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2010-12-01 4页 doc 75KB 106阅读

用户头像

is_750082

暂无简介

举报
病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 绪论 名词解释 1.​ 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以及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科学。 2.​ 活体组织检查:用局部切除、钳取、穿刺针吸以及搔刮、摘除等手术方法,从患者活体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诊断,称为活体组织检查。 3.​ 病理变化:患病时,机体局部或整体在结构、机能和代谢方面出现异常的变化,总称为机体的异常。病理学家将所观察到的结构方面异常称为病理变化或病理损害。 4.​ 脱落细胞学检查:又称为临床细胞学检查,主要是从有腔器官和管道获取脱落细胞进行检查。最常检查的器官如胸腔或腹腔积液、宫颈或阴道分泌物、...
病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绪论 名词解释 1.​ 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以及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科学。 2.​ 活体组织检查:用局部切除、钳取、穿刺针吸以及搔刮、摘除等手术方法,从患者活体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诊断,称为活体组织检查。 3.​ 病理变化:患病时,机体局部或整体在结构、机能和代谢方面出现异常的变化,总称为机体的异常。病理学家将所观察到的结构方面异常称为病理变化或病理损害。 4.​ 脱落细胞学检查:又称为临床细胞学检查,主要是从有腔器官和管道获取脱落细胞进行检查。最常检查的器官如胸腔或腹腔积液、宫颈或阴道分泌物、尿道、气管及食道的刮取物或冲洗液等。一些内脏器官和体表肿物还可采用细针穿刺,将细针吸取物涂片,进行细胞学检查。其优点是把对人体的损伤降低到最小程度。 5.​ 大体检查:也称肉眼观察,主要用肉眼,必要时也可借助放大镜,对病变的器官和组织进行解剖学的大体观察,注意大小、颜色、形状、硬度、质地等变化,大小有时可用尺寸或重量单位来表示。此为简单而易行的最基本的检查方法。有经验的病理学家和临床医生凭此可作出初步的诊断。 6.​ 萎缩:已经发育正常的组织或器官,由于某种原因的影响而引起其实质部分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 7.​ 再生:是指机体的组织和细胞在病理因素作用下受损伤破坏后,由局部邻近的并有分裂增殖能力的细胞发生增生,填补组织缺损进行修复的过程,称为再生。 8.​ 机化:较大的凝血块、血栓、炎性渗出物的纤维团块、组织坏死灶以及异物等,当其坏死不能完全被吸收时,则渐由周围组织新生的肉芽组织逐渐长入其中,最后使这些无活性的物质被有生命的结缔组织所代替,此过程称为机化。 9.​ 增生:组织或器官内细胞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细胞数量增多,致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10.​ 化生: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其所处环境的某些因素影响,而转化成为另一种性质相似的分化成熟的组织,称为化生。 11.​ 凝固性坏死:常因局部缺血引起。表现为:坏死区肉眼的正常组织结构模糊或消失,呈灰白色或土黄色比较干燥的凝固体。镜下见,早期细胞结构消失,但组织结构轮廓尚存。 12.​ 干酪样坏死: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彻底崩解,镜下不见组织轮廓,只见一些不定形的颗粒状物质,略带黄色。肉眼见坏死物质均匀细腻,色浅黄,似干酪。 13.​ 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起初肿胀,随即发生酶性溶解,形成软化灶。坏死组织分解液化而呈液状,并可形成坏死腔。 14.​ 脂肪坏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液化坏死。分为酶解性脂肪坏死和外伤性脂肪坏死。前者见于急性胰腺炎,表现为不透明的灰白色斑点或斑块。镜下坏死脂肪细胞仅留有模糊混浊的轮廓;后者多见于乳房,镜下可见其中含有大量吞噬脂滴的巨噬细胞和多核异物巨细胞。 15.​ 坏疽:坏疽为组织坏死后又发生了继发性改变的结果。当大块组织坏死后,由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呈黑色、污绿色等特殊形态改变,即成为坏疽。 16.​ 肉芽组织:肉芽组织由旺盛增生的毛细血管及纤维结缔组织和各种炎症细胞组成。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和形似鲜嫩的肉芽。