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

2010-11-29 11页 doc 233KB 43阅读

用户头像

is_853669

暂无简介

举报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指心律起源部位 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 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指心律起源部位 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心律紊乱”或“心律不齐”等词的含义偏重于表示节律的失常,心律失常既包括节律又包括频率的异常 更为确切和恰当。 心律失常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一 病理   心律失常可按发生原理 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 以及心律失常时循环障碍严重程度和预后分类   (1)按发生原理 心律失常分为冲动发生异常 传导异常以及冲动发生与传导联...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指心律起源部位 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 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指心律起源部位 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心律紊乱”或“心律不齐”等词的含义偏重于表示节律的失常,心律失常既包括节律又包括频率的异常 更为确切和恰当。 心律失常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一 病理   心律失常可按发生原理 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 以及心律失常时循环障碍严重程度和预后分类   (1)按发生原理 心律失常分为冲动发生异常 传导异常以及冲动发生与传导联合异常 这种分类主要根据实验研究结果 在临床诊断技术目前尚难确定心律失常电生理机制的状况下 实用价值不高 此外 某些快速心律失常起始和持续的机制可能不同 如由异常自律性引起的室性早搏 可由折返机制而形成持续型室性心动过速   (2)按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 心律失常可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近年来有些学者还提出按心律失常时循环障碍严重程度和预后 将心律失常分为致命性 潜在致命性和良性三类 这两种分类方法简易可行 结合临床实际 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和防治有一定帮助   二 诊断   (1)心律失常性质的确诊大多要靠心电图 但相当一部分病人可根据病史和体征作出初步诊断 详细追问发作时心率 节律(规则与否 漏搏感等) 发作起止与持续时间 发作时有无低血压 昏厥或近乎昏厥 抽搐 心绞痛或心力衰竭等表现 以及既往发作的诱因 频率和治疗经过 有助于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   (2)发作时体检应着重于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及心律失常对血流动力状态的影响 听诊心音了解心室搏动率的快 慢和规则与否 结合颈静脉搏动所反映的心房活动情况 有助于作出心律失常的初步鉴别诊断 心率缓慢(<60次/min)而规则的以窦性心动过缓 2∶1或3∶1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或窦房阻滞 房室交接处心律为多见 心率快速(>100次/min)而规则的常为窦性心动过速 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房扑动或房性心动过速伴2∶1房室传导 或室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速较少超过160次/min 心房扑动伴2∶1房室传导时心室率常固定在150次/min左右 不规则的心律中以过早搏动为最常见 快而不规则者以心房颤动或扑动 房性心动过速伴不规则房室传导阻滞为多;慢而不规则者以心房颤动(洋地黄治疗后) 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心律合并不规则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为多见 心律规则而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大炮音) 尤其是伴颈静脉搏动间断不规则增强(大炮波)的 提示房室分离 多见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室性心动过速   (3)颈动脉窦按摩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有助于鉴别诊断心律失常的性质 为避免发生低血压 心脏停搏等意外 应使患者在平卧位有心电图监测下进行 老年人慎用 有脑血管病变者禁用 每次按摩一侧颈动脉窦 一次按摩持续时间不超过5秒 可使心房扑动的室率成倍下降 还可使室上性心动过速立即转为窦性心律   (4)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心电图记录是确诊心律失常的重要依据 应包括较长的Ⅱ或V1导联记录 注意P和QRS波形态 P-QRS关系 PP PR与RR间期 判断基本心律是窦性还是异位 