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爸爸妈妈最难回答的问题

爸爸妈妈最难回答的问题

2010-11-30 50页 doc 265KB 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0274

暂无简介

举报
爸爸妈妈最难回答的问题书籍由 WWW 爸爸妈妈最难回答的问题 作者:粱秋丽 序言   愿意思考、喜欢探索是孩子的一种天性。每个健康的孩子都会这么做的。但是,有些孩子渐渐地对事物探索的兴趣减少了,到了上学的年龄,他们不爱学习、马马虎虎,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恐怕与父母对孩子的提问采用错误的回答方式有关。   贝尔奖获得者、美籍犹太人赫伯特·市朗成名之后回忆说:“小的时候,我的祖父常常问我,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呢?他总是让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理由,然后让我自己知道为什么。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从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
爸爸妈妈最难回答的问题
书籍由 WWW 爸爸妈妈最难回答的问题 作者:粱秋丽 序言   愿意思考、喜欢探索是孩子的一种天性。每个健康的孩子都会这么做的。但是,有些孩子渐渐地对事物探索的兴趣减少了,到了上学的年龄,他们不爱学习、马马虎虎,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恐怕与父母对孩子的提问采用错误的回答方式有关。   贝尔奖获得者、美籍犹太人赫伯特·市朗成名之后回忆说:“小的时候,我的祖父常常问我,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呢?他总是让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理由,然后让我自己知道为什么。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从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于理。我以为,这一点是犹太人的教育比其他人略胜一筹的地方。”   在美国,有位犹太女性杰丝卡,她是以色列人,开朗大方,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她丈夫是美国一家公司驻以色列的代表,经常在以色列与美国之间往来;杰丝卡自己则带着儿子阿莱克斯在美国生活,独立承担了抚育孩子的重任。   一天,阿莱克斯从幼儿园的接送车上回到家,正和人聊天的杰丝卡马上迎了上去,陪他一起走进了房间。进门之后,杰丝卡问阿莱克斯:“今天你提问了吗?”阿莱克斯连连点头。“那么,你都问了些什么呢?”杰丝卡继续问他。阿莱克斯开始复述他今天一天中所提的问题,有的是问幼儿园老师的,有的是问同班小朋友的……问题千奇百怪:为什么有的蚂蚁会有翅膀?为什么树叶有红的也有绿的?为什么牛奶不能换你的饼干……一天竟然问了三十七个问题!杰丝卡满意地点了点头。   原来,每个犹太人在很小的时候,几乎都会被长辈提问。杰丝卡小时候,她爸爸就常问他,为什么人每天都要吃饭,而饭都跑到哪里去了呢?最初,她对此是一无所知,常常是红着脸或者咬着嘴唇不说话。但是爸爸没有责备她,而是让她每天都问别人十个她不懂的问题;如果没有人回答她,就自己去找出答案。从那以后,杰丝卡觉得日子的确不一样了,因为每天都是新鲜的……   相比于犹太人,中国的传统观念却认为,缠着父母问这问那的孩子是惹人讨厌的。父母可能会对跟在父母后喋喋不休的孩子大加训斥,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也常常是敷衍了事。   然而这是错误的。   好奇是成长的原动力。在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的发明发现都与科学家小时候好奇心强密切相关。例如:水沸腾时将壶盖顶起来的现象,就引起了少年瓦特的好奇,这才有了日后的蒸汽机,才有了工业革命的迅猛进程。这种例子在科学史上数不胜数。   愿意思考、喜欢探索是孩子的一种天性。每个健康的孩子都会这么做的。但是,有些孩子渐渐地对事物探索的兴趣减少了,到了上学的年龄,他们不爱学习、马马虎虎,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恐怕与父母对孩子的提问采用错误的回答方式有关。   一个孩子刚刚学会说话,刚刚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感受时,常常会问一些大人看似很“傻”问题:天空为什么是蓝的?树叶为什么是绿的?……对此,你会怎样回答?也许你会说,这些问题孩子理解起来太难了,因而不屑于回答;而有些父母由于工作、家务太忙会感到精力疲乏,当孩子不停地向他们问为什么时,就常用不耐烦的口吻对孩子说:“别烦妈妈(爸爸)了,自己玩一会儿。我忙着呢!”更多的父母常常会敷衍了事,随随便便给个答案。可是,你是否意识到,当一个孩子提出的问题总得不到及时、确切、合理的解释时,他就会慢慢丧失提问的欲望——因而也丧失了一个成长的最好时机。   因此,当孩子提问时,我们首先应持鼓励的态度,回答时要尽可能地及时、简明、准确、浅显易懂。一般的孩子对事物往往是从具体的、自身的、直观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的。因此,要想给宝宝讲清一个问题,回答时就要从孩子的年龄、理解能力、提问的出发点考虑,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情景)而异。   一个6岁的孩子在公园里玩耍时,面对盛开的鲜花,她忽然问妈妈:“人为什么不开花结果呀?”“你就是爸爸、妈妈结的果呀。”妈妈机智地回答了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同时,也揭示了一切动物、生物的共性。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孩子的问题可能很多、很杂,年轻的父母常常会觉得防不胜防,所以,我们准备了这本小册子。希望书中辑纳的101个问题和答案以及生发开来的300余个问题和答案能为你提供一些参考。   愿每个孩子的疑问都能得到父母及时、确切、合理的解释。相信做到了这一点,每个孩子都能获得这一成长的好时机,而我们同样相信,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也能在这一问一答的交流中很好地发展。   愿每位父母都能笑着面对自己的孩子。   吕进   2005.12.16 目录(1)   第一辑性   第一节生命起源   妈妈,我是怎么来的?   