镜下见大量的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实性细胞索及扩张的毛细血管,向创面垂直生长,并以小动脉为轴心,在周围形成袢状弯曲的毛细血管网,在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新生的纤维母细胞。 17.​ 瘢痕组织:是由肉芽组织逐渐纤维化的过程。肉眼呈白色,质地坚韧,镜下常发生玻璃样变。 18.​ 血栓:在活体心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发生部分凝固或血液内有形成出,称为血栓形成,此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物块称为血栓。 19.​ DIC:血液的凝固性增高,在全身微循环内形成大量由纤维素及血小板构成的微血栓,广泛分布于多种器官组织的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内,称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即DIC。 20.​ 充血:器官或局部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 21.​ 局部贫血: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动脉血输入减少称为局部贫血。主要由于动脉,腔狭窄或阻塞、动脉壁受压及动脉痉挛引起。 22.​ 出血:血液从血管或心腔流出,称为出血。分为破裂性出血和漏出性出血。 23.​ 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细胞萎缩和脂肪变,以致肝切面呈现槟榔状花纹称为槟榔肝。 24.​ 炎症:外源性和内源性损伤因子可引起机体细胞和各种各样的损伤性变化,与此同时机体的局部和全身也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局限和消灭损伤因子,清除和吸收坏死组织和细胞,并修复损伤,这种机体的复杂的损伤和防御反应称为炎症。2.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液体、蛋白质和血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间质、体腔、体表或粘膜表面的过程称为渗出。 25.​ 白细胞边集:随着血流停滞的出现,微血管中的白细胞离开血管的中心部,到达血管的边缘部,称为白细胞边集。并沿着内皮细胞滚动,可与内皮细胞粘附。 26.​ 败血症: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后,不仅没有被消除,而且还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称败血症。 27.​ 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 28.​ 化脓性炎症:以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肿形成为特征。 29.​ 变质性炎:以变质变化为主,多见于急性炎症,主要发生于肝、肾、心和脑,常由重症感染和中毒引起。变质性炎常常引起实质性器官的功能障碍。 30.​ 渗出性炎:以浆液、纤维蛋白原和嗜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多见于急性炎症。 31.​ 急性炎症:持续时间短,仅几天,一般不超过一个月。以渗出和变质性病变为主,炎症细胞浸润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全身反应包括发热、厌食、肌蛋白降解加速、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增加等。 32.​ 慢性炎症:持续几周或几月,临床上无急性炎症表观。病理变化特点以增生为主,浸润的炎细胞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 33.​ 菌血症: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全身无中毒症状,但从血液中可查到细菌,称为菌血症。 34.​ 毒血症:细菌的毒性物或毒素被吸收入血称为毒血症,,临床上出观高热和寒战等中毒症状,同时伴有心、肝、肾等实质细胞的变性或坏死,严重时出现中毒性休克。 35.​ 炎症介质:除了某些致炎因子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外,炎症反应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化学因子的作用实现的。这些化学因子称为化学介质或炎症介质。 36.​ 脓毒败血症:化脓菌所引起的败血症可进一步发展成为脓毒败血症。此时除了有败血症的表现外,可在全身——些脏器中出现多发性栓塞性脓肿,或称转移性脓肿。 37.