房室独立活动时 找出P波与QRS波群的起源(选择Ⅱ aVF aVR V1和V5 V6导联) P波不明显时 可试加大电压或加快纸速 作P波较明显的导联的长记录 必要时还可以用食管导联或右房内电图显示P波 经上述方法有意识地在QRS ST和T波中寻找但仍未见P波时 考虑有心房颤动 扑动 房室交接处心律或心房停顿等可能 通过逐个分析提早或延迟心搏的性质和来源 最后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   (5)发作间歇期体检应着重于有无高血压 冠心病 瓣膜病 心肌病 心肌炎等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 常规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 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 放射性核素显影 心血管造影等无创和有创性检查有助于确诊或排除器质性心脏病 心律失常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其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心肌病 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为多见 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塞时 发生在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的心律失常也不少见 其它病因尚有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 麻醉 低温 胸腔或心脏手术 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 部分病因不明 心律失常应该如何预防?   完全预防心律失常发生有时非常困难 但可以采取适当措施 减少发生率   (1)预防诱发因素  一旦确诊后病人往往高度紧张 焦虑 忧郁 严重关注 频频求医 迫切要求用药控制心律失常 而完全忽略病因 诱因的防治 常造成喧宾夺主 本末倒置 常见诱因:吸烟 酗酒 过劳 紧张 激动 暴饮暴食 消化不良 感冒发烧 摄入盐过多 血钾 血镁低等 病人可结合以往发病的实际情况 总结经验 避免可能的诱因 比单纯用药更简便 安全 有效     (2)稳定的情绪  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 精神放松 不过度紧张 精神因素中尤其紧张的情绪易诱发心律失常 所以病人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 避免过喜 过悲 过怒 不计较小事 遇事自己能宽慰自己 不看紧张刺激的电视 球赛等     (3)自我监测在心律失常不易被抓到时 病人自己最能发现问 有些心律失常常有先兆症状 若能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 可减少甚至避免再发心律失常 心房纤颤的病人往往有先兆征象或称前驱症状 如心悸感 摸脉有“缺脉”增多 此时及早休息并口服安定片可防患于未然    有些病人对自己的心律失常治疗摸索出一套自行控制的方法 当发生时用以往的经验能控制心律失常 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 发作后立即用刺激咽喉致恶心呕吐 或深呼吸动作 或压迫眼球可达到刺激迷走神经 减慢心率的目的 也能马上转复     (4)合理用药心律失常治疗中强调用药个体化 而有些病人往往愿意接收病友的建议而自行改药 改量 这样做是危险的 病人必须按医生要求服药 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有些抗心律失常药有时能导致心律失常 所以 应尽量少用药 做到合理配伍     (5)定期检查身体定期复查心电图 电解质 肝功 甲功等 因为抗心律失常药可影响电解质及脏器功能 用药后应定期复诊及观察用药效果和调整用药剂量     (6)生活要规律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 保证睡眠 因为失眠可诱发心律失常 运动要适量 量力而行 不勉强运动或运动过量 不做剧烈及竞赛性活动 可做气功 打太极拳 洗澡水不要太热 洗澡时间不宜过长 养成按时排便习惯 保持大便通畅 饮食要定时定量 节制性生活 不饮浓茶不吸烟 避免着凉 预防感冒 不从事紧张工作 不从事驾驶员工作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老年人口不断增多,目前已成为发病人数排在高血压、冠心病之后的第三位心血管疾病。有调查显示,我国目前约有1000万房颤患者,而心血管病专家认为实际患病人数可能达到1500万至2000万。>>心律失常   >>点击进入心脑血管频道<<   心血管病专家指出,房颤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不亚于冠心病,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可致残、致死。由于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导致脑栓塞(中风、偏瘫)、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老年脑中风患者中有三分之一是由于房颤引起的;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增快还可导致心力衰竭,增加死亡率(是正常人的2倍)。   房颤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大类。药物治疗包括抗凝治疗和抗心律失常治疗。