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第七讲 意识状态

2010-11-30 7页 doc 68KB 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524478

暂无简介

举报
第七讲 意识状态第七讲 意识状态 第七讲 意识状态 一、概述 1、​ 意识——个体对自身及环境的觉察与认识。 2、意识的层次: 1)焦点意识(focal consciousness)——注意。 2)边缘意识(marginal consciousness)——注意范围的边缘,模糊不清。 3)非意识(nonconsciousness)—— 不为自我所觉知,但却影响着躯体生理与心理活动的神经过程。如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跳、血压的调节;超声波、次声波(音外波)的刺激反应。 4)前意识(下意识,subconsciousness)——不在现时意识...
第七讲  意识状态
第七讲 意识状态 第七讲 意识状态 一、概述 1、​ 意识——个体对自身及环境的觉察与认识。 2、意识的层次: 1)焦点意识(focal consciousness)——注意。 2)边缘意识(marginal consciousness)——注意范围的边缘,模糊不清。 3)非意识(nonconsciousness)—— 不为自我所觉知,但却影响着躯体生理与心理活动的神经过程。如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跳、血压的调节;超声波、次声波(音外波)的刺激反应。 4)前意识(下意识,subconsciousness)——不在现时意识中,但可以复现的记忆或可诱发的反应。 5)无意识(潜意识,unconsciousness)——被压抑在“心底”(意识深渊)的欲念、记忆等。 二、注意 1、含义:心理活动集中指向某一对象或领域。 2、机制: 1)定向反射:对特定刺激物的反应。 2)神经中枢的负诱导作用:某区域兴奋——邻近区域抑制。这使得在某区域形成和维持一种优势兴奋 ,形成注意。 3、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 其影响因素: A、主体:欲求;兴趣偏好;经验;情绪状态。 B、对象:信号强弱; 新异、特别程度; 对比、反差程度; 信号的变化程度; 美丽动人、感人者。 一见钟情:有意还是无意? ﹡张爱玲:“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在这里吗?’” 2)有意注意——有目的、需意志控制。 影响因素:A、主体:目的、意志、情绪。 B、对象:信号、背景。 3)有意后注意——有意注意维持一定时间后,习惯地,不需意志控制亦能维持的注意。 影响因素:主体:有意注意的程度、心境、偏好。 对象:品质,如丰富、生动程度。 4、注意的品质 5、注意的培养 1)明确的目的:立志。 2)广泛的兴趣:喜爱就会关注。 3)保持良好身体,稳定心境。 4)锻炼意志:坚忍、自制——注意的稳定性;果断——注意的灵活性。 5)养成良好性格:稳重、细心、认真、谨慎等。 6)某些方法: 自我暗示,自我激励; 多种感官协同作用 。 三、睡眠 *​ 是陆地动物界普遍现象。除少数动物的冬眠外,睡眠-觉醒均以一天为周期。可以认为这由地球自转造成昼夜交替的环境决定。鱼不能闭眼,只静止休息。 *​ 为什么睡眠? 1)昼夜变化—— 动物适应与进化——生物钟。 2)生存环境:冬季气温低、食物少——冬眠;大型草食动物栖居地(草原)安全度低——警醒要求高:睡眠时间短,站立睡眠(能更快觉醒逃跑)。 3)生理:(脑部)松果腺分泌褪黑激素——睡意,但光线抑制它的分泌(故开灯干扰入睡)。 各种动物的日睡眠时间(小时) 对睡眠的研究 *​ 195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Eugene Aserinsky研究婴儿的睡眠,首次发现了睡眠的REM(rapid eye movement)阶段。 *​ 此后,他与生理学教授N. Cleitman合作对睡眠过程及其周期进行了研究,并于1953年发表了研究。它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睡眠的认识——以前认为整晚的睡眠是一个连续的睡着了的过程。 *​ 后来,法国神经生物学家米切尔·茹韦(M. Jouvet)发现,动物在快速眼动睡眠中,肌肉失去张力。他进一步发现那是因为脑干——快速眼动睡眠中枢——在快速眼动睡眠开始后便有效地使身体瘫痪。 