​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和正常组织相比,其增生和分化异常,具有失去正常控制的特点。 38.​ 肿瘤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就称为异型性。 39.​ 外生性生长:肿瘤朝向体表或空腔器官的腔内生长,这种生长方式见于良性和恶性肿瘤。有无表皮或上皮基底膜的破坏是鉴别良性和恶性的重要指标。 40.​ 恶病质:大多数恶性肿瘤的晚期都可以出现严重的消瘦、贫血和衰竭状态,这种综合的临床表现称为恶病质。 41.​ 癌前病变:是指某些病变存在着癌变可能性。肿瘤的发生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发生发展过程。癌前病变通常是指增生性病变,其发展成恶性肿瘤的百分率较相应的正常组织高,但并非每例癌前病变必定发展为癌。 42.​ 原位癌:系指癌变初起不久,癌变局限于表皮内。如位于粘膜的上皮层内或皮肤的表皮内,但尚未突破基底膜,以及局限肝小叶或乳腺小叶内的癌等。由于癌细胞尚未呈浸润性生长,故又称为“浸润前癌”。 43.​ 活体组织检查:从肿瘤取出小块组织制成病理切片,观察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变化,以确定病变的性质,作出病理诊断,称为活体组织检查。 44.​ 畸胎瘤:是来源于三胚层组织多能的胚胎细胞的肿瘤,根据其外观又可分为囊性及实性两种;根据其组织分化程度不同,又可分为良性畸胎瘤和恶性畸胎瘤二类。 45.​ 神经鞘瘤:又称雪旺瘤,是来源于神经鞘细胞(或称雪旺氏细胞)的良性肿瘤。在颅外,本瘤多见于神经干,特别是四肢的屈侧。 46.​ 角化珠:在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的癌巢中,有相当于基底层的细胞,排列在癌巢的外层,其内为相当于棘细胞层的细胞,细胞间还可见到细胞桥,在癌巢的中央可出现层状的角化物,称为角化珠或癌珠。分化较差的鳞状细胞癌无角化珠形成。 47.​ 风湿细胞:风湿细胞的细胞体积大,胞浆丰富,嗜碱性;单核或多核,核大,空泡状,核膜清,染色质集中在核中央,核横切面似鹰眼,纵切面时染色质似毛虫。这种细胞为Aschoff首先描述,故又称Aschoff细胞。 48.​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壁内膜下发生脂质沉积,平滑肌细胞及胶原纤维增生,伴有坏死及钙化,形成粥样斑块,称动脉粥样硬化。它常发生于中、大动脉。 49.​ 风湿病:风湿病是一种与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炎,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最常侵犯心脏、关节、皮肤和-血管等部位,表现为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故本病被列为结缔组织病(即胶原病)的一种。 50.​ 0sler结:在心内膜炎中若侵入血管的细菌在血管内缓慢繁殖,形成血管炎,患者指(趾)端形成粟粒大、紫红色压痛结节。 51.​ 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在肾动脉硬化时因血管腔阻塞而发生肾梗死,梗死灶机化而形成凹陷性疤痕过多时,肾体积缩小,称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 52.​ 心绞痛:这是心肌急性暂时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时综合征。表现为心前区阵发性疼痛或紧迫感,疼痛常放射至左臂和左肩。每次发作一般3-5分钟,发作可一日数次,也可数日一次,休息或用药可以缓解。 53.​ 心瓣膜病:是指由于各种病因所致的损伤或先天性发育异常而造成的心瓣膜变性,表现为瓣膜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最后常导致心功能不全。 54.​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患者由于慢性肺、肺血管、胸廓及胸膜疾病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初期引右心代偿性肥厚等一系列代偿性变化,以维持正常的心脏功能及血液循环,较长期较严重的肺动高压,最终导致心脏失代偿,表现以右心扩张,功能衰竭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心脏病。 55.​ Wegener肉芽肿:是以损害上、下呼吸道及肾脏为主的系统性、多部位、多器官侵犯的血管炎,少数病也可以是局限性损伤。其典型病理特征为坏死、纤维素样坏死性小血管炎、肉芽肿三种,临床常见症状是鼻腔分泌物增多或浓涕、鼻塞及鼻衄等。 5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以气道慢性气流阻塞为特征的疾病总称。这组疾病常因呼吸道阻塞致呼吸困难、肺功能不全以及肺动脉高压等多种结局引起患者死亡。 57.​ 桶状胸:多见于慢性肺部疾患表现为胸廓前后径加宽,肋间隙加宽的病理状况。