小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怎么吃饭呢?   我能待在妈妈的肚子里不出来吗?   妈妈,世界上的第一个人是怎么来的呢?   为什么只有女孩才能生小宝宝?   为什么结婚以后才会生宝宝?   第二节性生理   (指着阴茎)这是什么?   为什么妈妈的咪咪那么鼓,爸爸的却那么平呢?   为什么妈妈不像爸爸一样长胡子?   为什么爸爸的小鸡鸡那里会长头发?   为什么妈妈还用尿不湿呢?   第三节性别   为什么强强有小鸡鸡我没有?   为什么女孩子不能像男孩子那样站着尿尿呢?   为什么男孩子不能穿裙子?   第四节性遇见   他们抱在一起做什么?   这气球(避孕套)是买给我玩儿的吗?   爸爸妈妈为什么在床上打架?   第五节性伦理   为什么不可以光屁股?   我为什么不能摸自己的小鸡鸡?   爸爸和妈妈为什么结婚呢?   第二辑身体·成长·衰老与死亡   第一节身体   眼睛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妈妈,我的血管为什么是紫色的?   为什么奶奶的牙可以拿下来?   人为什么只有一个嘴巴呢?   耳朵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为什么会有指甲?   第二节成长衰老死亡   我长大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我为什么要成为大人啊?   妈妈,如果我越来越小,就会成为婴儿吗?   妈妈会不会变成老奶奶?   为什么爷爷那么长时间不来看我呢?   第三辑生活   第一节吃饭   为什么一定要吃蔬菜?   为什么爸爸可以不吃胡萝卜?   妈妈,你为什么收了我的早餐?   为什么要把饭吃干净呢?   第二节关于睡觉   为什么要我先睡呢?   为什么让我一个人睡小房间?   第三节其他   爬山那么累,为什么要爬山呢?   为什么其他阿姨都不戴眼镜妈妈却戴眼镜呢?   为什么妈妈可以留长指甲我却不能呢?   第四辑家庭   第一节家庭结构   为什么妈妈不给我生个妹妹?   为什么姐姐先出生呢?   为什么我没有舅舅?   为什么别的小朋友都有爸爸我却没有呢?   我能不要新爸爸吗?   我为什么不跟妈妈姓呀?   第二节家庭生活   我帮忙洗碗妈妈是不是也应该给我钱呢?   爸爸为什么这么棒?   妈妈是大人,也有不知道的事情吗?   爸爸是大人为什么还会生病呢?   为什么爸爸从来都不做家务,他怎么这么懒?   为什么每天都要洗衣服、清扫浴室呢?   爷爷答应带我去动物园,为什么还不去呢?   第三节亲子之间   爸爸妈妈为什么生我啊?   我和妹妹相比妈妈更喜欢谁?   妈妈为什么向我发脾气呢?   打人是不对的为什么爸爸还是打我呢?   为什么弟弟淘气的时候,不骂他呢?   第四节家庭关系   为什么总是听爸爸的?   爸爸,别人都说你是“妻管严”,是吗?   爸爸和妈妈吵过架吗?   爸爸妈妈为什么总是吵架呢?   爸爸和妈妈是不是要离婚了?   第五辑友伴   安安欺负我怎么办?   我怎么才能让艾艾喜欢我呢?   为什么雯雯可以亲我,我却不能亲她呢?   妈妈为什么不让我跟小宇玩儿?   为什么要把我的玩具给他玩儿?   第六辑学习   第一节幼儿园·学校·老师   我能不去幼儿园吗?   我是不是要像其他小朋友一样送老师贺卡呢?   我不喜欢李老师,可以不上他的课吗?   第二节学习与兴趣培养   为什么要学习呢?   为什么要让我学小提琴?   第七辑自然   第一节天文地理   为什么月亮一直跟着我们走呀?   妈妈,帮我把月亮拿下来好吗?   天空为什么会有星星呢?   天上的星星会不会掉下来呀? 目录(2)   为什么会打雷呢?   为什么天空会变成红色的?   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呢?   天空为什么会下雨呢?   火山为什么会喷火呢?   为什么地球是圆的呢?   第二节动物和植物   鱼在那么凉的水里游泳不冷吗?不会感冒吗?   为什么鱼有鱼鳞呢?   熊猫的眼睛为什么是黑的?   为什么要给花和树木浇水呢?   为什么到了冬天花会枯萎呢?   第三节生活中的自然   为什么石头是硬的呢?   为什么被蚊子叮了以后会痒呢?   电脑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呀?   汽车为什么能跑呢?   纸是怎么做成的?   妈妈,世界上有鬼神吗?   第四节时间   为什么时钟的指针一长一短?   为什么二月只有28天呢?   妈妈,这是明天吗?   第八辑社会   第一节社会现状   为什么爸爸要到公司上班呢?   我们家非常贫穷吗?   第二节社交禁忌与社会习惯   为什么过年不能说“死”?   为什么爷爷可以摸我的头,我却不能摸爷爷的头呢?   为什么客人在的时候不能吃饭呢?   妈妈明明不喜欢阿姨的衣服为什么还说它漂亮呢?   第三节安全问题   为什么会有小偷呢?   看见小偷偷东西我怎么办?   家里出事了我该怎么办?   我为什么不能自己去上学?   第九辑规范与美德   第一节传统美德   为什么要把最好的苹果给奶奶吃呢?   为什么要经常去看外公外婆?   为什么要让着小弟弟呀?   第二节文明与礼貌   为什么我跟他们开玩笑他们也会生气呢?   让他们等会儿怕什么?   那个阿姨为什么那么胖?   为什么不能叫他瘸子呢?   为什么大人说话时我不能插嘴呢?   第三节利他与超物质性   我为什么不能拿那些东西呢?   为什么别的小朋友有新鞋我没有?   为什么松松一直说要钱呢?   第十辑异想天开   第一节孩子眼中的世界   砖头可以干什么?   这是“1”   天空可以是彩色的   月亮究竟像什么   太阳有营养吗?   葡萄也会洗澡   苹果也可以是方的   那个人是从他自己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吗?   如果电视坏了,家里会不会淹水呢?   第二节童言童趣   奶奶怎么不把姑姑生成八只脚?   抓小鸟   将来我是妈妈,那爸爸是谁呀?   医生为什么不把肚脐打成蝴蝶结呢?   三个自私比一个自私好   还是结婚好   他还不知道自己是个秃子吗?   救救爸爸   怎么会在一起?   真是难为青蛙啦   得了肾结石的叔叔   大的好,还是小的好?   猜猜我们谁是哥哥谁是妹妹   爸爸叫什么?   我就嫁给你好吗? 第一辑性   儿子和我一起躺在床上,不停地闹,一会儿,摸到了我的乳房。儿子问:“妈妈,为什么你的咪咪那么大,我和爸爸的那么小呢?”虽然对儿子摸自己的身体感到不太舒服,但我还是耐心地解答他的问题:“这是乳房。妈妈是女人,你和爸爸是男人。妈妈长到十几岁的时候,乳房就开始变大,等你一出生,这里就能有好多奶水让你吃了。” 妈妈,我是怎么来的?   我是大街上捡来的吗?   妈妈,我是生出来的吗?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问父母这个问题,这其实是孩子在学龄前大脑发育的一个阶段的必然问题。   