睡眠过程 观察表明,人在一晚约8小时的睡眠中经历4~5个相似的周期,每个周期约1.5~2小时,每个周期包括如下4个阶段: 1、昏昏欲睡阶段——脑波频率f、振幅A开始下降。 2、浅睡阶段——脑波不,f、A 忽高忽低。 3、沉睡阶段——脑波f、A都较低。此时很难醒来,即使醒来也觉得昏昏沉沉。“梦话”、“梦游”、溺床多发生在这一阶段。 4、快速眼动阶段: ★ 脑波频率快到与觉醒时相似; ★ 眼球快速摆动(约60次/分钟); ★ 肌肉张力全失; ★ 心跳加快;生殖器充血; ★ 此时被唤醒的人,十有八九报告刚才在做梦。 ★ 在一晚4~5个周期中,第一次快速眼动阶段时间最短,约5分钟;后面的逐步延长,凌晨最后那次约20分钟。 睡眠障碍 1)失眠。原因: *​ 环境干扰,如噪声、强光等; *​ 心理干扰,如焦虑、兴奋等; *​ 物质的作用,如茶、咖啡或某些兴奋剂。 2)猝睡——从清醒状态突然直接进入快速眼动睡眠,肌肉张力全失,人倒下。有的人此时尚未完全失去清醒,但肌肉无力,有失控感。能被唤醒,或自然醒来。 四、睡梦 鹊桥仙(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梦中作(元,郑光祖) 半窗幽梦微茫,歌罢钱塘,赋罢高唐。风入罗帏,爽入疏棂,月照纱窗。缥缈见梨花淡妆,依稀闻兰麝余香。唤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 苏幕遮(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三国演义》诸葛亮) *​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 “人生如梦,……”(苏轼《赤壁怀古》) 梦有意义吗? 1)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莎士比亚《麦克白》 2)从传说看社会心理: *​ 老子母亲梦五彩云而孕 *​ 释迦牟尼母亲梦大白象而孕 *​ 《圣经新约》故事:处女玛利亚的怀孕,未婚夫的怀疑,圣灵托梦说明。 3)梦是通往无意识的康庄大道。——弗洛伊德 梦的理论 1、古代: 身心分离,灵魂暂时离开肉体,有所见、所感,或遇见神、鬼及其他灵魂,有所交流或受托,带回信息,又回到身体中。 2、近代生理学 睡眠——神经的抑制。但神经中枢局部仍处于兴奋状态,仍有意识活动——梦。 3、心理分析学派 1)弗洛伊德(推荐阅读其《梦的解释》第六章) a 、属于无意识层次; b 、是被压抑愿望的心理满足; c、梦保护了睡眠; d、梦象经过改装,多是象征。 *​ “梦是白天失去的快乐与美感的补偿。”(尼采) *​ “人性中拥有最佳的能力,随便可在失望时获得支持,在我一生里,有几次悲痛含泪上床后,梦竟能用各种诱人的方式安慰我,使我从悲痛中超脱出来,而得以换来隔天清晨的轻松愉快。”(歌德) 2)荣格(K· Jung,1875~1961) a、个人无意识:被压抑的本能,遗忘的、不知不觉中习得的各种经验。 b、 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基于群体生活和共同活动,集体成员共同的心理积淀,是群体中人人都有的共同的心理内容和心理反应模式。 c、“原型”(archetypes,又译原始隐象、原始意向)的展现。 荣格认为,梦是意识的上述各个层面的展现。 3)阿德勒(A. Adler,1870~1937) a、梦是一种努力的延续。“梦的工作就是应付我们所面临的难题,并且提供解决之道”。 b、梦是人格的体现。人在醒时与梦时同一个人,白天的表现和睡梦中的表现结合起来才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人格。 c、人格不同,其梦的意义 也不同。因此解梦要结合梦者的经历与人格。 对梦的实验研究 1、多数梦出现在快速眼动阶段,第一个梦约出现在入睡后90分钟。 2、一般每夜约4~6个梦,每梦约持续5~20分钟。 3、梦大多都不记得。 4、被持续剥夺快速眼动阶段睡眠的动物,出现明显的焦虑反应。 5、1959年,美国医生W. Dement一连5夜对志愿参加实验者剥夺快速眼动阶段睡眠(一到此阶段即将其弄醒),让其“缺梦”,发现他们进入此阶段的次数逐夜增多,第5夜竟不得不把他们弄醒20次;在随后的正常睡眠中,他们出现比平常多的快速眼动睡眠——补梦。 对梦的若干解释 1、​ 储存的信息组合成梦。日有所见,夜有所梦。当刺激信息间未建立逻辑联系时,偶然形成非逻辑的联系。 2、无意识的满足感。梦与欲望的觉醒有关(比如,人在青春期后才做性梦)。日有所思、所惑、所求,夜有所梦。