间存在许多中介环节,受到许多复杂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因而企业的收入以及根据这种收入而进行的按劳分配从全社会看只能作为一种趋势或近似值而存在。 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这种变化不是对按劳分配的否定,而是对按劳分配理论的发展。我们不应把市场经济与按劳分配对立起来,而应把按劳分配的本质与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区别开来、按劳分配的实质是消灭剥削,反对平均主义.承认能力和贡献上的差别及其对个人收入的影响.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涉及的是这一原则的实现方式。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而巨也有利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22、简述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方式的结合. 根据所有制形式的不同,可以把现实存在的分配制度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按劳分配。在这种分配制度中 生产资料及其积累归社会占有,个人消费品以劳动为尺度进行分配。第二 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分配制度。在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营经济中,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资本所有者则占有剩余价值。第三,以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分配制度。第四 按需分配。这是社会为了保障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提高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而进行的各种再分配,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对社会公共产品的投资和各种补贴性分配。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的共生关系 出而不同分配方式之间也存在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的共生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后表现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这种结合反映两种不同的含义。 一是它表示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制度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制度的并存。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实行的是按劳分配.这种分配方式消灭了私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否定了任何个人和集团凭借对所有权的垄断而占有社会产品的制度基础,因此,从本质上看,生产要素(主要指生产资料)不再成为占有社会产品的根据。但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由于生产资料是私人所有的,因而产品的占有必然要体现私人所有者的利益,按生产要素的分配就是生产要素私人所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它对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所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在分配关系上就体现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是它表示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要借助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得以实现。具体来说.在公有制经济中虽然消火广生产资用的私有垄断.任何人都以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经营权的排他性.公有的资本、土地等资源也要有偿加以使用具有使用的“价格”如利息、地租等。公有资源的这种价格虽然不归个人所有.出而与私有制经济中的按要素分配有着本质的差别.但它对于准确反映资源的稀缺状况、有效配置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或多或少地会间接地影响到按劳分配的实现过程和实现形式。也就是说,在社会本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不可能是纯粹的,它或多或少地要受到生产资料等客观经济条件的影响这就是按要素分配对按劳分配的一种渗透。但是.这个意义上的按生产要素分配与私有制中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在本质上是不完全相同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种分配方式之间不是完全割裂的 而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公有制经济中的按劳分配原则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过程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公有制分配对非公有制分配的渗透是直接性的,在社会收入再分配中,这种渗透则是间接性的。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社会主义国家对于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收入分配都要直接或间接地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这种干预就是对私有产权的一种限制 从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共同富裕的目标、而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接要素分配的关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在公有制经济的按劳分配过程之中。这种相互影响和渗透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有利于社会主义巾场经济中生产力的发展。 23、简述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机理. 所谓制度是指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致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制度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宪法秩序。它包括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二是制度安排。这是在宪法秩序下约束特定行为模式和关系、界定交换条件的一系列具体操作规则。三是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 当把制度作为决定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变量时,经济增长则主要表现为制度变迁的结果。具体来说,制度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影响经济增长的。 (1)产权。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件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有效率的产权应是竟争性的或排他性的,这将有助于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及避免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 (2)国家。有效率的交易需要明确地界定产权.但界定产权本身也是要花费成本的、由于国家拥有“暴力潜能”,由国家来界定和保护产权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国家通过界定产权及时获得一切关于破坏产权行为的信息,并对破坏产权行为进行有效的制裁,保护产权主体在交易过程中应得的利益。因为国家决定产权结构 所以国家最终要对造成经济增长、衰退或 滞不前的产权结为的效率负责。 (3)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由相互关联、包罗万象的世界观组成。但凡成功的意识形态都必须解决不付费搭车问题,其基本目标在于给予各种集团以活力.使它们能对简单的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成本和收益采取相反的行为,从而节约交易费用。 24、简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所谓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它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重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在生产技术一定的条件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最终将受到一国可供利用资源的约束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选择了一种以强调数量增长和以外延方式为主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1)它是一种以高速增长为主要目标的赶超型发展模式。 (2)它是一种借助政府的行政力量实施的发展模式。 (3)它是一种经济结构倾斜型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实质上是以农业、轻工业等产业部门的缓慢发展为代价的。 (4)它是一种粗放型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的显著特征是追成外延型扩大再生产方式 通过大量的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来不断增加产品数量。 (5)它是一种封闭式的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尽管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起过一些们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弊端日益显露.例如 经济结构严重不合理,高积累、高投人与低效益、低产出相联系,区域发展失衡.资源浪费严重.经济发展呈大起大落格局等。这种发展模式与市场经济存在内在的冲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使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地发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有效的利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已势在必行。 25、简述经济发展模式转换的主要内容。P64 在资金短缺、资源有限、结构失衡的条件下 我们已不可能再依靠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起飞 完成工业化进程.尤其是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过程中 更应不大时机地完成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这种转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经济发展目标的转换。由不计代价、追求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作为发展目标.转变为在保持适度经济增长的条件下,从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出发.协调供求结构,促使总量增长与结构转变相同步的发展目标。 (2)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巾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3)经济发展重心的转换。曲片面追求产值产量的增长转变为注重经济效益的增长,使效益与速度相统一。 (4)经济发展战略的转换。由以重工业为重心的超前发展战略转变为有重点的协调发展战略 使重工业转移到为农业、轻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服务的轨道上来.尤其是应注重发展农业、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5) 经济发展步骤的转换。由急于求成、不分阶段的发展转变为目标选择明确、分阶段实施的发展.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避免经济波动过大、过频。 (6)经济发展手段的转换,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组织资源。推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经济手段促进经济增长 形成市场导向型的经济发展和运行机制,提高资源的配音效率。 26、简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P65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和前提。科技进步依赖月学握现代科技知识的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这就要求把教育搞卜去。科教兴国必先兴教育.因为教育是一十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2)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地界、面问未来、面向现代化,就是教育要适应社会主动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出“四有新人”。面向世界.就是要以开放的思路办教育.