药物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症状,但无法达到根治,停药后复发率较高。非药物治疗包括电转复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其中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能够彻底根治房颤,在国际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前在发达国家的医疗中心,导管射频消融术已成为房颤治疗的常规方法。   国内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始于1998年,新近的随访调查显示,单次消融成功率为70%,二次以上消融成功率可达80%-90%。由于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操作较为复杂,专家建议患者尽可能到经验丰富的治疗中心就诊。   北京安贞医院房颤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马长生教授认为,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心房颤动带来的社会负担无疑会越来越重,房颤已成为一个进展中的公众健康问题,迫切需要对房颤进行一级预防以阻止其发生、发展。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和风湿性瓣膜病都是引发房颤的相关因素,因此,房颤的预防从根本上讲需要加强对这些疾病的治疗,在此基础上避免或减少其发生。有研究资料表明,去除高血压因素,房颤患者数将减少14%。   马长生教授还提示,房颤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戒烟、限制饮酒、限制或避免服用含有咖啡因的物质诸如茶、咖啡、可乐以及一些非处方药,谨慎应用某些治疗咳嗽或者感冒的药物,因为这类药中可能含有刺激物,易促发不规则心律,服用这类药物前应当询问医生或仔细阅读说明书。 成人窦房结冲动形成的速率超过每分钟100次,称为窦性心动过速,速率常在每分钟101--160次之间。窦性心动过速开始和终止时,其心率逐渐增快和减慢。 病因病理    健康人运动和情绪紧张可引起心动过速。酒、茶、咖啡和药物如异丙肾上腺素和阿托品常引起窦性心动过速。在疾病状态中常见的病因为发热、低血压、缺氧、心功能不全、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和心肌炎。 化验检查    心电图显示窦性P波,P波速率超过每分钟100次,P-R间期大于0.12秒。 治疗    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必要时可应用镇静剂或β-受体阻滞剂。 致命性心律失常的急救 致命性心律失常主要指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3度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动过速虽一般不致命,但临床常见、且一旦合并预激综合征而又得不到正确的处理,其后果也很危险。这里主要谈谈室性心动过速和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家庭急救和自救。   (一)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撞击病人心前区。病人在家中或院外发生“室速”,目睹者可立即叩击其心前区数下,利用撞击所产生的10~35焦耳的低能量电流使“室速”和刚发生的“室颤”恢复正常心律。2.咳嗽动作自救。发生致命性室性心动过速时可用连续咳嗽4~5次来自救。   (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对“室上速”采取刺激迷走神经兴奋的方法,可使部分病人的这种心动过速突然中止、家庭中自救可试用以下方法:1.交替压迫眼球,但有青光眼者禁压。2.交替压迫现侧颈前中部,但对高令老者慎压。3.尽量使头后仰或躯体前弯。4.用力吹膨胀困难的气球。5.深吸气后用力摒气,然后做深呼气动作。   经过上述方法如仍不能终止这种“室上速”,应将患者送医院救治 用抗心律失常药应注意啥?抗心律失常药物应根据其作用特点及心律失常原因而选择使用。   (1)窦性心动过速,常为生理现象,一般不需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如果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或甲亢所引起的,可用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等治疗。   (2)过早搏动可分为房性、结性和室性。其病困有功能性与器质性两种。后者多见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肌炎、洋地黄中毒等。室上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结性),分别选用异搏啶、心得安、双异丙吡胺、奎尼丁、茚满丙二胺、乙胺碘呋酮等。,室性心律失常,分别选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酰胺、心得安、苯妥英钠、漫心律、双异丙吡胺、室安卡因、英卡因、劳卡因、茚满丙二胺、乙胺碘呋酮等。多源性室性早搏,宜用苯妥因钠、利多卡因、慢心律等。   (3)慢性心律失常,包括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反复出现昏厥,甚至引发阿-斯综合症,可使用阿托品、654-2、异丙肾上腺素等。若药物治疗无效,则需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   (4)心房颤动350~700次/分,室率超过100次/分,应给予洋地黄制剂,尽管不能中止颤动,也可减少室律,无效时改用奎尼丁或普鲁卡因酰胺等。