而上面那位母亲其实并没有完全回答孩子的问题,在此之后,孩子还是会问类似的问题,因为孩子的好奇是无止境的,只有你完全把他的兴趣散发开之后,他才会善罢甘休。   不要对孩子说“你是大街上(垃圾堆里)捡来的”,因为那会使孩子的心理产生挫折感。也不能对孩子说“你是老鹰叼来的”或者“你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因为那样会使孩子缺乏最初的归属感,也必然会伤害孩子与父母的自然归属关系。   这时,你必须清晰地对孩子表达出这样一种意思:你是爸爸妈妈亲生的。至于解释,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认知程度慢慢去引导。譬如可以直接告诉他:爸爸和妈妈相爱结婚后,除了拥抱和接吻,还要让爸爸的精子细胞进入妈妈的卵细胞,在妈妈肚子里长成宝宝,从妈妈的产道里生出宝宝来。同时还可以告诉孩子生宝宝是一件非常艰辛的过程,培养孩子爱惜生命、孝敬父母。   我们必须明白,孩子这种提问并非是要探讨两性关系,而只是好奇而已。所以父母们无须为此担心什么,尽量将正确的答案以一种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对孩子讲出来。   “你是我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我看你一个小孩孤苦伶仃怪可怜的,不忍心,所以就把你捡回来了。”   这样的回答无疑会让孩子感到非常沮丧——自己只是一个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孩子,如果不听话的话,还有可能被抛弃。这些孩子在进入反叛的青春期后可能会对父母产生误解:怪不得你们对我不好,因为我是捡的嘛!   “你问这个做什么,等你长大就明白了。”   相信许多父母都曾这样回答过孩子的一些问题,但它的确不是一种好方式。这样做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孩子的问题得不到解答,会积淀在心里或者从同伴、老师等其他途径寻求答案,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会降低,而且提问题探索周围事物的积极性也会被打击。   “你和孙悟空一样,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所以你才那么顽皮。”   这样的回答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跟爸爸妈妈没有什么关系,缺乏与父母天然的归属感与亲近感。   “呵呵,你是妈妈从肚脐眼儿里生出来的。”   这样回答的父母可能处于两难之中,他们既想告诉孩子真相,但是又有些羞于谈性,于是,只好采取这一“折中”的方式来应付孩子的提问。其实,父母在此问题上不应该羞于表达,而是需要直白地告诉孩子一些有关他生命起源的知识。   “爸爸妈妈做爱之后,就有了你。”   这样的回答看似坦白,其实并没有切中问题的实质。孩子的问题是自己怎么来的,而这一问题却避实就虚,不可能解答孩子的疑问,更不能满足孩子的好奇感,他们日后还会发问的。   “宝宝是在爸爸和妈妈结婚以后,在妈妈的肚子里长成的。最初你很小很小,小到眼睛都看不见,只是一个细胞,叫‘受精卵’,后来它开始分裂成2个、4个、8个……然后,它们逐渐长大,这就叫‘胚胎’,再以后就长出了头、颈、身体和四肢,形成了‘胎儿’,妈妈肚子里有一个专给胎儿准备的‘小房子’叫做子宫,你就在那间房子里住了10个月,长成一个6斤多重的孩子。后来,就像咱家的大猫生小猫一样,被妈妈生了出来。”   这是一种科学型的回答,适合4岁以上的、有一定认知能力的孩子。这位妈妈用形象化的语言,将孩子关心的问题答案娓娓道来,过程完整但并不复杂,孩子很容易理解。   “爸爸身上藏着很多种子。有一天,爸爸把其中一个小种子放进妈妈的肚子里,它和妈妈肚子里的另外一个小种子结合在一起,那就是你。然后你就在妈妈的肚子里慢慢生根,慢慢发芽,慢慢长大,慢慢能听到声音,也会动弹了。等到你快有小熊玩具那么大了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妈妈身体里太黑了,开始又踢腿又晃脑袋,想要出来。当大脑袋的你长得足够大时,妈妈就会到医院里,请医生和护士阿姨帮忙,把你拿出来。”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因为孩子会对具体的成长过程感兴趣。当父母对孩子这样进行描述时,孩子会在眼前浮现出一幅画面,画面中的主角是自己,这样他会很高兴很自豪,当然也会很明白。 小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怎么吃饭呢?   一天,在妈妈从幼儿园接灿灿回家的路上,迎面走来一位孕妇,非常好奇的灿灿问妈妈:“妈妈,那个阿姨的肚子为什么那么大啊?”   于是妈妈便对灿灿说:“那是因为阿姨怀孕了,她的肚子里有个小宝宝。”   灿灿更加好奇和吃惊,连续问道:“阿姨肚子里有个小宝宝?那小宝宝在肚子里吃什么呀?怎么吃呢?还有啊,小宝宝要是想上厕所怎么办呢?”   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吃饭吗?   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怎么上厕所啊?   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怎么睡觉呢?   一般的父母都会惊讶于孩子的这些问题,他们不知道这些只长了几年的小脑袋是怎么想出这些问题的,但是有问题就需要面对,孩子的问题更需要父母予以耐心细致的解答。   “小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不用吃饭,也不用上厕所。”   这种回答其实是父母在欺骗孩子。许多父母在一时无法回答孩子的问题时要么几句话搪塞过去,要么回避或者粗暴地拒绝,还有一些父母会“聪明”地给孩子一个看似正确的回答,其实这样会在孩子日后的成长中造成很多矛盾,因为他们还会遇到不同的解答疑惑的机会,如果日后的教育与父母最初的教育不一致,他们就会感到困惑,也会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感。   “妈妈吃饭,小宝宝就吃饭;妈妈上厕所,小宝宝就上厕所啦!”   这种“想当然”的回答亦是一种错误的回答。孩子在其中并不能获得什么有效的答案,如果父母一直给孩子这种回答,长此以往,孩子会渐渐打消向父母询问的积极性。   “你看一下你的小肚肚,看看上面是不是有一个肚脐眼儿啊?那就是小宝宝‘吃东西’的地方。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不能用嘴巴吃饭的,但是妈妈有一个输送营养的管道,叫脐带,与宝宝的肚脐眼儿连着。宝宝饿了的时候,妈妈就把营养输送给宝宝。宝宝也就一天天地长大了。等到宝宝出生以后,就可以用嘴吃饭了。