通过学习各国教育的先进经验和广泛的对外交流,跟上当代世界科技与教育发展趋势。面向未来.就是教育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期到远期的需要 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巨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3)发展教育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有发展重点。普及的重点是抓好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的重点就是抓好一批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大学,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 (4)振兴教育.教师是关键。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肯定不会有高素质的教育事业。因此.科教兴国,教育为本;振兴教育.师资先行。 (5)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既然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而科技进步又依赖一大批科技人才,因此,就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首先.应提高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其次.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改善知识分子的生活待遇。最后.应破格选拔优秀人才,特别是中青年优秀人才。 27.简述实际运用新技术的条件. 28.简述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之间的关系. 在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国家里,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来推动。但随着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技术进步就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我国人口众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资本严重短缺,仅依靠生产要素的不断投入来刺激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战略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突破这一约束的最好途径就是通过完善技十创新机制和选择适宜的技术来实现经济的集约式增长。 技术进步实际上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改变从投入到产出的全过程以及这一过程的各个方面.包括改变投入要素的性能质量及其组合比例.改变生产工艺流程,改变产品的具体特点及其功能,改变生产过程的组织方式等.从而改变资源消耗强度,使更少的投入得到更多的产出。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可以在原有生产要素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生产可能性边界,从而提高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并且,技术进步还可以改变生产要素使用的收益递减倾向.增大潜在产出量。 29、为什么说实行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一种开放的经济,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就不可能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上的资源.必然要扩展到世界市场.取长补短.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从国际分工与交换中获得益处。因此.发展市场经济就不可能闭关锁国,脱离国际经济联系,否则,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必然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效益下降。 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建立与发展过程中,搞市场经济我们还缺乏经验,因此要通过对外开放,在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交往和接触中 将其成熟的经验为我所用。尽管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巾场经济在其特辍上存在着差异,但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们必然具有共性的一面。我们向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学习,也就是要学习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共同性的内容。 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实行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市场经济体系,各国经济都程度不同地纳入到这个体系之中,不可能独立于这个体系之外。同样.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要面向世界.成为世界市场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为此.必须按国际惯例办事。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对外开放.广泛交往.逐步了解和学会运用国际惯例。这对于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意义和作用极其重大。 30、如何处理扩大对外开放与坚持自力更生之间的关系.P78 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剂基本国策。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证明,实行对外开放,改变了过去封闭半封闭状态 提高了我国经济技术和管理水平.对加快现代化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同时也要看到 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要认真总结经验.以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为依据.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必须正确处理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 在我们这样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扩大对外开政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 必须注意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立足百问题.要把现代化建设的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二是引进技术问题,必须把引进和开发、创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优势,避免盲目引进、重复引进;三是利用外资问题,要利用国外资金、但同时要重视自己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争取时间.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而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利口外开放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 而不是对立的,矛盾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杆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又有利于增强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的能力、独立自主不是闭关锁国,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讲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绝不是要闭关锁国。关起门来搞建设、盲目地排斥同国外进行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而是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把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只有实行对外计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才能有效地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31、为什么说实行对外开放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上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许多后起工业化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经验.启迪我们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实行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不仅可以较好地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而且有利于扬长避短,节约社会劳动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广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并借助外力,促进经济迅速增长。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客观L要求我们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党的“十五大” 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21世纪“分三步走”的战略布署,确定了到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这是一个宏伟壮丽的目标,也是任务十分艰巨的目标。要实现现代化,我国有很多有利条件.但也存在不少的矛盾和困难.其中最主要的是建设资金短缺.科学技术水平低.劳动者素质不高.现代化大生产的科学管理经验不足.尤其是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效益太差。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着经济发展。不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经济社会现代化的目标就难以实现.而要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实行对外开放.扩展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发展开放型经济。只有这样,才能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金.以补充国内资金的不足;才能更多更好地引进先进技术、人才和科学管理经验.以提高我们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才能更多更好地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在比较高的水平上起步,并赢得时间 缩短与发达因家的差距。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我国经济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增强各方面素质 以提高生产要素使用的效率和效益。 32、简述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的合理目标. 对外开放度合理目标的设定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众多的复杂因素。从经济角度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战略。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尽可能消除进出口限制,支持出口产品生产,同而要求较高的开放度。 (2)经济承受能力。要在民族工业发展、国际收支状况和国际、储备水平可以承受许可范围内设定开放度目标。 (3)经济稳定的控制目标、既要防范外来的金融风险.又要考虑到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稳定目标。 (4)国际社会的期望值。 33、简述适度贸易保护.P75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缺乏国际竞争优势,客观上要求实行适度贸易保护。适度贸易保护是积极的保护 而不是消极和被动的保护 即一是要在遵循国际惯例的前提]:实行保护;二是有重点、有期限的保护.而不是一切都保护,更不能保护落后。适度贸易保护是为了促进和提高水国的先争优势。 实行贸易保护政策通常有两类措施:一是关税壁垒;二是非关税壁垒。关税是商品在通过一国国境时由海关征收的一种税,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国库收入和保护本国的资源或本国产业。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征收关税的主要目的是用于贸易保护,这种关税称为保护关税。进口关税是境外商品进门时海关向进口商品征收的税,对进口商品征收进口关税会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从而削弱其币场竞争力。由征收进口关税形成的进口壁垒.能起到保护本国同类
/
本文档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