这是由于肺持续处于膨胀状态,体积增加,肺内残气增多,肺活量减少之故。 58.​ 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这是一种急性弥漫性肺泡损伤。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或窒息,呼吸短促(呼吸频率大于30次/分以上)、紫绀以及血氧分压降低等缺氧现象。但即使高压给氧也难以缓解,提示肺有通气或换气障碍。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变化较为复杂,病理组织学土有一种较为特殊性变化,即肺的透明膜形成,故又称为透明膜肺或肺透明膜病。但疾病早期不一定有透明膜形成。 59.​ 肺动脉高压症:正常肺动脉压较低,在安静状态下,约为16/7mmHg,平均收缩压约为12mmHg岣,运动状态时高一些。在安静状态下收缩压达到25mmHg均以上就称为肺动脉高压。 60.​ 慢性胃炎:由急性胃炎迁延,胆汁返流,螺旋状弯曲杆菌感染所致。分为浅表性、萎缩性、肥厚性三类。浅表性胃炎常见于胃窦部,病变多呈灶性或弥漫性,胃粘膜充血水肿,点状出血或糜烂。镜下,慢性炎细胞浸润、充血、水肿,小出血点限于粘膜浅层。表浅上皮坏死、脱落。 61.​ 肝性脑病:肝性脑病过去称肝性昏迷,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征。 62.​ 嗜酸性小体:单个肝细胞坏死(细胞凋亡)。由嗜酸性变发展而来。除胞浆进一步浓缩外,胞核也浓缩以至消失。最后剩下深红色均一浓染的圆形小体,称为嗜酸性小体。 63.​ 桥接坏死:为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出现相互连接的肝细胞坏死带。常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 64.​ 气球样变:是水样变性的一种。开始肝细胞肿大,胞浆疏松呈网状、半透明,称胞浆疏松化。进一步发展,肝细胞更胀大而呈球形,胞浆几乎完全透明,称气球样变。 65.​ 毛玻璃样肝细胞:见于慢性HBsAg携带者:由于肝细胞内含有大量劭HBsAg,光镜下,可见肝细胞胞浆内充满嗜酸性颗粒状物质,不透明,似毛玻璃样,故称“毛玻璃样肝细胞”。 66.​ 肝硬化: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肝病。其基本病变为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改变反复交替进行,导致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改建,使肝变形、变硬而形成肝硬变。病程可长达数年、十数年或更长。本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出现一系列不同程序的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障碍的表现。 67.​ 肾小球肾炎:是肾小球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是Ⅲ型变态反应引起的非化脓性炎症,主要侵犯肾小球,主要临床症状有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以及轻重不等的肾功能损伤。 68.​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好发于青壮年。光学显微镜观察:肾小球毛细血管严重破坏,血液流入肾小囊并凝固,肾小囊上皮细胞增生,单核巨噬细胞浸润,有形成分堵塞于肾小囊腔,即新月体形成。临床表现和发生机制: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由于大多数肾小球突然破坏,肾小囊被新月体封闭,导致急性肾功能损伤乃至肾衰竭。 69.​ 急性肾小管坏死:是由于缺血或中毒引起的主要损伤肾小管的急性肾脏疾病,小管上皮细胞的凝固性坏死,主要临床表现为少尿和无尿乃至急性肾功能衰竭。 70.​ 肾盂肾炎:是化脓性细菌直接感染引起的肾脏的化脓性炎症,主要是侵犯肾间质和肾盂粘膜,主要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血尿、白细胞尿、脓尿和轻重不等的尿路刺激征,晚期可出现肾功能损伤。 71.​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淋巴结是机体重的免疫器官,各种损伤和抗原物质的刺激,都可引起淋巴结内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导致淋巴结肿大,称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72.​ 恶性淋巴瘤:是由具有淋巴细胞形态及免疫特征的肿瘤细胞构成的肿瘤。肿瘤主要发生于淋巴结和造血组织,也可见于结外其他组织内。 73.​ 镜影细胞:是霍奇金淋巴瘤特有的,具有诊断意义,又称R—S细胞,这种细胞体大、浆丰;核大,双核或多核,核染色质常沿核膜分布、故核膜厚,而核中央呈空泡状;核内有大而嗜酸性核仁当双核的舟—S细胞两核并列,都有大而嗜酸性核仁、大致对称形似镜中之影,故称镜影细胞。 