这样,脐带就用不着了,医生阿姨就把它剪断、扎好,长大后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这样的回答让孩子明白事理的同时,又加深了对母亲的感情,可谓一举两得。   “关于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怎么睡觉的问题,妈妈现在也不知道,待会妈妈查书再告诉你正确答案,好吗?”   对于宝宝的一些问题,父母当时就能给出比较科学、合理的答案。但是有一些问题,可能父母一时也难以回答,这时父母不妨告诉孩子待查书后再告诉他,但是父母不应把此问题拖太长时间,要尽快告诉孩子,否则孩子会以为爸爸妈妈在搪塞自己,容易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感。   我能待在妈妈的肚子里不出来吗?   有一天,妈妈和贝贝去公园玩。路有些远,贝贝渐渐累了,想让妈妈抱着他。妈妈便跟他讲,好孩子应该自己走路,不能再让妈妈抱了。贝贝很听话,不再央求了。不过,他一偏头,给了妈妈一个问题:“妈妈,我能待在你的肚子里不出来吗?”   妈妈笑了:“是不是那样就不用自己走路了?”   “对!”贝贝得意地说。   妈妈一想,这正是一个教育孩子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边走,一边向贝贝讲述:“你在妈妈肚子里,一开始先是长了心脏、肺,还有聪明的小脑瓜,后来又长了眼睛、耳朵和鼻子,再后来你越长越大,妈妈肚子逐渐装不下你了。你就开始在妈妈肚子里乱踹,妈妈疼得受不了,就到医院,让医生阿姨把你拿了出来。你出来时还哇哇哭呢!”   “那我在妈妈的肚子里待了多长时间呢?”贝贝接着问。   “你在妈妈身体里一共住了10个月才生出来。”   “为什么不马上生出来,要在妈妈肚子里住那么久?” 我能一直待在妈妈的肚子里面吗?   如果我变小了,还能回到妈妈的肚子里吗?   他们都说我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那我还能回去吗?   孩子在小的时候常常困惑于自己在妈妈肚子里这段时期的事情,因为他们的所见所闻都无法让他们理解那个时期自己是如何生活与成长的。这也难怪,父母这个时候就需要慢慢地向他们解释这一切,具体方式可以采取反问、比喻的方法,例如讲述种子的生长,这样孩子比较容易理解,亦能加深与母亲的关系。   “你瞎想什么啊?哪有孩子能一直待在妈妈肚子里不生出来的!”   孩子有关自身的问题都不是瞎想,父母更不应该斥责孩子的这些想法是瞎想。对于这些问题,父母倒是需要很耐心地予以解答。   “10个月你就长大了,不用再待在妈妈的肚子里啦;再说,你越长越大,妈妈的肚子也装不下你啊!”   这样回答会让孩子知道十月怀胎的道理,也会加深与妈妈的感情。 世界上的第一个人是怎么来的呢?   6岁的曼曼从幼儿园回来的途中问妈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呢?”   “那是因为妈妈会生出娃娃,当这娃娃长大以后,结婚了又会再生娃娃。渐渐地人就多了啊。”   “那么,第一个人是怎么来的呢?”   人是猴子变的吗?   第一个人是怎么来的呢?   人是蛋里孵出来的吗?   动物园里的猴子长老了是不是也会变成人呢?   人类的起源是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实际上,在科学上也不清楚。对于这类的问题我们可以买一些有关人类进化的书,与孩子一起观看,让他们了解人类由类人猿逐渐演化成人类的过程。此外,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应尽量给予具体的回答,简单概括的回答是无法满足孩子的!   此外,不仅要帮助孩子阅读有关人类进化的书籍,在回答他问题的同时,也要让他了解人类的演化和猴子是不一样的。如果有机会,还可以带他到动物园去,让他看看年幼的猴子和年老的猴子。这时,孩子就能够接受“猴子的年纪再大,也还是猴子”这一认识。   “在很久以前,人是由神创造出来的。”   这种观念其实已经被大多数的父母所抛弃,但是部分父母在无法回答孩子的时候仍然会采用这个最容易想出来的方法。   “人是猴子变的,你看动物园的猴子和人是多么的像啊!”   这种回答未免过于笼统,孩子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是猴子直接变成的。甚至会有这样的想法:当猴子老了,也许会变成人。   “宝宝,人是由猴子进化而来的。很久以前,有一群猴子开始用双脚走路了,他们就住在山脚下或者海边。后来他们又学会了制作工具、穿衣服还有建造房子。虽然外形很像猴子,但是他们的大脑已经和猴子不一样了,他们变得聪明了,这就是人类的祖先。”   这种描述就向孩子解释了“进化”的概念,而且语言似讲故事一样,孩子会更容易地接受。 为什么只有女孩才能生小宝宝?   罗罗和邻居家的小妹妹婧婧一起在罗罗的家里做作业。一会儿,罗罗好像想起什么似的,神秘地将嘴巴凑到婧婧的耳朵边,说:“我们玩生孩子的游戏吧。”   婧婧同意了,“不过你要听我的,我要做爸爸!”   “好啊,好啊!”罗罗说着便把自己的靠垫塞进衣服里,然后挺着“大肚子”说:“你看,我怀孕了,要生小宝宝了。”   婧婧忙纠正他:“不对,我妈妈说了,男孩是不能生孩子的,你是男孩,所以你不能生孩子。”   罗罗不解,他坚持自己的观点:“我能生孩子!”   婧婧一点儿也不肯让步:“我妈妈是医生,她肯定不会错的!你们男孩子就是不能生孩子!”   罗罗沮丧地掏出了靠垫,他很伤心,因为他将来竟然不能生下自己的小宝宝……他就一直等着妈妈回来。   不久,妈妈下班回来了,罗罗连忙跑到妈妈面前伤心地问:“妈妈,我为什么不能生孩子?”   我长大也会生孩子吗?   如果我结婚,也会生小宝宝吗?   我想要一个漂亮的娃娃,不过我能够生吗?   我能生孩子吗?   为什么我不能生孩子?   “为什么只有女孩子才能生孩子?”“我能生孩子吗?”男孩、女孩都可能问到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似乎很容易回答,但是实际上我们很难找到准确的答案。而任何一个不适当的回答都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隐性的伤害。针对不同年龄、性别的孩子,我们应该有不同的回答。   “当然只有女人才能生孩子啦,小傻瓜!”   “哈哈,这个得问你爸爸了,真可笑!哈哈!”   嘲笑,是某些父母听到这些“怪诞”问题时的普遍反应,在他们的脑海中,这些问题的确很令人可笑。可是,孩子眼中的世界与成人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这一做法在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同时,还有可能使孩子形成性别上的自卑心理,会让某些男孩以为自己比女孩缺少某种功能,进而影响到他日后性心理的正常发育。   “罗罗是男孩,怎么喜欢扮女人生孩子呢?”   “小小年纪怎么玩这种游戏,谁教你的?”   