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教育学第一章PPT

教育学第一章PPT

2010-12-01 50页 ppt 166KB 30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886

暂无简介

举报
教育学第一章PPTnull教育学教育学杨云萍 13054198871 yyp002@sina.com现实中的教育问题:现实中的教育问题:为什么顶尖级的陈景润并没有教好中学数学? 为什么许多家长教幼儿认字、做算术那么得不偿失? 为什么有的教师教育教学得心应手,为学生终身难忘,而有的教师教育教学出力不讨好,被学生视为“过路客”?前言:教育学的价值 前言:教育学的价值 (一)对教师的价值 (二)对教育决策的价值 (三)对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 (四)对家长的价值(一)对教师的价值 (一)对教师的价值 (一)对教师的价值 教育理论的学习是教师的...
教育学第一章PPT
null教育学教育学杨云萍 13054198871 yyp002@sina.com现实中的教育问:现实中的教育问题:为什么顶尖级的陈景润并没有教好中学数学? 为什么许多家长教幼儿认字、做算术那么得不偿失? 为什么有的教师教育教学得心应手,为学生终身难忘,而有的教师教育教学出力不讨好,被学生视为“过路客”?前言:教育学的价值 前言:教育学的价值 (一)对教师的价值 (二)对教育决策的价值 (三)对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 (四)对家长的价值(一)对教师的价值 (一)对教师的价值 (一)对教师的价值 教育理论的学习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基点,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 一是教育理论能够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二是教育学能够帮助教师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三是教育理论能够帮助教师选择优化的教学过程与教育。(二)对教育决策的价值 (二)对教育决策的价值 教育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规定着教育决策的成功与否。 现实的教育决策大致包括两个层次: 一是教育决策所依据的教育理念; 二是具体的决策模式。 在这两个层次中,前者是灵魂,它规定着教育决策的性质和各个环节的选定。后者则是力图使教育决策走上形式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是操作性的范畴。而这两个层次,都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 (三)对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 (三)对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 教育理论能对教育改革起到指导的作用:提出教育改革的理论框架,并对教育改革的背景、动因、目的、条件、过程、模式、策略、方法等给与系统化的,从而使得教育能够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避免摸石头过河,跟着感觉走带来的种种失误和弯路。 教育理论能对教育改革起到推动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三)对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 (三)对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 教育理论能对教育改革起到推动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用理性尺度评价现实,揭露现实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使人们认清现实教育中的种种不合理因素; 第二,对未来教育进行预测,和规划,从对现存教育的评价中和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中提出未来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方法、制度、形式等等,指明教育改革的方向; 第三,靠理论创造的社会舆论力量来呼唤社会,尤其是教育界投身教育改革,使教育工作者参与教育改革,并提高其自觉性、积极性和必胜的信心。 (四)对家长的价值 (四)对家长的价值 一是可以帮助家长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做出正确的教育行为和教育选择。 二是可以帮助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共同促进教育的发展。 三是可以给予学生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不追求体系的完整,实实在在地讲一些问题。 2、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3、力求有一些学术性、选择性、历史性、针对性和批判性。部分参考书目: 部分参考书目: 扈中平.现代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 熊川武.实践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会,2001年 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部分参考书目: 部分参考书目: 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译. 被压迫者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加)马克斯·范梅南著,宋广文等译.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 : 教育智慧的意蕴[M] 北京 :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和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夏正江.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关于“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 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部分参考书目: 部分参考书目: 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法)卢梭. 爱弥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重点:教育的内涵与本质;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各历史阶段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思想。 教学难点: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学发展各阶段的特征;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教育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 教育概念的界定 一 “教育”的字源 二 “教育”的定义 三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四 教育的基本要素古代典籍中的“教” 古代典籍中的“教” 1.教育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教导 :“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3.告诉 :“于是老少相教语,莫违侯令。” 4.教练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5.政教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6.通“效” :“尧教于隶属而民不听,至于南面而王天下,令则行,禁则止。” 古代典籍中的“育” 古代典籍中的“育” 1.生育。《易·渐》:“妇孕不育,失其道也。” 2.抚养。《诗·小雅·蓼莪》:“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3.培养;教育。汉·匡衡《祷高祖孝文孝武庙文》:“思育休烈,以章祖宗之盛功。” 4.生长;成长。《礼记·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古代典籍中的“教育” 古代典籍中的“教育” 《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的《说文解字》将“教”和“育”释义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古代典籍中的“教育”古代典籍中的“教育”如果把“教”和“育”两个字合起来解释,则为:在上者以良好的言行供在下者模仿,使在下者也形成善良的品质,这就是教育。 教育是个模仿的过程,模仿的结果是成善,故被模仿者要先行成善,以身作则,身先垂范。 (二)外文education的字源与字义 (二)外文education的字源与字义 英文是education 法文是education 德文是erziehung 均出自拉丁文educere一词 二、“教育”的定义二、“教育”的定义(一)外国教育家对“教育”的解说 苏格拉底:教育是“使人得到改进”。 亚理士多德:教育是“形成人的理性”,从而“使天性、习惯和理性协调统一” [捷克]夸美纽斯:教育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同时他认为教育是“使人有效率地从事现世生活并为来世生活作准备”。“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null[法国]卢梭:教育就是要让儿童的天性获得率性的发展。《爱弥儿》 [英国]斯宾塞(spencer,H. 1820-1903):教育是为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 [法国] 涂尔干(Emile Durkheim, 1858-1917):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null[美国]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的改组和改造。 [德国]赫尔巴特: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 [德国]鲁道夫·洛赫纳(Rudolf lochner,1895-1978):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人类活动。 [瑞士]裴斯泰洛齐: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null[前苏联]加里宁: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 巴班斯基:“教育是老一代向年轻一代传递社会历史经验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参加生活和从事为保证社会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劳动。” 日本学者村井实:“教育”是“使儿童(或每个人)变善良的各种活动”。null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数学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th whitehead, 1861-1947):教育是使人获得运用知识的艺术。 