心房扑动250~380次/分,治疗方法与心房颤动相同。   (5)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①有旁道(即预激症候群包括显性或隐性旁道)参与的折返性心动过速,包括WPW合并房颤、房扑。在紧急处理时忌用西地兰、异搏定,应首选心律平、普鲁卡因胺、乙胺碘呋酮,无效者立即电击转复心律。②无旁道参与的折返性心动过速,在紧急处理时应选择心律平、异博定、乙胺碘呋酮、丙吡胺、西地兰等。室性快速心律失常者,应用利多卡因、奎尼丁,苯妥英钠、普鲁卡因酰胺等。   (6)一般除器质性心脏病所致心律失常外,对其他原因所致者,通过消除诱发因素和病因治疗即可控制。对非器质性室性早搏,如无明显症状,一般也无需用抗心律失常药治疗。   (7)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均可致心律失常,而且抗心律失常药作用越强,其致心律失常作用越大。因此,同时伴有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应慎用或禁用。   (8)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可因缺氧、缺钾、缺镁、休克、心力衰竭、甲亢、心肌损害程度而不同。不可随意加大用药剂量。因为抗心律失常药除乙胺碘呋酮外,安全范围均较小。用药期间应密切注意血压、心率和心律,特别在采用静滴时,应进行心电图监测。 窦性心率失常是指激动仍然起源于窦房结,但其速率及节律有所变异的一类心律失常。有如下几种:   (1)窦性心动过速:窦房结自律除极的频率增加,超过正常窦性心律的上限,即成人超过100次/分,儿童则高于相应年龄的正常范围,即称为窦性心动过速。   (2)窦性心动过缓:当窦性心律频率低于60次/分时,称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缓常伴有窦性心律不齐。   (3)窦房结暂停:窦房结在一个或多个心动周期中不能产生冲动,以致未能激动心房或整个心脏时,称为窦房结暂停。   (4)窦性心律不齐:指窦房结不规则地发出激动所引起的心房及心室的节律改变,称之为窦性心律不齐。 (5)窦房传导阻滞:窦房结发出的激动,不能通过窦房结与心房肌组织的连接区,便称为窦房传导阻滞。 顾名思义,危险性心律失常又称为致命性心律失常或恶性心律失常,它是引发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动态心电图监测表明,发生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之前常出现心脏自律性或传导性异常。由这些改变而致的心律失常,往往是心脏猝死的先兆,故称之为危险性心律失常。   危险性心律失常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危险性室性早搏:     对病理性室性早搏,临床一般按LOWN等提出的分级法,即分为五级:          0级:无室性早搏;          一级:偶有单发室性早搏(1次/分或<30次/小时);          二级:频发室性早搏(>1次/分或>30次/小时);          三级:多源性室性早搏;          四级:A、2个连发室性早搏;B、3个或以上连发室性早搏;          五级:伴有RONT现象的室性早搏。早搏的级数愈高则发生室性颤动的可能性就愈大。   (2)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通常应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内差异传导相鉴别。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时,由于心室率过快(>200次/分),可引起室颤动。        (3)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这是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一种形式,是介于室速与室颤之间的一种类型。多见于缓慢性心律失常、低血钾症、奎尼丁晕厥、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其临床及心电图特点如下:呈反复短阵发作,虽时间不长但易晕厥;发作时心电图出现一系列增宽、多变的QRS波群,频率为每分钟160~280次,R-R间期不甚匀齐,QRS方向常突然转至相反方向,沿基线扭转;发作期多有Q-T新时期延长;发作前室性早搏常为频发性、多源性,并因Q-T间期延长,常有RONT现象;可自行终止,也可恶化为心室颤动。     (4)严重室内传导阻滞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在发生房屋传导阻滞之前,可先出现室内双束支阻滞和三束支阻滞。严重室内传导阻滞有时比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更危险。希氏束分叉以下阻滞的特点为QRS增宽畸形,心室率每分钟28~40次,不稳定,症状重,常有晕厥,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猝死。        (5)Q-T间期延长综合征:此综合征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发性Q-T间期延长;另一类是继发性Q-T间期延长,临床上后者较前者更常见。        (6)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根据窦房结功能不全的程度,可出现一系列有关的心律失常,其中较严重者是窦性停搏、窦房阻滞和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又称慢-快综合征)。