游戏是促使孩子成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一般的观点认为,只要游戏不对孩子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它就是有益的。当然,父母也要对此进行引导。如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玩儿一些角色扮演(过家家、娶新娘)的游戏时让孩子明白性别、家庭分工、责任、亲情等方面的一些认知,这对孩子的成长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女孩子不准问这无聊的问题!”   这一态度可谓是父母强权而又内荏的表现。其实,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关于性,孩子与父母的兴趣点是不同的。父母可能认为,孩子关心的是性行为和性过程本身,其实,孩子只是“性好奇”,只是希望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对此,父母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回答,将孩子所希望了解的部分明确地告诉他。不必遮遮掩掩或者严加训斥。   “的确是女孩子才能生小宝宝,但是如果没有男孩子的帮助,女孩子也是不能生小宝宝的。在女孩子生小宝宝的过程中,男孩子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角色。”   “等你长大了,能够独立生活,和爸爸(妈妈)一样有能力工作挣钱了,你就可以和自己喜欢的女孩(男孩)结婚,然后就能生小宝宝了。”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可以多用一些类似童话、动物的故事来向孩子讲述这些答案。例如这个问题就可以用兔爸爸和兔妈妈共同努力才生下兔宝宝的故事来告诉他,生育孩子是男人和女人共同的事情。男孩也是必要的!但是,父母也必须让孩子明白:生育和性不是游戏,是重要的事情,需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   “长大后你也可以像妈妈一样生孩子,但是你要很好地吃饭和锻炼,把身体养得好好的。”   如果是女孩提出这一问题,父母可以直接跟孩子说她具有这种功能,能够在日后生育自己的小宝宝。但是,必须强调是“日后”,是身体和心理都发育成熟之后才能做。 为什么结婚以后才会生宝宝?(1)   6岁的博博发现幼儿园的老师在结婚以后,肚子渐渐地大了起来,于是回家之后问妈妈:“为什么阿姨的肚子那么鼓呢?”   “因为阿姨快要生小宝宝了,所有女人的身体里都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叫做子宫。在你出生以前,你就在妈妈的子宫里生长,那时候妈妈的肚子也像阿姨的一样大啊。”   “那为什么结了婚以后才会生宝宝?”博博继续问道。   如果我结婚,也会生小宝宝吗?   我要生五个小宝宝,所以要结五次婚才可以吗?   生孩子为什么要两个人呢?   有的时候,孩子的认知力有限,并不容易接受父母所作出的一些“科学型”的回答。因此,不妨以动物或者童话中的人物来描述,孩子会比较容易了解。例如,可以拿孩子喜欢的小动物小猫来向孩子说明。“猫爸爸和猫妈妈也会生下猫宝宝。”   也许孩子还会问道“为什么一定要两个人(猫猫)呢?”这时,只需要坦率地回答:“只要两个人(猫猫)在一起,(猫)妈妈的肚子才会变大,才会生出小宝宝来。”   当孩子问道“我想要生五个小宝宝,要结五次婚才可以吗?”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并不是在问有关结婚的问题,因此,父母可以明确地告诉她:“只需要结一次婚就可以了。”只要这样回答就足够了。   “如果我结婚,也会生娃娃吗?”   “这就不知道了,要看神喜不喜欢了!只有聪明乖巧的人,神才会送给她娃娃。”   “那么,如果我乖巧,就会有娃娃了。”   “是呀!你要好好地念书,当个乖小孩。神会说‘可以给她孩子’,然后会送给你娃娃的。”   这样的回答似乎具有欺骗性。其实,最好是给孩子一个较自然、充满梦想和希望的答复,而并不是告诉小孩“要做个乖小孩,才会送给你娃娃”。其实,可以告诉她:“等到你长大了,嫁了人就可以生娃娃了。”这样的答案很简单,但也很充分、有效。   “因为爸爸、妈妈很想要个可爱的娃娃,于是神就把娃娃放在妈妈的肚子里。然后,妈妈就生下了娃娃。”   这样的回答也不是科学的回答方式。生育本来是父母很自豪的一件事,但是因为有些父母害怕尴尬,因此在回答孩子的问题时常常借用“神”的力量,这样孩子仍然会琢磨:“神”是干什么的,跟自己到底有什么关系。   “爸爸和妈妈的种子结合在一起,就会开花,生出娃娃来。”   这一回答跟前面讲生命起源问题的回答比较类似,是针对年龄较小的孩子的。   “必须要像妈妈一样,长大成人以后,和爸爸一样的人结婚之后,才可以生娃娃。”   这样回答,一方面给了孩子一个肯定的答复,孩子会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另一方面,父母也告诉了孩子,生孩子是一件严肃的事情,需要长大结婚以后才能生小宝宝。   由于天然的好奇心,绝大部分发育正常的孩子在3岁左右就开始提一些与性有关的问题,进而在四五岁时达到巅峰。他们提问不是要探讨两性关系,只是好奇。对于两三岁的小孩子来说,“我是从哪里来的”、“小鸟为什么会飞”、“小狗为什么长尾巴”似乎是同样性质的问题。所以,我们不需要过分紧张和严肃。   通常情况下,一涉及性问题,中国的父母们总是以一种陈旧的思维方式来对付孩子,尤其是对2~5岁的儿童。每当孩子提出婴儿是从哪里来的这类问题时,家长们通常会以寓言、神话、瞎编的故事,凭空给孩子讲些不着边际的“道理”。其实这样只能让孩子的疑问越积越深,也会让孩子逐渐失去对父母回答的信任,继而寻求来自其他途径的答案。父母们必须认识到,如果自己不与孩子谈性知识,总会有人与他们谈及的。一般情况下,年龄稍大些的孩子会把自己听来的一些近似荒谬的性故事讲给他们听。与其让其他孩子灌输不健康的性故事,还不如家长自己给孩子亲自传授一些浅显易懂的性知识。   父母是孩子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老师,他们应当是有关性知识的教育者或传播者。其实,孩子的问题并非是洪水猛兽,父母只要掌握一些技巧,回答孩子的问题并不是很难的事情。   五六岁以前的孩子对于婴儿怎么进入妈妈的肚子或许没有年龄大一点的孩子那般好奇,因此有关性交的解释可以尽量简短。父母应该告诉孩子性交包括怜爱和关怀的概念,并不只是传宗接代而已。不过孩子对这些解释的兴趣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浓厚,就像一个8岁孩子告诉一位儿童心理医生的那样:“我根本没有时间去想人们怎么有小孩的,因为我有好多其他的事要做啊!”   孩子的问题是可以预先想象得到的,所以许多有经验的父母事先会对一些最可预知的问题做公式化的准备,这的确相当管用。我也相信只要有准备,就不至于不知所措。