法国最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 1883-1969):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 . 英国哲学家丹尼尔·约翰·奥康纳(Danid John O’Connor, 1914-) :教育是指在学校和大学等机构进行的训练.(二)我国教育界对“教育”的认识 (二)我国教育界对“教育”的认识 孔子: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统治手段。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荀子 :教育是以善教人。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null《学记》: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矣。”null《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朱熹:教育是让人“明天理,灭人欲”。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使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杨贤江:“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需要。”null梁启超: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孙喜亭:教育就是对(人的)发展的价值限定。 项贤明:教育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共同的社会过程中开发、占有和消化人的发展资源,从而生成特定的、完整的、社会的个人的过程。 《中国教育辞典》:“教育之定义,有广狭两种;从广义而言,凡是影响人类身心之种种活动,俱可称为教育;就狭义而言,则惟用一定方法以实现一定之改善目的者,始可称为教育。” (三)各经典丛书关于“教育”的定义 (三)各经典丛书关于“教育”的定义 《中国教育百科全书》: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增强人们的体质的活动。 《教育大辞典·总论》:教育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们的社会活动。通常认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中国教育辞典》:“教育之定义,有广狭两种;从广义而言,凡是影响人类身心之种种活动,俱可称为教育;就狭义而言,则惟用一定方法以实现一定之改善目的者,始可称为教育。” (四)一般教科书对“教育”的定义 (四)一般教科书对“教育”的定义 广义: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即指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施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三、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三、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材料一:“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学会生存》 材料二:“教育即解放。这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与灌输;教育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教育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教育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学会生存》null材料三: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的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null材料四:肖 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A、“建基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教育,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与独特性的彰显;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 B、“任何教育无论它处于什么层次,以哪一方面为侧重点,致力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都应是其安身立命之所,都是其根系所在,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应是其根本性内涵。”null材料五: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动其自由天性。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null材料六: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材料七: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四、教育的基本要素 四、教育的基本要素 二要素说:学生与学习资源; 三要素说:教师、学生与内容; 四要素说:教师、学生、内容与方法; 五要素说:教师、学生、课程、方法与媒体; 六要素说:教师、学生、课程、方法、媒体与目的; 七要素说:学生、目的、内容、方法、环境、教师与 反馈(评价);四、教育的基本要素 四、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学习者 教育中介 (1)教育目的 (2)教育内容 (3)教育方法 (4)教育手段 (5)教育组织形式 (6)教育环境 第二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 教育的起源 二 教育的发展一 、教育的起源 一 、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 《尚书·泰誓》中说:“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肤浅,以及对上苍的崇尚和敬畏的心理。(二)生物起源说 (二)生物起源说 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1831-1902)首倡: “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的动物界,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各人种的教育演变》(1900) 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我之所以把教育称之为生物学过程,意思是说,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相应的种族生活天生的,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不可避免的行为。”——《教育原理》 (1923年)(二)生物起源说 (二)生物起源说 这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他们的解释是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的。 但其根本性的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没能区分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教育行为之间的差别。(二)生物起源说 (二)生物起源说 首先,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它不同于动物界的那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 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的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以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 再者,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三)心理起源说 (三)心理起源说 (美)孟禄 (1869-1947)认为把教育降低为本能是不切实际的。他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发展。 评价:其错误主要在于没有区分人类的类本能与动物的类本能,同样没有看到人的意识性与社会性。(四)劳动起源论 (四)劳动起源论 代表人物是前苏联教育理论家米丁斯基和康斯坦丁诺夫等人。在20世纪40--50年代,根据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人“的学说而形成的理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这种教育起源论,曾经被当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教育起源问题的正确结论在社会主义国家广为流传二 、 教育的发展 二 、 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三)近代社会的教育 (四)现代社会的教育(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 2、教育具有同一性; 内容同一,对象同一,目的同一 3、教育具有原始性。 没有专门的机构、人员、文字和书籍,日常生活直接模仿(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 (1)学校教育产生,并开始成为教育的主要形式; (2)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利益服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教育方法比较单一。 2、封建社会 (1)教育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工具; (2)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教育发展非常缓慢。 (三)近代社会的教育 (三)近代社会的教育 时间:16世纪至18世纪 1、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 2、提出并实施了普及教育 ; 3、教育与社会生产的联系日益紧密; 4、 教育内容、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的变化 。(四)现代社会的教育 (四)现代社会的教育 1、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②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 ③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 ④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⑤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四)现代社会的教育 (四)现代社会的教育 2、现代社会教育的发展趋势 ①教育终身化 ②教育社会化 ③教育生产化 ④教育民主化 ⑤教育国际化 ⑥教育现代化 ⑦教育多元化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二 教育学的任务 三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是一种以培养人为主体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问题:当某种教育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被人们广泛地议论、评说或要求加以解释时,这种教育现象就成了教育问题。 