采用常规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一般可以确诊,必要时可进行窦房结功能的电生理检查。   由于危险性心律失常往往是致命性的,是心脏性猝死的先兆,因此应当高度重视,早期识别,一经发现就必须及时而恰当地紧急处理,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心律失常与猝死! 猝死,通常指非预料中的天然死亡。有些平素看起来很健康的人,以及一些尽管有明确的心脏病史,但临床上没有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心律失常等合并症的患者,突然发生心脏停止跳动、呼吸停止,随即出现意识丧失等临床表现经抢救或来不及抢救而死亡者,均为猝死。现在一些心脏病专家主张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作为猝死的。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发病6小时内死亡为计算标准。根据经验,发生猝死患者最多的原因是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及传导阻滞引起猝死的发生率最高。有的学者认为,如果以1小时为限的话,则绝大多数属于心源性猝死,其病因主要为心肌炎、心肌病、急性巨大肺动脉栓塞、巨大动脉瘤破裂、原发性肺动脉高压、Q-T延长综合征、冠心病等,以冠心病的猝死率为最高,约占总猝死病人的70%~90%。近年来研究证明,直接引起猝死的原因是原发性室颤。 心房扑动 病因病理     病因病理: 阵发性房扑可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持续性房扑则通常伴随已有心脏病者,病因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此外,肺栓塞,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二、三尖瓣狭窄与返流等导致心房扩大的病变,亦可出现房扑。其他病因尚有甲状腺功能亢进、酒精中毒、心包炎等。     临床表现:房扑往往有不稳定的趋向,可恢复窦性心律或进展为心房颤动,但亦可持续数月或数年。房扑时心房收缩功能仍得以保存,栓塞发生率较心房颤动为低。按摩颈动脉窦能突然减慢房扑的心室率,停止按摩后又恢复至原先心室率水平。令病人运动,应用增加交感神经张力或降低副交感神经张力的方法,均通过改善房室传导,使房扑的心室率明显加速。心房扑动的心室率不快者,病人全不觉察。房扑伴有极快的心室率,可诱发心绞痛与充血性心力衰竭。体格检查可见快速的颈静脉扑动。当房室传导比率发生变动时,第一心音强度亦随之变化。有时能听到心房音。                            检 查:心电图特征为:①心房活动呈现规律的锯齿状扑动波,扑动波之间的等电线消失,在Ⅱ、Ⅲ、avF或Vl导联最为明显,常呈倒置。典型房扑的心房率通常为250~350次/min;②心室率规则或不规则,取决于房室传导比率是否恒定。当心房率为300次/min,未经药物治疗时,心室率通常为150次/min(2:1房室传导)。使用奎尼丁等药物,心房率减慢至200次/min以下,房室传导比率可恢复1:1,导致心室率显著加速。预激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并发之房扑,房室传导可达1:1,产生极快的心室率。不规则的心室率系由于传导比率发生变化,例如2:1与4:1传导交替所致。③QRS波群形态正常,当出现室内差异传导或原先有束支传导阻滞时,QRS波群增宽、形态异常。     治疗与预防:应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最有效终止房扑的方法是直流电复律。通常应用很低的电能(低于50J),便能迅速转复房扑为窦性心律。如电复律无效,或已应用大量洋地黄不适宜作电复律者,可将电极导管插至食管的心房水平,或经静脉穿刺插入电极导管至右心房处,以超越心房扑动频率起搏心房,此法能使大多数典型心房扑动转复为窦性心律或心室率较慢的心房颤动。钙拮抗剂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能有效减慢房扑之心室率,或使新发生之房扑转回窦性心律。超短效的β阻断药艾司洛尔(esmolol,200μg/kg·min),亦可用作减慢房扑:时的心室率。若上述治疗方法无效,或房扑发作频繁,可应用洋地黄制剂(地高辛或毛花甙C)减慢心室率,此时常需较大剂量始能达到目的。用药后,房扑通常先转变为心房颤动,停药后再恢复窦性心律。若单独应用洋地黄未能奏效,联合应用普萘洛尔或钙拮抗剂可有效控制心室率。IA(如奎尼丁)或IC(如普罗帕酮)类抗心律失常药能有效转复房扑并预防复发。但事前应以洋地黄、钙拮抗剂或β阻断药减慢心室率,否则,由于奎尼丁减慢心房率和对抗迷走作用,反而招致心室率加快。胺碘酮(200mg/d,5d/周)对预防房扑复发有效。如房扑持续发作,I类与Ⅲ类药物均不应继续应用,治疗目标旨在减慢心室率,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心导管消蚀与外科手术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房扑患者 心房颤动 概述:     心房颤动(房颤)是成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心房发生350-600次/分不规则的冲动,引起不协调的心房乱颤,心室仅接受部分通过房室交界区下传的冲动,故心室率120-180次/分,节律不规则。房颤分阵发型和持续型,绝大多数房颤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其中以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冠心病和高心病最常见,部分长时间阵发或持久性房颤患者,并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称为特发性房颤。     