回答孩子的性提问应该讲究一些原则与技巧。 为什么结婚以后才会生宝宝?(2)   此外,爸爸妈妈们还要注意,回答孩子关于性的问题尽量明确,不要含糊不清或者支支吾吾。有时候并不是为了让孩子彻底地掌握有关性方面的知识和学问,而仅仅是为了达到满足孩子性心理方面的好奇,使他(她)不会形成错误的性观念和态度。因此回答孩子的问题要简洁,不要扯七扯八。如果你不给孩子一个准确可信的回答,日后他在与其他玩伴交往时,仍然会接触一些此类的信息,而当其他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知识更加新颖准确时,孩子就很难信服你的答案了,进而会降低对父母的信任。   此外,父母还需要在性启蒙教育中相互配合,做到父母的性教育与孩子的性心理发育同步。 (指着阴茎)这是什么?   两岁半的陶陶和妈妈一起洗澡时,指着自己的阴茎问道:“妈妈,这是什么?”   “这是小鸟,大名叫阴茎。”妈妈耐心地说。   “那小鸟里面有什么?”   这时,妈妈认为陶陶的发问目的不在此,就反问道:“那么,宝宝你认为呢?”   “是小便啊。”陶陶很得意地说。   到底小鸟里面有什么?   为什么叫小鸡鸡呢?   像这样的情形,孩子发问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正确的知识,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愿望。而上述妈妈就很好地利用了“反问”这种方式,让孩子自己解决了问题。   “这是你的小鸡鸡(嘘嘘)。”   关于生殖器的问题,做父母的经常会有不同的回答方式,跟孩子说生殖器官的一些儿化的名字固然是一种方法,但是直接跟孩子讲明生殖器的学名以及用途会更好。   “里面就是一些肉啊,人身上的器官都是肉长的。”   这样回答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的问题并不重视,只是随口敷衍了事。自此之后他可能再也不愿意向父母发问了。   “这是阴茎,有时候也可以叫做小鸡鸡。是用来排尿和其他液体的地方。”   告诉孩子关于性问题的合适时机正是当孩子开始提出此类问题的时候。当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指着自己的生殖器问“这是什么”的时候,就是告诉他答案的最佳时机。   为什么妈妈的咪咪那么鼓,爸爸的却那么平呢?   周末,爸爸妈妈带着琳琳在游泳池里游泳。他们快乐地在游泳池里嬉戏,突然琳琳看了看妈妈的胸部,又看了看爸爸的胸部,最后又用小手摸了摸自己,好奇地问道:“妈妈,为什么你的胸鼓鼓的,而爸爸的胸和我的胸都是平平的呢?” 为什么妈妈咪咪那么鼓爸爸的小呢?   妈妈,为什么你有乳房?   为什么爸爸的鸡鸡(妈妈的胸部)比较大?   在妈妈带孩子洗澡时,孩子很容易发现自己与父母在身体上的不同,他们对于高矮胖瘦可能容易理解,但是对于性器官以及第二性征的不同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于是他们便向自己最为信任的父母发问。此刻,大多数父母会感到难为情。其实这正是一个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好机会。   “小孩子注意这个干什么!快好好学你的游泳。”   对身体的关注是孩子好奇的天性之一,与父母在这一方面的交流也是他们成长的机会,而父母却用简单而粗暴的态度对待这个比较好的教育机会,对孩子的性心理发育自然无益处。   “爸爸妈妈的胸部和你的胸部都叫做乳房,但是爸爸妈妈的身体里的激素不同,妈妈身体里的激素会让妈妈的胸部鼓起来。宝宝生下来后要喝奶,妈妈的乳汁就是小宝宝的粮食,乳房是给宝宝储存粮食的地方,所以妈妈的胸部是鼓的。爸爸的激素跟妈妈的不同,它不会让爸爸的胸部鼓起来,所以爸爸也就不能给小宝宝喂奶了。你的胸部小是因为你还比较小(参见下述回答方式)……”   对于孩子来说,这种边叙边议、说故事加以讲道理的回答方式比较容易被孩子接受和理解,而且可以加深印象。   “妈妈胸部这两块叫做乳房。在你刚生出来的时候,没有牙齿,不能吃饭,只能喝妈妈乳房里的奶,所以妈妈的乳房要足够大,才能储存够你喝的奶啊。”   妈妈的这种回答方式,是一种简单的回答方式,它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觉得妈妈的乳房大是“理所当然”的,这对男孩子来说已经足够了。   “为什么妈妈的乳房这么大呢?因为我是妈妈。等到你要上中学的时候,你的乳房也会慢慢地长大,为你将来生小宝宝做准备。不过,在没有生小宝宝的时候,乳房里就不会有奶水;小宝宝长大以后,乳房里也没有奶水了,你看,妈妈的乳房里现在就没有奶水了,因为你比较听话,已经会自己吃东西了。”   妈妈的这种回答方式非常适合女孩子,让她知道乳房的作用,同时告诉她:你长大了也会这样。 为什么妈妈不像爸爸一样长胡子?   早上,4岁的童童看到爸爸梳完头后,又拿着自己的刮胡刀对着镜子刮胡子,再扭头看了看妈妈的脸,却发现妈妈没有胡子,自己照了照镜子发现自己也是没有胡子,觉得很好玩,便偷偷地问妈妈:“妈妈,为什么爸爸有胡子,我们却没有呢?”   为什么我没有胡子呢?   妈妈为什么没有长胡子呢?   爸爸下巴上长的也是头发吗?   小孩子不但对自己与异性小朋友的不同很关心,而且对自己与异性成人的差异也很关心。能够注意到两性差异,说明孩子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男人的身体里有让身体强健的药物,所以会长胡子。”   药物——这其实是在说激素。不过,对于4岁的男孩而言,稍嫌困难。其实孩子的问题有时真的很难回答,一本正经地与他讨论,只怕会让他更加迷糊,还不如做他的朋友,听懂他的意思,并以他能听懂的话来回答他。此刻也不需要这么回答,只要向其说明男女的不同,告诉他男孩在长大成人以后,会长胡子,女孩却不会长即可。   “这是因为爸爸和妈妈的身体里的激素含量不同引起的。爸爸身体里的雄性激素多一些,它会让爸爸长出胡子来。男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体内的雄性激素开始发挥作用,他们就会长胡子,慢慢地变成一个男子汉。妈妈身体里也有激素,不过主要是雌性激素,它不会让人长出胡子,所以妈妈不会长出胡子来,大部分的女孩子都像妈妈一样,不长胡子的。”   如果是男孩,妈妈还可以趁机向他提出一些要求,告诉孩子要想变成一个男子汉就必须好好吃饭,好好锻炼身体,这一点对那些挑食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你是男孩子,长大后也会长出胡子的。”   一般而言,三四岁正是孩子模仿期望比较高的时候,他们会经常想要模仿大人。因此,孩子所发问的问题,其实是一种愿望,他们并非在询问长胡子的理由,而是在于“希望像爸爸一样,想要尝试刮胡子的感觉”。所以,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告诉孩子,长大成人以后,就会长胡子。如果孩子觉得不满意,你可以再告诉他“你一定会长出胡子,如此一来,就能够使用刮胡刀了”。