教育经验:是指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做法,它是对教育实践的较低层次的反映。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现象与社会现象以及教育现象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联系或关系。 二、 教育学的任务 二、 教育学的任务 (一)教育学的理论建设 (二)教育学的实践运用 三、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三、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二、教育学的独立与变革阶段 三、教育学的多元发展阶段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 :孔子、韩愈、朱熹、颜元等 代表作 :《论语》《学记》《师说》《语录》等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主要是古希腊、古罗马) 代表人物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昆体良 代表著 :《理想国》、《雄辩术原理》孔 子 孔 子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以身作则柏 拉 图 柏 拉 图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 代表作: 《理想国》 《巴曼尼得斯篇》 《苏格拉底之死》 (二)教育学的独立性形态阶段 (二)教育学的独立性形态阶段 (英国)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 ) (英国)洛克:《教育漫话》(1693) (法国)卢梭:《爱弥儿》(1762) (德国)康德:《康德论教育》(1803)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 培 根 培 根 培根在1623年撰写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书,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开列出来,认为是关于“指导阅读”的学问。从此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夸美纽斯夸美纽斯一般认为,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成书、1657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它的出版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科问世。标志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卢 梭 卢 梭 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的 18世纪的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 强调教育要顺其自然,根据儿 童的发展阶段实施教育,引起 了教育领域中一次影响深远的 革命,在西方教育史上乃至世 界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康 德 康 德 1776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 德国教育理论家,完整教 育学体系的创立者,“科 学教育学奠基人” ,影响 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 体系 ,1806年出版的 《普通教育学》被看作是具 有划时代意义,这是世界上 第一本具有完整教育学体系 的著作。(三)教育学的多元发展阶段 (三)教育学的多元发展阶段 实验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 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1862-1915)和拉伊 (1862 - 1926) 。 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1914)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1908)。 文化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 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1833-1911)、斯普朗格(1882-1963)、利特( 1880-1962)等人。 代表著作主要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1888)、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1919 )、利特的《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1958)等。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教育学,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1871-1965)等人。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经验与教育》(1938) ,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1918)等。杜 威 杜 威 杜威的学说反对以赫尔巴特为首的传统教育思想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杜威和赫尔巴特的相对立的 “三中心” 赫:教材 教师 课堂 杜:经验 儿童 活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 另一部分是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结果。null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 (1893-1978) 主编的《教育学》于1939年 出版。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 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 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布卢姆 :教育目标分类 布鲁纳 :“学科基本结构” 赞科夫 :《教学与发展》 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 朗格朗 :《终身教育引论》 批判教育学 元教育学 布卢姆 布卢姆 1956年 ,《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每类目标又分为不同层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这种教育目标分类,可以指导教师更加具体地确定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为人们研究和评价教育过程提供了依据。null布 鲁 纳 在《教育过程》一书中,他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强调学习基本结构的重要性。 他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大力倡导发现学习。null赞 科 夫 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1975年出版了 《教学与发展》一书,这本书是他17年教学改革实验的总结。 他在批评当时的教学理论忽视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详细阐述了他的实验教学论体系,系统地叙述了学生的发展过程,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null巴班斯基 1972年以来,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巴班斯基(BabaHCK,1926-1997)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他把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创造性地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研究中加以具体化。 他认为应该把教学看成一个系统,从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之中考察教学,以便达到最优化处理教育问题。null朗 格 朗 1970年在《终身教育引论》一书中提出了“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概念。null批判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也是当前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与法国的布厄迪尔等; 代表性著作:鲍尔斯与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 (1976)、布厄迪尔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1979)、阿普尔的《教育与权力》 (1982)、吉鲁的《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1989)等。 null元教育学倡导者:德国教育学者布雷岑卡; 1971年,他出版了《教育的元理论:教育科学、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学基础导论》,开始从元理论的层次探讨教育理论问题。 他将教育理论分为三类: 教育的科学理论——教育科学; 教育的哲学理论——教育哲学; 实践教育理论——实践教育学。 null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大教育观的最终形成,是否意味着学校的消亡? 你是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结合我 国教育的实际,谈谈你对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的看法?建议阅读书目:建议阅读书目: 1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 叶澜.教育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 郑金洲.教育通论.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4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5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6 扈中平、李方、张俊洪主编.现代教育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8 孙俊三.雷小波主编.教育原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9 瞿葆奎主编.元教育学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
本文档为【教育学第一章PPT】,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