74.​ 陷窝细胞:细胞体大、浆丰,但胞浆染色淡或清亮透明;核大呈分叶状,核仁较小。在福尔马林固定的标本,胞浆收缩与周围细胞之间形成透明的空隙,好似细胞位于陷窝内,故称陷窝细胞。 75.​ 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在B一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淋巴结正常结构完全破坏,由形态大小一致的小淋巴细胞样的瘤细胞代替,本瘤只以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而外周血像、骨髓像均正常者,称为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 76.​ 前列腺炎:以炎症为主要病变特点的前列腺疾病称前列腺炎,为成年男性常见疾病,分为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和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三种。 77.​ 前列腺癌:好发于老年男性,发生于前列腺上皮细胞。病理特点:多发生于被膜下,早期呈结节状,后期波及全前列腺,质硬。组织形态:主要为不同分化程度的腺癌。 78.​ 睾丸炎:睾丸的炎症性疾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自身免疫、病毒、细菌和螺旋体等,可发生于不同年龄。 79.​ 那鲍氏囊肿:在子宫颈慢性炎症进展过程中,因结缔组织和鳞状上皮的增生而压迫或阻塞腺管,致使腺体分泌物潴留,腺腔逐渐扩张成囊状,称子宫颈腺体囊肿或称那鲍氏囊肿。 80.​ 葡萄胎:本病以绒毛间质高度水肿,滋养层不同程度的增生为特征,形成许多水泡,呈葡萄串状,不见胎儿,故称葡萄胎,本病属良性病变。 81.​ 绒毛膜土皮癌:简称绒癌,是来源于绒毛滋养叶细胞的恶性肿瘤,较常见。育龄妇女均可发生,青年妇女更多见。此癌侵袭性很强,病灶所在处均伴有明显出血坏死,易发生血道转移。 82.​ 囊性畸胎瘤:属良性,大多数为单侧性。在卵巢生殖细胞瘤中最常见,多发生于生育期妇女。肉眼见肿瘤多为囊性,中等大小,表面光滑,囊内含毛发团及皮脂样物。囊壁较厚,内侧常有一处突起的结节或称头节,表面被覆鳞状上皮,结节内常有毛发、牙或骨质等。 83.​ 克汀病:又称呆小病,在胚胎期或婴幼儿期开始发病,主要有身材矮小、智力低下、聋哑及甲状腺功能低下等表现。按其发生情况,可分为散发性和地方性两种。 84.​ 粘液性水肿:是少年及成年人甲状腺功能低下的表现,病人血清T3、T4降低。TSHH升高,基础代谢显著低下,皮下结缔组织中有多量氨基多糖(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沉积,并吸附大量水、Na+,而引起粘液水肿,患者皮肤苍白、发凉、粗糙,尤以眼眶周围、面部、手、足背、锁骨上部最为明显。 85.​ 桥本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30—50岁女性。主要病变是甲状腺正常结构破坏,有大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浸润,并有淋巴滤泡形成;甲状腺滤泡萎缩,结缔组织增生。病人甲状腺肿大,质硬,橡皮样。早期,甲状腺功能可正常,病变发展,甲状腺结构破坏严重,则表现甲状腺功能低下。血中可查出抗甲状腺微粒体、抗甲状腺球蛋白、抗滤泡细胞,TSH受体的自身抗体,又称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86.​ 结核球:又称结核瘤,是孤立的、有纤维包裹的境界清楚的球形的干酪样坏死灶,直径2-5cm,多为一个,有时多个,常位于肺上叶。 87.​ 树胶样肿:是梅毒的基本病变之一,类似于结核病的肉芽肿,该肉芽肿韧而有弹性,质实如树胶,故称树胶样肿。镜下结构颇似结核结节,中央为干酪样坏死,但坏死不彻底,周围类上皮细胞和郎罕氏巨细胞较少,且必有小动脉的动脉内膜炎和血管周围炎。 88.​ 华-佛综合征:为爆发性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此病情凶险,多见于小儿,主要表现为周围循环衰竭、休克、皮肤粘膜出现广泛的淤点、淤斑,同时有双侧肾上腺广泛出血,但脑膜的病变轻微。 89.​ 干线性肝硬化:为血吸虫性肝硬化的特点。长期重度的血吸虫感染患者的肝脏严重的纤维化导致肝脏变小、变硬,肝表面不平,严重者形成粗大突起的结节。切面上,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沿门静脉分支呈树枝状分布,故称为干线性肝硬化。 90.​ 象皮病:是晚期丝虫病最突出的病变,一般发生在感染10—15年之后,最常见于下肢,常为双侧性,少数可见于阴囊、阴茎、阴唇、上肢、乳房等处。由于淋巴管道阻塞,皮肤及皮下组织发生慢性的淋巴水肿,使皮肤和皮下组织明显增厚、粗糙、肥大而下垂,皮纹加深,犹如大象的皮肤外观,故而得名。
/
本文档为【病理学名词解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