一般来说,孩子得到这个结果应该比较满意了。 为什么爸爸的小鸡鸡那里会长头发?   刚从外面踢完球回来,小强和爸爸浑身都被汗弄得湿漉漉的。于是两人便嘻嘻哈哈地一起走进卫生间洗澡。在洗澡的过程中,小强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边看着爸爸的下面一边异常惊奇地问爸爸:“爸爸,你的小鸡鸡那里怎么和我的不一样,怎么长头发了?”   为什么妈妈的屁屁上会长毛?   为什么妈妈的大腿间长了头发?   孩子从3岁开始进入性别认知阶段。在洗澡的时候,父母经常会被问及体毛的问题。当孩子问“为什么会长毛”的时候,要想用科学的说法来回答似乎太困难了。   孩子习惯地将所有的“毛”和“发”定义为“头发”,凭他们有限的观察经验,他们认为“头发”都该长在头上,所以,当孩子看到父母与自己和小伙伴有所不同时,心中立刻产生了种种疑问。这其实是他们认知发展的结果。   但是,当男孩看见爸爸和自己相似却又不太一样,并且长着黑毛的阴茎时,一般都不会吓一跳,他们只会非常好奇地注视它,然后问“爸爸的小鸡鸡为什么会长头发……”   “你这小屁孩怎么问这么多?”   这其实是许多父母面对孩子提出性问题时的直接反应。他们觉得很尴尬,不好回答,甚至会觉得“现在的孩子怎么这样,小小年纪就……”所以干脆采取呵斥或拒绝的方式企图蒙混过去。不过这样孩子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如果他们能从别的途径了解到正确的性知识和性道德还比较好,一旦从一些不正常的途径得到一些错误观念,继而影响到日后的性观念乃至正常生活,父母也许只能后悔莫及了。   “你这小孩怎么这么不要脸!”   成年人其实懂得很多道理,但是往往不能将其用到教育孩子上。大家都听过大禹治水的故事,知道“疏”比“堵”好,但是,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仍是一味地“堵”、“管教”,其实,孩子的发展正如树苗,需要引导,而不是单纯地修剪、控制。   “长在头上的叫头发,长在胳肢窝中的叫腋毛,长在两腿间的叫做阴毛。”   在孩子稍大后,父母可以在为其洗澡时,有意识地告诉孩子身体一些隐秘部位的正确、科学名称,比如“阴茎”、“外阴”、“乳房”等;而不要含糊地称“小鸡鸡”、“小麻雀”等。   “长大以后,不管是谁的小鸡鸡都会长毛的。”   “女孩子长大以后,大腿中间都会长毛的。”   要想用科学的说法来回答“为什么会长毛”似乎比较困难。因此,像这样回答就可以了。   “因为那是很重要的地方啊!有毛发就可以保护它。就像我们的脑袋,因为非常重要,所以先用硬硬的头骨来保护,然后再用头发保护它。”   父母的这种回答方式不仅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而且同时还向孩子说明了生殖器的重要,如果能再说明一下“生殖器是每个人的隐私,没有得到允许是不能随便看的,而且别人没有得到自己的允许也是不能看的”会更佳,因为性知识可以慢慢地从成长的岁月中得到,而性道德必须是在小时候就要学会的。 为什么妈妈还用尿不湿呢?(1)   一次,妈妈在卫生间换卫生巾时被4岁的小玉看到,她非常好奇地问:“妈妈,你怎么还用尿不湿呢?”   “妈妈害怕来不及,弄脏了衣服。”   “那你早点来卫生间,就来得及了,妈妈,流血疼吗?”   “妈妈不疼,过几天就会好的,但有些人可能会疼,每个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那我长大是不是也会流血?为什么会流血呢?”   “因为妈妈现在不需要这些血了,就把它排掉,就像吃的东西过了期,变质了,就得扔掉一样。女孩子长大了都会流血的。”   妈妈你怎么流血了?   妈妈还用尿不湿吗?   由于日常生活都在一起,有的母亲在来月经或者换卫生巾时,会不小心让孩子看到,一些孩子也偶尔会在卫生间里注意到妈妈的卫生巾或者卫生棉,他们会向妈妈问起它们的用途。面对孩子的这些疑问,不少妈妈回答时大费周章。这毕竟是一个连成人都不愿意去说及的话题,更何况与自己年幼的孩子进行沟通呢。这时候,父母万万不可羞于表达或者是气急败坏,而要平心静气地向孩子解释,因为一方面孩子都会碰到这些问题,提前给他们一个感知,会让他们日后不至于猝不及防;另一方面,孩子关心的并非是父母的隐秘,而只是现象本身,是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只要父母平心静气,孩子的这类问题其实并不难回答。   “哎呀,脏,赶紧出去。”   有研究表明,一些女性成年之后的性方面出现种种障碍正是年幼的时候得不到健康的性教育引起的。上述的这一回答,其实正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不当的表现之一。它不仅会让孩子觉得来月经是“脏”的,更会进一步觉得女性的身体是“脏的”。男孩可能会因此对女性产生歧视,女孩也许会因此而自卑,甚至会引起日后性方面的不协调。   “这是‘大姨妈’,女人每月都会这么‘倒霉’一次。”   这也许是一些“传统女性”的回答。其实,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中,这是一种禁忌的现象,人类排出的液体人们都会视为“脏”,因为他们与自己的身体分离,是被抛弃的东西。但是很显然,这是不当的。当孩子在不明所以然的情况下见到出血现象,本来就会感到可怕、讨厌等,而父母如果做出了这样的回答更会加深孩子的不安情绪,认为月经就是“倒霉”的观念可能会很长时间伴随、影响着他们。   “这没什么奇怪的,每个女人都会有的。”   这种回答比较中性,但其实也不能完全满足孩子对生理知识的需求。过于简单的回答,可能导致孩子更强烈的好奇心,很难保证他们不会从别的途径获取到一些更加不当的回答。   “妈妈用的不是尿不湿,而是卫生巾,妈妈用它来吸收妈妈排出来的一些液体。妈妈身体里有一个供宝宝生长的地方,叫子宫,它每隔一段时间(差不多一个月)就会产生一个卵子。如果这个卵子遇到爸爸的精子,就会在子宫里安顿下来,长成一个小宝宝。当爸爸妈妈不想要小宝宝时,那颗卵子就不会被子宫收留,身体就会把它排出来,排的时候会出一点血。因为每个月会有一次,每次会持续几天,所以人们就把这个过程叫做‘月经’。为了在月经时不把裤子弄脏,所以我使用卫生巾。女孩子到了小学五六年级或是初中,也会来月经,但是月经和身体受伤流出来的血是不一样的,不会损伤身体,所以不用为妈妈担心。你长大了也会有的,那时候就表明你长大了。”   对于女孩子来说,这是妈妈最好的回答方式之一,妈妈耐心、科学地解释,本身就会让孩子感到尊重和满意。同时她们确知自己也具备这种能力之后,就会感到满足,对这种身体变化不再有恐惧心理,她们会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和知识上的满足。   “人长大了,身体就会有很多变化。像男孩子会和爸爸一样长出胡子和喉结,女孩子也会像妈妈一样来月经,这是很正常的。你长大了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变化的。”   妈妈这种回答比较客观、准确地告诉了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发育会有不同的现象和特征。