思虑太强烈则无眠。因此,梦既体现了心理的努力(追求满足),又保护了睡眠。 3、梦时肌肉失去张力,使人在梦时不会做出动作,免于伤害。 4、快速眼动与内视机制:人在觉醒时,眼球会随外景变化而摆动,以捕捉信息。在梦中出现各种情景时,景象的变化使眼球本能地、机械地摆动。 五、“梦话”、“梦游” *​ 这已沿用下来的术语,更恰当地,应改为“睡话”(sleeptalking)、“睡游”(sleepwalking),因为据观察研究,行为者此时并未做梦。 *​ 这种行为的心理机制尚不清楚。从行为者当时并无自我觉察,可将它视为无意识行为;从行为者当时在睡眠中又表现出部分语言或动作能力,可认为当时神经中枢的部分区域处于局部觉醒状态。 六、幻觉与妄想 *​ 神经中枢能对环境直接刺激信息产生感知觉反应,也能够对间接信息、对记忆中储存的信息进行感知和思维加工。其中有一些是不真实、不确实的。 *​ 在现实生活中,人能够将这些信息、感知觉和想法,与外部环境相印证,淘汰不恰当的感知觉与念头,或清醒地把握它们。这是正常的白日梦或冥想。 *​ 反之,就成为幻觉或妄想。它的形成因素主要有:意念的执着程度;受强化程度;心理的封闭程度。 ——Keep an open mind.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mental health. 七、气功 1、外丹 *​ 汉代开始流传服丹能使人成仙不死。丹指丹砂,一种含硫化汞的矿物质,呈红色。天然的不够纯,有人以炉鼎炼丹。 *​ 此术一直盛至唐代。唐代有道士炼丹时出了事故,无意中发现了火药燃烧猛烈的性质,最终导致了火药的发明。很多丹家为防中毒,对医学钻研精深,如葛洪、孙思邈等,对中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 但是,几百年的经验表明,丹药未能使人长生,却使不少人中毒短命。外丹的声誉渐衰。 2、内丹 *​ 宋代开始,内丹说流行。它强调在心上下功夫,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复归于无极(道)而成仙不死。 *​ 北宋张伯端是内丹说的集大成者。他把大天地看成是生成万物的大炉鼎,而人体是个小天地,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小炉鼎,在人体内炼丹,要懂得天地生成万物的规则: 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 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 (选自张伯端《悟真篇》。这是后来“气功”的理念。) 3、“气功”的心理分析 *​ “气功”是一种生理心理活动。它既可以使人静气平心,也可能走火入魔——受幻觉支配。坐禅(打坐)、瑜珈等活动也类似。 *​ 现代心理学认为,任何人均有产生幻觉的能力,但多数人会将内部感觉和外部信息相印证,以理性淘汰不确实的内部感觉信息。当因“练功”或性格过度封闭而太少接受外部信息时,内部感觉和意念就成为驱动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主要甚至唯一“程序”。——精神控制是可能的,或者被自己,或者被别人。 八、上瘾行为 1、​ 生理依赖。如抽烟形成习惯后,血液中尼古丁含量达到某一稳定的水平。隔一段时间不抽,血液中尼古丁含量降低到某个失衡水平时,意识被唤醒,觉察到这种失衡,产生“饥饿”感及补充的欲念。这和低血糖引起饥饿感与食欲的生理心理机制相似。 2、心理依赖。在某些情景中,多半是在面临困境时,某种行为成为最方便有效的缓解办法,如寂寞时的幻想,无聊时的抽烟,化悲痛为食量,借酒浇愁,当时若确实“感觉不错”,又没更多其它的办法,就可能对那种行为形成依赖。在后来类似的情景中,这种方式得到强化,就会上瘾。 3、瘾的戒除 *​ 忍耐与克制。 *​ 逐步减少瘾满足物的摄入量。 *​ 替代满足物。 *​ 改变认知,从而淡化相关欲念。 *​ 转移情绪,淡化心理依赖。 九、意识状态的改变 *​ 精神药物 *​ 电疗:电击亦可改变意识状态。(神经的冲动、传导是电化学过程) *​ 催眠 *​ 自我暗示 *​ 理智与意志 精神药物 1、抑制剂——抑制神经冲动与传导,起到压抑、镇静、麻醉等作用。如酒精、鸦片(吗啡、海洛因)、巴比妥酸盐。 2、兴奋剂——增强冲动与传导。加速心理、躯体活动。如可卡因、咖啡因、安非他明。 3、致幻剂——导致幻觉。如LSD、大麻、冰毒。
/
本文档为【第七讲 意识状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