临床表现:     1.少数无明显症状,或仅有心悸、胸闷与心慌;     2.个别严重者头晕、晕厥、心绞痛、急性心力衰竭,甚至急性肺水肿。     3.部分可出现体循环动脉栓塞,以脑栓塞最常见;     4.心室率快而不规则,多在120-180次/分,节律绝对不整齐,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脉率少于心率),当心室率低于90次/分或高于150次/分时,节律不规则可不明显。     诊断依据:     1.病因:最常见于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其次为冠心病、甲状腺机能亢进,亦可见于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等,低温麻醉、胸腔和心脏手术后、急性感染及脑血管意外也可引起。     2.房颤分阵发性和持久性两种,前者历时短暂,起止突然,后者指持续发作3个月以上不做处理不能中止者。     3.可有心悸,心功能不全,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规则及脉搏短绌等。 4.心电图: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细小的、形态不同的、频率不规则的颤动波,称f波,QRS波形态与窦性相同,心室律不规则,120-180次/分,如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缓慢且规则,预激综合征伴房颤时并旁道下传者时心室率可快达200次/分以上,QRS波群多数具有心室预激波。 市医大二院的健康专家认为,心房纤颤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诱发心力衰竭,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2、易于血液凝固形成血栓,特别是脑梗塞、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会致死致残。3、引起的无症状性脑卒中导致患者的痴呆和认知障碍的发生率显著增加。4、使房颤患者的死亡率增加,研究显示,房颤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即便患者没有任何其他的心血管疾病     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     2.控制心室率:有器质性心脏病,尤其合并心功能不全者,首选洋地黄制剂。     3.转复心律:方法有药物复律和同步直流电复律。药物复律常用奎尼丁或胺碘酮。     4.射频消融治疗。     5.预防复发:常用奎尼丁、胺碘酮等。     6.预防血栓栓塞:持续房颤,伴心功能不全或(和)二尖瓣病变、心肌病者,宜长期服华法林、阿斯匹林等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用药原则:     1.症状较轻甚至无症状、阵发性房颤且心室率不快者可暂不用药;     2.非预激综合征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伴心室率增快或心功能不全时,需立即用药,首选西地兰;     3.长期反复发作者在去除病因后进行复律,方法有药物复律和同步直流电复律,常用药物是胺碘酮和奎尼丁;     4.慢性持续房颤,宜长期服华法林、阿斯匹林等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5.某些特发性房颤或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辅助检查:     1.对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或年轻患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年龄较大、不能除外器质性心脏病或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心房颤动,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B”或“C”。     疗效评价:     1.治愈:经电复律、药物转复或射频消融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不再复发者。     2.好转:经治疗后症状减轻,房颤未转成窦性心律,心室率控制在70-80次/分左右。     3.无效:经治疗后症状不减轻,房颤未转成窦性心律,心室率仍在120-180次/分以上。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房扑或房颤发生后还易引起房内血栓形成 部份血栓脱落可引起体循环动脉栓塞 临床上以脑栓塞最为常见 常导致死亡或病残   脑栓塞是指脑外其它部位的脂肪 血凝块 壁栓 气体等栓子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 引起脑动脉阻塞及相应供血区的脑功能障碍 栓子的来源以心源性多见 突然发病 无先兆 常见症状为偏瘫或单瘫 癫痫发作 感觉障碍和失语 有时可迅速昏迷和出现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 体检可发现患者常有失语 偏瘫或单瘫 感觉障碍 昏迷等局灶性神经体征 依栓塞血管的不同 可出现其它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和身体其它部位血管栓塞以及原发病的体征
/
本文档为【心律失常】,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