借此机会,父母也可以进一步引导孩子从男女的性格、身体、工作等各个方面综合认识男女之间的差别,理解女性特有的性别特征及其行为表现。同时可以告诉他们,男孩和女孩是不同的,社会对他们的期待也是不同的,因此,男孩子要像一个男子汉,而女孩子要像一个女孩。   许多成年人常常会感到这个时代发展、变化得太快,年轻人逐渐学会了早恋和同居以及对性的不在乎,许多女孩男孩甚至将流产当成了一种“避孕手段”。但是,仔细思考一下,这是不是与父母早期对孩子的性教育有关呢?研究显示,在中国,随着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儿童生长发育的速度明显加快,性发育也比改革开放前提前了。但是与此相对应的一个情况是,社会(以家庭为结构分子)对这一现象普遍认知不足,性教育相对滞后。许多孩子不是从父母和学校那里得到正确的性教育,而是从伙伴、不良书刊、影视和网络上得到了最初的性启蒙——而这些性启蒙显然是难以保证其正确性和合适性的。 为什么妈妈还用尿不湿呢?(2)   在这里,本应作为孩子性教育的启蒙者的家长却因为种种的原因退居到了幕后。他们也许没有性教育的经验,甚至自己就是“性盲”,当孩子问及性知识方面的问题时,羞于言表,总是说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话;即使通过教育或者自主学习有了一些正确性知识的家长,也因为此问题的敏感性不敢和孩子展开关于性知识的对话。   部分家长认为,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是破坏孩子的纯洁性,会在无意中起到教唆作用。其实,如果能在学龄前和小学期间让孩子懂得一些正确的性知识,养成正确的性道德,会使孩子在日后的岁月中不至于对此觉得过分神秘,再遇到一些性问题时也能自然而有序地来接受这种变化了。   每个合格的老师在登台之前,都要克服自己的尴尬和不安,而作为儿童最初和最重要的老师的家长,更应该克服关于性教育的尴尬和不安,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勇敢地与孩子沟通,对孩子进行引导。这是父母的责任。 为什么强强有小鸡鸡我没有?   周末,张阿姨带着儿子强强到茵茵家玩。强强撒尿时,妈妈急忙从床底下拿出了茵茵的小便盆,接着“小鸡”尿出的弧线。   过了一会儿,茵茵悄悄地问妈妈:“为什么强强有小鸡鸡我没有呢?”   妈妈吃了一惊,不知如何回答。   张阿姨是一家医院的大夫。她看了看茵茵的妈妈,微微地会心一笑,替她解围说:“因为你是女孩呀!”   “阿姨,为什么女孩就没有小鸡鸡呢?”茵茵接着问。   妈妈的脸上有些尴尬,张阿姨急忙示意妈妈不要阻止茵茵的提问,说:“因为女孩和男孩不一样啊!”   茵茵没有得到确切的回答,睁着两只水汪汪的眼睛,幼稚的脸蛋上写满了期盼,问:“女孩和男孩为什么不一样呢?”   “茵茵的这个问题,阿姨也说不清楚!”张阿姨鼓励着说:“茵茵以后好好学习,长大了,弄清了这个问题告诉阿姨好不好呀?”   茵茵高兴地说:“我知道了一定告诉阿姨。”   我长大以后,会不会和爸爸一样有小鸟呢?   为什么男孩有小鸡鸡女孩却没有呢?   为什么女孩没有小鸟呢?   孩子从两岁开始,对自己的身体开始发生兴趣、产生认知,3岁以后,逐步对异性身体(性器官以及第二性征)产生好奇。3~5岁的儿童已经不自觉地对性问题进行自我探究了。男孩子自然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和他一样的性器官;女孩子则会思考,为什么自己身上没有别的小朋友有的东西?这是幼儿成长的一个必然的、也十分必要的过程,通过对身体发育的了解,孩子逐步理解了性别差异,做到对自身性别的认同。当他们向大人请教时,家长要注意对其进行正确的性教育,否则就会形成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他的那个东西没有用,等妈妈有空给他们剪了。”   这种戏谑式的回答借贬低对方来抬升自己性别的位置,不仅错误而且极易造成危险的后果。孩子对于父母都是遵从甚至崇拜的,有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借“听话”来获得父母的认可甚至只是注意。他们缺乏安全的知识,有的时候,也许真的会酿成不可想象的后果!   “爸爸和我还有你奶奶都想要个男孩,可惜你却出生了!”   在城市中,这种重男轻女的思想也许不那么流行了,但是如果一不小心说出来,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女孩听到这话之后会感到自己是不被重视的、多余的,或是出现对自己性别的自卑感,觉得自己比男性少了几样东西,部分女孩会形成“阴茎嫉妒”心理,对其日后的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男孩有小鸡鸡,女孩也有小麻雀啊!”   这是一种消极、保守的回答,只是强加式地描述了现象,但是并没有作出回答,这可能导致孩子更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她的冒险心理。   “所有的女孩都没有小鸡鸡,因为男孩子与女孩子生殖构造本来就不一样啊!女孩子因为将来要生孩子,所以需要子宫和阴道,不需要小鸡鸡,这些是男孩子没有的。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爸爸妈妈都一样爱你们。”   在告诉了孩子男女性别特征的差异,培养了孩子明确的性取向之后,再让孩子树立起男女平等的观念,不失为一种回答的好方法。   “孩子,这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女人,就是妈妈和你这样的;一种是男人,就是邻居小明弟弟和你爸爸那样的;男人和女人有好多不同,例如男人有胡子,有喉结,但是女人有较大的乳房;女孩子有阴道,男孩子有阴茎,这也是一种不同。”   这种回答,显然比上述“男孩有小鸡鸡,女孩也有小麻雀啊!”更为具体和准确,也能较好地满足孩子的好奇感。 为什么女孩子不能站着尿尿呢?   夏天的一个晚上,妈妈给玲玲洗澡,玲玲听到洗澡水哗哗的流动声,总是条件反射似地先蹲着小便一次,而今天她却非常特别地站着小便。   于是妈妈问:“宝宝今天怎么站着小便呢?”   玲玲说:“幼儿园的男生都是站着尿的,为什么女生不能站着尿尿呢?”   为什么我不能像爸爸那样站着尿尿呢?   为什么小明能站着尿尿,我不能呢?   为什么我是从小鸡鸡里尿尿,而女孩子是从屁股里尿尿呢?   通常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就会对“性”产生好奇心,他们想了解为什么男孩子长着“小鸡鸡”,为什么妈妈有奶而爸爸没有等许多有关“性”差别的问题。如果大人对他们采取隐瞒或回避的态度,孩子心中会产生“性是不可以知道的”观念,并对“性
/
本文档为【爸爸妈妈最难回答的问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